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77疏五过论》诗解1贵贱贫富食居乐苦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字数:1485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黄帝内经·素问·77疏五过论》诗解1贵贱贫富食居乐苦

题文诗: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至道闵闵,若视深渊,

若迎浮云,深渊可测,云莫知际.圣人之术,

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

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医事有,五过四德,

汝知之乎?雷公拜曰:臣年幼小,蒙惑不闻,

五过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谓之曰:未诊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

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

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然时惊,病深者以,

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

此治一过.欲诊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

邪气乃并,治之二过.善为脉必,比类奇恒,

从容知之,工不知道,诊不足贵,治之三过.

【原文】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译文】

黄帝说:深远啊!道之远大幽深,好象视探深渊,又好象迎看浮云,但渊虽深,尚可以测量,迎看浮云,却不到其边际。圣人的医术,是万民学习的榜样,论栽人的志意,必有法则,因循遵守医学的常规和法则,审查医事,为万民的辅助,所以医事有五过和四德,你知道吗?

雷公离开席位再拜回答说:我年幼小,蒙昧无知,不曾听说过五过和四德,虽然也能从病的症状和名目上来比类,但只是虚引经义而已,心理还不明白不能回答。

黄帝说:在未诊病前,应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也会病从内生,这种病叫“脱营”。如果是先富后贫,发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脏之气留连不运,积并而为病。医生诊察这种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诊而疑之,不知是什么病。日久则身体逐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深重则真气被耗,阳气日虚,因洒洒恶寒而心怯时惊,其所以病势日益深重,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这种病即便是技术高明的医生,若不问明病人的情况,不知其致病的原因,更不能治愈,这是诊治上的第一个过失。

凡欲诊治疾病时,一定要问病人的饮食和居住环境,以及是否有精神上的突然欢乐,突然忧苦,或先乐后苦等情况,因为突然苦乐都能损伤精气,使精气遏绝,形体败坏。暴怒则伤阴,暴喜则伤阳,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技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时,既不能恰当地运用泻治法,又不了解病情,致使精气日渐耗散,邪气得以积并,这是诊治上的第二个过失。

善于诊脉的医生,必将病之奇恒,比类辨别,从容分析,得知其病情,如果医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诊治技术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这是诊病上的第三个过失。

情真意深义薄云天2020-12-24 17:31:46 发布在 未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