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斗柄塔

楼主:吴新立 字数:1463字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不得不说,那会儿在斗柄塔里往上爬的感觉并不好,我已连续几次因踩不稳险些跌倒,尽管唯一一只电筒在我手里,但我知道走在前面的三个人更需要光亮,所以电筒多照在他们脚下。这座风水塔通向塔顶的石阶虽螺旋式向上,但高低不平,且通道逼仄,宽仅容一人,只能用手扶在塔身内壁凸起的砖块上找平衡和支撑。可能因数百年来不断有人登攀,触手可及的塔身已不再粗粝,而是在滑腻中传递着某种岁月的神秘。

这座近四百年的古塔,建在海南岛东北角,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建在铺前古镇的七星岭主峰上,名斗柄,被《琼州风水志》列为海南八大状元宝地之首,被人称为古代海南文人墨客打卡地……于是,我满怀崇敬之心去拜谒,去听尘封的故事,去看岁月静好的楹联和石刻。

由于在山下看不到塔,直走到近前才突然发现庞大墩实的塔身,像一堵墙般压过来,给人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这里植被葳蕤,林木茂盛,但南侧立有三块文物保护碑的地方,大片黄土裸露,与周围数百年形成的生态地貌极不协调,煞是突兀。显然,这里曾被指令砍树除草,开发景观历史,但还好,至少今天还鲜为人知,安静,没人,只有鸟啼虫鸣,风儿吹过。

与实心的风水塔不同,斗炳塔中空,即站在塔底可以仰望到塔顶,塔内采光透气靠设在塔身不同方位不同拱门来满足。不像年代较近的风水塔设计成楼阁式,观景平台上甚至会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檐,它每层仅以叠涩级檐相隔,它经年孤居荒山野岭,任岁月剥蚀,塔体斑驳,灌木间生,周身沧桑浸洇。虽看上去灰头土脸,但体量还在,仍释放着强大的气场。

斗柄塔门朝北,面朝大海,没有楹联,没有表情。迎面有香案,案面上无香火缭绕,唯见残烛香灰堆积,因无人打理已硬化板结。沿香案右首,我们拾级而上,心心念念的是,能更多看到这座百年古塔的往世今生,与它更多些交流。塔顶,高处,豁然开朗,海天一色,起初不过是寻常的感觉,但很快被塔顶近人高的砖垛吸引。我惊奇地发现,大多砖身上都有一道道白色附着物,如牡蛎内壳釉质,在阳关下闪闪发亮。好像这塔曾沉入海底,被牡蛎大面积寄生入侵。更抢眼的,还有砖基低处留下的烟熏火燎印痕,这里一定有数次仪式举行。不知为镇邪禳灾还是祈福。其实,在这里举行的任何一个仪式都是重要的,都会关联生命的维系。恍惚间,感受在山海背景下,先人的情绪在释放。一时间,时空穿越,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知自己生在哪朝哪代,是官吏是渔夫还是学子,神情怔怔,好像就这样与山海同在,一站站了几百年。

文物保护碑上,有斗柄塔是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在致仕之后,以航标和镇妖为目的,奏请朝廷拨款并众筹修建的记载。可塔建成于天启五年,即1625年,而王弘诲却在八年前去世。我总觉得说他建塔有些牵强,更相信是文昌当地人建造,用他的功名声望相助当地文运昌盛。浏览《族谱录》,有记录他退休后在老家定安建龙门塔并设藏经库,创建尚友书院,还资助修建了澄迈天池书院和文昌玉阳书院的功德,还记录了他在文昌铺前立以禁止破坏当地环境为内容的环保柱,并建议官府以七星岭为航标。可以理解,即便没有史籍记载,将建塔之功归属王弘诲也不错,既迎合文化传承及教化需要,又众望所归。

下山时,同伴问要不要去半山腰的七星圣母庙看看,据说是当地人的婆庙有求必应。想想,最后我们还是没去,谁也没说什么,而是静静地离开了。天下之大,作学问的人拜文圣孔子,更多的人拜武圣关羽,出海打鱼的人拜妈祖,生意人自然是拜财神,嗨,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要拜的神。
吴新立2021-05-26 21:11:58 发布在 散文天下
应该说,在海南的风水塔中,斗柄塔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塔基选址及建塔人选,均耐人寻味。你若走近它,对,一定要走近它,且满怀敬畏之心,才会感知它的朦胧和神秘。
吴新立2021-05-28 15:14:12 发布在 散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