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楼主:苏肄海 字数:566686字 评论数:101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苏肄海 2016-10-10 08:51:09



《战争的逻辑》一书已经出版,感谢读者的支持!各大电商有售。

淘宝链接:https://s.taobao.com/search?q=%E8%8B%8F%E8%82%84%E6%B5%B7&js=1&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initiative_id=staobaoz_20161016&ie=utf8&sort=price-asc

天猫链接: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m.1000858.1000725.1.QI2BBG&id=538991205108&areaId=610100&cat_id=2&rn=de0964ceb39921ec986aa63e6aadf55b&user_id=684387459&is_b=1

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4037679.html

亚马逊链接:https://www.amazon.cn/%E6%88%98%E4%BA%89%E7%9A%84%E9%80%BB%E8%BE%91-%E4%BB%8E%E6%99%AE%E9%B2%81%E5%A3%AB%E5%B4%9B%E8%B5%B7%E5%88%B0%E4%B8%A4%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E8%8B%8F%E8%82%84%E6%B5%B7/dp/B01LXZC15N/ref=sr_1_2?ie=UTF8&qid=1476060595&sr=8-2&keywords=%E6%88%98%E4%BA%89%E7%9A%84%E9%80%BB%E8%BE%91

京东链接:http://search.jd.com/Search?keyword=%E6%88%98%E4%BA%89%E7%9A%84%E9%80%BB%E8%BE%91&enc=utf-8&book=y&wq=%E6%88%98%E4%BA%89%E7%9A%84%E9%80%BB%E8%BE%91&pvid=pd9ec3ui.t652g9
苏肄海2016-10-16 15:01: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作者:Monn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216588/answer/1205508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在人类历史上,你很难找出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如此轰轰烈烈的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新价值的运动了,如果说人类分为两个阶段,法国大革命就是界碑。如今你可以想到的那些人类精神的明珠,例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等思想,都得益于那场运动轰轰烈烈的传播。
批评者会批评法国大革命似乎并没有彻底摧毁旧制度,《旧制度与大革命》有理有据,那场运动似乎在革命后堕入屠杀纷争的深渊,说好的自由呢?说好的平等呢?人们又看到了历史的轮回,皇帝跑了又回来了,将军走了又来了一波将军,数也数不清的革命领袖跑马灯出演,似乎法国大革命留给有些人的印象就是断头台和路易十六。
黄仁宇说大历史大格局,看待历史应该要有宏观思维,这样才更容易看到事件在大历史中的真正面目。法国大革命近看是残酷的,但是当你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法国大革命一百年重塑了人类意志。如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继承法国大革命的遗产。黑格尔把拿破仑的耶拿战役当作人类新时代的开始,虽然那个时候非洲依然有奴隶国家,亚洲仍然是专制王权主导,而美洲大陆上依然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族屠杀,然而黑格尔却称这个时间点是新时代的开始,难道他看不到混乱而又黑暗的世界吗?黑格尔之所以称颂拿破仑的最大原因在于拿破仑继承了法国大革命最核心的思想,并且拿破仑通过他自己想要的方式把这些思想广泛的传播出去,先是在欧洲大陆开花,随后飘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而后通过工业革命捆绑销售带给了整个世界。
可以看到,法国大革命的火在法国烧了100年,而在世界范围内燃烧至今。是谁鼓励了无数群众奋起争取自由与平等?难道只是温和自私的英国商人?是谁鼓励了世界范围内的平民运动而彻底改变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可悲关系?难道只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是谁告诉你,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不自由毋宁死?所有的这些你耳熟能详且坚信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把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从内阁的大臣们和咖啡馆的绅士们的手上送到平头老百姓的脑子里,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思想的传播,枪炮比纸来的更快。
法国大革命流的血染红了塞纳河,但新世纪的大门已被敲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哪种思想能够和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思想对抗,哪怕专制如朝鲜,也冠以人民民主共和国之名。法国大革命开创的不只是一个新王朝,他书写了一套普世价值,无论什么国家换什么汤,药是不会变的,也许你反对美国民主,西方民主,但你不反对民主。也许你反对无限制的自由,但你不会反对自由本身,也许你反对人人赤贫的平等,但你心中必然赞许平等。
和你一样,百年前,巴黎的人们也怀着如你一般的赤子之心。所以你要问我支不支持法国大革命,我想说历史是残酷的,我同情受难的人民,但我满心赞许那座上帝之城的人们在百年前发出的光亮,是你们,照亮了整个世界。
苏肄海2016-10-17 16:41: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海之声88 2016-10-19 17:49:44
路过
-----------------------------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苏肄海2016-10-19 19:03: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为什么蒋介石会败给毛泽东?
赞同
10568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纸糊不要看了几个我答的历史军事问题就来关注我,你会失望的发现我动态基本都是18禁的
Yyyuki、Ruiqi Sun 等人赞同
首先题主要明确一点,毛泽东和蒋介石到底谁更有钱?答案是毛泽东。共产党通过土改把地主阶级整个砍了,省去了收税的中间环节,架设基层党组织直接收农业税,连人民币最早都是粮本位的货币 ( 粮本位是中共早期以粮食和棉花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比如《中国财政史》中可以查到1949年中共财政收入304亿斤,支出567亿斤 )。而蒋介石的支柱只能靠长江出海口的关税,因为农业税大头被地主乡绅拿走了。也就是说南京国民政府比中共还穷。如果你不知道蒋介石的军费比毛泽东低,那你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国共内战国军打3年就打不动了。


在双方都有巨大军费支出的情况下,税收更低的蒋介石先完蛋是理所应当的。国民党拿着美援和关税,1946年尚能维持攻势,攻势维持了没几个月军饷花完了,就开始印钱,然后开始抢银行,最后开始发金圆券,依然堵不上军费开支这个大窟窿。到了1948年战争进入最后大决战时,为了筹措军费,国军清查了全国银行,也仅仅搜刮到2300万美元。后来发布金圆券将全国黄金,白银和外汇都搜刮起来,依然不够用。到了渡江战役爆发前,丢了半壁江山的中华民国1948-1949财年的税收干脆腰斩,跌到9000万美元。见下图↓(折合粮本位才25亿斤);
而史料记载同期中共光东北局一家的税收就一百多接近200亿斤的水平,在物质基础上十倍碾压对手。毛蒋两人实力对比如此悬殊,你觉得渡江战役还有悬念吗?划江而治可能吗?(实际上渡江战役确实没怎么打,一渡江对面就崩盘了,国府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织大规模反扑。)

等到1949年解放军占领全国的时候,拥有4亿人口的新中国当年财政收入高达304亿斤,相当于11亿美元,是1946年拥有3亿人口的全盛时期国民政府的整整4倍,折合当时银价差不多2亿两,甚至超过了清代光绪盛世创下的1.5亿两的岁入记录,国民政府经济效率之低下,可见一斑。

蒋介石到底多穷?即便中华民国最富有的1936年(所谓“黄金十年”的最后一年),中国关税6.36亿,统税1.31亿,盐税2.47亿,加起来才勉强10亿法币,按官方牌价才三亿美元(粮本位折合80亿斤)。 而这三税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支柱,常年占财政总收入的80%左右。战前都这个德性,千疮百孔的战后还用说吗???

实际上,根据已有的资料,中共解放区早在1946~1947财年,全面内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光实物粮食的征收能力就达到恐怖的47亿斤(北满26亿斤,山东11亿斤,华北解放区8.6亿斤,西北解放区2.2亿斤)。公粮占整体税收的比例各个解放区差异很大,一般在1/2~2/3浮动。中国是农业国,咱保守估计,就按2/3算,中共解放区1946~1947财年的收入也能达到80亿斤的水平,而同期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2亿美元(折合粮本位货币60亿斤)。
这代表早在1947年,东北失守前,中共解放区其财政收入就远超过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了,甚至达到了蒋介石巅峰时代1936年三亿美元级别的经济实力,之后的辽西会战,蒋公败的一点不冤枉,就算侥幸拿下锦州也必然会在新一轮拉锯战中丢失;这就是举国体制+土地改革的威力。


换句话说,1946年的时候,很可能蒋介石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时3亿人口的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低于1亿人口的中共了…… 蒋介石面对的根本不是什么几个月就能剿灭的穷比毛匪,而是抗日敌后根据地冒出来的一个拥有1亿人口、军费比它还高的社会主义大土豪……

高帅富的蒋介石出于对无产穷逼的轻蔑,很可能一直不屑于了解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情况。假如当年蒋介石手里有毛泽东的军费数据的话,我相信他肯定会求和的。毕竟敌人实力如此强大,国府就算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都打不赢,更别说国府还贪污了......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三体III·死神永生》
(正文完)
--------------------------------------------------------------------------------------------------


后记: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绝对不能脱离物质基础去空谈。不然有枪没军饷,运输大队长:一旦后方物资供不上,前线士兵很容易大批大批带着武器去投敌,那拥有武器装备越多只会死的越快。不信我们可以算算1949年的TG党财政支出情况——当时中央财政1949收入304亿斤支出567亿斤来源:粮本位_百度百科,其中军费占比60% 来源:中国历年军费一览,人民解放军数量约不到500万,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算出,战争状态下,每供养一名解放军士兵,需要高达7500斤的税收

当时日本刚投降,武器随便捡,谁都不缺武器;所以双方拼的是综合国力,也就是拼经济基础:既然战争状态下每个士兵的人均经费是7500斤,那么维持一只百万大军作战一年的军费就高达75亿斤(2.6亿美元),掏得起这份钱才有人力物力组织进攻。实际上国共内战期间,共产党一样是靠印钞票来平衡巨额军费开支的,不过没果党印的那么离谱而已(注意前面数据,1949中共财政赤字200多亿斤,当时人民币是粮本位,核算单位是斤)


从这个角度看,也解释了为什么战后各国毛派武装想复制中国经验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即便是毛泽东也是通过3年的持久战活活把蒋介石活活耗死, 国统区的经济彻底被拖垮才取得的胜利。而这跟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有关(民国没啥工业,农村根据地有1亿人口),不具有可复制性。研究国共内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中华民国几乎是没有工业的,否则红军长征那会就完蛋了,两条腿怎么可能跑过四个轮子。
如果说美苏冷战是和平竞赛的话。那么解放战争,就是两种社会制度在战争条件下的血腥对抗:而蒋介石因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拖累,在GDP人口高于毛泽东的情况下却首先支撑不起庞大的军费开销;同时又在税收低于毛泽东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反而比中共更早崩溃 (战争期间,解放区经济基本平稳,然而国统区支撑不起军费支出,蒋介石就派老婆宋美龄像要饭一样又去美国借钱,张口就是10亿美元,但是杜鲁门之前早就对蒋介石这个前后砸了38亿美援依旧烂泥扶不上墙的无底洞不耐烦了,结果宋美龄没借到钱还被杜鲁门总统狠狠挖苦了一顿,只好被迫印钞票、抢银行、发行金圆券,结果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经济全盘崩溃,彻底失去民心),最后穷的连军饷都凑不齐,打得赢才见鬼了。为什么?这是因为共产党那边推翻了地主阶级,打仗的时候可以绕过地主直接找农民收税。国民党是封建地主的,收税的时候地主还要经中间吃一手,地主吃剩下的才能交给国民党,说白了就是被地主坑死的。(呵呵) 结果共产党表面上又穷又俭朴,其实军费比国民党还高。 而且不是比国民党高了一点半点,正如我前面数据所讲的,早在全面内战刚刚爆发的1947年共军被国军追的满地图跑的时候,中共财政收入已经完虐南京国民政府了。而国军一边傻乎乎的追着共军满地图跑,一边笑话匪军游而不击只会逃命,简直是大写的SB:共军扮猪吃老虎,人力物力都比你充足,只是懒得跟你刚正面而已。等你追到精疲力尽,强弩之末,军费都被拖垮的时候,就该发动三大战役反吃你了。



如果大家觉得,中学教科书上的所谓,“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 “解放生产力” 之类的词汇,晦涩难懂的话,那么答主在这里用粗浅的话来阐释这两个拗口的词 ——我把地主废了,我比你有钱。(全文完)
苏肄海2016-10-20 14:43: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李成略 2016-10-30 08:59:47
现在的欧洲已经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稳定的洲。
-----------------------------
是的,这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详情请见《战争的逻辑》后记《技术的进步消灭战争》一文。抱歉,因为版权的原因我无法将此文粘贴在论坛上。
苏肄海2016-10-31 09:28: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辽阔的天空和偏斜的轴线

请在下页的世界地图(图10.1)上比较一下各大陆的形状和轴线走向。你会对一种明显的差异产生深刻的印象。美洲南北向距离(9000英里)比东西向距离大很多:东西最宽处只有3000英里,最窄处在巴拿马地轴.仅为40英里。就是说,美洲的主轴线是南北向的。非洲的情况也是一样,只是程度没有那么大。相形之下,欧亚大陆的主轴线则是东西向的。那么.大陆轴线走向的这些差异对人类历史有什么影响呢?

本章将要讨论我所认为的轴线走向的差异所产生的巨大的、有时是悲剧性的后果。轴线走向影响了作物和牲口的传播速度,可能还影响文字、车轮和其他发明的传播速度。这种基本的地理特征在过去500年中对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欧亚大陆人十分不同的经验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粮食生产的传播对于了解在枪炮、病菌和钢铁的出现方面的地理差异,同粮食生产的起源一样证明是决定性的。关于粮食生产的起源问题,我们在前几章已经考察过了。正如我们在第五章中所看到的那样,这是因为地球上独立出现粮食生产的地区多则9个,少则5个。然而,在史前时期,除了这少数几个粮食生产的发源地外,在其他许多地区也已有了粮食生产。所有这些其他地区之所以出现粮食生产,是由于作物、牲口以及栽种作物和饲养牲口的知识的传播,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由于农民和牧人本身迁移的结果。粮食生产的这种传播的主要路线,是从西南亚到欧洲、埃及和北非、埃塞俄比亚、中亚和印度河河谷;从萨赫勒地带和西非到东非和南非;从中国到热带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朝鲜和日本;以及从中美洲到北美洲。此外,粮食生产甚至在它的发源地由于来自其他发源地的另外一些作物、牲口和技术而变得更加丰富了。

正如某些地区证明比其他地区更适合于出现粮食生产一样,粮食生产传播的难易程度在全世界也是大不相同的。有些从生态上看十分适合于粮食生产的地区,在史前期根本没有学会粮食生产,虽然史前粮食生产的一些地区就在它们的附近。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农业和畜牧业没有能从美国西南部传入印第安人居住的加利福尼亚,也没有能从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传入澳大利亚;农业没有能从南非的纳塔尔省传入南非的好望角省。即使在所有那些在史前期传播了粮食生产的地区中,传播的速度和年代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一端是粮食生产沿东西轴线迅速传播:从西南亚向西传人欧洲和埃及,向东传入印度河河谷(平均速度为每年约0.7英里);从菲律宾向东传入波利尼西亚(每年3.2英里)。在另一端是粮食生产沿南北轴线缓慢传播:以每年不到0.5英里的速度从墨西哥向北传入美国的西南部;玉米和豆类以每年不到0.3英里的速度从墨西哥向北传播,在公元900年左右成为美国东部的多产作物;美洲驼以每年不到0.2英里的速度从秘鲁向北传入厄瓜多尔。如果不是像我过去的保守估汁和某些考古学家现在所假定的那样,迟至公元前3500年玉米才得到驯化,而是像大多数考古学家过去经常假定(其中许多人现在仍这样假定)的那样,玉米驯化的年代要大大提前,那么上述差异甚至可能更大。在全套作物和牲口是否得到完整的传播这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又一次意味着传播所碰到的障碍有强弱之分。例如,虽然西南亚的大多数始祖作物和牲口的确向西传入了欧洲,向东传入了印度河河谷,但在安第斯山脉驯养的哺乳动物(美洲驼/羊驼和原鼠)在哥伦布以前没有一种到达过中美洲。这种未能得到传播的令人惊异的现象迫切需要予以解释。毕竟,中美洲已有了稠密的农业人口和复杂的社会,因此毫无疑问,安第斯山脉的家畜(如果有的话)大概是提供肉食、运输和毛绒的重要来源。然而,除狗外,中美洲完全没有土生土长的哺乳动物来满足这些需要。不过,有些南美洲作物还是成功地到达了中美洲,如木薯、甘薯和花生。是什么选择性的阻碍让这些作物通过,却筛选掉美洲驼和脉鼠?对于物种传播的这种地理上的难易差别.有一个比较巧妙的说法,叫做抢先驯化现象。大多数后来成为我们的作物的野生植物在遗传方面因地而异,因为在不同地区的野生祖先种群中已经确立了不同的遗传突变体。同样,把野生植物变成作物所需要的变化,原则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新的突变成产生相同结果的不同的选择过程来予以实现。根据这一点,人们可以考察一下在史前期广泛传播的某种作物,并且问一问它的所有变种是否显示了同样的野生突变或同样的转化突变。这种考察的目的,是要断定这种作物是在一个地区发展起来的,还是在几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如果对新大陆的古代主要作物进行这种遗传分析,其中有许多证明是包括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的野生变种,或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的转化突变体。这表明,这个作物是在至少两个不同的地区独立驯化的,这个作物的某些变种经遗传而获得了一个地区特有的突变,而同一作物的另一些变种则通过遗传而获得了另一地区的突变。根据这个基本原理,一些植物学家断定说,利

马豆、菜豆和辣椒全都在至少两个不同的场合得到驯化.一次是在中美洲,一次是在南美洲;而南瓜同植物和种子植物藜也至少独立驯化过两次,一次是在中美洲,一次是在美国东部。相形之下,西南亚的大多数古代作物显示出只有一个不同的野生变种或不同的转化突变体,从而表明了该作物的所有现代变种都起源于仅仅一次的驯化。

如果这种作物是在其野生产地的几个不同地区反复地、独立地驯化的,而不是仅仅一次和在一个地区驯化的,那么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已经看到,植物驯化就是把野生植物加以改变,使它们凭借较大的种子、较少的苦味或其他品质而变得对人类有益。因此,如果已经有了某种多产的作物,早期的农民肯定会去种植它,而不会从头开始去采集它的还不是那样有用的野生亲缘植物来予以重新驯化。支持仅仅一次驯化的证据表明,一旦某种野生植物得到了驯化,那么这种作物就在这种野生植物的整个产地迅速向其他地区传播,抢先满足了其他地区对同一种植物独立驯化的需要。然而,如果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同一种植物的野生祖先在不同地区独立地得到驯化,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种作物传播得太慢,无法抢先阻止其他地方对这种植物的驯化。关于在西南亚主要是一次性驯化而在美洲则是频繁的多次驯化的证据,也许因此而提供了关于作物的传播在西南亚比在美洲容易的更巧妙的证据。某种作物的迅速传播可能不但抢先阻止了同一植物的野生祖先在其他某个地方的驯化,而且也阻止了有亲缘关系的野生植物的驯化。如果你所种的豌豆已经是优良品种,那么从头开始再去驯化同一种豌豆的野生祖先,当然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去驯化近亲的野豌豆品种也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农民来说,

这种豌豆和已经驯化的豌豆实际上是同一回事。西南亚所有的始祖作物抢先阻止了对欧亚大陆西部整个广大地区任何近亲植物的驯化。相比之下,在新大陆有许多例子表明,一些同等重要的、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然而又有区别的植物,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驯化的。例如,今天全世界种植的棉花有95%属于史前时期在中美洲驯化的短绒棉。然而,史前期南美洲农民种植的却是巴巴多斯棉。显然,中美洲的棉花难以到达南美洲,才使它未能在史前时代抢先阻止那里不同品种的棉花得到驯化(反之亦然)。辣椒、南瓜属植物、苋属植物和藜科植物是另一些作物,它们的一些不同的然而有亲缘关系的品种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驯化的,因为没有一个品种的传播速度能够快到抢先阻止其他品种的驯化。因此,许多不同的现象归结为同一个结论:粮食生产从西南亚向外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美洲快,而且也可能比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快。这些现象包括:粮食生产完全未能到达某些生态条件适合于粮食生产的地区;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和选择性方面存在着差异;以及最早驯化的作物是否抢先阻止了对同一种植物的再次驯化或对近亲植物的驯化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粮食生产的传播在美洲和非洲比在欧亚大陆困难,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苏肄海2016-10-31 09:34: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粮食生产从西南亚(新月沃地)向外迅速传播的情况。在那里出现粮食生产后不久,即稍早于公元前8000年,粮食生产从中心向外扩散的浪潮在欧亚大陆西部和北非的其他地方出现了.它往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离新月沃地越来越远。在本页上我画出了遗传学家丹尼尔·左哈利和植物学家玛丽亚·霍普夫汇编的明细图(图10.2),他们用图来说明粮食生产的浪潮到公元前6500年到达希腊、塞浦路斯和印度次大陆,在公元前6000年后不久到达埃及,到公元前5400年到达中欧.到公元前5200年到达西班牙南部,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到达英国。在上述的每一个地区,粮食生产都是由最早在新月沃地驯化的同一组动植物中的某些作物和牲口所引发的。另外,新月沃地的整套作物和牲口在某个仍然无法确定的年代进入非洲,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然而,埃塞俄比亚也发展了许多本地的作物,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些作物或陆续从新月沃地引进的作物开创了埃塞俄比亚的粮食生产。当然,这全部作物和牲口并非全都传播到那些边远地区。例如,埃及太温暖,不利于单粒小麦在那里落户。在有些边远地区,在这全部作物和牲口中,有些是在不同的时期引进的。例如,在西南欧,绵羊引进的时间早于谷物。有些边远地区也着手驯化几种本地的作物,如欧洲西部的罂粟,可能还有埃及的西瓜。但边远地区的大部分粮食生产,在开始时都依赖新月沃地驯化的动植物。紧跟在这些驯化的动植物之后传播的,是创始于新月沃地或其附近地区的其他发明,其中包括轮子、文字、金属加工技术、挤奶、果树栽培以及啤酒和葡萄酒的酿造。为什么这一批植物竟能使粮食生产在欧亚大陆整个西部得以开始?这是不是因为在许多地区都有一批这样的野生植物,它们在那里和在新月沃地一样被发现有用,从而独立地得到驯化?不,不是这个原因。首先,新月沃地的始祖作物有许多原来甚至不是在西南亚以外地区野生的。例如,在8种主要的始祖作物中,除大麦外,没有一种是在埃及野生的。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新月沃地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环境。因此,在两河流域生长良好的那一批作物,在尼罗河流域也生长得相当良好,从而引发了埃及本土文明的引人注目的兴起。但是,促使埃及文明的这种令人注目的兴起的粮食,在埃及原来是没有的。建造人面狮身像和金字塔的人吃的是新月沃地原生的作物,而不是埃及原生的作物。


其次,即使在西南亚以外地区确曾出现过这些作物的野生祖先,我们也能够肯定欧洲和印度的作物大都得自西南亚,而不是在当地驯化的。例如,野生亚麻往西出现在英国和阿尔及利亚,往东出现在里海沿岸,而野生大麦往东甚至出现在西藏。然而,就新月沃地的大多数始祖作物而言,今天世界上所有人工培育的品种的染色体都只有一种排列,而它们野生祖先的染色体却有多种排列;要不,就是它们只产生一种突变(来自许多可能的突变),而由于有了这种突变,人工培育的品种和它们的野生祖先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有了为人类所向往的一些特点。例如,所有人工培育的豌豆都有相同的隐性基因,这种基因使人工培育的豌豆的成熟豆荚不会像野豌豆的豆荚那样自然爆裂,把豌豆洒落地上。显然,新月沃地的大多数始祖作物在它们最初在新月沃地驯化后,就不会在其他地方再次驯化。如果它们是多次独立驯化的,它们的染色体的不同排列或不同的突变就会显示出这种多重起源所遗留的影响。因此,这些就是我们在前面讨论的关于抢先驯化现象的典型例子。新月沃地成批作物的迅速传播,抢先阻止了其他任何可能想要在新月沃地范围内或其他地方驯化同一野生祖先的企图。一旦有了这种作物,就再没有必要把它从野外采集来,使它再一次走上驯化之路。在新月沃地和其他地方,大多数始祖作物的祖先都有可能也适于驯化的野生亲缘植物。例如,豌豆是豌豆属植物,这个属包括两个野生品种:豌豆和黄豌豆,前者经过驯化而成为我们园圃里的豌豆,后者则从未得到驯化。然而,野生的黄豌豆无论是新鲜的还是干的,味道都很好,而且在野外随处可见。同样,小麦、大麦、兵豆、鹰嘴豆、菜豆和亚麻,除已经驯化的品种外,全都有许多野生的亲缘植物。在这些有亲缘关系的豆类和大麦类作物中,有一些事实上是在美洲或中国独立驯化的.离新月沃地的早期驯化地点已经很远。但在欧业大陆西部,在几个具有潜在价值的野生品种中,只有一种得到驯化——这大概是因为这一个品种传播得太快,所以人们停止采集其他的野生亲缘植物,而只以这种作物为食。又一次像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那样,这种作物的迅速传播不但抢先阻止驯化其野生祖先的企图.而且也阻止了任何可能想要进一步驯化其亲缘植物的企图。为什么作物从新月沃地向外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回答部分地决定于我在本章开始时谈到的欧亚大陆的东西向轴线。位于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白天的长度和季节的变化完全相同。在较小程度上.它们也往往具有类似的疾病、温度和雨量情势以及动植物生境或生物群落区(植被类型)。例如,葡萄牙、伊朗北部和日本在纬度上的位置大致相同,彼此东西相隔各为4000英里,但它们在气候方面都很相似,而各自的气候与其正南方仅仅1000英里处的气候相比反而存在差异。在各个大陆上,被称为热带雨林型的动植物生境都在赤道以南和赤道以北大约10度之内,而地中海型低矮丛林的动植物生境(如加利福尼亚的沙巴拉群落和欧洲的灌木丛林地带)则是在北纬大约30度至40度之间。但是,植物的发芽、生长和抗病能力完全适应了这些气候特点。白天长度、温度和雨量的季节性变化,成了促使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以及成熟的植物开花、结子和结果的信号。每一个植物种群都通过自然选择在遗传上作好安排,对它在其中演化的季节性情势所发出的信号作出恰当的反应。这种季节性的情势因纬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在赤道白天的长度全年固定不变,但在温带地区,随着时间从冬至向夏至推进,白天逐步变长,然后在整个下半年又逐步变短。生长季节——即温度与白天长度适合植物生长的那一段时间——在南纬度地区最短,在靠近赤道地区最长。植物对它们所处地区的流行疾病也能适应。那些在遗传安排方面未能配合栽种地区纬度的植物可要遭殃了!请想象一下,一个加拿大农民如果愚蠢到竟会栽种一种适于在遥远的南方墨西哥生长的玉米,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玉米按照它那适合在墨西哥生长的遗传安排,应该在三月份就准备好发芽,但结果却发现自己仍被埋在10英尺厚的积雪之下。如果这种玉米在遗传上重新安排,以便使它在一个更适合于加拿大的时间里———如六月份的晚些时候发芽,那么它仍会由于其他原因而碰到麻烦。它的基因会吩咐它从容不迫地生长,只要能在5个月之后成熟就行了。这在墨西哥的温和气候下是一种十分安全的做法,促在加拿大就是一种灾难性的做法了,因为这保证会使玉米在能够长出任何成熟的玉米棒之前就被秋霜杀死了。这种玉米也会缺少抵抗北方气候区的疾病的基因,而空自携带着抵抗南方气候区的疾病的基因。所有这些特点使低纬度地区的植物难以适应南纬度地区的条件,反之亦然。结果,新月沃地的大多数作物在法国和日本生长良好,但在赤道则生长很差。动物也一样,能够适应与纬度有关的气候特点。
苏肄海2016-10-31 09:35: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这方面,我们就是典型的动物,这是我们通过内省知道的。我们中有些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冬,受不了那里短暂的白天和特有的病菌,而我们中的另一些人则受不了炎热的热带气候和那里特有的病菌。在近来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北部凉爽地区的海外移民更喜欢迁往北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同样凉爽的气候区,而在赤道国家肯尼亚和新几内亚,则喜欢住在凉爽的高原地区。被派往炎热的热带低地地区的北欧人过去常常成批地死于疟疾之类的疾病,而热带居民对这类疾病已经逐步形成了某种自然的抵抗力。这就是新月沃地驯化的动植物如此迅速地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部分原因:它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它们所传播的地区的气候。例如,农业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越过匈牙利平原进入中欧后立即迅速传播,所以从波兰向西直到荷兰的广大地区内最早的农民遗址(其标志为绘有线条装饰图案的特有陶器)几乎是同时存在的。到公元元年,原产新月沃地的谷物已在从爱尔兰的大西洋沿岸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8000英里的大片地区内广为种植。欧亚大陆的这片东西向的广阔地区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距离。因此,欧亚大陆的东西向轴线使新月沃地的作物迅速开创了从爱尔兰到印度河流域的温带地区的农业,并丰富了亚洲东部独立出现的农业。反过来,最早在远离新月沃地但处于同一纬度的地区驯化的作物也能够传回新月沃地。今天.当种子靠船只和飞机在全世界运来运去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的一日三餐是个地理大杂烩。美国快餐店的一顿典型的饭食可能包括鸡(最早在中国驯化)和土豆(来自安第斯山脉)或玉米(来自墨西哥),用黑胡椒粉(来自印度)调味,再喝上一杯咖啡(原产埃塞俄比亚)以帮助消化。然而,不迟于2000年前,罗马人也已用多半在别处出产的食物大杂烩来养活自己。在罗马人的作物中,只有燕麦和罂粟是意大利当地生产的。罗马人的主食是新月沃地的一批始祖作物,再加上温孛(原产高加索山脉)、小米和莳萝(在中亚驯化)、黄瓜、芝麻和柑桔(来自印度),以及鸡、米、杏、桃和粟(原产中国)。虽然罗马的苹果至少是欧亚大陆西部的土产,但对苹果的种植却要借助于在中国发展起来并从那里向西传播的嫁接技术。虽然欧亚大陆有着世界上处于同一纬度的最广阔的陆地.并由此提供了关于驯化的动植物迅速传播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但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在传播速度上堪与新月沃地整批作物相比的是一批亚热带作物的向东传播,这些作物最初集中在华南,在到达热带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作物。在1600年内,由此而产生的那一批作物(包括香蕉、芋艿和薯蓣)向东传播了5000多英里,进入热带太平洋地区,最后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还有一个似乎可信的例子,是作物在非洲广阔的萨赫勒地带内从东向西的传播.但古植物学家仍然需要弄清楚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可以把驯化的植物在欧亚大陆东西向传播之易与沿非洲南北轴线传播之难作一对比。新月沃地的大多数始祖作物很快就到达了埃及,然后向南传播,直到凉爽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它们的传播也就到此为止。南非的地中海型气候对这些作物来说应该是理想的,但在埃塞俄比亚与南非之间的那2000英里的热带环境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农业是从驯化萨赫勒地带和热带西非的当地野生植物(如高梁和非洲薯蓣)开始的,这些植物已经适应了这些低纬度地区的温暖气候、夏季的持续降雨和相对固定不变的白天长度。同样,新月沃地的家畜通过非洲向南的传插也由于气候和疾病(尤其是采采蝇传染的锥虫病)而停止或速度减慢。马匹所到的地方从来没有超过赤道以北的一些西非王国。在2000年中,牛、绵羊和山羊在塞伦格蒂大平原的北缘一直止步不前,而人类的新型经济和牲畜品种却仍在发展。直到公元元年至公元200年这一时期,即牲畜在新月沃地驯化的大约8000年之后,牛、绵羊和山羊才终于到达南非。热带非洲的作物在非洲向南传播时也遇到了困难,它们只是在新月沃地的那些牲畜引进之后才随着黑非洲农民(班图族)到达南非。然而,这些热带非洲的作物没有能够传播到南非的菲什河彼岸,因为它们不能适应的地中海型气候条件阻止了它们的前进。这个结果是过去2000年的南非历史中人们非常熟悉的过程。南非土著科伊桑人(亦称霍屯督人和布须曼人)有些已有了牲畜,但仍没有农业。他们在人数上不敌黑非洲农民,并在菲什河东北地区被黑非洲农民取而代之,但这些黑非洲农民的向南扩张也到菲什河为止。只有在欧洲移民于1652年由海路到达,带来新月沃地的—整批作物时,农业才得以在南非的地中海型气候带兴旺发达起来。所有这些民族之间的冲突,造成了现代南非的一些悲剧:欧洲的病菌和枪炮使科伊桑人迅速地大量死亡;欧洲人和黑人之间发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一系列战争;发生了又一个世纪的种族压迫;现在,欧洲人和黑人正在作出努力,在昔日科伊桑人的土地上寻找一种新的共处模式。还可以把驯化的植物在欧亚大陆传播之易与沿美洲南北轴线传播之难作一对比。中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距离——例如墨西哥高原地区与厄瓜多尔高原地区之间的距离——只有1200英里,约当欧亚大陆上巴尔干半岛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照离。巴尔干半岛为大多数美索不达米亚的作物和牲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并在不到2000年的时间内接受了这一批在新月沃地形成的驯化动植物。这种迅速的传播抢先剥夺了驯化那些动植物和亲缘物种的机会。墨西哥高原地区和安第斯山脉对彼此的许多作物和牲畜来说同样应该是合适的生长环境。有几种作物,特别是墨西哥玉米.确实在哥伦布时代以前就己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但其他一些作物和牲畜未能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之间传播。凉爽的墨西哥高原地区应该是饲养美洲驼、豚鼠和种植马铃薯的理想环境,因为它们全都是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凉爽的高原地区驯化的。然而,安第斯山脉的这些特产在向北传播时被横隔在中间的中美洲炎热的低地完全阻挡住了。在美洲驼于安第斯山脉驯化了5000年之后,奥尔梅克人的、马雅人的、阿兹特克人的以及墨西哥其他所有土著人的社会仍然没有驮畜,而且除狗以外也没有任何可供食用的驯养的哺乳动物。反过来,墨西哥驯养的火鸡和美国东部种植的向日葵本来也是可以在安第斯山脉茁壮生长的,但它们在向南传播时被隔在中间的热带气候区阻挡住了。仅仅这700英里的南北距离就使墨西哥的玉米、南瓜类植物和豆类植物在墨西哥驯化了几千年之后仍然不能到达美国的西南部,而墨西哥的辣椒和藜科植物在史前时期也从未到达那里。在玉米于墨西哥驯化后的几千年中,它都未能向北传播到北美的东部,其原因是那里的气候普遍较冷和生长季节普通较短。在公元元年到200年之间的某一个时期,玉米终于在美国的东部出现,但还只是一种十分次要的作物。直到公元900年左右,在培育出能适应北方气候的耐寒的玉米品种之后,以玉米为基础的农业才得以为北美最复杂的印第安人社会——密西西比文化作出贡献,不过这种繁荣只是昙花一现,由于同哥伦布一起到来的和在他之后到来的欧洲人带来的病菌而寿终正寝。可以回想一下,根据遗传研究,新月沃地的大多数作物证明只是一次驯化过程的产物,这个过程所产生的作物传播很快,抢先阻止了对相同品种或亲缘品种植物的任何其他的早期驯化。相比之下,许多显然广为传播的印第安作物中,却包含有一些亲缘植物,或甚至属于同一品种但产生了遗传变异的变种,而这些作物又都是在中美洲、南美洲和美国东部独立驯化出来的。从地区来看,在苋属植物、豆类植物、黎科植物、辣椒、棉花、南瓜属植物和烟草中,近亲的品种互相接替。在四季豆、利马豆、中国辣椒和瓠瓜中,同一品种的不同变种互相接替。这种由多次独立驯化所产生的结果,也许可以提供关于作物沿美洲南北轴线缓慢传播的进一步证明。于是,非洲和美洲这两个最大的陆块,由于它们的轴线主要是南北走向,故而产生了作物传播缓慢的结果。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区,南北之间的缓慢传播只在较小范围内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另一些例子包括作物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与南印度之间十分缓慢的交流,华南的粮食生产向西马来西亚的缓慢传播,以及热带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的粮食生产未能在史前时期分别抵达澳大利亚西南部和东南部的现代农田。澳大利亚的这两个角落现在是这个大陆的粮仓,但它们却远在赤道以南2000多英里之外。那里的农业得等到适应欧洲凉爽气候和较短生长季节的作物乘坐欧洲人的船只从遥远的欧洲来到的那个时候。我一直在强调只要看一眼就可容易地在地图上确定的纬度,因为它是气候、生长环境和粮食生产传播难易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纬度当然不是这方而唯一的决定因素,认为同一纬度上的邻近地区有着同样的气候(虽然它们不一定有着同样的白天长度),这种说法包并不总是正确的。地形和生态方面的界线,在某些大陆比在另一些大陆要明显得多,从而在局部上造成了对作物传播的重大障碍。
苏肄海2016-10-31 09:36: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例如,虽然美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处在同一个纬度上,但这两个地区之间的作物传播却是十分缓慢而有选择性的。这是因为横隔在中间的得克萨斯和南部大平原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干旱而不适于农业。在欧亚大陆也有一个与此相一致的例子,那就是新月沃地的作物向东传播的范围。这些作物很快就向西传播到大西洋,向东传播到印度河流域,而没有碰到任何重大的障碍。然而,在印度如要再向东去,则由于主要是冬季降雨转变为主要是夏季降雨而大大延缓了涉及不同作物和耕作技术的农业向印度东北部恒河平原的扩展。如果还要向东,则有中亚沙漠、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起把中国的温带地区同气候相似的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分隔开来。因此,中国粮食生产的早期发展独立于处在同—纬度的新月沃地的粮食生产,并产生了一些完全不同的作物。然而,当公元前2000年西亚的小麦、大麦和马匹到达中国时.就连中国与欧亚大陆西部地区之间的这些障碍也至少部分地得到了克服。而且,这种南北转移2000英里所产生的阻力,也因当地条件的不同而迥异。新月沃地的粮食生产通过这样长的距离传播到埃塞俄比亚,而班图人的粮食生产从非洲的大湖区向南迅速传播到纳塔尔省,因为在这两个例子中,隔在中间的地区有相似的降雨情势.因而适合于农业。相比之下,作物要想从印度尼西亚向南传播到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地区则是完全不可能的,而通过短得多的距离从墨西哥向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传播也因中间隔着不利于农业的沙漠地区而速度缓慢。中美洲在危地马拉以南没有高原,中美洲在墨西哥以南尤其是巴拿马地形极狭,这在阻碍墨西哥高原地区和安第斯山脉地区之间作物和牲口的交流方面,至少同纬度的梯度一样重要。大陆轴线走向的差异不仅影响粮食生产的传播,而且也影响其他技术和发明的传播。例如,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西南亚或其附近发明的轮子,不到几百年就从东到西迅速传到了欧亚大陆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而在史前时代墨西哥独立发明的轮子却未能传到南面的安第斯山脉地区。同样,不迟于公元前1500年在新月沃地西部发展起来的字母文字的原理,在大约1000年之内向西传到了迦太基,向东传到了印度次大陆,但在史前时期即已盛行的中美洲书写系统,经过了至少2000年时间还没有到达安第斯山脉。


当然,轮子和文字不像作物那样同纬度和白天长度有直接关系。相反,这种关系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粮食生产系统及其影响来实现的。最早的轮子是用来运输农产品的牛拉大车的一部分。早期的文字只限于由生产粮食的农民养活的上层人士使用,是为在经济上和体制上都很复杂的粮食生产社会的目的服务的(如对王室的宣传、存货清单的开列和官方记录的保存)。一般说来,对作物、牲畜以及与粮食生产有关的技术进行频繁交流的社会,更有可能也从事其他方面的交流。美国的爱国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说到了从大海到闪光的大海,我们的辽阔的天空,我们的琥珀色的谷浪。其实,这首歌把地理的实际情况弄反了。和在非洲一样,美洲本地的作物和牲畜的传播速度由于狭窄的天空和环境的障碍而变得缓慢了。从北美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从加拿大到巴塔哥尼亚高原,或者从埃及到南非,看不见本地绵延不断的谷浪,而琥珀色的麦浪倒是在欧亚大陆辽阔的天空下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同美洲本地和撤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农业传播速度相比,欧亚大陆农业的更快的传播速度在对欧亚大陆的文字、冶金、技术和帝国的更快传播方面发挥了作用。提出所有这些差异,并不就是说分布很广的作物是值得赞美的,也不是说这些差异证明了欧亚大陆早期农民具有过人的智慧。这些差异只是反映了欧亚大陆轴线走向与美洲或非洲大陆轴线相比较的结果。历史的命运就是围绕这些轴线旋转的。
苏肄海2016-10-31 09:36: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仲卿子建 2016-11-01 12:14:55
楼主,以前听说国内出书,很多是作者自已贴钱的。不知道现在情况怎样?
-----------------------------
现在也是这样,就是自费出书嘛。还好我这本书是可以拿版税的,只是很少,精神上的满足吧。只有写穿越、言情和玄幻小说的作者才能挣钱,像我写的这些稍稍严肃一些的文章,很少有人看的。
苏肄海2016-11-01 15:18: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仲卿子建 2016-11-02 08:58:24

我以实际行动支持正版图书,支持作者劳动成果。
-----------------------------
感谢支持!
苏肄海2016-11-02 09:28: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 2016-10-10 08:51:09



《战争的逻辑》一书已经出版,感谢读者的支持!各大电商有售。
天猫链接: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m.1000858.1000725.1.QI2BBG&id=538991205108&areaId=610100&cat_id=2&rn=de0964ceb39921ec986aa63e6aadf55b&user_id=684387459&is_b=1
......
-----------------------------
@T565638 2016-11-02 09:58:40
不是不支持,只是强烈怀疑盐割版的实体书“毒牙”太少,不如网络书一针见血。
-----------------------------
这本书基本不涉及当今时政,而且仅限于欧洲历史,实体书与网络版基本相同,而且还补充了很多资料和地图。
苏肄海2016-11-02 10:04: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愤青一枚戒指 2016-11-03 16:11:33
送个美女给你养眼。这是我们学校音乐老师。

-----------------------------
你是那个学校的?和你们校长说说,我去当个历史老师吧。
苏肄海2016-11-03 17:08: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 1133楼 2016-05-11 17:43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喜爱,与诸君共赏!
-----------------------------
@ty_qin1991 2016-11-03 18:05:18
看了两三段,感觉很像鲁迅的文笔,又看到这么多注释,便想楼主大家风范,结果还真是鲁迅的文章。楼主的也不错,很幽默,很喜欢。
-----------------------------
楼主距离鲁迅先生还差得很远,敬仰先生的风骨文章。感谢支持!
苏肄海2016-11-03 20:59: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rst2006 2016-11-04 09:48:05
楼主看来是为卖书而来,主要是堆砌一些不同来源的材料,而不管其中的内容是否有矛盾,同样无法调和其中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如同《货币战争》,只能算是一个编著者,而不是作者啦
-----------------------------
妒忌!
苏肄海2016-11-04 11:58: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rst2006 2016-11-04 15:07:04
楼主这一篇不要写到一半又太监了,接着又叫人去买书,再说你的文章引用也太多了吧
-----------------------------
1.确实写到一半不再更新了,因为新华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已经签约,并且已经出版上市了。
2.为一些知识付款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一本书很贵吗?作者辛辛苦苦写这么多,能够出版是好事呀。
3.引用表示我所表达的观点是有史料支撑的,并非是我杜撰。教你一个鉴别好书烂书最简单的方法虽然不全面,那就是看书中是否有引用的史料。如果引用大量史料最起码证明作者是经过大量阅读,下了功夫,而不是胡说八道。这样严肃的书籍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阅读,很多人把阅读历史当做看故事,越是奇妙越是诡异越好,但历史不是这样的。历史是一门严肃的学问,虽然进入的门槛很低,但要想有一点成绩却是极难的。
苏肄海2016-11-04 15:34: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rst2006 2016-11-04 15:07:04

楼主这一篇不要写到一半又太监了,接着又叫人去买书,再说你的文章引用也太多了吧


—————————————————
@苏肄海 3578楼 2016-11-04 15:34:00

1.确实写到一半不再更新了,因为新华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已经签约,并且已经出版上市了。

2.为一些知识付款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一本书很贵吗?作者辛辛苦苦写这么多,能够出版是好事呀。

3.引用表示我所表达的观点是有史料支撑的,并非是我杜撰。教你一个鉴别好书烂书最简单的方法虽然不全面,那就是看书中是否有引用的史料。如果引用大量史料最起码证明作者是经过大量阅读,下了功夫,而不是胡说八道。这样严肃的...
—————————————————
这本书我已经购买,可以说十分珍惜
—————————————————
感谢支持!
苏肄海2016-11-05 10:59: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来福小儿 2016-11-05 23:57:53
苏肆海,这是你真名么?几个月前我加了你建的群,进去因为对某些人的思想有点排斥所以就退了,然后因为高考(我曾经问过你高考的事,还记得么?)我就不怎么上网了,等我回来发现我账号被封十年,理由是推销商品,好气哦。后来我去了知乎,争论德国这个贡献了那么多科学家思想家的国家为什么会在国家决策上犯傻去打不可能赢的战争,于是我想起来了你的宏伟巨制《战争的逻辑》,我就又回天涯注册新账号,找到你寻求你的资料去......
-----------------------------
过奖过奖了!不敢当不敢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只是喜欢这段历史多读了些相关的书籍,多思考了一些问题而已。
苏肄海2016-11-07 09:18: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苏肄海2016-11-07 18:58: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当当网促销!
苏肄海2016-11-11 08:58: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