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儿的宋朝

楼主:南风喃Francios 字数:11305字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公元948年,一个小混混准备离家出走,这倒不是因为他和家里人吵了架,也不是因为家里闹了饥荒,吃不饱了。他家毕竟是一个中级军官家庭,不敢说餐餐锦衣玉食,吃饱饭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那这个人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混混,平时的爱好就是好勇斗狠,斗鸡走狗,喝酒赌钱。曾经和一个发小,也是跟随了自己一生的人,在一间土屋中赌博,土屋都快坍塌了竟浑然不知,幸好麻雀在屋子外面互相啄斗,触动了两人斗鸡走狗的毛病,二人于是争着起身到屋子外捕捉麻雀,土屋随即坍塌,勉强捡回了两条命。曾经试骑一匹脾气凶恶的烈马,不用嚼口马鞍,烈马奔上登城楼的坡道,小混混额头撞在门框的横木上身子从马上摔到地下,世人都认为小混混的脑袋一定撞碎了,但是过了一会只见他慢慢站起来,再次追赶烈马飞身跳上,一点也没受伤。好勇斗狠可见一斑。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小名香孩儿。
传说他出生时红光绕室,奇异的香气一夜没有消散。所以乳名叫香孩儿。当然这些完全是不可信的,只是皇帝们宣传自己继承合法性的幌子。
他的父亲赵弘殷是护圣都指挥使,皇上的近臣,相当于中级军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香孩儿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无忧无虑的。跟着自己的玩伴斗蛐蛐、抓野鸡,驯野马、打群架,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喝酒赌钱了。特别是喝酒,将是伴随着香孩儿一生的嗜好,甚至于很多年以后,他的死都跟嗜酒有关系。
就这样跟着一群狐朋狗友一起长到二十一岁。此时的香孩儿已经结了婚,结发妻子是父亲护圣军同僚的女儿,从小一起青梅竹马长大的贺氏。他依旧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少爷生活,按理说他应该一直这样过下去,按照我们预设的最好的人生成才范本,生孩子接父亲和岳父的班,利用父亲和岳父的人脉,在军中慢慢成长,一级一级升迁……
这似乎是最好的风险最低的成才之路。
然而,不
此时的赵匡胤做了一个决定,他要离家出走,而且这个决定做得很决绝。
长期的优越生活虽然满足了他的物质生活,但他其实内心并不快乐,并且时不时会隐隐作痛,好勇斗狠、喝酒赌钱只能解决一时的痛苦,往往酒醒之后会加倍的难受。而且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看着无尽的战乱,这种痛苦会越发的明显。“对,世界这么大,我必须放下这优越的生活,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看尽世间百态,品味普通人战乱之苦”。他在心里一直默念着。
然而在当时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他已经成了家,在这样的战乱时代,万一回不了家,岂不是很不负责任。连年征伐,道路不通,兵匪横行,此行也肯定是凶多吉少。首先出来阻拦他的是他的弟弟赵匡义,他十分不忍让这个一直护着他,为他遮风挡雨,有人欺负他替他出头的哥哥离开,一番哭诉之后,硬是拽着哥哥的袖子不让他离开,然而九岁的小孩子总是容易哄骗的,一番安慰之后就笑嘻嘻的离开了。接下来就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他想不明白赵匡胤一身精湛武艺,为什么不在禁军中自己跟前好好干,非得要去外游荡。
一番劝说未果后,从他长期的经验中,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儿子的与众不同,便不再挽留,只是强调可以去复州找自己的老相识节度使王彦超。
他的妻子贺氏并没有说什么,他知道阻拦是没有用的,只是叮嘱他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赵匡胤告别了家人告别了朋友,独自一人踏上了征程。他将经历人性、他将经历痛苦、他将经历炼狱,等到他再次回来的时候,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

南风喃Francios2021-02-13 07:03:5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谢谢??
南风喃Francios2021-02-13 15:35: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离开家以后,初出茅庐的赵匡胤开始漫无目的游荡,外面的花花世界极大地刺激着他的眼球。头顶着蓝天、脚踏着大地,置身于天地之间一路飞奔的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自由,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满足。然而后面的事就没那么幸运了。
有一天他看见街上有一群人在赌博,就想上去碰碰运气,结果他倒是赌赢了,但是对方不认账,别的人都是一伙的,不但赢的钱没有得到,就是自己的本金都被人抢走了。身上的盘缠几乎所剩无几,这对于花花公子赵匡胤来说简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他也已经玩腻了,接下来怎么办呢?回到洛阳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回去以后再想出来闯荡就很难了。这时他想到了临走时父亲叮嘱他的话。于是改变方向一路朝南走去。
话说复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仙桃离洛阳要一千二百多里地,赵匡胤走着走着就发现没多久自己的盘缠就用光了,而且当时兵荒马乱的道路几乎被阻隔了。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就混在向南逃荒的流民中间一路乞讨向复州走去。
终于一个多月后他到达了复州,见到了父亲昔日的战友。可现在的他披头散发、衣衫褴褛、浑身恶臭。王彦超见到他是大跌眼镜,随即命令仆人将他带下去沐浴更衣,好酒好菜伺候,第二天赵匡胤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希望王叔叔看在自己父亲的面子上可以给他找个工作,想凭借着这层关系,开始自己的仕途。王彦超思虑了一会说出了出人意料的话,军中现在不招人,并让仆人给了他10贯钱(相当于现在的三千多元)把他打发走了。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以为王彦超是一个势利小人,看见赵匡胤落魄就赶紧把他打发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据史料记载,王彦超是一个厚道的人,也确实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多年好友。那为什么要赶走自己的大侄子呢?
哈哈哈,这里就要说到一个人名声的重要性。赵匡胤从小的花花公子性格不仅在洛阳很有名,也在赵弘殷的这帮战友里很有名,王彦超知道赵匡胤年少时的品行,就是一个十足的啃老族,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鸡走狗、喝酒赌钱的事情,收留他以后自己怎么治军?为此没有收留赵匡胤,但是也给了十贯钱。由此可见名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真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离开复州之后,赵匡胤换了一身行头,来到随州找父亲的另一位战友刺史董宗本,董宗本见到赵匡胤很高兴,爽快的收留了他并把他安排在军中。弓马娴熟的赵匡胤很快展现了自己的特长,并高出同龄人很多,人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可是此时正有一双恶狠狠地眼睛在暗处盯着他,这个人就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原来董遵诲是众人逢迎的对象,鲜花和掌声原本都属他,现在你赵匡胤把我的风头抢光了,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处处刁难赵匡胤。
有一次,厚道的董宗本让赵匡胤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饭。席间大家彼此谈笑风生。董遵诲突然说,昨天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登上城楼,却发现城楼之上有一条长约百丈的黑蛇。正欲砍杀,不料这黑蛇化为飞龙,向东北飞去,一时之间雷电交加。梦醒之后,今天好几次经过城楼,都看到上面有紫色云彩,如同车盖一般。不知道这个梦是吉是凶?
董宗本一听就明白儿子的意思了。原来,在赵匡胤到达随州之后,董宗本也想要看看这位朋友之子到底有什么才能,于是让赵匡胤负责看守城门,赵匡胤平常就歇息在城楼上。董遵诲明显是说赵匡胤是那化龙之黑蛇,有称王称帝之心。
若是在后来看这个梦,自然是天显异象,预示赵匡胤必然称帝。可在后汉时期,赵匡胤不过是一个毫无官衔的普通士兵,谈何称王称帝。董遵诲把这个虚构的梦四处散播,搞得许多官员都知道赵匡胤就是那个黑蛇,甚至有人建议董宗本处死赵匡胤,以免日后祸害自己。
赵匡胤很郁闷,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
又有一次董宗本召集随州官员讨论军情,董遵诲和赵匡胤意见不一致。赵匡胤摆出了大量实证论述自己的观点。董遵诲理屈词穷,竟然不顾父亲和许多官员在场,拂袖而去。
赵匡胤明白,董遵诲已然容不下他,就算当着父亲董宗本,董遵诲都敢扬长而去。如果继续呆在随州,情况就会变得十分危险,万般无奈之下,在随州呆了半年之后赵匡胤只得选择离开。
离开随州之后,赵匡胤又开始往北游荡,不知不觉中已经到达了襄阳,有一天他游荡到襄阳的一处古庙中住下。当时寺中的主持和尚饱经风霜,看相颇准。他一眼看去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还有点寒酸,但是却容貌威武、器度豁达,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透露出英伟之气。走近和赵匡胤攀谈起来,见他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对于天下的时局也有自己的见解。便说:“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把自己所有的钱财包括自己的坐骑毛驴都送给赵匡胤,劝赵匡胤立即北上。
赵匡胤这个时候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但是不拿白不拿,自己正好也不知道去哪里,但是自己不是从北方来的吗,为什么又要去北方?是不是自己去的还不够北?不管这些了,先出发再说吧。便骑着主持送他的毛驴北上了。
这近乎一年的经历深深影响着赵匡胤,这一年中他风餐露宿、经历坎坷、差点饿死。他投奔父亲老友却未被接纳,他明明有理,却被人排挤以至离开。他的心开始变硬,开始成熟,开始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开始明白只有自己掌握了主动权,掌握了权力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他将一路北上,在那里他将得到命运的垂青,他也将迎来命运的转机,因为他将遇到一个人,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
一个多月后他来到了邺城,后汉枢密使郭威正在这里招兵……

南风喃Francios2021-02-13 21:41: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一个奇怪的士兵
郭威正在跟自己的义子柴荣商讨如何攻破河中城,一个小校来报说,今天招兵有一人前来应征,郭威答曰有什么问题吗?小校答曰此人乃禁军统领赵弘殷之子,那就给他安排一个官职吧,小校答曰:“他只想做一个兵”。
郭威今天接到了一个奇怪的报告,他不禁起了好奇心。一个人前来应募从军,此人是禁军统领赵弘殷的儿子,他本想给他个一官半职应付应付赵弘殷,可是来人只想当一个兵,郭威感到非常的奇怪,于是决定见一见这个人。
于是一场会面开始了。
郭威开门见山:“为什么不去你父亲那里,而要来我这里?”
“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不想依靠父母”赵匡胤略微思索了一下说。
郭威肯定的点点头,又问道:“为什么只是做一个小兵?”
“我对军队的情况并不了解,只有从基层干起才能更好的熟悉情况”,赵匡胤笑着回答到。
“你是不是年幼的时候降服过一匹黑马” ”郭威狐疑的问道。
“喔”,赵匡胤只是应了一声。
“好,那你就做我的亲兵吧”。
该问的都问完了,赵匡胤给郭威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他没有把赵匡胤编入普通的部队,而放在自己身边。他是知道赵弘殷这个顽劣儿子的,知道他武艺高强,既然他愿意来就来吧,至于名声好不好实在是无足轻重的的,只要能打仗就行。
赵匡胤的事业将从这里开始,从一个小兵开始。真正的勇士不会因为起点低而埋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从这里开始他将迎来职位的连续升迁,而且有时一次不知道升了多少级。但是在此之前他将亲身经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争。
◆郭威的战争
后汉隐帝刘承佑刚登基不久,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觉得有机可乘,联合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发动叛乱。叛乱很快失败,李守贞等逃回自己的节度州,为首的李守贞逃回河中城中,后汉军队久攻不下,从春天一直围到夏天 ,始终没有攻破河中城。
刘承佑只好请出震国之宝,由郭威出马。
李守贞深知河中城城高墙厚,城里兵多粮广,从一开始就打定了死守河中拒不投降的主意,任凭白文珂等人想尽了办法攻城,他就是玩命死撑。因为他知道,时间的优势站在他这边,他每多撑一天,距离刘承佑的江山崩溃的日子就近了一天。就这样,他撑来撑去,终于把他的老熟人,后汉王国的最后一张底牌郭威给撑来了。
◆第一次筑寨
郭威到了,他先是稍事休整。这期间,他并没有假惺惺地去卖自己的老脸,劝李守贞投降,更没有故做姿态,去训斥甚至惩罚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借以振奋军心,他只是带上了些人,轻装简骑地围着河中城转了几圈。之后,他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具体情况是:常思筑寨于河中城南,白文珂筑寨于河中城西,郭威自领中军筑寨于河中城东,留城北一地空缺,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两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这不是坐失良机吗?筑寨是干什么?是为了更好的围困?河中城和李守贞早已经是瓮中之鳖,只需要不断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会迟早耗尽城中的人力粮草,火到猪头烂,到时候自然灭亡。何必要大费周折,先干起水泥瓦匠的玩意儿?这完全没有意义,只会让自己的士兵劳累,让敌人赢得难得的喘息之机,结果是增加了取胜的难度。
面对质疑,郭威不动声色,他的沉默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接下来的日子,赵匡胤和所有人都郁闷地对着高大巍峨的河中城城墙呲牙,那上面本来惨兮兮的李守贞的人变得悠闲自在,甚至能舒舒服服地晒太阳。而城下的大兵们就混得矬了,他们得监工看料,如果工程进度慢,还得时不时地搭把手,混得像些拿不着工资的农民工。
就这样,好多天之后,三个营寨都筑好了,寨前的堡垒也都筑好了,可郭威却不放周边五县的百姓回家,而他也没有再下新的命令,全军所要做的事,就是各就各位,排号进住刚刚盖好的新家。
然后呢?没有然后,郭威似乎把战争忘了,他每天似乎都很平静的样子,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敢问(就连刘承佑都不敢问,他比谁都急,可是同样没办法)。
现实并没有让人们等多久,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绝不露头的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没有准备的后汉军一片慌乱,只得放弃了堡垒,向新筑的营寨里撤退。奇怪的是,李守贞也没有乘胜追击,这本是他自开战以来难得的战机,他的军队在战时的间隙里全力以赴,把新建的堡垒都毁了,然后就马上撤回城里,再次开始坚守。
等后汉军重新集结,列队出寨,准备痛扁敌人时,敌人已经不见了,他们的面前只剩下了满地的断瓦残垣。他们所能做的只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脑子里一片空白。
就这样全毁了?他们辛苦了好几个月的成果就这么都毁了?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公理和道义吗?
愤瞒、激动、劳累,再加上这些日子以来不断积压的郁闷,让这些火气旺盛的大兵们再也控制不住,有人开始骂娘,有人却大笑了起来,懂得什么叫黑色幽默了吧?就是极度的诧异弄出了让人接受不了反差,让当事人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与其说这时候他们把李守贞恨到了骨头里,倒不如说实在是忍不住想把郭威这老混蛋从帅帐里拖出来海K一顿。
而这时他们终于听到了郭威的第二条命令。
◆第N次筑寨
军营里暴发出了空前巨大的粗口,真是太棒了,大兵们终于知道了那些征调来的农民工们为什么没被遣散回家了,这些人得重新劳动,把刚刚被毁的堡垒再筑起来,而他们也别想闲着,以前干什么,现在起接着继续练!只不过他们很是奇怪,看起来这场战争的主角像是这些勤劳的农民工,而他们这些当兵的,只不过是这些农民工的保镖。
但不管怎样,军令如山,又过了些日子,堡垒就又出现在河中城和后汉军之间。
之后的事情就像是复制粘贴,再复制粘贴的重复程序一样无聊,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只要堡垒出现,李守贞就会心急火燎,不计利害地率队出城,不管用什么样的代价,都一定要把堡垒毁了,然后他才能稍微恢复点理智,带着人马逃回城。
而郭威就像故意和他斗气一样,只要你来毁,我就马上重建。如此周而复使,没完没了,这种单调无聊的工作竟然持续了――别惊讶,是接近整整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守贞远远比郭威忙碌。他时常出现在城墙上,带着越来越让人难以揣摩的神情向城下测量。对,不是眺望,而是日复一日,随时随地向郭威领导的开封建筑工程队的进度行进精度测量。久而久之,他的部下们都掌握出了规律,那就是只要城下的堡垒修到了一定的位置,他们就得出城运动了。
只不过,每一次出城拆除这些违法私建的建筑之后,他们回去时的人马都会少很多。其中有战死的,有拆墙累死的,还有借机逃跑的。
就这样,不断地拆、建,不断地重复,李守贞带得出来的人越来越少,拆不完的墙却越来越多,当这种反比例指数越来越大时,郭威终于下达了第三条命令。
◆最后的攻城
郭威部全体士兵嗷嗷叫着冲向了河中城,他们的怒火和怨气已经足足憋了有一年!李守贞,我们来了,你这一年来拆了我们多少堡垒,现在要你连本带利都还回来!我们这就拆你的河中城……就这样,三面强攻,北面放行,李守贞的士兵被这致命的一线生机,以及在拆墙游戏中玩得筋疲力尽的身体给彻底拖垮了。河中城被一鼓而下,李守贞贯彻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体自焚。消息迅速地传向了全国,不多久,又迅速地传了回来,另外两处的反叛,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和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很痛快地投降了,他们实在不想像李守贞那样被郭威玩。
一切搞定,大功告成。郭威用尽可量小的代价,得到了最圆满的战果。
◆郭威的性格
现在都明白了吧?郭威为什么会在最初下达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命令。的确,那时的李守贞和河中城就已经是瓮中之鳖了,只要不断地攻城,不断地消耗,就足以让他们崩溃。胜利只争迟早——但是前提却是要以战具的毁坏和士兵们以可怕数字的死亡去换取。
有必要那么做吗?一定要强攻才行吗?
与其我主动去攻,去承担损耗,为什么不让对方来攻我,让对方来承受损失?也就是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躲在城里装孙子的李守贞主动跑出来打我?
答案是——有!
郭威准确地分析出了李守贞的心理――死守无援,又突然看到郭威带着大队人马来增援,不仅围得更加水泄不通,更新添了一个个新建的营寨和堡垒在向他步步逼近……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骆驼,己到绝境的李守贞再也难以忍受这些本是无害的挑衅。
于是,他只能一次次冒险出城,以毁灭堡垒来维持自己还能生存下去的信心。
就这样,郭威只是用一些业务不熟练,用料不讲究,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就达到了克敌制胜的目的。最后,历史可以考证的是,当这些事情发生时,赵匡胤都在现场。

第二章 黄旗加身
作为郭威的贴身侍卫,赵匡胤无疑是称职的。虽然一开始他也没有明白郭威的用意,但在第二次筑寨时,他就已然明晰。并且从一开始就带头坚决执行了郭威的命令,他不像别的士兵,从来没有抱怨,并且很快展示了他的才能,他是一个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注意这个特点),而且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
他也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郭威,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士兵,由于他很有天赋,文武兼备,分析问题准确,郭威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赵匡胤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渐渐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个人和郭威一样骁勇善战,颇具谋略,但能明显的感受到与众不同,这个人就是柴荣。柴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似乎跟赵匡胤有说不完的话,在长期的相处中,柴荣渐渐发现了赵匡胤的才能,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兵,却能够身先士卒,每每都有不同的见解,更重要的是经常和自己不谋而合。渐渐的柴荣把这个小兵当成了自己的知己,并再也没有把他当成小兵看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再次见到年幼时跟自己在土屋中赌博的发小韩令坤了,还和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贇、王政忠等人拜了把子,成了大名鼎鼎的“义社十兄弟”。注意这些人,这些人中的许多后面我们还会多次提到,他们将会影响深远。

◆刺杀郭威
后汉皇帝刘承祐继位后,由杨邠、史弘肇和苏逢吉这三位老臣辅佐,但这三个人相处并不融洽,还互相攻伐,导致内政纷乱。特别是杨邠、史弘肇二人蔑视刘承祐的皇权,议政时居然禁止刘承祐开口,刘承佑感到深深的危机,
“我是皇帝不让我说话,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刘承佑心里一直这样想。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一个想法一直在他的心里酝酿。终于有一天他要实施这个想法。
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联合宰相苏逢吉发动政变,一举击杀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及其家属,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我刘承佑忍你们很久了,我才不像你们哪样整天唧唧咋咋,我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刘承佑猜忌的心理,所以刘承佑继续发扬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精神,他开始不信任任何可能威胁他皇权的人,不信任父亲留下来的辅政大臣,特别是那些手握重兵的人。
所以郭威同志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第一批暗杀名单。
其实郭威同志真的是冤枉的,他不想造反,他是忠于先皇和当今皇上的。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他只想安享晚年。但是命运却由不了他自己安排。
于是一场暗杀行动开始了,这个暗杀的过程有点复杂,首先是刘承佑下诏让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在澶州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又下诏让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在魏州杀郭威及宣徽使王峻。
诏书先到澶州,李弘义是一个稳重的人(注意稳重这两个字),他思来想去觉得刘承佑太年轻、太鲁莽,成不了事,根本就不是这些早有防备的老臣的对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诏书给王殷看,王殷又派人告诉了自己的老友郭威。
所以剩下的事情就是老的套路了,不久郭崇到了,他拿出了后汉隐帝诛杀郭威的诏书,郭威早有准备,把郭崇绑架,诏书藏了起来。
由此可见,刘承佑实在不是一个搞阴谋的行家,暗杀朝廷大将居然中间经过了这么多人,而不是皇帝直接派人去,中间不走漏风声才怪,比起国威和后面得赵匡胤刘承佑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然,他已经没机会了。
随后密召枢密使院吏魏仁浦入卧室商议。魏仁浦来了以后直接劝郭威造反,郭威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
“将士们未必跟随呀”郭威忧虑地说
“这个好办”魏仁浦冷笑着说。
魏仁浦用留守大印重新制造了一个假的诏书,其实内容变化的并不是很大只是把诛杀郭威变成了诛杀郭威及众将校。
正如魏仁甫所料,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变化,却激怒了大家,将校都很气愤,在郭威中军大帐前请愿,恳请郭威带领大家打回开封去,当然这个带头的人就是赵匡胤。这下郭威不造反都不行了。
◆造反的模板
他们就一路往开封进发,等到过了黄河。发现刘承佑派了一名宫中太监龙鸟脱侦察郭威军队的行踪,被巡逻的骑兵抓住。
郭威没有杀龙马脱、也没有把他关起来,而是把他放了回去。不为其他,只为了带回去一份奏章,奏章的内容也很直接,诸如皇帝是没有错的,但皇帝周围的有坏人,我们是被皇上周边的坏人逼反的,其实我们并不想造反,只要把这些人交给我们,我们就撤兵。
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郭威又玩起来“清君侧”的老把戏,这个旗号十分老套,却又屡试不爽,西汉的七国之乱用过,明朝的靖难之役用过,甚至于连朱高煦谋反都想用一次。
为什么这么多人用这么老套的一招呢?
很简单,为了师出有名。郭威和他的同伴其实知道主谋是刘承佑的,但是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皇上是没有错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呀,但是让全军士兵跟着你造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总得给一个让全军信服,让天下老百姓信服的理由吧。
既然皇帝是不能杀的,但是反还得造,这似乎是一个前后矛盾的逻辑陷阱。但是我国历史上的造反人民一代代克服困难,大开脑洞,探索智慧,本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精神。终于想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皇帝是没有错的,但是皇帝周围的大臣太坏了,他们蛊惑了皇帝,诛杀大臣,把国家一步步拖向深渊。我们作为国家的栋梁之臣,自然有责任匡扶社稷,清除皇帝周围这些奸臣,拯救纯真的皇帝,拯救万民于水火。至于在此过程中皇帝误伤而死或者畏罪自杀也是无可奈何地,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到时候再立一个就完事了,而我们作为平乱功臣,自然有垂帘听政的权力”。这就等于给了全军将士、天下百姓一个坚实的理由,当然也可以说是借口。
刘承佑拿着郭威奏章给周围的大臣看,大臣都说郭威的反状已明,而且为了一绝后患表示坚决惩治反贼的决心,就一不做二不休把郭威和柴荣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刘承佑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决定将改变接下来的后周王朝乃至于赵宋王朝的命运。当然,他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既然谈判谈不拢,双方本来也没有谈判的意愿,那就拉开架势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吧。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双方战斗的将领的情况
郭威方:郭威,后汉国震国之宝;柴荣,一代名将,国威军的副将。口号是“等平定京城,放任你们抢掠十天”(俟平定京城,许尔等旬日剽掠)。当然我们的主角赵匡胤尽管每次冲锋陷阵都冲在最前线,但是现在还很弱小,他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刘承佑方:慕容彦超(逃跑将军),郭允明(这是一个狠人)。
战斗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郭威和柴荣领兵慕容彦超很快就败退,战死一百多人,军队士气消沉,士兵渐渐逃奔到郭威军队中来。而慕容彦超带着几十位骑兵向东逃往兖州。
刘承祐和郭允明撒丫子往回撤,不料守城官已经投靠了郭威不准他们进。
我晕
他们转身便逃,逃到城墙边一个村子里,后面战马嘶鸣,他们以为郭威带人追来了。
眼看跑不掉了,大家都得玩完,郭允明灵机一动,给谁打工不是打工,我犯不着死在这儿,而且我将你杀了还能纳个投名状,换取高管厚禄,反正你迟早得死。
一切都计划好了那就开始实施吧。
刘承佑正欲下马躲一会儿,郭允明却一刀将之砍死,这么容易得手,郭允明得意洋洋。
然而,待人马凑近后,郭允明傻眼了,来的居然是刘承祐的亲兵。现在邀功也邀不上了,跑也拍不了了,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郭允明举刀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的是恶人有恶报,而且还报得这么及时。
刘承佑死了,郭威进了城,完全控制了朝政。接下来就是兑现承诺的时候。
士兵们开始在开封城里面纵火抢掠,城里火光一片,到晚上几乎变成一座空城。原有官员的职位不变,跟着郭威造反的人也都得到了封赏,只是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
赵匡胤目睹了这一切,目睹了郭威的高明战术、人格魅力,也目睹了郭威的纵兵抢劫。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郭威不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
“你不是我要找的人,我迟早要离开你”。这件事给赵匡胤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当然不能光想着抢劫,皇帝也得有人做呀。
进城两天后,郭威来到了宫里面见后汉太后。
南风喃Francios2021-02-17 22:13: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进城两天后,郭威来到了宫里面见后汉太后商议新帝之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郭威逼死了后汉太后的儿子,现在又要和他的母亲商议立谁为新的皇帝,也不知道后汉太后见到郭威是什么样的心情。当然为了活命,她是不敢提出不同意见的,就这样按照郭威的意思立刘承佑的堂弟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为新皇帝。
说道这里大家以为是郭威同志良心发现,内心愧疚,最终在内心的挣扎下,还是把后汉的江山还给后汉。
其实这是一个流程问题。具体地说是一个篡权的流程问题。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各种事情上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当然篡权夺位这一块也是。江山本来是别人家的江山,即便是你在最后的争夺中赢了,从法理上讲江山也不应该跟你姓呀,皇帝还在,即使皇帝死了还有皇帝的孩子和近亲,所以这一条路从法理上讲是行不通的。
有没有别的路呢?
答案是肯定的,明抢是不行的,搞不好要背一个弑君的骂名。但是原来的皇帝可以让呀。就像远古时期,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一样。有了理论基础,封建社会特别是王莽篡汉形成了一套禅让的流程,而这时的禅让已经不是真正地禅让了。
作为这一切的策划者郭威同志是知道这些的,刘赟只是过渡产品,最终的皇位还是我的,你们谁也夺不走。
去宋州迎回武宁军节度使刘赟的队伍刚出发。镇州、定州飞驰上奏,契丹人南犯,黄河以北各州危急,太后只得命令太祖再次出征,当然她不会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郭威带领大军走了三天到了滑州安营扎寨,要在这里多停留几天,还没有到岗的新皇帝刘赟派遣使者慰劳众将。
众将在接受宣慰时非常为难,可是他们造得后汉的反,他们没有郭威同志那么高的政治觉悟,都在窃窃私语说:“我们这帮人攻陷了京师,各人都有罪责,若姓刘的又即位为帝,就没有我们的活路了。” 最终互相瞧着不下拜谢恩,有人把这些话告诉郭威,郭威觉得这个事情还要在酝酿几日,立时上路前行。过了几天到了澶州。
澶州,就是这里。大军在这里停留了几日,军中的议论越来越多,已经难以控制,而且天降异象,太阳升起的时候旁边有紫气(可能是雾气)。士兵们再也控制不了内心的恐惧和骚动,借着天象,各军将士大声鼓噪着奔向太祖歇息的驿站,人数众多像墙一样推进,郭威关上驿站的门拒绝他们。将士们登墙翻屋进来,请求他顺应天命登基为帝。纷乱的军队像山一层层进来,登上台阶围在郭威旁边,拥着压着扶着抱着。
这时有人撕下军中象征皇权的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代替黄色的龙袍,将士们高声的呐喊震撼大地。郭威在众人之中,声音嘶哑脸色发暗,晕过去好几次。最后没有办法郭威登上城楼答应称帝,军心才渐渐得到安定,众将们就拥着郭威向南回到开封。
回到开封如郭威所料,没人敢反对自己登基。只可怜那刘赟还没有到京城就被迫要写禅让诏书。至于来犯的契丹人,本来就没有的事这时肯定就没人管了。
此时的郭威是心花怒放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预想的来的,自己最终坐上了龙椅。柴荣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的养父并没有儿子。可是他们都不是最终的赢家,因为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暗中盯着他们,他不仅冲锋在前,还记下来了这所有的流程,因为在九年以后他要把这些都要再用一边,而且用的更加流畅更加娴熟。而到这里这个人笑了,因为他心里在说:“哈哈哈,我才是最终的赢家”。
南风喃Francios2021-02-18 01:15: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