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之流变

楼主:mingrui_song1978 字数:1731字 评论数: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伊朗虽有过世俗化,然民众基础愚昧,没有革命进取精神,尚不如阿富汗之不屈于强权

历史上有过很多民族其文化曾经辉煌燦烂过,然后来停止了进取,有的消亡,有的退化,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都是如此。

伊朗在唐朝时被称为波斯,而阿富汗则为大食。这两个国家和华夏有过很长时期的贸易往来,至元明时期仍还很繁荣,然终衰于晚清,其民众日趋保守,内敛于守家祈天,如巴基斯坦尔!

中国民众,如鲁迅言,有其劣根性,然其文化历史源源流长,虽曾屡遭夷族蹂躏乃至灭国,然不屈之精神从未熄灭。洎汉击匈奴,唐伐突厥,两宋抵御辽金西夏,皆有非凡英才之辈,虽宋末亡国尚未亡种,文化道统于民间尚存,绵延至明清。

然近代之中国,竟何以趋于内敛,其思想日趋保守而不如西方之奔放自由云?以我观之,大抵有三。一是唐宋以后尚武精神的缺失,二是程朱理学及清代卫道士对士民思想的禁锢使民众养成了逆来顺受的奴性,三是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性格,缺乏冒险探索的精神, 久而久之,到今天,中国人便表现在体质上孱弱,精神上空虚,思想上保守。

以往学者史学家一提到中国近代的落后就归因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过长,孰不知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思想开放百家争鸣时期,也有过很多的改革思变运动,然均天折于皇帝集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唱,思想之活跃,仍居华夏历史之最,终毁于秦之焚书坑儒。汉初,四方游士尚多,各家学派健在,然武帝一旨敕令,全国尊崇儒术,孔门独霸天下。

汉末三国两晋时期,最有可能产生第二次百家争鸣之现象,乱世岀英豪,兵家纵横游说之士云起,然并未出现划时代的思想火花,道法墨名诸家均遁迹于江湖,即使儒家自身圈内,亦未有鸿儒巨说问世,最多不过文坛上留下点儿浪花(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慨叹一下民生之多艰而已。



何也?两汉四百余年皇权之禁锢儒家之独尊是也!儒门内又独崇孔丘,旁枝皆受打压之故。华夏兴乱四百年后,归于一统,乃至隋唐,有胡人遗风,汉夷通婚,社会习俗渐趋开放,国力强盛,士卒有秦汉雄风。

此时,中原若有圣人出,再来一次百家争鸣,迭出新说,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及唐末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了。

然,唐之繁荣不过云文坛诗盛百姓满仓而已,至于开元间路不拾遗之说亦虚词耳。

虽如此,在唐于士大夫而言仍是幸运之时代。既有李白这样的个性狂流放荡不羁的诗仙,亦有杜甫柳宗元这样的体察民情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文人。在朝有明君贤相,在野有隐士逸仙,百姓安居乐业,商旅络绎不绝。女无缠足男无说教,民风彪悍,社会开化。

至两宋,经济趋于繁荣,然程朱理学突起,男女士民均戴上了紧箍咒,虽有范仲淹王安石之新政,不过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宋朝文人手无搏鸡之力,武人也日趋弱化,常年的说教,累世的填词作曲,民风已无尚武精神。至宋理宗时,理学达到极盛。

蒙古铁骑踏碎了偏安一隅西湖歌舞的美梦。虽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辈之殊死搏斗,仍免不了国亡君辱的命运。汉民族在胡虏跨下屈辱地生活了百年之久,其间,万马齐哀,不闻华夏之歌声。庙堂之上无有儒官汉吏,府县之内尽绝科场诸生。百姓困苦,寓于剧曲。文人哑声,托志于酒肆歌楼。如关汉卿马志远王实甫辈,只能寄情于戏文相忘于江湖耳。

逮及元末,百姓实不堪困苦,乃揭竿而起,随之草莽英雄频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皆为贩夫走卒,不识诗书,然有大勇气,不受儒家思想之拘囿,亦无书生之意气儿女之情长,纵横于天下,驰骋于江湖,角逐于战场,谋图于未来。

朱氏取得天下,赖以忠臣猛将,智谋之士如刘伯温李善长辈虽为儒者,亦为舌辩之士,不拘于成法亦无理教之论。

然大明皇帝终不是诗礼之家贵胄出身,格局狭小,惧武将夺权后人反叛,于是屠戮功臣,订立八股取士制度,提倡程朱理学,苑囿思想之新发

有明以来,天下便再无朝气,若有思潮亦胎死腹中,此时虽有资本主义之萌芽,商业之繁荣,然六百年锁国,无有大思想之产生,

至清更加禁锢,民众循规蹈距,安步就班。即使有王夫之顾严武黄宗羲之新思想,亦不过反禁欲提爱国倡导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而已。

于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理念尚甚遥远,且亦不过朝代更替之际一火花,尚未迸发即已熄灭。

清末西方民主思潮渐入中国,不愿再受各种霸权皇权欺凌的仁人志士奋起,寻求真理,救亡图存。

mingrui_song19782021-05-08 21:24: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碰运者 2021-05-09 12:36:21
“流变”须要继续,当然也绝不会停止,不必担心。
----------------------------- 后文尚多,涉及时政,不敢发表,。。。。。生于当代,悲哀啊
mingrui_song19782021-05-10 18:36: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