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中国抗战的三个艰危时刻(转载)

楼主:攀登者ABC2019 字数:1307字 评论数: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中日战争是国力、军力相差悬殊的两国之间的战争,因而艰难异常,险象丛生。
本文特举出其中三个时刻,简略陈述其艰危之状,以见前人之竭蹶应对与最终取得胜利之不易。
一、淞沪战败,南京沦陷,国民党高层多数主和
自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抗战,中国政府调集80万军队血战3月,终以敌强我弱等原因, 被迫撤退,又以决定匆促,指挥无方,形成溃败。
日军违反军事常例,在血战之后并不休整,火速进 攻南京。12月13日,占领南京。
首都沦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悲剧性的重大事件,中国 政府主要领导人蒋介石立即通电,声称中国军队退出,“绝不致影响我政府始终一贯抵抗日本侵略原 定之国策,其惟一意义,实只有更加强全国一致继续抗战之决心。”
此后的一段时期,蒋介石坚决拒和,一面拒绝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一面则坚决抵制国民政府内部的主和派。
12月15日,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的情况是: “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
汪精卫本来对抗战就信心不足,这时更加缺乏信心。次日,他向蒋介石提出, “想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显然,汪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
孔祥熙这时也从 “倾向和议”发展为 “主和至力”(日记1937年12月2日、27日)。
12月18日,蒋介石日记云:“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
当时,陶德曼的调停正在 继续,蒋介石担心日方有可能提出比较 “和缓”的条件,诱使中国内部发生争执与动摇。12月26 日,蒋介石得悉日方提出的新议和条件,发现较前 “苛刻”,认为 “我国无从考虑,亦无从接受”,内部不致纠纷,心头为之一安,决心 “置之不理”。
12月27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讨论,主和意见仍占多数,于右任等甚至当面批评蒋介石 “优柔而非英明”。
会上,蒋介石坚持拒和方针。28日,蒋与汪精卫、孔祥熙、张群谈话, 声称 “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
次日,再与于右任、居正谈话,表示 “抗战方针,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
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其日记称:“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
1938年1月2日,蒋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 “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他再次决定,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应该承认,南京沦陷,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但却是蒋介石的抗战精神表现得最坚决、最热烈、最焕发的时期。
1938年1月16日,蒋介石决定,通知陶德曼: “如倭再提苛刻原则,则拒绝其转达。”
17日,蒋介石日记云:“拒绝倭寇媾和之条件,使主和者断念,稳定内部矣。”
11月20日,蒋介石发布迁都重庆命令,宣示进行持久抗战。日记云:“老派与文人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 服,而非和议也。”
蒋介石这一时期拒和,是因为他明白,日军大胜,中国军队大败之际,谈和,其屈辱条件,只能超过 “城下之盟”。由于蒋介石的清醒与坚持,中国抗战度过了第一个艰危时刻。

(未完待续)
攀登者ABC20192021-10-02 09:04: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攀登者ABC20192021-10-02 13:16: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
攀登者ABC20192021-10-02 16:01: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
攀登者ABC20192021-10-02 21:16: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