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府的失败,怕不就是大明的失败?

楼主:汉朝-女子 字数:18530字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乱侃红楼,闲说明史,正史野史,好看就行!欢迎同好者参与!
汉朝-女子2021-09-03 12:39: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是一部爱情书,里面有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纯粹而浪漫的爱情,也有凤姐和琏二哥哥那样的世俗夫妻。
《红楼梦》是一部风月书,有男欢女爱,有娇妻美妾,有“偷着不如偷不着”,也有龙阳之兴,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的事。
《红楼梦》也是一本历史书,它把一段明亡清兴的真实历史隐藏在风花雪月之中,用一个家族的兴衰演绎出来,为消亡的最后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唱一首挽歌。
《红楼梦》的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一百二十回本,和脂评八十回本,大多数学着认为,要看红楼里隐藏的真实故事,要看后者。
脂评本中,除了有脂砚斋的批语,还有其他人的批点、释义,这些点评也被看作是本书的一部分,甚至说,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隐藏在这些点评里。
所谓“真事隐”,就是将真人真事隐藏于其中的意思。
汉朝-女子2021-09-03 15:55: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然而,这里面究竟隐藏的什么,却见仁见智。
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部浓缩的明史来看:偌大的贾府,就如同整个大明的缩影。
汉朝-女子2021-09-03 16:18: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大明的兴衰完全符合一个典型封建王朝的脉络:开国之雄主、中兴之明君、亡国之庸才……
而贾府的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开创基业的祖先、势力壮大的二代、败家的子孙。
明朝的一大怪事:明明是马上得天下,终其一朝却是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明显高于武将,而文人的思维、精神又被八股取士制度控制的畸了形,文臣和武将在如何辅弼皇帝的问题上,一直难以协调统一。
贾家发展方向上的一大矛盾亦是如此,明明是祖荫的武属家庭,却偏偏要转型,重文轻武,又不懂思想教导,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训子孙像审贼。这样的结果也是,尽管兴盛了五代,家族人口众多,却只出了一个进士,却还出了家。
大明,很多重要战役都是文人带兵,像平定宁王判乱的王阳明、土木堡之变后率军保卫京师的的于谦,后期的熊廷弼、袁崇焕等人也都是进士出身。
而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其家族是从明初就世袭罔替的武将,尽管他的部队令倭寇和蒙古部闻风丧胆,尽管他的显赫战功足以彪斌史册、光耀千秋,尽管他亦有许多诗文传世,也仍不免晚景凄凉、死后家徒四壁,连丧葬费都没有。
汉朝-女子2021-09-04 13:28: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而差不多与他同时期又权倾一时的文臣们,严嵩不用说了,比皇帝还有钱,搬到严嵩的所谓“清流领袖”徐玠,也是良田万顷、奴仆千余。倡导了“万历新政”的张居正,曾被认为带来了中兴之光,其生活却也极其奢靡,出门要做32人抬的轿子,比戚继光可风光多了。
贾府的仆从,从死人堆里救过主子的焦大,因为只懂得拼命、挥刀子,到晚年仍然是最底层的奴才,主人厌烦、下人看不起,生活没有一点保障。而仅仅是伺候过主人的赖嬷嬷家,却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又会奉承家主,不仅大肆获取厅堂房厦、土地田产,还像明末那些江南文人一样,掏空了国家,丰腴了自己,造成了贾府同晚明一样,官方没钱、私人有钱的局面。
贾宝玉,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男孩子、一个曾经以赫赫战功赢来功名和富贵的家族的继承人,竟然完全没有一点治世之能,甚至不愿去探索一点立世之道。
这就如同大明的皇族,后世的皇帝,已经没有一点太祖、成祖的雄才伟略。
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马上皇帝,都是靠武力军功征服的天下,就连促织皇帝朱瞻基也是文武双全。可是到了正德皇帝,他很想当个将军,当个可以提刀上马、上阵杀敌的人,可惜大臣们不给他机会。
汉朝-女子2021-09-04 13:37: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后面的皇帝,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其实原本都有些才能,可惜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和大臣们有矛盾,导致,一个个不是早死,就是不上朝,大明才一点一点的落败下来,最后成了“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到了天启、崇祯朝,大明已经病入膏肓了。
崇祯倒是有中兴之志,可是却无中兴之才,又不懂的用人,属于一个刚愎自用,又烂忠厚没用的昏君。
他也很像贾宝玉,虽然善良,但立身处世的本领一点也无,纨绔公子的毛病却一点不缺。崇祯很节俭,但一点用人之道也不懂,管理天下全靠自己的任性,以为除掉阉党就天下太平,殊不知东林党人比阉党还难对付。
一个童年不幸、没受过好的教育、又年幼敏感的穷皇帝,面对一群饱读诗书、老谋深算、自私贪婪,手里又有钱的老油条,崇祯在苦苦支撑十七年之后,仍然想的是“朕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宝玉一心希望能护佑天下所有之女子,希望自己能化作灰、化作烟同身边的女孩子一起离去,最后却发现自己连身边人也保护不了,晴雯、芳官、四儿等相继离去,他能做得也只是背后痛骂那些“比男人更可杀”的“死鱼眼睛”。
汉朝-女子2021-09-04 13:50: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大观园的色彩斑斓,却极少使用主观故意,每个人物的优缺点、贾府整个管理体系的长处和弊端,作者只以客观的形态写出,好坏优劣,全凭看客自己去判断、去发现。
这也正是历史记录者应该有的态度:用尽量客观的笔触去描绘,个中悲欢,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但是,作者又不是无情的写作机器。明末清初的文人大多都是有亡国之愤的,对于入侵的外族,有切齿之恨,对于大明的孱弱,又充满悲愤,对于国土沦丧、家园被占,精神被奴役,他们有切肤之痛,民族主义被激发,尤其是“剃发易服”的强制推行,让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民族精神都高涨了起来,很多人忍辱偷生,都是为了“反清复明”,尽管对大明王朝未必满意。
但是因为当局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杀戮和镇压,使得很多人记录历史不能直抒胸臆,借助风花雪月的故事来掩盖,是最好的装饰。
作者对大明怀着很深的感情,但也并没有吝惜对它的批判。他把大明,尤其是南明政权时期的一些社会弊端,浓缩在一百余回的故事里,在嬉笑怒骂间像我们讲述。
作者所写的时间线是比较乱的,黛玉出场的时候只有五六岁,宝钗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十五岁的及笄之年,但两人却又相差一两岁;十五岁又是古代贵族女子的适婚年龄,但是直到八十回结束,宝钗也未曾议及婚嫁;贾母的生日忽而正月忽而八月,年龄也是刚刚七十出头,很快就是八十大寿。
作者这样写,应该一是规避清初的文字狱,同时更是重视史论,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错综排列出来,来论证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让不同时段的历史来互辩、互证,并互相服务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汉朝-女子2021-09-04 15:25:1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各地蜂盗四起,很多农民军纷纷起义,战乱频仍,但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和拥有财富的大地主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
农民军起义造反,就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当崇祯帝自缢而死,李自成草草称帝,在关外兴起的满清向长城以内发起猛攻,这时候阶级矛盾,已经变成了民族矛盾。
但此刻,不管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大明遗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被满清钻了空子。他们举起大旗,自称“义师”,喊出口号要为大明的皇帝报仇,驱逐李自成的大顺军。
此时此刻,别说大明遗老,就算投降了李自成的吴三桂也根本不相信大顺,投降也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所以,他很容易就倒了戈,别说他“为红颜”,或者是为了老父亲。
不过,就算吴三桂不叛变,大顺也抵挡不住当时士气正盛的满清,而且当时的大明的副都南京,也把大顺军当成第一敌人,把满清当义师。
当满清驱逐大顺军,占领了帝都以及华北,这时候的民族矛盾已经公开化了。而南明最初的弘光政权却仍然没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内斗不断,文臣和武将之间、正规军和归化的农民军之间互不信任、矛盾重重,几乎没人重视北方虎视眈眈的满清。这就导致了弘光朝廷的草草收场。
但南明后面的几个政权并没有吸取教训,自己内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也难以成功。
最后,南明四帝中唯一有贤名的隆武帝绝食而亡,被正史认定为忠臣的史可法尸骨无存、抗击清军最后的主力李定国死不瞑目……被老朱家统治了二百七十余年的万里江山,十几年的时间就拱手送了人。
汉朝-女子2021-09-06 11:13: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在作者看来,大明的国运,就如同贾府的家运,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明太祖从立国之初就制定的那些自认为完美的规矩,其实在明中期已经不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但后代的皇子皇孙们依然要遵循祖制。况且太祖之后的皇帝中,也少有他那种精力充沛、心狠手辣的工作狂,却有很多玩物丧志、不愿意上朝的不屑子孙。
而贾府在受封国公、敕造府邸时讲究起来的排场、规矩,在最后爵位递减、收入降低的时候仍然要死撑门面,不懂的改革与规划,不懂的收敛于节俭,甚至不懂的好学和上进,最终必然一败涂地。
《红楼梦》后面的章回之所以被禁,个人认为是触及了当时的官方禁忌。作者心系的大明亡了,入侵者满清的象征者,作者估计也不会给他们安排好下场,最后索性来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当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红楼梦。作为普通读者,没有能力与精力在浩如烟海的帝国过往中探究历史的真相,只能根据故事本身来挖掘一些趣事。或沉重、或轻松、或调侃、或怒骂,作者既然用“史笔”写风花雪月,我们不妨用风花雪月的心来读史。
汉朝-女子2021-09-06 11:23:4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贾府与大明的失败原因其实一模一样,主要是:教育失败,内斗不断,祖宗规矩可怕
汉朝-女子2021-09-06 12:38:5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的故事本身来说,虽然很多人分析贾府之败是因为政治问题,是站队问题,但个人认为,作者写的很清楚的一点就是:教育问题。
贾府是以武力军功立家,世袭将军,但承平之世,未立新功,中间试图走科举之路,未果。文未习成,武亦荒废,子孙们一个个成了善良却无用的纨绔。
汉朝-女子2021-09-06 12:41: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初代的宁荣二公,贾家第二代的贾代化曾是京营节度使,贾代善仍是公爵,说明这时候家族还有军功和兵权等实力。
到了第三代,贾赦虽袭了一等将军身份,却从没见他有什么军事才能,还被亲妈吐槽“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贾敬已是走了科举之路,成为家族中唯一一个中进士者,却不恋红尘,出家修道去了。
第四代,贾珍是“哪肯读书,只是一味高乐不已”,贾琏是“不喜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唯一的读书人贾珠,却还不到20岁就死了。
贾政其实对宝玉是寄予厚望的,只是完全不善教导,除了打骂,根本不懂如何跟儿子沟通。宝玉见了他只有害怕,出门都要绕开他的书房走。
他自己不善教导,能给宝玉请个好的老师也行,可惜也没有。前八十回,宝玉似乎从未正式学习过。
汉朝-女子2021-09-06 12:43: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看看贾府之亲——林家,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林黛玉一个女孩子,林如海给她请了贾雨村做家教。
贾雨村中过进士,也做过官,而且曾给甄宝玉当过老师,既有资历又有经验,而且本身也是仕宦之族出身,虽然后来他人品不佳,但是学问是没问题的。
而且,林家对老师非常客气。
贾雨村要托林如海通过贾府谋出路,林如海热心帮忙,且非常周到,不仅准备了推荐信,安排了启程时间、路径、船只,随行人员等,又提前跟大舅哥通气,连盘缠、打点上下需要的钱物都给准备好了。
如此周到,说话还非常客气,完全给老师留足了面子。可见,平时应该对老师也很尊重。要知道,林如海父祖辈四代侯爵,他自己是前科探花,又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不管为官还是做学问都是佼佼者,但他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对老师全程谦逊有礼。
汉朝-女子2021-09-06 13:47: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而这么重视、尊重,只是为了林黛玉——这一个当时不到六岁的小女孩和两个陪读丫头。
相比之下,贾府中,宝玉似乎原本有自己的老师,但是一出场他就回家了,贾政就一直没有给他请私教,好不容易去了几次学堂,里面是乌烟瘴气,文化知识没看到他学,却把学堂闹了个天翻地覆。
贾代儒是个老腐儒,自己唯一的孙子都教育不好,能教出什么好学生?而且,他虽不是贾府嫡派,但也是贾政长辈,贾政对他完全没有林家对老师那种尊重。
有次贾政问宝玉学了啥,宝玉的奶哥李贵说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把贾政逗笑了。紧接着,贾政说:“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对于自己本家的长辈兼儿子老师,他竟然没有一点客气,甚至说话都是贾府家主的态度、做派,如何给儿孙做榜样?后来宝玉在学堂里和人闹矛盾,是凭势力压制对方取胜,连学堂代理人贾瑞也要低声下气来赔礼。宝玉的人性,和贾政的态度如出一辙。
贾政自己也未上过考场,却还对教学内容指手画脚。
贾代儒为什么要教《诗经》?
就像为什么我们现代的孩子要学古诗,陶冶性情,培养开阔的视野,建立正确的审美,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教条类的文章,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学会,真正的才能、眼界、格局,都不是通过教条能学来的。
贾政后面把陆游诗斥为“淫词艳曲”,可见他不懂美、也不能体会美,他读书和要求孩子们读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求取功名,根本不管是你是否喜欢。
汉朝-女子2021-09-06 14:01: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唐宋时期,从官场到民间,从皇族到百姓,对人的艺术才华极为重视。李白因诗才被选翰林,贺知章、张九龄等既居高位又是文豪;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等既是国之重臣,又是文坛领袖;王勃、杜甫、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诗词巨匠,虽几经沉浮,却也都有机会在朝堂为国发光发热。
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深厚者,大都是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
但,到了明朝,八股文的推行,不仅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更是将儒家文化向“犬儒文化”推进了一大步。
文人们学习和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不但远离现实,也绝不允许接触现实。“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诗词等陶冶性情的学问成为“杂览”。《儒林外史》中的魏好古,八股文章做的不错,但因为跟考官说了句自己对诗词也颇有心得,就被当面斥责,还被压低名次,录取到最低等里面。
汉朝-女子2021-09-06 14:06: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生怕别人也有样学样,造反起义,想尽一切办法加强集权,同时给文人洗脑,把儒家思想中有利于统治的拿出来推广,不利于统治的全部剔除。
他甚至因为知道孟子有“民贵君轻”的说法,而曾经把孟子从文庙中请出去。
他通过控制考试内容,控制文士的学习内容。《儒林外史》中范进那样虚伪、刻板又贪婪的死脑筋,成了大明官场的典型代表,也成了贾政等人追求的“科第出身”成功者。
“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也说:“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文人的脑子,被训练成生产教条文章的机器。
天下文风如此,皇族子弟也不能幸免。
明朝皇帝的学历大多无考,但他们的奇葩喜好,史书却多有记载。譬如:明宣宗爱蛐蛐,被后世称为“促织皇帝”;明宪宗有恋母情结,独宠大17岁的万贵妃;武宗沉湎“豹房”,世宗酷爱炼丹,熹宗是个木匠……
好像唯独没有哪一任皇帝喜欢读书。当然了,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毕竟枯燥的四书五经,没几个人能喜欢的起来。教育不能因势利导,皇帝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如何担当天下大任。
汉朝-女子2021-09-06 14:16: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既不行,武力却也荒废。
土木堡之变中的英宗,当初执意御驾亲征,真的仅仅是受了王振的蛊惑吗?
英宗是宣宗之子、成祖(太宗)之曾孙,他的父亲和曾祖都是马上皇帝,都曾亲自带兵打过仗,都曾指挥过千军万马,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英宗的血液里其实有好斗的基因,心底有对战场的渴望。
但,事实很残酷!
他亲征的后果,只是为明史添了一件耻辱的记录,也差点使大明提前一百多年灭亡。
他没有一点点军事知识,没有接受一点点关于带兵打仗的教育,如同人工娇养的雄狮,有好斗的本能,却在温室的成长中,丧失了战斗的能力。
但是,他的教训,后世的皇帝和军民似乎没人记得。他的子孙后代们继续接受着和他一样枯燥、无用的教育。
明武宗也喜欢打仗,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做了皇帝,又封自己为大将军的人。
许多人说大明之败,就是从明武宗正德帝开始的。但是,想想,他喜欢打仗有错吗?整个大明重文轻武,武既不行,文又僵化,却没有人想个改变之策。
如果皇帝自己就是个太祖、成租那样能上马指挥,懂军事、擅攻守、有主见的人,英宗怎么可能受王振蛊惑?就算去了前线,又哪会那么容易被擒!
如果正德皇帝从小能够文武兼修,有一个好的武学、军事学老师来指导他,也许后来就不会自己在内宫搞什么“豹房”了,如果他能学习一下军事知识,会对天下的局势有更清醒的认识,既满足了自己,又能提高大明和北方马背民族抗衡的能力。
可惜,没有人教他,大臣们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人,他渴望军功,半夜从京城偷偷跑出去,却不得不被文臣“劝”回来。他渴望与敌人在战场上一较高下,却受到各种阻拦、规劝,甚至是威胁。他冲破一切阻碍,以大将军的身份上阵杀敌,却被文人作为反面典型,记录在史书里。
皇室的教育成了他的囚笼,做皇帝而无法感知天下的危险,他不再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只是文士集团统治天下的工具。
而文士集团的精气神,早没了,只剩了僵化的外衣和俗烂的躯壳。
就像贾政,表面是谦恭、厚道、正直、迂腐的读书人,背后却宠爱无脑、庸俗的赵姨娘,中秋夜宴讲男子舔女人脚的笑话,更是烂俗恶心又下流。
汉朝-女子2021-09-06 14:39:0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贾宝玉是聪明的,诗词歌赋,一学就会,书法也不错,动手能力还强。但是他始终没有一个合格的老师,学业就荒废着,好容易遇见相投的男同学,一同进了学堂。但贾府之义学,显然并不适合学习。
贾政外放,宝玉便任性玩乐,整天在内帏厮混,全无一点上进之心,临期还要姐妹们帮忙作弊,文字作业才算勉强凑成。他把别人称为“国贼”“禄蠹”,却忘了,文人也有文天祥、于谦这样的铮铮铁骨,文人也有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大家。
玩物丧志的爱好样样俱全,当家立业的本事一样也无,又全无危机感,连客居在此,不管外务的林黛玉都感觉到整个贾府入不敷出了,宝玉还大喇喇的说“再怎么后手不继,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
明世宗嘉靖到神宗万历时期,南倭北虏、连年灾荒,国库已经亏空不少,但皇帝们还是大修宫殿,又举全国之力修建陵墓,使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经济凋敝的同时,皇族的教育没有精进,反倒是越来越差。万历的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因为得不到父亲的喜欢,一直没有正式、系统的接受教育。与一般朝代的皇子四五岁就开始读书不同,光宗直到二十岁(虚岁)被立为太子,才正式出阁读书。
不过,就算被立为太子,朱常洛的日子也不好过。
1615年5月(农历),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伤及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才被拿住。太子虽未受伤,却着实受到惊吓,日子更加惶恐不安。
战战兢兢熬到父亲死,朱常洛精神忽然松弛下来,本来想全身心投入娱乐,放松放松,享受一下做皇帝的乐趣,没想到,张弛失度,29天就一命呜呼。
光宗如此,他的儿子,后来的天启帝和崇祯帝,更加不受待见。
一个月内,爷爷和父亲两任皇帝相继去世,原本备受冷落的朱由校被推上皇帝位,即熹宗天启皇帝。然而天启如同他父亲一样,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据说他喜欢木匠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自己是个文盲,也因此,他才特别喜欢并信任同是文盲出身的魏忠贤。
朝堂上满是圣人语言、刻板迂腐的奏对他都听不懂啊。
汉朝-女子2021-09-06 15:19: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崇祯帝比他哥哥好一点,有机会学习,可惜开蒙太晚,自己半瓶子水平,在哥哥的护佑下做个闲散王爷足够,做皇帝却远远不及。
然而,哥哥意外早亡,年轻的他,不得不在自身的惶恐和大明的风雨飘摇中担起皇帝之责。
他勤奋好学,信任文官集团,可到底年轻,面对一群从教条文章和人情世故中杀出重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很像贾宝玉,善良、有正义感,怜贫惜弱、爱惜人才。但也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他既多疑又轻信:对于真正的刚正之士多有疑心,对于能言善辩的圆滑之人却多信任。
他在位17年,换过51位内阁阁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总督11人,曾把145位大臣关进过大牢,做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庸碌无为,却善于挑事的温体仁。
然而,他自己却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满朝文武泄泄杳杳,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临死前,仍认为“皆诸臣误朕”。
所以,有人说崇祯帝就是一个勤俭好学的昏君加心地善良的败家子。
就像贾宝玉,他招惹金钏、结交蒋玉菡、提拔四儿、纵容晴雯和芳官,可是当这些人被撵或被卖,他只会骂无情的“死鱼眼睛”,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曾为错误铺路。
当探春为没机会“立一番事业”而苦恼,为家族的烦难而忧心的时候,他想的是“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崇祯和贾宝玉,被国和家选为当家人,却能没习得当家人的本领,缺乏大局观,不能发现家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亦没被培养出能当家的强大意志力和高超有段,最后都难免走向家败人亡。
而他们的命运,在家国初定,教育方向走势的摇摆中就已经定下了。
汉朝-女子2021-09-06 15:29: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崇祯帝比他哥哥好一点,有机会学习,可惜开蒙太晚,自己半瓶子水平,在哥哥的护佑下做个闲散王爷足够,做皇帝却远远不及。
然而,哥哥意外早亡,年轻的他,不得不在自身的惶恐和大明的风雨飘摇中担起皇帝之责。
他勤奋好学,信任文官集团,可到底年轻,面对一群从教条文章和人情世故中杀出重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很像贾宝玉,善良、有正义感,怜贫惜弱、爱惜人才。但也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他既多疑又轻信:对于真正的刚正之士多有疑心,对于能言善辩的圆滑之人却多信任。
他在位17年,换过51位内阁阁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总督11人,曾把145位大臣关进过大牢,做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庸碌无为,却善于挑事的温体仁。
然而,他自己却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满朝文武泄泄杳杳,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临死前,仍认为“皆诸臣误朕”。
所以,有人说崇祯帝就是一个勤俭好学的昏君加心地善良的败家子。
就像贾宝玉,他招惹金钏、结交蒋玉菡、提拔四儿、纵容晴雯和芳官,可是当这些人被撵或被卖,他只会骂无情的“死鱼眼睛”,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曾为错误铺路。
当探春为没机会“立一番事业”而苦恼,为家族的烦难而忧心的时候,他想的是“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崇祯和贾宝玉,被国和家选为当家人,却能没习得当家人的本领,缺乏大局观,不能发现家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亦没被培养出能当家的强大意志力和高超有段,最后都难免走向家败人亡。
而他们的命运,在家国初定,教育方向走势的摇摆中就已经定下了。
汉朝-女子2021-09-06 15:29: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