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阳”记

楼主:陈士同 字数:2235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尽管还在抗阳的沼泽地里挣扎,希望的曙光尚且没有闪现,但是面对满天飞的关于“阳”的信息,还是按捺不住要写下一些粗粝的文字,一吐内心压抑已久的不快。
毫无疑问,如果要评选2022年的网络热词,“阳”肯定是稳坐第一把交椅的。疫情三年来,公众的神经经历了千斤重压弹簧的高度紧张到一下子卸下后的彻底放松。按常理,这本应该是好事。可是,现实并非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从严格管控到局部放开,再到全面放开;由定期核酸检测到自主性检测,再到自适性检测,这种大开大合的管理措施,如果是建立在人类已经完全掌握病毒的诱病机理,而且已经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的基础之上,这种开放自然能够达到人们渴望实现的预期。关键是一则人类面对病毒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的阶段,只能采取围堵的策略;一则迄今人类还没有研发出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毒的有效药物。当这两个前提条件不成立时,全面解封带来的结果就是公众由原来的“谈阳色变”变成“不阳错愕”。
很显然,这种对待“阳”态度发生的180度翻转,不能不说是整体的社会疫情发展态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熟人见面时,很多时候第一句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这种问候一般是不分时段和场合的,这样一则表示友好,一则表示亲切。可是,这句习常的生活用语最近自觉或不自觉地让位给了“你阳了吗”这句深情的问候。生活用语是对社会世情生态的投射,当“你阳了吗”成为公众的惯用问候语,就意味着“阳”与“不阳”将会陪伴公众行走一段历程,尽管这句问候带有戏谑和调侃的味道,但是面对无法逃脱的现实,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放松和调节,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
据实而言,本人对“阳”和“不阳”尽管也有几分惧惮,但基本上还是保持相对平和的态度。古人不是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该来的等也等不来。不过,心态平和并非意味着躺平,最基本的自我防护还是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该做的事情还尽可能做到。小心驶得万年船,可是面对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我们再如何防患,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百密一疏的结果就是功败垂成。当凡胎肉体在无孔不入病毒的侵蚀之下,再健硕的体格也难以承受其强大的杀伤力。“阳了”,一旦成为浩浩荡荡“喜洋洋、美羊羊”大军中的一份子时,一切的不以为然,一切的轻松洒脱都变得苍白无力,因为病弱的身体这时候变得是何等的脆弱。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人生的渺小、身体的脆弱,健康对于人何等的重要。
因为是受奥密克戎不同的变异病毒株的感染,所以不同的人外显出的症状就不一样。在自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把在网络上描述的病症简单地加以梳理,起码不下上百种。之所以出现这种复杂多样性,一个方面源于不同人的体质,一个方面源于人们接种的疫苗种类不同。于我而言,以现实的症状看,还算相对幸运,没有像有的人那样撕心裂肺、痛不欲生,除了身体乏力,肌肉不是太严重的酸痛,就是间或性的咳嗽,即使发烧,也只是低烧,基本上没有影响生活。看到周围人饱受折磨的样子,内心还是有隐隐的担心。毕竟,当病毒在身上做客,它不会迅疾离开,基本上上要小住一段时间。稍有不慎,轻微的就可能变成重度的。
为了尽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时刻关心防疫、抗疫方面的资讯成为生活中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凡是言之凿凿的所谓秘笈宝典,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有选择性的参考;当然,对于所谓的偏方治大病的说辞,在科学面前还是尽可能抱着别人暂且说之,本人姑妄听之的态度;因为是唯物主义者,所以更多对科学还是以虔诚之思对待。其中,关注所谓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是获取有效价值的主要渠道。本人始终相信,既然称得上专家学者,他们肯定是术业有专攻,而且都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可是,现实往往是最好的教科书。以“我本善良”的态度听取权威人士的意见时,如果只专注于一个人,兴许通过其煞有介事的传经送宝,还能够获得一些有益的资讯,当把不同的权威人士的预防和治疗新冠的妙招放在一起比较,才发现对同样的一个公共事件,对同样的一种疾病,居然也出现神仙打架的奇葩现象。而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是给公众提供更多有用有效的建议和意见,而是扰乱了公众的视听,把公众带入到云里雾里。何出此言?有些专家自三年前爆发疫情以来,始终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为助抗疫献言献策,有些人的话一度被公众奉为至理名言,视为宝典。可是在放开之后,针对如何预防和治疗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细心的人把同一个人前后的说话一比较,居然也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是黑天鹅事件尚可理解,关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变成灰犀牛事件。试问,出现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乱,谁的话还值得相信呢!
俗话说:“有病早来医。”“养病如养虎。”既然生病,不是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极可能不用药物治疗,毕竟是药三分毒。可是,当物理疗法无法抵挡病毒强大的攻势时,只能求助于药物。而简单浏览网络资讯,你就可以发现,对治疗有效的药物毫不夸张地说有成百上千重。当按照好心人开列的药单去买药时,货架大都已空空如也——断货,偶有幸运可以淘到一两种,也是超出原价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一个小小的县城如此,放眼全国,在这波疫情席卷华夏的声浪冲击下,有多少制药厂、售药厂赚得盆满钵满。于是,社会就上演了两幕大戏,一幕是患者及其家属饱受病痛的折磨,把自己辛辛苦苦争得的血汗钱大把大把地送到药店、医院;一幕时制药厂生产线昼夜不停,停人不停产;售药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从各种渠道低价购买紧俏药物,然后肆意哄抬价格:万家痛苦几家欢乐。
陈士同2022-12-25 16:40:11 发布在 莲蓬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