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坤舆万国全图》与奥斯曼的历史问题

楼主:yletpkki 字数:342216字 评论数:12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有人说,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时候,中国人可能还是部落
-----------------------------
那我们就来比一比。能比得上三大金字塔的也只有秦始皇陵了。看看秦始皇之前中国出土了那些文物?
请问。三大金字塔之前,古埃及有哪些文物?

众多玉器

众多青铜器

王权武器

政权礼器

指挥用器


众多货币

贵金属以及称量器

车马器车马坑


yletpkki2020-04-30 07:35:2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古人指挥作战,主要是鼓、金(铙,钲,錞于等金属打击乐器)、旗,《管子》称之为“三官”,三者有机结合,协调全军调度进退攻防。离开了这些工具,是不可能把大部队系统的组织起来形成有效力量的。一般来说,闻鼓则进,闻金则退。
《管子•兵法》说:“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着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
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四曰举虎章,则行林;五曰举鸟章,则行陂;六曰举蛇章,则行泽;七曰举鹊章,则行陆;八曰举狼章,则行山;九曰举韟章,则载食而驾。九章既定,而动静不过。”
《黄帝内传》说, “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夔制牛鼓八十面,一震 八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左传》 说,“夫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周礼•鼓人》说,“以金铙止鼓”。
《诗・小雅・采芑》 说,“钲人伐鼓”《毛诗诂训传》解释说,“ 钲以静之,鼓以动之”
《尉缭子•勒卒令第十八》说:
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
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音不绝,鹜鼓也。商,将鼓也。角,帅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则将、帅、伯其心一也。奇兵则反是。
鼓失次者有诛,喧哗者有诛,不听金、鼓、铃、旗者有诛。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平旦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
从这些古籍记载看,古人很早就对战争进行了有效组织,对金鼓的运用在西周已经成熟了,有了成文规定。

从出土文物看,鼓一万多年前就有了,到了商代出现青铜鼓,战国时期,一般是鼓座固定木框皮鼓,有很多青铜鼓座出土。更有随着马车遗址出土的青铜鼓座和中山王指挥车上一组四件的铜铙,可知这是用于指挥战斗的。在战国青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图案中可见击鼓指挥作战的场景,鼓与铙是同一个支架的。
地中海沿岸那么多著名的战争,卡迭石之战据说几千辆马车一起作战,军队统帅用的什么工具来统一调度指挥进退攻防?


旗帜
《尔雅》说:"有铃曰旗",《说文》说:“旗,旗有众铃以令众也。”
《墨子》说,“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
《诗经•周颂•载见》说,“龙旗阳阳。”
《列子•黄帝》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拔赵帜,立汉赤帜。”

从以上资料看,旗帜在古代很早就有了,到西周的时候已经规制完备,使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军队,在战场上。用于区分敌我,传递号令,提振士气,等等。
名列前茅的"茅"其实是"旄"的通假字。"旄"即旄牛尾,古人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称为"旄"。战国青铜壶中的攻战双方一般有"旄"有“旗”。

古代中国军队的旗帜大致可分为五种:
联络旗
联络旗在行军时用于前军与后军的联系。古代信奉五行学说,所以联络旗也分五色,各有所指。青色,属木,如果先头部队遇到山林障碍需要开道时,就会举起青旗。赤色,属火,如果军队遇到地势险要,高山峡谷之地时,便需要防敌人火攻,举红旗示警。白色,属金,一旦遭遇到敌兵,就要迅速集结兵力,摆开阵型迎战,举白旗为令(白旗表示投降其实近代之后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战)。黑色,属水,如果行军路线上有沼泽或者溪流等,就会举起黑旗。黄色,属土,如果前方一马平川,畅通无阻,举黄旗示意。
号旗
当军队冲锋时,号旗在哪里,士兵们就冲向哪里。指挥将领根据号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断出战线推进的进度,并能清楚地看清战果以及军队战损情况。
阵旗
古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受天文星象启迪,结合五行,发明了“五行军阵”: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军前宜捷,前用朱雀;军后宜殿,后用玄武;军左为阳,左用青龙;军右为阴,右用白虎。
将旗
在战场上,军队分为五大营,即前营,中营,后营,左营,右营。将旗则代表各营将领,将领就在将旗之下。只要将领挥动己方阵营的旗帜,士兵就会立刻准备迎战。将旗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结合五行理论, 前营用红旗,中营用黄旗,左营用蓝旗,右营用白旗,后营用黑旗。作战时,士兵要拼死保卫将旗,一旦将旗被砍,这支部队就不复存在了。
牙旗
牙旗者,将军之旌也。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牙旗不论是尺寸还是重要性都是军队中最大的,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牙旗。
文物最早的旗帜形象可见于商代青铜器的铭文,战国水陆攻战文铜壶上的两军对垒画面中,两军各自旗帜鲜明,唐代张议潮出行图中可以看到旌旗招展的盛大场面,为了战斗时便于冲锋杀敌,古人还想出了把旗帜插在背上的巧妙法子,这可以从明代的绘画中看到,而秦兵马俑背后的两个圆扣环则说明,这法子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想出来了。传统戏曲中将领背后都插着几面三角旗,一是将领的身份象征,二来也有古人背后插旗冲锋陷阵的古义。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大海茫茫要保持联络,白天用的是旗帜旗语,晚上则是用灯。陆军中的号旗传信在海上就变成了旗语。


一组龙(蛇)纹鼓座。发现好多春秋战国鼓座,其中有青铜做的,也有用原始瓷做的,材质不同,却都用蛇来装饰,不知为什么,找到的盘龙纹鼓座的也没有蛇纹的多。楚国的鼓座则是凤鸟为主角的居多,著名的有虎座凤架鼓。鼓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祭祀、娱乐、打仗都用到它,商周时期的的鼓大多数已经是皮革制作的了,所以留存至今的不多,只有青铜做的鼓座,以及一些青铜鼓。
三古四古打不打鼓?他们的鼓座是怎样的?大流士鸭梨山大是怎样指挥作战的?



2017年山西襄汾陶寺北春秋晚期墓M3011出土了一件精美的蟠龙鼓座,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类似的战国器座

2018年三月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上GieseleCroes行将会展出一件春秋时期三龙纹建鼓座

荷兰Vanderven Oriental Art在2014年240万欧元出售了另一件战国“三蛇青铜鼓座”

山西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的 警方追缴的战国蟠蛇纹建鼓座

这鼓是打仗指挥用的。鼓座出土了很多。地中海沿岸,像亚历山大出征近十万人的部队,用什么来指挥?

南京博物院藏无锡出土战国早期原始青瓷悬鼓座.

上博 春秋镂空蟠龙纹鼓座



河南叶县出土春秋镂空蟠龙纹鼓座

保利藏春秋蟠螭纹鼓座

湖北擂鼓墩M2出土战国蟠螭纹鼓座

安徽舒城出土春秋龙虎纹鼓座

湖北曾侯乙墓战国镂空龙纹鼓座


一组先秦鼓类文物,可见古人对鼓很重视,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鼓了。地中海沿岸的在哪里?

yletpkki2020-04-30 07:38:09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看看《国语》关于战斗布阵的描写,金鼓,旌旗,斧钺,••••准备了大半夜,三万军队列队完毕:

《国语•吴语•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晋师大骇不出,周军饬垒,乃令董褐请事,曰:“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

吴王亲对之曰:“天子有命,周室卑约,贡献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振也,徒遽来告。孤日夜相继,匍匐就君。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忧,亿负晋众庶,不式诸戎、狄、楚、秦;将不长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国。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今会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为使者之无远也,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看看古代列阵的一个小资料:

吐鲁番出土唐垂拱四年(688年)文书,记载一个战争中列队的小方阵的阵容,甚至具体到了每个人的名字。(图2为释文)

这种阵型在《大唐卫公李靖兵法》里能够找到类似,是冲锋在前的精锐部队所用。特别的是执旗者有两人,估计是旗手既重要又危险,所以多一个做后备。




看看亚历山大和波斯的“大阵”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统一希腊后开始了东征,他率领马其顿军队3、4万人在奇里乞亚(今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伦北)与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12万多人展开了大战,大流士将军队排成长达4公里的两个横队,亚历山大则将军队分成3个战斗队形:右翼是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重骑兵,中央是重兵方阵,左翼是由色萨利骑兵、伯罗奔尼撒骑兵组成的联盟,马其顿方阵的平推决定了交战的结局,方阵首先击溃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尔后亚历山大重骑兵和色萨利骑兵两翼包抄,合围并歼灭了大流士战斗队中央的希腊雇佣兵,波斯人见势不妙,四处逃窜,因而避免了波斯人被全歼的下场。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尽倾麾下四万帝国军队与波斯帝国的近百万军队,在巴比伦(今巴格达)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区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此战虽然波斯帝国也做了充足的准备,无奈时命不与,再加上对马其顿方阵的忌惮,导致军心涣散,马其顿方阵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正确指挥下,最终以歼敌十多万人的情况下大败波斯军队,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也于战后被杀,马其顿帝国随之占领波斯帝国全境,波斯帝国灭亡。

在荡平波斯后,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一路向东攻到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古印度,自此,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被其占领了三个,征服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超过同时代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的领土面积总和,到公元前323年为止,亚历山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亚历山大大帝在其短短13年的征战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战绩,他有力地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了东西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历山大的部队也是好几万的,他是怎么组织指挥这支军队布阵的呢?
yletpkki2020-04-30 07:47:5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还有“负羽”,士兵背负不同颜色的羽毛,以方便辨认和协调。
《国语•晋语》“被羽先登”,韦昭注:“羽,鸟羽,系于背。

《尉缭子•经卒令》:“左军卷旗,卒戴卷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一些文物上,也可以发现“负羽”的士兵。比如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和战国铜匜上,都有“负羽”的士兵。


咸阳杨家湾西汉兵马俑,“负羽”兵:


yletpkki2020-04-30 07:49:5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看看先秦至汉魏时期将军名号,名号之多侧面反映出军队的庞大以及管理的规范,地中海沿岸,动不动就横跨亚非拉三洲的帝国不少,他们都有哪些将军名号?

将军之名,春秋以前和卿一样,为高级武官通称。自战国起将军开始正式作为武将的官称,如上将军、大将军、将军、裨将军等,一旦受命,即握有战场指挥的全权。自西汉始,开始在将军之前加以各种名号。以后,将军逐渐分途:象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均不常设,地位崇高,位同公卿,成为重号将军;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将军,或以征伐的地名、对象,或以其所领的兵种,或以其所负的特别职务,确定官名。他们出则领兵,入则另有任用,多根据需要设置,称为杂号将军。另外,部分宿卫军将军也很重要。隋唐以后重号、杂号将军之制废而不用,其名称在武散官中尚存留一部分。



一、两汉时期的将军名号

1、西汉将军名号:

注:以下人物名录不完全,作参考用
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韩信、窦婴、卫青、霍光、王凤先后担任此职。
2)骠骑将军:武帝元狩二年置,与大将军同列大司马。霍去病曾任此职。
3)车骑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靳歙、卫青、张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职,掌宫卫禁军。
4)卫将军:汉高帝时就有,王恬启、宋昌、张安世等曾任此职,掌南北军。
5)上将军:吕后七年时以吕禄为之。
6)前将军:武帝时赵信、李广曾为之。
7)左将军:武帝时公孙贺、荀彘曾为之。
8)右将军:武帝时苏建、赵食其曾为之。
9)后将军:武帝时李广、曹襄曾为之。
10)中将军:武帝时公孙敖曾为之。
11)游击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陈豨、苏建、韩说曾为之。
12)复土将军:文帝七年以张武为之。
13)将屯将军:文帝七年以属国悍为之,武帝时王恢为之。
14)骁骑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广为之。
15)护军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韩安国为之,诸将皆属之。
16)轻车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孙贺为之,后李蔡曾任此职。
17)材官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为之。
18)骑将军:武帝元光年间以公孙敖为之。
19)伏波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为之,击南越。
20)楼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杨仆为之,先后击南越、朝鲜。
21)戈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严为之,击南越。
22)下濑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甲为之,击南越。
23)横海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韩说为之。
24)浮沮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孙贺为之。
25)匈河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赵破奴为之。
26)十二部将军: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将军伐匈奴(?)。
27)拔胡将军: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为之。
28)因杅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孙敖为之,因杅为地名。
29)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因贰师城而得名。
30)浚稽将军:武帝太初二年以赵破奴为之,征匈奴。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强弩将军:武帝时李沮曾以左内史为之。
32)度辽将军:昭帝元凤三年以中郎将范明友为之,因度辽水而得名。
33)虎牙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顺为之。
34)蒲类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赵充国为之,因蒲类泽而得名。
35)祈连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广明为之,因山得名。
36)破羌将军:宣帝神爵元年以辛武贤为之。
37)护羌将军:王尊曾为之。
38)奋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太常任千秋为之。
39)建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韩次君为之。
40)步兵将军:平帝元始五年以执金吾王骏为之。
41)文成将军:武帝元狩中,以少翁为之。
42)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元鼎四年,拜栾大五利将军,并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43)天道将军:封禅书中说,天子刻玉印为“天道将军”。


2、新莽将军名号: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官职改动甚多。新朝以四辅、三公、四将为十一公,其中四将为更始将军(曾改宁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另设置不少杂号将军,如:
司命将军、五威将军(五威中城、前关、左关、右关、后关将军)、九武将军(九人,均以武为号)、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田禾将军、著武将军、平蛮将军、填外将军、捕盗将军等。

王莽始建国三年,曾令七公(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纳言、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号皆兼称将军。地皇元年又设前后左右中五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


3、东汉将军名号:

东汉大致沿袭西汉,将军可大致分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重号将军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职;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将军等。光武帝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以后,大将军常录尚书事,东汉外戚多以此职而秉朝政,如梁冀、窦武、何进等。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初为大将军,后让大将军位与袁绍。除以上将军外,明帝初所置的度辽将军,职掌护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以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东汉前后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杂号将军中加“大”者权力也大,常节制数路将军。有史可查的东汉杂号将军以及担任人员有:

骠骑大将军(杜茂、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祐)、强弩大将军(陈俊)、虎牙大将军(盖延)、征南大将军(岑彭)、征西大将军(冯异)、河西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横野大将军(王常);骁骑将军(刘振、樊崇、刘歆、刘喜)、建威将军(邓寻)、振威将军(宋登、马武)、强弩将军(陈俊)、积弩将军(马音、傅俊)、积射将军(焦进)、征西将军(耿秉、马贤、司马钧)、征虏将军(祭遵)、诛虏将军(刘隆、王霸)、捕虏将军(马武)、威虏将军(冯骏)、越骑将军(刘宏)、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康)、辅威将军(臧宫)、武威将军(刘尚)、武锋将军(竺曾)、平狄(一作平敌)将军(庞萌、朱鲔、孙咸)、赤眉将军(耿訢)、中坚将军(杜茂)、宣德将军(梁统)、伏波将军(马援)、汉忠将军(王常)、度辽将军(明帝以后常置)、荡寇将军(周盛)、讨虏将军(王霸)、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破奸将军(侯进)、刺奸将军(祭遵)、游击将军(邓隆)、楼船将军(段志)、孟津将军(冯异)、都护将军(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忠义将军(陆康)、扬武将军(马成)、威寇将军(杨茂)、偏将军(王霸)、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

其实以上这些还很不完全,据《通典》记载,还有征东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以马腾为之,或云以张辽为之)、征南将军(汉光武建武二年置,以冯异为之)、镇东将军(后汉末曹操为之)、镇南将军(后汉刘表为之)、镇西将军(后汉刘表为之)、安东将军(后汉陶谦、曹休曾为之)、安南将军(光武元午以岑彭为之)、安西将军(后汉末段煨为之)、平北将军(汉献帝以张燕为之)、鹰扬将军(后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为之)、讨逆将军(后汉末以孙策为之)、凌江将军(后汉置,以罗献为之)等等。



二、魏晋时期的将军名号

1、魏国将军名号:

1)第一品
大将军: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将军: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息。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将军:吕兴。
辅国大将军:甄温。
二品将军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将军。

3)第三品
领军将军、四安将军(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将军;诸三品杂号将军(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将军、武卫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诸四品杂号将军(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牙门、偏、裨等杂号将军


2、蜀国将军名号:

大将军(蒋琬、费褘、姜维)、右大将军(阎宇)、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班)、右骠骑将军(胡济)、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卫将军(姜维、诸葛瞻)、镇军大将军(宗预)、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资深者为大将军)、四镇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辅汉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讨寇将军、讨虏将军、秉忠将军、忠节将军、建信将军、安汉将军、军师将军、镇远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武将军、兴业将军、副军将军、翊军将军、辅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3、吴国将军名号: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大将军(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孙震)、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施绩、张布、孙韶、朱宣)、车骑将军(朱然、刘篡)、卫将军(全琮、士燮、滕胤、全尚、孙恩、濮阳兴、滕牧)、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四镇将军、四安将军(缺安西)、四平将军(缺平东)、前后左右将军、虏将军、镇军将军、安远将军、平戎将军、平虏将军、辅国将军、辅吴将军、虎牙将军、冠军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奋武将军、折冲将军、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绥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荡魏将军、平魏将军、辅义将军、扶义将军、横江将军、绥南将军、安国将军、抚边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灭寇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4、两晋将军名号:

西晋开国,立八公,大将军为其中之一。此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皆为位从公。骠骑以下及诸大将军若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则品秩第二。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亦品秩第二。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西晋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为六军,为宿卫亲军。前后左右军将军为四军,也属京城及宫内外宿卫军。各种杂号将军略同于魏。东晋变化不大。品级为:
一品:大将军;
二品: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
三品:四征镇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辅国、龙骧将军;
四品: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后左右军、宁朔、五威(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五武(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将军;
五品:鹰扬、折冲、轻车、武牙、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将军;
八品:宣威以下杂号将军。

十六国的将军设置略同于西晋,如汉―前赵设有上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卫(大)将军、抚军(大)将军、龙骧大将军、都护大将军、中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四征镇安平(大)将军、灭晋大将军、前军大将军、右军将军、忠义大将军、前将军、右将军等以及各杂号将军:建武、虎牙、平晋、左卫、右卫、护军、平虏、辅汉、卫军、征虏、镇远、讨虏、荡晋、冠威、中护军、骑兵、振威、镇军、辅威、安国等将军。其他诸国大同小异,不一一列举。流传于世的部分汉晋将军印

yletpkki2020-04-30 08:06:5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看这个图,所谓的玛雅文明连中美洲地峡都没能统一没能覆盖,它的古代能辉煌得到哪里去?它的人力物力能支持建造那么多金字塔吗?而且,玛雅文明区属于热带地区,四季不分明,也不适合历法发展,世界其它热带地区也没有什么发达的古代文明,比它面积更广的处于温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既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也没有历法文字;印加文明也是,堵在高高的安第斯山脉上,有多少适合耕种的土地?有多少资源可以支撑文明发展?比它更地理条件更好的巴西高原区却没有像样的文明,这合理吗?

yletpkki2020-04-30 09:01:1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wajra 2020-03-29 09:29:44
有没有人能证明“玛雅文化”是造假?
-----------------------------
初步感觉,美洲的东西,跟经济条件工具不吻合,风化不吻合,没有发展历程,没有美感:
(1)
资料都说,古代美洲文明没有青铜、铁器出现,只有木器和石器。
问题来了,那么多玛雅金字塔,玛雅石刻,马丘比丘石头城,复活节岛石刻,是用什么工具刻凿出来的?资料说是用燧石,相当于玻璃一样的矿石工具,能做到这些工程吗?能用玻璃开凿打磨石快吗?

yletpkki2020-04-30 09:01:4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2)
玛雅金字塔跟吴哥窟对比一下:
南美的为何寸草不生?





yletpkki2020-04-30 09:02:0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yletpkki2020-04-30 09:06:1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3)
作者: @dsz2016 时间:2018-04-03 11:06:27





玛雅人的历法可以维持到4亿年以后,计算的太阳年与金星年的差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4位数字……

1952年6月5日,人们在墨西哥高原的玛雅古城帕伦克一处神殿的废墟,发掘出一块刻有人物和花纹的石板。当时人们仅把这当作是玛雅古代神话的雕刻。到了六十年代人们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那些参与宇航研究的美国科学家才恍然大悟:帕伦克石板上雕刻的,原来是一幅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行器的图画!虽然经过图案化的变形,但宇宙飞船的进气口、排气管、操纵杆、脚踏板、方向舵、天线,软管及各种仪表仍清晰可见。这幅图画的照片被送往美国航天中心时,宇航专家们无不惊叹,一致认为它就是古代的宇航器……

这是一种脑洞大开加上牵强附会的说法,这幅浮雕觉得只是一种跳大神的祭祀仪式。
yletpkki2020-04-30 09:07:0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4)
有专家讲到中国的旋目之后,用玛雅来对比。
玛雅的跟良渚的很像,但更具体具象。也就是没有古韵,更有“现代感”,而且没有美感,我觉得这是玛雅文物的最大硬伤,真正的古文物,一定是有美感的。








看看中国古代的神,无论多简单,都是有威仪,有美感的,从简单抽象写实形象,有一路发展的历史轨迹:

金沙商代金面具和玛雅面具


yletpkki2020-04-30 09:07:50 发布在 国际观察
玛雅的这个“美洲古代玛雅文化八角纹太阳历石”,内涵太丰富了,恨不得将一部历法用文字刻上去,我觉得对于“玛雅”当时的文化来说,这是过于复杂了。就像一个一岁的小孩子,见到鹅,能说“鹅鹅鹅”就已经了不起了,可他却发表了一篇关于鹅的演讲。:

玛雅太阳历石雕大概是参考了中国的铜镜、罗盘
专家说,中国的铜镜“铜镜铭文有“光辉象夫日月”,这铜镜,十六时布局,四分历二分二至平气16时刻,绝对是历法模型”



yletpkki2020-04-30 09:08:3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craft737 2020-01-16 02:22:00
人类起源于东非的三大疑点


人类文明史方面是一笔烂帐,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玛雅这些文明都太不可信:
1.建筑与建筑自然风化程度不符
2.文字与文明水准不符
3.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不符
4.科技发展与使用工具不符
……
yletpkki2020-04-30 09:08:54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印加文明马丘比丘的暗黑科技:

“库斯科之上12000英尺海拔之处,隐现着萨克塞华曼古堡。它的巨大石壁可能隐藏着印加文化之前的秘密。
而这个古堡外墙是由重大50-100顿的巨石砌成的。巨石的严密程度令世人震惊。”




“当我们看着这些遗址里完美的石头堆砌物,是一种在地球上任何别处都没有被运用过的技术,如今我们也无法重现这样的工程。有些石头呈现融化溶解特征,还使用了类似木建筑的榫卯连接技术,无论堆砌这些巨石用的是热能还是神秘的化学物品,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些远古的建造者们,大范围的运用了这种技术。这些有溶解特征石头似乎与古埃及金字塔石头有类似,那些自卑又自大人是不是也要说是伪造呢,可惜西方人也无人能伪造这些。
1532年11月15日,西班牙人到了印加的卡哈马卡城,他们简直不能相信眼前的情景。 印地安人居然有这样雄伟的城市。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困惑。在马丘比丘梯田,石墙还要规整,石块更大,打磨得也更加精细。真不可想象,当年印加人怎么能把巨大的石块打磨得如此光滑平整,连接得如此严丝合缝,连刀片都插不进去。”





“下面六块直立的大岩石,每块巨石之间都镶有衔接得相当紧密的窄小石条。小石条是防地震用的,当出现大地震时,小石条会上下移动,起到消减震动的作用.在这多地震的安第斯山上,几千年后的今天它们依旧傲然地竖立在这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古印加人利用这么简单的小石条就巧妙地解决了防震的大问题。他们的智慧恐怕让当今的世人也自叹不如吧。”


yletpkki2020-04-30 09:09:5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车骑将军”金印
西汉阳陵南区从葬坑陶俑身边出土

“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军营中的官职名称,车骑将军是西汉时始制的官职,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三公,主管京师兵卫及宫卫,是战车部队的统帅。


yletpkki2020-04-30 10:25:0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一组古希腊的首饰,虽然不多,但目的性很明显,比如,有炸珠工艺的金器。你说,普罗米修斯刚盗火回来不久的地方,就会炸珠了?中国可是用火一百多万年青铜器也发展繁荣了一千多年以后才在战国时期发展出了炸珠:








yletpkki2020-05-02 18:16:3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数学
中国古代的数学,从八九千年前的兴隆洼、贾湖就开始了,兴隆洼的人脸石雕,圆圆的玉玦,还有贾湖的骨笛,都在表明8500年前的人们数学水平不低,此后河姆渡人的榫卯技术,凌家滩的几何造型玉器,红山文化的方圆祭坛(红山圆形祭坛,大小三个同心圆,相邻的两个圆之比都是),良渚文化的玉琮玉冠饰,石家河文化的抽象对称图案一步一个脚印,到了石峁遗址陶寺遗址,复杂的城门设计有了,精密的观象台有了,从《周髀算经》的描述看,除了勾股定理之外,还有测日影,测太阳直径测太阳距离,测地球南北直径,历法计算,这些测量均有方法有数据,表明先秦时期的天文、数学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峰,夏商周时期的数学还可以从那时的玉器青铜器得到旁证,比如尺寸纹饰完全相同的对鼎,铜爵,大小比例为3:2的对卣,造型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增递减的九鼎,编磬,编铙,编钟等等,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及其纹饰的设计编排,既美观又恰到好处、雍容大方,没有数学支持是做不好的;此后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但又各有特色的旁证,比如,宋代的瓷器,建筑绘画,《营造法式》,明朝的家具,
除了文物体现的实践高明以外,古代还有很多数学著作,唐代的《算经十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除了祖冲之的《缀术》在宋代失传以外,其他的都流传到了今天。还有很多古代失传近年重见天日的数学典籍竹简,已出土的简牍里较完整的算数书有: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湖北云梦睡虎地汉简《算术》。其他出土文献里有少量数学简牍,如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里的算术简。 作为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的“九九表”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算表》,里耶秦简“九九表”等。
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数术记遗》,是研究中国古代算学史和计算工具史的开山之作,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具,即“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

历法也是一个需要高深数学的项目,我国古代历法起点早,数量多,质量高,这是数学发达的有一证据,而古代的音律历法度量衡往往是有机统一的,通过一根律管,产生度量衡的基准,而十二律管又可以通过吹灰候气法得到验证,所有这些,没有高深的数学测量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地图制作, 从西周分封天下诸侯的事实看,古人很早就有地图了。现存最早的地图是天水放马滩秦国的战国木板地图,据考证时间应在惠文王后元十四年至昭襄王八年之间,即公元前305年前后。这时候的地图上已经有了比例概念了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这现代地图的四大要素;在这些地图中都已有了相应的表示符号;以突出的水系构成图面的总体框架;突出重点,扩大主区••••可见那时的地图已经比较成熟了。
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是镌刻在铜版上的工程图,天水放马滩还出土了最早的纸质地图,西汉时期的;
马王堆则出土了绢本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以地形图保存最为完好,驻军图次之。现代地形图上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水系、山脉、道路和居民点,图上都有比较详细的表示。
明朝的时候,更是绘制了精准度相当高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天赋税收也需要几何测量,农田的形状的不规则性真是一言难尽,没有高明的几何测算,怎能知道田亩面积呢?
所有这些,支撑起一本《几何原本》又有何难?而且《几何原本》最早版本在中国,书中论述完全是中国本土纯粹措辞方式,没有一丝一毫的西方味,凭什么说是西来的呢?
所谓的地中海北岸《几何原本》的“故乡”,有这样的充满几何味的生活用品吗?




著作

yletpkki2020-05-02 22:49:2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算表
从大的布局看,《算表》分为三个部分。最上一列及最右一行的数字在乘法 中是乘数或被乘数,这是第一部分。核心部分,包括第二至二十列、右起第三至二十一行每个方格中的数字都是乘积,这是第二部分。第一列下及第二简圆孔上的数十条丝带,是作为引线起着联系的作用,这是第三部分。不难看出:数码是固定的,而引线是可动的,称之为计算器合情合理。
《算表》的核心是九九术。春秋战国之间,九九已流行,《荀子》、《管子》、《战国策》等都有与九九相关的记载。里耶秦简见九九表,时代稍晚于《算表》,两者有许多共同点,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清华简算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文物;这说明在战国时代已经建立发达的理论数学和实用数学。《算表》的功能是九九表的扩充。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的两位数乘法。

《算表》共有二十一支简,用十九条红色横线连在一起,分为三个部分。最上一列及最右一行的数字在乘法中是乘数或被乘数;包括第二至二十列、右起第三至二十一行每个方格中的数字都是乘积。第一列下及第二简圆孔上的数十条丝带,是作为引线起着联系的作用。数码是固定的,而引线是可动的,可以进行乘数和被乘数是991/2以内的快速运算。

yletpkki2020-05-02 22:49:5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元代朱世杰撰《新编算学启蒙》同治年间刻本,里边已有很多几何知识以及题目:

几何原本在中国的最早版本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刻本,书中论述完全是中国本土纯粹措辞习惯和思维方式,没有一丝一毫的西方味,凭什么说是西来的呢?


唐朝的《孙子算经》,几乎每一题问题的最后都是“几何”两字,可见几何在古代数学中是很常见的,并不是利玛窦来了才有:






西方现存的最早的《几何原本》目前看到的应该是 “梵蒂冈图书馆收藏的这份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手稿(被称为Vat. gr. 190)。图中即包含勾股定理那页。”
公元888年君士坦丁堡的书记员斯蒂芬抄写的《几何原本》抄本(曾有资料说是最早版本),手稿现保存于牛津大学的Bodleian图书馆。

书籍装帧的源头在中国。中国的书籍装帧方式从古至今分别有简册、帛书(卷起来),魏晋纸张普及后有卷轴,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以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它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跟蝴蝶装、包背装不同的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所谓的《几何原本》原稿用的已经是跟现代装帧方式差不多的包背装了,这在中国已经是960年以后的事,不可能学自中国的西亚会有更早的版本出现吧?

其它据传是不同年代的《几何原本》,可是看纸质装帧能看出年代有那么大的差别吗?


从九世纪到1499年,欧洲的书大多都是可以上锁的羊皮本
克里韦利 (Carlo Crivelli ,1430-1495)画的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画像,从这画中的书的样式看,这个“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1294年的拉丁文译本”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


“文艺复兴时代克里韦利 (Carlo Crivelli ,1430-1495)画的圣彼得像。彼得是传说中的罗马教廷第一代教皇。教皇的第一层冠,可能出现于九世纪,第二重是英诺森三世时加上去的,第三重约起于克莱门特五世。出家人应该质朴无华,而那些后来以圣彼得传人自居者,满头珠宝翠钻,捯饬的像人间的帝王。”

顺便说一句,上面这两幅木版画很像这幅明代的木版画···
这明代的(木版画)很像油画啊···
yletpkki2020-05-02 22:53:0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1499年的插图

再看看古代的几何作品,秦代有十四面体,汉代有十八面体,北周有二十四面体
秦代的骰子是14面的,而且是石制的博茕,这件石骰子出土在秦始皇陵便殿之中,便殿正式象征其灵魂休息娱乐之场所。

这些青铜器,没有顶级的艺术高明的数学几何知识以及高超的铸造技术,能做出来吗?
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中期 十二楞蟠螭纹尊缶

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战国错金镶嵌绿松石几何纹十楞壶


法国巴黎藏战国错金镶嵌绿松石云纹十楞壶

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错金镶嵌绿松石十楞壶

看看西方人画的“毕达哥拉斯”,手里拿的是一个椎体,装饰的也是所谓的纯几何图案形象,中国的伏羲女娲,手里拿的只是矩尺圆规,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有了规矩,万事可为,什么都可以做出来,相比之下,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就像是现在上几何课一样,只是枯燥干巴的学几个几何形体,现实中欧罗巴有哪些过得去的几何造型日用品?再看看中国,从八千年前的玉玦,四五千年前的良渚玉琮,商周时期的各式青铜器,有多少是方圆兼备变化万端而又充满美感的?欧罗巴有吗?
欧罗巴老是强调所谓的正多少面体,其实说明他们一直是在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呆板没有智慧灵气的表现。而事实上,欧罗巴出图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证明他们真正掌握了这些所谓的正几面体。
对比看看,谁更懂数学几何?




看看这些从良渚文化时期开始一直到宋元时期的多边棱柱体文物,没有高明的数学几何能造出来吗?



有实践有理论著作,还有计算工具—算盘,又叫珠算。它是古代数学的计算机。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由游珠盘发展到穿档珠,算珠固定于档位上,就演化成了今日的算盘。

有关珠算最有力的证据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药铺柜台上面有一把大算盘,《水浒传》一书中有神算子蒋敬,绘图中手托15档、7珠大算盘,也证明算盘在宋代即已普及,民间已广泛使用。



中国珠算协会提供的资料介绍:16世纪,珠算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计算方法,无论是小规模的商铺,还是国家掌控的建筑、天文、金融、运输、海外贸易,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

公元1281年,中国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历法,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现在音乐中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早在16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已出现了记载,这是一项等比数列,要开12次方根获得,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完成这些精确计算,都利用了珠算。


地中海沿岸古代也有“算盘”,可惜都“失传”了

中国的算盘不但没有失传,而且还在原子弹核潜艇的制造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20世纪50至70年代,珠算协助计算机完成了中国当时许多重大科研课题的精确计算。上世纪60年代,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为了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出现了许多算盘高手在原子弹基地的食堂大厅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第一艘核潜艇,它的设计制造过程也得力于珠算。

看看这民间私人收藏的古代算盘就可知道算盘在中国有多普及有多重要
yletpkki2020-05-02 22:53:30 发布在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