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血流传,《道德经》全解

楼主:无涯之行 字数:3343字 评论数: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道德经》为《易经》的延伸道化,它融于中国人的骨血之中,为真正的帝王之学,然而大家却对它似是而非,难以明了《道德经》的运用。

现存的书籍,也没有将《道德经》说得很清楚。

故青乌在此以自身体悟逐条做个解说,和大家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共同进步。青乌诚惶诚恐,解说不周之处,望大家多多指点。




无涯之行2021-03-27 14:39:18 发布在 天涯杂谈
看《道德经》,最早的追溯应从伏羲时代入手,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伏羲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创作了八卦,《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周易》便是那时的帝王之学书籍,而《周易》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对于生活的点滴总结。所以《易》有一个总根源。三部《易》:《连山》《归藏》《周易》。只有《周易》流传人间,其他两部已失传。

用一句话来代表《周易》,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伏羲那个年代是没有任何文字的,所以伏羲一画开天,写的是无字天书。这一画,我们称之为象。象是什么?好比我们称呼一个未见过的果子为苹果,那么苹果这两个字将苹果归了类。象,也就是归类的现象。比如为人观命,我们说有大富大贵之象,这就是说此人是个富贵的命,会有一个展现在众人眼前的结果,这是象的作用。很多朋友来看命,也都是为了自己未来的结果而来,所以象是大部分人很重视的。

这导致大家对于象过于执着,看万物都只停留在表面,却没有深究的功夫,是没有深度的,这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会庸碌一生,活得糊里糊涂。于是,老子开始破象立道!

交代一个背景,才知一切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无涯之行2021-03-27 18:02:09 发布在 天涯杂谈

既然是破象立道,将伏羲氏的《无字天书》展现出来,老子开始担心自己说出道后,大家又执迷在道中出不来,如何是好呢?

于是老子开篇说到“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种警示,青乌有过出书的经历,在开篇前会写有一个序言,也会提醒大家看这本书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很直接,但在过去的古籍中,文字是没有断句的,所以这句话的解释又分为很多种,青乌是以最大视野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的。青乌的断句为“道可道,非常道。”意为:这本书,我用道来破象,同时以道来破道,我们找到道(宇宙万象)背后的根源之地。

通俗来说也就是注意抓住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不要抓枝叶,不要在表面的现象中走不出来,也不要认为抓住了总根源既可以生搬硬套,要懂得适当的去变化出自身特质的普遍性的实践。

好比我们去解一道数学题,我们都知道一个公式,如何把他们应用到一道思考题中?有的人能够应用,有的人不能够应用,这是区别。

再如大家去做生意,做事业,您在卖苹果,我也在卖苹果,一样的规模,但我们的收入不同,您越做越大,我越做越小。

“名可名非常名”,其实道理相同,老子为什么重复一遍?这是因为在老子那时有了文字,一个事物有它的名称,所以老子特意说到“名”,这是说,一个事物用名字说出来,那么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我将《无字天书》说出来就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我们现在不要受这个“名”的影响,我们通过《无字天书》转化为《有字天书》,找到我们自己的本性(本性:青乌理解为自己的潜质、优点,能够与自然很好衔接的点),然后去发展。

青乌这里也要提醒大家,老子说的道,是从天道到人道;孔子说的道,是从人道到天道;其目的都是为了宣扬《易经》背后的那个道。在《道德经》中,老子皆是从天道出发。当然,青乌对比儒家和道家,认为道家更适合我们,只是常人不容易悟道,那么行儒家之法也是非常好的,如果选择的是儒家之法,那么要吃不少苦头。若您有耐性,容我将《道德经》分析下去,一看便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说,无和有不同于《易经》的阴阳,无是一切的总根源,无中生有后,那么现下时代的万物就能随心应您手。

接着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将重心放到“无”的立场去思考事情,会更加清楚明白。当然,将重心放在“有”的立场去看事物也看得到,但那是枝叶,不是根源。观,我们自然是以精神思想,用心去体验探察是最具效用的,如果您做一件事,看到了一个样子,只得其表,然后您去实践,您顶多学得了一个半桶水,并不全面。好比我们画画,照猫画虎,我们能得到一幅画,但是老虎的神彰显不出来,那我们还不如说这幅画是一些线条。这里是老子说明的一些问题,是青乌自身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这里的“观”很重要,我们还认识一位大神,叫做“观世音菩萨”,这里的观,同样是要以精神和心来体验探察的,不是用眼睛去看,什么是观?拿到生活中去实践就是观嘛,有了体验加以思考,自然能够体察一个事情的问题所在。

接着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间加了一个标点。这是说有和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有和无本是一体的,只是被我用名字来区分而已,大家不要执着。有和无在彼此之间是有互动的,是动态的,是变来变去的,保持着一个良性循环,切不要二分法将他们对立起来。因为他们出自一体才玄妙。玄之又玄,我用后面的玄来破前面的玄,就是说这个东西一点都不玄,因为他就是“众妙之门”,这“众妙之门”就是道,我们向内观,可以知道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道”便是万物类象的本源所在。“常”就是恒常不变动的。“名”只是外在的表现罢了,不要太相信。“有”“无”是相同的,只是他们是良性循环不息的。“观”是用精神和心用到实践中去体验体察的,需要思考的。
无涯之行2021-03-27 19:37:05 发布在 天涯杂谈
新发布的内容,为什么会自动被删除,很奇怪。
无涯之行2021-03-27 19:40:51 发布在 天涯杂谈

大家皆喜爱好的结果,所以当我们给一个事物冠以“美”时,那么大家开始厌恶丑了,这是一种好恶之心会很糟糕,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这是人的本性。然而美与丑,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这是自然现象。但我们不能认为的去打上标签,认为这是美,那是丑,您看十二星座将人划分十二种类型,很多处女座的人被烙上一个洁癖的性质,这是多么坏的行为?当“美”有了一个固定的标准以后,大家一拥而上,那不是很恐怖的事吗?您看男女之间有一句话叫“情人眼中出西施”,这是生活现实的对应,“美与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一个标准化的事物。

青乌念书时,同桌是个万人迷,很多男孩都去追求她,但青乌就是觉得她并不美,甚至青乌还很纳闷,这些男孩是个什么情况?这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道理呢?知道我们自己喜欢的厌恶的事物就很好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值得当代人思索,当“善”有了一个标准,那么大家都去做符合这个标准,那这个人就是善人了?那这个善人就可以做坏事了?一个人冠以大慈善家的名号,大家都认为他是好人啊,所以他做坏事有恃无恐了嘛,做坏事做得心安理得,大家给的信心嘛。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不对立;难和易互相形成,有易才有难,有难才有易;长和短,高和低靠在一起才有个比较;音与声互相谐和,太刺耳会令人痛苦;前和后互相接随,相辅相成,前后的连续,我们才知道哪个是前,哪个是后,分开了,如何知道前后?这是个比较。这是自然现象。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给出圣人的两个行为准则:
一、处无为之事。做事不违反自然地规律。
二、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行身教去感应他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万物皆在运作发展,是道孕育了万物,却从未离开万物。道永远孕育,永远生养,但它不占有任何的事物,如此才能生生不息,它对我们万物有如此伟大的奉献,它并不居功自傲。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正是因为不居功自傲,才会功劳永存。不信我们去和他人称赞自己的功劳、功绩试一试?或者说您要做到怎样的事业,怎样的功绩,怎样的境界,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你,开始打击你。青乌曾见一创业者,辞了职并告知亲朋好友,他的亲朋好友不断找他麻烦,又是劝解思想,又想着他时间闲余,不断关心,不断去麻烦他帮忙,这又是何苦呢?人有本能会去掉您身上的功劳,这是自然现象,好比农户之间,见不得您好,也嫌您太穷。这是大家常常能看到的事。

所以当有人问到《道德经》的运用是多么多么玄妙,重不得,轻不得,小心翼翼时,青乌不会直接指出,我会做好自己的本分。因为《道德经》所说到的每一件事,生活中处处都看得到,处处都用得到。

人群社会非常乱,但都有迹可循,我们大可照着《道德经》一步步去看看。
无涯之行2021-03-28 22:47:42 发布在 天涯杂谈
奇怪,我的第三章怎么又消失了。
无涯之行2021-03-29 01:57:27 发布在 天涯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