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群音——香港那些歌手们

楼主:gj0478 字数:736056字 评论数:15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香江群音之唱片骑师•张丽瑾&郑丹瑞


香港的DJ们是如何成为歌手的?黄霑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对此事有着详细记述:

早期,广播电台最受欢迎的节目,是“天空小说”。然后,一人讲述的天空小说逐渐为多人演绎的广播剧取代。到电视进入家庭,合视听为一的电视荧光幕,自然吸引了家中成员的注意力。于是“播音皇帝”“播音皇后”这些反映当年播音艺员受欢迎程度的称谓,渐渐从传媒中消失,广播剧也不再受欢迎。自七十年代开始,青少年人口成为电台争取的新对象,加上乐坛欣欣向荣,外地红星争相来港演出,本地歌手亦纷纷成熟,流行音乐于是顺理成章,成为电台节目主流。而光是反应一小撮歌迷意趣的点唱节目,已不足够。终于,到了70 年代初,电台兴起了“DJ”热潮。

香港电台在1974 年,增设“青春交响曲”节目,针对时下青少年喜好,每日下午四时至六时播出,开创了影响青少年颇为深远的“DJ文化”。节目内容以音乐、时髦玩意、时下潮流为主体。同时用轻松手法将信息传播,与从前所有电台节目都有不同,较多青春活力。这类由“唱片骑师”DJ主持的节目,在录音室一人便可操作,省去了由工程人员播放唱片的转接,而创出轻松直接,说话与音乐浑然贴合的风格。因为DJ对音乐熟悉,于是在介绍词中,加入创作背景,令流行歌曲的听众,加深了对音乐及音乐人的认识。此类节目多年来一直雄踞听众人数榜首,也成为“唱片骑师”的培养温床。

到1975 年,十岁至十九岁的组别,已成为香港人口的最多数,影响了电台节目,纷纷争取青年听众;另一方面电台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互为因果,于是DJ文化泛滥,成为香港七八十年代普及文化的一大潮流。DJ文化当年,虽不致于铺天盖地,但却在香港青年人心目中,有一定定位。不少青年“唱片骑师”成为听众偶像。如林姗姗、邓丽盈、邓蔼琳、伍家廉、车淑梅、蔡枫华、黄凯芹、欧瑞强等人,成为家传户晓人物。有不少这些当红DJ,更因此而顺势加入音乐行业,成为歌星。像何嘉丽、蔡枫华、王雅文、麦洁文、曾路得、黄耀明、温兆伦、黄凯芹、欧瑞强、周慧敏、林忆莲、林姗姗、汤正川、夏妙然、软硬天师等,都曾任电台唱片骑师。DJ成为偶像,偶像变作歌星,更上一层楼成为偶像中偶像,自然令青少年心生向慕,也间接促成了香港音乐的蓬勃。

总体来说,DJ到歌手走了这样一条路:演唱广播剧主题曲——参与电台灌录的唱片合集(如商业电台1980年推出的那张著名的由13位唱片骑师参与的《六pair半》专辑)——发行个人唱片。不过,也有本身是歌手出道,加入电台工作,其后再返歌坛的,如蔡枫华、麦洁文。

有人问了,DJ纷纷变成歌手,是否对其他歌手不公平?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当年咨询不发达,电台是歌曲传播的主要途径,“自己人”出唱片,难免会有私心,在时段及频率上予以照顾,那么其他歌手的资源就被挤占了,因此常常受到非议,比如某年林姗姗的歌曲《劲草娇花》,所属电台的播放次数竟然达到了“一日能闻千百回”,十分夸张。

1988年,爆发了Beyond乐队和香港电台的纷争,Beyond乐队认为,香港电台在节目中大量播放旗下DJ歌手的歌曲,是为公器私用。香港电台自知理亏,立即减少了黄凯芹新歌的频率,而原定于那时发片的旗下DJ阮兆祥和周慧敏,也暂缓计划,以避风头。

所以,正如有人所说,DJ进军歌坛,从来都是矛盾重重的,一方面是有同事的友情帮助,但做得太着迹,外头的压力却不会少,另一方面,友台又未必如此朋友,肯播来自其他台DJ的新歌。

今天说的张丽瑾,是商业电台的唱片骑师,主持的节目有《飞越癫狂院》,其演唱的歌曲,目前能找到的仅这首《留给最爱的说话》和几首儿歌,但只一首就成了经典。

《留给最爱的说话》是同名广播剧的主题曲,收录在1989年商业电台《叱吒新一代》集锦唱片里。1999年,张柏芝曾翻唱了该曲。

《留给最爱的说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张丽瑾的深情演唱外,郑丹瑞的口白也是重要因素。郑丹瑞可比张丽瑾名气大多了,熟悉香港流行文化者应该认得此人,他既是香港著名主持人,也是一名导演、编剧和演员。郑丹瑞唱歌不行,因此经常跨刀给同事们念口白,如何嘉丽的《无可奉告》,曾路得的《给最爱女儿的说话》、《给女儿的信》,以及这首。

香港某报一位知深人士评价《留给最爱的说话》时提到:那情深意浓、独一无二的文艺式独白,只有郑丹瑞才能做到,才能感动人,要是换了别人,便是搞笑了。

名嘴功力,确实不是盖的。

而张柏芝版的《留给最爱的说话》,口白是陈晓东,当时二人应该刚刚恋爱,或者因此歌而结缘也不一定。
gj04782019-10-14 18:30:0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唱片骑师•曾路得&俞琤


港岛DJ出唱片,据我所知,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商业电台推出由历年广播剧主题曲结集而成的《商台歌集第一辑》,给旗下播音员提供了一展歌喉的机会,其中素有“播音皇后”之称的尹芳玲演唱了《蔷薇之恋》。
香港商业电台(Hong Kong Commercial Broadcasting),全名为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简称商台,于1959年8月26日开播。和电视界的TVB与ATV两强争霸一样,香港广播界也由商台和香港电台(港台)所把持,直至1991年新城电台的出现,才打破了垄断。
相对于港台的政府背景,商台似乎更受民众喜欢,一来其“敢言”,二来富有娱乐性。比如,给DJ灌录唱片,便能很好地拉近电台及DJ和听众的距离,达到“亲民”效果。因而该项目成了商台的保留节目,各个年代均有进行,尤其在80~90年代初达到顶峰。
不完全统计,商台的DJ合辑计有《6 pair半》(1980)《一曲寄心声》(1984)《饥馑三十》(1985)《叱吒新一代》(1989)《今日的声音》(1989)《创作新一代》(1990)等,传播广泛,口碑极佳,受到欢迎。
当然,十个指头伸出来还有长有短,要说这些唱片里水准最高、最有影响力的,绝对是《6 pair半》。
“6 pair半”是啥意思?“pair”粤语写做“啤”,即一对,“六pair半”正好是13。当时商业二台有6女7男13位DJ,故得此名。这13位DJ分别是关西蒙、曾路得﹑钟保罗、卢业瑂、俞琤、杨振耀、汤正川、陈少宝、乐仕、钱钱、张武孝、苏施黄、梁安琪。如果他们不出唱片改拍电影的话,这阵容就是一部《十三太保》。
《6 pair半》专辑中,曾路得的《天各一方》、卢业瑂的《为什么》、钱钱的《冷雨》都曾哄动一时,而曾路得、卢业瑂也给唱片公司看中,邀往歌坛发展。曾路得的首张大碟《骤雨中的阳光》,即在同年10月推出。
“6 pair半”里,曾路得在歌唱事业上发展的最好,一共发行了七八张专辑,且唱功十分了得,曾先后指导过林忆莲、彭羚、郑伊健等歌唱技巧。
但是,这13人中的大佬,当属俞琤,“6 pair半”的名称,便为俞琤所起。其后她还给两个爱好音乐的青年起了个队名,正是鼎鼎大名的“达明一派”。
俞琤除了在《6 pair半》专辑奉献了一首《早晨,早晨》,另外担任了《天各一方》的口白,为这首歌增辉不少。
我认为,所有电台主持人,都应该了解一下俞琤的经历,因为可以从这个香港广播界的大拿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正如查小欣评价,广播是俞琤一生的事业,她的创意令广播界屡放异彩,开创了新一代的广播文化并一手捧红不少DJ及名嘴,同时创立的叱咤乐坛流行榜,不仅推动本地创作音乐,带领年轻人音乐潮流,还为香港打造不少天王天后。俞琤在香港广播界,乃至香港流行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
我对俞琤印象最深的,还是1983年至1986年,由她主持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她梳着短发,穿着西装,带着一副大眼镜,思维敏捷,妙语连珠,面对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巨星,轻松自如,侃侃而谈,尽显一代名嘴风采。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天各一方》,来感受下曾路得的“唱”和俞琤的“念”:
“(口白)今日你同我天各一方,你有你的生活,我继续我的忙碌。但是假如有一日,我们真的是路上,偶然的撞到,我会点下头,问候一下,然后已经不知说什么好了。因为你会发现,我已经改变,正如我可能不再认识你。但是这样,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知道,在那一刹那,我是想念你。
(唱)谁令我能情深一片,令我轻柔如水清澈
令我心灵回复恬静,令我抛弃内心牵挂
重拾往年纯洁美梦,让我心灵重得安慰
让我安躺月下
(口白)其实什么才是真实与恒久呢?或者我应该就这样保存住这一份渴望、希冀,给我相信世上有些幸福垂手可得,又永远在掌握之外。有时,激情捉紧在手里面,会化为灰烬,反而藏在心底,可以历久常新。贪求思慕只因痴,一切眼泪、思忆都是徒然。”
即使抽去音乐,这也是一篇文笔极佳,令人忧伤的的文字。
gj04782019-10-16 11:50:1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如宝的猪 2019-10-16 18:01:04
我等养肥再看吧,楼主更新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等到花都谢了
-----------------------------
抱歉,尽量快点
gj04782019-10-16 18:13:3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同林1979 2019-10-17 14:21:32
楼主,这些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
文笔拙劣,让您见笑了
gj04782019-10-17 15:21:1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唱片骑师•林姗姗


如果将一众DJ歌手按名气及成绩分类的话,林忆莲无疑处于顶尖,其余诸位各擅胜场,最后是那些出过一两张专辑或只唱了一两首歌曲,属于“玩票”性质的。

而林姗姗则属于名字在乐坛、银幕经常出现,却又不是很熟悉的那种。

1981年,中学毕业的的林姗姗进入香港电台工作,与何嘉丽、郑丹瑞合组“三个小神仙”;1984年,出演《开心鬼》,成为“开心少女组”成员之一;同年,推出首张同名专辑,踏入歌坛,至1990年封麦,共发行唱片达八九张,成绩不俗且有一定影响力;另外,她与罗文、陈百强等大咖关系极深。

总体说来,林姗姗在音乐上的发展要优于播音和电影,是DJ歌手的成功典范,直至后来干脆任职唱片公司。

林姗姗在娱乐圈有一张强大的关系网,舅舅狄龙,胞弟林海峰和林晓峰,弟媳彭羚(林海峰妻),郑伊健的经理人。不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关于她和陈百强的情谊。

在中学时候,林姗姗便迷上了陈百强,当了DJ有机会多次接触,从而成为好友。一天,陈百强主动邀请林姗姗看电影,林立即小鹿乱撞,不知所措,夸张到“手也震,心也震,,整个人没一寸皮肤不在震”,心中不停念叨:“林珊珊,天主对你真的好,你以后要好好地对天主。”看电影时,林更是紧张,大部分时间,都在偷偷看着陈百强的侧面,沉浸在陶醉、开心之中。

这段往事是陈百强逝世多年后,林姗姗在接受访问时讲的,依然激动万分,不能自已。

林姗姗曾跟陈百强说:“如果你肯娶我,我会答应的。”陈百强一脸茫然,不解道:“干什么娶你?”小妹妹的满腹心事,大哥哥又怎么能懂。

以后,林姗姗结婚生子,再遭婚变,而陈百强情绪越来越消沉,林虽然担心,却无可奈何,直至悲剧发生。

陈百强去世后,林姗姗多次梦到他,问他:“你开心吗?”陈百强往往笑而不语。

陈百强除了给林姗姗留下愁绪和回忆外,还有为其作曲的《恋爱预告》,及两人合唱的《再见Puppy Love》、《曾在你怀抱》。

林姗姗歌曲的经典程度一般,较为知名的除了《恋爱预告》,另有《把歌谈心》《雾夜》等,其中1986年改编自Modern Talking(摩登淘金合唱团)歌曲《Brother Louie》的《连锁反应》,曾风靡一时。

假如你是七十年代生人,那绝对对《连锁反应》很熟悉,至少一听调子就能哼唱,不错,这首歌的国语版在大陆更为出名,叫做《路灯下的小姑娘》,演唱者是邓洁仪,收录在《87狂热》里。

八十年代中后期,Disco(迪斯科)成为一种时尚,喇叭裤、太阳镜、霹雳舞、双卡录音机、舞厅组成了青年们最酷、最嗨的生活模式,而《荷东》、《猛士》等节奏强烈、动感十足的舞曲,则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源动力。在此情况下,国内音乐人也顺应潮流,打造出了一大批本土Disco音乐(大部分以翻唱为主),《路灯下的小姑娘》、《站台》(刘鸿)、《成吉思汗》(张蝶)、《阿里巴巴》便是其中的超级金曲。而收录前两首歌曲的《87狂热》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音像制品销售榜前三,和“西北风”共同统治了当时的内地乐坛。

往昔历历在目,但早已物是人非,还是随着节奏,再回到那段骚动、充满活力的时光中吧。
gj04782019-10-17 15:31:0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唱片骑师•蔡龄龄


香港艺人非正常死亡者很多,比如李小龙、陈百强、黄家驹,其中有一种非正常死亡尤其令人痛心,那就是自杀。放眼香江,服食安眠药(兼开煤气)的有林黛;开煤气的有翁美玲;跳楼的有张国荣、钟保罗、陈宝莲、陈开心(陈勋奇之女)、卢凯彤(AT17)。而自杀原因,或家庭不睦,或为情所困,或被逼无奈,或事业不顺,或患有抑郁。有一种说法,既然有勇气自杀为何没勇气活着?其实,有时活着比死亡更难。

今天所讲的蔡龄龄,便是于2012年跳楼身亡的,终年47岁。彼时,她已离开歌坛10余年,却又以这种方式让人记起。

蔡龄龄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闻系,大学时,便表现出一个媒体人的职业素养。那年,校友黄凯芹因为演唱了一首电视剧主题曲而成为学校名人,蔡龄龄决定做篇专访,但黄凯芹以“我不是明星”为由,予以拒绝,她便在教室、食堂、宿舍等地,围追堵截,锲而不舍,结果……还是没采成。不过自此两人成了朋友,还在大学最后一年的校园歌唱比赛中交手,以后更成了同行,同为唱片骑师,只是一个在香港商业电台,一个在香港电台。

在黄凯芹的印象里,蔡龄龄是一个“很坚强、很聪颖”的人,所以很难相信她会自杀,事情发生后,黄凯芹写了段文字缅怀——“她拉着我拍毕业照时穿的那袭红色毛衣,那自信的笑容,就像是昨天的事”。

大学毕业后,蔡龄龄进入商台主持音乐节目。前面说过,香港DJ转型歌手是有传统的, 盖因DJ们在音乐上有较高的理解和认识,又和音乐圈、唱片公司关系密切,并且在做节目的时候还拥有了一批拥趸,所以,跨入歌坛顺理成章。

因此,蔡龄龄机缘之下,也走上了歌手这条路。1989年,她和百代唱片签约,并在当年发行了首张同名专辑,其后又在1990年和1993年分别发行专辑《The Simple Life》和《情迷》。

然而,蔡龄龄并未由此红起来,在歌手如过江之鲫的年代,老实说,她唱功一般,样子不够甜美,歌曲没有特点,要成名实在太难。经过一番权衡,蔡龄龄最终决定结婚嫁人,退出歌坛。1993年12月,蔡龄龄和拍拖4年的音乐人兼唱片监制冯镜辉喜结连理,自此安心做起了主妇。

2000年,销声匿迹六七年的蔡龄龄重新复出,在香港电台客串主持节目,又不时为广告录旁白,一直至自杀前。

2012年2月,蔡龄龄向电台请假两月,但之后再未上班,6月24日噩耗传来,这个在旁人看来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性格活泼开朗,经常笑容满脸,且喜欢打麻将、旅行的人,竟于当日从20层住所跳楼身亡。一时引来众人哀叹、惋惜。

蔡龄龄之所以自杀,原因是不堪忍受抑郁病的折磨。早在两个月前,她就向家人透露出轻生意念,被劝服,谁知最后还是走了这一步。据媒体报道,6月24日晨9时许,蔡龄龄、冯镜辉夫妇在寓所内,冯如厕出来发现妻子失踪,查看后见书房窗口打开,旁边地上遗下妻子的拖鞋,探头查看赫见妻子跌堕地下空地。冯立即报警再落楼查看,当时蔡龄龄已经头破肢折,奄奄一息昏迷。冯情绪激动哭成泪人,救护员稍后到场,将蔡送院抢救,惜经抢救后终告不治。

蔡龄龄歌唱生涯仅有4年,留下三张专辑,最为知名的歌曲是《细水长流》,此歌歌词为林振强所填,文辞隽永,意境幽远,在香港流行乐史上,是公认的经典之作,曾被多名歌手翻唱。现今听来,歌中的“为流入滔滔大海,方会安心而存在”结合蔡龄龄的悲剧,总不免唏嘘。

除了《细水长流》,个人还喜欢她的另一首由丈夫(当时为男友)冯镜辉作曲的《解脱》。也许,对于张国荣、蔡龄龄等人而言,他们的选择,便是最好的解脱吧。
gj04782019-10-17 17:13:4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唱片骑师•魏绮清




(一)
在我记忆中,能想起听广播的最早情节,是小学一二年纪。

我爷爷属于知识分子一类,因此十分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很早便省吃俭用地购置了电视机(黑白的)、录音机(单卡的)和收音机。这三个物件的组合,涵盖了每天所需的精神能量,白天听听新闻,晚上看看《昨夜星辰》,闲暇时来曲《美酒加咖啡》,很惬意。

那台收音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主机和一个电池盒,电线相连,加起来一块板砖长度,4节1号干电池提供电源。老人家当成宝贝,不让我随便乱碰,除非有少儿节目,我才能凑到离其10厘米以内。

所谓少儿节目,其实特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随着“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声音,孙敬修讲故事、小叮当信箱等栏目开始精彩呈现。当年,这个节目对我的吸引程度,和当下少年儿童痴迷手机游戏是一样的。

每天晚上关了电视,我爷爷还要卷一棒烟叶子,再打开收音机听一段相声或戏曲,就在烟火明灭中,我搂着爷爷,睡意渐浓,声音变得遥远……

这是八十年代中期。等到九十年代初,我五六年级时,家里有了带收音功能的双卡录音机,设备升级换代,内容当然也要改头换面,我告别了“小喇叭”,一心钻入评书广播里,说岳、说唐、三国、水浒,通通听了个遍,一张口就是“上回说到”,和同学讨论的皆为李元霸是不是最厉害的、他的双锤有多少斤等此类问题。最终。我经大量分析、研究得出,李元霸不是隋唐第一好汉,这个名头应该授予——李元霸的那条裤带。你看,谁也挡不住李元霸一锤,但是他的裤带却天天挂着这对锤子毫发无损,况且,哪天裤带罢了工,李元霸将双锤随手一插,好嘛,哐当一声,会出现四个锤子,两个大的,以及,两个小的,不过呢,只有三个柄。

我上了中学,正是港台文化全面流行之际,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均被其侵蚀、占领:每逢周日,几个同学必相约录像厅,花一块钱看4部最新、最“刺激”的港片;班里宝文堂版金庸十分抢手,谁拿到一册必须连夜看完传给下一人;哪位学生有“四大天王”、林志颖的磁带,地位立刻无比崇高,给抄作业者有之,送零食者有之,帮提书包者有之,只为了能让他翻录一盘。

电台也顺应潮流,播放港台歌曲,但那时没有专门的音乐台,顶多在各类节目中穿插个“每周一歌”的栏目。话说,某天本地电台将于某时某刻播放刘德华《一辈子的错》,得到消息的同学带来一部收音机,到了点(正是课间休息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屏息调至波段,哗,歌声想起,那种激动的心情直到现在都忘不了。

每周听一首歌当然解不了馋,磁带反复播放也会失去兴趣,怎样才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新歌、好歌?这样的终极命题深深困扰着我。一日,有个同学悄悄告之,他听录音机时,偶然搜到一个名为“中广流行网”的电台,哇塞,简直爽呆酷毙,播放的都是最新港台歌曲,让我也试一试。“千万不要告诉第二个人。”临了,他叮嘱我。

我是个很讲诚信的人,哪可能告诉“第二个人”,而是告诉了全班人,尤其借机给“女神”传了小纸条,“女神”抿嘴一笑,也给我传了一个,上面写的是:“我要学习,没时间听广播。对了,你的字写得挺难看,买本《庞中华字帖》吧。”同志们呐,那时我真正了解了金庸书中常用的一个词——心中一痛。

虽然全班知道了“中广流行网”,但听到听不到,要看个人造化。因为,“中广流行网”是台湾地区的广播频道,受到严重干扰,收听者必须怀着极大耐心,一寸一寸地转动调频旋钮进行寻找。我算幸运,好不容易找到了,可听着特别吃力,由于干扰导致音质极差,大部分是沙沙的电流声,有时需要把耳朵紧紧贴在喇叭上,才能听清唱些什么、说些什么。

另一个干扰来自我妈。话说,我姥爷在某个荒唐的年代里,有次不小心收听到了苏联台,受到了“私听敌台”的批斗,我妈因而十分敏感,差点把录音机砸了。

1998年,中专毕业后,无所事事的我,到北京打工,咱也不敢说“漂”不“漂”,但住地下室、躲避检查暂住证、受当地人欺负、工钱一分没拿到这些事一个没落。最难耐的,还是精神上的空虚,所以我狠了狠心,拿出100多元积蓄,买了个造型小巧、号称立体声的收音机。

这部收音机对我而言绝对是奢侈品,一比较就知道了,来年我回去家乡进入工厂上班,每月的工资才200多。

我很感谢这部收音机,它陪我渡过了那段煎熬的日子。当时,我听得最多的是音乐排行榜,而印象最深的歌,为筠子的《立秋》。但恰恰是这首歌,如今让我迷茫,此歌收录于筠子2000年《春分 立秋 冬至》专辑中,那为何我会在1998年就听过了?不可能是穿越吧,我也没那本事呀。唯一的解释,就是此歌当年用于单曲宣传,2年后才正式发行。

不管怎样,《立秋》一直是我不忍心听的一首歌,尤其那句“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 有时迷惘,有时唱”,总令人思绪起伏,嗟叹不已。

2001年,我上班的工厂倒闭,前途暗淡下,毅然跑到西安,报了个民办学校,继续上学。

我所在的宿舍,7个汉子都不是来好好学习的,大家抽烟喝酒、吹牛打屁,倒也过得热闹。虽然有称呼不完的兄弟,讲述不完的男女,但大家每晚11点熄灯以后,会集体安静地听一会收音机。那个时段有档节目,主持人念几句有关感情的来信或小散文,再播放几首怀旧老歌,整得挺文艺。

每到此时,黑暗中总传来叹息声,一定是勾起了某人的心事,也许,还有人泪流满面,只是看不到罢了。至于我,悲和喜随着电波,一任流淌。

时间来到现在,收音机已经退出生活,我只是在坐车的时候,偶尔听下广播。每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就会献宝似地告诉儿子这是谁唱的、歌名是什么,儿子一脸崇拜:“爸,你真厉害。”虽然知道这小子恭维的目的是让我同意他吃把鸡,但受用程度一点不减。

可是,我所熟悉的旋律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不知道广播里唱些什么,有次儿子问我,为什么XXX(一新晋选秀歌手)也不认得?我一片惘然,那一刻,我知道,我老了。

这就是我,一个生活在北方小城的普通人,收听广播的经历。

(二)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我最终要表达的是,南方听众,尤其珠三角地区听众,比我幸福的多,因为他们能直接听到香港商业电台和香港电台,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活泼,当然,比我也更了解那些DJ。

我写的这几篇《香江群音之唱片骑师》,本意谈谈DJ歌手,却引来一些广东朋友关于广播的回忆,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比如,冯伟棠、黄天朗主持的《中文歌曲擂台阵》、张丽瑾主持的《飞越癫狂院》、颜联武主持的《霎时冲动》、陈海琪主持的《海琪的天空》、林姗姗主持的《姗姗收音机》、区新明主持的《叱咤乐坛流行榜》、黄子华主持的《花花公子俱乐部》、胡启荣主持的《台湾音乐冲击波》、吴桂芳主持的《芳心一点》、黄嘉文主持的《音乐城》、黎彼得主持的《空中俱乐部》、林海峰和葛民辉主持的《软硬天师》,以及金刚等人联合播出的广播剧《十八楼C座》、《怪谈》等节目。

说实话,由于地域、语言等原因,以上这些节目我一个也没听过,所以我在羡慕之余觉得很惶恐,万一有人问道,你写DJ歌手,为什么没听过他们的节目时,我该如何回答?
但转念一想,我又释然了,我写的是音乐,不是广播,虽然没听过他们的节目,但听过他们的歌呀,并不妨碍班门弄斧、不自量力、贻笑大方。

如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收听广播的平台,让大家回想起过去那段快乐的时光,我将不胜荣幸。

(三)

在香港一众DJ中,“白兔仔”魏绮清颇受听众喜欢,而且这种喜欢不限于港岛,更辐射内地,这与其声音温柔甜美,长相靓丽有关,更来自和“青蛙王子” 胡启荣所主持的《点点心意点点情》。该节目属于商台的热门节目,每日上午11点到下午2点播出,听众众多,特别其中一个环节“感情的一章”,更为人们追捧。

除《点点心意点点情》,魏绮清还先后主持过《唱片吐心声》《香港早晨》《劲歌金榜》《天各一方》等节目,同样大受欢迎,是名副其实的明星DJ。

前面说过,珠三角地区可以收听到香港电台,故给魏绮清带来不少内地拥趸,为此她和胡启荣还专门开设了“中国大陆点唱时间”,导致每天能收到上百封来信,而香港2封大陆就有10封,这些信有广东的,福建的,甚至还有北京的。节目原本声明不用大陆邮票回邮送出照片或海报,可是听众们居然神通广大地早备好了贴有香港邮票的回邮信封。除了点歌,还有一张口借四千元钱的,以及“威胁恐吓”的:“我点什么你们就播什么,否则97之后见了面不好看。”

1988年春节,为了答谢内地听众,魏绮清和胡启荣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开了一场“歌舞升平贺龙年”演唱会。DJ开演唱会,可以想到魏绮清当时有多红。

魏绮清开演唱会,倒也不必担心唱不了、没唱的。要知道,她从小爱唱歌,1984年报名参加过“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可惜,那年的冠军是张学友,她只能屈居——不知道多少名,反正她同时投考商业电台,最后歌手没当成,当了DJ。

1987年和1988年,魏绮清分别推出了一张EP和一张大碟,圆了歌手梦。魏绮清的演唱,就不必和专业歌手相比了,本身属于玩票性质,胜在青春活力,有一股清新气息。我个人的话,喜欢《雨天雨点》这首歌。

九十年代初,魏绮清结束DJ工作,移民加拿大,2004年重新复出,在加拿大、美国的中文电台继续主持《点点心意点点情》。同样移民加拿大的胡启荣、张丽瑾却未见动静。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老听众,关注着魏绮清。我想,大家念念不忘魏绮清,实际无法忘怀的,还是自己的青春吧。
gj04782019-10-20 15:55:3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总有娴情•陈慧娴(1)




“公主”是陈慧娴的花名,凸显了歌迷对她的喜欢及本身小巧可爱的特质。不过,如今的“公主”,风光已经不再,年容逐渐苍老,过往的一切美好,只停留在某些还对那个时代怀有执着的人心里,不免感概唏嘘。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人可以老去甚至死亡,可歌声却会永远留存,这是生死、离别以及任何距离都无法阻挡和抹刷的。

总有娴情,萦绕于胸,挥不去,忘不掉。

一切从“公主”的童年说起——

“公主”不是生活在童话里,她的父母虽有皇阿玛和皇额娘的威严,却没有处理子女鸡毛蒜皮琐碎杂事的时间,甚至在童年的抚养和教育上,也基本是甩手掌柜。

陈父和陈母是一对公务员,身为香港入境处助理处长的陈父,一心扑在工作上。而陈母也多余时间。

如此一来,小家庭就顾上不上照顾了,所以陈慧娴自小便和妹妹跟着外婆生活。

在外婆家的这段时间,开启了陈慧娴的音乐之路,因为她的几个舅舅和姨姨均是音乐发烧友,时不时“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陈慧娴备受熏陶并也参与其中,体验着其中的美妙。当时,是70年代初,流行Carpenters(卡朋特),而这支美国民谣组合理所当然地成了陈慧娴的偶像,她有生第一次于人前表演,便是唱他们的歌,未来开告别演唱会,也选了一首《Yesterday Once More》。

由于爱唱歌且唱的好,上学后,陈慧娴自然成了学校音乐骨干,还热衷于诗歌、朗诵、辩论以及体育,绝对是名活跃分子。可惜,活动过多加之贪玩,陈慧娴的成绩一落千丈,三年级时留了级。

面对女儿的学习情况,陈父、陈母幡然醒悟,再也不能放任不理了,要不以后就得放羊了,所以把陈慧娴姐妹接回了家中。

陈父拿出了领导干部的威严,对陈慧娴严加管教,此后陈慧娴的学习和爱好才有了合理的平衡与安排。

陈父的管教是全方位、立体式的,这就是要么不管,要管就往死里管。严厉的家教带来两种效果,从好的方面看,陈慧娴身处复杂的娱乐圈,却一直洁身自好,保持纯真,正是受益于此,但这同时造成了她循规蹈矩,不善交际,缺乏竞争的个性。1989年,她从“公主”变成“王后”仅有一步距离,却毅然退出,选择留学,其后风光难继,让人惋惜。

升入中学,陈慧娴的歌唱才能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她经常参加校际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比赛,名次虽算不上有多好,但歌技和经验得到了极大磨练。

对于陈慧娴的“出风头”,她一个长着一对眯缝眼的同班同学很不以为然,心中暗道:“有什么了不起,走着瞧!”这位同学,名叫林忆莲。

同样对陈慧娴唱歌表现冷淡的,是她的父母。按照陈父计划,陈慧娴是要读大学、考公务员的,怎么能沉溺此道,耽误学业?还好,陈慧娴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陈父倒也找不出理由立马祭出“禁唱令”。

但是,陈慧娴和父亲关于此事的冲突,终于在1983年某天一个打来的电话而爆发了。


gj04782019-10-21 17:32:3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总有娴情•陈慧娴(2)


话说,香港有四个青年,名唤麦伟珍(安格斯)、李振权(Jim Lee)、赵润勤、赵伟健者,于1982年底组建了一个音乐制作公司——法安利制作公司。

该公司的创立经过,是这样的:

麦伟珍早先的工作为写广告歌,但他自视甚高,经常和客户不和,认为客户对音乐只是略通皮毛,却又不懂装懂,提出许多无理和错误的要求。另外,他还觉得自己的音乐十分优秀,却无法灌录唱片,简直暴殄天物。这些,均让麦伟珍有一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和不甘。

有次,麦伟珍在一个活动中遇到了从美国回港的李振权。李振权在美国搞过乐队,而麦伟珍工作之余也在黑天鹅夜总会弹琴,因此,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继而结为死党。

麦伟珍将自己的苦闷告诉了李振权,李振权建议,不如出来单干——年轻人嘛,应该闯一闯。

有了支持和鼓励,麦伟珍来劲了,他又找来朋友赵润勤和赵伟健进行商讨,结果这两人也同意。就此,四人歃血为盟,法安利制作公司成立了。

刚开始,法安利仍然弄广告音乐,不久,他们贷了笔款,向着理想迈进,开始搞独立制作。

法安利的目标很宏大,计划打造几个许冠杰、邓丽君、徐小凤,可是看着公司账上的几千蚊,哥几个只能重新定位,先从培养青春歌手着手。当然,对外宣传不能说资金所限,而要浩气凌然地讲:“现在呐,本地没有真正的青春歌手,而那些所谓青春歌手,只是年纪上的青春,绝不是思想和衣着上的青春,所以,本公司要发掘一些真正的青春歌手!”我认为,他们还应打个口号:“为香港歌坛带来活力,让香港歌坛找回青春!”虽然有点像男科医院或壮阳药物的广告,可博人眼球呀。

最初,哥几个尝试去酒廊寻觅新歌手,但发觉都不符理想,他们的目标,是选一些懂事的、乖的和有健康生活圈子的人。因而,他们将魔爪,哦不,目光伸向了校园——为此去过很多学校物色,挑选了近一百多人。这一过程,他们没有被当作流氓抓起来已属万幸。

一天,哥几个打听到玛丽诺书院有个叫陈慧娴的女孩活泼可爱,歌艺不俗,是个合适人选,所以立即打电话到陈家,相约试音。

可以想见,陈家接到这通电话后是个什么反应。那时,诈骗电话还没有现在这么猖獗,人和人之间还是保有一定信任的,对于法安利的真实性陈家没有怀疑,可对于试音这事,陈父坚决不同意。

陈父开训了:“你个女仔,最要紧的是好好学习,以后考所好大学,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安分守己,唱歌有什么出息?”

陈母在旁帮腔:“对对对,看看爹地、妈咪,没让你们姐弟3个受一点苦,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份好工作。乖女,可不能去唱歌,那个圈子没个好东西。”

不管陈慧娴如何哀求,陈父、陈母就是不同意。

陈慧娴只能扒出陈父当年的“黑历史”:“老豆,听说你年轻时候也组过乐队,可是面对生活,你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请问,在每个睡不着的夜晚,你可曾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为什么现在你要打碎我的理想,你是不是也要让我追悔一辈子?”

陈父沉默了,那个戴着黑超、留着长发、背着吉他的时光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别看表面风光,身居要职,可没有一丁点自由和激情,只能在酒酣耳热后,喊一嗓子“今天不回家”发泄愁闷。这样的生活是自己所追求的吗?

最终,陈父松了口,但提出一个要求,学业不能耽误。

就这样,陈慧娴去试音了,她选唱了林志美、叶德娴和雷安娜的3首歌,听得麦伟珍、赵润勤、赵伟健、李振权心花怒放,拍掌叫好,立即录用。

随即,法安利开始给陈慧娴和另外两个入选的女生陈乐敏、黎芷珊录制专辑。毕竟是新人,陈慧娴3人问题频出,这可苦了麦伟珍等了,因为录音室是租的,起先为那100余名学生试音就花了不少钱,现在正式录歌,又耗时达170小时,以每小时300元租金计,就是五万多元。

哥几个已经再拿不出钱了,眼看就要半途而废之际,赵润勤跟母亲借了6万元,支付了租金,这才好不容易完成了录音。

录音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发行问题。哥几个拿着母带一家一家的找唱片公司,EMI、CBS、华纳……快把香港所有的唱片公司都走遍了,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歌不错,但是唱歌的人没名气”“不能整张发行,但可以考虑里面的几首歌”等等。最后,只剩下宝丽金了,为了抓住这仅有的希望,又是负责宣传及公关的赵润勤(法安利中,麦伟珍负责音乐创作,赵润勤负责宣传及公关,赵伟健负责内部行政,李振权负责录音制作)站出来表示,可以不要预付的唱片版税,等到唱片发行后,从唱片销量上来按比例分红。宝丽金为之打动,终于答应。

1984年初,这张名为《少女杂志》的合辑面市,竟然卖出了5万多张,其中陈慧娴所唱单曲《逝去的诺言》,更在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上盘踞长达十几周,并成为无线季选金曲。

看来,“学生妹”的魔力,真是太大了,要不酒店小卡片也不会将这类女性当作主要诱惑手段,更有一帮大佬、土豪、成功人士在校园瞎转,寻找“初恋”和“纯情”。

一眼看出,陈慧娴是3人中最成功的,故法安利集中资源对其力捧,1984年8月,他们为陈慧娴制作了个人生涯的第一张专辑《故事的感觉》,歌曲《多少柔情多少梦》和《玻璃窗的爱》同样大热。

凭借这些热门歌曲,陈慧娴一举获得当年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奖”。

当宣布结果时,台下传来一声爽朗的“好嘢”,正是黄霑——霑叔也是喜欢学生妹的。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反正我有种后怕的感觉,你看,从选拨到试音,再到制作、发行,如果有一个环节没坚持下来,那么,陈慧娴便有极大可能被扼杀于音乐的起步阶段,我们也就不会见到歌坛上的“公主”了。

总之,陈慧娴的歌唱生涯从此拉开。而陈乐敏、黎芷珊却没有她这么好的运气,两人于1985年又推出《少女宣言 绝对热恋》,反响平平。在此情况下,陈乐敏离开乐坛,赴美读书,黎芷珊加入TVB,当了主持人。

至于法安利,随着1985年陈慧娴离去、签约宝丽金,也是王小二过年了。那年,麦伟珍和李振权乘着余威,以“皇妃乐队”的名义,发行了一张《Lady Diana》专辑,可内容涉及男欢女爱,一度遭到禁播。法安利解散后,麦伟珍还发掘过黎瑞恩,九十年代爆出因胞弟欠款而被高利贷威胁编曲的新闻,其后再无消息。李振权则去了台湾发展,成为金牌制作人,曾制作过林忆莲在维京时期的唱片,包括那张著名的《林忆莲's》。

这些,已是后话了。



gj04782019-10-22 17:02:3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总有娴情•陈慧娴(3)



陈慧娴如此优异,自然让负责其唱片发行的宝丽金动起了脑筋,经过一番努力,最终顺利将她从法安利招致麾下。对此,麦伟珍(安格斯)、李振权(Jim Lee)等也无可奈何,谁让他们庙小,供不起真神呢。

陈慧娴在法安利时期,共出了3张唱片,即《少女杂志》(合辑)、《故事的感觉》、《陈慧娴 Priscilla Chan》。彼时,她的身份仍是学生,她一边上学,一边唱歌,忙碌及压力可想而知。

陈慧娴本来打算考港大法律系,受此影响,结果进了浸会学校主修英文。加盟宝丽金后,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放弃学业,正式出道。

对此,陈父的眉头又皱成了一团,还没等他开腔,陈慧娴便表示:进入娱乐圈只是暂时的,等以后攒够了钱,一定继续上学深造。

陈父问:“多少钱算够?”陈慧娴说:“100万。”陈父不满意,认为100万不好挣(还是不熟悉娱乐圈啊),不能用钱数决定此事,必须有个明确时间才行。

经过父女两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陈慧娴在1989年必须退出歌坛,那时她刚好24、5岁,念几年书回来不误嫁人。

两人“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骗”,就这么决定了,从此陈慧娴便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唱歌上。

1985年暑假,几家唱片公司联合给旗下的新人举办了个名为“青年偶像”的演唱会,陈慧娴在张学友、吕方、林忆莲之后压轴出场,足见其地位。那时,她没有化妆师,就自己上街买了套蓬松长裙和一双芭蕾舞鞋作为演出服,头上还带了一个大号蝴蝶结发卡。没想到,这身装扮一出场就遭到观众狂嘘,把她吓傻了。

可能当时观众想:“扮什么不好,扮公主?有病吧。”这和现在流行的“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差不多。不过以后陈慧娴的公主范儿便深入人心了,因为大家逐渐明白,她不是扮公主,她本身就是公主。

同年,陈慧娴拍了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痴心的我》,作为配角,饰演张学友的“正牌女友”。这部片子,也是张学友和罗美薇的定情作。

影片刚拍了一半,张学友就和罗美薇“勾搭”上了,两个人浓情蜜意,如漆似胶,一刻也分不开。有天结束工作坐车回家,陈慧娴坐在后座,罗美薇坐在副驾驶,张学友偏厚着脸皮硬要挤在前面,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滑稽场景:前排加上司机一共3个人,后面却空空荡荡……那时的学友,还真是一个可爱Boy啊。

有人问了,身为宝丽金同门师姐弟,为什么张学友舍近求远,不去追求陈慧娴?这个问题,嗯,问的好,而且很八卦,其实,陈慧娴对此早就回答过,她说张学友喜欢“那个部分”大一点的女生,罗美薇符合条件,她却没有。

这倒是真的,陈慧娴长得比较干瘦,身高只有1米58,该突的不突,该翘的不翘,身材很没料,张学友看不上也属正常。




不过张学友看不上,并不代表其他人也看不上,宝丽金制作人区丁玉就把陈慧娴当成了宝。

这个区丁玉,来宝丽金的时间并不长,可是极具才华。因而陈慧娴一进宝丽金,高层便安排他负责陈慧娴新专辑的制作,目的只有一个——突破。

陈慧娴一直走的是纯情少女的风格,如今成为职业歌手,必须要做出改变,区丁玉全力以赴,呕心谋划,1986年,陈慧娴加入宝丽金的第一张专辑打入市场,刚看名字就让人耳目一新——《反叛》!

在制作专辑过程中,陈慧娴被区丁玉的才气迷住了,她决定主动出击,让这个年长她8岁的男人拜倒在自己的公主裙下。

陈慧娴让经纪人帮她搭桥。经纪人找到区丁玉,问:“小区,你多大了?”欧丁玉老实回答:“28。”经纪人:“有没有拍拖?”欧:“没有。”经纪人:“想不想找个女朋友?”区丁玉擦了擦哈喇子:“做梦都想。”

陈慧娴和区丁玉就这么走到一起了。两人相恋的时候,区丁玉真的是把陈慧娴当公主般疼爱,事事顺着她,处处照顾她,甚至连电视、沙发坏了都能修好。怪不得多年后陈慧娴回忆起来,会说区丁玉是“最爱我的人”:“他真的是个很好的男人。不过想起来,也是缘分注定我们要分开的。曾经在一起过就够了,至少知道有人曾经那样疼爱过我。”

或许,真正相爱的人都无法走到一起吧。


gj04782019-10-23 11:30:2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总有娴情•陈慧娴(4)


李宗盛曾说过,“制作人(音乐人)很容易爱上歌手”,这句话你大可当做是他为抛弃原配、和林忆莲相恋所找的借口,但不得不承认,也是基于事实,才会如此理直气壮。放眼歌坛,制作人(音乐人)和歌手相恋的例子确实不少,如林忆莲与许愿及李宗盛、许美静与陈佳明、赵咏华与李正帆、彭佳慧与陈国华……这份名单还可再拉下去,乃至刘若英与陈升、张惠妹与张雨生,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好吧,下一步咱也争取当个制作人,专做女歌手,来一段“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佳话——无法天长地久呀,你看看以上那几对儿,没一个能开花结果的,即使李宗盛和林忆莲走上了红毯,最后还是离了。

陈慧娴和区丁玉完全符合该“定律”。

了解陈慧娴父母的人一定会说了,陈家家教如此严厉,怎能允许女儿找一个大8岁的男友?

确实,当父母知道了此事后,立即龙颜大怒大怒,不过,所谓女大不中留,他们生气归生气,却没有办法。况且,区丁玉对陈慧娴的温柔体贴,也逐渐让陈父陈母转怒为喜。

陈慧娴对待每段感情都是很认真的,即使中学时那段玩耍大于相爱的初恋。那时,他们拍拖了一个暑假,对方去英国读书,陈慧娴就用红笔给他写了封绝交信。若干年后,两人再次相见,男仔抱怨:“分手就分手吧,咋还写封绝交信?而且用红笔?”陈慧娴答:“你看我多注重感情,有始有终嘛,代表真的完结,怎可以无凭无据?”

幸亏陈慧娴没一时冲动写封血书,要不非把这个男仔吓死不可。

2002年,陈慧娴突然患上了焦虑症,她对外宣称和爱猫死亡有关,不过一般认为,此事是因为她与第二任男友、设计师张卓文分手所致。焦虑症的体现是暴饮暴食,符合将“悲痛化为食量”的说法,那时朋友为了控制陈慧娴的食欲,将吃的东西全都锁在保险箱里,她试过晚上起来撬锁,甚至找锯子锯密码锁。

可见,陈慧娴用情之深。

继续说陈慧娴和区丁玉。为了让女友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成绩,区丁玉自然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尽力地制作陈慧娴的专辑,1986年的《反叛》,1987年的《变变变》,1988年的《娴情》和《秋色》,均好歌不断,备受欢迎。尤其1988年,陈慧娴的专辑(3张合计)销量突破40万张,将叶倩文、林忆莲、邝美云等一众女歌手甩于身后,甚至直逼大姐大梅艳芳。

带着各种荣耀,陈慧娴走进了1989年。这一年,是她和父亲约好退出歌坛,求学深造的时间。按照上年形式,陈慧娴具备了更进一步的实力,可是,她意志很坚定——决定了的事不会更改。

宝丽金为她发行了告别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其中主打歌曲是《千千阕歌》。但是,这首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梅艳芳同年推出的《夕阳之歌》撞车了!

此事,可以说道说道。

陈慧娴一位DJ朋友偶然在电台听到近藤真彦的《夕焼けの歌》,觉得很适合陈慧娴演唱,便录了个卡带推荐给她,受到她和区丁玉的喜欢。当时,这首歌的香港版权在陈淑芬手里,区丁玉向其提出改编,陈淑芬口头答应。

区丁玉随即找来林振强和卢东尼负责填词和编曲,很快,歌曲制作成功了,名为《千千阕歌》。不成想,陈淑芬突然表示,这首歌必须在6月15日之后才可以出街,否则就撤回授权。区丁玉等人十分不解,一打听,才明白了原委:原来,梅艳芳也看中了此歌,正在改编,而陈淑芬作为前华星高层,又是梅艳芳的前经理人,自然胳膊肘往里拐,替梅艳芳争取打歌的时间。

不过,梅艳芳不知何故,并没有抓住先机,一直等到6月15日当天才发布了由《夕焼けの歌》改编《夕阳之歌》。次日,陈慧娴的《千千阕歌》面市,一时两首歌形成正面交锋。

而在专辑发行方面,宝丽金没有给华星机会,6月28日推出了《永远是你的朋友》,比梅艳芳收录《夕阳之歌》的大碟《In Brasil》早了1个月。

刚开始,宝丽金印了10万张作为试水,没想到半个月后,销售一空。咋办?加印呗。宝丽金赶紧加印了几万张应急,可是不久又清底了。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加印——售完,再加印——再售完,继续加印——继续售完……最终唱片卖出35万张,成为年度销量冠军。

梅艳芳的《In Brasil》呢,其实也不差,卖了20万张,但和《永远是你的朋友》相比,明显略逊一筹。

面对如此佳绩,宝丽金信心十足,认为一定会在当年的各类音乐奖项上大杀四方,尤其“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和最受欢迎女歌手奖,肯定斩获一个。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颁给了《夕阳之歌》,梅艳芳蝉联了最受欢迎女歌手奖。《千千阕歌》则只得了歌曲奖和最佳歌曲监制。

这个结果,令宝丽金大为不满,颁奖当晚,宝丽金总经理关伟在太极乐队登场时,欲跟着上台,阻止演出。其后,关伟被TVB(“十大劲歌金曲”由TVB主办)禁止入台1年。关伟人称“威爷”,果然够“威”。事后他解释喝了酒,才做出此举。

竞争不止“十大劲歌金曲”,“叱咤乐坛流行榜”评选,梅艳芳荣获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陈慧娴位列铜奖,但她拿到了“我最喜爱的歌曲大奖”,互有胜负;“十大中文金曲”评选,梅艳芳和陈慧娴各有两首歌获奖,旗鼓相当。

有看热闹不嫌事大者,将梅艳芳和陈慧娴一时之长短,叫做“千夕之争”,更认为TVB有“照顾”梅艳芳之嫌(梅艳芳是华星歌手,华星的背景是TVB)。这个事,咱不敢说有无内幕,就算有,时间和听众才是最权威的评委,其他一切皆为过眼云烟,已不用纠结。

其实,这两首歌及演绎各有千秋,不分高下,一首唱离别(《千千阙歌》),一首唱人生(《夕阳之歌》),都是经典。再者,人的年龄、环境、经历,决定了喜好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让音乐的世界丰富多彩,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听歌选择,所以,又何必去做无谓的比较?正像那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上,梅艳芳在舞台上对着同时领奖的陈慧娴说:慧娴,我们互相祝贺一番!

是呀,便是陈慧娴本人,时过境迁,也早就看淡这段往事,她表示很喜欢《夕阳之歌》,并于“明报四十周年”演出中,演唱了此歌向梅艳芳致敬。



陈慧娴1989年取得的非凡成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她一直唱下去,有没有可能坐上香港女歌手第一把交椅?而香港乐坛自此会不会是另一番天地?

我觉得有可能,但也只是有可能,《永远是你的朋友》的大热,正好赶上“天时地利人和”,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少人购买这张专辑,应该出于对她告别歌坛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最后一张”的收藏,因而成为爆款。另外,陈慧娴的性格决定了她只适合当公主,没办法一统江湖,因为她缺少霸气,又显高贵清冷,和陈百强基本属于同一类型,而陈百强的经历大家有目共睹。

总体来说,陈慧娴是一个小女人,个人魅力无法堪当重任,她没有野心也不善竞争,在当时群雄环伺的歌坛,很难顺利“一览众山小”。

果然,在梅艳芳1990年宣布不再领取任何音乐奖项后,“最受欢迎女歌星”的接替者是一个勇抢别人老公的人——叶倩文。
gj04782019-10-24 19:01:1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总有娴情•陈慧娴(5)



1989年8月28日至9月2日,陈慧娴在红馆举办了6场“几时再见”演唱会,作为向喜爱她的歌迷告别。

红馆见证了若干歌星的若干演唱会,有的永载史册,有的过眼云烟,陈慧娴这场,绝对是精典中的精典。当她忍泪唱完:“临行临别,才顿感哀伤的漂亮,原来全是你,令我的思忆漫长。何年何月,才又可今宵一样,停留凝望里,让眼睛讲彼此立场。”轻轻挥挥手,说道:“各位,保重,慧娴要走了!”全场不舍气氛达到高潮,灯光渐暗,大家仍久久不愿离去。

1990年年初,陈慧娴飞赴美国修读心理学,一去便是5年。期间,以业余歌手的身份,在暑假间隙,帮宝丽金录制了《归来吧》、《你身边永是我》几张专辑,《飘雪》、《红茶馆》、《归来吧》等金曲正是这个时段的作品。

“在我离开香港之后,相信,将会是我们之间的一次大考验,因为在这五年过去了,当一切激情都变成感情,不再新鲜的时候,一下子遇到冲击,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会很容易破碎;所以,假如你希望跟我一起的话,请多多了解我的改变,和尽量去令到我们的感情永远有新鲜感,因为这样,才可以把这段情维系下去。”

这是陈慧娴在去美国前夕,给区丁玉写的一封信,没想到,她在信中的担忧变成了现实。1991年左右,由于相隔两地,无法顾及彼此,陈慧娴和区丁玉和平分手,一段美好恋情只能留在彼此的记忆中。

1994年,区丁玉大婚,陈慧娴送的礼物是一张新专辑——《今天的爱人是谁》。

根据陈慧娴的计划,她毕业后会找一份行政工作,又或者自己做生意,在三十岁之前结婚,婚后一半时间放在家庭上,另外一半放在事业上,过一些平淡安稳的生活, 偶尔听听自己的旧唱片,找回昔日的感觉。

但是,陈慧娴始终无法割舍对音乐的热爱,因此1995年毕业回到香港后,将原有计划抛之脑后,重新投入歌坛。

复出的第一张专辑《Welcome Back》战绩极佳,连夺六星期IFPI销量冠军,是陈慧娴个人生涯的第二座高峰。

可惜,和她的告别大碟《永远是你的朋友》一样,有多少人购买这张专辑是由于情怀作祟及“尝鲜”所致,不得而知,接下来,才是真正检验陈慧娴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时刻,但她的表现只能用“一般”形容。陈慧娴其后所出的专辑,销量一张不如一张,2003年的《情意结》,更是惨淡到只卖了8000张。

陈慧娴的歌声依然动听,只是,这个时代变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歌坛最不缺的就是歌手,在陈慧娴留学期间,叶倩文、林忆莲风光无限,等她毕业返港,正是王菲、彭羚的天下,即使宝丽金内部,主推的也是周慧敏,而之后,郑秀文、陈慧琳等迅速上位……所以,留给陈慧娴的空间,十分有限。

更重要的是,香港音乐的黄金时代早已一去不复,众多老歌手都被湮没于岁月之中,又何止陈慧娴一人?我们只看到《情意结》销售了8000张,但可知那年香港唱片的平均销量仅为3000多张?

和事业同样令人感慨的,是陈慧娴的感情生活,区丁玉后,陈慧娴又和形象顾问张卓文、医生谢国麟谈了两段爱情,可均没有结果,一直单身至今,看来在情路上,她还需努力。

人会变老,事业会步入低谷,感情会充满崎岖,但公主永远是公主,谁也不会忘记这份“娴情”,带给我们的快乐、忧伤和感动。

我们始终相信——纵然缘分随风飘荡,缘尽此生也会默然守望,你我在重望的那一刹,心中有泪飘降;不管身处黄金海岸,还是烽烟彼岸,你我在回望的那一刹,必将彼此慰问境况。

因为人生,何处不相逢。
gj04782019-10-25 12:18:1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贾樟柯的“格调”要比徐峥高,这从两人2015年同年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和《港囧》就能看出来。

那位说了,《山河故人》不知所云,凭啥就比喜闻乐见的《港囧》格调高,俺们就喜欢这种打打闹闹,啪啪砰砰的东西。这就对了,格调这玩意通俗地将,就是谁越高深莫测谁就越与众不同,那些知名“大师”的作品百分之90以上的人都看不懂,但是谁敢说个不好?不服气也没办法,以后见了这种一头雾水的电影,即使内心问候他祖宗十八代,脸上也一定带着迷之神情,深沉地评价:“这个片子……嗯,明显受到了英格玛·伯格曼的影响,同时兼具吕克·戈达尔的风格。NO,NO,NO,黑泽明不行,亚洲电影总体不及欧美,不管是新浪潮,表现主义,还是意象派、先锋派,差着一大截。”

当然,看懂看不懂是一方面,贾樟柯比徐峥“文艺”的另一证据,是对影片插曲的选择。

《山河故人》和《港囧》不约而同地在片子里均选用了粤语歌曲,其中《港囧》更是八九十年代金曲大杂烩,什么《上海滩》、《当年情》、《恶狼传说》、《偏偏喜欢你》等等,首首耳熟能详,充满情怀。可是,这些歌曲和剧情有何关系?除了说明徐某人的年龄、趣味及故事发生地外,真的对推进情节发展和展现人物内心起不到任何作用,怎么说呢,就是电影和歌曲呈现一种割裂感。徐峥这般生拉硬套,目的无非只有一个——显摆。“看爷那时听了多少歌!”

正如上面所言,要装X的话,在于不是听过多少歌,而是听过什么歌。反观贾樟柯就很聪明,《山河故人》只选了一首粤语歌,叶倩文的《珍重》,在量上无法和徐峥比,可在质上,绝对甩出光头一条街。

这倒不是说《珍重》比《当年情》等好,而是它和全片所表达的主题十分贴切,更重要的是,这首歌相对低调、“冷门”,很符合“大师”做派——耳熟能详没品味,热歌金曲太俗气,要想档次提高点,少人知道最合适。

其实,贾樟柯选用叶倩文的歌作为电影插曲,已不是一回两回了,他对叶倩文的钟爱并非秘密,有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大概只有贾樟柯还记得叶倩文》。这题目虽然起得有点标题党,但也反映了一个现象,如今的叶倩文真的很“古老”了,要不是贾樟柯这种超级粉丝时不时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夹带些私货,她的人和她的歌,或许很难再让年轻人关注。

年轻人关注与否咱管不着,但是只要还有贾樟柯此类对叶倩文念兹在兹的人存在,叶倩文就永远不会消失在歌坛的长河里。更何况,和贾樟柯一样,一大批当年混迹在录像厅和音像店,现在被岁月摧残的只剩下半条命的大叔们,也会在某个时段,有意或无意点开一首叶倩文的老歌,然后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也包括我),叶倩文这个名字和她的歌,根本无需刻意记起,因为从来未曾忘记。

叶倩文,就像那个山河故人,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遥远,青山依旧,可几度夕阳,秋月春风,已青丝白发。
gj04782019-10-28 16:35:4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山河故人•叶倩文(1)
gj04782019-10-28 16:40:2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山河故人•叶倩文(1)



文接上篇,我为什么说《大概只有贾樟柯还记得叶倩文》是标题党、哗众取宠呢?因为作者要么对叶倩文不了解,要么有意回避了很多事情。要知道,对叶倩文念念不忘的,除了包括贾樟柯在内的许多中老年歌迷外之外,至少还有费翔、徐克,以及林子祥前妻吴正元。听我慢慢道来。

叶倩文的家庭环境很优越,外祖父是当时台湾立法委员,她又是家中独女,因此众星捧月,溺爱有加,尤其4岁时,为了让她接受良好教育,举家移民加拿大,更培养了其“鬼妹”洒脱自由,敢爱敢恨的性格。

其实,叶倩文的个性究竟来自国外教育还是上代基因,真不好说。想当年,叶的父亲从大陆(广东中山)来到台湾,一贫如洗,而叶的母亲贵为官宦之家的千金,对其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也算是个“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的奇女子。多年后,叶倩文和母亲走了类似的道路,面对重重困难、谩骂指责,勇敢地发表“爱的宣言”且最终如愿。不同之处在于,叶母的难题是爱人的家庭出身,而叶倩文的难题是对方为有妇之夫。

和所有歌手的经历一样,叶倩文从小就对唱歌十分着迷。据她说,6岁时就知道自己有唱歌的天分,认为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歌手。因此,她便每天拿着梳子当话筒,唱足3个小时才安心,致使叶母要戴耳塞避“难”,叶父则气的想砸唱机。所以一到放假,父母便送“瘟神”似地把她打发回台湾姥姥家,以求一时安宁。

对于回台湾,叶倩文不仅没有抵触,反而正合心意。一来作为学校唯一的华人,她被同学视为“异类”,大家都说她“眼睛小,脸平,鼻子扁”,甚至还经常拿石子扔她,让她恨不得赶紧逃离这里。这些洋鬼子呀,竟然认为叶倩文不漂亮?眼睛长到屁股上了。

对于自己的长相,叶倩文在一个采访里评价为耳朵大,牙齿大,鼻尖大……不过,这只是一种自谦,要是别人敢这么说,叶倩文可是不答应。某次,她去电影院看自己参演的一部电影,后排一个姑娘念叨:“叶倩文长得也不怎么样嘛。”她一听,立即火冒三丈,回过头怒目而视,姑娘一看竟然是本尊,吓得花容失色;还有一次,她去看《上海之夜》,一个男观众赞叹:“叶倩文真美。”她心花怒放,冲着人家连说“多谢”。其直爽性格可见一斑。

二来不知何故,叶倩文对邵氏电影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姜大卫。在加拿大,华语电影难得一见,回到台湾,正好可以满足她的爱好,一部姜大卫的《十三太保》,她足足看了13遍。更夸张的是《精武门》,她看了28遍。那么,问题来了,她究竟喜欢李小龙还是姜大卫、嘉禾还是邵氏?

家人见叶倩文对唱歌和电影如此感兴趣,就通过关系,带她去电视台见见领导,那时,叶倩文正值二八年华,出落的花容月貌,亭亭玉立,更在加拿大参加过两年模特训练,气质不凡,可是……电视台却没要她。为何?只因她像在加拿大一样,穿了一件热辣小短裤,一双大白腿差点把领导们的双眼闪瞎,可能连她长的什么模样都没看清。说到底,毕竟70年代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无法接受叶倩文的“开放”。

但是呐,这次并非一无所获,电视台有个叫陆一龙的26岁演员对叶倩文……的腿,印象极深,主动“热心”帮助她指导演技,并邀请她主持节目,一来二去,两人相恋了。这事,陆一龙有诱骗未成年少女的嫌疑,怪不得以后提及叶倩文,他说:“(就当)是人生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副沾沾自喜的神情。

如是几年,叶倩文穿梭台、加两地,利用假期当主持、拍广告,顺便谈个恋爱,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大概在1980年,有次叶倩文在街头吃炸鸡,遇到一个圈内朋友,说起戏院太子爷兼电影投资人马永霖准备开拍一部电影,有意让林青霞主演,但遭到拒绝,叶倩文不妨去试试。结果,一试之下,成了。

这部名为《一根火柴》的电影,为叶倩文正式打开了通向演艺界的大门。同时,该片也让她初试啼声,演唱了同名歌曲。

说来奇怪,这首歌本来由齐豫演唱,但也遭到了拒绝。演别人不演的电影,唱别人不唱的歌曲,得了别人不再参加的奖项,还嫁了和别人结过婚的男人,这样看来,叶倩文还真是个专业捡“二手货”的人才啊。

既然要唱歌,就得请老师专门培训一番,剧组面子挺大,请来的老师是鼎鼎大名的李泰祥。李泰祥是专门调教女歌手的“大师”,看看坐下弟子就知道有多厉害了:齐豫、潘越云、黄莺莺、许景淳、唐晓诗……等等。

李泰祥家住阳明山,叶倩文气喘吁吁地爬到目的地,大师首先给她做了碗牛肉炒饭,然后再教歌。对于叶倩文的嗓音和悟性,李泰祥很满意,可是叶倩文却打死也不愿意学了:第一,爬山太辛苦;第二,李泰祥的歌不流行,基本没有旋律,她不喜欢。

可是,叶倩文最终还是成了大师的弟子,原因无他,只有一点——牛肉炒饭太香了,李泰祥答应,只要她来,就有饭吃。哎,身为吃货最大的悲哀就在这——极易被人抓住弱点。

叶倩文回忆:“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个饭,多过记得那首歌。”所以,在她1984年于香港重新开嗓后,彻底告别了过去的风格,身上再无一点李泰祥的影子。


gj04782019-10-29 13:44:1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山河故人•叶倩文(3)



1980年,叶倩文在大师李泰祥的指导下,于台湾发行了第一张专辑《春天的浮雕》。同名歌曲本来是准备给齐豫的,但李大师一转手给了叶倩文,可见对她的喜爱。不过,1982年,齐豫把这首歌要回来重唱了一遍。

其后,叶倩文又相继推出了《跟我来》、《答应我》等几张国语大碟。

这些专辑,销量不得而知,应该比较一般,而叶倩文和唱片公司的合约一结束,就再也不愿唱歌了,受香港《银色世界》杂志主编王安妮之邀,跑到香港拍电影去了。

是的,叶倩文不愿唱歌了,因为她认为李泰祥式的民歌旋律平平,缺乏起伏,忒没劲儿,她所追求的是激情和活力,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这就像一个豪放派词人,对那些浅吟低唱的婉约派,提不起一丝兴趣。我觉得,这和叶倩文的性格有关,你非让东北大妞装扮成江南女子,岂不把人憋屈死?也因此,叶倩文差点和那首助她步入巨星行列的《祝福》失之交臂。

李泰祥对于叶倩文的离去,十分难过,他是计划把她打造成第二个齐豫的。大师老泪纵横,痛哭流涕:“可惜了我的牛肉炒饭啊。”

叶倩文在音乐上天赋极高,确实颇受大师们器重,她虽然不识五线谱,连简谱也看不懂,但对于歌曲旋律的记忆力十分惊人,一首她从未听过的新歌,只要有人把旋律弹上两三次,她就可以一音不差地记住,并且唱出来。怪不得黄霑惊叹,这种能力简直与生俱来,旁人难及,因此将自己写得很多歌曲交给叶倩文演唱。

除了李泰祥,还有一个人对叶倩文的离去悲痛欲绝,此人便是帅哥费翔。

叶倩文和费翔先后脚出道,由于两人都是海归,背景相似,且叶倩文身材挺拔,和高大的费翔十分般配,所以他们经常被摆在一起唱歌。如此一来,郎有情妾有意,便发展成为了一对恋人。

费翔的老妈不高兴了,她觉得孩子还小,过早恋爱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耽误事业,因此很不爽叶倩文。叶倩文倒是无所谓,反正你看我不顺眼,我也不叼你就是了。

据说,费母之所以对他们横加阻拦,真正原因并不是担心影响费翔的前程,而是希望林青霞做自己的儿媳。总之,这段恋情随着两人事业的各自发展,归于了平静。

至于费翔是否受此刺激,去找刘文正安慰,就不得而知了。







1982年,叶倩文受邀出演的那部名为《宾妹》的电影上映,反响不错,这个168公分配上52公斤身材的靓妹,立即受到了香港各界的关注,拍电影、接广告,很是抢手,自此,她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了港岛。

在港期间,叶倩文完全不想让人知道曾在台湾出过唱片的事,甚至刻意隐瞒自己懂得唱歌。“我唱了太多不喜欢的歌,不想再唱了,只想好好拍戏。”叶倩文解释。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叶倩文还是暴露了。

事情是这样的:1983年,林子祥想找一个人合唱《重逢》,首先看中了刚刚出道的梅艳芳,但因为两人属于不同公司,无奈作罢,只好继续寻找一个既会唱歌又没有合约在身的人。恰好经常与华纳唱片合作,同时也是《宾妹》摄影师的杨凡,知道叶倩文的底细,便大力向他推荐。林子祥找来几张叶倩文的专辑,一听之下十分满意,就让杨凡传话。

杨凡对叶倩文说:“林子祥想请你喝杯咖啡,顺便谈谈合唱的事。”

叶倩文一口拒绝:“我早已金盆洗手,退出歌坛了。再说,林子祥是哪根葱,听都没听过。”

杨凡见叶倩文态度坚定,只好叹息一声:“那我和George Lam(林子祥英文名)说一声,让他另外找人吧。”

叶倩文突然惊呼:“等等,George Lam就是林子祥?My god,你咋不早说,吓死宝宝了。”

原来,叶倩文在少年时期,听过一张杜丽莎的唱片,其中有首歌曲旋律及其优美,作曲者署名为George Lam。由于这张唱片是在马来西亚制作的,所以叶倩文一直以为George Lam是个马来西亚人,而对于林子祥的大名,她确实懵然不知,可谓有眼不识泰山。

既然两人有如此缘分,加之林子祥是香港当红歌星,叶倩文就答应合唱《重逢》了。
要说杨凡,还真是叶倩文在香港的“贵人”,不仅让其重新开嗓,还牵线搭桥,把她介绍给了徐克,和徐克电影工作室签了基本演员长期合约。该合约约定,叶倩文不可“外借”,也即不能参与其他公司电影的演出,但徐克感谢杨凡,同意叶可以给他拍一部电影。那时叶倩文很红,很多人都想找她演出,所以都盯着杨凡手上的这份外借“特权”,甚至有人愿意用100万购买,均被杨凡拒绝。

1988年,杨凡执导亦舒的《流金岁月》,定下叶倩文饰演蒋南孙,钟楚红饰演朱锁锁,可惜叶倩文接了《笑傲江湖》,又要准备个人演唱会,忙的不亦乐乎,而且这个档口,叶倩文又和徐克闹起了矛盾,最终《笑傲江湖》没演成,《流金岁月》也没演成。杨凡失望之情可想而知,蒋南孙只能改为张曼玉,过意不去的叶倩文,则唱了《流金岁月的》主题歌。

叶倩文虽答应了《重逢》,但表明只此一曲,下不为例。可一旦开了嗓,就无法轻易闭上了。接下来,叶倩文将在香港乐坛掀起一股飓风,梅艳芳也差点被吹的翻船。而她和林子祥不仅唱《重逢》,还要唱《选择》,以及《天长地久》……
gj04782019-10-30 16:26:1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山河故人•叶倩文(4)



在录制《重逢》的时候,叶倩文遇到了大问题——她根本不会粤语,甚至斗大的汉字认得也不超过10个!

这也难怪,叶倩文从小生长在国外,周围都是一群“药药药,切克闹”的洋鬼子,汉文水平低下十分正常,而且作为一个台湾人,根本就没接触过粤语,让她唱粤语歌,简直是赶鸭子上架。

怎么办?林子祥抹了抹小胡子,想出了一个妙招,把粤语发音用英文字母标出来,就好像我们上学那会在英文单词旁边加注汉语一样:Bus——爸死、Yes——爷死、Nice——奶死、Girl——哥死、Miss——妹死、School——死光了……

凭借这个办法,叶倩文从此在粤语歌坛得以畅通无阻,但这些歌曲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她一概不知,虽然如此,也并不妨碍她唱的深情并茂,感天动地。

《重逢》收录在林子祥1983年由百代(EMI)过档华纳的首张唱片《爱情故事》中。这首对唱,让叶倩文引起了歌坛的注意,尤其华纳高层吴正元,更是喜爱的不得了:“小叶的嗓子呀……啧啧啧,简直是黄莺出谷,声动梁尘,美,太美了。当然,主要是我家老公带领的好。”对,吴正元的另一个身份,是林子祥的老婆。

如此良才,吴正元岂能放过,立即展开游说,力劝叶倩文加盟华纳,叶小姐招架不住,终于答应了。此后,叶倩文和吴正元还成了好闺蜜,经常一起逛个街、美个甲、推个油,姐妹相称,亲密无间。只是不知,日后吴正元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哎,千防万防,闺蜜难防啊。

1984年,叶倩文在华纳发行了首张同名粤语专辑。封套上,叶倩文轻解罗裳,内衣半露,极具诱惑,给人一种野性、健美之感。该封套,为好朋友杨凡所拍,那几年,杨凡是华纳的御用摄影,虽然价格不菲,但物有所值,拍摄的照片绝对一流。话说,杨凡给叶倩文拍照时,旁边工作人员耳语:“便宜点吧。”杨凡问:“为何便宜?我拍阿Lam都是这个价。”工作人员道:“但叶倩文不值那么多钱。”杨凡大怒,对叶倩文说:“照片我送你,不收钱!”

在叶倩文录制专辑的时候,林子祥频频光顾,有时点拨一二,有时挑一些歌给她。一天,林子祥又来了,拿了个曲子,兴奋地说:“你听听这个,我特意写了首歌给你。”叶倩文听了,觉得很不错。林子祥得意地表示,这首歌是其在厕所里写的,大有飞流直下,一挥而就之势。叶倩文感动得直掩口鼻。

在上厕所时仍惦记着叶倩文,林子祥是有多关心她啊。当然,那时两人还没有迸发出爱的火花,林子祥纯粹是以师傅的身份对叶倩文予以无私帮扶的,至于未来的发展,正是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了。

此歌填词是林振强,填好词,大家一致评价写得好好、写得好正,反正叶倩文看不懂也听不懂,大家说好那就好吧。正式录音了,林子祥亲自监制,叶倩文一气呵成,顺利录完。如此,这首名为《零时十分》的歌诞生了。

《叶倩文》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尤其《零时十分》更是获得追捧。林振强当时担心,歌中有英文“Happy birthday my love one”等唱词,已不是纯中文歌曲,恐怕难以参评音乐奖项。事实证明,林振强多虑了,《零时十分》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十大劲歌金曲奖,让叶倩文这个首出粤语唱片的新人,在香港流行音乐史上,书写下开创性的一笔。

林振强一看,哦,原来还能这么搞,到了叶倩文的下一张专辑,他直接写了个《200度》,歌词中英夹杂,尤其副歌部分,一句中一句英,玩得更欢——也就是在美国念过大学的林振强能这么干了。

除了《零时十分》,1984年,叶倩文还有一首歌极火,那就是《晚风》。

前面说过,叶倩文在杨凡推荐下,签约徐克的电影工作室。电影工作室的创业作为《上海之夜》,由钟镇涛、张艾嘉和叶倩文主演,主题曲则由黄霑负责。某晚,黄霑喝了酒,灵感迸发,一连写了十二曲旋律,半夜两点打电话给徐克,让他一句一句挑选,看来,黄霑和徐克在音乐上的互相“折磨”早已有之。最终,歌曲定了,便是《晚风》。接下来,就要解决谁来演唱的问题了,两人一商量,叶倩文挺合适,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徐克和黄霑是急性子,说干就干,马上把叶倩文叫来录歌。彼时是清晨五六点,叶倩文正在酣睡,那个气呀,可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大师,又能怎么办?

1984年,《晚风》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奖,叶倩文也算不枉辛劳。

凭借《零时十分》和《晚风》,叶倩文在香港歌坛取得了开门红。

gj04782019-10-31 17:03:2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山河故人•叶倩文(5)


叶倩文初战告捷,倍添信心,其后以每年一张大碟的速度继续发力——《长夜 My Love Goodnight》、《Cha Cha Cha》均取得了不俗成绩。

到了1987年,华纳集合钟定一、黄柏高、林子祥等高手,以及叶倩文本人,联合制作了专辑《甜言蜜语》。该专辑制作精良,词曲皆佳,叶倩文演唱技艺也大幅度提升,一经发行,备受关注,最终卖了10万余张,并被电台评为年度十大唱片之首,其与林子祥合唱的《干一杯》则为年度十大合唱金曲。

这只是开始,来年,叶倩文迎来了真正的事业高峰,一举跨入一线行列。这一切,靠的正是那张石破天惊的《祝福》。

《祝福》销量达到7白金35万张,是1988年度女歌手唱片销量之冠,并且连获12项流行音乐大奖,刷新了谭泳麟的记录。

作为主打,专辑同名歌曲《祝福》同样战绩彪悍,它在商业电台的排行榜上停留八个月之久,并夺得了六个星期的冠军,唱到街知巷闻,人人皆晓。

《祝福》翻唱自姜育恒《驿动的心》,是TVB为引进的日本电视剧《早乙老师》配的粤语主题曲。此歌,原曲旋律动人,而潘伟源重新填的词,又极具田园诗特色,加之叶倩文的演绎清新柔美,从而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一洗压迫烦躁。你看,丛林、飘雨、小草、溪流、落叶、鸟语、清风……一幅自然画卷徐徐展开,这不就是现代人寻找的诗和远方吗?

不过,叶倩文当初可不喜欢这首歌,因为她在国外长大,偏爱一些“大气”的歌,对,就是那些唱得声嘶力竭,能在《我是歌手》取得好成绩的歌。而《祝福》,她觉得“温柔的、嗲嗲的”,所以很排斥,不想唱。幸亏她的经理人兼华纳高层黄柏高独具慧眼,软硬兼施,坚持“不唱不行”,叶倩文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其实,除了《祝福》,当初《秋来秋去》《潇洒走一回》等,叶倩文也不愿意唱,都是公司“逼迫”不得不唱的。一个人命里该红,挡都挡不住啊。

由于《祝福》太火了,所以人们一致认为,当年的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奖非叶倩文莫属,可惜最终得奖者却是梅艳芳,从而引来一片哗然。1989年,陈慧娴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她的告别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同样卖出了35万张,专辑中的《千千阙歌》同样大受欢迎,可同样最受欢迎女歌手奖花落梅艳芳。

有时候,得奖不仅仅看实力,还会受到游戏规则的左右。叶倩文和陈慧娴冤不冤?当然冤,但既然参与这个游戏,结果只能接受。再说,叶倩文也是游戏的受益者,1994年的一次评选,她演唱的《女人的弱点》其实不太受欢迎,听众投票数输给如日中天的王菲,可因为有评委会的70%得票数,大奖却给了她。叶倩文后来提起此事,总觉得胜之不武,对不起王菲。叶倩文能够自揭伤疤,还是令人敬佩的。

虽然叶倩文功亏一篑,没能凭借《祝福》将梅艳芳拉下马,但是人气急升,名声大噪,一举跻身一线,为日后一统江湖打下基础。

1989年,陈慧娴赴美留学;1990年,梅艳芳不再领取任何音乐奖项。失去两大劲敌,歌坛便成了叶倩文的天下,从1990年起,她连续夺得四届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奖,风头无两。

不仅是香港,叶倩文还红到了台湾和大陆,她在1991年至1993年推出的3张国语大碟——《潇洒走一回》、《真心真意过一生》和《明月心》风靡华语圈。

说起叶倩文攻占国语市场,还得要感谢一下同门的林忆莲呐。

话说,林忆莲一直想出国语专辑,但华纳始终未置可否。 1989年,华纳的对手宝丽金并购了齐飞唱片,在台湾成立了分公司,大力开展业务,旗下包括童安格、周治平、张镐哲,何家劲、金素梅、甄秀珍等大将。宝丽金本部的谭咏麟、张学友、草蜢、达明一派以及新艺宝的张国荣、beyond等一众香港歌手也跃跃欲试,准备抢滩宝岛。1990年,草蜢在台发行国语唱片《限时专送》,一举夺下金曲龙虎榜八周冠军,beyond则把以前的歌曲重新填上国语词,推出了国语大碟《大地》,同样大受欢迎。

华纳眼看隔壁老王在台湾搞得红红火火,岂能坐得住?马上制定了攻台计划,选派林忆莲作为先锋,代号“莲花争霸”。

有人问了,如此重要的行动,为啥不让华纳一姐叶倩文出马?而且叶倩文本身便是台妹,到香港发展之前还录制过几张国语唱片,具有林忆莲比不了的优势。这你就有所不知了,你见过攻城略地,有主将冲锋在前的吗?没听过徐达把常遇春拉到一边说“我去”,也没见过卢俊义扯住李逵不让劈人的,就是蜀中战将凋零,姜维也得选个80来岁的廖化打头阵,不会自己脑子一热跑在前面,这又不是百米飞人大战。

说白了,此行成败未知,胜负难料,有一定的风险,一姐叶倩文自然不能轻举妄动,一哥林子祥、陈百强同样不宜冒险,那只有林忆莲担当重任了,她成功了当然好,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大局。可怜的Sandy,就是一个试金石、小白鼠呀。

1990年12月,林忆莲的首张国语唱片《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一出街,就大卖60万(一说40万),一个月不到,数字上升到80万,之后过百万,最终全亚洲销量为200万。

如此优异的成绩,给华纳吃了颗大大的定心丸,1991年10月,叶倩文的首张国语唱片《潇洒走一回》隆重推出,销量高达400万张。在大陆地区,《潇洒走一回》于1992年引进后,正版卡带销量位列年度销售亚军(冠军为刘德华)。

所以,林忆莲《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具有开创意义,你说叶倩文该不该感谢?两人应该互相感谢吧,林忆莲当年由CBS跳槽华纳,叶倩文也是出过力的。

有次,林忆莲的男友及唱片监制许愿给叶倩文编排舞蹈时,曾问她华纳如何?叶倩文表示,华纳老板慈祥,员工团结,事业编制,发十三月工资还有带薪休假,胜过阿里,超越马云。这番打探,让许愿、林忆莲坚定了去华纳的决心。然后又由叶倩文引荐,二人和黄柏高进行了接触。据叶倩文说,她和黄柏高讲,“你应该签下林忆莲,公司越多人越好”,极力促成此事。

至于林忆莲和叶倩文作为华纳及香港歌坛的竞争对手,关系如何呢?两位当事人都称对方是“好姐妹”,叶倩文更表示她和林忆莲绝无芥蒂,林忆莲还曾给她送过一瓶香水。

话虽然这么说,但就在1992年叶倩文于国语市场春风得意之际,林忆莲离开华纳,签约星工厂,这个举动,我认为和她不愿甘当“老二”有一定关系,其后出走台湾,也是一样。

80年代的梅艳芳,90年代初的叶倩文,乃至后来的王菲、容祖儿等,历史总是不断上演。


gj04782019-11-04 11:40:1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山河故人•叶倩文(6)





纵观叶倩文歌曲类型,大概有这么三种:第一类是翻唱,如《祝福》(姜育恒《驿动的心》)、《秋去秋来》(黄莺莺《哭砂》)、《情人知己》(周华健《让我欢喜让我忧》)、《珍重》(王杰《说声珍重》)等;第二类是那些国语口水歌;第三类则是电影主题曲,如《浅醉一生》(《喋血双雄》)、《晚风》(《上海之夜》)、《黎明不要来》(《倩女幽魂》)、《焚心似火》(《古今大战秦俑情》)、《躲也躲不了》(《刀马旦》)、《伤痛》(《刀》)等。

细心的你可否发现,叶倩文演唱的电影主题曲,有个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徐克。
不错,对于徐克来说,他的“女神”不是林青霞,不是王祖贤,不是张曼玉,不是杨采妮,而是叶倩文。

我没胡说八道,倘若徐克不喜欢叶倩文,那为啥会有那么多电影邀她参演或演唱主题曲呢?这里有个清单,不妨看一下:

叶倩文参演的徐克电影(导演、监制)有《上海之夜》、《刀马旦》、《铁甲无敌玛利亚》、《大丈夫日记》。

叶倩文演唱主题曲的徐克电影有《上海之夜》《倩女幽魂》、《刀》。

另外,《灵气逼人》、《爱神一号》、《最佳拍档4千里救差婆》是新艺城的的电影,徐克正是新艺城七巨头之一。还有,《喋血双雄》虽为吴宇森作品,却是徐克的电影工作室拍的,他是制片。

如果说叶倩文是电影工作室的签约演员,拍摄和演唱徐克的电影也属正常,可在工作、生活中,徐克对她异乎寻常的照顾又该怎么解释?据说,徐克拍电影十分严厉,任何人完不成拍摄都不准休息,可叶倩文到点就睡,旁若无人,徐克连个屁也不放一声。对于演员迟到,徐克也是深恶痛绝的,贵为一代影帝的周润发,都必须守时,可有个人,想啥时候来就啥时候来,不用问,还是叶倩文。

徐克和叶倩文的关系,引起了女友施南生的不满,江湖传言,施南生为此和徐克闹分手,并远走国外。据叶倩文自己介绍,1989年她在台湾拍摄《笑傲江湖》时(饰演任盈盈),正值前一年《祝福》大热,各类奖项蜂拥而至,但施南生使绊子,就是不让她回港参加颁奖典礼,急得叶倩文嚎啕大哭。

最终,叶倩文还是飞回了香港,不过她在《笑傲江湖》中的角色也被张敏顶替了。徐克的说法是,叶倩文红了,事也多了,又要开演唱会,又要度假滑雪,很难伺候,“对她已十分厌倦”。

听听这口吻,倒像是两个爱人分手后的埋怨和指责而非工作的分歧。

徐克真的是因为叶倩文“开演唱会”、“度假滑雪”飞掉她的吗?这个……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件事,那时,叶倩文和富商杨秉梁坠入了爱河……我可没说这件事让徐克很吃醋,是你自己联想的。

“我希望30岁结婚”,这是叶倩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1年,她正好30,不仅没嫁掉,反而和杨秉梁分手了,原因是杨富豪把她管的很严,不想让她在演艺圈抛头露面,还把她的护照扣了。其实,杨秉梁是很爱叶倩文的,有次出国回来,一下子就给叶倩文买了好几个名牌皮包和手表,以及——200件T恤!对,是200件,铺满了整个床。不过,这种用钱表达的爱,让叶倩文受不了,试想,连自由都没了,有钱顶个屁呀,这一点,应该为叶倩文鼓掌,她比李嘉欣、关之琳这些恨嫁豪门的人强多了。

像叶倩文这样的大美人,情史自然丰富,赵世曾、麦当雄、郑浩南等都与其传过绯闻,这里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倒也热闹。而最为轰动的,还是1993年那段“爱的表白”。

是年1月,叶倩文第三次蝉联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领奖的时候,对着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她兴奋地说:“好多谢你阿Lam,多谢你一路这么支持我,教我好多事,现在又是我的好朋友,虽然人们说我们正在拍拖,但是没紧要,我都是那么爱你。”

听到这番话,大家的惊讶程度可想而知,主持人郑丹瑞还不忘意味深长地接续:“人在极度兴奋之下,往往会说真话。”而黄霑更了解叶倩文,早就评价其脑袋和嘴唇之间,没有半寸距离,脑子一想到,嘴巴就直说,绝不会“逢人只说三分话”。

那么,叶倩文和林子祥是如何开始的?有种说法是,1992年,叶倩文在北京拍摄音乐特辑,邀请林子祥担任嘉宾,不知道怎么地,两个认识了10年的师徒,就对上眼了,同一年,他两演唱了经典曲目《选择》,使得关系更进了一层。

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一次,林子祥问叶倩文,你有什么梦想?叶说,想结婚。林扑哧一笑,叶一本正经地说,大哥呀,你结了婚,孩子都有了,我现在已31岁,连男朋友都没有,真担心嫁不出去。或许,这次交谈让林子祥颇有感触,心生怜意,便承担起了拯救大龄女青年的重任。

一般认为,林子祥和吴正元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1980年是奉子成婚,迫不得已,而且吴正元身为华纳高层,是林子祥的上级,对其颐指气使,很是厉害。所以究竟是叶倩文的介入,还是林子祥的逃离,也无法定论了,应该是两者兼有吧,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当然,对于“第三者”的骂名,叶倩文也背不起,故以后多次解释,其实两人真正拍拖就一年多,然后就结婚了,照这样推算,应为1995年林子祥离婚后才开始的。

姑且相信叶倩文的话吧,但如果事实如此,吴正元为什么要恨叶倩文呢?2005年,吴正元在一次节目上公开指责叶倩文介入自己的婚姻,并表示“我的东西,叶倩文都想要”。

好了,孰是孰非已不重要,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结局可想而知:1995年,林子祥和吴正元正式离婚,1996年7月,叶倩文如愿成为“林太”。林子祥高兴之余,为爱妻创作歌曲《我愿意》:“当听到你低语,情深的一句我愿意,欣赏我看着你,祝福永远两相依……!”平常黑口黑面的小胡子还蛮浪漫的。

在两人的情感上,林子祥是绝对的主动。当时面对舆论,叶倩文压力极大,林子祥便带她出国散心;当叶倩文不堪重负,准备放弃时,还是林子祥一直在坚持。就是结婚这件事,也是林子祥更为积极,多次向叶倩文提出。

按叶倩文讲,她和林子祥结婚并非刻意追求的,是算命的跟她说,必须在1996年结婚,否则就嫁不出去了,而那时的男朋友正好是林子祥……

好嘛,这个20岁时就希望30岁结婚的女人,到35岁反而无所谓起来了。话虽这么说,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和林子祥结婚那几天,她紧张得连夜失眠,饭也吃不进去,最终承认:“这件事我已想了一世。”

早从1994年开始,受到和林子祥恋情的影响及王菲、彭羚等歌手的夹击,叶倩文的事业便开始逐渐下滑,结婚后,她干脆淡出歌坛,移居加拿大温哥华,过着半退隐的生活,期间,偶有新作问世,也属玩票性质了。

近年,叶倩文出现在媒体上的消息,大多是婚变传闻,对此她不予理会,继续跳舞、打羽毛球,再开开演唱会,活的开心潇洒,满足富裕。

人生如此,又何必在意别人记得与否?


gj04782019-11-05 19:05:3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香江群音之美人如玉•邝美云(1)



假如用一句话来形容邝美云,绝对是“这个女人不简单”。

邝美云的身世比较凄苦,自小家庭贫困,母亲早亡,14岁便辍学工作,养家糊口,一直等到1982年获得港姐亚军,命运才开始转变。

港姐,是个毁誉参半的头衔,虽然号称“美貌与智慧并重”,但大多数时候,美貌有之(也是逐年下降),智慧严重不足。要不是刘青云老婆郭蔼明以硕士身份参选,一下子提升了港姐的平均学历外,各位美人的受教育程度,可能还得继续徘徊在初、高中边缘。

当然,港姐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和一众香港富豪的亲密关系,称其为富人“后妃团”一点不过,一方抱得美人,一方满足物欲,倒也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只是屌丝们愤愤不平,唾口浓痰,骂一句:“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1982年那届港姐,冠军是梁韵蕊,如今早已沉入历史河流。该届港姐最出名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翁美玲,一个是邝美云,一个演,一个唱,一个演的是俏皮可爱,一个唱的是幽怨柔情,俏皮可爱那个英年早逝,幽怨柔情那个却成了亿万富婆。




邝美云素有“蛇腰美人”之称,其S型姿势已成为她的独有标志,比之大S、小S之流早了好多年,但她道破,其实是因为尾龙骨有问题罢了,属于另一个“西子捧心”版本。

邝美云能成为歌手,全拜1983年港姐张曼玉所赐。话说,港姐有个传统,就是期满卸任时,都要在电视台举办的晚会上表演节目——这是主办方TVB的一个噱头。1983年,邝美云唱了首歌,好评如潮。1984年,轮到张曼玉献声,也引起了轰动,不过,轰动原因有点不同——如果说邝美云是港姐里唱歌最好的,那么张曼玉便可坐最难听的头把交椅。怎么办,只能找人代唱了,人选正是邝美云。邝美云果然不负众望,硬生生通过声音把张曼玉打造出一副歌后范儿。多年后,张曼玉忆及此事,还想再次过把唱歌瘾,跑到台上鬼哭狼嚎了一番,差点被口水和板砖淹没。

经过一次演唱和一次代唱,邝美云成功地引起了宝丽金唱片公司的注意,双方一拍即合,邝美云正式转入歌坛,不和那些仍然在电视台演小配角的港姐们玩了。

1985年,邝美云推出首张大碟《再坐一会》。刚开始销量一般,其后突然受到热捧,尤其酒吧、夜总会等地方对此歌十分青睐。原因嘛,是想讨个好彩头,让顾客们“再坐一会”,继续消费。

就这样,邝美云的音乐事业发展起来了,至1997年退出歌坛时,总计发行了20多张专辑,也算作品等身,成绩斐然。

可是,这里所说的“成绩”,并不包括奖项。邝美云似乎是个和奖项绝缘的歌手,生平唯一得的奖,是1986年第八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铜奖,此外还能拿得出手的,就是1992年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与龙共舞》)了。至于什么“广东最受欢迎女歌手”,不说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邝美云好歹也是八十代年,和林忆莲、叶倩文、陈慧娴、刘美君齐名的“五朵金花”呀。一般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唱片公司的缘故。邝美云在宝丽金的时候,宝记一姐是陈慧娴,故所有资源都倾向于陈,奖项上也力保陈拿奖,导致邝美云郁郁不得志。转投DMI后,公司实力薄弱,基本只有她和陈百强两位歌手,自然更不是其他雄厚大公司的对手。进入九十年代,邝美云将歌唱重心放在了台湾市场,虽然演唱的国语歌曲经典颇多,但在粤语为主的香港却不待见。

另外,邝美云自己也无奈地表示,奖项颁发,首先考虑的是那些乐坛大哥大姐辈,根本轮不到她。而且,自己的歌迷大都是些成年人,不够潮流,连带获奖的机会都少了很多。

不得奖,并不代表邝美云唱的不好,没有影响力及听众寥寥,从唱片销量来看,人民群众还是很喜欢她的:

邝美云基本每张专辑都能卖到白金,其中《唇印》更是达到了18白金,即90万张。据曾在香港开唱片铺的人说,一般歌手的唱片在推出2个月后基本没什么销量了,只有3个歌手例外,陈百强、叶倩文和邝美云,唱片出奇的长销。据说当年香港每80个人中,就有一人买过她的唱片。所以她“无冕歌后”的称呼绝非浪得虚名。

确实,邝美云的歌,是那种很耐听的调调,时间愈旧,才会愈品出味来,尤其人上了一定年纪,经历了一些事后,再听邝美云,一定能从耳中,听到心里。

这时,谁还在乎她是不是得过奖。
gj04782019-11-06 11:46:56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