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横渠祠前仰圣哲(转载)

楼主:碧云天9998 字数:2994字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横渠祠前仰圣哲

王晓飞

周至文友杜崇斌先生笔下生华,几年前写出皇皇巨著《大儒张载》,引起文学界史学界好评,屡获大奖。受到他的耳濡目染,文心蠢动,又不计浅陋,落笔写下《大儒牛兆濂》。牛先生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我动笔写第一个字时,就有一个心愿,要去横渠镇参拜关学的祖师横渠先生。牛兆濂先生是《白鹿原》“朱先生”的原型,是传统关学里程碑人物,理应去横渠祠祭拜。

阳春三月,和风撩拨起我的思绪,《大儒牛兆濂》已经问世两年,我当去眉县,了却心中之念。正好杜先生再次真诚相邀,便约了《言官杨爵》的作者张娟,渭南文友李康美、邢福和、徐喆等,沐浴斋戒,怀一份虔敬之情,一同前去参拜横渠祠,纪念这位千余年前的伟人。

横渠镇不算大镇,北临滔滔渭水,依傍锦绣秦岭,山水和整体地貌透着灵气。这就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先生的故里,这就是人称“横渠先生”张子的家乡。杜崇斌先生从周至赶过来,几乎与我们同时到达,风尘仆仆的杜先生生怕讲解员讲不周全,亲自给我们讲解。

迈动我们世俗的步子进入张载祠,这是后人为纪念张载,在他昔日讲学的地方修建的。张载祠自元代始建,历经十多次重修,现占地十多亩。显然是明清建筑风格,有山门、左右前殿、大殿、后殿,整体庄严肃穆。张载祠几经修缮,房屋、物件几经变换,旧物已无从寻找、考证。祠内的三棵张载手植柏饱经沧桑,依然遒劲挺拔,巍然耸立。古树穿越时空,见证着张载祠的历史,彰显着张载先生的精神和风骨。祠内几幅不同时代关学的崇拜者、张载的追随者书写的对联、石碑,都记载着张载思想、学术上的耀眼光辉,显示着张载思想文化和人格的巨大魅力。

张载出生于宋天禧四年(1020年),他的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随外傅学习时,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侵扰宋西部边境,宋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安宁。这些国家大事,对于“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近21岁的张载,写成了《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陈述自己的见解,意欲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术)组织民团,夺回被西夏占据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了志向远大的儒生张载,他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范仲淹的赞扬,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又遍读佛学、道家之书,后又回到儒家学说,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杜崇斌先生在写作《大儒张载》时下过一番硬功夫,对张载的生平事迹如数家珍,我们对陕西关中这位思想家肃然而起敬意。张横渠先生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大部分时间在横渠设馆讲学授徒,这里就是他讲学的地方。他深钻《中庸》,精研《易经》,赏鉴佛老,“俯而读,仰而思”,写出《横渠易说》《正蒙》等,终于形成自己的关学思想体系,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四大流派。张载也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去年是张载先生诞辰一千周年,悠悠千年沧桑岁月,虽经时光磨洗,张载先生的人格、思想、学说仍熠熠生辉,浸润熏陶,激励着千载后的我们。

在杜崇斌先生的引导下,我们一行还到距横渠祠不远的张载墓祭拜。张载墓在张载祠南十多里,在秦岭脚下的迷狐岭上,张载与其父亲张迪、弟弟张戬静静地长眠于青山峻岭之间,与山水相伴,与日月同辉。仔细察看这里的地形,南倚秦岭,北跨渭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交通也算便利。记得《大儒张载》中描写的一个场景,一千年前的某天,十五岁的张载和弟弟张戬,兄弟两陪着母亲,从四川涪陵不远千里,他们是怎样越巴山、出斜谷,长途跋涉,护送父亲的灵柩经过眉县横渠,欲回河南开封,安葬其父。前方战乱,加之路途资费拮据,母子一番商量,就把乃父安葬于横渠迷狐岭上,从此在横渠安家居住。

少年丧父本是人生不幸,少年张载的肩上还担着赡养母亲教导弟弟的重任。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子弟,一下子变成家境困窘的一介布衣。生活出现巨大的反差,我在以常理猜度,少年张载会有怎样的人生感受。春天的微风轻抚着我的思绪,杜先生讲,别看张载小小年纪,他并没有被生活的艰难困苦所压倒。他照顾好了母亲,也教育好了弟弟,自己还发奋苦读,又习武强身,更心怀天下情系苍生。

拜谒张载祠,凭吊张载墓,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吸引并召唤着自己。我在思索,世界的本源在哪里,事物变化规律是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自我,去认真地思考一个人的人生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张载,一位鸿儒,一位思想者,他站在横渠这块土地上,向世人发出的最强声音。北宋时期,儒学渐失,佛老之学日盛,社会道德秩序失范,张载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喊出了令人发聩的“横渠四句”。他在生活拮据、境遇坎坷、官场不顺的情况下,思考着宇宙的本源和民生的未来,这正是担当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范文正公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诗“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脊梁。张载一方面学习思考着儒学的传承和创新、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的精神重构,一方面试井田,听民声、畅民意、复礼制,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在他学术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影响下,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关学弟子,继承和发扬了张载的思想文化,为宋以后中国人的精神形成和思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张载“民胞物与”和“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与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推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六有”作为人生修养的准则,“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的“十戒”作为家训,对今天每个人都是警示。我佩服杜崇斌先生,为我们介绍张载的《东铭》《西铭》,他倒背如流,侃侃而谈,以此激励后学,因材施教、注重素质,应该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在祠里的千年古柏下漫步,沉沉地想,关学的思想和理论绵延千载,关中地区一批又一批关学后人,继承发扬张载的思想和精神,对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漫步在宁静的时光里,远山近水,空气如洗。有多少人,从这里出发,离开故乡,或远或近,始终抱着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至纯至善的词语: 用虔诚的心,祈祷、祝福、怀念。 用恭敬的心,仰松柏,祭圣贤,敬张载。

在尚未正式启用的横渠书院门楼下,我与杜崇斌、张娟再次合影,上次我们三人是在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参加会的有张载的后人,也有牛兆濂先生的后人,会上为我们颁发了“特约作家”的聘书。转眼几年过去了,《言官杨爵》《大儒牛兆濂》与《大儒张载》一同在第二十九届书市亮相。欣慰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所做的微不足道,只有怀揣一颗敬畏的心表达敬意,一个真实的自我才在各自中,带着新的梦想,再次向着美丽出发。
辛丑二月初 雅园
_________
碧云天99982021-03-24 21:31:5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碧云天99982021-03-24 21:41:59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碧云天99982021-03-24 21:42:20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碧云天99982021-03-24 21:48:36 发布在 舞文弄墨


碧云天99982021-03-24 21:51:58 发布在 舞文弄墨


【作者简介】王晓飞,陕西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临渭区作协 ,出版有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长篇历史小说《大儒牛兆濂》,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
碧云天99982021-03-24 21:52:28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