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需要补课》李老师的罗曼史(假期阅读修订版:详见第110页)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字数:4635字 评论数:137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他们两人便来到了一个很普通的村落,并在一个位于大土坑沿儿上的、一户平房院落的门前,停了下来。此刻,“小李老师”他们,早已远远地就望见:一位身材中等、体态颇胖、慈眉善目、年近七十的老太太,正微笑、而又略显激动地迎在那里。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09:12:1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这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称那出迎的老太太为“婶子”;那老太太,则称这骑车的中年男子为“小旺儿”。二人在互相大过招呼之后,这骑车的中年男子便对“小李老师”说:“快叫大奶奶呀?”
顿时,便把“小李老师”给说蒙了。“啥,大奶奶?可我奶奶也没来呀?”“小李老师”便随口问道。
“那是你二奶奶!”那骑车的中年男子,又随即答道。接着,他便给“小李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09:40:2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据说,那大约是在民国十年前后、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一大早儿,天才刚蒙蒙亮。和往常一样,“小李老师”的爷爷,又肩挑着水桶,到他们村东头儿的井边,去挑水。(那时,他刚满二十岁。)
就在离那水井、只有约一百米远的时候,突然,他发现:有一个年轻妇人,纵身跳入井中、欲“寻短见”!
于是,那“小李老师”的爷爷,赶忙快步急跑上前、也纵身跳入井中,演绎出一个老版的“英雄救美”的故事!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0:44:5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原来,这跳井的年轻妇人,就是那如今和李老师一起生活在东北的奶奶——即是他后来、所谓的“二奶奶”。早年,她名唤作“苦儿”;她很家贫,但人长得却颇有几分姿色,于是,便在她十六岁那年,被当地的一个大地主家娶做了“童养媳”;而那一年,她所谓的“丈夫”才四岁!
可万万也没有想到,她被娶过门后,那大地主家的人根本就不把她当“媳妇”看,而是把她当作了一个“苦力”!她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接着,她便要砍材、生火、做饭、洗衣服或被褥、扫院子、搞卫生、“下地”帮“长工们”干农活儿……总之,一天到晚,她被迫总是忙个不停!其实,这一切,都是那大地主婆儿、拿着鞭子、逼她所为!白天,她受尽了婆婆的虐待;晚上,她又受尽了公公的欺辱呀!——他那色迷迷的公公,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寻找借口、骚扰她!而她那“少不经事”的“小丈夫”,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保护她、疼爱她!……且,她娘家又是那样地穷、那样地人少势弱!她几乎是天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3:45:3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最后,在她结婚、刚过门约半年之后,在她实在是不堪忍受的情况下,她终于选择了跳井自尽!
听了她对自己过去、痛苦遭遇的倾述之后,“小李老师”的爷爷便深感同情。其实,因同居一村,他对此已早有耳闻,更颇感愤怒。于是,“小李老师”的爷爷,便对她进行了好一番的劝慰;那欲跳井自尽的年轻妇人,也越发地对他感激和倾心;再加上,“小李老师”的爷爷,生得是“人高马大”、身材很是魁梧、是一幅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结果,两人一见钟情、甚是倾心!加之,“小李老师”爷爷的婚姻,也是靠“媒妁之言”、由父母包办的;虽婚后,比他大了近十岁的妻子,也曾为他生了一女,可他却总觉得:其妻,像是他的大姐姐,甚至更像他的母亲!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4:15:2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又经过了一段交往和一番相互了解,他们二人终于在一个月高风情的夏夜,偷偷地从各自的家里逃了出来,一起“力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并在那里,建立了他们、新的家庭。
听了这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讲完其祖上、浪漫爱情故事之后,这时,“小李老师”也才终于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4:39:5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也许是出于对她那“小弟弟”般、前老公的思念,“小李老师”的“大奶奶”,对他这个千里归来的小孙子,可真谓疼爱有加、爱不释手!每天一日三餐,她总是把平日因不舍得吃而节省下来的各种“细粮”,“变着法儿”地给他做“好吃的”;而且,把她家中仅有的几个鸡、鸭、鹅蛋,也全拿出来,做给其小孙子吃,直至到后来、都吃光了,她还设法到邻居和亲朋家,去借!偶尔,他“大奶奶”家的、其唯一的姑姑,也打发人来,把他接到她家、去住上几日;对他,也是颇为疼爱。(他的这位姑姑,当时,已离异;人长得很端庄,身材修长,其身高足有一米七开外;只是其性格稍显内向,而且,还很钢烈;她仅生有一子,名叫“解放”,那时已十五、六岁。但据说,后来,他的这位姑姑,因不堪忍受她所在的“生产队长”的污辱,而最终竟上吊身亡!甚为可惜!)由于初来咋到、人地生疏,“小李老师”,那时,他便整日里独自闲坐于门前,举头观云。那云彩,有时,好似玉兔,甚是玲珑可爱,常伴嫦娥仙子;有时,又宛如冰雕: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语见毛 的《沁园春·雪》;有时,则象群羊,茫茫一片随风去,漫山遍野滚滚来;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顺风飘舞,变幻莫测……。“夏云多奇峰”(语见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神情诗》)于是,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唐代诗人来鹄所作的诗篇《云》。其全诗如下: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4:43:5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5:02:4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李老师认为: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唐代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了。另外,唐代另一位、同样不太出名的、诗人李群玉的一首诗《书院二小松》,同样,那时,也给“小李老师”、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全诗为: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8:40:5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因为,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把贞松比作君子,这类诗篇可谓数量较多;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又颇具“情味”的一首:即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很容易写得落入俗套,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细心的观察和颇能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啦!)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18:56:1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光阴寸隙流如电”,(语见元·薛昂夫《正宫·塞鸿秋》。)眨眼儿间,“小李老师”的奶奶和他在其山东老家,已住了近四个月!随后,他们娘俩儿便又先乘汽车、后转乘火车,回到了东北。这正是:半年出游半年乐,半年童趣妙无穷。从小命运多劫难,千锤百炼始成钢。但欲知其端详,且听下文分解。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1:20:0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四章 谁说童趣不盎然 (五) 作者:左岸学哥

也就是在他们娘俩儿回到了东北、大约有半年之后,那时,“小李老师”和他全家人一起,都早已迁入了他们位于吉顺市南部近郊、“矸子道儿”的新宅中。当地街道办事处,在当地、一间破旧的小平房里,办起了一所“抗大小学”(即学前班;可还不到一年,它就因招不到学生而不得不停办了;后此处,又改建成了一个所谓“公私合营”的小卖部,时称:“小联营儿”)。因“小李老师”当时已年满八周岁,便被其父也送进了该学前班、读书。那时,该班早已开课多时、至少已有三个多月啦!一则,他当时玩心正浓、毫无收敛之意;二则,他中间插班读书,也根本就听不懂、跟不上那讲课的进度;三则,当时正值“文大”末期,国家当时只重视搞政治运动、歧视教育和文化;知识分子(尤其是出身不好之人,如出身于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的家庭之人)是被严加打击、惨遭迫害的对象,并被攻击为是“臭老九”!而当时那些只要是在“文大”中表现积极、出身良好者(比如:出身于贫、下、中农和工人家庭之人),即使是文盲,也会得到提拔、重用!例如:他当时的大姑父,虽仅系初中毕业文化,但在参加完所谓的“上山下乡”运动、被抽回城里工作之后,不久,他仅仅还不到“三十而立之年”,就因其在“文大”中表现积极、“出色”,竟然被任命为该市“市革命委员会”的“计委”副主任,下辖八大局;他特权在握,只要其大笔一挥、批张“小纸条”,人们便可凭着它、去购买那当时奇缺、只“凭票供应”的任何“稀罕之物”:如肉,蛋,大米、白面等所谓的一切“细粮”!这常使他羡慕不已,促使他更加厌学!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1:45:1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因而,那时,每当“小李老师”上数学课之时,他最爱问的问题就是诸如:“为什么一加一,要等于二?而就不能等于三?或等于四?为什么二乘于二,要等于四?而就不能等于零?或等于八?”之类的、“很无知”的问题。这常常会引起全班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也常弄得那些出身于所谓“三八大军”的老师们(即当时,有些工人,往往因家贫或成分不好等原因,娶了一些农村姑娘作媳妇,可政府那时又一时无法安排她们的工作;便设法从她们当中,抽出一些尙能识字的一部分人,把这部分人再送到某些临时组织起来的各种学习班中,去“进修”几个月或一年半载地,便把这些经过“进修”的妇女,通通地派往城里的各处学校,而这些“教师”,便常常被当时的当地人,戏称为“三八大军”),哭笑不得。而每当一放学,他回到家中、放下书包、面对那些作业,他便常常放声大哭一场!而此时,她母亲因倒班在家休息(当时,他的父母均在当地一家兵工厂工作。其母,因文化水平低、才“扫盲班”毕业,是一名车间工人;其父,因系当地一重点中学毕业的“高小”毕业生、且自修过“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某些课程,则当上了该厂的一名小职员),便常常会赶过来、安慰他道:“孩子,你要听毛 的话,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除了这苍白、无力的安慰之外,她母亲毕竟也辅导不了孩子们的功课。结果,他宁愿帮家里去检煤、种地,也不愿意去上学!每天一大早,他便同其家人玩起“捉觅藏”的游戏、“打起游击战争”,总之,一句话,他就是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躲开其家人,不去上学!因此,那时,他的哥哥、姐姐,每天一大早便到处去寻找他的身影、然后再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劝他去上学;甚至于拳打脚踢,也还是丝毫不奏效!打到最后,他疼得实在吃不消了,便去找他爷爷、“搬取救兵”。而那时,正如前文所述,他的爷爷,正因其此前骑自行车把他老孙子的脚后根儿绞下、深感愧疚和痛心之时,于是,他便立刻召集全家人、当众宣布:“孩子现在还小,上学以后再说吧!”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2:08:0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顿时,Gameover(游戏结束),这场“游击战争”也就这样草草地结束啦!
这正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节选自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诗。)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2:26:1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此刻,“小李老师”,望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他的心情就别提有多爽啦!当时正值暮春时节,在东北吉顺市、此时的户外风光,正如唐代大诗人韩愈之七绝《晚春》诗所云: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2:38:0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那时,“小李老师”的眼前,仿佛呈现出这样一幕景象:“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树花和榆树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2:57:2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对于春天的描述,还有元曲唱曰: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

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

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

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

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见元·薛昂夫《楚天遥过清江引》[双调]。)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3:11:5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另有一曲唱曰:

“春来那曾晴半日,人散芳菲地。

苔生翡翠衣,花滴胭脂泪。

偏嫌锦鸠枝上啼。”(语见元·任昱《清江引·积雨》。)……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3:40:2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当时,虽然“小李老师”的心情好起来了,可一回到现实、面对家境赤贫般的窘境,他还是要设法同全家人一起去拼搏,来设法改善全家人的贫困生活;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三条:捡废品、“拣煤核儿”和种“自留地”。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2 23:50:2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说起捡废品,“小李老师”倒还真有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当时,他的哥哥,正在当地、其父母所任职的兵工厂子弟小学,读三年级;每当下午三、四点钟,他就总会提上一只小铁桶、手持一把小铁靶儿和一把小铁铲,前往其兄所就读的小学校或教室附近,等其兄放学后、和他一起去捡废品。他的哥哥,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因其担心他们哥俩儿捡废品的事儿被同学发现、会被同学笑话,他便常常把“小李老师”驱赶到离其学校很远的地方、去等他;等他的哥哥放学后,他们哥俩儿便兴高采烈地、偷偷摸摸而又飞快地,跑到当地的一个“大水泡子”(即一个小湖泊)旁边。那里,就是其父母所在的那家兵工厂倒其工业垃圾的地方: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左右,那家兵工厂汽车队的卡车,就满载着其工业垃圾、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在这些工业垃圾里面,有废**、废弹壳儿和废机器零件,等等;它们不是铜制品,就是钢、铁制品;其中,红铜(也称紫铜)制品最值钱,拿到废品收购站去、能卖很多钱。但那时,最让“小李老师”感兴趣的东西,却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细丝——即“白银丝”;它们往往是一团儿、一团儿地被丢在垃圾场里;因为他曾发现:大孩子们曾把“炮线”接在那白银丝的两端、再给其通上电,那白银丝便马上会发出火一般的光芒,甚至能用它把小纸条点燃!正如前文所述:他本是一个从小就爱动脑筋的孩子。这时候,他立刻就联想到:能否用这简单的装置引爆炸药呢?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3 00:05:41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