《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5修德自然非欲非求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字数:1498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淮南子》卷14诠言训诗解5修德自然非欲非求

题文诗:

释至道而,任智必危;弃德数而,用才必困.

有以欲多,而亡者也,未有无欲,而危者也;

有以欲治,而乱者也;未有守常,而失者也.

故智不足,以免患也;愚不足以,至于失宁.

至德真情,守分循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

成非所为,得非所求.入者有受,而无取也,

出者有授,而无予也,因春而生,因秋而杀,

所生弗得,所杀非怨,自然而然,则几于道.

圣人不为,可非之行,亦不憎人,之非己也;

其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圣人不能,

使祸不至,信己不迎;其亦不能,使福必来,

信己不攘.祸之至非,其求所生,故穷不忧;

福之至非,其求所成,故通弗矜.知祸福至,

不在于己,闲居而乐,无为而治.圣人但守,

其所以有,而不欲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无,

则所有亡;修其所有,所欲者至.用兵先为,

不可胜也,以待敌之,可胜者也;治国先为,

不可夺也,以待敌之,可夺者也.文王修德,

天下移风;舜修历山,海内从化.倘使舜趋,

天下之利,忘修己道,身犹弗保,何有尺地.


【原文】

释道而任智者必危,弃数而用才者必困。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无欲而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故智不足免患,愚不足以至于失宁。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故成者非所为也,得者非所求也。入者有受而无取,出者有授而无予,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者弗得,所杀者非怨,则几于道也。

圣人不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也;不能使祸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攘也。祸之至也,非其求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知祸福之制不在于己也,故闲居而乐,无为而治。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无,则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则所欲者至。故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治国者,先为不可夺,以待敌之可夺也。舜修之历山,而海内从化;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风。使舜趋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犹弗能保,何尺地之有!

【译文】

放弃道而依靠智慧那是危险的,抛弃术数(德术)而单凭才能是会窘迫的;所以,只有因欲念多而灭亡的,没有因无欲而危险的;只有以欲治国而乱天下的,没有因守常道而亡天下的。因此,智慧不足以免除祸患,愚蠢倒不足以致使失去安宁。持守本分,遵循事理,失去了不忧虑,得到了不兴奋。所以成功并不是所要做的,获得并不是所追求的,收入的只是接受而不是索取,付出的只是施授而不求回予;万物因春天而生长,随秋天而死亡,所生育的万物不因此而感激春天的恩德,所死亡的万物不因此而怨恨秋天的刑杀,这就接近“道”了。

圣人不做那些能让人非议的事,也不憎恨他人对自己的非议;修养值得赞誉的品德,但不要求他人对自己的赞誉;他不能使祸不来到,但相信自己是不会去惹祸的;他不能使福必定会降临,但相信自己也不至于会排斥降临的福。灾祸的产生,不是他招惹产生的,所以陷入困境也不忧虑;幸福的降临,不是他刻意追求得到的,所以即使顺利、显达也不自傲。知道祸福的临界不在于本人,所以能悠闲自在快乐生活,无所作为地处置各种事情。圣人是守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不去追求他尚未得到的东西。如果去追求尚未得到的那一份,就有可能连原有的那一份也会失去;保持着已有的一份,那么所希望的东西自然会来到。所以用兵打仗就是这样,先做出不能打赢的样子,以等待可战胜敌人的机会;治国也是这样,首先要做出不想夺取他国的姿态,然后等待敌国可被夺取的机会。舜在历山修养德行,天下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化归顺,周文王在岐周修养德行,天下风气随之被他改变。如果舜只顾追求天下的利益而忘掉修养德性,那么连他自身都难以保住,哪还会有尺寸的地盘可占有!

情真意深义薄云天2021-04-16 14:27:06 发布在 未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