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门栖迟趣读春秋

楼主:横门栖迟写春秋 字数:97314字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春秋时期,天子势弱,诸侯渐强,这是一个战争不断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时代。

为了大展雄才,成就一番霸业,诸侯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正式拉开了争霸的序幕;晋文公天假之年,终成霸业;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秦穆公辟地千里,称霸西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称霸中原……其过程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扮演者属于自己的角色,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横门栖迟趣谈春秋,带您领略这段遥远而又精彩的历史……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15 15:55: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一)宣姜出嫁了

话说周武王灭商后大封功臣为诸侯,其中功劳最大的姜子牙,就被封到东方的齐国做国君。齐国濒临大海,有鱼盐之利,土地富饶肥沃,在姜太公的治理下,渐渐成为东方大国,在诸侯国中名望甚高。太公薨,齐国国君代代相传。那一年国君的位置就传给了齐僖公。我们看一看齐僖公的家族成员情况:

父亲:齐前庄公,名购。

母亲:不详。

弟弟:夷仲年,齐僖公同母弟。

侄子:公孙无知,夷仲年之子。(僖公极其宠爱)

儿子:太子,名诸儿,历史上极其饱受争议的齐襄公。

次子:名纠。

三子:名小白,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女儿:长女宣姜。

小女:文姜。

齐僖公,“春秋三小霸”之一。“三小霸”指的是春秋时的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不管是在文治武功,还是在影响上,齐僖公似乎都不如另外两位名气大,但他的子女,知名度不知道要甩他这个老爸几十条街,想想还真挺汗颜的。先看看他儿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名声绝对是响当当的。两个女儿宣姜和文姜其惊世骇俗的行为,更是历史罕见。他的两个女儿不仅有倾国之貌,更兼文采出众,琴棋书画更是不在话下。有这样的女儿僖公怎能不喜爱,但凡有要求,不管多难,僖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女儿的要求,真真是掌上明珠,三个儿子且都靠后。本章就从齐僖公的长女宣姜说起。

且说宣姜已到及笄之年,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诸侯之女自然也不例外。僖公开始在诸侯中为宝贝女儿物色如意郎君,诸侯之中惦记着宣姜美貌的自然也不在少数。为了女儿的幸福,僖公对于爱慕者当然要好好考察一下。说来也巧,正当僖公物色人选之时,卫宣公为他的长子急子下聘书求婚。齐、卫两国本有姻亲关系,当初卫庄公娶齐国公主庄姜为妻,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即使庄姜不能生育,庄公仍对她很好,倒是个难得的重情重义之人。只是想到急子乃是宣公与其父庄姜的小妾私通生下的,又听闻宣公是个好色的,僖公不禁皱了皱眉头,又考虑到宣公已经属意急子为太子,听说急子为人忠厚,颇有其祖父庄公的风采神韵,几经权衡,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待宣公遣左公子泄到齐国来迎亲时,宣姜一番梳妆打扮后挥泪与父母弟妹辞别,依依不舍自不待言。

宣姜风流妩媚,自从订亲之日,便从侧面打听急子为人。听闻急子十分俊朗,又温文尔雅,是一位谦谦公子,便已心向往之,一路上心情愉悦,真是看天天蓝,看水水清。待到卫国,又见新台的宫室雕梁画栋,极尽华丽奢侈,心中又是一喜,惊喜之余,难免有些疑惑:为何不去卫国宫室而到新台来?疑惑归疑惑,她还是很喜欢这里的,不仅建筑华美,还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堪称华丽的世外桃源,难道是急子特意为她而建?到难得他一片心意,心下对急子更加充满好感,脑海里似乎浮现出急子俊朗的面容。想到这里,不觉有些娇羞,本就娇美的面容更如粉面桃花一般。

当宣姜在闺房见到急子时,惊得目瞪口呆,呆呆地望着眼前的男人。明明是十七八岁的翩翩美少年怎么会如此成熟呢?哪里有一点稚嫩的模样。宣姜不禁皱眉,这急子长得也太着急了吧,看起来跟自己的父亲年龄相当,跟她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截然不同。宣姜吃惊不小,不自觉地倒退几步,盯着眼前的男子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或许是一时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眼前的男人也正打量着宣姜,眼角眉梢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似是被宣姜绝世的容颜震惊住了,心里则是一番深深地感慨,虽然公公霸占儿子的妻子很不光彩,可是这么如玉一般的绝代佳人,他心里是万万舍不得的。什么伦理名声姑且还是算了吧,毕竟佳人在怀才是真格的,名声能当饭吃?

宣姜被看得很不自在,迟疑地问道:“你,你是急子?”嘴上这样问,宣姜心里早已经确信眼前的男子绝不是急子,可还是这么问了,否则说点什么呢?见宣姜眼神中满是惊疑,宣公坦然承认自己是急子的父亲,急子去宋国办事去了。

宣姜一听,心里就有点儿毛毛的,好像明白了什么,顿时有一种羊入狼口的感觉。她和急子的婚事,新郎不在去了别国,新郎的父亲却出现在她的闺房?笨想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宣公何等聪明,自己是顶着给儿子娶妻的名义来迎娶的宣姜,当然得来一番甜言蜜语,抒发对宣姜的无限仰慕之情,理由事先早已经想好:无非是久慕公主芳名,恨不能相见,无奈之下,只得假托急子向齐侯求婚。又考虑到自己和僖公年龄相当,又知僖公极其宠爱公主,恐不同意,只得出此下策最后请求公主念在他一片深情的份上原谅他的唐突。

宣姜一听,恍然大悟,不禁冷笑,心中暗思:这岂止是唐突?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如今她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恼怒又有什么办法?宣姜作为大国公主,自是见过世面的,很快平静下来,问道:“那君侯有何打算?”问宣公的打算,当然也是为自己谋划出路。

宣公原来一直以为父亲的小妾夷姜美貌如花,让他魂牵梦萦,并与她先后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他也十分喜爱,甚至不顾夷姜出身卑微,也想立急子为太子。今日见到宣姜,才觉得夷姜与宣姜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毫无可比性。为了博得宣姜的芳心,他在淇河之上大兴土木修建新台,果然是值得的。

见宣姜问他打算,当然得指日为誓了:什么愿与公主结成连理,比翼双飞了。什么对公主的一片真心天日可表了,什么淇河之水就是爱情的见证了。肉麻的话当然得说一堆,否则怎么能打动美人的芳心呢!

让淇河之水见证他们的爱情我想宣姜并不一定相信,不过将闺房安置在新台,为了掩人耳目恐怕是真的!不过宣姜此时更加好奇一件事,宣公娶自己的儿媳为妻,不怕诸侯笑话吗?毕竟人言可畏啊?而且他不怕伤了儿子的心吗?

要说宣公一点儿都不在乎急子的想法那是假的,只是宣公有自己的衡量,绝代佳人可遇而不可求,至于儿子吗?想要多少没有?看着宣姜,他似乎理解了昔日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褒姒一笑、最终落得尸首两处的下场都不后悔的原因了。这是幽王对褒姒毁天灭地的爱啊!

至于什么乱伦的骂名他更不在乎了,虚名是留给后人的,他才不去理会呢!活了这些年,什么样的事情他没经历过?父亲庄公何其英明?晚年却溺爱放纵幼子州吁,不顾石碏的苦谏,结果怎么样?州吁犯上作乱弑杀兄长,弄得国家动荡不宁,最终多亏石碏大义灭亲设计杀了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如若不然,哪里轮到他继位?这让宣公看明白了,只要活得尽兴就好,至于那些虚名就留给那些需要的人吧!

就这样不管宣姜是否愿意都已经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嫁给了自己的公公。而这件事想必最生气的就是僖公了,可怜自己捧在掌心的明珠被这个老男人给截胡了……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28:2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二)那年新台上的歌声讽刺的究竟是谁?

自从和宣姜在一起,宣公便整日和她在新台朝朝暮暮饮酒作乐,真是乐不思蜀!早将朝政和夷姜忘到脑后了。

只是该来的总要来的,该面对的总要面对的,公子急子从宋国办事完毕回来自然要向自己的父亲复命。同时也该见一见父亲给自己娶的妻子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的妻子已经变成了他的庶母。急子听说宣公在新台,便直奔新台来复命。

急子一进门就见宣公旁边端然而坐一位美女,他匆匆一瞥,并未多想,直接给父亲见礼,然后将出使之事交代清楚,便站在那里不再言语,静待宣公吩咐。

宣公对出使的事情根本就毫不在意,之所以会让急子出使就是为了将他支走好娶宣姜,所以他全程并未说话,也没有做任何点评,只是低头喝茶,若有所思,待急子不再言语,方抬起头,指着宣姜对急子说道:“这是你的庶母宣姜,吾儿过来见礼。”

急子一听,心中吃惊不小,宣姜是父亲为自己聘娶的未过门的妻子,不料竟被父亲占为己有,顿时明白了父亲让他去宋国的原因。急子忽然想起自己在来新台的路上,道旁行人看见他眼神躲躲闪闪,神情怪异;有的三五个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不知在说什么,见急子走过来便欲言又止。急子暗自纳罕,也未放在心上。现在想来他们可能是在议论父亲娶宣姜一事?此时急子顾不得多想,怕父亲嗔心见怪,忙给宣姜见礼问好。眸光不经意间扫过宣姜,见其姿容艳丽无双,举手投足之间更是仪态万方,果然是绝色佳人。急子心下暗想:如果父亲真的喜欢这位庶母,他又怎会有异议?只会在心里默默为父亲祈求幸福罢了。恐怕谁也不会想到以荒淫无耻著称的宣公会有这样孝顺的儿子吧?

宣姜见到自己本应该嫁的人难免要打量一番,见他身材瘦削高大,面如冠玉,态度恭谦。不知为什么,宣姜心中莫名的有一股怒意,自己明明是急子的妻子,如今被宣公霸占,急子面上却毫无怒意似没事人一般,难道他是在质疑自己的美貌吗?她还真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对美貌不动心的男子?而事实证明还真就有,急子就是其中的一个,相对于女人的美貌他更看重的是人伦亲情。

急子见过了自己的父亲,自然要回卫国宫室去见自己的母亲夷姜。正好两个弟弟黔牟和顽也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宣公纳儿媳为妻一事早已经被国人谱写成《新台》一曲,并广为传唱了。我们读一读这首《新台》,看看卫国的国人是如何讽刺他们君主的?也感受一下什么叫高手在民间的说法有多么的正确。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我们还是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吧!

那高大的新台是多么地富丽堂皇,那黄河的水多么盛大浩瀚。多么想嫁一个如意郎君啊,怎料到竟然嫁给了像癞蛤蟆般丑陋的男人!

那高大的新台是多么地壮丽辉煌,那黄河的水多么汹涌浩瀚。多么想嫁一个如意郎君啊,怎料到嫁给的男人竟然像癞蛤蟆一般丑陋!

搭好了渔网本来想捕到一条好鱼,谁料到癞蛤蟆竟游到了网里。多么渴望嫁一个如意郎君啊,哪成想嫁给了像癞蛤蟆一般奇丑无比的男人!

这首歌词可以让我们理解成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吧!人间一大悲剧啊!

这曼妙赤裸的歌声怎不让人面红耳赤?面有愧色。当然了,宣公是例外。他哪里顾得上这些,有生气的功夫还不如多陪陪美人,博美人一笑呢!

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对于宣公纳宣姜一事最痛苦的非夷姜莫属,这个女人也是响当当的美女一枚,否则也不会被好色的宣公独宠了很多年,并且生了三个儿子。她身份低微,本是庄公的妾,却在后宫里和宣公双宿双飞,真是羡煞旁人。而那个身份高贵的邢妃本是宣公的原配正妻,可宣公并不喜欢她,虽然养在深宫,却只当她不存在一般,反倒和夷姜像夫妻一样出入。只是时过境迁,夷姜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她曾经不屑的邢妃的命运最终竟成了自己晚年的真实写照,还真是够讽刺了。

已经走到了尽头的爱已经够让夷姜痛苦了?如今看到自己的儿子,心疼儿子,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心里骂宣公何止千百遍啊?而急子对夷姜的宽慰更让她痛恨宣公。

站在旁边的黔牟和顽对父亲纳宣姜的行为都很不满,是自己老子又不敢说什么,倒是顽问道:“那个宣姜真的那么美貌吗?让父亲不顾人伦也要纳她?”

急子想了想,说道:“跟祖母庄姜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庄姜之美,谁人不知?昔日庄姜出嫁庄公,卫人赞美庄姜的诗犹在耳畔回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们不妨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庄姜的手指像白茅的芽一般纤细洁白,皮肤像凝结的脂肪那样光洁莹亮,脖颈像蝤蛴一般洁白而长,牙齿像瓠瓜子儿一样洁白整齐,前额方正丰满眉毛细长弯曲,至于笑起来流光溢彩,更加顾盼生姿,真是艳丽无双。

一时众人都不言语。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宣公和庄姜在新台一住就是三年,并且连续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为寿,次子取名为朔。

我们经常说母凭子贵,其实子也凭母贵。宣公宠爱宣姜,自然就宠爱宣姜的儿子,曾经答应夷姜百年之后让急子继位的事早被他抛之脑后了,而如今倒是多次跟宣姜提及百年之后把卫国江山传给寿和朔两兄弟。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啊!宣姜心里自然是高兴的。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夺位之争却让她失去了一个儿子。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30: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三)公子朔的阴谋

宣公最信任的臣子是左公子泄和右公子职。当初宣公宠幸夷姜时,答应夷姜立急子为嗣,同时将急子嘱托给右公子职。此时的宣公在急子面前妥妥的慈父形象。而如今他最宠爱的人是宣姜,最疼爱的儿子是寿和朔,并且早就打算好了,等自己百年之后就让公子寿和朔继位,于是就让左公子泄辅佐公子寿,以静待时机。虽然宣公现在怎么看急子怎么不喜欢,但他还是比较了解这个儿子的,极其谦恭孝顺,完美得挑不出任何毛病,这让宣公比较头痛,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眼下他还真就找不到任何罪名。当然了,我想他之所以找不到任何罪名的原因还是他只是不想让急子继位,但还没有除掉自己儿子的想法。在帝王诸侯之家虽然亲情淡漠,但是对于一个品行完美的儿子,想必任何一个父亲都很难痛下杀手的,更何况这个父亲曾经还极不光彩的夺了儿子的妻子,而儿子对他依然孝顺谦恭,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再加上急子深得大臣拥戴,他不敢贸然行废立之事,只能缓缓图之。

桃花林里的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周而复始,公子寿和公子朔也渐渐长大。出乎宣姜意料的是公子寿和公子朔两个亲兄弟感情一般,反倒是公子寿和急子同父异母的两兄弟感情更好。

这一点当然让宣姜困惑不解,难免探寻缘故。

公子朔无害的笑容里隐藏着看不见的阴狠,话里话外当然要挑拨离间了。说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说自家哥哥寿为人宽厚温和,所以容易被人利用。至于那个急子呢,表面上看谦恭孝顺,实际上面善而心狠。他当然要劝自家哥哥远离危险虚伪之人了,只是自家哥哥不听,他也是束手无策啊!这一口一个自家哥哥叫的虽然亲,可是这心里的距离远的岂止是十万八千里?如果说他讨厌急子的话,那他现在更加讨厌自家的哥哥——因为现在的急子对自己将来的继位没有什么太大威胁,而自家哥哥就不一样了,宣公虽答应百年之后让他们兄弟继位,可是真按照宣公所说的,也只能是公子寿先继位,一旦他继位了,谁知道未来的事呢?等他大权在握的时候是把位置传给他这个亲弟弟还是传给他未来的儿子,公子朔认为这压根就是一个没有丝毫悬念的事情。只是如今,除掉急子,破坏他们二人的兄弟联盟才是最重要的,而能够帮助他的只有他母亲。

公子朔的话宣姜自然是不信的,毕竟急子的品行可是有口皆碑的。她一个人看不出来眼瞎了,难道卫国人眼睛都瞎了吗?显然不可能。

公子朔见母亲不信,当然要继续添油加醋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靠利害得失打动自己的母亲:“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有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急子是父亲的长子,父亲又疼爱母亲和哥哥寿,他怎么甘心呢?再者说哪有谁不想继位?我担心等他继位后我们母子恐无立锥之地了。”

宣姜摇摇头,还是似信非信。

公子朔何其聪明,知道自己的母亲并不怎么相信他说的话。不过,他这一番话也没有白说,毕竟宣姜心里已经有了一丝丝的动摇,对于急子的品行的认知已经不再像原来那般坚定不移,尤其是在涉及到未来继位的这件事情上,她也不太相信急子丝毫不在意。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早晚就会生根发芽,最后枝繁叶茂。

又过了三个月,公子朔匆匆来到宣姜这里,宣姜见他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着实吃了一惊,眼睛里掩饰不住的心疼,当然要询问缘故啊!是哪个吃了雄心豹子胆敢让他儿子脸上挂花?

公子朔故意将脸伤遮掩着,眼神躲闪,这让宣姜更加心疼,更加不放心,问得也更加急迫,公子朔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本不想说,是母亲非让我说,所以我不得不说了,于是开始满腹心酸地诉苦了:“今天是哥哥急子的生日,哥哥寿治酒为其祝贺。孩儿也去了,也想为哥哥祝贺,毕竟——手足情深。可席间两位哥哥交头接耳嘀嘀咕咕,不知道说什么事情,看起来非常神秘。这也就罢了,谁知后来急子喝多了,便呼孩儿为儿子。孩儿气愤,就说他几句,他可以不尊重我,可是不能不尊重母亲。谁料他竟然说:‘你母亲本来就是我的妻子,难道你叫我一声父亲不应该吗?’不过你母亲如今已是破鞋一只,我还不稀罕了呢!你赶紧滚吧。孩儿更加愤怒,一时没忍住就伸手想揍他。孩儿只是气愤,假意打他,希望他能收敛,不料他仗着自己高大,就打向孩儿。孩儿哪里是他的对手?几拳下去就这样了,好在哥哥寿极力劝阻,孩儿才得以逃席出来。”

如果说上次公子朔的话宣姜是似信非信,那么现在宣姜就是半信半疑了,她始终觉得急子不像是这样的人,只是儿子脸上的伤倒也是真的!而且公子朔很聪明,知道自己的母亲这辈子最介意的事情就是当年被迫嫁给宣公之事,这对于宣姜来说始终是一个不小的耻辱。《新台》的歌声偶尔就会在耳畔回响,有哪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不喜欢年轻的男人反而喜欢可以做自己父亲的老男人?每次急子叫她庶母的时候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完全无动于衷。我们不得不承认公子朔很会揣摩人心。宣姜和宣公、急子这三人之间的关系确实一直是横在宣姜心里的一根刺。宣姜内心是不喜欢宣公的,但是宣公无条件地宠爱她,这让她没办法恨他。她虽然喜欢急子,可是急子对她始终无动于衷,俨然将她当作自己的庶母了,而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他要娶的人。对于有夺妻之恨的父亲他依然那样孝顺,这让宣姜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她也没有办法让自己恨急子,可能这就是命吧!她本来早就认命了,可是公子朔三言两语就将她一直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恨意一点点挑拨出来,直到无法收拾。

公子朔见宣姜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不快,自然不能错过这么好的趁火打劫的机会,继续道:“就算母亲无条件地相信急子,可是母亲也相信夷姜吗?曾经那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最后所有的宠爱都被另外一个女人夺走了,她会甘心吗?曾经属于自己儿子的诸侯之位马上快被别人的儿子夺走了,她会愿意吗?母亲可以将心比心。”这一句将心比心可以说彻底将宣姜心里的犹豫纠结给压垮了。不错,她不甘心,她更不愿意。她相信夷姜也是如此。即便是急子最初不这样想的,可是夷姜毕竟是他母亲,他又那么孝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她这辈子的婚姻已经不幸福了,可是她觉得不能再让自己的儿子失去诸侯之位。

话说到这里,母子二人自然要先商量对策了,由她去跟宣公哭诉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宣姜将公子朔所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她怕宣公不信,就补充了一句,纵然急子本性善良,可是正因为他善良才不会不在乎他母亲的,不是吗?所以说有时候善良也是一把双刃剑啊!

宣公虽然有些半疑半信,不过为了让宣姜安心,还是遣内侍传谕夷姜,责备她不能正确教子,让她闭门思过,此时的宣公早已经忘记自己曾经有多么宠爱这个给自己生了三个儿子的女人。结果晚上便传来了夷姜上吊自缢的消息,我想此时的夷姜恐怕是对宣公彻底绝望了吧!除了用死亡为自己去控诉,她也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了吧。自己的儿子都是善良之人,谁有公子朔的手段?她真是很担心很担心,可是她什么也做不了,或许自己的死能换回点儿宣公的一丝同情,保全自己的儿子。

宣姜似乎也没想到夷姜最后会如此刚烈,不过眼下他更加担心的是急子会不会将夷姜的死迁怒到她和公子朔的身上,原本对急子还有不忍心的宣姜此时好像已经被逼上绝路,没办法回头了,此时她还没有意识到逼上自己走上绝路的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公子朔。再加上公子朔又添油加醋地跟她说了很多:“急子本就痛恨我们母子,如今他母亲已死,想必怨恨更深,如若不除,必生祸患,悔之晚矣。母亲不为别的,也要为哥哥寿打算。”最后这一句话才是真正打动宣姜的最主要原因。宣姜想到自己的儿子寿,只得听从公子朔的。

于是公子朔又向宣公进言,说急子因其生母死于非命,口出怨言,日后要让宣姜母子偿命。

宣公听说夷姜上吊自缢后,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丝悔意,毕竟是自己宠了那么多年的女人。他始终不太相信急子会这样,但是他母亲如今死于非命,急子又极其孝顺,毕竟杀母之仇、夺妻之恨都是毁天灭地的,难免他不会心生怨恨。再者将来的卫国天下早晚也是公子寿的,也许他确实到了为公子寿铺平道路的时候了。

他思来想去,杀之无名,还须假手他人,方可掩人耳目,他可不想承担杀子恶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一个杀子的机会。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34: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四)诗经中《二子乘舟》说的是谁和谁的兄弟情?

齐僖公约郑国攻打纪国,向卫国征兵,宣公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和公子朔商议,派遣急子去齐国商定出师的日期,同时把白旄交给他,暗中却派死士在去齐国的必经之路莘野除掉急子,并且暗中交代死士,回来以白旄复命,自有重赏。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只等急子去送死了。

急子因痛失其母,一直心情低落,又怕父亲见怪,只能暗自伤心流泪。恰好父亲命他去齐国,他自是愿意,可以暂时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公子寿前来看他,也许是兄弟之间感情亲厚有心灵感应吧,公子寿最近总是心绪不宁,总觉得要有事情发生,就想劝哥哥急子不去,让父亲换别人去。

急子纯善之人,哪里会把人心想得那么险恶,何况还是自己的父亲,就笑道:“弟弟多虑了,此番是去齐国,齐、卫本是姻亲之国,自然不会有什么事情,弟弟放心就是!”

公子寿犹豫再三,还是觉得应该把一件事告诉自己这个善良的毫无防人之心的哥哥,想了想措辞,说道:“哥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我弟弟公子朔府上最近有很多陌生面孔出入,一看就是练武之人,而且朔最近常去父亲那里,似有什么秘密。朔是有野心的,我怕他会对你不利。”

急子不以为意:“弟弟放心,我会小心的。”

公子寿见急子嘴上这样说,并没有往心里去,更加心神不宁,待急子走后,思来想去,便去找母亲宣姜,试探其语气:“母亲,听说哥哥急子前往齐国,路途遥远,孩儿很不放心,来和母亲辞别,想去追赶哥哥。”

宣姜一听,连忙阻止,不让他去。公子寿见母亲十分紧张,无论如何不让他去,更加确定其中有猫腻儿,索性直接问道:“母亲到底有何事瞒我?如果母亲不告诉孩儿,我就去找哥哥。”

宣姜见寿执意要去找急子,知子莫若母,她了解儿子的脾气,知道他说到做到,恐他前往有危险,索性就把宣公和公子朔的阴谋跟他说了,连带急子生日那天,急子和朔发生口角并大大出手的事也通通都说了。

公子寿不听则已,一听,惊得呆坐在地,半晌不语,宣姜见状忙过来扶他起来。公子寿泪流满面,绝望不已:“母亲好糊涂啊!怎么偏听偏信朔的谎言呢?哥哥生日那天,我在现场,哥哥和他根本没发生任何口角,更何谈打架?哥哥是什么样的人母亲不知道吗?如果哥哥死了,母亲于心何忍?”

公子寿的一番话让宣姜有些后悔,不过马上又分清了利弊得失,此时宁可错杀也不能心存侥幸,为日后埋下祸根。于是又跟公子寿分析了利弊,让他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一时心软让急子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公子寿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被公子朔洗脑了,多说无益,眼下只能去找急子了,说不定还来得及。于是点点头表示母亲的话他听进去了,便匆匆离开了。

公子寿日夜兼程,很快就追上了急子。就把父亲和公子朔的计谋告诉了急子,并劝道:“齐国哥哥是断然不能去了,不如先去他国,日后再做打算,我回去会把这件事跟父亲说清楚。”

急子摇摇头:“为人子者,以孝顺为本,既是父亲之命,又怎能违背呢!父若子死,子又怎能偷生?再者说,一个落难的王孙哪个诸侯国愿意收留?”

公子寿又苦苦劝说,急子却不听,只道:“一切都是天意如此。如果天不亡我,自然无事。天若我死,避无可避。”说罢,长叹一声,握住公子寿的手,又说道:“若我死了,父亲必会立弟弟为嗣,弟弟太过忠厚,我担心公子朔狼子野心,会不顾念兄弟情意,所以弟弟万事小心,不可不防。”

想到急子自己身处险境,还在叮嘱于他,关心着他的安全,公子寿感动得热泪盈眶。忽然抱住急子,半晌,擦了擦眼泪,说道:“哥哥既然不听弟劝告,弟弟也别无他法,不管怎么说,我们兄弟情深一场,就让弟弟在这河流之上为哥哥践行吧。”

急子看了看天,摇摇头,说道:“不可,哥哥有君命在身,不能耽搁,弟弟还是赶紧回去吧!”

公子寿道:“今日一别,弟弟不知何时能和哥哥再聚?无论如何,今日弟弟一定要和哥哥痛饮一番,否则不放哥哥离开。”公子寿言辞恳切,急子见状也只得答应,他实在无法拒绝公子寿的这番情谊,于是两人就载酒泛舟而下。

公子寿斟满酒,尚未说话,眼泪又流了下来,声音哽咽,道:“此番哥哥定要保重,一切以平安为主。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急子抽出手帕,替他拭去泪水,笑道:“弟弟放心就是,你我兄弟情深,自然缘分深厚!哥哥自会保重,弟弟回去要照顾好自己!”

公子寿破涕为笑:“哥哥放心,不用惦记弟弟,弟弟定会照顾好自己。你我兄弟还是第一次在这清流之上把盏,这绵绵流水见证着我们的兄弟情谊,所以今日你我二人一定要尽兴才是。”

急子眼眶微红,点头称是。

两人一杯又一杯地喝着,心情苦涩,却强颜欢笑,唯有饮酒,以解哀愁?也不知道喝了多少杯?急子只觉得头重脚轻,很快就醉倒了,鼾声渐起。

不知道过了多久,急子醒了,感觉头还有些晕沉沉的,他坐起来,同时脑海里涌现出了一幅幅他和公子寿痛饮的画面。他四处看了看,却不见了公子寿,白旄也不见了,急子心中一慌,顿有不好预感。从人见急子醒了,便将公子寿临行时交代的简缄呈给急子,急子慌忙拆开来,手不自觉地颤抖,但见简上十六个大字:“弟代兄行,兄速避难!兄弟情谊,天地可鉴!”

急子感动得泪流满面,同时也感伤不已,心下寻思:父亲要杀的人是自己,怎么能让弟弟替自己去死?当务之急是快点去寻他,或许还来得及,于是就和从人乘船去追赶。一路无语。急子心中惦念着公子寿,皓月当空,此时再美的月色也引不起他丝毫的兴致。他在船上走来走去,心中焦虑不已,都怪他一时大意,没有注意到弟弟的异常,如果弟弟有什么差池,他如何能够安心?如果万一……如果真的这样,他也做好了打算。心里这样想着,嘴上还是不停地催促着快点行驶。待望见公子寿的船,急子喜出望外,感叹道:“苍天保佑,吾弟尚在!”等到两船靠近,急子向船中望去,没看见公子寿,却见一帮贼人有说有笑,急子顿生不祥之感,尽量让自己沉住气,想了想,假意问道:“主公所交代的事情,成功了吗?”众贼人见他说出了秘密,以为是公子朔派来接应的,便捧函答道:“事已成功,急子的头在此!”急子一听,忙打开函查看,见是公子寿的头颅,鲜血淋漓,急子顿时捶胸顿足,仰天大哭。众贼人不解,忙询问缘故?急子哭罢多时,方止住泪水,心里已经有了打算,便解释道:“我才是真正的急子,函中所装之人是我弟弟,他为救我而死,怎不令我痛断肝肠。如今我弟已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你们杀了我吧,回去献给我的父亲。”

众贼人皆是利禄之辈,杀人放火的买卖没少做,哪有什么正人君子?又怎会被他们的兄弟情谊所感动?听急子如此说,二话不说,便将急子斩首,一起放入函中。回去先见公子朔,交出白旄,又将装有二子头的函呈给公子朔,并将事情始末讲了一遍。他们也没想到会误杀公子寿,又知道公子寿和公子朔是亲兄弟,又恐他会怪罪,众人俱是战战兢兢,公子朔看了半晌,嘴上叹道:“罢了罢了,可怜我的哥哥因急子而死,事已如此,也许是天意,你们下去吧!”心里简直就是乐开了花,他万万没想到本来想先除掉急子,然后再对付公子寿,哪里想到苍天保佑,让他一次除掉了两根心头刺,这卫国的江山是他的,早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于是公子朔厚赏众贼。众人一听,如蒙大赦,拿着奖赏离开了。

公子朔入宫来见宣姜,早已经想好了说辞。虽然公子朔心里乐开了花,面上却不得不装出哀伤的表情,毕竟他的亲哥哥也死了,这个可是计划之外的,宣姜怎么能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呢!于是公子朔见过宣姜,巧舌如簧,说没想到公子寿竟然从急子那儿骗走白旄结果被误杀,不料急子后赶来,竟然报上了姓名,刺客就杀了急子替哥哥偿命。宣姜一听,惊得瘫坐不起,此时她丝毫也体会不到急子的死带给她的愉悦了,因为急子的死她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亲儿子的命。这让一个母亲怎么能接受,公子朔自是好生安慰自己的母亲,心里却没有一丝的愧疚。

就这样两位兄友弟恭的兄弟都死于非命,醇厚善良的人不得善终,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国人当然也是如此,于是就写了这篇《乘舟》,以寄哀思。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35: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五)被儿子给卖了的宣姜是幸还是不幸?

急子和寿的死,对公子朔来说简直是生平第一件大喜事,但是他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知道宣公疼爱寿在自己之上,如果知道寿死,打击定然不小,万一……宣公可不像他母亲那样好糊弄,公子朔思来想去,打算缓缓再跟宣公说此事。

只是他没想到还有人心系两位公子的安危。当初宣公将急子托付给左公子泄,将公子寿托付给右公子职。二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公子,便遣人打探消息,得知两位公子都被害,伤心不已,更加痛恨宣姜和公子朔,于是原本各为其主的两人,如今同病相怜,竟然在一起商量对策。

等到宣公早朝时,二人直奔朝堂,跪倒在地,放声大哭。宣公不知何故,便询问原因?公子泄与公子职你一言我一语,便将急子与公子寿被杀的经过详细讲了一遍,请求宣公为两位公子收尸埋葬,以尽当初托付之情。说罢,哭得更加伤心。

宣公听完也是心惊不已,他没想到二子同时被害。众子之中,他最疼者便是公子寿,如今听说他死了,如何不伤心难过?顿时泪如雨下,悔恨不已。

公子泄与公子职见状,收起眼泪,虽然难受,但此时不是伤心难过的时候。两人相视一眼,公子职道:“君侯节哀,如今当务之急还需要追查真凶?为两位公子报仇啊!”这话倒是提醒了宣公,宣公后悔不已,痛恨自己听信宣姜和公子朔的话,否则寿也不会死!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但是他又怎么能当着臣子的面承认是自己宠爱宣姜和幼子,才会害死了急子和寿!这件事他本来就是谋划者,只是结果却出乎了他的意料。如今少不得哑巴吃黄连,装作毫不知情,说道:“孤会吩咐朔去查清此事,定要为两位公子报仇!”然后又将为两位公子收尸下葬一事交给他二人去办。

公子泄和公子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收尸安葬一事即使宣公不吩咐,他二人也会去做。只是他们没有听错吗?宣公竟然让朔去追查凶手?谁不知道真正的幕后主谋就是朔,你让他去查?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吗?难道传言此次公子急子出使齐国本就是宣公和朔的阴谋,想趁机除掉急子,这是真的?难道宣公真的糊涂到为了一个女人连自己的长子都要杀害的地步?那么此时他们二人怎么办呢?

宣公见他二人的反应,心里就明白了,说道:“我知道你们二人很忠心,这件事我心里有数,你们先下去吧!”

二人走后,宣公半晌不语,宣姜被自己儿子利用了尚不知情,可是宣公还没这么糊涂?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两个儿子都死了,最大的受益者是谁?显然是公子朔,显然这是公子朔布的局。自己竟然上当了,害死了两个儿子,当然了,还有曾经深爱过的夷姜。又思及公子顽和公子黔牟均是忠厚之人,哪里会是公子朔的对手?想到公子朔竟然不动声色就除掉两个哥哥,显然羽翼已成,更何况其心机深沉更非他人可比。想到这儿,宣公忽然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便不省人事。

自从那日宣公急火攻心吐血之后,就卧床不起,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心中思念公子寿,又担忧公子朔会是第二个州吁,其实他心中亦心疼公子朔,所有儿子之中,最爱公子寿,其次便是公子朔。他如今对公子朔的感情很复杂,既爱又气,更担心公子朔聪明反被聪明误,怕卫国会内乱,因此心中烦闷不已,病情也渐渐加重。

宣姜见宣公病势沉重,心下也是难受,便侍奉在宣公左右。宣公静静地看着她。此时的宣姜依旧美貌无双,没有了初到卫国时的稚嫩,却有一种成熟的魅力,异常的耀眼,而自己则不久于人世矣。他时常扪心自问:后悔当初不顾人伦将她占为己有吗?甚至为此遭到卫国百姓嘲笑?反复思量之后,他可以很确定地告诉自己,他不后悔!如果时间能倒退,他再次遇见宣姜,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地要他,谁让佳人难得呢?

宣姜默默地照顾他、陪伴他,看着他神情憔悴日渐消瘦,心里也不好受——毕竟这些年他对自己的宠爱是真的。她自己也说不清宣公在她的心里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他是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不过看着病榻上的宣公,貌似什么都不重要了。

接连几天,宣公情况更加不好,不仅整日做噩梦,还总说梦话,呓语不断。邢妃、夷姜、急子和寿等人时时出现在他的梦话里。

突然有一天,宣公似乎清明了很多,不仅吃了不少粥,还坐起来和宣姜闲话了一会儿。不过好景不长,很快宣公又陷入昏迷之中,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过来,没能再看一眼自己最宠爱的女人,最终带着眷恋与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宣公薨,公子朔发丧袭位,是为惠公。惠公刚一继位,就罢了左右二公子的官。公子顽见势不好就跑到了齐国。

话说齐僖公再一次打算约会卫侯和燕伯攻打纪国,以报当年先祖哀公因纪君谗言而被周王所烹之仇。卫国正想发兵,适逢宣公薨,惠公惧怕齐是大国,便遣兵车相助,而纪国因鲁、郑两国相助,导致齐师兵败。卫兵毫无作战力,更是先于齐师而溃败。

当初郑国内乱,郑昭公跑到了卫国。后来郑厉公被赶跑了,祭仲便来卫国迎接昭公复国。惠公朔本来有送昭公复国之恩,可昭公瞧不起惠公的为人,回国后未有任何感谢。惠公很是不满,心生怨恨,便与宋庄公谋划伐郑之事,同时也想趁机与诸侯相会,扩大影响,于是便决定御驾亲征。

且说宋、鲁、蔡、卫四国合兵攻打郑国,最终无功而返。惠公只得引兵回国,走到中途,听说公子职和公子泄联合宁跪作乱,已经立了公子黔牟为君。惠公连连跺脚,气愤不已,后悔自己疏忽大意,以至于后院着火,断了归路。没办法只能暂避齐国,谋求异日复国。

原来自从惠公离开卫国后,公子职和公子泄就开始密谋另立新君之事。二人原是宣公的左膀右臂,虽被惠公罢了官,但在卫国的势力和影响依旧很大。而对于君主人选,两人在公子顽和公子黔牟之间犹豫不决。两人忽然想到了大夫宁跪,他在卫国很有影响,又对惠公多有不满,便将其拉拢过来,三人经过反复考虑衡量利弊,最终决定拥戴公子黔牟为君。公子黔牟宽厚仁爱,又是周天子女婿,虽然王室衰微,但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有周天子这样名正言顺的后盾,对卫国好处多多。三人又详细规划了一下,计议已定,歃血为盟,拥戴公子黔牟即位。同时又打舆论战,四处传播卫朔如何不顾兄弟道义害死两位兄长,两位兄长又如何情深义重争相赴死,让人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然后又顺应民意,重新为急子和公子寿发丧,改葬其柩,很快《乘舟》一诗便在卫国的大街小巷四处传唱开来: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一切安置妥当,宁跪就率兵驻守在郊外,以断惠公归路。

还剩下一个问题比较棘手,就是如何处置宣姜?是杀还是留?杀,怕得罪齐国;不杀,又咽不下这口气。最终两人经过反复衡量利弊,决定将宣姜迁出卫宫室。

宣姜见两子一个死于非命,一个被拒之于国外,她也想搬离卫宫室,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且说惠公朔在齐国几年,僖公去世后,襄公继位,他多次跟襄公提及复国之事。

襄公开始时只是敷衍,后来才答应,不过却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惠公朔忙保证:“只要能复国,别说是一个,就是十个也答应。”

襄公笑道:“外甥不必忙着答应,还是先听听舅舅的条件,舅舅也可以给你充分的时间考虑。”

惠公朔一心想着复国,忙问道:“舅舅是什么条件?只要是外甥能做到一定全力以赴。”

襄公笑道:“让公子顽娶宣姜。”

惠公以为自己听错了,有些不敢置信,望着襄公半晌,方问道:“舅舅莫非在开玩笑吧!公子顽是我母亲的庶子,有母子之分,怎可做此乱伦之事?”

襄公却不以为然:“宣姜本来是急子的妻子,不想被你父亲宣公霸占。如今宣公已死,她自然还是急子的妻子,而急子死了,她嫁给急子的弟弟,有何不可?”

襄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公子顽自从到齐国后,和他私交甚好。而且此时他的妻子祝瞻妘也过世了。想到公子顽年轻又英俊儒雅,配自己姐姐正合适,他可不想让自己如花似玉的姐姐守活寡。话说这襄公对自己的弟弟们并无多少感情,而对自己的姐姐宣姜和妹妹文姜却十分关心在意。

惠公朔发自内心当然不同意,心里早把襄公骂了千万遍,只是眼下除了襄公,没人能帮助他复国,人在矮檐下,该低头就得低头的道理他是非常懂的。更何况他的江山可比母亲重要得多了。而且让母亲嫁给公子顽对他的影响无非是名声不好而已,而他还能得到实际的好处,不仅可以复国,还能得到公子顽的拥护,又多了齐襄公这个靠山,他怎么想这笔买卖怎么划算,所以只挣扎了那么一丢丢的时间就慨然应允了。可惜了宣姜万万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给卖了,当然了,她更加没想到的是儿子的不是人,竟然让她迎来了爱情的第二春。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37:0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六)卫惠公的复国

得到了惠公朔的应允,齐襄公倒是说话算数,便连合宋、鲁、陈、蔡四国之君,一起伐卫。这四国的诸侯分别是:宋闵公捷,鲁庄公同,陈宣公杵臼,蔡哀侯献舞。五路兵马大军压境形势险峻。

齐襄公派遣使者去见卫侯黔牟,指责其不顾道义篡夺君位,倘若退贤让位负荆请罪可免一死。

使者还报:卫侯痛陈惠公朔弑兄恶行,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卫国百姓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焉有退位让贤之说?又指责齐乃大国,礼仪之邦,为何不顾道义携他国诸侯干别国之内政,助纣之为虐?岂不有失大国之风范,贻笑于天下之诸侯?昔日太公辅助武王建不世之功,而其后人却兴兵于天子之女婿,岂不是陷其先祖于不仁不义?望襄公三思,退五国之师,结齐、卫之好。

使者的这番话可谓大义凛然,让人挑不出一点儿错,就连齐襄公心里都认为这个该死的使者果然是有才华,说得怎么这么有道理?不过是非对错曲直可不是他要考虑的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惠公——这个满肚子坏水的外甥复国,然后成就姐姐的一段美好姻缘,一想到自己如花一般娇艳的姐姐硬生生被宣公这个老不死的男人给截胡了,他就恨不得鞭尸泄愤。既然要打人家,当然得拿出自己理直气壮的样子,虽然理不直但是气得壮啊!于是齐襄公勃然大怒,道:“既然卫侯黔牟负隅顽抗,就做好战斗的准备吧。”

且说卫侯得知五国人马前来犯境,知来者不善,便开始和公子泄、公子职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派遣大夫宁跪向周天子告急求救。

不管怎么说,卫侯黔牟是周天子女婿,周庄王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而且事情还涉及周天子的颜面,便问群臣:“谁能替孤去救卫?”

一时之间朝中大臣你观我,我观你,嘴上不说,心中却合计,周王啊周王,您还没摆正自己的位置啊?现在的王室早已经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了。昔日周桓王伐郑而被祝聃射中王肩,王室威望早已大不如前,连一个郑国都对付不了,何况是强大的齐师又联合四国之师?派去援兵不也是去当炮灰吗?还自取其辱,心中虽这样想,嘴上却不敢说。只有握有实权的西虢公伯和周公忌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王室衰微,不可冒险!五国兵强,安能抵挡?一旦有损,悔不及已。”

庄王又看向其余大臣,看他们皆面面相觑,唯唯诺诺,不置可否,只觉心中酸涩无比。

忽然一道坚实的身影从群臣中走出来,声若洪钟,语气里带着十分的果敢与坚毅:“二公所言差矣!五国虽强,但是联合伐卫乃是不义之师,不义之师安能言勇?”众人寻声望去,见是下士子突。

虢公冷笑道:“兵戎相见靠的是实力,不是什么虚名的义与不义?能让人闭嘴的是拳头而不是道理。”

子突据理力争,还说出一番至理名言:“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东周列国志》)焉有不义之师而能取胜的道理?更何况齐襄公荒淫无度,私通其妹,又滥兴兵戈,天下诸侯之所共恶,怎能坐视其为所欲为兴不义之师以伐天子之女婿?天子颜面何存?周王室颜面何存?”

虢公不言语。

而周公冷冷地问道:“倘若兴师救卫,战败而归,天子颜面就存了吗?”

子突反问道:“尚未作战,您怎么就知道一定会战败呢?”

周公又问:“那你有必胜的把握吗?”

子突道:“兵家之事,瞬息万变,突无必胜把握,但是必会全力以赴,与卫同生共死,宁死也断然不使王室受辱!子突愿用鲜血使天下诸侯知王室不可欺也。”

周王颇感欣慰,难得子突能为王室着想,不像其他大臣只知道食君禄,却不思为君尽忠,自是满口答应,就遣宁跪回卫国报信,随后遣子突领兵前往。

只可惜了子突的一片赤胆忠心,却被奸佞之徒所误。嫉妒能让人变得疯狂和可怕,一点也不假。周公和虢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人手中握有大权,更要命的是,又都心胸狭隘,妒贤嫉能。他们忌惮子突的勇武,怕他成功后,得宠于天子,就暗中使绊子,只给他少量戎车,杯水车薪又怎能救卫于水火之中?难能可贵的是子突明知他们故意刁难,竟毫无退缩之意,他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告于太庙后就带兵救卫。

当时五国军队已到卫城之下,情势严峻。公子泄和公子职昼夜巡守不敢有丝毫懈怠,翘首以盼王室派大兵来解围,如大旱之望云霓。怎么也没料到子突就带了很少的兵车前来,期望值有多高失望值就有多大。片刻功夫,所带兵车,便烟消云散,子突奋力厮杀,手刃数十人,战袍上鲜血淋漓,最后力气皆无,又身受重伤,最终以身殉国。

五国人马很快就攻破卫城。

大势已去,公子泄、公子职和宁跪带领残兵拥护公子黔牟逃跑,半路上正好遇见五国人马,又是一场奋力厮杀,最后趁乱之中宁跪夺路逃跑,公子职和公子泄本有机会逃脱,但二人全力掩护公子黔牟,最终因寡不敌众三位公子都被鲁兵所擒。朔虽恨三人,但也不敢贸然决断,于是将三人转交给襄公。襄公命人将泄、职二公子斩首。两人死前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可谓一世之杰,襄公命人厚葬。而卫侯黔牟毕竟是天子的女婿,就让他回周王室了。

黔牟去周王室不说,单说惠公朔在襄公的支持下,鸣钟击鼓复位。厚赂五国自不在话下。

此次公子顽也随军回到卫国,一别卫国多年,自是感慨良多。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38: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宣姜篇(七)迟到的爱情终究还是来了,宣姜的历史骂名你认同吗?

公子顽尚在齐国时,襄公就将自己的想法跟他说了,让他回卫国娶宣姜,考虑到宣姜毕竟是他庶母,所以公子顽坚决不肯。

襄公不乐意了:“是公子不喜家姐?还是觉得家姐配不上公子?”

公子顽摇头:“当然不是,宣姜不管人品家世样貌皆非顽可攀?只是我与宣姜乃庶母与庶子关系,顽怎敢因一己之私而不顾人伦之大?这样做也是陷宣姜与父亲于不义之中,顽怎敢如此?”

襄公闻言,哈哈大笑,说出了一番他自认为非常有道理的至理名言:“公子迂腐之见。家姐本就不是宣公之妻,而被宣公强行霸占,有悖人伦的是宣公而非公子。家姐本来许给公子急子,而急子已逝,弟娶兄嫂无可厚非。如今天赐良缘,万不可因世俗愚见而自毁幸福。”

公子顽依旧不肯:“我与惠公朔兄弟也,惠公乃宣姜之子,又将是卫国之君,这样做置惠公于何地?”

襄公笑道:“此事我已和惠公朔提及,他已答应,公子就不必担忧了。”

公子顽吃惊不小,他没想到惠公朔竟然为了得到齐侯的支持重返卫国复国,连这样的条件都答应,置其母于何地?

公子顽虽然没同意这门婚事,但是他心里其实是爱慕宣姜的。如此貌美的宣姜想让人不动心也难,所以当初在卫国时他能避开就避开和宣姜见面,以免接触时间长了,让他生出不好的想法,毕竟他还做不出他父亲做的有悖人伦之事。

襄公见他坚持不肯,态度坚决,眼睛一转,心里有了算计,就转移了话题,暂时不提此事。

等到卫惠公复国成功,公子顽和他们一起回了卫国。

这一天,襄公请公子顽喝酒,当然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将公子顽灌醉。公子顽不知就里,果然喝多了。齐襄公看着醉的迷迷糊糊的公子顽,心里暗道:“你小子怎么会是我的对手?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小九九?心里明明觊觎我姐姐,还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最讨厌的就是你们这些虚伪的人,表里不一,要不是关涉姐姐的幸福,真想狠狠揍一顿。”襄公心里这样想,嘴上却吩咐人将他送到宣姜的别院里。

襄公事先早就跟宣姜沟通了,宣姜经过一番挣扎也同意了,反正她在卫国的名声早就不好了,自从她被迫嫁给宣公开始,似乎她人生的不幸就已经开始了,她现在容颜尚在,为何要委屈自己呢?比起宣公,公子顽真是好多了,于是就同意了,得到姐姐的默许,襄公更加卖力撮合了。

公子顽被带到宣姜的卧室。待所有人都走后,偌大的房间只剩下清醒的她和不清醒的他。她走到公子顽床前,看着这张熟悉的面孔,英俊儒雅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成熟与坚毅,越发吸引人。一想到这个人过了今晚就是自己的丈夫了,宣姜心里还是有些激动的,好像她的爱情才要悄然绽放。

公子顽迷迷糊糊中皱着眉毛,不知道在纠结什么。宣姜忍不住用手轻轻抚平他微皱的眉头,原来他喝多了的样子这么可爱。宣姜正想将手拿下来,突然手被用力攥住,紧接着一道灼热的光芒射过来。宣姜一惊,下意识地用力撤手,她的力气怎么能和公子顽相比呢?公子顽只稍稍加点力,她便不能动了。

宣姜沉默半晌,忽然问道:“你愿意娶我吗?”

半晌,才听到公子顽喃喃自语:“愿意,但是我不敢。”这算是酒后吐真言吧!

公子顽嘴上说的是不敢,可是手却出卖了自己,他一把将宣姜搂在怀里……

这段一直被刻意压抑数年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再也阻挡不住,也许饱受世人的诟病就是她逃不出的命中劫数吧!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床上时,公子顽只觉得头昏脑胀,又感觉好像抱着什么软软的东西,软软的滑滑的,那种感觉很舒服很舒服。当他的手无意中碰到一只手时,才猛然惊醒。此时,宣姜也醒了。两人彼此看着,似不认识一般。半晌,公子顽揉了揉眼睛,又狠狠掐了一下自己,很疼,他可以确定自己不是做梦。昨晚的情况他不是没有印象,只是把它当成是梦了,现在看来并不是梦,这样说来昨晚上是真的宣姜,自己怎么会在宣姜这里呢?他明明和襄公喝酒,后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想必是喝多了。此时他明白了,是襄公设计了自己。此时他说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生气吗?好像不完全是,心里还有一丝喜悦!高兴吗?也不尽然,心里还有一丝愧疚。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索性就将错就错吧!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段被人算计的婚姻却异常完美。

两人婚后,恩恩爱爱,琴瑟和谐,似神仙眷侣一般。两人一共生了五个子女:长男齐子早卒,次子戴公申,次子文公毁;长女为宋桓公夫人,次女为许穆公夫人。其中的许穆公夫人还是春秋时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可以这样说,除了这段不伦的婚姻关系之外,两人的生活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宣姜的故事到这里要结束了,而后人对宣姜的骂声似乎才刚刚开始。

我们看看刘向的这段经典的舆论谴责:“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在刘向的笔下,宣姜简直就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真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留恶难尽。”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她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悲剧呢!自己的婚姻意外地被公公截胡是她所能左右的吗?好不容易迎来了爱情的春天,身份又是自己的庶子,宣姜的内心又何尝没有一丝挣扎?让一个不幸的女人为一个国家的治乱去买单,未免太过沉重了吧!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39: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一)荒唐的兄妹情

宣姜出嫁被公公截胡,消息很快就传到齐国宫廷,僖公有多宠爱宣姜,此时就有多愤怒,可怜自己如花似玉一般的女儿,怎么办呢?教训这个老不修的,等于是将此事昭告天下,不教训他又咽不下这口气。僖公的拳头握紧又松开,松开又握紧,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事情已经这样了,齐、卫两国又有联姻之好,为此大动干戈确实不够明智,少不得忍气吞声接受这个现实,只是便宜了宣公这老不修的,这笔账他先记下,早晚要跟他算一算。有了宣姜的惨痛教训,僖公对文姜的婚事更上心了,定要为文姜许一门好亲事,绝不能重蹈宣姜的覆辙。

单说文姜眸若秋水媚眼含羞,面似芙蓉顾盼生姿,与其姐姐宣姜一样出落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真有倾国倾城之貌,只是与宣姜的文静相比,更多了几分活泼俏皮风流妩媚。文姜雅好诗文,博古通今,出口成诗,更胜宣姜一筹。

大国公主,又兼有美貌与才华,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诸侯公子,仰慕者甚多。僖公的世子诸儿比文姜长两岁,长得亦是风流潇洒女面男身,更兼高大魁梧,是名副其实的美男子。两人虽不是同母所生,但年龄相仿,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甚笃。

一日文姜在房中看书,诸儿来找她去花园赏花。

文姜笑道:“哥哥说是花美还是我美?”

诸儿笑道:“当然是妹妹美了。”

文姜笑得俏皮可爱:“如果我美,为什么还要去赏花呢?如果花比我美,那我就更不去赏了。”

诸儿一听,哈哈大笑:“妹妹说得对,花儿有什么好欣赏的?就在这欣赏妹妹好了。”

文姜斜觑着诸儿:“油嘴滑舌,总没正经的?不理你了。”

诸儿笑道:“我怎敢骗妹妹呢!妹妹知道哥哥最疼你了。”

文姜秀眉微蹙,嗔道:“昔日姐姐未出阁时,最疼的就是你我二人,谁料到姐姐绝代佳人竟然被宣公这个糟老头子霸占了,想想就让人生气,让人心疼,也没见哥哥替姐姐出气,想来疼也都是假的?”


文姜和诸儿

诸儿听罢,紧握双拳,怒眼环睁,恨恨道:“妹妹错怪哥哥了,若不是父亲为全局考虑不许,哥哥早去教训宣公这老色鬼了。不过妹妹放心,早晚有一天我要让宣公好看,姐姐的事情我自会放在心上,只是眼下只能这样了。”

文姜知道诸儿也在生宣公的气,便道:“算了,哥哥也别生气了,我没有怪你的意思,只是替姐姐感到不值。”想到自己也快到出阁之龄了,诸侯托亲的亦不在少数,有了宣姜的先例,文姜心里总是有些不安。

诸儿看出文姜心里的担忧,态度马上变得严肃起来:“妹妹放心,若是有人敢对妹妹不好,我第一个不会放过他,哪怕是父亲反对,我也不会妥协。姐姐出阁时我年龄尚小,有些事力不从心,而现在不同了,我已经能保护妹妹了!而且我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不妨透露给妹妹一点儿。”诸儿说罢,诡异一笑。

文姜一听与自己的婚事有关,自然上心,忙问是什么情况?

诸儿道:“父亲想要将妹妹许配给郑世子忽。前些日子,父亲与郑伯在石门相会,歃血为盟约为兄弟,父亲便问及世子忽是否婚配?郑伯说否,于是父亲就提及想将妹妹许给世子忽。能和我们齐国联姻,能娶到妹妹这样的绝代佳人,郑伯自然是愿意,就等回去告知世子忽呢!”

文姜一听,眼睛一亮,又问道:“那哥哥了解世子忽吗?”

诸儿道:“世子忽我尚未见过,不过父亲曾见过他一面,据说长得十分俊朗伟岸,玉树临风,又正直勇猛,英雄了得,颇有其祖父郑武公当年的风采神韵,父亲十分喜欢呢。”

文姜一听,心里更加高兴。

“那哥哥跟我讲讲他的事情好不好?”

诸儿笑道:“怎么妹妹还没出阁就已经惦记他了?”

文姜面带娇羞之色:“人家只是好奇嘛,想能被父亲看中的人会是怎样的英雄人物?”

“世子忽的事情我所知不多,不过他祖父和他父亲的事我倒知道一些。”

文姜笑道:“那哥哥就给我讲讲他祖父和父亲的事吧!”

“妹妹这算是爱屋及乌吗?”

文姜有些微怒,秀眉紧皱:“哥哥若不讲就算了,且请到别屋坐,妹妹想休息了。”

诸儿连说:“好好好,我这就讲这就讲,瞧把妹妹急的。”

文姜一听,马上来了精神,准备认真听诸儿讲。

文姜也好,诸儿也罢,两个人性格里都有洒脱不羁的一面,像这样的日常生活小片段自然不会太少,而最终这段兄妹情偏离了正常轨道,违背了天理伦常,显然这种少年时的耳鬓厮磨起了不少催化作用。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异性之间的交往,哪怕是至亲也要有适当的距离。

本文打算以这兄妹二人的对话作为切入点带您走进郑国,了解春秋早年郑国小霸中原的崛起之路。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42: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二)护驾有功的郑武公

诸儿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了郑武公。

当初周幽王宠信褒姒,废了太子宜臼,将申后打入冷宫。申后之父申侯听说此事非常生气,就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幽王。犬戎兵强马壮,很快就攻陷了镐京,杀了幽王,掳走褒姒,整个镐京闹得鸡犬不宁。请神容易送神难,申侯见状自觉有愧,就密约晋侯姬仇,卫侯姬和和秦君嬴开一起驱逐犬戎,迎立平王宜臼。听说郑伯友为保幽王力战而死,为国捐躯,郑世子掘突得知此事,悲痛不已,便亲率战车前来助战,为父报仇。在这场战役中,世子掘突高大魁梧,相貌堂堂,身穿银盔银甲,手持长矛,大战戎人,展现了惊人的武艺。而卫武公耄耋之年也披甲上阵,威风凛凛,杀得戎人胆战心惊,这一少一老在战场上可谓露足了脸,这一战也让二人在诸侯中扬名。一番厮杀过后犬戎被赶出镐京,世子掘突也因护驾有功,就袭爵为伯,继任郑国国君,也就是,同时平王让郑武公掘突为卿士,留朝辅政。

文姜双目炯炯有神,叹道:“壮哉武公,一代英杰,真英雄也!”

诸儿叹道:“妹妹也别高兴太早了,论起文治武功,武公确实了得,只是这人颇有野心,甚至为达目的,还有些不择手段呢!”

“哦?这是怎么回事?哥哥你快点说给我听。”

郑武公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先后吞并了一些小的诸侯国。胡国国君眼见着和他毗邻的诸侯国先后被武公所灭,也担心自己被灭,就积极做好备战准备。可是让胡国国君没想到的是武公不但没有对胡国用兵,还积极和胡国建立友好关系,甚至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胡君。胡君一时也摸不清武公是什么想法,就询问郑女,郑女则笑道:“父亲这样做自然是想和胡国结永世之好,两国好互相扶持。”

胡君听罢,将信将疑,就派细作去郑国探听虚实,结果探知:一次郑国朝堂上,大夫关其思建议武公讨伐胡国,好继续扩大郑国的疆域,郑武公一听,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斥道:“胡国,是我们的盟国,胡君是我的女婿,你竟然让孤去讨伐它,岂不是陷孤于不仁不义之中?”说完,就命人杀了大夫关其思。

细作回来报知胡君,胡君抚掌大笑,道:“武公真君子也,是真想和我们交好,倒是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同时心中暗自高兴,有郑国做靠山,胡国可高枕无忧了。想到自己的多疑,还有些许愧疚,于是更加宠信郑女,同时也放松了军事戒备。只是胡君做梦都没想到的是,郑武公竟然趁他放松戒备时偷袭胡国并灭了胡国,胡君也成了阶下囚,真是一觉醒来人间已变了天,想必此时胡君肠子都悔青了吧。

文姜听到这里,秀眉紧蹙,粉面微怒,冷笑道:“还以为武公是什么英雄人物呢?分明就是一个小人。”

诸儿笑道:“妹妹这样说就妇人之仁了,为了自己国家利益,哪有那么多的仁义道德可讲?别说是郑武公,就是那个被卫国百姓歌颂传唱的谦谦君子——卫武公,也不像卫国百姓传唱的那样宽和忠厚。

关于卫武公,文姜还是知道一些的,因为姐姐宣姜嫁到卫国,所以卫国发生的事情她会格外上心一些。卫国百姓赞美卫武公的这首诗歌她是耳熟能详的: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她想象不出如此谦谦君子的卫武公会做出什么令人不齿的事情?

诸儿见文姜半信半疑,继续讲道:“卫武公姬和是卫釐侯的次子,卫共伯姬馀的弟弟。釐侯薨,太子共伯继位为君。听说共伯为人谦恭厚道,对他这个弟弟非常好,经常赏赐给他东西。只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外表看起来彬彬有礼的弟弟,却暗地里拿他哥哥赏赐的东西阴养死士,趁着共伯祭悼釐侯时,在墓道中杀死了他哥哥,否则焉有他的国君之位?”

文姜一听,惊讶不已,道:“哥哥这是听谁说的?世间传言共伯去祭悼其父,因伤心过度,自觉有愧,就在墓道中自杀了。后来,被卫武公发现了,就把他葬在釐侯旁,以全其一片孝心。”

诸儿闻听此言,哈哈大笑:“妹妹太单纯善良了。卫武公那么说无非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妹妹试想,共伯如果想自杀,在釐侯刚刚过世时就会自杀,何必等到半年之后呢?这份孝心是不是来得太晚了?”

文姜想了想,觉得诸儿说得有道理,不禁感叹道:“想不到被人誉为谦谦君子的卫武公竟然是弑兄篡位之人。”

诸儿道:“这件事卫武公做得确实不光彩不地道,不过,除此之外,他还是很有作为的,执政期间也深得民心。”

文姜冷笑道:“即使他无愧于天下人,难道也不愧对其兄吗?午夜梦回,他良心就不受谴责吗?”

诸儿笑道:“妹妹快消消气,替这些已经作古的人生气,气出病来可不值得。我们还是说说活着的人吧。”于是诸儿继续讲道:“卫武公本来和郑武公同时得平王器重,等到卫武公薨,郑武公更是独揽大权。等到郑武公薨,他的儿子庄公继位。说到这个庄公,就更加有趣了。”

文姜一听,兴致更浓了。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44:0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三)

说起郑庄公,这事还得从郑武公从申国娶妻说起:郑武公当初从申国娶妻,名叫武姜。这武姜长得十分貌美,武公很宠爱她,而武姜也很争气,给武公生了两个儿子,这长子就是庄公。听说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的,疼得武姜死去活来,差点没把命搭上,因此受了很大的惊吓,于是就给他起名叫寤生,所以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她后来生的小儿子共叔段不仅是顺产,长得还十分俊美,又会说话哄武姜开心,武姜喜欢得不得了。尤其是想到生庄公时差点难产死掉,就更加厌恶他。不止一次在武公面前说共叔段怎么怎么好,庄公怎么怎么不好,屡次三番劝武公废长立幼。武公是何等英明睿智,宠爱武姜归宠爱,但始终不答应废长立幼之事。后来武公薨,庄公继位。武姜仍然不死心,就时常在庄公面前抱怨,说他这个哥哥没有尽心照顾好弟弟。

文姜感慨道:“面对这样偏心的母亲,庄公也是够可怜的,那他是什么反应呢?”

诸儿耸了耸肩膀,摆出一副很无奈的表情。当然了,庄公的表情显然也是如此。武姜每次提及此事,庄公都是唯唯诺诺,嘴上答应着,而实际上除了给共叔段一些金银珠宝之外,别的也就没有了。

武姜心中有气,索性直接向庄公给共叔段要封地。至于要哪块地方做封地,武姜确实考虑了很久。思来想去,她还是觉得制地非常好,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这里归共叔段所有的话,将来定能成大事,所以就跟庄公求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地。

庄公听着武姜的无理要求,想了想,表情若有所思:“母亲的想法确实很好,孩儿就共叔段这一个弟弟,自然要给他最好的封地才是。只是制地嘛,难道母亲忘记了当初的虢叔就死在这里,将弟弟封在这不祥之地恐怕不妥吧!”

武姜想了想,知道庄公是不想将共叔段封到这里,他又拿虢叔的死说事,她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她就这么一个最可心的儿子,万一,她赌不起。

武姜忽然眼前一亮,笑道:“你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又想起了一个地方,只是怕你不同意呢?”


庄公微微一笑:“怎么会呢?除了制地,其他地方都听母亲安排。”

武姜一听,马上笑意盈盈,说道:“既是这样,你做哥哥的有这番心意,我这个做母亲的自然要成全你的一片爱弟之心了,依我看,京城就不错,不如就把京城作为段的封地好了,你看怎么样?”

庄公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京城那可是繁华富庶之地,武姜十分高兴,共叔段也十分高兴。

且说共叔段来到京城不久就开始修葺城墙,给城墙加宽加高,京城里的人都称他是京城太叔。


庄公手下有一位心腹大臣,名叫祭仲,此人足智多谋。他早就看出了武姜的意图,就劝庄公道:“听闻太叔段在京城将城墙加宽加高,其意图非常明显,主公不可忽视,应早点下手,解除太叔段的威胁,蔓草犹不可除,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只是一笑置之,道:“这是武姜的意思,孤又能怎么办呢?”对于祭仲的提议,不予理睬。

再说太叔,在京城修缮城墙,见庄公没有什么反应,胆子也越来越大,于是就开始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官员,除了听命于庄公之外,还要听命于他。

朝中的大臣公子吕听说了这件事,就直接去见庄公,直接跪下请求庄公允许他去侍奉太叔段。庄公不解,问其何故?

公子吕回答得非常干脆:“一个国家怎能有两个君主呢?如果主公想把江山拱手让给太叔段,那臣自然要去侍奉太叔段了——毕竟臣也有一家老小需要供养。当然了,如果主公不想将郑国的锦绣山河让给太叔段,那就请主公赶紧除掉他,以免养虎为患。”

谁料庄公依旧不以为意,上前将公子吕扶起,笑道:“大夫多虑了。”

公子吕道:“臣听说前些时候祭仲大夫已经跟主公提了建议,主公不听,结果太叔段更加胆大妄为,如果主公再不听臣的意见,只怕会更加助长太叔段的气焰,到时臣怕……”

庄公打断公子吕的话,道:“大夫不用说了,大夫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那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公子吕见庄公根本听不进劝告,急得去找祭仲商量,同时将朝堂上的对话又讲了一遍。祭仲想了想,忽然笑了。公子吕是急性子,忙问:“都要火烧眉毛了,大夫还有闲心笑吗?大夫这样置郑国江山于何地?又怎么对得起主公对您的信任?”

祭仲解释道:“我笑大夫不解主公之意。”

公子吕问道:“主公究竟是什么意思?”

祭仲笑道:“瞧把你急的。我想,主公是等着痈疽彻底腐烂之后,再一次性将其彻底清除吧!”

公子吕似信非信:“大夫也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吗?”

祭仲点了点头,叹道:“你我皆不如主公也。”

公子吕长舒一口气:“罢了罢了。人人都说你祭仲是智囊,我姑且信你一次,那就再等等吧!”

太叔段见庄公仍然没有任何反应,索性将这两个地方收编到自己的封地里了,而且还一直扩大到廪延。

公子吕见时机成熟,就直接去见庄公,想亲自率兵去攻打太叔段。

庄公依旧不予理睬,气得公子吕直跺脚,负气之下,拂袖而走。

庄公的反应很快传到了太叔段的耳朵里。

太叔段心中暗自高兴,于是开始储备粮草,修缮兵器。步兵车兵,一切都准备到位,只等待时机成熟,而武姜到时候替他作内应打开城门。只是武姜并不知道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庄公的眼线之内,包括太叔段起兵造反的日期,庄公都了如指掌。可怜太叔段这里刚起兵,庄公就命令公子吕率领200辆兵车攻打京城。太叔段在京城作威作福,京城的人本来就不支持他。太叔段哪里抵挡得住,一路败逃,逃到了鄢地。庄公穷追不舍赶到鄢地继续进攻他,太叔段见势不好,又逃到共国。一场兵变就这样在庄公的掌控之中以迅雷之势解除了。

文姜问道:“太叔段跑了,那庄公怎么处置他的母亲武姜了呢?”

庄公当然非常生气,自己的母亲不喜欢自己也就罢了,竟然还帮助自己的弟弟攻打自己,想要夺自己的国君之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他就把武姜安置在了城颍,并且还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文姜很好奇:“那庄公真的一直也没见他母亲吗?”

那倒没有,过了一段时间,等他气消了就有些后悔。不管怎么说武姜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有生养之恩,自己贵为一国之君,将母亲关起来,势必让天下诸侯耻笑。只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他贵为一国之君,又不能言而无信,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将武姜放出来,于是庄公在公开场合经常会流露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而这件事情就传到了颍考叔的耳中。

颍考叔将自己打猎所获得的一些野味呈给郑庄公,庄公很高兴,就赏赐他食物吃,而颍考叔在吃的时候把肉留下来,不吃,庄公不知就里,就询问何故。颍考叔趁机说:“臣有一个老母亲,我给她的食物她都吃了,只是没有吃过君主的食物,请主公允许我将这肉带回家给我母亲尝尝。”

庄公一听正好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感叹道:“你有母亲可送,孤身为一国之君,却没有。”

颍考叔故作不知,询问缘由。庄公就将整个事情的大致情况跟他讲了一遍,同时也说到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听罢,哈哈一笑,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如果主公掘地见到泉水,然后挖通一条隧道,在隧道里面相见,谁又会说什么呢?”庄公很高兴,拍手笑道:“果然是好主意,多亏大夫成全了孤母子之情。”于是就命人按照颍考叔所说的去做。隧道挖成,庄公走进隧道内,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自从被安置在城颍,也有些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如今见庄公不弃前嫌掘地相见,内心也感到惭愧,听到庄公在外赋诗,泪水不由自主淌了下来,于是走出隧道,赋诗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母子抱头痛哭,就这样,两人又恢复了母子关系。

文姜叹道:“这份母子之情有几分真心,恐怕只有庄公自己知道吧?”

诸儿想了想,笑道:“听说庄公这个人老谋深算,妹妹分析的也未尝没有道理。”

文姜忽然有些担忧:“听哥哥这样说,不管是郑武公也好,郑庄公也罢,哪一个不是老谋深算?恐怕这个世子忽,也未必是忠厚之人。”

这个世子忽是否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呢?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45:2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四)齐大非偶

提到郑世子忽,还要从周郑交质谈起。

周平王见郑国不断地蚕食其他的诸侯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不由得暗自担忧,怕郑国独大难以驾驭。为了削弱庄公的权力,平王就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自然不是省油的灯,索性就向平王辞行归国。郑国有功于社稷,平王怎敢怠慢,自然不承认这件事。郑庄公不依不饶,坚持辞行。周平王无奈最终提出了交换人质的做法:让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然后郑国的世子忽到周朝做人质。

文姜惊问道:“那庄公答应了?”

“当然了。”

文姜叹道:“若如此,天子威望荡然无存也。那世子忽在周朝做人质,日子恐怕过得也不是很好吧?”

“难能可贵的是世子忽毫无怨言。后来平王驾崩,世子忽才回郑国。”

文姜似有些感伤:“想必在周这几年世子忽吃了不少苦头吧!只是没有一番历练又怎么能成器呢!”

听说后来北戎入侵郑国,庄公就派世子忽率兵抵御,听说他先诱敌深入,然后用伏兵大败戎人,将戎军杀得大败而归,这一战打得那叫一个漂亮,世子忽也让各诸侯国刮目相看。

……

自从文姜得知父亲想将她许给郑世子忽,又听诸儿跟她讲世子忽如何英雄了得,心中便有些放不下,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心中已经认定他是世间最好的男人,每天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世子忽来迎娶她。想象着世子忽是怎样的英俊潇洒?甚至想象着婚后两人如何地百般恩爱琴瑟和谐,不知不觉间,眼角眉梢都染上了笑意。长日漫漫,更觉无聊,便抚弄琴弦: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显然此时的文姜已经坠入到爱河之中。

遗憾的是文姜并没有将这段幸福的姻缘盼到,反而等待她的是冰冷的拒绝。

原来庄公回国后,就将齐侯想联姻之事跟世子忽说了,不料世子忽却以“齐乃大国,非我偶也”为由拒绝了这门亲事。庄公虽然将厉害关系也跟他讲了,而世子忽却道:“大丈夫寄身于天地间,当思自强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怎能仰仗婚姻呢?”

庄公又道:“文姜可是出了名的绝代佳人,听说诸侯求亲者都快踏破门槛了,难道吾儿一点也不动心吗?”

“孩儿并不求娶妻如何绝色,只求能和孩儿心有灵犀祸福与共。”

庄公见儿子如此有志气,也颇感欣慰,便也不勉强他。僖公闻说世子忽不愿就婚,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心生敬意,只得将婚事暂时放下不提。

文姜得知消息后又惊又怒又羞又愧,她原以为凭自己的样貌、出身和才学,这门亲事自然是板上钉钉的事,世子忽断然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婚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可哪曾想,世子忽竟然拒绝得如此干脆,好一个“齐大非偶”?她堂堂大国公主竟被小国世子拒绝,这叫她情何以堪?

僖公见文姜情绪低落,神情沮丧,连忙好生安慰女儿:“姜儿不要难过,说来说去,也是这个姬忽没有福分,他若是答应这门婚事,不仅可以得到强大的靠山,又有佳人相伴左右,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好事?可他呢?哎,到底是年轻人,血气方刚,虑事不周,岂不知刚过易折的道理?有志气是好,可也要懂得权衡利弊!也枉庄寤生聪明一世,不好好跟他儿子分析利弊!”


说罢,就向文姜保证一定给她找个大国的世子方可。话虽如此,越是得不到的越感觉好,尤其是世子忽拒绝和大国联姻,不趋炎附势,单就这一点看,这个男人就十分了不起,文姜虽然气他拒婚,但发自内心却是很敬重他的,越发觉得世子忽是普天下最优秀的男人。她呢?也是要才有才要貌有貌,可是他却不愿意娶她。文姜心中越发郁闷,越想心里越难受,俨然失恋了一般,虽然是个未曾谋面的男人。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47: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五)英雄的世子忽

不说文姜怏怏不乐,单说北戎野心勃勃,先前入侵郑国,被郑世子姬忽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狼狈不堪。戎主十分窝火,想着如何报仇。郑国有姬忽在,戎人不敢轻易出兵攻郑。戎主正犹豫时,却有探子回报,说是齐僖公和郑庄公会盟去了,齐国无主。戎主一听,顿觉眼前一亮——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濒临沿海,经济富庶,若能打败齐国,那得到的油水可比郑国多多了,如今齐僖公不在国内,真是天赐良机,有道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戎主当机立断,派遣元帅大良和小良带领一万戎兵进攻齐国。

且说戎人长得彪悍,善于骑射,又突然袭击齐国,齐兵没有任何防备,所到之处根本无力抵御,戎人很快就攻破了祝阿,直逼历下,形势十分紧急。齐军守城的士兵见势不好,接二连三向齐僖公发告急文书,请求速派救兵支援。

僖公会盟结束后正往回赶,走到半路就接到了告急文书,他做梦也没想到戎贼会突然袭击齐国,心下甚是忧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思考退敌良策。他心中思索:北戎乃蛮夷之族,不懂礼义廉耻,喜欢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这次派大军入侵,看来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微利!若是此番不能及时将其打退,他若得到甜头,势必会经常骚扰边界,到时候边疆将永无宁日了,所以这一仗必须得打败蛮戎,让他们以后再也不敢窥探齐境。只是戎贼骁勇强悍,单凭我国兵力,恐难取胜,眼下只得联系其他诸侯共同对付蛮戎。找谁合适呢?齐、鲁两国是邻国,关系友好,鲁国若出兵,定能解燃眉之急。齐、卫是联姻关系,齐国有难,卫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而郑国呢,离齐最近,两国又刚会盟,再加上戎贼曾经入侵郑国,被世子忽打得大败而归,想必他在对付戎贼上很有经验。思来想去,僖公最终决定联合鲁国、卫国和郑国,让他们出师帮忙。想到这里,僖公向这三位诸侯王写好国书,请求他们派兵支援,自己则亲自率领公子元和公孙戴仲,去历城拒敌。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话说郑国离齐国最近,郑国援军第一个先到。

僖公听说郑庄公派世子忽为大将,带领三千兵马已到历下。

僖公高兴不已,亲自出城犒军,迎接郑世子忽。

僖公曾经见过世子忽,时隔几年,如今再见,更觉英武不凡。且说世子忽年纪二十上下,身披白色战袍,手拿长枪,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僖公更是喜欢,大摆酒宴款待世子忽等一行人。

酒宴上世子忽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又谦逊有礼,僖公越发喜欢。心中暗想:郑寤生倒生了个好儿子,此子和我女儿文姜倒是天生的一对儿。两国本是盟国,若再联姻,关系更加牢靠,怎奈他却不同意?看来自己需要做点什么了。只是眼下大敌当前,破敌要紧,暂且把婚事放到一边,等打退北戎再说。僖公心中所想,世子忽自然不晓得。待酒席过后,僖公便询问世子忽有何退敌良策。

世子忽答道:“戎兵乃游牧之族擅长骑射,优点是容易发动进攻,缺点是容易被打退;而我方使用兵车,优点是不容易被打退,当然缺点是不容易发动进攻,可以说是各有利弊,想要取胜,就要发挥我们的优势避开我们的劣势。”

僖公手缕胡须,点点头:“世子所言甚是,那我们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呢?”

世子忽说道:“戎兵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礼仪教化,士兵之间既不团结一心又无友情可言,都是见利忘义之辈。他们打了胜仗彼此之间争抢好处不会谦让。打了败仗,彼此之间互看热闹不会相互救援。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一致命弱点,来个诱敌深入。先派出一小部分军队前去抵挡敌人,然后假装战败逃跑,诱惑戎兵前来追赶。我军事先埋伏好,只等他们进入我军的埋伏圈。蛮戎若发现中了埋伏,必然会吓得逃跑,到时候我们再全力追击,就可以一举歼灭蛮戎。”

僖公听罢,哈哈大笑:“世子果然智慧过人,此计甚妙,正合孤意。听说先前世子大败戎贼,用的就是诱敌深入之计,这次叫戎贼还中此计,谁说人不能犯两次相同的错误?为了阻止他们向前逃跑,孤让齐军埋伏在东门;为了阻断他们的归路,还要麻烦世子带领郑兵埋伏在北门附近的鹊山,这里地形复杂易于隐藏,只等戎贼钻进我们的口袋里,我们就前后夹击,这样可以万无一失。”

世子忽点头同意,然后带领郑兵去北门做好埋伏。

僖公命令公子元领兵两千在东门埋伏好,等戎兵来追时,趁势掩杀。然后让公孙戴仲带领一千人去前面抵挡戎兵,只许输,不许赢,一直要将戎兵引诱到东门埋伏的地方才可以。

且说公孙戴仲带领一千人马到军前挑战。戎兵主帅小良手持大刀从戎兵中跃马而出。此人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态度甚是傲慢,见齐兵前来挑战的人,中等身材,手持长枪,貌不惊人,便有几分看不起,厉声问道:“对面的小矮子是什么人?见着本大帅还不速速下马投降,本帅心情好还可以饶你不死,否则定让你身首异处,让你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公孙戴仲笑道:“区区蛮夷之辈,也配知道本将军的名姓?你且吃我一枪。”公孙戴仲话刚说完,挺枪跃马便向小良刺去。小良身子向左侧一偏,躲过这一枪,然后横刀向公孙戴仲砍去,两人话不投机便战在一处。小良武艺精湛,又极其勇猛,大约二十多回合,戴仲就有点招架不住,见势不好,虚晃一枪,拨转马头,回头就跑,却不朝北门走,而是绕着城墙向东门跑去。

小良见戴仲打不过想逃跑,哪里肯依?率领人马就追了出去。

主帅大良见小良得胜,回头对身边副将笑道:“早若知道齐兵如此不堪一击,我们何必等到今天才来?今日我们定要攻进齐国都城,本帅听说,僖公有一个女儿叫文姜,美得不可方物,将他掳走回去献给我们戎主,戎主定然高兴。”众人一听,也纷纷跟着起哄,大良就率领大军跟在后面支援小良。快到东门时忽然听见炮声大作,战鼓喧天,顿时伏兵四起。

小良连叫:“不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拨回马头,命令戎兵赶紧向后退,而大良的人马跟在小良的后面不知就里,眼见小良人马纷纷向后退,毫无秩序可言,不一会就冲撞到了一起,戎兵互相踩踏死了不少人,最后终于合到一起向后退。

此时公孙戴仲与公子元合兵追赶而来一路掩杀,戎兵死伤无数,一路向北退,来到一座山前,但见此山海拔不高,但怪石嶙峋。大良和小良也顾不上派人巡视一下地形,回头一看,见齐兵离得越来越远,便命令戎兵停下来,喘息一会。戎兵都饿了,刚要埋锅做饭,就听见山坳里喊声大起,一支人马冲了出来,当先一员将领威风凛凛,非是旁人,正是世子姬忽。

大良和小良都认识姬忽,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上马,此时已无心恋战,也顾不得辨别道路,看着路就跑,世子忽随后追杀,又杀了不少戎兵。再说大良和小良领残兵败将走了几里路,又听喊声大起,原来是公孙戴仲和公子元率领齐兵赶到了,戎兵哪里有抵挡能力?被杀得尸横遍野,主帅大良和小良又往回跑,正好遇见世子忽。小良一时慌乱被世子忽一枪挑于马下。大良见状,冷汗涔涔而下,慌忙举枪和世子忽对战,没几个回合,一个没防备,被世子忽一枪扎到后心,横尸马下。

世子忽把大良和小良的首级砍下,交给齐侯献功。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48: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六)求婚再次被拒的文姜

僖公看着大良和小良的人头,非常高兴,嘴上赞不绝口:“若非世子英雄了得,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打退戎贼。世子为我国真是立下不世之功。”

世子忽语言依旧谦逊得体:“僖公过誉了,忽也是侥幸立了这微小功劳,能杀退戎兵,多亏齐侯用兵有方调度有法。”

僖公一听更加高兴,想他半生阅人无数,似姬忽这般人物真是没有,尤其是年纪轻轻就如此了得,真不愧是郑武公的后人,大有祖父之风。

同时僖公不忘派遣使者告知鲁国和卫国的军队,战争已经结束,他们可以回国了,避免他们长途跋涉。又命令大摆筵席,专门款待世子忽。诸儿也参加了筵席,见世子忽果然是世之麒麟,难怪妹妹念念不忘,就连诸儿也被他所吸引。

席间僖公趁着酒兴,又旧话重提,说道:“世子英雄了得,听说至今尚未成亲,我小女文姜亦才貌双全,孤意欲将小女许配给世子,不知世子愿意否?”

僖公没料到世子忽再三推辞,坚决不肯应下这门婚事。

僖公不死心,又劝道:“世子将来必是郑国之主,齐、郑联姻,有百利而无一害,难道世子不为郑国考虑吗?”

世子忽道:“忽奉父亲之命援救齐国,侥幸成功,如果接受齐国婚约回去,旁人不知就里,肯定认为我凭借战功索取婚姻,让别人取笑,岂是君子所为?如今齐患已解,忽也该回郑复命了。”

僖公想了想,叹道:“既是这样,孤也不勉强世子,只是世子解我国于危难之中,在临行之前孤想再摆酒宴为世子践行。齐宫后花园内百花盛开,风景甚美,赏花饮酒甚是惬意。”

世子忽见盛情难却,就答应了。席宴上仅僖公和姬忽两人,两人推杯把盏,论及天下大事,侃侃而谈,甚是投机,只恨相见太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僖公忽然说道:“后花园内风景秀美,饮酒聊天还不尽兴,孤让小女文姜,抚琴弹唱一曲,不知世子意下如何?”僖公虽是这样问,却不待世子忽回答,就听见琴声想起,紧接着便是动人的歌声,似天籁般传来。

世子忽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但见百花丛中,一妙龄少女正抚弄琴弦,红唇微启,边弹边唱。世子忽从未见过如此绝色的女子,一挑一抹之间,更是妩媚妖娆,只觉得百花亦显得黯淡无光。世子忽不觉看得有些痴了,半晌不语,视线从未从文姜身上移走。而文姜一边抚琴弹唱,一边暗暗观察世子忽,只觉得心神一荡,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好上百倍,更加爱恋不已,而她弹唱的曲子便是《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是宜室宜家之花,歌词中的意思,世子忽又怎会不明白呢?只是他无法回应而已。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僖公见姬忽一直在注视文姜,心中高兴,暗道:“果然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看来今日此举是对的。”想到这里,僖公便道:“小女文姜爱慕世子英雄了得,若蒙世子不弃,愿侍奉世子左右,世子以为如何?”

此时世子忽也回过神来,僖公以为姬忽定会答应,不料世子却道:“文姜公主确实是绝代佳人,可惜忽福分浅薄,辜负公主一番美意,忽深感歉意。不瞒僖公,忽早已心有所属,只等时机成熟,便去迎亲。”

僖公一听,吃了一惊,忙道:“这也无妨,哪个公子王孙不是三妻四妾,如果公子不愿意委屈那名女子,可以效法当年舜娶娥皇、女英之事。”

此时文姜也弹唱完毕,僖公和世子忽的谈话尽入耳内。开始听到世子忽拒绝,心中一紧陷入绝望,又听父亲提议他效仿娥皇、女英之事,心中稍微平静一些,她能感觉到世子忽刚才一直在注视自己,知道他对自己亦有好感,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不料姬忽却道:“多谢僖公美意,只是忽已答应了她,今生只娶她一人,实在对不住公主,何况公主身世容貌非忽所能配得上!”文姜听罢心中甚恼,更觉无地自容,站起身便哭着跑了出去。

僖公见世子忽百般拒绝,心中亦觉不爽。世子忽便起身告辞,僖公只好着人送他回馆驿休息。

世子忽回到驿馆后,想到白天里发生的事情,心中亦觉得有愧于文姜公主和僖公的一番情意,只是感情的事情确实勉强不得。他不想依附任何人,只想靠自己的能力,即便是配偶,他也有自己的衡量,他想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伴侣。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49: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七)诸儿与文姜

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拒绝,深深地伤害了文姜的心。她若出身在普通的官宦之家也就罢了,可她偏偏是堂堂大国公主,又以美貌才学闻名于诸侯,这样的被拒绝叫她情何以堪?她文姜岂不成了被世人嘲笑的对象?文姜越想心里越气,越想心里越烦闷,无论别人怎么劝说,她就是无法释怀,只觉得无脸见人,饭也吃不下,什么也不愿意做,越发的精神恍惚起来。

僖公夫妻二人自是着急,经常过去劝慰女儿,亦不管用,文姜亦发削瘦起来。

诸儿听说文姜病了,心下也是担心,每天都去探望妹妹。

僖公本来不太同意他去文姜的闺房,但是眼见女儿病的不轻,也顾不得这些了,又知他兄妹感情甚笃,或许诸儿说的话她还能听进去呢?

诸儿去看望文姜,不仅承包了文姜的饮食,还每天想各种法子哄她开心,文姜道:“哥哥是太子,早晚要继君位,如今却日日来妹妹这里,岂不是耽误哥哥处理政事?”

诸儿笑道:“在我心里没有什么事比妹妹更重要?”

文姜苦笑道:“哥哥可要小心不要被父亲听见?”

“听见又如何?大不了不让我继位罢了。如果能日日照顾妹妹,不做国君又如何?”

文姜有些吃惊,当然也很感动:“哥哥真的可以为我放弃国君之位?”

“当然了。”

“为什么?”

“就是——我们是兄妹,有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我们不是兄妹该多好?哪怕不惜一切代价我也要娶你为妻。”

诸儿这番话如石破天惊,文姜似不认识他一般,惊得半晌没言语。她从来没有想过哥哥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兄妹关系好,可再好也是兄妹,也不可能有什么的?他依恋诸儿,也只是因为他是哥哥,是对她最好的哥哥。

诸儿见文姜震惊的表情,心里只觉得苦涩不已,难道妹妹对自己仅仅是兄妹之情吗?就没有一点点其他的情感吗?诸儿有些不甘心,问道:“姜儿,你喜欢我吗?不是兄妹的喜欢,是男女之间的喜欢?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不是你哥哥,你会嫁给我吗?”

“哥哥,这个假设并不存在啊!我们是兄妹,这是不能更改的事实。”

诸儿忽然有些情绪激动,“可是我想知道?你知道吗?我每天都在想你,想你想的吃不好睡不好?看着你情绪低落日渐消瘦,你知道我心里有多着急吗?这半年来我日日探望你,难道你感受不到我对你的爱吗?我何尝不知道我们是兄妹?我何尝不曾努力控制这份情感?”可是这么美貌聪慧的文姜他就是喜欢啊!

说完,诸儿忽然握住文姜的手,问道:“告诉我,你爱我吗?我要听实话?抛却我们是兄妹这件事。”

“可是……”

“没有可是,我现在让你想,你现在想,然后告诉我。”

“我……”

如此体贴的哥哥,如此俊朗的哥哥,可是为什么非得是自己的哥哥呢?如果他们不是兄妹该多好!

面对诸儿的质问,文姜思量再三,最后叹道:“如果我们不是兄妹多好!”

……

感情的事本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但是兄妹之间的感情一旦越界,就应该及时刹车,毕竟人是高等动物,是有理智的。可是文姜和诸儿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人都是极其感性的人,都是极其执着的人,认准了就不愿意妥协。如果说他们一开始一丁点挣扎都没有,是不大可能的,只是最终理智落败了,两人最终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置人伦于不顾,做出了违背人伦之事。

而文姜的彻底堕落,除了她的风流天性之外,姬忽的拒婚无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当然了,这件事也不能怪到世子忽身上,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只是谁也没想到文姜在这次拒婚的耻辱中彻底扭曲了。在她看来,她已经名誉扫地了,被受世人嘲笑,又何妨再加条罪名呢?她又何尝不知道她和诸儿之间于情尚可,于理难容,但此时她只想遵循内心的想法,活得尽兴,就让世人去唾骂吧,她不会再理会,她要疯狂一把……

只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诸儿与文姜的事情就被传了出来,自然也传到了僖公的耳里,僖公气得七窍生烟,一个是自己的长子,自己百年之后的继位者,一个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却做出这种有伤伦理风化之事,如果他能下去手的话,他相信他一定要打死这两个孽子,可是他下不去手啊!既然不能打死他们,怎么办呢?僖公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赶紧将文姜嫁出去。

正当僖公愁眉不展之际,鲁国的公子羽父竟然来齐为鲁桓公求婚,僖公一听,喜出望外,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连想都没想,立即就答应了这门婚事。他没想到竟然有人愿意戴这顶绿帽子,那他还能说什么呢?他还能挑什么呢?曾经他发誓一定要好好给文姜选一门婚事,眼下还选什么选?有人愿意娶他女儿他就已经阿弥陀佛了。那么这个鲁桓公是谁呢?我们还要详细说一说。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50: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八)鲁隐公摄政

提到鲁桓公,还要从他的父亲鲁惠公说起。鲁惠公的第一位夫人叫孟子。孟子去世得早又没有子嗣,于是鲁惠公续娶了声子为妾。声子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鲁隐公到了娶妻之年,鲁惠公开始在诸侯中给息物色妻子。不知怎的,他忽然灵光一动,想起当初跟宋武公结盟的时候,宋武公曾经跟他提及,他有一个女儿,名叫仲子,生下来的时候手掌上的掌纹看起来像是“鲁夫人”三个字,鲁惠公当即笑道:“既是如此,那将是天作姻缘,待我息儿长大成人,就去宋国下聘礼。”当初也许只是随口一说的玩笑话,但是现在想来,鲁、宋联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鲁惠公便遣使者去宋国下聘礼迎娶仲子,当仲子被迎娶到鲁国时,鲁惠公一见仲子,就被她的倾城之貌所迷倒,他没想到宋武公的女儿竟然如此美貌,便生爱慕之情有不舍之意。虽然只见一面,但仲子的一颦一笑就在他的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越想越放不下,越放不下越想,这可如何是好?他恨不得马上将仲子占为己有,可这是给儿子息娶的妻,怎么像儿子息交代呢?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鲁惠公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询问大夫羽父。

鲁惠公脸色微微有些涨红,尽管有些难为情,但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羽父说了。羽父听罢哈哈大笑,说道:“这有何难?主公可还记得,这位仲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手掌上的掌纹看起来很像‘鲁夫人’三个字,这说明他嫁给我们鲁国当是天意如此。夫人自然是正室,而公子息是庶子,他娶的妻自然不能称为夫人,所以上天的本意并非是想让公子息娶仲子,而是想让主公您娶仲子。天意如此,谁敢违背上天的意思?主公只要继续在诸侯中给公子息物色合适人选就好了,再说公子息为人温和孝顺,必然不会反对您娶仲子。”

鲁惠公一听,微红的脸颊立刻染上了喜悦之色,又问道:“那此事怎么向宋武公交代呢?”

羽父笑道:“这个更容易了。主公试想,仲子掌纹上有‘鲁夫人’三个字。宋武公若不说,谁又知道?而宋武公之所以将此话传出来,就说明他想和我们鲁国联姻,而联姻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宋国的利益。众所周知,公子息是庶子,将来是没有机会继承国君之位的,而主公您是国君,如果仲子能嫁给您,她所生之子就是嫡长子,将来必然要继承国君之位,而一旦继位,他就是宋武公的外孙,想必宋武公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会反对呢?”

鲁惠公抚掌大笑:“卿一番金玉良言,如拨云见日,让孤茅塞顿开,卿真社稷之功臣也。”于是重重的赏赐了羽父,然后自己直接娶了仲子为妻。

自从鲁惠公娶了仲子,真真是宠爱的不得了,不久仲子就生了儿子取名叫允,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姬允比公子姬息小二十多岁,但因其母仲子是正室夫人,所以姬允就是嫡长子。

倏忽光阴易过,姬允才六七岁的时候,鲁惠公病情渐重。仲子在鲁惠公床前侍奉,哭的如泪人一般。鲁惠公看着娇妻幼子,心中亦感伤不已,便将公子息叫到床前,说道:“为父将不久于人世矣,但有一事放心不下。”

公子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问道:“父亲有什么事就吩咐儿子,儿子必然万死不辞。”

鲁惠公点点头,半晌方说道:“我们鲁国的先祖是周公旦,他曾经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在摄政期间,他先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和殷商贵族武庚等人的叛乱,然后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使王室强大。待成王长大以后,又还政于成王。他一辈子为了周王室,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也因此受世人敬仰。儿能效仿先祖周公旦辅佐成王乎?”

公子息满眼都是泪水,发誓道:“孩儿虽然没有先祖的治国理政之能,但是必当全力以赴辅助幼弟姬允,待他长大成人后就还政于他。”

惠公点点头,道:“息儿宅心仁厚,为父自然放心,只是姬允年纪尚幼,待他长大成人后,若为可塑之才,汝可还政于他。若无才无德,孩儿可取而代之。”

公子息闻听此言,慌忙跪下道:“孩儿乃庶子,身份低微,万不敢违背周礼僭越为君,况且幼弟姬允聪慧果决,自然是君主的最佳人选。”

惠公闻听此言,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又嘱咐道:“羽父乃国家社稷的栋梁之才,汝当信之任之,方可保鲁国无忧。”

公子息点头答应。不久,鲁惠公薨,姬允继承国君之位是为鲁桓公,因其年幼,由公子息,也就是隐公暂时代理国政。

鲁隐公摄政之后,很想向先祖周公旦那样大有作为,将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再将国政还给鲁桓公,这样他也可以像周公旦一样受后人敬仰。因而隐公以仁德来治理鲁国,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仁德换来的并不是臣子的仁厚。


且说鲁隐公执政第一年的四月,大夫费伯向他提出建议:他想去郎地修筑城池。费伯是鲁国第十任国君鲁懿公的孙子,也就是鲁隐公的叔父。郎地属于他的封邑,隐公觉得兹事体大,就没有同意。费伯一怒之下,就自作主张带领军队去郎地筑城了。隐公知道此事后,虽然生气,但事已至此也没有再追究。费伯见鲁隐公没有追究,便更加放肆了,第二年干脆把鲁国的附庸国极国给灭了,占领了极国的土地,以扩大自己的封地。

费伯之所以敢如此大胆,跟一件事情有直接的关系。话说郑庄公打败他的弟弟共叔段之后,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跑到了卫国,他和卫桓公的弟弟州吁关系甚好。而州吁本来就是一个好战份子,早就觊觎卫桓公的国君之位,于是就替公孙滑进攻郑国,占领了郑国的边邑廪延。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他一直担心共叔段和公孙滑父子会卷土重来,郑国和宋国等诸侯国又战争不断,他不想在这次战役中损失郑国的兵力,于是就率领周天子的军队和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的南部边境。这样郑国既没有兵力上的损失,又可以名正言顺,同时,为了更大的胜算,郑庄公又请求邾国出兵。邾国本是很小的诸侯国,郑庄公本来是不屑一顾的,这次却放下身段去和邾国结交,目的无非是要拉拢鲁国,因为鲁隐公刚摄政不久就和邾子克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邾子克见郑庄公主动跟他结交,自然是求之不得,很想好好在郑伯面前表现一下,他又怕鲁隐公不肯出兵相助,到时候弄得很尴尬,于是就请求鲁国大夫公子豫去劝谏隐公。公子豫信誓旦旦地向邾子克表态:“这件事就包在他身上。”

鲁隐公摄政之后,基本的外交策略就是多和诸侯国结盟,哪怕是很小的诸侯国,像邾国这样的。对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是万不得已,就保持中立。公子豫请求出兵援助郑国碰了一鼻子灰,自觉颜面无光,于是他也效仿费伯,没有经过隐公的同意直接带兵出去参战了,然后又自作主张地和邾国、郑国在翼地会盟。要知道两国结盟当是君主的行为,而公子豫违令出兵在前,胜利后代君主结盟在后。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被诛杀。隐公考虑到公子豫虽然不听命令,但是此次帮助郑国打了胜仗,如果杀了他,郑庄公自然会不高兴,杀一人而得罪一国之君并不划算,权衡利弊过后,隐公再一次选择了隐忍的态度,而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他的摄政不能服众。

羽父见状,怕公子豫大权独揽,便向隐公提出修筑鲁国南门的建议。隐公觉得太过劳民伤财就没同意,羽父借此机会效仿公子豫,直接带领军队去修筑南门了。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50: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九)宋宣公与宋穆公的兄弟情

鲁隐公的一再忍让,让鲁国的卿大夫们更加肆无忌惮。于是在鲁隐公执政的第四年,又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提到这件事还要从卫国开始说起。

话说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时刻没忘记上次和郑国的这场大战,如今他继位为君,正好可以报仇雪耻,于是就派使者告诉宋国的宋殇公,说宋穆公之子公子冯在郑国,在郑庄公的帮助下,时刻觊觎宋国的国君之位。如果殇公想铲除公子冯,卫国愿意出兵出物,同时还可以联合陈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州吁的话,正戳中了宋殇公的心病。于是宋、陈、蔡、卫国四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五天之后四国才撤兵回去。

为什么宋殇公想要攻打郑国呢?想要铲除公子冯呢?这还要从他的父亲宋穆公说起。宋穆公是宋宣公的弟弟,他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但是因为宋宣公和宋穆公兄弟二人感情甚笃,这份兄弟情甚至超越了父子情。

宣公病重时就握着其弟的手说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是天下之通义,我想立你为君,吾弟切勿推脱。”这番话放在殷商之际确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到了周代就不符合制度了。众所周知,西周开始时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息争”(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想要继承天子或者诸侯卿大夫之位,就要满足两个条件:正妻和长子,而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只能有一个,就意味着其他人没有资格继位,既然没有资格,那就不必肖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避免兄弟之间为了争位而互相残杀。

宋宣公的行为显然破坏了游戏规则,尤其是自己还有儿子的前提下。

准备继位的宋穆公自然是感激涕零,推让了多次也未必不是发自内心的。他最终也没有辜负兄长,等到他病重的时候,就召见大司马孔父嘉,对他说道:“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为君主,我时刻不敢忘记宣公的大仁大义,我死后一定要让与夷继位为君。”

宋宣公与宋穆公兄弟之间的感情是真的好,可是却忽略了血缘关系已经远了一层的堂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否也像他们一样好?

关于这一点孔父嘉看得是比较准的,他劝谏宋穆公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群臣都愿意立您的儿子公子冯为君。”

宋穆公只想着兄弟情了,根本没有听进去,他如果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岂不是不仁不义的行为,死后又有何面目见他的亲哥哥?他还嘱咐孔父嘉要好好辅佐与夷。

孔父嘉本就是正直之人,见穆公如此真诚,就点头答应了。

穆公薨,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为君就是宋殇公。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则出居郑国。

宣公和穆公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游戏规则,所以宋殇公虽然继位了,但是在郑国的公子冯一直都是他的一块心病。公子冯呢,心中也不甘,因为他也完全有资格继位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这番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


宋殇公知道群臣中有很多人想拥立公子冯为君,所以州吁提议攻打郑国,他立即就答应了。只是这次攻打郑国没有任何收获,诸侯各国只得暂时退兵。那么这场战争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52: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十)隐忍的鲁隐公

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存在,战争就在所难免。果然,到了秋天,宋、陈、蔡、卫又联合起来卷土重来,攻打郑国。郑国的领兵将领是祝耽,此人号称神箭手,百发百中,战争于是进入了相持阶段。

宋殇公想到和鲁隐公在清地结盟不久,就派遣使者请求鲁隐公出兵相助。有了上次鲁隐公不同意公子豫出兵的事情,宋殇公决定效仿邾子克找鲁国大夫去劝谏鲁隐公,至于找谁呢?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羽父最合适,此人不仅掌握兵权,还有野心,而且还很贪婪,于是就拿极其厚重的礼物贿赂羽父。想到上次公子豫在诸侯中露足了脸,这次也该轮到他大显身手了,羽父当即向隐公请求出兵帮助宋国。

这场战场刚开始时,鲁隐公就向大夫众仲询问:“卿家觉得卫国州吁能成功吗?”众仲莞尔一笑,回答道:“臣只听说用德行来安抚百姓,从来没听说过通过祸乱能成功的。更何况州吁残忍无道,弑兄篡位,早就众叛亲离,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是自取灭亡之道,焉能成功?”鲁隐公点头,深以为然,又问道:“那卿家觉得此次四国联合攻打郑国,结果会如何?”

众仲摇头:“势均力敌,不好预料。如果哪方能寻得援兵哪方就会获胜,而且……”

“而且什么?”

“臣担心宋国会来找君主您出兵?”

“何以见得?”

“这场战争最想获胜的就是宋殇公,他迫切的想趁此机会除掉公子冯,公子冯一日不除,恐怕他一日不得安心。我们和宋国结盟不久,想必他会来请主公您出兵。”

隐公笑道:“那他想必也应该知道我是不会出兵的。”

“所以,他会找说客前来。”

众仲话音刚落,羽父就到了。

众仲笑道:“说客到了。”

“卿家觉得孤如何是好?”

“不论主公答应与否,羽父都会出兵相助,所以主公不要答应,等羽父领兵回来后,在趁机治其罪,出其不意,一举将其铲除,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敢违背主公的命令,这也是主公树立威信的最好机会。”众仲说完就退下了。

隐公虽然不喜羽父的骄横,却没有除掉他的想法。何况父亲去世前还嘱咐他要重用羽父,如果除掉羽父,岂不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思?他听从了众仲的不同意出兵助战的意见,却没有听从他的除掉羽父的建议。

事实是,果然不出众仲所料,羽父果然不顾隐公的反对带领军队去帮助四国了。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在返回的路上,见郑国的谷子黄灿灿的全都熟了,就顺手牵羊将郑国的谷子顺道割走了。

这场战役过后,羽父更加志得意满。而州吁虽然打了胜仗,但卫国的百姓对其怨声载道。他深知自己的君主之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就询问他最好的哥们石碏之子石厚。石厚是一个游手好闲之人,他哪里有什么好主意?就去询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笑道:“这有何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不就合法了吗?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石厚寻思:王室衰微,虽说周天子大不如前,但也不是谁说见就能见的?

于是又赔笑道:“那如何才能去朝觐周天子呢?父亲可有什么好主意?如果父亲能够帮国君这个忙,国君自然会厚赏您。”石碏叹了口气:“罢了罢了,厚赏就不必了,为父若贪财就不会告老还乡了,只要你能匡扶国君走正道,为父就心满意足感激不尽了。”

石厚连忙拍着胸脯向其父保证。

石碏继续说道:“如今周天子非常宠幸陈桓公,而陈、卫两国又友好,何不让陈桓公去请求呢?”石厚闻言大喜,回去就跟州吁商量,两人都觉得此计甚好,于是相约来到陈国。州吁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刚到陈国就被陈桓公抓了起来。州吁毕竟是卫国国君,再加上这是卫国家事,陈桓公不想趟这浑水,就请卫国人来处理此事。卫国人就派右宰丑杀了州吁,石碏则派他的管家獳羊肩杀了石厚。


原来,当初卫庄公宠爱州吁,石碏就曾规劝卫庄公:如果疼爱自己的儿子,就要用道义去教育他,不要让他养成骄奢、放荡的不良行为。如果庄公想要立州吁为太子,就应该早点定下来。如果不想立他为君,就要禁止他种种过分的行为,以免酿成祸乱。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跟州吁交好,两人真所谓臭味相投,在一起狼狈为奸。石碏苦口婆心屡次劝谏石厚,石厚根本不听。石碏束手无策,等到卫桓公继位,他料到卫国会发生内乱,就告老回家了。

虽然石厚回老家了,但一直关心着卫国的朝政。如今石厚问计,他觉得除掉州吁和石厚的机会来了。就趁州吁和石厚去陈国之际,提前给陈国的陈桓公写了一封书信。信中陈述州吁和石厚杀死了卫国国君卫桓公。两人大逆不道,罪不容诛,累及卫国,将来也势必会连累陈国,希望陈桓公在陈国将其二人抓住,帮助卫国除掉这两个叛逆之人,卫国百姓将感激不尽,到时候陈、卫结盟以为友好。想必石厚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死在自己的老子之手吧。成语大义灭亲就是从这来的。当然了,这也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再说鲁隐公,自从摄政以来,朝中大臣几次三番不听自己的命令,心下非常烦闷。于是在他执政的第五年春天,他想去棠地观看捕鱼,顺便也放松一下,调整一下心情。隐公刚将想法说出来,就遭到大臣臧僖伯的劝诫。臧僖伯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君乃一国之主,任何行为都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捕鱼这是下等人做的事情,不是国君应该去的地方,应该观赏的行为。”隐公心里又何尝不知道呢?只是他觉得自己活得太压抑太憋屈了,为什么他就不能任性一把呢?当然这番心里的独白他是不能说出来的,于是就解释说自己想去视察一下边境。

臧喜伯笑道:“主公恐怕是视察边境为假,有难言之隐为真吧!”隐公沉默不语。

臧喜伯道:“主公莫非困惑于羽父专权独大?”

隐公依旧沉默不语,半晌方道:“卿家可有良策?”

臧僖伯道:“臣子凌驾于君主之上,早晚会生异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望主公早日定夺?”

隐公摇摇头:“羽父乃是先君托孤之重臣,孤摄政又怎敢逆先君之意?”

臧僖伯摇头:“不然,主公宅心仁厚,欲效仿周公辅政。只是主公有周公之仁德,却没有周公之果断狠辣。当初周公平定管叔等人的叛乱是何其果断?何其雷厉风行?”

隐公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不过去棠地观赏捕鱼的想法倒是很坚定。臧僖伯见无法劝说隐公,就称病没有跟随前往。

这年的冬天,臧僖伯卒。隐公心里很难过,就按照原来的等级,再加一级的葬礼来安葬他。

鲁隐公摄政十一年,诸侯之间的战争他只参与了几次,而最有名的一次战争就是他和齐僖公、郑庄公联合攻打许国。当然了,在这场战役中鲁隐公和齐僖公都是配角,真正唱主角的是郑庄公,也因为这两位配角的介入,导致这场战争的结果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郑庄公为了继续扩大地盘,许国就成了他要拿下的肥肉。想要灭掉许国,就要先得到许田,这是拿下许国的物质保障,而毗邻许国都城的许田偏偏属于鲁国。鲁国是大国,郑庄公自然不能硬抢,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还有个宋国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于是郑庄公就向鲁隐公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理由看起来也非常充分,互惠互利:“周王室东迁之后,我们去朝见天子,道路遥远,有诸多不便。而贵国去泰山祭祀,沐浴休息也没有落脚的地方。如果用我们的‘汤沐之邑’祊田和贵国的‘朝宿之邑’许田交换,岂不是两全其美?”

鲁隐公早就看穿了郑庄公的野心和用意,便以许田乃天子所赐不敢背天子之意而交换为由拒绝了。

交易没有谈成,但许国这块肥肉郑庄公却一直惦记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借口,就是许国没有及时向周天子进贡,所以他打出了周天子的大旗,联合齐僖公和鲁隐公一起讨伐许国,并且约定谁先攻下国都,许国的土地就由谁说的算。这三国虽然联合攻打许国,但是对许国的热情度却完全不一样。鲁隐公和齐僖公都对许国的土地不感兴趣,但是这次师出有名,是打着周天子的大旗,以许庄公不进贡为由,名正言顺,他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扩大自己在诸侯国中的影响,而郑庄公则不然,他是一个实际派,他的目标单一而明确,满脸上都写着五个大字——我想要许国。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53:1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十一)郑庄公的野心

郑庄公觊觎许国非一日两日也。为了增加战争的胜算,他又凭借三尺不烂之舌说动齐、鲁两国国君一起伐许。考虑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三国国君都打算御驾亲征。世子忽文武兼备,他想代父出征,郑庄公思虑半晌没有同意,世子忽文韬武略并不逊色,可毕竟年轻,刚有余而柔不足,遇到棘手的事情怕难以随机应变,再加上郑国国内也需要人守护,他得防备宋国趁他攻打许国之际搞偷袭,就让世子忽和祭足留守,一文一武,可保郑国万无一失。他自己则亲自出马,统帅大军,任命他非常信任的颍考叔为先锋,带着公孙子都和瑕叔盈两元大将浩浩荡荡杀奔许国而去,一路上似卷起浓浓狼烟。

而三个大国夹攻一个兵少将寡城矮池浅的许国,无异于黑云压城一般。当然了,为了显示这场战役的正义性,三国元首经过秘密协商,开出了条件:只要许国投降,许庄公向周天子负荆请罪,三国大军就撤离许国,许庄公也可以保留君位。话说这个许国,虽然国小势微,可君主许庄公却是一个硬骨头,扬言许国有断头君主无投降君主,君主有骨气,许国的百姓也不负众望,个个都不怕死,和许庄公死守城池。三国元首没想到这小小的许国竟然如此顽固,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政治协商,商量的结果是由郑国攻打北门,鲁国攻打东门,齐国攻打南门,留下一个西门,一旦城破,也好放许庄公一条生路,他们可不想留下杀死诸侯王的恶名。计议已定,三国元首各回营帐指挥。

许庄公探听到三国的兵力安排,也开始作防御部署,他深知,这三国只有郑国觊觎许国的土地,因而郑国必然会全力以赴,其他两国只为树立威望而来,必不会全力以赴,因此,他将主要兵力都放在了北门上。

由于许兵的顽强抵抗,郑国头两天不断发起进攻,都没能攻下北门,郑庄公不由得有些怒气,想他戎马一生,大小战役打了无数次,虽然有胜有负,可是那些毕竟都是跟自己实力相当的诸侯国,而眼下这小小的许国竟然迟迟拿不下,岂不让天下诸侯耻笑?于是第三天一大早,他就将众将召集到一起,下了最后期限:今日无论如何必须拿下许国,否则各位将军有何颜面回国?

颍考叔第一个站起来,信誓旦旦:“今日若不将主公的大旗蝥弧插到许国的城门之上属下绝不回来见主公。”

当初颍考叔出主意让郑庄公得以和母亲缓和关系,郑庄公一直对颍考叔心怀感激,见他忠勇可嘉,立即投去赞赏的眼神,好像颍考叔马上就要建立不世之功一样,被光环环绕,刺得人有些睁不开眼睛,当然,睁不开眼睛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就怕刺痛某些人那颗嫉妒的心。



到了中午,新一轮的攻城又开始了。颍考叔手握郑庄公的大旗蝥弧,奋力向前冲去,许国的城墙本就不高,再加上颍考叔的勇猛也将许国守城的士兵给震慑住了。且说颍考叔在许国士兵震惊的眼睛中一跃登上许国城墙,然而还没等他站稳,突然一道凌厉的寒光从背后飞来,一支箭正好射中颍考叔的后心,只听颍考叔大叫一声,在许国士兵的再一次震惊中从城墙上跌了下去。众人都在奋勇杀敌,谁也没注意到是谁在暗中放冷箭,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瑕叔盈见颍考叔从城墙上被射了下来,也没看清除是谁射的,他也顾不上这些了,就马上接过颍考叔手中的蝥弧冲了上去,一跃登上城头,大喊道:“国君登城了”,郑国将士见郑国大旗飘扬在许国的城头上,顿时人心振奋,个个奋勇当先。此时守城的许兵都傻眼了,哪里禁得住郑兵的冲杀。

骨气归骨气,实力归实力。骨气固然可嘉,可实力才是硬道理,北门一破,南门和东门防守薄弱的地方也很快就被攻破了。许庄公见大势已去,便打开西门率领军民突围,奔向卫国而去。而许庄公的结果是两年后客死在卫国,也让人唏嘘不已。

许国被拿下了,但是问题也来了,怎么处置?

郑庄公想霸占许国,又怕诸侯不服,就假惺惺地让齐、鲁两国国君来处置。齐僖公觉得自己树立威望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他可不稀罕许国这些许土地,弄不好还落他人口实,于是就将这块烫手的山芋推给了鲁隐公。鲁隐公自然也不傻,也不肯接,这块烫手的山芋最终又回到了郑庄公的手上。当然了,不接归不接,他们两人可不希望郑庄公独吞许国,这不是便宜他了吗?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替许国说好话,认为许国不向天子进贡自然有错,但是不至于因此而灭国,应该酌情发落。

这回郑庄公是彻底明白了,自己费劲心力劳民伤财最终闹了个白玩,好处都让齐、鲁两国得去了,如果他强行将许国纳入到郑国的版图中,齐鲁两君势必会不满,刚刚结盟的关系很可能就此破裂了,同时还落天下诸侯以口实,可是就此放过许国,他又怎么甘心呢?正当他愁眉不展,思索怎么处理许国时,忽然有下属来报,说是许国大夫百里带着一个小孩来求见三位国君。郑庄公暗想:如今只得见机行事了,于是对齐、鲁两君说道:“既是许国大夫,就让他们进来吧!”

齐、鲁两君点头同意。且说百里一进来就跪倒于地,痛哭流涕:“许国有罪,如今已经得到惩罚,望大国怜悯,保留许国宗庙,以祭祀先祖。”

郑庄公指着百里旁边的小孩问道:“此子是谁?”

百里道:“我君主无子,如今又不知所踪,这是我君主唯一的兄弟新臣。”

郑庄公暗思:事已如此,他何不卖个人情呢?也算是为将来筹谋。想到这里,郑庄公笑道;“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对许君不满,所以才假借我们三人之手惩罚他,承蒙两位君主好意,将许国交给寤生处理,可是寤生又怎敢当呢?众所周知,我自己有一个兄弟,尚且不能和睦,又怎么敢把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既然许国已经知罪了,也后嗣有人,不如就把许国还给许叔新臣吧。”说完目光转向百里,眼神意味深长,百里何其聪明,郑庄公觊觎许国多年,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许国?马上说道:“许国乃是有罪之国,怎么敢居住在许都,只要三位君主能保留许叔这一点血脉祭祀先祖足矣。”

“这?”郑庄公看了看齐僖公,又看了看鲁隐公,似乎在询问眼下该如何处置?

齐僖公道:“一切但凭庄公处置。”

庄公表面上和颜悦色,心里却在骂娘。什么任凭我处置?我要说将许国归我们郑国,你们会同意吗?会同意吗?

当然了,齐僖公心里也有潜台词:任凭你处置你敢把许国独吞了吗?你敢吗?

郑庄公心里在骂娘,嘴上却说道:“既然许国大夫百里坚决不肯住在许都,不如这样,暂时先把许都空出来,让大夫百里侍奉许叔新臣住在许都的东部边邑,为了确保许叔的安全,让我国大夫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边邑,也好有个照应。如果上天能够依礼撤销对许国的惩处,让许公来治理他的国家,许叔就可以搬到许都,如果许公需要我国的帮助,我们自然责无旁贷。同时我们也要确保许国的安全,不允许任何国家打许国的主意。”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简直无懈可击,郑庄公既表现了自己的大度,让天下诸侯信服,又把许国君臣完全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只是这番大义凛然的话很快就被打脸了。

那就是鲁隐公死后,鲁桓公继位,郑庄公和鲁桓公会盟,再一次提出交换许田和祊田之事,同时为了表示诚意,郑庄公还将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璧送给鲁桓公,结果鲁桓公欣然应允。有了许田这个军事基地,郑庄公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许国了。只是郑庄公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后,郑国会发生内乱,而许叔新臣则趁机夺回都城,打跑了郑国军队,重新复国,史称许穆公。这个许穆公我们以后还会提及,尤其是他的夫人——许穆夫人,还是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公复国之后,郑国也因此将许国视为仇敌,屡屡兴兵犯许,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许国本来是正当的复国,在郑国看来却成了大逆不道,再一次论证了“弱国无外交”这一真理。

郑、许两国以后的兴兵我们姑且不谈,单说颍考叔的死,让郑庄公十分气愤:箭是郑国的箭,又是从后心直接穿过去的,显然是自己人干的,可是又查不出是谁在暗中放冷箭?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郑庄公就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条狗和一只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

这样的日日诅咒,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终于有人承受不住,大喝一声:“不必诅咒了,射死颍考叔的人就是我。”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54: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文姜篇(十二)春秋第一美男——公孙子都,成语“暗箭伤人”说的也是他哦

话说郑庄公为了给颍考叔报仇,以最隆重的诅咒仪式诅咒射杀颍考叔之人。三天过去了,终于有一人承受不住,当着郑庄公和全体大臣的面,大喝一声,承认自己就是射杀颍考叔之人。这一声大喝震惊了所有人,众人寻声望去,这一看不打紧,都惊得目瞪口呆。此人不顾众人惊愕的表情,已经走到大殿中央。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此人身上。

再看此人身高九尺,面如冠玉,俊眼修眉,皮肤比女人还白,唇不点而红,凌厉的目光透着勃勃的英气,若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如此貌美的男人,如果扮上女装,恐怕连貌美如花的女人也要逊色三分。此时他面颊微红,表情微怒,依旧不减其俊美之色,倒另有一番霸气的美。

众人先是震惊,然后面面相觑,最后忍不住小声嘀咕:怎么可能是他呢?不只群臣震惊诧异,连坐在主位之上的郑庄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是他呢?

此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郑庄公和群臣的反应是如此的惊愕,原来此人非是别人,正是春秋时的第一位美男,第一位大帅哥——公孙子都。说到公孙子都,真可以说是上天眷顾的宠儿。

先看出身:

公孙子都,名阏,姬姓,和周王同宗,是郑桓公的孙子,也就是郑国的宗族子弟,是真正的身份显赫的郑国贵族,是郑国的公族大夫,也是郑庄公最宠爱的臣子。

再看形象:

出身高贵的人很多,可长得又惊为天人的却不多见,而子都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一位。那么子都究竟有多美呢?可以说他是郑国全体臣民的偶像,也是郑国女子择偶时所向往的最高标准。有诗为证: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位少女约会意中人,本以为长得像子都一样的美貌,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个相貌平庸又无知狂妄的人,还有比这更让人失望的事情吗?

“子都”俨然成了美男的代名词。子都的美貌影响力之大,其实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信你看我们那个中规中矩的孟夫子是如何评价子都?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子都貌美,如果这个人不知道子都貌美,那他一定是一个瞎子。

最后看才能:

出身高贵又貌美惊人的男人本就不多,可若这个男人又勇冠三军的话,恐怕就更加凤毛麟角了,而偏偏子都这三点都占全了。

子都貌美,却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靠脸吃饭的小白脸,当然了,子都也完全可以靠脸吃饭,可他偏偏要靠本事吃饭。子都身为一员武将,究竟有多厉害呢?可以这样说,郑国武将之中,倘若比武较量,拿出看家本事,没有人敢说自己能胜过子都。在战场上的子都手握长戟,攻城野战,如入无人之境,而且又箭法娴熟,在飞奔的骏马上,弯弓搭箭,更是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想让人不喜欢恐怕也难,因此郑庄公十分宠爱子都。如果几日没见到子都,总感觉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庄公心情烦闷的时候,只要看到子都,心情也变好了很多。他实在没想到他最宠爱的子都竟然暗箭伤人,这叫他如何接受?庄公手指微微颤抖,指着子都问道:“卿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与颍考叔无冤无仇,为何要置他于死地?”

子都躬身施礼后,方说道:“主公可还记得攻打许国之前,主公亲自着人设计蝥弧大旗,此旗又重又大,普通士兵根本举不起来,主公曾下命令,谁能举起蝥弧大旗,谁就为先锋,而且还把周天子赏赐给您的战车,也赏赐给他。本来是公平竞争的事情,可是那个颍考叔举起蝥弧大旗之后,便撒手不放,臣不甘心,就去追逐他,他见我追他,拔腿就跑,根本没有给臣这个比试机会,颍考叔本来就胜之不武,可是最终不仅做了先锋,还赢得了战车,臣羞与这样的人为伍,所以臣就发誓,我公孙子都和他颍考叔势不两立,郑国有他无我,有我无他。”

郑庄公惊问道:“难道卿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射杀颍考叔吗?”

其实不完全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从颍考叔为庄公出主意全庄公母子之情后,庄公就十分器重颍考叔。而在此之前,庄公最器重最宠爱的人就是他公孙子都。他觉得颍考叔的出现,把庄公对他的宠爱给分割了,这也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当然这个原因,公孙子都是不可能当着庄公的面直接说出来,于是就点承认。其实子都他不知道,在庄公心里,颍考叔跟他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庄公叹道:“若如是,是孤之错也,孤这样做本来是想激发你们的作战热情,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激化了你们之间的矛盾。”

公孙子都闻听此言也觉得有些惭愧,于是跪下道:“是子都有负主公厚望,暗箭伤人,错在子都,主公何错之有?子都皆因一时贪功,遂萌恶念,铸成大错,子都愧对主公,唯有一死以谢主公。”

子都话音刚落,就从腰间抽出一把匕首自刎,庄公见状,大惊失色,厉声喊道:“不要,不要啊,子都……”可是为时已晚,庄公眼睁睁看着一股鲜血从子都的颈项喷涌而出,瞬间染红了庄公的眼睛。庄公也顾不得形象,急忙从座位上出来,直奔子都而去,待到近前察看,子都已经气绝身亡。庄公抚尸痛哭,群臣见状也都落泪不已。虽然埋怨子都不该暗箭伤人,可是想到子都的美貌,还是感觉很遗憾。
横门栖迟写春秋2021-07-25 10:55:02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