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学史,胡适

楼主:ty_yitiao 字数:10041字 评论数: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白话文学史,胡适

我看了以后,主要是讲诗词,所以我就发表在这里了

引子

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

第一,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很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们今日收到的功效,其实大部分全靠那无数白话文人,白话诗人替我们种下了种子,造成了空气。

第二,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什么地位,。
历史的进化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种是顺着自然的趋势,加上人类的督促,前者可以叫演进,后者可叫做革命。革命不过是人力在那自然演进的缓步徐行的历程上,有意的加上了一鞭,成效就可以增加十倍百倍。
故1000多年的白话文学种下了近年文学革命的种子,今年的文学革命,不过是给一段历史,做一个小结束。,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永远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的创作的新路了。
ty_yitiao2021-02-14 18:49:41 发布在 天涯诗会
一编,唐以前

第一章,古文是何时死的。

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可以推知当战国的时候,中国的文体一不能与语体一致了,战国时各地方方言已很不统一
孟子曰: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战国时文体与语体分开过,故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有同文书的必要。书同文不仅是字体上的改变,而是一种文字的统一
ty_yitiao2021-02-16 08:07:56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史记描写人物时,往往保留一两句方言。杨雄著有方言一书,可见当时方言的差异。“通语”二字,屡见””方言”全书中。通语是当时比较最普通的话。
当时的方言既如此不统一,国语统一自然是做不到的,故当时的政府只能用文言来做全国交通的媒介。
汉武帝时,公孙弘做宰相,奏
曰:“……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小吏浅闻,弗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
可见古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了一种死文字,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种策略,叫各郡县挑选出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师读书。毕业以后补文学掌故,以后又把这些人派放到各郡县。并且凡通一经的都可以免去徭役,又可以做官。从此个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读古书。
这个方法后来时时加以修改,总名字叫做科举,真是保存古文的绝妙方法。
ty_yitiao2021-02-18 08:12:23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科举的政策把古文保存了2000年,这固然是国语文学的大不幸,但我们平心而论,这件事又有极大好处。对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民族,自从秦汉以来,土地渐渐扩大,吸收了无数的民族。中国的文明在北方征服了匈奴,鲜卑,拓跋,羌人,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在南方征服了无数小民族,从江浙直到湖广,到云贵。
ty_yitiao2021-02-21 20:41:23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这个开化的事业不但偏及中国本部,还推广到高丽,日本.,安南等国。这个极伟大的开化事业,足足费了2000年。古文不但做了2000年中国民族教育自己子孙的工具,还做了2000年中国民族教育无数亚洲民的工具。

,这件事业的伟大,在世界上没有别 的比例。古罗马用拉丁文费了1000多年的时间,开化北欧的无数野蛮民族。然而,欧洲各民族从中古时代爬出来的时候,虽然还用拉丁文做共用的文字,但是不久各国就有了自己的文字。拉丁文从此作古。

ty_yitiao2021-02-23 07:53:00 发布在 天涯诗会
中国自元朝统一以后,不再分裂,科举制度不曾停止,在这个绝对的权威下,白话文学既不能求实利,又不能得虚名,而那无数的白话文学作家,只因为实在忍不住那文学的冲动,只因为实在瞧不起那不中用的古文,宁可牺牲功名富贵,宁可牺牲一时的荣誉,勤勤恳恳地替中国创造了许多的国语文学作品。这难道不是国语文学史上最纯洁,最光荣的一段历史吗?
ty_yitiao2021-02-27 07:57:2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天涯诗社,据说是只发表现代诗。而不发表古代的诗歌的。现代诗歌属于白话诗文,那么这个白话诗文怎么来的呢?
现代和古代是相对而言。唐代的诗歌,据说小孩妇女都能听得懂。在当时就属于白话。到了今天就属于古文。
胡适先生说的是白话运动就是说这个意义以来的。
我们现代的人应该对这个白话的过程有个了解。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们如果对古代的诗歌不了解,那么现代的诗歌也写不好。这就是我在这里介绍胡适的白话文一文的本意


ty_yitiao2021-02-28 08:02:34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二章,白话文学的背景


公孙宏的一篇奏折,证明了古文在汉武帝时已死了,所以我们记载白话文学的历史,也就可以从这个时代讲起。只是古代的文学如诗经的许多民歌也都是当时的白话文学,不过诗经到了汉朝已经成了古文学了,我们不能不有个起点,而汉朝恰好做我们的起点

汉高祖和他的亲戚子弟,古人功臣都是从民间来的,

“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在这一个朝廷之下,民间文学应该可以发达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之。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



深耕,概种

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耕田歌》
ty_yitiao2021-03-01 08:03:44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这些例子都可以表明是当时应该有白话文学的产生,但当时白话文学有两种阻力,一是,帝国初统一,方言太多,故政府不能不提倡古文作为教育的工具,作为官书的语言。二是,一班文人因白话没有标准,不能不模仿古文词,
但庙堂的文z字终压不住田野的文学,
ty_yitiao2021-03-05 08:12:35 发布在 天涯诗会

司马迁的外孙扬恽说过,当时的民间文学的环境: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乎鸟鸟: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便分出了两条路子:一条是那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一条是那自然的活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
ty_yitiao2021-03-15 18:06:27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三章,汉王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米,尚可舂。

兄弟两人不可容。

这种民歌便是文学的渊泉。汉代民间的歌曲很有许多被保存的。

ty_yitiao2021-03-21 07:56:49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晋书,乐志》:凡乐章古辞今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鸟生十五子》《白头吟》。采莲歌很像《周南》里的芣苢。

有反抗战争的抗议:《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艳歌也不少:《有所思》《艳歌行》《陌上桑》

古代歌词中还有许多写社会风俗与家庭痛苦的:《陇西行》《东门行》《孤儿行》

《上山采蘼芜》。这种悲哀的作品,真实的情感充分流露在朴素的文学文字之中。

以上列举向来相传的汉代民歌,可以证明当日在士大夫的贵族文学之外,还有不少的民间文学。……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的的问题,真的哀怨,真的感情……遂有人收到乐府里去。
乐府即是后世所谓的教坊。《汉书》卷二十二说:“五帝美丽说辅材事业送有招待秦楚之以李燕莲的学习力度为,”。可见当时俗乐民歌的势力之大,乐府这种制度在文学史上有很有关系。

第一,民间歌曲,因此得了些定的机会;
第二,民间的文学,因此有机会同文人接触,文人从此不能不受民歌影响;
第三,文人感觉民歌的可爱,忍不住要模仿民歌,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带着平民化的趋势。

ty_yitiao2021-05-06 07:46:3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四章,汉朝的散文



无论什么时代,应用的散文,虽然不起于民间,总不会离民间的语言太远。故历代的招令,告示,家训,诉讼的状子与口供多有用白话做的。汉朝的散文承接战国的遗风,本是一种平实朴素的文体。

这种文体虽然不是当时民间的语体,却是文从字顺的,很接近语体的自然文法。《史记》《汉书》的记事文章便是这样的。这种记载,所以流传2000年至今还有人爱读,正因为当时史家肯老实描写人物的精神口气,写得有声有色,带有小说风味。

试举汉代的应用散文,汉初的招令都是很朴实的,例如最有名的汉文帝遗招。“……他不在令中者,皆以令此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用浮华的辞藻来做应用的散文,这似乎是起于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书》与《封禅遗礼》,变成2000年来做“虛辞滥说”的绝好模范。

后来王莽一派有意托古改制,想借古人的招牌来做一些社会改革,所以处处模仿古代,连应用的文字也变成了假古董了。这种假古董的恶劣散文也在后代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应用的散文从汉书的朴素说话变到了这种恶劣的假古董,可谓遭一大劫。



王充(公元27——100)

他不但是一个第一流的哲学家,他在文学史上也该占一个地位。王充是一个有意主张白话的人。他深恨那些”华伪之文”,他主张一切著述议论的文字,都应该用明显语言来做,他说:“上书奏记陈列便宜,皆欲辅政,今作书者,犹(上)书奏记。说发胸臆,文作手中.,其实一也。”



王充的主张影响不小。 直到后来骈偶的文章占据了一切庙堂文字与碑版文字,方才有骈pian偶的议论文。



老不死先生说,古文和白话文应该说是相对的,中国的语言几千年来今是白话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适博士说的白话文,是指当时的白话文,相对于当时的古文来说的。



ty_yitiao2021-06-15 11:57:41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五章,汉末魏晋的文学

汉朝的韵文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模仿古人的辞赋;一条路是自然流入的民歌。无数的民歌,在几百年的时间内,竟规定了中国诗歌的形式体裁,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或长短不定的诗,都可以是说那些民间歌词里出来的。

大概西汉只有民歌,到了东汉中叶以后,民间文学的影响已深入了,普遍了,方才有上流文人出来公然模仿乐府歌词,造作歌辞,文学史上遂开出一个新局面。

这个时代是个大乱的时代,这个纷乱时代,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很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在文学史上叫做建安时期(公元196年至公元249年)。他们的主要事业在于制作乐府歌辞。“依前曲,作新声”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依谱填词。

曹操的乐府歌词,最著名的自然是那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步出东西门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种四言诗,用来作乐府歌辞,颇含有复古的意味。但是四言诗终究是过去的了,以后便都是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时代。

曹丕的乐府歌词比曹操的更接近民歌的精神了,如《上留田行》:

“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

富人食稻与粱——上留田

贫子食槽与糠——上留田

贫贱亦何妨——上留田”


这竟然是纯碎的民歌。

另外,有”临高台“,”燕歌行”等等。这些虽然是依旧曲作新辞,这里面已显出文人阶级的气味了。,文人仿作民歌一定免不了有两种结果:一方面是文学的民众化,一方面是民歌的文人化。



曹值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依托乐府旧曲,借题发泄他的优思。从此以后,乐府说更成了高等文人的文学体裁,地位更提高了。

与曹氏父子同时期的文人都受了这个乐府运动的影响。当时确实有一种民众化的文学趋势,但这种通俗化的趋势,终究抵不住那文人化的趋势,乐府民歌的影响固然存在,但辞赋的旧势力也不小。

五言诗体起于汉代的无名诗人,经过建安时代许多诗人的提倡,到了阮籍方才正式成立,诗的范围到他方才扩充到无所不包的地位。

他有五言咏怀诗80余首,他是一个文人,当时说话又不方便太明显,故他的诗虽然提高了五言诗的身份,虽然明白建立了五言诗的地位,同时却也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ty_yitiao2021-06-21 08:07:12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六章,故事诗的起来

故事诗在中国起来的很迟,这是世界文学上一个很少见的现象。我国古代民族的文学确实仅有风谣和祀神歌,而没有长篇的故事诗,所流传的仅短篇的抒情诗。

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民族,是一个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共给远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需要时时对天然斗争,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的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天做梦,所以300篇里没有神话的遗迹。所有的一点点神话,其中的人物不过是祖宗与上帝而已。

后来中国文化的疆域渐渐扩大了,南方民族的文学渐渐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学越带有神话的分子与想象的能力。

中国统一之后,南方的文学赋体成了中国贵族文学的正统体裁,赋体,本可以做铺叙故事的长诗,但赋体北迁以后免不了北方民族的朴实风气的制裁,终究庙堂化了。

ty_yitiao2021-07-17 17:59:21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蔡文姬(公元207年)的五言”悲愤”108句540个字,算是一首很长的叙事诗了。

魏黄初年间(公元225年),左延年以新声被宠,他是一个民间新声的作家,他做的歌词中有一篇《秦女休行》虽然篇幅简短,也颇有故事诗的意味。

此后数十年,诗人傅玄也做了一篇

秦女休行,这两篇应该同一件故事,然而数十年间这个故事已经经过许多演变了。依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想当时有一个秦女休行的故事,流行在民间,这个故事的民间流行本大概是故事诗。这种传说流传在民间,东添一句,西改一句,母体虽未大便变,而情节已大变了。

《孔雀东南飞》353句,1765个字。(建安中,公元196年)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的创作大概离那个故事本身的年代不远,大概在建安以后不远, 。但我深信这篇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经过300多年之久方才收到《玉台新泳》里,方才有最后的写定,其间自然经过了无数民众的减增修削,添上不少的”本地风光”,吸收了不少的无名诗人的天才与风格,终于变成一篇不朽的杰作。

ty_yitiao2021-10-30 10:42:07 发布在 天涯诗会
第七章,南北新民族的文学
汉朝统一了400年,到第三世纪就分裂成三国,魏在北方算是古文明的继承者,蜀在西方,开化了西部南部的蛮族,在文化史上也占有一个地位,最重要的是吴,在南方是楚王以后在江南江东第一次成独立的国家,吴国疆土开拓,文化的提高与传播都极其重要。

南北分裂足有四五百年,这个分裂的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北方的新民族经不住中国文明的魔力,都被同化了,北魏一代后来完全采用中国的文化。不但禁胡语,废胡服,改汉姓,取汉女,还要立学校,正礼乐,行古礼。到了拓跋氏末年,一班复古的学者得势,经处处用周礼,模仿三代以上的文体,竟然比南朝的中国文化更带着古董色彩。

ty_yitiao2021-11-12 10:53:56 发布在 天涯诗会

这个割据分裂时代的民间文学,自然是南北新民族的文学。吴语文学是缠绵婉转的恋爱,北方的民族都带着尚武好勇的性质,他的文学自然也带着这种气概。

南方新民族的儿女文学,《子夜歌》几百首绝不是一人所作,大概都是民间所流传。

“宿昔不梳头,绿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子夜歌之外,还有华山畿几十首,懊侬歌几十首,读曲歌尽近百首,还有散曲无数,有很多是很艳的。如:《 碧玉歌》云:“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ty_yitiao2021-11-17 09:55:38 发布在 天涯诗会
有人说,不论鲜卑文化,还是女真文化对汉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多么深刻程度上的他民族文化进步,对于汉文化的伤害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毫无根据的。我们看一下北朝文化;

北方文学最有名的英雄文学是鲜卑民族的敕勒歌。这个本是鲜卑语,翻译成汉文的。

《琅琊王》是一首尚武的军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15女”

《折杨柳歌辞》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这种雄壮的歌调与南朝的儿女文学比较起来,自然是天地悬隔

《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让民主写痛苦的心境,也只有悲壮,没有愁苦,。

《折杨柳枝歌》

“敇敇何力力,女子临窗織。不闻机柠杼zhu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

写儿女的心思,也有一种朴实爽快的神气,不像江南女儿那样扭扭捏捏的。
故事诗也有南北的区别,”日出东南隅”是南方的故事诗,《秦女休》便是北方杀人报仇的女英雄歌了。孔雀东南飞是南方的故事诗,木兰辞便是北方代父夫从军的女英雄歌了。
读者应该注意,”木兰辞”的头六句和”折杨柳枝歌”的六句基本上差不多。可见木兰辞创作的年代,大概和折杨柳枝歌相距不远。不说木兰诗,这样的歌流传在民间,经过多少演变,后来才引起喜文人的注意,连有改削润色的地方。

ty_yitiao2021-11-17 10:58:47 发布在 天涯诗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华夏和各民族融合的一个过程一本左传里面记录的清清楚楚,进入秦汉以后,当中央汉族强大的时候,向四处扩张,侵犯这些少数民族,当汉王朝衰落的时候,进入中原的各民族开始建立自己政权。这两个过程都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各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的过程,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充实了汉民族,使衰败的汉民族又重新振兴起来。南北朝的民歌差别就能看北方的强悍和南方的柔弱。北方最后统一南方,这就是必然的一个趋势。

ty_yitiao2021-11-18 10:10:02 发布在 天涯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