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儒道互补

楼主:朱亚光2019 字数:1429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长期以来, 我们的祖先被封闭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整个社会的精英都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主要放在了思考和应付政治问题上。于是,围绕着政治问题,精英阶层分为了两类:一方面,一批人被“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感召,积极投身政治活动,这批人叫仕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有感于政治黑暗的一面,于是远离政治而亲近自然,这些人叫隐者。仕人和隐者,逐渐分别构成了儒、道思想的肉身。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双方各自产生了代表性的人物,将抽象的立场转化为具体而深刻的思想。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和老子。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我们留下一段著名的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假尚有争议,但至少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对儒道两家以及孔子和老子二人思想的一般看法。先读读故事的前半段:
原文: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译文: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却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老子之所以反对“礼”,是因为认定它早就过时了。这或许也是当今时人看待“礼”的常见观点,当然也是近代以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老子的观点与这些俗见之间是有根本差别。结合老子思想来看,他在回应孔子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言”的问题,实际是注意到了语言的有限性。老子明确区分了名言域和非名言域之间的界限,认为他所求取的“道”是属于非名言域的,是不能被任何有限性所羁绊的,所以老子认为孔子以语言为据抓取的东西,并非“常道”,提出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再者,看看孔子思想的特质。这就涉及到这个故事的后续发展:
原文: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禽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老会面之后,孔子回去向弟子谈起对老子的印象,他认为自己阅人无数,有些人很有能耐,但也正因为这些能耐,反而可能限制了他们自己,所以这些人还是容易了解的,就像鸟、鱼,和兽一样。而老子与这些人都不一样,他像一条龙,难以把捉和了解。一番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老子的赞叹和欣赏。联系老子对孔子那种尖锐甚至尖酸的批评,就能感到,孔子思想的格局更大,它具有极度的包容性。孔子他虚心吸收了包括老子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熔铸成为一种新思想――儒学。
孔子思想的精华是“践仁知天”,老子思想的中心则是“道法自然”。这是目前学界所公认的两种观点,见仁见智,儒道互补。



朱亚光20192021-02-16 18:27:08 发布在 未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