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帖子,收集文物图片,以及国宝背后的故事,欢迎乱入

楼主:yletpkki 字数:2046122字 评论数:184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另一种说法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商人在问祖归宗时所认同的神秘“玄鸟”,究竟是什么鸟呢?

专家根据鬼车、轱辘鸟等民间别名,诠释其得名原因是鸱鸮会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头和眼睛,从而落实到玄鸟之"玄"的本义即镟、旋转。玄鸟就是其头和眼睛都会旋转变化的鸟,即鸱鸮,猫头鹰。



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_六论_四重证据法_的知识考古范式

http://www.docin.com/p-441245675.html
yletpkki2016-08-21 07:17:1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鸮尊

yletpkki2016-08-21 07:19:0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鸮纹方斝


1.斝(拼音:jiǎ ,音同"甲")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很多人认定是酒器,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说明是煮东西吃的,有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烹饪器物。

2.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yletpkki2016-08-21 07:22:4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2014年,这个商代鴞紋方斝以美金8104000成交

yletpkki2016-08-21 07:28:0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商後期 鴞钮兽面纹方罍

台北故宫藏




带盖高27公分
器高20.5公分
口径17.1×16.8公分
腹深17.3公分
足径15.5×16公分
圈足高2.9公分
盖径15.2×15.5公分

颈、足上层皆饰弦纹,颈下层饰夔纹,足下层则饰小型兽面纹,腹上层饰蝉纹,下层则饰兽面纹,兽面纹张口裂牙,与四川一号祭祀坑罍近。纹饰的表现手法为罗越的第四种风格。主体花纹兽首下颚呈尖角,肩上兽首下颚有两个突起,兽首角下垂而上钩,皆显现带有南方或西南方区域特性,与四川罍兽首近。


盖与器纹饰满装,盖纹饰部分为銹所掩,而不清楚。但X光片则清楚呈显,其中间作夔纹圆形装饰,并有四个分别面向四边的兽面纹,并有夔纹作边饰,未见有明显的垫片。鸟为实心的,鸟爪则为平面的纹饰。范线系以立鸟中线为准,而分为四范的。

yletpkki2016-08-21 07:31:1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考古发现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

2007年06月26日 09:47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3日专电(记者丁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

据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的各种动物器型中数量最多。出土中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而且各种姿态都有,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变化万千。

席永杰说,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们经常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鸟一样飞起来,以避免受到伤害;人们过着农、牧、渔、猎生活,又希望像雄鹰一样轻易地捕捉到猎物。

而猫头鹰具备这一切优势,猫头鹰是辽西地区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动,可以飞向高空,又给人以通达天地阴阳的神秘感。所以,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寄希望于?"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这样,猫头鹰成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物应该是一种必然。


紅山文化末期 鳥(鸮)形玉珮



红山文化玉鸮

(距今5000年左右)
翼展3.8厘米
1973年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红山文化飞禽类的玉雕中,玉鸮最为突出。这件玉鸮作展翅飞翔扑食状,短宽尾,用浅圆雕的技法调出鸮首,注重整体轮廓,但可以感觉出双耳和勾喙,这种五官虽不显露却可以真确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法,是红山文化玉鸮的一种特色。
玉鸮背面横穿鼻状单孔,用以拴绳系挂作为墓主人的饰物,起辟邪厌胜的作用。鸮在上古时期被认为是通神的动物,仰韶文化有陶鸮尊,商代有铜鸮尊,把祭器做成鸮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鸮来通达神灵。
yletpkki2016-08-21 07:33:0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看来商朝与红山文化是亲缘关系
yletpkki2016-08-21 07:33:4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中国文化中的猫头鹰信仰


□ 黄厚明 陈云海 《寻根》 2005年第03期


猫头鹰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在夜晚出没的猛禽。在生物分类学上,猫头鹰属于。鸮形目,包括鸱鸮和草鸮两科。属于鸱鸮科的猫头鹰约有170种,属于草鸮科的猫头鹰约有15种。据现代动物学家研究,除北极地区外,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猫头鹰的踪影。它头圆似猫,眼大而亮,颈缩项间,喙、爪弯而锐利,飞行无声。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朝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头部,因而猫头鹰的脖子,能自转270度。




殷商时期鸮类题材的广泛流行,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猫头鹰曾有过狂热的崇拜。商人为什么对鸮鸟如此顶礼膜拜,钟爱有加呢?刘敦愿先生在《夜与梦之神的鸱鸮》一文中列举了两大理由:第一,鸮类猛禽象征威猛,与兵、刑之事相联系,鸮鸣往往是战争胜利的象征;第二,鸮鸟是夜神和梦神的象征,具有保护人生“长夜”安全的作用。





.....

西周初期,鸮类题材的艺术品数量仍然很多,其制作风格也大致承袭商代晚期。但西周中期以后,鸮类题材的艺术品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青铜器,鸮形器与鸮纹基本绝迹。

。。。。

从周代中期开始,鸱鸮就有了不好的名声。《诗经·豳风·鸱鸮》云:“鸱鸮鸱鸮,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这是以鸟儿的口吻控诉恶鸟鸱鸮:捉走我的幼雏,别再破坏我的巢了! 《诗经·大雅·瞻印》云:“懿厥哲妇,为枭为鸱。”此句是说,枭、鸱是叫声难听的恶鸟,美丽聪颖的妇人因多言祸国,与枭、鸱无异。

在《庄子·秋水》篇中,鸱鸮同样作为一个反面的形象出现: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

这里,庄子把惠子比作鸱鸮,以示惠子心胸狭窄,迷恋官禄。而他则以鹓雏自喻,以表达自己志向远大,心性高洁,与世无争。

《荀子·赋篇》:“仁人绌约,敖暴善强,天下幽险,恐失世矣。螭龙为堰蜒,鸱鸮为凤凰。”从中可见鸱鸮的文化意象以否定因素居多。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亦载:
景公为路寝之台,成而不蛹焉。柏常蹇曰:“君为台甚急,台成,君何为而不蛹焉?”公曰:“然有枭昔者鸣,其声无不为也,吾恶之甚,是以不蛹焉。”柏常蹇曰:“君请禳而去之。”

因为有枭在夜晚呜叫,景公以为不祥之兆,故而登台之前,必须将枭禳而去之。

《周礼·秋宫》云:“折簇氏掌,天鸟之巢,以方书十日之号、十有二辰开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号、二十有八星之号、悬其巢上,则去之。”《尔雅翼》也将鸱鸮视为恶鸣的天鸟,以至于“为国怪祥,设官驱之,不使惑听”。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鸱鸮并不是采取非誉即毁的二元对立态度。如《无能子·纪见篇》曾云:“夫毛群羽类俱生于天地无私之气。横目方足,虚飞实走,所异者,偶随气之清浊厚薄,自然而形也,非宰于爱憎者也。羽仪五色谓之凤者,未必祥;枭,未必凶。”《抱朴子·博喻篇》则云:“灵凤振响于朝阳,未有万物之益;鸱鸮宵集于垣宇,未有分厘之损。”《盐铁论》也说:“泰山之鸱,啄腐鼠于穷泽,非有害人也。”这些貌似中庸的见解,却透露出古人实事求是、敢于怀疑的可贵品质。尤让人称道的是,古人还清楚地认识到,有关鸱鸮的凶兆、好恶只是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使然。如唐人刘殉《岭表录异》云:“北方枭鸣,人以为怪,共恶之,南中昼夜飞鸣,与鸟鹊无异。桂林人罗取生吃之,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也。”明代福建人周婴《巵林》也指出鸱鸮信仰的地区风俗差异,认为“吾邑闻其嘶声,谓丰年之兆,俗固不同矣”。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猫头鹰的好恶完全是一种文化上的认知行为。

紅山文化晚期鸮形玉珮.

yletpkki2016-08-21 07:46:1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商代鸮纹觯(重庆华夏中宝文物艺术品2007年春季拍卖会拍卖品)

觯(zhì)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yletpkki2016-08-21 07:48:5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猫头鹰的文物展告一段落先,下面发个犀牛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中国战国晚期的青铜器。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

器高34.4厘米,长57.8厘米,重13.3公斤,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yletpkki2016-08-21 11:13:0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一般认为,这是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品

yletpkki2016-08-21 11:18:2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386曾把青铜犀尊的复制品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小克。




yletpkki2016-08-21 11:24:1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小臣艅犀尊”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今梁山县),是“梁山七器”之一。

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犀牛,眼睛会说话,憨憨的,几千年了,就这么憨憨的看着,你说几千年前的先人,在把握自然万物的时候为何能做到那么传神呢?


yletpkki2016-08-21 11:30:1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小臣艅犀尊通高22.9厘米,长37厘米。犀尊身体浑圆,头部有两角,双耳直立,背部有口,但盖已遗失。小臣艅犀尊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帝乙、帝辛(纣王)时期。




丁子(巳),王眚(省)夒□(京),王易(锡)小臣艅夒贝,隹(惟)王来正(征)人(夷)方,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

铭文记载:商王十年征伐夷方,视察夒□时,赏赐小臣艅海贝。这段记载中对夷方的征伐,可与同时期的甲骨文和其他青铜器铭文相互印证。


铭文记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关这次战争也见于殷墟卜辞。夷方是当时商朝封地外围的许多方国部落中的一个。这些方国有的臣服于商王朝,有的则称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诸侯相对抗,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商王征伐夷方,表明当时一个不愿服从商王朝而遭讨伐的小国。铭文中还记载了商王赏赐小臣裓夔贝。小臣裓的职务为奴隶总管,能得到商王的赏赐而感到很荣耀,于是制作了此器用以作为纪念。
yletpkki2016-08-21 11:32:3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yletpkki2016-08-21 11:35: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流落海外,那孤寂的身影

yletpkki2016-08-21 11:36:4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陪伴它的,还有同样流落的其他国宝

yletpkki2016-08-21 11:38:0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
战国 巴
1954年四川省昭化县宝轮院出土
长17.5厘米、高6.5厘米


带钩整体为独角犀形,颈有双鬣,鼻向前伸成钩,钩端作口首兽头形,造型异常优美。巴人是战国时期生活在今四川省东部的部族,习惯于乘船在水上渔猎,后亦从事农业生产。巴人最后迁都于今四川省重庆市嘉陵江沿岸一带,因长期与楚接壤,受楚文化影响甚深。以独木舟作船棺而葬是巴人的风俗。
此件带钩呈犀牛形,犀牛体型健硕,鼻上有双角,前角长且弯曲。犀牛鼻端伸出一柱形钩喙。通体饰卷草纹,用以表现犀牛皮肤的褶皱,纹饰绚烂而有致,极具装饰效果。
此件带钩为古代巴人制品,造型独特,惟妙惟肖。
yletpkki2016-08-21 11:53:5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据说是西汉时期的“彩绘陶犀牛”

长33厘米,高18厘米,宽11厘米。

yletpkki2016-08-21 11:57:05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献陵石犀 唐
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位于三原县北的永合村。身为开国之君,李渊深知暴淫骄奢之利弊,故在遗诏中专门讲到自己死后的陵寝“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所以当年仅在陵园四个神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南神门外立华表和犀牛各一对,东神门外设石佛龛一个。


石犀的质地为陕西富平一带产的青石,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是用重约十吨的整块石料雕琢而成。

这件石犀虽然体型高大,但比例却十分恰当,反映了当时雕刻家对这种动物造型的整体把握。他们并不过分注重细部的精雕细琢,但在表现犀牛特点的关键面上,处理手法则极为高妙,例如全身迭复的厚皮及颈部下垂的厚皮,雕刻得简洁而生动;身体上的鳞甲纹和圈纹,给人在视觉上形成一种花斑的感觉。


中国古代虽有犀牛,但由于人为的捕杀,到唐代时,犀牛已很罕见,一般人对犀牛的认识也很模糊,献陵石犀在总体特征上把握的基本不走形实属不易。唐代帝王陵墓石刻的题材相当广泛,但仅献陵立有石犀,一方面反映出李渊对犀牛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这种大型动物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李渊夸威德于当代、名垂后世的心愿。像献陵石犀这样高大而且写实的石质犀牛,在雕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无论从题裁上,还是从雕刻技法上,它都无愧于“国之瑰宝”的称誉.
yletpkki2016-08-21 12:17:37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