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还是风清云淡

楼主:郭戍华2020 字数:1311字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新诗声律例说(23)》

郭戍华

诗句的结尾,既是语意停顿处,在韵句中又是押韵处,当然语音就会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虽然一般认为,汉语音节本身并不像英语那样,有轻重之别;但由于结尾音节后面空顿时间较其它音节长些,导致该音节会延长时值,造成相对其它音节音量多些,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汉语中的重读音节,或叫强调音节。

同样的,一个诗段或一首诗的结束音节,也属于重读或强调音节。

这些强调音节会给听者造成比其它音节更深的声音印像。因此,我们在创作诗歌时,尤其要重视这些音节字词的选择,让它们的韵色声调,能够更好地突出诗意的情感色彩。

我引一首拙作为例说明:

你在时,风清云淡
你走了,相知就分外空闲
隐约着红色迷雾葱绿年
恍惚了春暖花开只一天
多少回骑行蹚水观山
只记了数蚁群青春聚散

再去你家抵足夜谈?
可惜故居早已湮灭
也或者雪夜来我家手弈?
又笑说练神功不怕衣单
可你却青涕涟涟……

你走了,梦竟成一廂思恋
我总觉,只有你一路孤单
声音色彩都留给了往事
为什么无情着竟没有回首一看?

你走了,我多想对你最后一次呼喊:
如果可以,我愿意
把余生分你一半!
——《你走了》

这是一首怀念亡友的小诗。因为被怀念的朋友已故去数年,作者的哀伤当然不再是尖锐的悲怆,而是深藏的,表面平静的叙说。

因此,第一句全诗起句,就尽量不要太沉重悲伤。“你在时(V \ /)”三个音节以含蓄饱满的第三声起句,以轻扬的第二声结尾,给人温暖而轻快的回忆感觉。如果将这三字改成“你活着(V / \ )”,就结束在第四声上,全诗一起句就显沉重了。

但在同一行的下一承接句上,原来写的是“云淡风清”,后来却故意将可相互换位的“云淡风清”,调整成“风清云淡”,目的是让此行结束在第四声的“淡”字上。有三个考虑:

第一是可以入韵。当然,诗的首行可不入韵。但为了后面的两个作用,又能顺势入韵,何乐而不为?

第二是,在第一段诗的六行中,有四行结束在“闲”、“年”、“天”、“山”字上,都是第二声或第一声,色彩淡而冷;若第一行写成“云淡风轻”,全段就只有第六行尾音落在“散”字第四声上,于是整段诗吟诵下来就过分寒凉了,与作者要表现的温暖回忆情感色彩不符。

更重要的第三是,第一行结束的双音节“云淡”,可以与全诗尾行终止双音拍“一半”,构成遥相呼应的特殊声韵共鸣效果——“云”和“一”是谐声,“淡”和“半”是谐韵。

对于行数较多的长诗而言,这种首尾呼应的效果肯定很弱,因为行数多了,吟诵到最后,听众早将前面的音节忘了——因此,所有重复(复沓)修辞手法,都要在一定距离内。而对本例只有十几行的小诗而言,首行与尾行结束拍的和谐效果,还是有的。

说到行数,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此诗各段采用了递减方式:第一段6行,第二段5行,第三段4行,第五段3行。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与上面分析的声律手段一起,目的都是要形成一种在平静述说中深藏怀念之情,并且随着诗句推进,逐渐情感加速,最后落在给他余生“一半”的决绝中的声音效果。

新诗分行书写可形成“建筑美”,明显是扯淡。因为纸面上的视觉美,对诗的声音毫无用处。但新诗必须分行书写的重要作用,无疑是帮助吟诵者分行断句,并形成声音的朗诵再创造。

因此,本诗的行数递减,也是一种让吟诵声音逐渐加速的手段吧。

郭戍华20202021-02-02 18:58:17 发布在 天涯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