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起诗兴》No.207诗人为什么喜欢用典

楼主:衣非子 字数:860字 评论数: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缘起
近几天正在作黔东南远行的行程规划,想起对这块区域的“初识”,还得归于所读的前清诗人查慎行的《黎峨道中》,故而有了引借其诗作意境写一首行前小诗的想法。


拟游黔东南作

性感着装奇配婚,“黎峨”一读急登门。
因知发展争朝夕,更恐古风难觅痕。

2021年4月2日


后记【话说诗人多好用典】
估计现在我们大多数读者都比较“讨厌”读那些用典的诗作,但相反,自古以来大多数诗人却似乎都很钟情于用典。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讨厌”应该是缘于我们过去遇到过的、因不懂哪些所用之典出处而妨碍了自己阅读理解的不愉快经历;而诗作者们的“钟情”,我相信,则大多出于“无奈”而非出于我们某些人认为的“卖弄”。一首旧体诗,当面临既希望尽可能包罗丰富的意象或意境来渲染“情志”,又受制于文体固有的、十分有限的容量之矛盾时,诗人们除了不得不惜字如金地推敲每一个用字,以求将每一个字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之外,另外唯一可行的“捷径”或许就只有用典了。此说何以见得?这里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可能更清楚明了。宋元时期的诗人刘因有一首《观梅有感》诗,“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其中的“西湖处士家”乃典源北宋隐士林逋名作《山园小梅》。作者仅用“西湖处士家”五字,便将读者带入到了林逋用七言八句描绘、渲染的江南梅园胜景,从而达到了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画外音(江南好,能不忆江南?)的效果。对此,我们能说这不是以少胜多的用字“捷径”吗?
再说回本诗中的“黎峨”之典出。如果没有“黎峨”二字的导引,或者说,如果不能进入清代诗人查慎行《黎峨道中》的意境的话,那么上面正文的这首诗,因没有任何“依托”,无疑会让人觉得非常空洞。对我作者而言,只需仅凭“黎峨”二字,便将其所在的整首诗的意境“拿”过来为我所用,既充实了作品的内涵,又节省了用字,何乐而不为呢?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对那些未曾熟悉查慎行《黎峨道中》一诗的读者而言,“黎峨”二字的引入,不仅不能消除或缓解他们眼中的空洞,说不定还让他们更加徒添“烦恼”。
衣非子2022-04-09 09:13:23 发布在 诗词比兴
谢谢@归来人的ABC2019 破费点赞!
衣非子2022-04-11 20:15:42 发布在 诗词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