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需要补课》李老师的罗曼史(假期阅读修订版:详见第110页)

楼主:吾寺外非空道人 字数:4635字 评论数:137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第四章 谁说童趣不盎然(一)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经说:“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oday,you have to search yesterday。”(其中文含意为:想要懂得今天,就必须研究昨天。)
大作家罗贯中,曾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中、假借曹操之口而言曰:“生子当如孙仲谋。”那孙仲谋,名孙权,字仲谋。幼年苦读,博览群书,聪明过人,颇有见识;也尝习武;可谓文武双全!甚至,9岁时即为使臣,成功出使过荆州。因此,后世还曾有宋词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语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而那李老师,虽凡人一个,但其童年之经历,也曾感天动地、颇为传奇。而且,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曾说,童年经历是人格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若想彻底了解李老师的一生,首先就应当先了解他的童年经历。
话说李老师,其全名叫李耀平。他全家当时共计十二口人,他们分别是: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三个姑姑、两个叔叔、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及他本人;他的父亲在其姊妹中排行最大,深得姊妹们的尊重;李老师在全家族中排行则最小,颇受全家人的宠爱。他祖籍系山东省郓城县,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押司,可谓是“纯老乡儿”。他就出生在吉顺市的一排靠近露天煤矿坑边、一个棚户区的小平房里。当年,该露天煤矿号称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故,常有人称吉顺市为解放后、新中国的煤都。李老师的家,当时就位于紧靠该排平房的东南房头儿。在他家附近,曾有两条大水沟。一条儿,由南向北流经他家的门前;每逢夏日天气炎热时,男孩子们喜欢跳进此沟、去游泳或捞东西;偶尔,还曾捞出过些“文大”闹武斗时所留下的废旧炮弹壳之类的物件儿,那可曾是男孩子们童年时的最爱!另一条,则位于他家的东面之不太远处,离他家约有500米远。当年,比他大七、八岁的姐姐常带他去那里、用两个废旧铁罐头盒儿自制的小水桶,摹仿大人、挑水玩儿。那也算是他幼年时期、一段儿难得的美好时光啦!
但也命该李老师一生多灾多难!记得那还是在他刚满两周岁、“话、都还说不太全”之时,有一年夏天的、临近傍晚时分,他的姐姐,还象同往常一样,手拉着他幼年时、稚嫩的小手,又来到那沟边、挑水玩儿。
“宝宝儿,你在这沟上面乖乖地好好呆着。等姐姐下去把水装满,马上就上来。然后,我们就一起回家玩儿。宝宝儿,乖!听话,啊?”李老师的姐姐关切地、如是嘱咐他道。
幼年的李老师还算乖巧。听了姐姐的这话,便很听话地、懂事地点了点头儿,乖巧地蹲下身来,静静地等在那里。天空蓝蓝的,没有一丝儿云彩;地上静静地,不见一个人影。四周一片寂静,静得有点吓人!但附近的庄稼地里,在那高高、密密的庄稼深处,偶尔也会传来鸡鸭们低沉的叫声。他一面多少有些恐惧地蹲在那里四处张望,一面在心里急切地盼望着他姐姐能早点从沟里上来。
就在此时,突然,李老师发现:一只身高约有二尺、黑色的大公鸡(当时,李老师并不知道:那是一只有名的乌骨鸡,野性极强。据说:其骨和鸡汤均可入药。),鸡冠大大的、挺挺的、红红的,正从附近的一处玉米地里,急急地向他冲来!顿时,他便被惊呆啦!心里害怕极啦,好久都说不出话来!等那大公鸡飞快地扑到他的身前、瞪起鸡眼、死死地盯着他那稚嫩的小脸,并目露凶光时,他被吓得连道儿都不会走啦!(书中暗表:物极必反!李老师的幼年,被这极其恐怖地一吓,可不得了!他因而便受到了极其强烈的心理刺激!这最终竟使他在长大成人之后,性格变得却天不怕、地不怕起来!曾做出许多让常人根本就无法理解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来!可谓胆大的出奇!使其一生的经历都充满了传
奇色彩!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书中暂不在此加以赘述。)看到他那非常恐惧的样子,这大公鸡看上去似乎显得越发地凶恶、猖狂和得意!于是,它便肆无忌惮地、边拍打着双翅、边跳起身来,死命地、频繁地朝他那稚嫩的小脸上啄去。这频繁的攻击,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痛苦!那攻击之猛烈,更进一步吓破了他那幼年时的小胆。他除了偶用他那稚嫩的小手,略加抵挡了一番之外,几无还手之力。倾刻间,他便血流满面,那红红的鲜血很快就模糊了他的双眼!
直到这时,李老师的姐姐才远远地抬起头来,猛地发现了这可怕的一幕!她先是猛然一惊,随即,便发了疯般地、飞快地、拼命地扑了回来!她似乎嘴里还不断地大声嚷着什么。
已在李老师那稚嫩的小脸上啄了近百口的大公鸡,忽然听到了他姐姐发疯般的吼声,马上便转过身来,撇下李老师那满脸被它啄、叨出的小血口子,又迅猛地扑向了他的姐姐,再次又与他的姐姐大战起来。
起初,李老师的姐姐,只是朝那只大公鸡使劲地挥舞了几下她那根小扁担;以为,这样一来,便足可以把它吓跑。虽知,那只早已发起疯儿来的大公鸡,非但不逃,且越战越勇。最后,竟追着咬起他的姐姐来。可当年,他的姐姐也只有十一、二岁儿。且,又因其早年家贫、营养不良,她虽身高已近一米五,可其身材却单薄的像一根柳枝儿,似乎刮一阵风儿,就能把她吹倒!真可谓:“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语见宋·辛弃疾《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就她那单薄的体格,哪里是那只大公鸡的对手。更何况,她当时还只不过是一个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无奈,到最后,她只好一边拼命地驱打着那只、几近疯狂的大公鸡,一边大声地呼救起来。
“救命啊!快救命啊!”那极其凄惨的呼救声,便划过了天空、迅速地传向了远方。……
不久,人们便从四面八方飞快地、象潮水一般地涌了过来。但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因为,在那时,人们大多不仅单纯,而且更善良。
一看形势不妙,那只凶猛的大公鸡却极为狡猾地把眼珠儿一转,急速地转身、逃进了旁边的玉米地里!
得知此事的详情之后,人们终于才舒了一口气,先是对小姐俩儿很是同情地安慰了一番;然后,就慢慢地四散而去、仍去忙所谓各自的正事儿去了。接着,李老师的姐姐,在几位好心的邻居大伯的热心帮助下,才终于把满脸、满身都是血的弟弟背回了家。
就在刚刚走到家门口附近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身材魁梧、高大的棒小伙子。他一面走,一面嘴里还哼着小曲、偶尔还打上一个口哨。越走越近,人们这才认出,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李老师家、年纪最轻的小叔叔!他当时年龄也就在十六、七岁,身高却几近一米八的个儿头。此人为人热情,且极为仗义;好交友,更好打抱不平;不但勇敢、正直,且极其爱家、护家!故人送其外号为“拼命杨三郎”。
显然,这时,李老师的小叔叔也猛然发现了满脸、满身都是血的“小李老师”。他先是楞了一下,尔后,便迅即奔上前来,嘴里还在那儿不停地、用带着颤音的声调问道:“怎么回事儿?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啦?”
顿时,幼小的李老师象终于见到了救星一般,“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似乎要把他自己满肚子里的委屈和苦水,都要马上倾倒出来似的。就在人们向李老师的小叔叔道出事件原委的整个过程中,他那充满心疼和慈爱的目光,始终都没有离开李老师那满是伤口的小脸庞片刻!接着,他便猛地冲上前来。“啪!啪!”,甩手就先给了李老师的姐姐两记响亮的耳光儿!并随口大声说道:“真是笨蛋!都这么大了,可却连自己的弟弟都照看不好?”随即,他又急奔到家门旁的院子里,随手操起一把大铁锹儿,转身,快速地朝那户养了那只大公鸡的邻居家奔去。嘴里还不断地用那充满哭腔儿的声音,高喊道:“妈的,我跟你们拼啦!我跟你们拼啦!”
“要出人命啦!要出人命啦!快拦住他!快拦住他呀!”人们顿时也不断地惊呼起来。
(书中暗表:原来,就在李老师小姐俩儿挑水的那条大水沟的北面,住着一户朱姓人家。其家共计有五口人,皆以种地和养殖为生;其院中,不仅养了许多鸡、鸭、鹅、牛、马、羊,还养了几只凶猛的德国黑贝狼狗。就连那条大水沟附近的庄稼地,也都是他家种的。由于其全家为人都很大大咧咧、傻傻乎乎的,所以,邻居们就给他们起了一个绰号——“北头儿猪家”!)
但这回儿,他们可并不傻。当他们一得知自家的大公鸡闯了大祸,且,得罪的对相竟是在当地颇有声望的“大户”李家,全家人便一致同意:先将那只闯了大祸的公鸡斩杀,然后,再开门向李家谢罪,定能化险为夷、不会损失半毫儿的家私。因为他们深知:据老一辈人讲,这李家,虽系早年、在日本伪满时期就早已从其祖籍地山东省郓城县“闯关东”到此,人口众多,且已经营多年,在当地也很有声望。但其全家为人均豪爽、豁达,从不恃强凌弱。加之,李老师的祖父,身材更为魁梧,身高约在一米八开外,是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曾在日本伪满时期三次拒绝出任日本人的“监工大把头儿”,这就更深得当地人的爱戴了;人们对此大加赞扬,说:“这不仅体现了山东人的骨气,而且更加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再加上,其为人耿直、热情、善良、好客,颇好出头、替人主持公道、打抱不平。因而,他在当地身负众望,很有号召力。用现代人的话说:他,不折不扣地,就是那种“不是干部的干部”呀!其家中,也常常是“高朋”满座、客人不绝,尽管其家并不富裕。因为在1960年、新中国闹饥荒之际,他家和其他大多数人家一样,也曾为了生计去“扒过树皮儿、吃过树叶儿、捡过烂菜帮儿和破烂儿”;也曾违反过当时的国家政策,偷偷在那闲置的矿坑边儿的原野上,开垦过自家的“自留地儿”;还曾于大半夜的“黑灯瞎火”时分,全家人一起都到矿坑里偷偷地用自编的铁丝背篓,“背过煤”!
最后,果然不出“猪家”人所料,在李老师大度的父亲、一再劝导之下,李老师的小叔叔,一手拎着那只早已被杀死的大公鸡,另一手则拎着他那把大铁锹儿,悻悻地、缓缓地踱回家门,仿佛余怒未尽一般。但毕竟“猪家”最终也没承担一丝儿、一毫儿的医药费,就得到了李家豁达的宽恕和谅解。此事件的最终解决,似乎还算圆满,可谓多赢。因为,多年以后,在李老师长大成人之际,他发现,他那被大公鸡啄了满脸的伤口,并未给他流下半点疤痕。因此,他便常常暗自庆幸自己并没有被那只凶恶的大公鸡所“毁容”!对此,他曾多次暗中赞叹老天爷对人类的公平!对上天,他也常怀感激之情。但是,他至死也无法把这只“凶恶、乌黑的大公鸡”,与明代大画家、诗人唐寅笔下、在其《画鸡》一诗中的那只“冲破黑暗、迎来曙光的光明之神”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该诗全文如下: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5 22:52:1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有人希望我更新、接着往下写吗?!请吱一声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5 23:44:54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怪了?咋没人说话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6 10:47:0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喂,有人吗?请说话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6 12:36:4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请高人来此讨论一下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7 03:43:2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有人希望我更新、接着往下写吗?!请吱一声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9 16:16:1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又过了不久,应吉顺市煤矿工业的发展需要,李老师家被当地政府搬迁到该市南部近郊地区——那里到处都堆积着从露天煤矿的矿坑里挖出来的废矸石,上面还铺设了一层层的电车转盘式铁轨;远远望去,甚为壮观,真可谓堆积如山呀!因此,李老师家的新宅所在地区,便被当地老百姓通称为“矸子道儿”。而那堆积如山的电车转盘式铁轨的周围,原本到处都是泥沙之地——那是流经该市的吉顺河,历尽千辛万苦,千百年后才取得的丰硕成果呀!那正是:

“笙歌梦断蒺黎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何处也繁华!”(语见元朝·乔吉《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李老师一生似乎都是命运多舛。也就是在这次搬家期间,不料,又一个可怕的灾难正悄悄地朝李老师头上袭来……

那是在李老师,刚满六岁、那一年的初秋。有一天的下午,他的祖父骑着一辆黑色的破旧自行车,前来新宅,“督建”那尚未建成的大院落。当日傍晚时分,其祖父在就着两盘咸菜,喝了几盅儿很是惬意的“小酒儿”之后(这可是当年、当地矿工们的最爱),即将准备骑车、返回其老宅之际。突然,年幼的李老师却哭喊着跑了出来,闹着要和爷爷一起回老宅。因为他太想回老宅、去见那时平日在家负责看护他、且又慈爱的奶奶啦!因当时天似乎要下雨,故他爷爷,先是疼爱地看了看他、哄了哄他,见劝其未果,便很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那好吧,咱爷俩儿就一起走!”

“太好喽!您真是我的好爷爷!”年幼的李老师一边高兴地喊叫着,一边兴奋地扑进了爷爷的怀里,并很很地、“很会来事儿”地,在他爷爷那略显苍桑的脸上使劲亲了一口。

这一下,爷爷那刚喝过“小酒儿”、红扑扑的脸庞就显得更红啦!受此感染,他也变得极其兴奋起来。并随即大声说道:“好,那咱们现在就出发!”此时此刻,他也高兴地象一个孩子似的。并说:“我的好孙子儿,其实,你奶奶呀,她也早想你啦!”

可熟话说得好:乐极生悲!此话一点儿也不假……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9 23:02:2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话说,就在这爷俩儿刚刚骑车走出离其新宅还不足五里的一个地方,他们便来到了一个长约一里的大斜坡土马路,且路面很陡。这时候,天色渐晚,还忽然下起了毛毛细雨。后来,很快,又迅即转成了小雨。

见此情景,他的祖父先是从他那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上跳下身来,疼爱地把他正穿在其身上的、长长的、用厚厚的防潮布制成的雨衣之后半部,蒙在了他那年幼的、稍有困意的小孙子身上。然后,他又粗略地看了一眼那实在是破旧不堪、连前后刹车都不太好使的自行车,便又略带醉意地纵身上车,摇摇晃晃地骑着那自行车,继续匆忙地赶起路来。

就这样,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沿着那陡峭的土马路,从南向北,从上往下,在迅速地滑行着。而这时,年幼的李老师,因刚刚吃饱喝足,且又被爷爷那厚厚、长长的雨衣一蒙,随着车身的晃动,顿时困意大发,打起瞌睡来。慢慢地,他右脚穿的绿色粗布胶鞋,从鞋后跟儿开始,就一点一点地被搅进了后车轮子里。起初,李老师先是心里一惊,但随后,他便开始一面拼命、使劲地捶打着爷爷的后背,一面又十分惊恐地不断大喊道:“停车!快停车!爷爷,我的脚被搅进了车轮子里去啦!”

而此时,外面的雨,是越下越大。李老师那凄惨的呼喊声,早已被淹没在一片“哗哗”的下雨声中了。李老师的祖父,对此,似乎是毫无反映。那辆十分破旧的自行车,仍然在重重地载着这爷孙俩儿、继续飞速地向坡下行驶着!就这样,年幼的李老师,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右脚上的鞋子,被车轮一点一点地脱落下来;紧跟着,他那柔嫩、白皙的、右脚的后脚跟儿,也很快被搅进了后车轮子里;虽然在这整个过程中,年幼的李老师,强忍着那撕心裂肺般的剧烈疼痛,始终、一直都在试图做拼命的抵抗,可却丝毫不起作用,毫无意义;形势对他,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好转。因为,很快、刹那间,他便突然又发现:他的整个右脚跟儿,已被那飞速转动、车轮子的铁条,活生生地搅断下来,并露出了他那雪白的、右脚跟儿的骨头!而他那脚后跟儿上的那块肉,这时候,还连着一丝儿肉皮,血淋淋地吊在那里,让人一看,马上就感到可怕极啦!红红的鲜血,“哗”地一下,就泉水一般地、从其右脚跟儿处喷涌出来!直到此时,当年幼的李老师,看到那让其心里极感恐惧的鲜血时,他这才突然感到了害怕!“哇”地一声,极其恐怖地、极其凄惨地放声大哭起啦!(多年之后,李老师曾如是评论说:“孩子们,其实,往往都很勇敢。但他{她}们大都见不得鲜血!只有当他{她}们看到鲜血时,他{她}们才会害怕地大哭起来。此观点,可谓精辟,实在是千真万确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29 23:21:4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也直到这时,李老师那年迈的爷爷,才发现自己的孙子有些异常、有些不对劲,马上便从自行车上跳下身来。可此时,他们也已几乎到达了坡底儿。等他细看到眼前这血淋淋的一幕时,他的头儿顿感“嗡”地一下,差一点儿就晕了过去!他无论如何、至死都不敢相信他眼前的一幕!

但随后,他便立刻醒悟了过来。非常急切地、发了疯般地扑上前来,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他小孙子的身子,一边则腾出其右手,小心而又紧紧地把那吊在半空中、还连着一丝儿肉皮的右脚跟儿,死命地往那早已裸露出的骨头上按,久久不愿撒手!似乎只要经他这么一按,它们便会立即复原、重新长好一般!可谁也不会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整个事件的发生,前、后还不到十分钟!

最后,在几位好心的路人的帮助下,他们迅速通过打电话、叫来了一辆急救车。

很快,他们二人,就被那辆救护车送到了位于吉顺市市中心的矿务局总医院。而此时,年仅六岁的“小李老师”早已因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

后来,经过该院医生们的成功手术和精心治疗,三个月后,“小李老师”就被家人用轮椅推出了医院;半年后,他便又重新象常人一样站了起来。毕竟,最终,他并没因此而留下什么残疾;最多,也只不过是在他右脚跟儿处,至今,还留下了少许的疤痕而已。

(书中暗表:经过此事的打击,李老师的祖父显得苍老了许多!弄得他,整日里,茶不思、饭不想。即使过了许久,他也无法从自己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解脱出来;那时,他逢人就讲:“如果我这可爱的小孙子,日后,因此而留下什么残疾,长大、娶不上媳妇的话,那可让我怎么能对得起他呀?……”整日里,他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因为他太疼爱自己那聪明、可人的“老孙子”啦!以至于,没过几年,他便因抑郁、悲痛过度,而得了肺癌。最终,竟不治身亡,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终年才不过56岁!这更对李老师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令其终身都在深情地思念着他那慈祥的爷爷!并深感痛心不已。那时,他甚至,曾暗中发誓:等他长大成人之后,自己一定要娶一位精通医术的妻子!以便在那“关键时刻”,好求其来帮他挽救自己的亲人。后来,他也因而有意结交了许多学医的“朋友”。这在其幼小的心灵上,早已埋下了“祸根儿”!日后,果然,因此而引出了一段让他伤心不已、痛苦万分的爱情悲剧来。其实,外人不知:所有发生过的一切,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的“定数儿”,都是有其原因的。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在此,书中暂不加以赘述。)

古人云: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无非是说,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也曾言:苦乐相伴而生,祸福相依而存。此话是一点儿也不假。因为自从出了这次“车祸”之后,“小李老师”则更是成了全家人的恩宠对象:首先,每天早、晚,每当李老师的爷爷在上下班时、再饮“小酒儿”之际,总会叫上他、也去陪吃两口儿,让他也去解解馋。——此举,当年曾引来了家里的孩子及邻居家的小伙伴儿们,无数的羡慕之眼光;其次,他玩耍的时间被增加了许多,做家务的时间却被减少了许多,甚至,他还可以不干活儿;再后来,为了能让他更快地恢复体力,全家最后决定:让李老师的奶奶带他回山东老家,休养几个月。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16:32:3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有谁可曾见过这么离奇而又凄婉动人的“师生恋”吗?!……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2:28:1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第四章 谁说童趣不盎然(三) 作者:左岸学哥

也就是在那第二年的初夏、公历的六月末。那时,“小李老师”还不满七周岁。这天的一大早,他的父亲,就用自行车把他和他的奶奶送到了火车上。……
一路上,他忽觉壮志满怀,禁不住在其嘴中背诵起《汉乐府·长歌行》的诗歌来,其全文如下: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火车,在大约行驶了几个小时之后,“小李老师”的奶奶,首先拉着他在锦州火车站,下了车。因为当时,他的大姑,响应“毛 的号召”,正在此参加所谓的“上山下乡”运动;这样,她们此行,便还可顺路、看望一下他的大姑。

这时,时间大约是刚过中午,早该是吃午饭的时间啦!可因为,那时,火车上的饭菜往往是又贵又不好吃。于是,她们二人刚下了车,便先走进了一家位于火车站站台附近的一家小餐馆。

“平儿,俺先带你下‘小馆’去!”李老师的奶奶,一边拉着他的小手,一边如是说。

她们在一张靠近窗户、此时尚无人用餐的大餐桌旁,坐了下来。那张餐桌十分破旧;桌面上还因未擦拭干净,而显得“油光光儿”的一片!

(据老一辈儿人讲:这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确是比1960年、新中国闹饥荒之际,要改善了许多,但还并不富裕。当时,人们要买东西,还都是凭票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油,要凭油票;买粮,要凭粮票;且,还须分“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买肉,要凭肉票;买菜,要凭菜票……。而吉顺市所属的东北地区,情况和全国相比,则更差一些儿。比如,每月每户之每人,只能供应:大米和白面,二至三斤;猪肉,三两儿;豆油,三两儿;逢年过节,才可增加应供区区二两/每户之每人/每次……且,儿童还要减半供应!总之,几乎一切购物,均需凭票。当然,部队因系实行“供给制”;其情况,要比地方上好许多。故此,当时愿意参军的青年人,也很多!

因此,当地老百姓常常打趣儿地戏称时任该地区的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为“X三两儿”,真是充满了嘲讽之意!又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改革开放”的初期,著名相声演员杨振华和金丙场两位先生,不畏权贵,对历史上的、这段当地老百姓儿颇为艰苦的生活,用相声艺术的形式,很是抨击和讽刺了一番!这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可谓大快人心、轰动一时,深受当地百姓儿的赞颂和爱戴!但常言说得好,“枪打出头儿鸟儿”;“出头儿的椽子先烂”!据说,在那之后不久,杨振华先生就因遭到打击报复而被迫离职,深令当地百姓儿所不解!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的民主生活,永远都会是这个样子吗?人们在急切地盼望着其应有的正确答案。)

小李老师的奶奶,先是在她怀里的所谓“保密兜儿”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小手帕包儿”。然后,她又同样小心翼翼地从那“小手帕包儿”中摸出五角钱,要了满满一大盘“虾爬子”,作为其点的“菜”;再又摸出三角钱和六两该省份专用的“地方粮票”,要了一大、一小,两碗“白米饭”,作为主食。

“奶奶,那是啥呀?那些怪吓人的、大‘虫子’能吃吗?”这“小李老师”,一边用其右手指着那盘、满身都长着扎人的、小毛刺儿的“虾爬子”,一边还奶声奶气地、非常惊讶地向他奶奶问道。

“孩儿呀,这可是海里面的好东西,好吃极啦!不信,我就先给你扒一只,让你尝一尝!”他的奶奶,马上如是回答说。

也是据老一辈儿人讲,当时,我国城市里的生活物质极为匮乏。在所谓的城里,象“小李老师”那样的、生活在普通老百姓人家的孩子们,别说是吃类似象“虾爬子”这样的海产品,就是连见也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呀?因此,这一次,可真是让“小李老师”解了大馋、开了大荤!因为,到最后,他还没吃上几口饭,可那“美味儿”的“虾爬子”,就早已被他风卷残云一般地吃了个精光!然后,还在那儿可怜吧吧地、用他那双小眼睛,死盯着那只大空盘子,一动不动,似乎他还要去把那只大空盘子再舔上几口才肯罢休似的!过了许久,他才慢慢地抬起头来,望了望他那慈祥的奶奶。这时,他突然发现:先是奶奶望着他的目光有些异样;紧接着,奶奶似乎鼻子一酸,差一点儿就要落下眼泪来似的!而且,奶奶那只苍老的右手,一直都在那个略显干瘪的“小手帕包儿”上,痛苦地摸索着。

于是,“小李老师”立即便会意地、并颇为懂事地对老人说道:“奶奶,咱们走吧!我都已经吃饱啦!”

但直到他的奶奶,拉着他的小手、已经走出那家小餐馆很远了,他忽然却发现:老人的伤感之情,还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老人那历尽苍桑的脸上,始终都没有露出过半点儿笑容。这令人伤感的一幕,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打下了烙印,令他终生难忘!也因此,让他一生都养成了生活节俭的好习惯。

后来,她们娘俩儿只在“小李老师”大姑所在的“下乡青年点儿”,呆了一个下午;因时间仓促,连他从未见过的大海,都没顾上去看一眼,便于当日傍晚,又匆忙地再次登上火车,继续他们的旅程。

大约列车又向前运行了近二十个小时,在第二天的下午,终于驶进了山东省的西部地区。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2:42:0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初夏时节,山东省西部、农村的景色,是那样的迷人、别有一番风韵。从火车的窗口,向车窗外,放眼望去:那真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庄稼盼收粮呀!绿油油的一片儿,一眼都望不到边际;好一派山东平原的景象!“小李老师”觉得,这与东北平原上、“北大仓”、初秋时节的景象,倒有几分相像之处!

临近傍晚,偶尔,人们还能看到:当地的农民,肩上扛着那锄头儿,三三两两地,沿着那田头儿小路,缓缓地朝自家的小茅草屋走去。那情景,立刻又让他不由得想起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那首诗歌《归田园居》。其全诗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又过了大约个把小时,列车终于驶进了山东济宁火车站、漫漫地在站台里停了下来。随即,俩人又转乘上了开往郓城县的长途汽车。

汽车大约又行驶了三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她们祖孙二人、此行的目的地——即“小李老师”的姨奶奶家,即他奶奶的二姐家。那是用土坯儿砌成的八间、旧瓦房。她家共有六口人,他们分别是:“小李老师”的姨爷爷、姨奶奶、三个姑姑(小名为:“大妮儿”、“二妮儿”、和“三妮儿”)及他“小三叔”。其中,三个姑姑均已出嫁;而他那“小三叔”,名曰“小三儿”,其实,就是一独子(仅仅比他年长两个月)。因为,据说,他前面的两个哥哥,不知何故,均已夭折。所以,此人在家里深得宠爱,十分霸道。整天里向“小李老师”的奶奶告状说:姐姐,你看,平儿这样啦,平儿那样啦……整天里是没完没了,弄得他都烦恼死了。再加上,语言不通(因为他初到那里时,还听不太懂当地人所讲的方言),起初,他便常常独自一人出去玩耍、深感孤独。但后来,他也就逐渐地同那村子里、喜欢他的那些老人们,搭起些简单的话来;可无非也就是: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

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节摘自元曲作家冯子振《黑漆弩·野渡新晴》或《鹦鹉曲·野渡新晴》。)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2:54:27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初夏时节,山东省西部、农村的景色,是那样的迷人、别有一番风韵。从火车的窗口,向车窗外,放眼望去:那真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庄稼盼收粮呀!绿油油的一片儿,一眼都望不到边际;好一派山东平原的景象!“小李老师”觉得,这与东北平原上、“北大仓”、初秋时节的景象,倒有几分相像之处!

临近傍晚,偶尔,人们还能看到:当地的农民,肩上扛着那锄头儿,三三两两地,沿着那田头儿小路,缓缓地朝自家的小茅草屋走去。那情景,立刻又让他不由得想起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那首诗歌《归田园居》。其全诗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又过了大约个把小时,列车终于驶进了山东济宁火车站、漫漫地在站台里停了下来。随即,俩人又转乘上了开往郓城县的长途汽车。

汽车大约又行驶了三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她们祖孙二人、此行的目的地——即“小李老师”的姨奶奶家,即他奶奶的二姐家。那是用土坯儿砌成的八间、旧瓦房。她家共有六口人,他们分别是:“小李老师”的姨爷爷、姨奶奶、三个姑姑(小名为:“大妮儿”、“二妮儿”、和“三妮儿”)及他“小三叔”。其中,三个姑姑均已出嫁;而他那“小三叔”,名曰“小三儿”,其实,就是一独子(仅仅比他年长两个月)。因为,据说,他前面的两个哥哥,不知何故,均已夭折。所以,此人在家里深得宠爱,十分霸道。整天里向“小李老师”的奶奶告状说:姐姐,你看,平儿这样啦,平儿那样啦……整天里是没完没了,弄得他都烦恼死了。再加上,语言不通(因为他初到那里时,还听不太懂当地人所讲的方言),起初,他便常常独自一人出去玩耍、深感孤独。但后来,他也就逐渐地同那村子里、喜欢他的那些老人们,搭起些简单的话来;可无非也就是: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

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节摘自元曲作家冯子振《黑漆弩·野渡新晴》或《鹦鹉曲·野渡新晴》。)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2:57:1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版主:您好!请替我保留读者的回复,行吗?否则,我看不见读者的回复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3:31:1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版主:您好!请替我保留读者的回复,行吗?否则,我看不见读者的回复呀?!……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3:33:31 发布在 舞文弄墨
再后来,“小李老师”常常发现:在他姨奶奶家房子附近的户外,搭着一些野营帐篷。据说,里面住着一些国家石油勘探队的人。因为“小李老师”普通话说得好,且为人又礼貌、聪明,说话也讨人喜欢,所以,那油田勘探队的叔叔、伯伯们,在下班、闲来无事之时,都喜欢找他玩。(也许是由于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正是从那时起,李老师便对我国的石油勘探工作,开始产生了兴趣。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而当时,他们共同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儿,便是在晚上拿着手电筒、一起去捉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嘟了鬼”的昆虫——即鸣蝉的幼虫。

要说起“小李老师”对捉“知了猴”的痴迷,倒还有一段故事。那时,他除了晚上喜欢去捉“知了猴”,他连早晨和下午也不放过,也是照捉不误!

首先,那时,“小李老师”每天一大早儿,就总是早早起床。然后,便同他“小三叔”或别的、当地的小“伙计”(这是当年,那里的孩子们、彼此间相互的呢称)们,一起去捉“知了猴”。

但是,最有趣的“捕捉游戏”,还是在晚上。还是在那时,“小李老师”就曾细心地发现:在那榆树底下,往往“知了猴”最多。每当太阳西下,“知了猴”便从土地里钻出来。每当他在那地上发现了一个小洞,他的心跳就会加剧,且“不敢高声语”,生怕惊动了这位地下的“隐士”。洞的形状各不相同:有时候,细如一线;有时候,稍大点、成了椭圆形;不管是什么形状,那土皮一定很薄,像眼皮儿一般;在洞口周围,还往往会均匀地排列着一圈儿细细的新鲜泥土。他屏住呼吸,用手指轻轻地挑破土皮;顿时,便会露出了那下面的“挖掘工”;然后,他便会轻轻地把它引出来。有的“知了猴”很是狡猾:上面一有风吹草动,它便会立即“咕咚”一声,沉了下去,再也不肯出来啦!这样的“知了猴”的洞穴往往很深,孩子们谓之“跳井”;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的话,可以在上面等,也可以往洞穴里插个草棒什么的,等着它“缘木求鱼”;若等不及的话,还可以用铲子挖,还可以用水灌。

用铲子挖的话,一定要往深里挖,而且注意不能弄断了线索。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3:35:3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用水灌的工程也很巨大,要跑到有水源的地方,盛了水倒进去。那时候,我国轻工业还很不发达,不像现在方便袋都多得、成了白色污染;小伙伴们盛水的工具不过是一块塑料布或者一个玻璃瓶;有瓶子还好,没瓶子的话,只能用手捧了,小手里捧一捧水,跑一路、洒一路,到了地方、也许就剩一滴水了,但还乐此不疲、往返数次,终于把洞穴灌满了;剩下的就是等着“知了猴”,湿乎乎地自己爬上来了。

(那时,“小李老师”可从来就没有那么笨。他从小到大,每当其做事之前,总爱先动一番脑筋、好好思索一番,然后,才肯动手去做。因此,他的成功率往往奇高!当然,这一次,他也并不例外:“小李老师”先是经过一番快速的思考。然后,便急速冲到他姨奶奶家的葫芦架下,偷偷摘下那只尚带青色、最大的一只葫芦;接着,他便在那只葫芦的顶端,用镰刀剜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口子;最后,再把里面的葫芦瓤子,全部都掏出来、装满水;再把已装满了水的葫芦,抱到那些藏有“知了猴”的小洞儿旁边,开始“哗哗”地、往那洞儿里,大灌起水来。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那一只、只的小“地下工作者”们,便会鱼贯而出。这就使他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此时,其他的小“伙计们”,每人往往也就只捉到了三、四只吧,可他却早已捉到了几十只;甚至,有时都快达到多半竹篓子啦!可见,对于“小李老师”儿时的聪明之处和程度,在此也可略见一斑了。)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09-30 23:45:52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也有以上诸种方法用尽,却依然不奏效的;那只有放弃了。不过,第二天,他们还会去原地、看一看,它到底爬出来了没有。

每当暮色四起之际,那“知了猴”便开始爬上了树干。为此,树干的每一寸“肌肤”,都会被那些当地小孩们的、无数目光,频繁扫过;他们甚至还熟悉每棵树的姿态和形状,并能记住某棵树、某个高度上、疑似“知了猴”的疙瘩。而爬上树的“知了猴”,则姿态舒展,美丽万方;此时,小孩子们一旦发现它们,便会赶紧捏住它们的后背,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从树上揪下来,一股喜悦、满足之情,顿时,便会充满了他们的内心……

每当天黑透了,等需要打着电筒照“知了猴”的时候,它们可能已经爬到了树叉子的枝头上了。这时,它们便往往会拿着一根较长的树枝,去拼命地往上够“知了猴”。可有时候,孩子们只有垫着脚尖儿,才能勉强够到它们:孩子们对准那“知了猴”,拿着那根长树枝、用力一扫;这时,他们的“准头”往往较差,就听见“啪”的一声,那“知了猴”便会掉下来了;但孩子们常常却是遍寻不着,可仍然不舍得离去,继续逡巡于其周围;也许是,刚刚过了不一会,他们往往就会发现,刚才检查过的那树根儿或者地面上,正有一只孜孜不倦的“朝圣者”,正朝向另一棵树,在拼命地往上爬行(可也许还是原来那一棵树。)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1 00:23:53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也许是因为雨天搅乱了它们的荷尔蒙系统吧,“知了猴”往往会在雨天里,不分晨昏地爬了出来;当孩子们看着那被雨淋得光溜溜的“知了猴”、冒雨爬上树干的样子,他们心里,实在是感到可笑极啦!这也正是逮“知了猴”的大好时机:此时,它们或已爬上了树干,或老老实实地、翻着白肚皮、躺在水面上;它们这么不通水性,却还冒雨出来“赶场”,看了不禁让人,怜爱地直摇头。而每当此时,“小李老师”便会披上一块塑料布、作为雨衣,在树林里不断地搜索着;当他掀起一片榆树叶时,下面常常会毫无道理地出现一个细细的蝉洞!这时候,油田勘探队的叔叔们、也或是他“小三叔”,就会马上跑过来,惊喜地盘问他,他是怎么知道,下面会有个洞的呢?

其实,就连“小李老师”他本人,也并不知道其“谜底”。

“小李老师”的奶奶,往往起得很早。天刚蒙蒙亮,她就常常会发现:那些刚变出来的幼蝉(大多都很娇嫩),倒挂着其身体,等着晨光把其翅膀打开;她往往就会从院子里的石榴树上,把它们摘下来;等他起床后,奶奶便会向他“通报”,她在哪颗树上,发现了“知了”。奶奶和他这样讲话,一度令他很迷茫,也很开心:他终于可以和自己的奶奶,站在同一高度上、“对话”了。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1 02:28:25 发布在 舞文弄墨
那时的夏夜是如此的迷人:看彩云追月,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那时,远处的树梢上,往往还会忽然出现一团煞白的火光,听见蝉鸣一片——那是有人在熏“知了”!当“知了”看见了火光,其便会一头扎下来——采取这种“张网捕鱼”的办法,去捉“知了”,真是“多快好省”呀!不过,那蝉是不能让人去吃的:他们只是被用来,喂鸡鸭什么的。

那时的早饭中,有一道菜,“小李老师”最爱吃——油炸“知了猴”!那“知了猴”,通常在把其油炸之前,先要把它放在坛子中,用盐淹上十天、半个月的。(可“小李老师”发现:他们的生命力,实在是旺盛!甚至于,有一些小“知了猴”,在坛子中已被淹了三、四天,竟然还没有死去!)


吾寺外非空道人2011-10-01 11:08:23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