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学史,胡适

楼主:ty_yitiao 字数:10041字 评论数: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第八章,唐以前300年中的文学趋势,
汉魏之际,文学受了民歌的影响,但一点点民众文学的力量,究竟抵不住传统文学的权威,故建安正始以后,文人的作品仍旧渐渐回到古文学的老路上去。“辞赋化”与“骈pian俪化”的倾向,到了魏晋以下更明显了。六朝文学可以说是一切文体都受到了辞赋的笼罩,都“駢俪化”了。
陆机作文赋,是一篇论文学原里的文字,这个题目便该用散文做的,他却通篇用赋体。
这种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也很顺耳,只是读者也不确定作者究竟说的是什么东西?但当时的风尚如此,议论的文章往往做赋体,即使不做赋体,如葛洪的抱朴子,如刘勰xie的”文心雕龙”,如果鈡嵘的”诗品”也多带着许多骈文偶句



陆机同时的诗人左思是个有思想的诗人,故他的诗虽然也带有拼偶,却不讨人厌烦,如他的”咏诗”: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娇女诗》“如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紈素,口齿自清历……,”

ty_yitiao2021-12-11 11:05:55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大概当时并不是没有白话诗,应璩,左思,程晓都可以为证,但当日的文人受辞赋的影响太大了,做正经郑重的诗歌是必须摆起周颂,大雅的架子的,至少也必须打着骈偶的调子,如张协的杂诗,14行之中,十行全是对仗。

然而,东晋晚年却出了个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在六朝文学史上可算是一个大革命,他把建安以来,一切辞赋化,骈偶,古典化的恶习全都扫除的干干净净。它的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而他的言语却是民间的言语

ty_yitiao2022-05-10 18:31:40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刘宋( 公元420年到公元478年)一代号称文学盛世,谢灵运喜欢游玩山水,故他的诗,开山水的一派,但他受辞赋的影响太深了,用拼偶的句子来描写山水,所以他的成绩不算好。

当时的最大的诗人不是谢与严。乃是鲍照,他20岁时做行路难18首。才气纵横, 上无古人,下开百代。可惜他生在那个纤弱的年代时代,矮人堆里不容长人出头。

鲍照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最大,故,他的少年作品都显示出模仿乐府歌行的痕迹。故当时的文人嫌他”颇伤清雅”,说他“險俗”。他在当时不受人的赏识,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ty_yitiao2022-05-17 16:45:57 发布在 天涯诗会
鲍照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最大,故,他的少年作品都显示出模仿乐府歌行的痕迹。故当时的文人嫌他”颇伤清雅”,说他“險俗”。他在当时不受人的赏识,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代《淮南王》:“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持君爱。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鲍照的诗里很有许多白话诗如,”行路难”末篇的”但愿樽中九酝满,莫系床头百个钱”。

直到直到300年后,乐府民歌的影响已充分的感觉到了,才有李白杜甫一班人出来发扬光大鲍照开辟的风气。可见鲍照是个开风气的先锋,他在当时不受人的赏识,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ty_yitiao2022-05-23 16:41:11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说:”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这是永明文学的重要主张,文学到此地步,可算是遭一大劫。皇帝提倡于上,王融,沈约,一班人鼓吹于下,于是文学遂成了极端的机械化。

但文学的新时代快到了,萧梁( 公元502到公元554)一代很有几个文学批评家

梁时文有史家裴子野有追”雕虫论”,讥讽当时的文学家,”其兴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隐而不深。”

ty_yitiao2022-05-30 16:55:53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这五六百年中的乐府民歌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要发生影响了,我们看到萧梁一代几个帝王仿做的乐府,便可以感觉文师文学史的新趋势了,

萧衍,《子夜歌》歌:“持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出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仿作民歌的风气,至少有好几种结果,第一是对于民歌的欣赏,第二是诗体的民歌化的趋势。

萧纲《愁闺照镜》

”别来憔悴久,他人怪颜色,只有匣中镜,还此自相识”

隐士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贈君。,”

ty_yitiao2022-05-31 17:59:03 发布在 天涯诗会
陈叔宝是个风流天子。他的乐府可算是民歌影响的文学的代表,他同时期的诗人阴铿的”律诗”,可算是“声律论”产生的文学的成功者。骈偶之上又加上了一层声律的束博,文学的生机就被她压死了。

然而,五六百年的平民文学,几百年压不死的白话化与民歌化的趋势,到了七世纪,中国统一的时候成熟了,这个新时代就是唐朝的文学。唐朝文学的真价值,真生命就在于他能继续这五六百年的白话文学的趋势,效法这五六百年的平民歌唱和这些平民歌唱所直接间接产生的活文字。



ty_yitiao2022-08-25 18:26:1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九章,佛教的翻译文学

佛教入中国当在东汉前,故明帝(公元65年)答楚王英诏里用了“浮屠”“伊蒲塞”“桑门”三个梵文。

第一个世纪似乎已有佛教的书,但都不可细考了。

第二世纪的翻译经文安世高为最重要的翻译人。

《高僧传》说他翻译的书:“文理明析,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

同时又有安玄,严佛调,支曜,康巨等都有一译经。 这些翻译的经书,虽都是小品文字,而那不加润饰的风气给后译经事业留下了一个好榜样。

三世纪,

三世纪的译经事业可分前后两期,上半世纪,译经多在南方的建业与武昌

支谦,康僧,《昙钵经》

《法句经》乃是众经的要义。

:“ ”“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事戒者福胜……”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法句经》乃是众经的要义,是古代沙门从众经中选出四句六句的偈,分类编纂起来的。虽不加雕饰,而自成文学。

《阿弥陀经》为《净土宗》的主要经典。

三世纪的末期
敦煌的法护(昙摩罗刹)发货本是月支人,是代代居住在敦煌幼年出家,他发奋求经,随师至西域,学了许多种外国方言文字,带回了许许多梵经回来,译成晋文。

《修行道地经》讲的是一个小故事,不加藻饰,自有文学的意味,在那个文学僵化的时代,自然是新文学了。

四世记,是北方大乱的时代,然而译经的事业仍旧继续进行,重要的翻译者,长安有伽跋澄与道安,《阿毗昙毗婆沙》(公元383年)

赵正。是苻坚的著作郎,迁黄门侍郎。苻坚死后,他出家为僧,改名道整。

“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

赵正是提倡译经最有力的人,而他所作的歌都是白话俗歌。

四世纪末,五世纪之初出了一个译经的大师,鸠摩罗什。龟兹人,幼年富于记忆力,游遍罽,沙勒,温宿诸国,精通佛教经典。又在凉州18年之久,故通晓中国语言文字。

翻译的文学到此方才进入了成熟的时期。他译经有300多卷。

《大品般若》

《金刚》,《法华》,《维摩诘》

《 维摩诘》经是本来就是一部小说,富于文学趣味。这一部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翻译出来以后,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后来此书竟被人演成唱文。

法华经虽不是小说,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其中有几个寓言可算是世界文i里最美的寓言,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过不小的影响。

印度的文学有一种特别体裁,散文记叙以后往往用韵文重复一遍,这韵文的部分叫做偈。

@L13601878484
ty_yitiao2022-08-25 18:27:34 发布在 天涯诗会
@L13601878484

第十章,佛教的翻译文学,下



五世纪是佛经翻译的最重要的时期,最大的译场是在长安。



西北的河西王,沮渠蒙逊也提倡佛法。请昙毗讖chen翻译出《涅槃经》,《大集经》,《大云经》,《佛所行赞经》等。



《佛所行赞经》是用韵文叙述佛一生的故事,全诗28品、约是9300句,共有46000多字。在当时是中国文学内的第一首长诗。



中国固有的文学很少是富有幻想力的,像印度人那种上天下地毫无拘束的幻想。中国古代文学寻不出一个例,长篇,孔雀东南飞,只写实的叙述,而没有一点超空间的,超自然的幻想。这真是中国古文学所表现的中国民族性。

佛教的长篇故事很多



五世纪的翻译工作,不但在北方,南方也有很重要的场所。庐山与建业都有大部的译经出来。这些南方译经之中,影响最大的是《涅槃》《华严》《愣伽》三部。



汉魏制度汉人不得出家,大概四世纪前、300年前,汉人是不准出家做和尚。故前期的名僧都是外国人。石勒,石虎信用佛图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从此佛教发展起来。

佛教盛行如此之晚,,故译经在中国文学上发生影响也更晚。

译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第一,这种白话文体虽然不曾充分影响当时的文人。然而,宗教经典的尊严究竟抬高了白话文的地位,留下了无数文学种子,在唐以后生根发芽。

第二,佛教的文学最富于想象力,虽然不免不进情理的幻想和瞎嚼舌头,然而对于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中国文学,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第三,印度的文学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布局和结构,往往带有小说和或戏剧的形式,她们的输入与后代弹词、评话、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着间接和直接的关系。

应该说在五世纪以前,佛教的文学不曾影响到六朝诗文的,也不曾影响到当时的和尚,我们只看到文学的文士化,看不见文人文学的和尚化。

五世纪以下,佛教徒倡行了三种宣传教育的方法:一是经文的转读,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倡导”的制度。把佛教文学转到民间去,也是产生民间佛教文学的来源。

《高僧传》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称谓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可见转读与梵呗同出于一源。

颂经之法要念出音调节奏来,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这个法子是西域传进来的。以后传遍中。不但和尚念经有调子,小孩念书、秀才读八股文都哼出调子来,这都是印度的影响。

“唱导”是一种在斋场里的布道会,倡导的人不但演唱教中宗旨,还要竭力描摹地狱因果种种恐怖,眼泪鼻涕应声涌止。

《昙颖传》中说:“凡要请者,皆贵贱均赴,贫富一揆。”

《法镜传》说:“镜誓弘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

来请的人既不同阶级,唱导的内容,也就不能不随时变换,导师要使大众倾心,自然不能不受民众的影响了

颂赞与倡导都是布道的方法,目的在于宣传教义,有时还是靠他捐钱化缘。故都有通俗化的必要。

支昙籥yue等输入唱呗之法,分化成转读与梵呗两项,。转读之法使经文可读,使经文可向大众宣读,这一大进步。

宣读不能叫人懂得,于是有俗文变文之作,把经为敷演成通俗的唱本,使多数人容易了解,这就是更进一步了。

六朝以下律师宣律,禅师谈禅,都倾向白话的讲说。到禅宗的大师的白话语录出来,散文的文学上遂开一生面了。

ty_yitiao2022-08-28 16:38:46 发布在 天涯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