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唐朝

楼主:396231578 字数:66847字 评论数:1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继续更新
3962315782022-06-29 18:29: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三章大唐与回纥的恩怨情仇
大唐帝国与回纥部落可以说是相伴相生,这离不开大唐包罗万象的胸怀,离不开回纥自我发展的要求。公元605年回纥部在草原部落的大家庭中逐步成长壮大,但也只是突厥的一个成员而已,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随着大唐猛士的不断开疆拓土和国力强盛,回纥部的首领,可以说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救世主,多么渴求加入到大唐帝国的序列,双方也是一拍即合,公元646年,唐军征讨消灭了薛延陀政权,其中回纥军也是积极表现,好给李世民这个新老板留下深刻印象,老板大笔一挥,就把薛延陀的地盘都给了回纥,回纥那是乐得屁颠屁颠。自此,回纥归大唐管辖,定期送给老板大量财物和牛羊,只要唐军行动,他们更是积极配合,因为老板太强大了,主仆关系就这样定了下来。
公元744年,回纥的首领感到自己的盘大了、人口多了、军队强了,于是建立了回纥汗国,但仍视唐朝为自己的宗主,这也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不出意外,主仆生活可能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事态的变化发生在安史之乱,可以说安史之乱改变了很多,唐朝统治者失误接连不断,土地不断沦陷,国都长安、洛阳相继失守。这些都被周边的国家和部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都在疑惑,大唐帝国这是怎么了?正在这时,大唐帝国的继任统治者李亨向回纥的首领发来了出兵平叛的调令,这次回纥可没有这么容易随军出征了,他们在观望,也要一有定的筹码,以前主子强大,仆人低三下四,现在主人落破了,仆人的腰板也硬了起来,双方反复协商,最终回纥派出了几千精兵,但条件是军费问题,由大唐公司解决,天下没有白干活不给工钱的,但公司总部都没了,哪来的钱付军费呀,最后无辜的大唐子民成了受害者。公元757年10月,联军收复洛阳,当初的承诺变成了现实,回纥兵疯狂劫掠、奸淫掳掠,几个昼夜不停,双方的统帅唐朝的太子李豫和回纥的太子目睹了这一切,这在李豫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后来洛阳再次被史思明叛军占领,为了收回国都、要回面子,李豫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与回纥结成兄弟之交,再次向回纥借兵,这次的条件比上次更为苛刻,也更为诱人。公元762年,联军收复了洛阳,但百姓并没有高兴和欢呼,迎接他们的依然是无尽的掠夺,洛阳城、洛阳百姓一遍遍的被摧残惨和蹂躏。
同时,安史之乱也开启了回纥与大唐和亲的序幕,公元起758年,大唐宁国公主出嫁回纥葛勒可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皇帝嫁亲女给边疆民族首领,后来又有5个唐朝公主与回纥和亲。纵观历史,只有弱国才会选择和亲,出卖自己的女人来求得一时稳定。百姓蒙难、女人蒙羞,皇室子弟的日子也不好过,公元762年,太子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戴着皇室的光环走进了回纥可汗的大帐,被可汗教育得抬不起头来,羞辱得体无完肤,还被强行行拜舞礼,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随行的5个大臣更是受到仗刑的奇耻大辱,当场就死了一人。李适哪见过这场面,吓得面无表情,在他年轻的心灵上留下的阴影二十多年都无法除去。公园788年,李适以咸安公主与回纥和亲,双方结成了翁婿关系。
从主仆到兄弟再到翁婿,不仅是称谓上的变化,更多是利益取舍和分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不变的利益,这用在大唐与回纥之间再贴切不过,双方分分合合,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3962315782022-06-29 19:35: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继续更新
3962315782022-06-30 08:42: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四章西南克星韦皋
腰间宝剑七星文,掌上弯弓挂六钧,这首诗的主人便是韦皋,如果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单纯的诗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不仅写的一手好诗,还是出了名的政治家,是唐朝中期的名臣。
韦皋,出生于公元745年,少年时便文采出众、聪慧过人,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深受各级领导器重,官职那是一路飙升。公元783年,泾原军镇发生哗变,叛军朱泚打算招降韦皋,不想反被韦皋设计诛杀,叛军将领80多人被俘,同年十一月任命韦皋为城防司令,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他身先士卒、鼓舞斗志,全城士气大涨,公元785年出镇四川,开启了蜀地的生活。
公元788年十月,吐蕃发兵10万入侵四川,同时还捎带上自己的小弟,南诏国,我双方兵里达12万之多。韦皋经过多方分析,认为吐南联盟松懈可破,于是老韦同志实施了反间计,写了一封与南诏很暧昧的信,又派出得力助手送往南诏,关键是信没有落到南昭王手中,反而送到了吐蕃王家里,前方战事吃紧,吐蕃王看到信件,后背发凉直冒冷汗,赶紧通知前方部队做好防御南诏的准备。本来是南吐联军进攻大唐,最后反倒成了唐南联盟讨伐吐蕃。同时韦皋派人游说东南少数民族首领,当年就有三四个少数民族部落与大唐建立外交关系,正式归顺大唐,这就更令吐蕃领导层怀疑,他们深信南诏已经归附大唐,盛怒之下派出2万军队,阻断南诏与唐朝的联系。就这样,吐蕃的危机不攻自破,不久吐蕃兵万余人入侵大唐清溪关,韦皋联合东南少数民族部落不断挫败吐蕃,同年十一月,吐蕃再次以3万兵力入侵清溪关,韦皋领兵大败敌军。
公元789年,东南少数民族由于受吐蕃压迫多年,终于其奋起反抗,主动进攻吐蕃,韦皋抓住时机选派2000精锐进行协助,联军很快攻入吐蕃境内,斩杀敌军2000余人,大唐在西南边陲的威名再次深入人心,西南地区吐蕃与大唐大唐较量的天平正在向大唐一方倾斜。公元793年,大唐为加强西北边防,德宗李适命令以泾原、山南、剑南三镇出兵牵制吐蕃。韦皋积极部署军事行动,主动出击袭扰吐蕃守军,斩杀敌军万余人,铲出吐蕃堡栅五十多处,再次震慑吐蕃和西南地区。
公元800年,西南边境冲突不断,韦皋多方筹划,调兵遣将,屡次击败吐蕃军队,致使敌军九地节度使马定德及87名将领率整个部落投降,归顺大唐。公元801年,韦皋再次领兵征讨吐蕃,5万大军分路出击,大败吐蕃16万大军,斩杀万余人,期间又大败吐蕃援军10万之众,自此吐蕃在与大唐的较量之中,逐步落于下风。
韦皋经略西南20余年,安抚少数民族教化民众,军事打击、政治攻伐、外交策略运用出神入化,娴熟于心,收服少数民族众部落,使南诏重新归附大唐,深入吐蕃境内大开杀戒,重振大唐强盛雄风,整个西南震慑其中,不愧是大唐中期的名臣、名将,是震慑大唐西南边陲的雄狮、是吐蕃最害怕的力量存在。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3962315782022-07-01 16:33: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顶····
3962315782022-07-04 13:09: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3962315782022-07-05 11:29: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五章仆固怀恩的人生
仆固怀恩是唐朝中期的名将、猛将,出生于铁勒部贵族,早年便加入朔方军,十分骁勇善战,师从名将李光弼、郭子仪,特别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多次立功受奖,成为唐朝少数民族将领的典型代表。
公元756年与李光弼合兵进军平叛屡败敌军,期间叛军进攻灵武,其子仆固玢随军作战,不幸被俘,虽然侥幸逃脱,终被老爹斩于军前,大义灭亲之举威震全军。同时,大唐皇帝先后册封老仆的三个闺女为公主嫁与回纥王子,其中一个女儿还成了回纥部的可敦,也就是皇后。公元762年,登里这个老家伙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便与叛军史朝义部暗中勾结,率10万大军准备劫掠长安,代宗李豫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派出去的使者都无功而返。关键时刻老仆出场了,老仆出马一个顶好几个,对登里可汗这个不成器的女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别说女婿还真是乖乖退兵了,10万回纥兵退却,长安警报解除、大唐危机解除。
潼关战斗中,老仆大败叛军悍将崔乾佑,从而打开了潼关门户。香积寺之战,叛军设下伏兵欲夹击唐军,被老仆识破,随即率精骑突袭敌军,尽数消灭敌军;主力交战时,老仆身先士卒,战至酣处,赤膊上阵直陷敌军,杀死叛军无数,大败敌军。长安、洛阳收复后,老仆又携子侄转战郑州、降汴州、下滑州、破卫州、平定幽燕,最终迫使叛军史朝义兵败自杀。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八年中,老仆家族46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因功被封为大宁郡王,与当时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临淮郡王李光弼齐名,功劳更是不相上下。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老仆可能一生享受荣华富贵,受到大唐的爱戴,但公元763年,老仆参加了一次家宴,宴会的主要人物是女儿和女婿,只是女婿是回纥的可汗,便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大太监骆奉仙正愁无处立功表现,便秘密上报老仆意图谋反。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就这样传了出去,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老仆更是心惊胆战,因为有多少文臣武将惨死于太监阴毒陷害之下,自己很可能会步这些人的后尘,再加上手下一些不怀好意人的挑唆,事态就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结果老仆一气之下,就联合回纥进攻大唐,被郭子仪劝返后,还是不死心。公元765年,老仆联合吐蕃、回纥、党项等率10万大军进攻大唐,这事被其母亲知道了,那真是大动肝火,提刀追着要杀死他。同年九月,老仆爆死于军中,一代名将就这样没了,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他能多些解释,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但最后代宗李豫也没有追究仆氏一族的罪名,仆母还被朝廷奉养,老仆的画像也一直在凌烟阁镇守,也算是对他一生征战的客观评价。
纵观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个同时期的历史名将,功劳相同、官位相当,但结果却大相径庭,郭子仪寿终正寝,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李光弼战功赫赫,但抑郁而终;仆固怀恩满门英烈,身死异乡、背负骂名。何至于此?有历史的原因、有形势所迫,最关键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三位名将的人物性格。
3962315782022-07-05 19:24: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8
3962315782022-07-06 11:08: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3962315782022-07-06 18:10: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继续更
3962315782022-07-26 18:54: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neration 2022-07-26 19:57:28
拜读佳作
-----------------------------
继续努力
3962315782022-08-08 10:51: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六章仓促的削藩
经历过战火,才能更懂得珍惜和平,经过李亨、李豫父子两代人的努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平定了差点儿颠覆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这一切都被还是少年的李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战乱让他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让他提前过上了贫苦人的生活,他从内心深处就痛恨这些叛军,决心与他们势不两立。
机会总会给有准备的人,李适当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这一下终于可以报仇雪恨,他远小人、亲贤臣,整顿吏治、重用人才,时刻不忘告诫自己,要奋发图强,重振大唐雄风。公元781年的一天,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其子李惟岳上书想继承官位,在当时是多么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李适很早就想收拾藩镇这帮家伙了,直接拒绝了李惟岳的要求,表明了朝廷不再承认以往各个藩镇父死子继的特权。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河北地区各藩镇炸开了锅,成德、魏博、淄青、山南等藩镇联合起来,他们可不是向朝廷上访或向皇帝写信,而是真正的拉起了队伍,动起了刀枪,他们要保卫自己的利益。
大战一触即发,皇帝李适也不是吃素的,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可以说是摩拳擦掌,正准备大干一番。他下令开始消藩,免除藩镇的一切特权,让他们都乖乖的听中央领导,但他手中又没有军队,作为一个和平皇帝只见过战争没上过战场的皇帝,他玩儿起了心思,那就是让藩镇去镇压藩镇,他好坐收渔翁之利,但谁也不是傻子,参与平叛的幽州节度使朱滔不干了,自封冀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不干了,自称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淄青节度使李纳称齐王。这还不算,淮西的李希烈也来凑热闹,先称建兴王,后来干脆自己升级为“楚帝”。一时间,这个王那个王都起来了,谁都不服谁,这可把雄心壮志的李适整蒙圈了,实在不知道怎么收拾这个残局。
屋漏偏风连夜雨,这时朝廷调往淮西平叛的泾原军官兵本来就厌战,途经长安时不给吃穿,没有粮饷就算了,作为皇帝的李适连一点儿表示都没有,官兵一怒之下都不给他干活了,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在长安城内四处乱窜,无恶不作。李适一看这架势,真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也顾不得皇帝的什么颜面,一溜烟跑到了奉天县,把乱糟糟的长安城留给别人处理吧 ,长安城的百姓可处理不了这样棘手的难题,泾原军的主帅朱泚摇身一变也当上了皇帝,比当初安史之乱还要夸张,好像是个人都能当皇帝的时代。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说李适也是个正牌的皇帝,说句话还是有人听的,李晟、李怀光两员大将接到通知后,火速率军平叛。但战争也一直持续,李适更是好几个晚上睡不好,思来想去,事情由自己引起,也应该由自己去结束,狠了狠心,让有文采的大臣精心准备了一份自我批评,同时又宣布赦免各路叛军的首领,所有的后果都由自己承担,各个藩镇接到皇帝的自我批评都觉得还过得去,关键是谁都没受到什么损失。就这样大家原谅了李适的一时冲动,一切又都回到了从前,各干各的事,谁都不干涉谁。
没有统一的武装力量,就不能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把你放到领导的岗位上也不会有人听,李家王朝失去了对军队的统领,也就失去了真正意义的皇帝,只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傀儡。
3962315782022-08-09 18:06:4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七章百日皇帝李诵
皇帝李适经过消藩也是深受打击,雄心难再,没过几年就去老祖宗那儿报到了,这就把儿子李诵推到了前面。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李诵便是其中最不突出的那一个,一出生便被封王,还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按理说应该是风光无限,但他没有嚣张跋扈的做法,没有拉拢百官的行为,更没有越权擅政的事例,最起码是别人都没有发现,可以说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他聪明好学、仁慈宽厚、行为低调,这让很多官员和大臣都愿意与他交往,在老爹眼里也是一个忠厚的好孩子,对皇位没有什么威胁。
而这些都是真实的李诵吗?他才不想这样呢!但是身为皇位继承人,被多少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每次见到老爹都是谨小慎微,不敢多说一句,走错一步,讨论问题都是思考好几遍才出口;对待皇宫的太监,也是一脸严肃、不好不坏、不近不远;对待朝堂大臣更是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大事,当一个自由自在的太子,他的目的达到了。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表现平静与事无争的人,往往更具杀伤力。李诵也一直在暗处培植自己的势力,但他的目标不怎么高明,因为完全是按个人喜好选择的圈子,擅长书法的王伾和擅长围棋的王叔文成了他身边最红的人,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当然圈子中最知名的人物应该是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文人达人了,可以说李诵成立的是一个文艺社团,他们的文学素养都很高,但这与未来的皇帝有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文艺社团如火如荼发展之时,公元804年的一天,李诵病倒了,而且是突然中风,医生当然是全力抢救,虽然小命救了回来,但成了个哑巴太子。这不光急坏了李诵,他可是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眼看就要转正了,可不能半途而废;这也愁坏了皇帝李适,他就剩这么一个继承人了,可身体还没自己好,以后大唐江山可怎么办呀!父子两人同病相怜,悲悲惨惨地过着每一天,朝中大小官员也是各谋出路。
时间是不留情面的,老皇帝李适终于走了,留下病重的儿子李诵收拾残局。公元805年的一天,李诵在病床上登上了皇位,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的病似乎好了很多,他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天下知道他是一个有用之人,是可以挽救大唐的人。于是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文艺社团的骨干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走马上任,都担任了重要职务,他们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积极推行新的改革制度,可谓是大刀阔斧。但他们却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区区几个文人的社团,搞点吟诗作赋、下棋画画还可以,真正搞起政治工作就差远了,没几天工夫就被宦官和朝中的势力给压了下去,就连老大李诵都被推下了皇位。从公元805年正月26日登基,到公元805年8月4日退位,仅仅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没多久就死在了太上皇的任上。
李诵的一生是荣辱不惊的一生,长期处于隐忍状态,没什么大的作为,到死都是无声无息。关键是他没选好助手,当想有所作为之时,发现身边都是无用之人,以前的功课都是无用功,想靠几个文人收拾河山,简直是痴人说梦,可怜其一生隐忍,终究还是没能出头。
3962315782022-08-10 17:48: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八十八章元和中兴
父死子继的传统做法在皇帝家也不例外,百日皇帝李诵一死,他的儿子李纯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以说这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在李纯还是六七岁的孩子时,有一天爷爷李适,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把小孙子抱在膝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呀”。小李纯一本正经的答道:“我是第三个天子”。老爷子很是惊讶,因为作为皇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确实可以说是第三个天子,有梦想的人总是离成功最近。
即位后,李纯最喜欢的事就是看老祖宗的光辉事迹,贞观、开元的典型事例都能倒背如流。一直把祖上李世民、李隆基等当成自己的偶像,立志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他决心消除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恢复大唐皇帝的权威。公元805年,他下令讨平剑南西川节度使刘群,旗开得胜;又命令河东节度使讨伐夏绥地区,顺利收复。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兴归顺中央,李纯一高兴赐了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田弘正。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反叛割据,李纯一怒之下发兵9万征讨,历时四年消灭叛军收复失地,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证明,李纯是一个干大事的人,犹如唐太宗李世民附体。形势大好,横海节度使屁颠屁颠来到朝廷请罪,幽州、成德节度使赶紧上表承认错误,请求归顺,生怕落在后面被收拾。公元819年,淄青的李师道被部将杀死,全区归顺;公元820年,大小藩镇都归顺朝廷,6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终于结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纯,是他励精图治、加班熬夜才有如今大好形势,都说可以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比媲美。
如果李纯能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做即位之初的事很可能是一个成就很大的皇帝,最起码比历史记载的要好。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后期的老李同志懈怠了,在取得了一些成就后,开始自以为立一下了不世之功,喜欢溜须拍马的人,喜欢过歌舞升平的生活,喜欢安逸舒服的环境。当然作为至够无上的皇帝,想要什么都会有,他想要的这些一个不少的都来了。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李纯想的是能长期拥有,历代“明主圣君”都有的想法,他一个不少的也有了,最大的想法当然就是长生不老。公元818年,皇帝下诏征求天下方士,说白了就是混吃混喝的骗子,只要能开方的都会给不数尽的金银财宝;如果效果好,绝对是高官厚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这样,老李同志吃上来药,还吃上了瘾,效果不知道怎么样,反正脾气是上来了,性情大变动不动就要处罚人,甚至杀人都是家常便饭。这可就苦了身边的太监,自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几个太监实在受不了了,突然一天老李死了,想有一番大作为的老李吃完长生不老药就死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是魏征对李世民说的话,难道不应该对我们有所警示吗?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3962315782022-08-12 17:54: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3962315782022-08-14 11:45: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顶····
3962315782022-08-14 11:46: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3962315782022-08-15 11:03: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
3962315782022-08-19 16:38: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