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清华朱令被投毒一案贝志诚构陷孙维的手法

楼主:O一剑凌云O 字数:5702字 评论数:9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两年前我曾经提到过,有时间再把30多年前清华投毒一案中贝志诚构陷孙维的手法给大家系统分析一下,但由于上微博的时间较多就把这事给忘了。。。。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之所以叫构陷不是因为孙维一定不是凶手,笔者也在此前的帖子中反复说过,孙维不排除行凶的嫌疑,但究竟是不是凶手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的,不然也早被抓起来了。像贝志诚和其他暴民这样咬定嫌疑人就是凶手,隔断时间就叫骂一次的那就叫做构陷。
至于事件的经过就不再复述了,不了解情况的朋友可以搜索清华投毒一案以及参考本人之前发过的贴子。请大家先区别一下,贝志诚以及一些暴民也写了很多东西分析为什么孙维就是凶手,但基本上靠脑补,统统都只是推测或者分析,没有任何证据来印证他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在刑案上,推测只能叫做破案思路,大家在这个破案思路的指导下去寻找破案证据,因为最终是证据定案而不是推测。如果在此思路下无法找到任何证据,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推测有误、思路出了问题,有时甚至会推翻之前的破案思路重新进行分析,因为找不到证据就有可能是思路有问题。但贝一伙人从来不管这些,反正我的思路就是凶手孙维,也不管有无证据印证推测是否正确,先咬定再说,这就叫做意想天开了。。
在刑案上不只讲求证据,而且证据之间要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证据链,除了印证你破案思路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还要印证每一环证据之间是否互相印证,无矛盾冲突,这样才是铁案。而贝志诚自己没有任何证据,他的手法是在推测和脑补上面有意识地想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猜测链”,套用证据链的模式在猜测分析上锁定孙维,于是就叫嚣孙维是凶手。只不过每一环都有漏洞且不具有排他性,贝的做法是无论猜测是否合理,先在每一环的可能嫌疑人当中只把孙维挑出来,形成了一个看似每一环都有孙维的“猜测链”,好像就成了铁案一样,实际很可笑。下面进行分析:

第一环是作案动机和作案条件。作案动机是刑案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一般作案动机越大,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作案条件越方便,作案成功的可能性和隐蔽性就越大。为了这个,贝志诚一伙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话。比如朱令和孙维的关系上,说孙维跟朱令关系好走得近又同一个寝室,作案方便隐蔽。又说孙维跟朱令关系不好,因为关系不好有作案动机,例如有两人有矛盾、孙维忌妒等等。
但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比如为了制造朱令跟同寝室同学关系不好的情况,他们说朱令社交活动特别多,很少呆在寝室,也常常很晚才回寝室。这反而证明了朱令的社交非常广泛,在寝室之外还有更多的同学、学长更了解熟悉朱令也更能接近朱令。自己打脸证明有作案动机和条件的绝不只同寝室的孙维,但贝志诚在这一环就只把孙维给挑选出来了。

第二环是毒物来源上。贝志诚一伙人为了构陷孙维,说她是唯一能合法接触到铊的人,十分可笑。首先投毒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干的是掉脑袋的事,却还要在乎自己的凶器要合法取得,肚子都给人笑疼了。另一方面来说合法取得岂不是更容易暴露自己?谁这么傻啊。其次孙维接触的是铊溶液,当时也有人算了铊溶液当中,铊的含量很少,要毒害朱令那么多次,得提好几桶吧或者得进实验室无数次,这也太明目张胆了。能接触铊的,管理铊盐的老师、其他做实验的学生、甚至外来人员偷盗以及很多非法渠道都可获得,孙维并不唯一,只是可能性之一且可能性不大,但在这一环,他又只把孙维给挑选出来。

第三环是投毒方式上。这一直是不确定的,贝志诚说的是五一节期间朱令寝室同学全都出去旅游了,寝室发生被盗事件,丢了一点东西。所以一拍脑袋就咬定一定是做贼心虚,毁灭了证物。大家一听肯定心想,完了这下证据肯定没了。。但不着急,小贝自有说法。。他说在孙维的床下发现了一个水杯,一切的罪恶就在这个杯子上,但被孙维清洗干净了。还转发了一个证人十分煽情的说法:“这个杯子里面充满了铊。”这差点没把人笑死,肉眼识铊的神人。
这段也是把自己脸都抽肿了。首先寝室被盗有可能是真的被偷,也可能是毁灭证据,但他不知为何就咬定是毁灭证据。还有就是假如孙维要毁灭证据,为何偏偏要留一个“充满了铊”的杯子放在自己床下去让贝志诚发现?这是脑子里进了贝志诚才想出来的吗?所以这一段疑点更多,而且偷东西的人为什么一定就是孙维? 所以在不具有排他性、漏洞百出的情况下,这一环他又把孙维给挑出来了。

O一剑凌云O2019-10-15 12:01:54 发布在 天涯杂谈
本人对刑侦、司法略知一二,有问题可以提出大家共同交流。但一口一个孙铊、铊妇、还有水军、枪手的暴民勿扰。因为你们没有脑子,贝志诚说什么就是什么。。。
O一剑凌云O2019-10-15 12:09:44 发布在 天涯杂谈
总体来说,贝城诚的想法是先入为主,先把孙维认定为凶手,再为孙维量身打造作案条件和作案动机,这种行为非常无耻。在他的煽动和洗脑之下,好多人仿佛觉得朱令除了认识孙维以外,这么大一个校园她就不认识其他人,没有其他关系更密切的了一样。
针对一个脑子正常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证据来印证推测是否正确,那么推测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种可能性,任何人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也无法说服别人。这就是证据的排他性和重要性,多一个证据也许就能排除一种可能。
O一剑凌云O2019-10-15 13:33:48 发布在 天涯杂谈
顺便再告诉贝志诚一伙刑侦上的一点知识。。一起案子往往会有多个嫌疑人,警方是通过不断调查和寻找证据,慢慢锁定凶手或者排除其他人。

在实际办案中,有些嫌疑人是通过警方带去进行讯问;有些则是只做外围调查,觉得没必要的话不会提人,甚至嫌疑人本人都不会知道警方在调查他们。同样在实际办案中,嫌疑最大,作案动机最大的也有可能不是凶手,反而嫌疑较小看似没什么作案动机的人会是凶手。这就叫做人心难测。。所以贝志诚那一套自己都站不住脚的瞎分析,谁谁嫌疑最大,谁谁又是唯一嫌疑人,让我们这些稍微有点刑侦经验的人肚子都要笑疼,竟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
O一剑凌云O2019-10-15 14:22:05 发布在 天涯杂谈
@why之前密码不对 2019-10-28 07:10:55
据说凶手不是一个人,系集体作案,这个说法我比较赞同。至于是哪几个人就靠群众挖掘了。
-----------------------------
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集体投毒这种事,不只是我,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而且从犯罪心理来看,无论多人还是一人投毒,都是杀人罪,多一人少一人对定罪和量刑影响都不大,干嘛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拉这么多人进来? 这种事多一人,被侦破的可能性就成倍增长。。或者万一有人良心发现或者扛不住审讯或者无意间透露出来,事情就败露了。更加不符合常理
O一剑凌云O2019-11-20 19:38:15 发布在 天涯杂谈
@蔺新荣3 2019-11-13 06:08:18
这个室内投毒案,还是要专业的刑警来侦破,外人就别操这个心了,除非您是内部人士,了解办案过程且知里面有猫腻,有资格说说,否则,不了解办案过程说嘛呀?
-----------------------------
中央台有一个节目叫《今日说法》,能学到很多法律知识,推荐你去看看。而且节目都是真实案例,里面有大量警方侦破的案件,会采访警察也会讲述破案过程,可以学到很多刑侦常识,我几乎天天看,一看就是将近10年。。所以虽然我不是内部人士,但对警方如何破案我是太熟悉了。我是不了解这个案子警方是如何办案的,但刑案都是有规律的,能举一反三
O一剑凌云O2019-11-20 19:45:04 发布在 天涯杂谈
@要啥没啥随便说说 2019-11-20 20:17:13
应该是老鼠药投毒,那时老鼠药含硫酸铊的不少。
把注意力集中在化学实验室反而搞错目标了。
-----------------------------
我也觉得特别奇怪,似乎完全没人研究这个问题。。到底是凭什么认定投毒用的铊来自孙维的实验室。很奇怪
O一剑凌云O2019-11-20 22:30:36 发布在 天涯杂谈
@fairygirl99 2019-11-20 22:40:35
嗯?正常人谁闲着会像楼主一样打这么多字,这是为孙铊洗白吗~~~
你说人家分析的不对,那你说凶手是谁,你破案啊!
-----------------------------
很多说孙维嫌疑大的也不像你这么直接就叫凶手了。。嫌疑人的意思就是可能清白也可能作案,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破案讲的是证据不是靠脑补。文章都不看就喷,估计你也看不懂吧
O一剑凌云O2019-11-21 00:04:55 发布在 天涯杂谈
@fairygirl99 2019-11-20 22:40:35
嗯?正常人谁闲着会像楼主一样打这么多字,这是为孙铊洗白吗~~~
你说人家分析的不对,那你说凶手是谁,你破案啊!
-----------------------------
@要啥没啥随便说说 2019-11-21 12:51:48
我们只是键盘侦探,根本没有掌握所有线索,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现实不是侦探小说,必然视线里有一个人是凶手。
真正的凶手不在我们所读到找到的资料里实在是太可能了。
-----------------------------
说的很对,刑事案件除非警方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能直接找到个人,否则的话都是会有几个或者多个人同时进入警方的视线。如果掌握的证据更少,就只能划定一个范围大面积排查,从这个范围中再找出嫌疑较大的人。
证据越充足警方划定嫌疑人的范围就越小,锁定嫌疑人也越快。 证据不足的话,这个范围是很大的,也更容易出现失误,比如说真凶根本不在警方调查的嫌疑人范围内,这在刑事案件当中太常见了,就成了死胡同。这种情况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重新审视破案方向或者思路,看看是不是有问题,或者重新审视手中的证据,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疏漏的地方,有的甚至重回案发现场再去找证据。
刑事案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达到100%的破案率,都会有很多案子破不了,这太常见了。而不是有些人在这瞎猜什么后台、背景,还集体作案都来了。。
O一剑凌云O2019-11-26 16:54:07 发布在 天涯杂谈
@节奏奴隶 2019-11-27 16:46:19
朱令上热搜了。孙维大军又来洗白了?11月24日是朱令生日。我想说,害人不得好死。自有老天收,收钱早呀德也呵呵
-----------------------------
我也希望真凶早点落网。。但是你以为逮着一个人就喊 凶手是在帮助朱令吗?
O一剑凌云O2019-11-28 22:45:02 发布在 天涯杂谈
@想飞的毛毛虫F 2019-11-30 23:29:41
2018年朱令头发的检测结果你不考虑一下吗?
-----------------------------
没药花园的分析我已经看过了。头发分析我认为不怎么靠谱,至少是不全面的。首先头发掉落日期完全是作者猜测的,分析的头发有两根,她说一根7厘米长头发是1994年12月12日回家到23日住院前这期间掉落,二是0.7厘米头发是寒假返校回来的1995年3月7日到15日这期间掉落。倒推就是寒假返校这期间长的。
我反正是没有他这么牛逼,这么能猜。我先说他这个思路怎么来的,为何是7厘米。因为7厘米长头发据作者讲生长周期是4个月,所以从12月中下旬往前推4个月就是8月中下旬。因为孙维1994年9月就进了要用铊溶液用实验的课题组,所以8月的时候实验室就要买铊,孙维就要提前预习功课提前接触铊,所以这下毒的时间看似作者分析的很完美。你看,孙维一拿到铊就马上开始下毒了。。不过我觉得搞笑的是,万一孙维没进这个课题组,她是不是就没办法投毒只能放弃了,想想觉得有些好笑。

再说说怎么不靠谱,不全面。。 根据作者的理论可以得出头发生长周期越长能分析出的信息就越多这个情况。7厘米长头发生长是4个月,也就是说最多就只能反应出4个月之内的中毒信息。不可能因为这根头发只能证明4个月内的信息,我就认定投毒就是从这4个月开始的吧?不过正如我上面所说,往前面推4个月刚好8月中下旬,正好是作者分析的孙维准备进入实验课题组的时间,已经具备投毒的条件,所以作者推测出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明确目标的,就是要证明他心里早就有了的结论,孙维是凶手。只不过由于太心急,忽略了头发长短的问题。不然按照作者的习惯,这个地方应该要安排一个上帝视角讲讲为什么是7厘米来圆一下。
那么假如保存了一根生长周期为6个月或者8个月的头发,分析得出朱令中毒的时间更早是什么情况? 这时可能清华还没有买铊,孙维也还没有进实验课题组,那么作者后面的分析就没法写下去。所以选这个7厘米真是恰到好处,有没有觉得?

再分析一下朱令的头发到底是多长。作者在第五篇分析头发数据的时候也引用了一些相关新闻媒体报道,比如其中有一个媒体讲了这么一句话:1994年12月23日,朱令因“腹痛,脱发,关节疼痛待查”为名入住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她当时一头长发已经全部掉光了。(《新闻周刊》2006/1/18)

7厘米的长度,比市面上最觉见的那种塑料打火机还短。。没有人会管7厘米长头发的女性叫做一头长发吧? 所以作者分析的7厘米头发掉落时间在12月12至23日之间与新闻报道出入有点大,这可都是作者自己的内容,不是我编出来的。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作者猜错了,头发不是那个时间掉的。还有一个可能是头发确实是那个时候掉的,只是长头发没有保存下来。 一头长发全都没保存下来,偏偏有个7厘米这么合适的头发保存了,感觉真的好巧。。 但即使只有7厘米保存下来,也最多显示4个月内的中毒情况,不能因为只能证明4个月的情况就认定中毒是在这4个月内吧?太片面了。。
O一剑凌云O2019-12-02 19:25:11 发布在 天涯杂谈
@人都不是傻子 2019-12-03 23:03:23
再洗也没有用,歹毒的人,本质是不变的!她现在心里没有忏悔,而是满足于这种成就感!想各种办法为自己洗脱,
只能说越描越黑!
-----------------------------
法院都会给被告人自辩的机会,你连说话都不允许。更搞笑的是,公安机关根本就没查到,你就开始让别人忏悔了,说别人歹毒。应该忏悔的是你吧,不要侵犯别人的名誉权。
O一剑凌云O2019-12-05 15:02:34 发布在 天涯杂谈
@红杨2018 2019-12-19 05:43:32
有人说,一屋子除了受害人,都是凶手
-----------------------------
有这种想法的可能还不少。因为他们被忽悠残了,心里面已经认定孙维是凶手,你说不是他们会人身攻击。自然帮孙维说话的,也都是同党了。。
O一剑凌云O2020-01-13 12:30:49 发布在 天涯杂谈
@dngyhm 2020-01-13 12:55:41
清华总出投毒犯
怎么北大没有?
看来没有人文教育,人都会变成低等动物
-----------------------------
不知道你说这个清华总出投毒犯是什么意思,印象当中就朱令案。。北大反而要多一点,跟朱令案同时期的94年北大就有投毒案,而且在1997年北大还有一起投毒案。
这跟教育没有关系,就跟同样是学习也有学霸和学渣的道理一样。同样的教育,也有人渣和高尚的人。
O一剑凌云O2020-01-13 13:07:05 发布在 天涯杂谈
@ty_木马715 2020-01-17 12:36:45
如果孙维真的不是作案的人,她应该更期盼案件继续审理,让凶手水落石出,那为什么不呢?孙维在此前也在课上学习过铊的毒性和铊中毒的症状吧,那为什么在朱令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没有想到是铊中毒?吴承之曾在97年两次给中央写信,孙为什么会对写信时间和内容一清二楚?贝固然有克疑的点,但跟孙相比,正常人都会认为更可疑吧??
-----------------------------
据了解,孙维当时的课题组项目叫做“一类新的流体 室温磷光法——无保护介质流体室温磷光", 这种实验需要用到一种含铊的溶液,但除了铊以外还有其他很多物质。但并不是主要学习铊的毒性和中毒症状。 老师最多讲一讲铊这种东西有毒,会讲那么详细吗? 不知是谁传出来的孙维这么了解铊,还在课上学习过。。是跟他同一课题组的同学证明的?
另外,即使很了解铊,下毒就一定是她吗? 不知这能有什么关系。。。难道这么大一个校园,还统计过哪些人懂铊?哪些人不懂?就算除孙维以外其他人也懂铊这个东西,别人也没必要讲出来 我也懂这个吧。。
至于孙维知道吴承之写信, 那也跟投毒一案没有联系吧。
O一剑凌云O2020-01-17 12:54:55 发布在 天涯杂谈
@灯蛾虫 2020-10-18 12:12:38
推理,就喜欢没药花园的推理,旁证很多,而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测。
-----------------------------
没药的推理基本上属于没有入门的水准。。第一,主观倾向性太强,在分析开始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居然在推理过程中随时就以凶手的心理活动来解读孙维和寝室同学的一言一行,要知道你这是在推理啊,谁是凶手是你最后得出的结论!二是将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引用过来反证推理过程。比如说在分析寝室被盗一案的时候,说小偷是室友伪造外来人员盗窃,至于为什么钱撒了一地而大家都说没丢钱的时候,直接写过这么一段,说是因为孙维在伪造盗窃的时候不敢动其他室友的钱财,怕引起室友的愤怒和不满从而打破那个“大家心知肚明”却不能说破的自己人关系。 要知道一个人投毒,集体知情是他自己最后推理得出的结论,怎么能在推理阶段就用自己得出的结论来反向证明????这样猛如虎的操作是还没有搞清楚推理的基本定义啊。。第三,不是你说的旁证很多,没有臆测,恰恰相反,文章当中跟案件毫无关联的事他讲的很详细很清楚,但涉及投毒案的核心事实,他了解多少可能跟你不相上下,基本靠猜。还有更猛如虎的操作,就是以上帝视角随时安排每个人每个阶段每个时间的心理活动,包括凶手。比如当别人内心是什么想法才能让他的分析讲得通的时候,他就写别人当时内心是这样想的。请问他是哪路神仙,别人心里面想什么他一清二楚?第四,没有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作案动机,人物性格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他不认识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靠别人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这种人与人互相评价本来就带有很严重主观色彩,完全不应该作用推理的依据。 但是作者不仅大书特书, 甚至是选择性采纳,只选择对孙维不利的评价,有利的评价不但不信,甚至还觉得为孙维说话的都是同伙。
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主观臆断和倾向性这么强的一篇推理分析文章,这根本就是推理分析完全没有入门的表现。
O一剑凌云O2020-12-04 14:31:21 发布在 天涯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