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府的失败,怕不就是大明的失败?

楼主:汉朝-女子 字数:18530字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崇祯帝比他哥哥好一点,有机会学习,可惜开蒙太晚,自己半瓶子水平,在哥哥的护佑下做个闲散王爷足够,做皇帝却远远不及。
然而,哥哥意外早亡,年轻的他,不得不在自身的惶恐和大明的风雨飘摇中担起皇帝之责。
他勤奋好学,信任文官集团,可到底年轻,面对一群从教条文章和人情世故中杀出重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很像贾宝玉,善良、有正义感,怜贫惜弱、爱惜人才。但也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他既多疑又轻信:对于真正的刚正之士多有疑心,对于能言善辩的圆滑之人却多信任。
他在位17年,换过51位内阁阁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总督11人,曾把145位大臣关进过大牢,做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庸碌无为,却善于挑事的温体仁。
然而,他自己却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满朝文武泄泄杳杳,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临死前,仍认为“皆诸臣误朕”。
所以,有人说崇祯帝就是一个勤俭好学的昏君加心地善良的败家子。
就像贾宝玉,他招惹金钏、结交蒋玉菡、提拔四儿、纵容晴雯和芳官,可是当这些人被撵或被卖,他只会骂无情的“死鱼眼睛”,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曾为错误铺路。
当探春为没机会“立一番事业”而苦恼,为家族的烦难而忧心的时候,他想的是“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崇祯和贾宝玉,被国和家选为当家人,却能没习得当家人的本领,缺乏大局观,不能发现家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亦没被培养出能当家的强大意志力和高超有段,最后都难免走向家败人亡。
而他们的命运,在家国初定,教育方向走势的摇摆中就已经定下了。
汉朝-女子2021-09-06 15:30: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首先说一下贾府以及大明失败的原因。
当然,原因很多,我也只是分析、讲述我自己的观点,大家如有补充,欢迎留言!
汉朝-女子2021-09-07 21:35: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大明的最后,国库亏空,皇帝穷的只能穿旧衣服,财富却被大量集中在一些大资本家、大地主手里。国家没钱,前线打仗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许多大臣却肥的流油。
据说,崇祯朝最后国家要招安农民军,李自成要价四百万两白银,国家没有,崇祯帝让大家凑钱,所有大臣都哭穷,凑不出来。
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几天的时间就搜刮了七千万两。
贾府也正是如此,从“白玉为床金做马”,到王夫人典当东西为贾母祝寿、凤姐当首饰打发小太监,贾府这个小家公账上早已没钱了。但府内的各房主人并不缺钱,私房体己、衣服首饰都足以度半生,那些所谓的奴才们更不得了。
作为国公府的贾家,在元春省亲之前,并没有大观园这等奢华的私家园林,而几年以后,作为奴才,赖家的却有了原先主子都不曾有的、半个大观园那么大的园子。而且,他们比贾府善于经营,自己的园子不仅没有支出,反倒每年都有几百两银子的收入。
如此好的管理手段,他们却没用在为主子服务上,而是眼看着贾府的衰落毫不在意,只顾挖墙脚,偷偷壮大自己的腰包。
探春作为贾府临时的管理者,看到赖家的境况,要对大观园深入改革。
但很遗憾,她看似轰轰烈烈的行动,最终失败了。她的无奈和不甘,却又像极了崇祯为了光复大明,做得最后挣扎——看似一切向好,其实只是加速了衰亡。
阉党的倒台,让东林党集团缺少了制约,迅速加深了大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矛盾。大观园实行承包制之后,一草一木都有了利益,让更多的婆子、丫鬟们撕破了脸。
地主和农民是大明之下人,拿到承包权的婆子们和一个果子都吃不到的怀恨者是贾府之下人。
汉朝-女子2021-09-07 21:37:5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正如探春所说:“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大明之亡,正是因为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才被后金乘虚而入。
宝玉身边,美丽活泼、勇补雀金裘立了大功,也是唯一清白的晴雯,被当做狐狸精撵走了,聪慧伶俐、大胆勇敢,被宝玉所喜爱的芳官、四儿等也被处置了。
大明最后能打仗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等人也无一善终。宝玉只能哭着表达对袭人等的不满,崇祯帝也只能大骂“皆诸臣误朕”之后,以发覆面而自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就像世上缺少没有副作用的药。大观园的女孩子们不完美,亦没有话语权,当被阶层压制,她们没有翻身的机会。
晚明时期的能臣也不完美,他们能帅军抵御外敌,却无力抗衡背后挖坑的同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管一国还是一家,那些出类拔萃者,总是首先成为攻击的目标。当专权者,如王夫人、如崇祯帝,主导了内乱,家国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贾府的子孙,除了贾兰,几乎都没能好好接受教育;贾珍、贾琏、贾蓉等都是典型的纨绔公子,没有振兴家族的本领;宝玉思想超脱、憎恨虚伪黑暗的官场,却没有改变的勇气,更没有改变的方法。
大明后期的泰昌、天启、崇祯都一样没机会好好读书,天启帝知道自己本事不够,就把天下交给魏忠贤打理;崇祯帝虽有中兴之心,却总是找不对出路。
宝玉这个贾府祖宗选定的继承人,虽善良,却并不合格,也不甚负责,大明的的天启、崇祯等同样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贾敬死后,贾珍等因为不能玩乐,就在家搞个东西射箭。名为射箭,实为赌博喝酒,甚至聚众淫乱,但是贾赦、贾政两兄弟一点不知,也不去调查、了解一下,还把宝玉、贾环等送过去学习,只能说是昏聩至极。
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当家人,这样的家庭不败,简直天理难容!
所以说,贾府之败,败在自己的教育和内耗,外部原因也有,却反倒是次要原因。
同理,大明之败,从严嵩、张居正的大权独握,到阉党和东林党的内耗,都造成了朝堂内部的不稳定。而失败的教育,又让这种不稳定,雪上加霜。
当内忧外患加没钱,遇上一个缺少大局观又没什么霸气的领导,大明王朝终于败在了满清的铁蹄之下。
汉朝-女子2021-09-07 21:53: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万历帝的偏心,泰昌、天启、崇祯三父子,都是十几岁了还不能正式出阁读书,所以,空有中兴之治的天启、崇祯,因为才学配不上地位,只能眼看着大明走向衰灭。
贾府的管理者,贾政、贾珍、贾琏等,没一个人能看出家族的病症,天天还沉浸在世家大族的美梦里。
大明的朝堂大臣,直至亡国,也没忘记内斗。甚至那些活到清初,负责编修《明史》的人,在秉笔著述的时候,也没忘把对手党派狠狠地踩上几脚。
明,亡了;贾府,败了。
汉朝-女子2021-09-07 22:19: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明末的屠杀和文字狱
汉朝-女子2021-09-08 16:07: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满清占领帝都之后,又对残余的南明势力,进行了严酷的绞杀。
在扬州,因为汉人不愿剃发易服,被屠城十日,仅被僧人埋葬焚烧者就达80万人;嘉定人因为反抗遭到血腥屠杀,死人被扔进河里,河水都流不动了;江阴几十万人顽强抵抗81天,最后被屠城,仅剩53人幸存;四川人“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的人口缺失……
有数据说满清初期,因为不愿剃发易服,不愿接受满清奴役而被杀的人,约有五千万,要知道那时候全国人口也才1.2亿,这些人不仅是汉人,是整个大明统治下华夏子民。
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余处,远者不计其数。赤光相映如雷电,辟卜声轰耳不绝。又隐隐闻击楚声,哀顾断续,惨不可状。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萦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清初湖南巡按巡视后再揭帖中说:自壬午(1642年)以来,无岁不被焚杀,无地不为战场。加以今春奇荒,骼胔盈道,蓬蒿满城。职自岳(阳)至长(沙)……村不见一庐舍,路不见一行人,惨目骇心,无图可绘。
1654年一位商人经过江西时写道:广信一府,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余以业盐,持引穿横卒而过,无敢呵者。入贵族大家,皆闭户团坐待死,得吾升粟撮盐,则大喜唯吾所欲而不较。予闻此言,掩耳急去。
汉朝-女子2021-09-11 10:32: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如此种种,顺治朝、康熙前期,大部分国民都生活在惶恐和饥荒之中,尤其是江南地区,真是国破山河碎,民贱性命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
待南明灭亡,在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为了抑制反清思想,满清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
仅康熙二年的“庄氏明史案”,辅政的鳌拜等四位大臣假借幼主之命,残酷地凌迟、重辟和处绞了七十人(其中不少为名士和贤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清初第一文字狱大案。
从此以后,历代文人传承的脊梁被打断了,读书不能再为人的傲骨补钙,天下不再“民贵君轻”,而做官,只是为了能成为皇帝的“奴才”。
《红楼梦》的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因为贾府败、大明亡,文人的风骨不再,再也没有了自由的思想。
所以,《红楼梦》的“贾王薛史”就是一个亲历了明亡清兴家族的血泪兴衰史,是整个大明王朝的“家亡血史”,这里面有对大明风华的怀念,亦有对国败家亡的反思。
汉朝-女子2021-09-11 11:42: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为了抑制反清思想,满清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
就是一字方针:杀!
大量屠杀有思想的文人,不听话、不合作的文人!
能武力抵抗的人杀完了,有思想的文人就成了重点对象。这时候的大明子民之于满清,就像秀才遇到兵。
或者说满清之于大明,就是一个文盲暴发户,遇见书香世家。
四肢发达的暴发户靠拳头夺了人家的田产,杀光了敢于反抗的下人,对于家人中的领袖,靠拉拢、收买、威逼利诱降服一批,剩下的那些一直高高的仰着脖子,不肯下跪的人,他们恶狠狠的举起手中的屠刀……
顺治年间的“顺天科场案”、“江南科场案”,大量汉族士子被杀。并且颁旨:士子不得妄立社名、纠众盟会,其投刺往来,也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违者灭门。
(《红楼梦》中的姑娘们却偏偏起了诗社,这是曾是大明的灿然景象,如此风雅的事,却不能继续,作者一恨也。)
汉朝-女子2021-09-11 13:09: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康熙时期,又把文字狱推向高潮,康雍乾三朝,文字狱比明初更为严重,杀的人也更多。这其中因为史书引起的、最重要的莫过于“庄氏明史案”。
康熙二年(1663年),统治者便蓄意制造的庄廷龙《明史》案,辅政的鳌拜等四位大臣假借幼主之命,残酷地凌迟、重辟和处绞了七十人(其中不少为名士和贤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清初第一文字狱大案。
明朝天启时内阁首辅朱国桢编撰整理了《明书》一部,朱国桢死后,后人将之卖给富户庄廷龙。庄廷龙聘请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等十多人,对此增删润色,且加史评,又补写天启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编成《明史辑略》。
不久后,庄廷龙死。父亲庄允城为了却儿子的遗愿,便邀请名士李令皙(崇祯十三年进士)为该书作序,并将“参订”者十八人姓名,列于书中,以图提高声价。这本书由庄廷龙岳丈朱佑明出资刊印,于顺治十七年冬印刷完毕并开始发行。
《明史辑略》一上市就受到追捧,尤其是那些对大明有灭国之痛的人们,争相购买这本书。但是仍有部分胆小怕事和出卖灵魂给清廷的人看出了其中的不妙,这其中有个人叫査继佐(特意指出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人是现代某(武侠)文学大师的先辈)。
这个人和其他一些人认为《明史辑略》写了很多冒犯清廷的话,所以就上报给了地方官员,从来拉开了这“清初文字狱第一大案”的序幕。
汉朝-女子2021-09-11 13:20: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其实,《明史辑略》所谓的错误,不过是真实记录了历史,而被某些人抓住把柄的无非以下几点:一、就是秉直书写了建州女真曾是大明臣属的事实。而且直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和官衔(明建州都督),直写努尔哈赤祖父之名教场(即觉昌安)和父亲之名他失(即塔克世),而不将他们尊称为景祖翼皇帝和显祖宣皇帝。
二、一直以明朝的年号为纪年。崇祯帝死亡之前,皇太极在关外称帝,自己起了年号,而本书一直没用,仍然用明朝皇帝的年号。就是在清入主北京之后,仍然使用了南明四帝的年号,并真实记录了他们的历史事迹。
三、站在大明的立场上写明清之战。把大明奉为正统,如实的记录明末清初的一些战争和人物。
四、将尚可喜、耿精忠等做了满清“王”的人称为“贼”,将“清”仍写作“后金”,将满清称为“夷寇”“酋奴”等。
汉朝-女子2021-09-11 13:42: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就是根据以上的部分内容,加上部分小人的煽风点火,和某些没骨气文人的谄媚讨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庄氏明史案”。
满清以“诋毁朝廷”的罪名,将参与编修的人员及其家族全部逮捕,凡与此书有关之人,甚至是购书藏书之人,全部受到牵连。被逮捕入狱者达到2000多人,被处死者70多人,其中凌迟者达18人之多(这一点简直创出了历史新高)。而被没官为奴及发配流放者不计其数。
想想刑场上血肉横飞的惨状,谁不会为之颤栗,普通百姓还有几个敢于发声?!
而且自此之后,满清的文字狱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严厉,越来越惨无人道。
又有一些宵小无赖之徒,专门查找人们文字的漏洞,以此为利刃,对他人极尽诬陷、威胁、勒索之能事,直至置人于死地。此恶例一开,后来越发而不可收,终于在乾隆朝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此种文字狱对扼杀人才、禁锢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恶劣的阻碍作用,直至影响了整个大清朝,更是阻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
我们看现代的《明史》,有很多优异之处,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洁、编排得当,公正的记录了一些问题,例如,清太宗皇太极使用反间计杀害袁崇焕一事,关于熊廷弼功过也能客观记载,所以史评家对它有很高的评价。
但是它也隐藏了很多事实。譬如,隐藏了建州女真(满清的前身)曾臣属于大明的事实,入关之后满清对南明诸帝的残酷打击和杀戮,更是讳莫如深。
而对于《明史》记录的缺失点,后代史学家总结了几条:
第一条,就是“毁灭不利清廷之史实”,对于建州女真曾臣属于大明的历史完全删除,努尔哈赤曾是李成梁手下的事实,也不予承认;南明四帝的历史也一并抹去。
第二条,是对于明初之事记录不详细,因为建州女真为了争取蒙古人的支持,一直宣扬满蒙一家,所以对于大明驱逐蒙古之事,也是比较忌讳;
第三条,主观的将建文帝记录为亡国之君,并认为他死于大火;
第四条,除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其他农民军均记载极少,且极尽歪曲之能事;
第五条,就是《明史》多出于东南文人之手,对于江浙文人尤其是东林党人多多颂扬,而对于其对立一派则多贬责。
而这最重要的第一条,本来我们是能从《明史辑略》中看到详细记录的,现在却完全没有了。
因为满清也知道修史的重要性,所以一边残酷的焚禁大明子民所修撰的“明史”,一边又自己组织人员编修统治者授意下的《明史》。
汉朝-女子2021-09-11 14:17:0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除了“庄氏明史案”比较著名的还有“南山集案”。
戴名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任编修,因工作关系,网罗散佚、走访遗老,收集了许多明代的历史,遂著为《南山集》一书,因为用了南明永历年号。结果被人弹劾,戴名世被判斩,给他的书做序的方苞等人被牵连者达十余人。该案被杀者虽然比庄氏明史案少,影响却不小,相关文章好像还被选入过课本。
正因为有如此残酷的文字狱,官修《明史》者岂敢违背统治者的意思,将不可触及的内容直白的记录在正史中,就算秉刀斧之笔记载了,除了招来杀身之祸外,所记载的内容还是会被统治者抹去。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作者们)才花费几十年的心血(光改就改了十余年,写的时间估计更长),以风月为外衣,隐晦的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所以“字字看来皆是血”,所以书之本旨本是本来可以补天(记录历史)的,却无材入选(入不得正史)。
也所以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能理解书中意思者,才有辛酸之泪!如果只是几个风月故事,如何能得到这些文学大儒的十年辛酸泪?
另外,本书最初的记录者,是石头,是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空空道人,看到他的故事之后,说了几个理由“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兄自我解释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婬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婬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
汉朝-女子2021-09-13 13:50: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几句就是说,首先承认所写的就是“史”,非官方的自然是“野史”,又说了自己所写之于“历来野史”的不同,再讲原因,是因为没人爱看“理治”之书,所以自己要写一部不同于普通风月小说,也不同于才子佳人之书的“另类”史书。
紧接着后面“……(本书)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婬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婬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这一大段,很多看书人,都不愿意看,最早看书,我也不看。现在看看,却句句是作者的心声:本书所讲“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绝不敢“稍加穿凿”,绝不会为了迎合人的口味而改了历史的真面目。并再次提到,这是一本“理治”之书。
汉朝-女子2021-09-13 13:57: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xx28xx28 2021-09-13 14:04:57
楼主,现在的人,追星后都傻,你说的历史是真相,傻子们不懂
-----------------------------
没关系的,喜欢扒历史的人,脑子都不太清楚!
汉朝-女子2021-09-13 14:19: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因为没人爱看(或者没工夫,或者看不懂),所以自己以故事的形式,来书写,来呈现,不需要人称奇道妙,只愿人们在“醉婬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能换换新眼目就好。
对于作者来说,“醉婬饱卧之时”应该就是自己的前半生,作为生活在大明末年的世家子弟,每天琴棋书画,吟诗、赏花、煮酒、烹茶,好不惬意。
可是,女真人打来,国亡了,家败了,人散了,后半生只能“避世去愁”发愤著书,作者也知道官修史书有很多虚假和不足,所以自己呕心沥血,为得就是为世人留下一本“不敢稍加穿凿”的历史实录。
第一个传抄的空空道人,听这段话有理,又自己检阅了一遍“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所以才“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的。
所以作为《红楼梦》来说,其第一作者应该是“空空道人”,《石头记》的作者,自然就是石兄自己了。
石兄在红尘中所历之事,应该主要是贾府之事,我猜,空空道人加了甄士隐的故事,作为引子,曹雪芹等其他编纂者,就加上了甄士隐出场之前这一大段。嘻嘻!
从空空道人到曹雪芹,又经历无无数磨难,包括吴地的遭遇、东鲁的遭遇,在反复的修修补补中,这本书总算流传了下来。
汉朝-女子2021-09-13 14:19: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奇奇怪怪,终于打开了,好多天,竟然打不开自己的帖子
汉朝-女子2021-09-23 12:17:2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其中不得不叙者太多了,没法不写,所以只好借助闺情“怨世骂时”。还有诗云: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诗也好理解,前两句写世情:人们苦苦追求的名利,到最后都会繁华散尽,不过是过眼云烟,千百年来,不管人世的繁华还是朝代的兴盛,到头来都会走向衰落,如同大梦一场。
后两句写本书:不要说女孩儿(红袖代指女子,此处应该也指前明的人们)的眼泪多,就算活着的人(指作者,也指苟活于满清的人,也可借指宝玉,宝玉不是情痴谁是情痴?)也是怀抱长恨。本书的内容写来、读来字字都是血泪,十年(应该是虚数,大概指本书光改就改了大约十年左右)的辛苦,岂是一般作者可比?
作者“曹雪芹”(应该与原作者有些渊源,属于晚辈,生活在康乾时代,但受长辈影响,身为汉人对满清的统治非常不满),是在原来《石头记》的基础,进行再创作,改改写写,“批阅十载”。
这么长久的改改写写,就是为了既能规避文字狱,又能将部分历史隐藏在里面。假借一些生活小故事,把真实历史隐晦的表现出来。
然后空空道人看到的刻在石头上的正文之前,又有一偈子: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无才补天,是书中之石头,批书人言为书之本旨,其实有何尝不是作者之本旨!
作者无力改变天下之形式,满清已经彻底代替了大明,无力回天,作者才觉得自己是无才补天的顽石,认为自己无用,所以枉入红尘才是惭愧之言。
汉朝-女子2021-09-23 12:47: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一回,作者说写作本书的缘由,就是荒唐,因为用女孩来书写历史人物,以闺阁故事来书写历史,大概自古没有第二个,所以自称荒唐。
但为了避免文字狱,也只有这样了。
故事的缘起于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这个补天脂批就告诉我们是【补天济世】,因世道不平,天塌了,国家灭亡了,所以才要补天。作者自己无才补天,是说自己苟且偷生,没有选择去为国捐躯,与天下共进退。
补天之石的大小是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批点指出这是对应的“金陵十二钗”和“副二十四钗”,也就是宝玉在幻境中看到的册子中的人物。
很多人认为全书最后会有一个“情榜”,会有一部册子,收录108位女性,我却觉得未必。
这里分明说的很清楚,就是只有正册、副册、又副册,又何须添加出那么些人来凑数,难道只为了和梁山好汉人数相等嘛!
还有补天用的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正好合周天之数。
明末,更先进的格里高利历已经传入了中国,人们已经知道了,阳历的一年有365天。
因为这一点,也有人认为前面的“十二”和“二十四”除了照应金陵十二钗之外,还应该对应一年12个月,和24节气,这两点应该是和一年365天一样,是天象数字。
(另外,这里也有点和《西游记》相呼应,《红楼梦》和《西游记》的主角都是石头,不过一个化成了美玉,一个化成了美猴。《西游记》开篇记录了孕育猴子的石头,是高三丈六尺五寸,二丈四尺围圆,作者明写是符合周天365度和24节气。)
作者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被扔在“青埂峰”下,很多人认为这个青是“情”的意思,就是说这部书以“情”为切入点。但个人觉得也可以说通“清”,满清的清,说明此刻已经是满清的天下了,作者没有被拿去补天,只能在此“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也正是清初一些大明遗民的状况,不能为国捐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苟活,又觉得无颜面见世人,所以像张岱那样“披发入山”隐居写书。
然后,还有本书的主旨,不过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还有脂批所言的【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这个债,应该就是情债,爱国之情,家国天下之情的情债。后面又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是【作者一生惭恨】,也是强调,作者不能为国战斗,而要苟活于世,这是作者一生的“意难平”啊。
作者强调本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脂批就提醒我们【据余说:却大有可考】,其实就是提醒,所讲的故事全部都是经得起考证的,都是以史实为依据书写而成的,所以自然都有所考,有其来源。
汉朝-女子2021-09-23 12:48: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正文一开篇就说了“帝现东南”(哦,是地陷东南),就是指朱重八在南京称帝啊,南京,对于古代的中原大地来说,正好是在东南方向。
批书者还怕我们忽略,不忘提醒:姑苏即金陵!当然,姑苏是今苏州,金陵,我们一般认为是南京。但作者强调这里,应该是将金陵指为金陵省,明朝称南直隶,清朝改为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甄士隐出场的时候,除了介绍是谐音“真实隐去”之外,还特别注明“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就是说甄宝玉就是真宝玉,本书记录的是真假宝玉,或者真假政权之争。
汉朝-女子2021-09-24 15:10: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