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证券经纪生存指南

楼主:craul 字数:37665字 评论数:5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天涯的朋友,我又回来了。好久没有来这里了,大概快4年了吧,现在看看,又有不少年轻人进了金融,投身证券,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借双城记里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证券经纪走到今天,面临方向选择了,以下这个长篇,是我对年轻人的一些话,希望对大家有用。
craul2011-02-08 20:23:42 发布在 金融业

自序 1
一、来证券公司之前的事 4
二、误打误撞进证券 8
三、忙碌而孤独的销售员 12
四、我该进哪一家证券公司好? 15
五、我适合这里吗? 19
六、混经纪,做销售,专业能力重要吗? 22
七、营销到底有没有那么难? 25

自序
2011年1月1日,这一天不仅意味新的一年开始,也意味着过去十年的结束,从我踏进证券行业,准确的说,是证券经纪业,至今已有10年。
深深的吸一口气,无数历史的片段会如浪潮般奔涌的闪过脑海,十年来,有彷徨,有挣扎,有兴奋,有失落,坚持下来的伙伴,当我们偶尔相遇,仍会互相支持与鼓励;已经离开的朋友,当我想起他们时,也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祝福。
借用《杜拉拉升职记3》的标题,这是战斗的十年,这也是思考的十年,我从证券营业部最基层的员工开始,一一经历了贯穿证券经纪业务整个链条上的各个岗位,从营业部到总部各级部门,既有在北深上广这样一线城市漂泊的经历、也有在省会中心城市战斗的历程、还有在偏远小城耕作的体验,证券经纪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并不丰富的人生里占最大比重的事情。证券经纪业务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并让我得以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这里,我想对计划、正在或者已经进入证券行业的年轻人说,证券行业是一个有机会,有奇迹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有苦难的地方。我说出我的故事和我的思考,并不代表我需要你们认同(尽管我的私心期待你们认同)但如果你们得到了触动,开始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那么,你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和发展下去。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证券行业里,或者说,在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可能性输得非常悲惨。你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承受这些判断带来或好或坏的结果。而且,我想给的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你永远都要保证你能够承受的了你所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
从结果来看,证券行业的确存在一种比其他行业更大的可能——你能够解决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人生琐事,同时,对于一个真正明白个体局限和人生意义的人来说,他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够有力量去帮助其他人。
金融能够帮助你扩大视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能够告诉你利用杠杆,放大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从而放大你的成功和失败,金融,或者说证券,能够让你聪明起来,如果你确实想变得聪明起来的话;证券也能让你变得有钱起来,如果你有天赋(什么样的天赋,正文会讲到),同时又相当勤奋的话;最重要的是,证券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既聪明,又有钱,同时又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即不必降低你的道德标准,而且当你变得又聪明又有钱的时候,你才有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由于禀赋差异,证券和任何行业一样,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这个行业只和他所需要的人互相吸引。
证券行业的艰难困苦比起其他行业来,只多不少,即使是在进入门槛最低的经纪行业,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行业性的优势,那就是这里的投入产出比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在这里,年轻人可以通过自我奋斗,创造出实现梦想的机会,成功的概率高于中彩票,也高于娱乐行业,我认为,一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成为一个证券行业成功人士的难度,要远远低于他成为一个快男超女的难度,甚至,要低于他挤进公务员群体的难度。
当然,这只是我的故事和我此时此刻对这些故事的理解,一孔之见,我只能保证他的真实,却不能保证他的精彩,这里面没有感人的励志,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也只是随波逐流的挣扎着,为了更好的工作、为了结婚、为了买房、为了生子,为了我们这整整一代人共同焦虑的困境挣扎,而同时我没有背景后台,没有过硬的关系,没有能言善辩的口才,没有身高相貌,甚至没有好的运气,但最后的结果,相比我们的同龄人,我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在这个社会上有尊严有价值的生存问题,与其说是个人努力,不如说是命运的安排。
其间,有好几次,我就快被甩出了这个行业了,在行业最萧条的2001~2005年间,那个史无前例的大熊市里,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过离开,从没有间断过找新的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回头想想,能坚持下来,第一个原因是屡试不第,实在无处可去,第二个原因是命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了转机。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彷徨的,之前的废稿《我的证券之路》,就是在2007年,当时我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我个人的未来又出现了迷茫,仿佛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人生向上的空间都被封闭了,原来身边的人快速向前,我却只能在可预见的数十年间,度过平淡如水的一生,于是,我怀着一种愤怒与焦虑纠结的心情,发泄在文字上。
人们总是倾向把看不见的未来全部理解为黑暗,我也不例外。阴谋论总是最卖座的作品,因为它以最简单的逻辑,让人们受伤害的心灵马上得到了情绪的宣泄,尽管阴谋论不解决任何问题,从逻辑上说,也很难找出一个或一群如此神通广大的坏人,几乎是一个时代人受难的症结所在,但人们仍然愿意相信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或一群“坏人”坚持不懈的“做坏事”,他们的人生才会变成一个一个的“杯具”。
这种想法其实对自己是没有帮助的。
于是,尽管《我的证券人生》前半部分不乏真诚的自白,但由于功利性的想法(比如我开始打算卖书、卖影视版权,甚至自己创业),所以后面一大部分,充满了无聊的意淫和狗血的情感以及恶心的自我粉饰,为了填充自己贫乏的想象力,甚至需要去看香港电视剧来启发写作,这是一篇价值很低几无营养的废稿。
3年来,这篇帖子也许让一些人产生了共鸣和阅读的快感,但从本质上说,只是一个伪文学青年在他人生不如意时期的情感发泄和他对这个行业浅薄的理解。
如此而已。
所以,当我自身命运发生第二次转变的时候,当我一点一点解决了一个一个现实的问题之后,精神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即我认为我应该通过帮助这个行业里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去思考, 去认识这个行业,认识自己。我不想说什么“正确认识”,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区别只是局限的大小,如果有人能够超越我的局限,那就是我这篇作品最大的,也是终极的意义了。
人是不能只为了金钱活下去的。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之所以不受人尊敬,主要是他们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受人尊敬,同时,他们创造财富之后并没有改善社会的福利水平,没有提高国民素质(甚至降低了国民素质),而且越是在三线、四线城市,中国国民群体性的愚昧就越明显,法制的有效性就越弱,老百姓对法制的信心就越弱,因此,失去公民道德底线的行为就越常见,我把这理解为一个公民时代开始必经的痛苦。社会的民主和法制水平越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就越高,最终受害的整个社会,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感觉到极大地痛苦。
物质的富足并不能成为生命的意义,就算你抱着一笔钱跑到国外,你的余生,也将毫无尊严,你只剩一件事可做,就是等死。

craul2011-02-08 20:26:00 发布在 金融业
所以,物质上的追求,不可能填满一个人的人生,更不可能作为生命的终极追求存在。
于是,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做一些事情,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行业的真实(我的十年,理解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自身所在的这个行业了),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尽管这个世界或许存在某种叫“宿命”的东西,尽管我们可能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局,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增加我们成功的概率,尽管还是有可能一生平凡,但这个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可以被称作“生命的意义”,精神上的充盈也可以填满我们短暂的一生。
此时,罗永浩同志的演讲恰如其时的打动了我,我认同他关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商业化的领域里成功,比做一个纯粹理想主义的教师和文人要难一万倍”的观点。在严峻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应该通过自己微小的努力,去一点一滴的改变这个世界上不合理的东西,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平凡人,获得他们应得的回报。
还是借用老罗的话,“通过干干净净的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的赚钱是可能的,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国”。
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公开,而最终付出成本最大的却往往是最底层的普通人,他们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却成为了社会转型、行业转轨最大的牺牲者。我们证券经纪行业在牌照垄断、高度集权、同时行业又快速发展的今天,却仍然有大量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期待强化垄断和行政管制的官僚;还有大量宋山木式的,通过践踏员工权益而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的暴发户,这无疑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耻辱,尽管我们中间不乏有钱人,却缺乏受人尊敬的企业和企业家,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悲哀。
证券经纪行业,目前至少也有50万人直接或者间接从事,如果算上前前后后在这个行业里沉浮、挣扎、离开的人们,一定是超过100万的,甚至我们算上今后十年打算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这个行业,绝对是千万级的,如果我们最终算上我们这个行业服务的客户,那一定是以亿为单位的,在开放已经成为时代主要特征的今天,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已经让金融行业不再是社会精英群体的游戏,不管你是否愿意,金融都将进入你的生活,证券投资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并必须参与的过程。
现代商业社会无法在离开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发展,证券行业提高了各种资源在社会使用的效率,这本是就是产生价值的过程,这应该是令人尊敬的创造财富过程,这个行业应该赢得全社会人们的尊重,应该是一项受人尊敬的工作。
可惜的是,互联网上,似乎负面的东西更多一些,证券经纪行业里,大部分负面消息都是跟经纪人、营销员工有关的,我常常想,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对我们这个行业就格外愤怒?这些愤怒的源头在哪里?
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应该受人尊敬的行业里,为什么没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或者说,怎么样做,才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也只是一个平凡人,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放在人群中立即就会淹没,我一直思考,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才能朝着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走完一个漫长的路途,不管他能不能看到目标的实现。但起码,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人坚定地走下去,那就不是漫长,而是绝望,正如中国在近百年走过的坎坷之路,努力的人通常看不到终点,更有可能被那些毫无道德底线的人利用,但如果走路的人不继续走下去,那么不仅他看不到终点,后来的人,也看不到,永远都看不到,中国的问题解决,并不在于个体或者体制的突变,而是来自于教育的改进,千万个个体逐渐变得理性。
所以,我不认为制度可以改变现状,不认为某个英雄人物可以挽救历史,历史,是由无数平凡人写成,历史的改变,也是从无数平凡人的改变开始,我已经看到了希望,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同时,我也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同我一样开始努力了。
我已经开始尽我的所能去帮助我身边的人,但同时,受困生计,要养家糊口,我的力量很微小,网上很多帖子披露了行业内关于掠夺和倾轧的事实,当然其中也不乏主观和夸张的帖子,但仅有披露、牢骚和抱怨是不够的,改进是渐进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去推动。
所以,从我自己开始,我将如实记载这十年的人生印记,没有戏剧化、没有爆料,除了因为隐私、尊重等等原因略去的部分,我将尽力去以一颗坦诚的心,去面对自己,尽量以客观、平静的态度去记录事实,讲述我的理解,希望对仍在这个行业里,以及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以参考。
马云在最近的一次演讲引用他一个朋友的话,“我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打算活着离开”,这句话很彪悍,也很给力,既然人终于有一天要死掉,那么如果他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足矣!

craul2011-02-08 20:28:00 发布在 金融业
一、来证券公司之前的事
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人物背景,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份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会,70年代人。祖籍在省会城市旁边的一个农村,我爷爷16岁的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在强烈的改变自身命运念头的推动下,从乡下通过步行以及坐船,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来到省城里给人当伙计,慢慢在城市扎下根来。所以我爸爸出世没多久就来到了省城,等我出世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物质条件逐渐开始好转、精神生活逐渐开始多样化的年代了。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我出生的时候,物质条件比起我的父辈和父辈的父辈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当年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远不如现在,电视电话也是很稀罕的东西,冬天洗热水澡还要去工厂的大澡堂,对大部分老百姓而已,吃顿肉是种很不错的奖励,下顿馆子,简直就是奢侈;但是,记忆中清澈的湖水可以游泳(现在已经被工业严重污染),一出家门,就可以看到成片的绿地和树林(现在已被全部砍伐修成商品房),上学步行可以不用担心被泥头车撞,放学后可以去灌木丛中抓金龟子不用担心被人贩子拐跑。
那是一个思想朴素的年代,也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不仅物质贫乏,精神也贫乏。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们被教育成从小就只有两种价值观,1、“听话就是好孩子”2、“读好书就是一切”(这句话可以演绎为读好小学就是为了考好初中,读好初中就是为了考好高中,读好高中就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好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这是我童年所能认知的全部人生意义。当时还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的数理化学的都很好,高考的时候,理化成绩几乎满分,但这些都不足以帮助我在社会立足,事实上,这些对我的人生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孩子,一个个毫无思想但记忆力强、感情懦弱但自尊心强。由于被训练的人生首要信条是“听话”,于是,我们一群孩子就可以被一两个校外小流氓勒索而不敢反抗;由于第二信条是读书,于是锻炼我们的记忆力,成为了19年(6+6+4+3)应试教育下最主要的功课,也是孩子校园地位的主要象征,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直到大学毕业,大部分人脑子里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来我想,我大概从来没有被教育过要独立思考。这种教育体制应该是专门为流水线上生产螺丝钉的,习惯性没思想和本能性驯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主要特点,连一代大师钱学森去世前感叹现有教育体制无法产生大师,我想再说的直白一点,如果按照这种应试导向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的青年人,连正常的逻辑思考能力都没有,一堆只懂得服从指令和记忆流程的螺丝钉,在国际上,是不可能竞争力的。
我是一个智商高于平均水平、情商低于平均水平,社交能力轻度障碍,极度内向、轻度自闭、脾气暴躁的孩子,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小说。
幸运的是,这些并不妨碍我应试能力的提升,于是我顺利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不幸运的是,我基本没有自学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于是,大学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从精英阶层到平民阶层的转变,成绩平庸,两门挂科,跌跌撞撞混到毕业,从没得过任何名目的奖学金或者三好学生之类代表官方认可的荣誉。好在我中学英语底子尚在,尽管我完全想不起来大学学了什么英语,但顺利的通过了四六级。
令人难过的是,当我毕业的时候,已经很不容易找工作了。于是,我从大二开始就隐约开始焦虑我日后的生活了。也即是说,我经过了6+3+3+2=14年的学习之后,当自己20岁的时候,仍然不知道自己以后能不能有好的工作,仍然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在哪里,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杯具。
某一日,看到Randypausch的《旅程》,我也忍不住想问问自己。
我儿童时的梦想是什么?
想了很久,才隐约想起一些头绪。或者我真的已经不记得自己儿时的梦想了,或者我儿时根本没有过太具体的梦想,Randy真的比我幸运,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儿时的梦想都已实现,并推动了更多的年轻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他的人生谢幕的时候,他可以“满载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于荣誉走下人生的舞台”了。
而我的人生梦想是什么?
考一个好的中学。
考一个好的大学。
找一份好的工作。
赚很多钱。
找一个好的老婆结婚。
有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给父母一个温馨幸福的退休生活。
还有呢?
这些在人生不同阶段功利性的目的,是我人生的梦想吗?这条人生的单行道很快就会走到尽头,那时候,你该怎么办?关键是,我在追逐这些目的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快乐。我回忆我儿时最快乐的事情,分别是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小说、在课间10分钟踢一小会足球、考出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
前两项是比较可怜的,后一项是比较可悲的。我作为应试教育的成品,或者说应试教育的优等品,很多悲哀是没有体验过的,我至今还记得,我有很多小学、中学同学,很早就被应试教育区分为二等甚至三等公民,他们在学校里基本是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过任何的肯定和赞扬的,高三时,有的天资平常一点但学得比较苦的同学,竟然每晚学到1,2点。我们总是在记忆我们并不完全理解的东西,而这些记忆只会短暂的存在我们的脑子里。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我们为什么需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我们的思想?如果高考存在的唯一意义是公平,为什么又要用每个省市不同的分数线去践踏这种公平?我们生长的年代,是一个转型的年代,存在很多问题,教育问题可能是最核心的一个,因为他可能让我们这个民族,从整体上失去竞争力。
我的生存技能和思考能力,基本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自学获得,大学4年,研究生3年,我的母校给我唯一的帮助就是4张证书,帮助我获得找到工作的可能,以及通过同样牌子的证书,寻求可能寻求到的校友帮助。我总共在中国的学校里度过了19年的时间,就算我能活70岁,这也差不多是我1/3的生命,在这个生命过程中,我获得的快乐非常少,获得的效用非常少,加上6年混沌的学前时光,我觉得我生命1/3多的时光,效用是很低的。如果你1/3多的生命被浪费了,这是多么杯具的事情,即,学没学到什么,玩没玩到什么,还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就在我为将来自己的饭碗在哪里担忧的时候,我的有些同窗们,还是很悠然的。
现在普遍产生社会反感的官二代、富二代现象,在我毕业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我们班同期毕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们,他们或者毕业即进入享受生活状态,国内享受几年后,以“出国自费留学”的名义继续享受不一样的生活,顺便帮助父辈管理海外财富;或者直接进入福利很好很轻松的政府机关或者大型的,效益很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他们是从不去参加任何人才交流会或者企业招聘活动的,GRE是不考的,TOL可能还考一下,可能也不考。
不过我从来没有对这些同学产生过反感,对于他们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命运”,这种核心竞争力我无法模仿也无法复制,所以羡慕他们的人生对我毫无帮助,社会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我要首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craul2011-02-09 18:44:00 发布在 金融业
这里我也反省一下我作为中国普通民众的一些劣根:习惯性的羡慕,习惯性盲从,习惯性的围观,习惯性的漠视别人的灾祸,一旦比自己有钱有车有房的人出现灾祸,能落井下石的一定落井下石,不能落井下石的也要冷嘲热讽一番,一旦自己发生灾祸就感觉全社会都应该帮助自己,自己的困境完全是社会造成,除了动动嘴皮子发牢骚之外,有三件事情是从来不做的:艰苦的学习、持续的反思、重复的努力。
在丛林中,这样的动物的结局一定是被吃掉,唯一的悬念是早或晚,因为他们从来不做任何有建设性的事情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定要做有建设性的事情。
和有些同学不同,我也从不去攀附那些出身优越的同学,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比较内向,没有通过社交区攀附的能力,我后来想,如果他们主动来找我(虽然不可能),可能我也并不排斥,但既然他们已经被众星捧月了,我既无勇气也无能力,最后,好吧,我承认我自以为清高的内心深处也没有这个兴趣。
作为一个成绩不突出、性格不突出、身高矮小、相貌不突出、思想也不突出的男同学来说,我在大二下学期就开始感觉到了求职潜在的难度。
于是我开始考研,做了像我们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会去做的事情,比如租房封闭复习、找老师补课,花钱听那些所谓名师开办的辅导班等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的人生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也是唯一的一件事情——准备考研。
有点类似于高考,考上了,将就业压力推后三年,同时提高就业的心理预期,考不上?没有想过,心里的潜台词是:不可能考不上。
这其实已经埋藏了巨大的风险,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备选方案的时候,对于心理调节能力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任何不留足安全边际的做法,都是赌博式的冒险,即使偶然一胜,也终将惨败。
引爆这个风险的导火索,是我大学四年持续下降的自学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下降导致的唯一结果:记忆力和应试能力的下降。
整个大学,我都在记忆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在失去了高中阶段的强化辅导后,我的这种能力顺理成章的退化了,这些东西在我的脑子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记,除了几个专有名词,大学四年我最清楚的记忆是我花了一天两夜通关仙剑奇侠传时泪流满面的情景。
也就是说,我没有理解我的专业,更谈不上思考。
这是我们这一个时代几乎所有大学生的悲哀和应试教育体制的耻辱,希望后来的年轻人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希望我们的教育减少记忆,减少标准答案,启发思考,鼓励颠覆性,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事情,不是教育部的事情。
考研结束,我毫无意外的落榜了,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当年的我来说,基本相当于晴天霹雳。
一个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顺利进阶了12年的内向小孩,在一个全国一类大学里虚度了4年光阴之后,他突然面对着落榜这个残酷的现实,尽管在考试前几天,因为心里没底而失眠,但仍然抱有一丝的幻想。
幻想破灭,他的世界坍塌了。
和我一起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是我的父母,虽然他们努力克制着自己,虽然他们努力安慰着我,但我从母亲眼里看到了从没见到过的痛苦和担心,然后,她病倒了。为了怕我想不开,他们甚至还要我出去旅游了一趟。
我当时,确实是想不开了。我不仅没勇气面对自己,也没勇气面对家人,更没勇气再考一次。好吧,那就去找工作吧。
因为已经4月份了,好的单位基本结束了招聘,剩下的招聘会里,处处是冷眼和挑剔,作为一个外形并不出众、成绩也并不出众的学生,我的问题不是找不找的到理想的工作,而是根本找不到工作。我还深深地记得有两家当地还算不错的单位,一家买卫生用品的招聘负责人,是一个脸上长的横肉的中年妇女,她瞟了一眼我的简历,说:“就你也有***(打星号为我的身高)?”,我一下懵了,虽然我知道在这个并不光彩的身高上,我并没有任何造假的理由,但我还是在一堆学生鄙夷的眼神里面红耳赤的落荒而逃;另一个企业给了我面试的机会,面试负责人操一口蹩脚的英语,和同样操一口蹩脚英语的我说了半天他们企业如何如何的好,最后依然没了下文,没了任何音讯。如此的遭遇大概有那么5次左右。
不成功的求职经历,给予我心灵造成了无法恢复的伤害,以至于我痛恨所有在招聘场上面目冰冷的中年妇女们,我不知道她们是不是因为人生无趣,才需要通过伤害年轻人的心灵找到一点打发时间的慰藉。
若干年后,当我需要招聘员工,尤其是面对大学毕业生的时候,不管求职者在任何方面有任何不妥当,怎样的可笑,作为招聘单位,我都给予他们尊重,尊重尤其包括语言的尊重,即使无法录用,也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
然后,我就更想不开了,父母开始到处托人,我有继续碰壁了几次,结果仍然渺茫,我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沦为一个废物,从心理上讲,我已经崩溃了,在给医院住院的母亲送完饭之后,我走上了我家楼顶的天台。
那是初夏的时节,天台上盛开了不知谁家种的鲜花,太阳浓烈,蜜蜂偶尔飞过,天台下就是我无数次走过的回家的路,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走到这里来,我缩坐在天台一角,大脑一片空白,到现在唯一的记忆是耳边蜜蜂的嗡嗡声。
直到天黑。
高考之前,我也有段时间特别低迷,模拟考试成绩都是狗屎,我曾经试着汽车在马路上乱穿,想过如果有辆车把我解脱,就不用受罪了,记得天气很冷,夜色里无数的卡车从我身边很近的地方呼啸而过,而我依然平安无事。
而这一次,我又找到了相同感觉。应该说最后我没有走上绝路,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恐惧。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当这个机器在考场上不再能无往不胜时,他自己也会怀疑自己生命的意义。他完全不知道考场之外的世界,完全不知道考题之外的人类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文明,最可悲的是,他完全没有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
这是巨大的悲哀。
就在我几乎走上绝路的时候,我突然找到工作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某次招聘会上,某个本地单位需要招聘一批本地户口本地住址的大学生。
因为我有本地户口、在当地有家可住,所以我有工作了。这应该是我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第一次面对冰冷现实。
每月工资一千,据传第二年之后会每年加一点,当时,我同学找到最好的工作是在华为,每月7千,不过我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就算1千,我也算身价1千,比之前身价为0的废物来,找回了一些自信。
其实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自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过于偏激,之后我也会讲到,面对顺境的时候,我还是过于偏激,失去了一个平静的心,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给自己的判断造成很大的障碍。我给自己巨大压力的唯一原因就是之前过于单一、过于顺利的人生,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后来我反复思考的一件事,我所受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接受的挫折教育太少,导致情商过低,这种低情商给我成年之后造成了长久的困惑(至今在身心上都有不可恢复的创伤)让我很难平静的去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就算做了,也是很挣扎的做,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自己给自己的内心附加了很多障碍,这也是我们国家很多应试能力很强,学历很高、智商很高的人共同的问题。在中国,或者说在全世界,你要想做成事,不会与人打交道,都是很困难,90%以上的时候,智商不是决定性因素,情商才是。与人打交道是你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也决定你的人生价值是折价还是溢价。
即使在今天,复述这个过程,仍然让人无法平静。我主要想表达
craul2011-02-09 18:46:00 发布在 金融业
即使在今天,复述这个过程,仍然让人无法平静。我主要想表达的观点:
第一、在高等教育没有教会大多数人生存能力的前提下,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去学习生存能力。你埋怨社会埋怨制度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而且你的绝大多数竞争对手跟你一样。
第二、当你还没有学会任何生存能力的时候,对自己的信心很重要,尽管这种信心是毫无理由的,或者有可能是基于某些荒诞的理由,每个人都要坚持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也就是如此。
第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直倒霉,或者一直走运,人的倒霉或者走运会平均分布在你的一生里,如果你活的越久,分布就越平均。所以当你某段时间非常非常倒霉的时候,你就离走运不远了;同样,当你非常非常走运的时候,也需要提高警惕。

此时,我从某个熟人还是亲戚(记不清楚了)那里转弯抹角的得到一个消息,有个证券公司招人。

craul2011-02-09 18:49:00 发布在 金融业
本帖在连载完之前不答疑,有问题私信我。另,有人顶贴是本帖继续下去的唯一动力,请大家支持。
craul2011-02-10 12:23:00 发布在 金融业
二、误打误撞进证券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感觉,是我要发财了。
在当时我的印象中,证券公司和发财几乎是同义词,坊间流传的,也都是某某又赚了多少多少钱之类的传言(某某某亏钱的时候从来不说),我自己没炒过股,但听过一个叫陈浩的胖子在电视上讲一个叫指南针的软件,然后天天做梦自己也发明了比指南针更牛的软件,每天能抓一个涨停板。
这就是我对证券市场、对证券公司的全部印象,这就是一个名牌大学王牌专业毕业生的白痴人生观和价值观。
于是,我兴冲冲的去了,接待我的是一个身材颀长,气质很好的女同志,跟我之前遭遇的那些更年期妇女简直是天壤之别。然后我见到了总经理,天哪,总经理,在我心里,这可是一个大老板。
大老板亲切的接见了我,问我,全国有多少家证券公司,有多少家证券营业部,如何看待证券行业的发展之类的。
我又懵了,后来的对话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就是我说了一大堆连自己都不记得的废话,然后他客气的送我出来,对我说,你已经找到工作了,现在找到一份工作也不容易,而且你对我们这一行也不是很了解,还是先回去了解一下再说吧。
这大概是对于介绍人的一种客气和对我的一种委婉的拒绝。
但我回去之后,非常不甘心自己发财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于是恶补了一番证券公司和证券营业部的区别之后,再次去找这位大老板。大老板让我等待了半小时,然后再次亲切的接见了我,后来的对话我仍然不记得,最后他对我说,你看我们这一行淘汰率也挺高的,每年都有一大半的人完成不了任务要走人,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吧。
当时的我,感觉是抓到一个救命稻草,能够改变自己身价与同学相差7倍的境遇,所以一周的知识普及后,我第三次找上门去。
大老板这次也有点懵,估计是没见过这么不识相的年轻人,我明确的告诉他,我想试一下,我对于薪酬没有要求,不管什么任务都肯定能完成,不行的话我自己走人。据他后来跟我说,最终给我机会的原因是我的执着,于是他说,你再回去考虑一周。
一周之后,我又来了,这次就直接入职了,同时花了2000元违约金,把档案从那个我一天都没待过的单位取出来,这是我最后一次花家里的钱,从此以后,我不管是读书还是买房买车,都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
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800。不过我不在乎,豁出去了,我是来炒股发财的,不是来拿工资的。我来的第一个月,就赶上了营业部轰轰烈烈的全民营销大比武活动,每个人要完成三位数的开户任务,每户还有资产要求。
更为可怕的是,时间过半了。
这里,我要向我所有的亲朋好友和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们,致以最深切和歉意,为了保住我“发财的机会”,你们从城市的一头花上2个小时,跑到城市的另一头开户,而且,我要为你们其后长达6年的资产缩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那时,是2001年6月。
从大盘的走势图来看,我进入证券营业部的时点,的确是个悲剧的开始,我也由此给我的亲人、朋友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损失;但正是在这个时点上,我有幸参与了证券经纪业务的第一次嬗变,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未来巨大财富增长的积累,命运就是这样的巧合,风险和收益永远在天平两端,自然界的规律是能量守恒,你的付出你的承受和你的收获你的成就,永远是相等,尽管他们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时空。
2001年,这一年的中国证券经纪业务,已经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证券营业部的数量经过10年的高速扩张,已经过于饱和,在大中城市,证券经纪业务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现实,投资者不再需要排队开户,市场进入买方时代。同时,互联网交易开始快速发展,深圳等地区的证券营业部已经退掉了一楼的营业场所,人们开始进入非现场交易的时代。
这里,我不再解释证券行业、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的意义,(《我的证券之路》已经做了很煽情的表达)。我想再准确的定义一下证券经纪业务,这其实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券商为客户提供交易工具、交易产品以及交易决策咨询,客户向券商提供资金、资信证明,然后交易,以期获得投资收益。说白了,客户找券商,是为了去交易所参加股票拍卖,客户自己没有牌照,券商给客户提供参加拍卖的牌照,然后収一点拍卖手续费。
就这么简单?
真就这么简单,很多人看到了这一层,看到了牌照垄断和通道买卖,于是认为证券经纪业务技术含量低,也有所谓赌场论,认为我们就是向一帮赌徒提供场所,收点水钱的人。这么理解对吗?
当然不对。赌场是零和博弈,有人赚钱的前提是有人亏钱,减去交易成本,赚钱的概率是小于输钱概率的,而当股票市场出现大幅上涨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盈利,当股票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所有人都在亏钱(除了股指期货做空者以及融券做空者外,他们的盈利也远小于市场参与者的亏损),而只有股指在箱体震荡时,才会呈现出零和博弈的特性。
客户进入市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盈利,持续的盈利,现在出现券商动辄把佣金降到成本线以下才能拉到客户的原因,并不是行业竞争过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基本没有券商能够满足客户进入市场的需求,即让客户盈利,持续的盈利,所以只能在客户交易成本上拼杀的血肉模糊。
那么,客户盈利的目的是不是真的就无法满足呢?
是,也不是。
说是的原因,在于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懒惰,以及群体的非理性。群体非理性这个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无法解决,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羊群效应”,但他们投资决策的时候,最大的原因通常还是“因为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这么做”;贪婪和恐惧,就是人们的情绪总是随着股价正向波动,即股价上涨时,总是出现股价会继续上涨的情绪幻觉,然后买入,当股价下跌时,又出现股价会继续下跌的情绪幻觉,然后卖出;所谓懒惰,就是从不独立思考,要么抱定买了不涨就不卖,要么就是把各种分析方法混为一谈,从来也没有真正逻辑清晰的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所以,从群体上来说,持续的盈利是无法做到的,统计的结果也表明,证券,尤其是股票市场上,赚钱,持续赚钱的人,不足10%。
说不是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市场上,确实有人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在长周期内,持续的取得了正收益,尽管这个比例低于10%,但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彩票、赌博致富的概率,而且在投资渠道单一的今天,这确是一个能够收获知识和财富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十分艰辛。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何帮助客户取得持续稳定的收益,成为所有券商都面临的难题,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我的见解,会在以后的内容中逐渐展开。由于这个“不是”的过程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所以,我们这个行业里,也充斥着“神奇”(如神奇软件炒股利器)、“不不不”(不学习不思考,直接推荐涨停板)、“N天搞定”(10天收益100%)的闹剧,骗子能成功,不是骗术多么高明,而是蠢人太多,不动脑子却梦想一夜暴富的人简直到处都是,说到底,还是贪婪和愚蠢。

craul2011-02-10 18:44:00 发布在 金融业
同样的,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我对于证券公司其他几项业务,比如资产管理、投资自营、投资银行、债券、卖方及买方研究等业务没有直接参与,在《我的证券之路》中,有过一些轻率浅薄的评论,造成了误解,这里再次致歉。这里,我只评论我已经专注10年的证券经纪业务,以及经纪业务与以上这些业务的交叉。事实上,我感觉证券行业、证券公司给予我最大的,是对企业、资本的反复深化的认识,包括公司估值、商业模式、利益分析等等,这些是提升个人对世界,对现代社会认识最有效地手段,近几年,我阅读的兴趣几乎只在历史和哲学里了,所谓大道至简,人性轮回,这些才是证券行业十年来给予我最大的回报。
时间拨回到2001年,当时的证券经纪业务是怎样一幅场景呢,由于很多营业部是原来银行、信托旗下证券门市部改制而来,从一个卖方市场过渡到一个买方市场,大部分的证券公司以及证券营业部市场化程度很低,现代化程度也很低,从业人员素质尤其低。这一现状从2004年开始改善,到了2007年大牛市以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证券经纪行业走向现代走向国际的制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使是我,现在拿到全英文的研究报告,也是基本看不懂,这也是未来有志于此的年轻人的巨大机会。
当时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非常封闭的行业,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很自在,总部尚且招聘了少量有真才实学的硕士和博士以及早年毕业的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而到了营业部层面,基本上都是大专、中专毕业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户,这些人共同点是掌握客户资源,熟悉业务环节,情商很高,人情世故练达,但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肤浅,极度趋利,目光短浅到眼前1厘米的地方,再多1毫米,就跟他们没关系了。
当然,学历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和能力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传统应试教育下,也培养出来我这样心理脆弱、能力低下,尤其是情商低下的废物。但是对于早期那些证券经纪业务里的从业者,过低的学历水平,的确影响了他们对行业和企业的思考和理解。
由于经纪业务在营业部层面的环节实在有限(简单程度可以概括为一个初中文化程度人培训一个月即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而且保证金第三方存管之后,停留在营业部层面的操作更加有限,所以早期的证券从业人员在10年、甚至20年、甚至更长的从业时间内,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与客户建立尽可能紧密的联系,当他们可掌控的客户资源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就开始在不同的证券公司之间询价,取得尽可能高的手续费提成或者职位,其实就是对名和利的询价。时至今日,他们理解的证券经纪业务对客户的服务,仍然限于拉关系、请客吃饭、传递所谓内幕消息之类的,而对经纪营销模式理解的上限,也就是照抄照搬所谓先进券商的成功经验、成功制度以及高薪挖角。一言以蔽之,他们情商很高,智商也不低,但是没有,也没想过要有独立的思想,从来没有思考过证券经纪业务未来的商业模式会怎么发展,在人类技术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在高度关怀个体的时代,以人力资源为企业主要价值的企业,怎么体现出自身对于利益相关人的尊重。
所以,当我听到老罗讲到“其实并不是我们做的有多好,而是我们身边这些竞争对手实在太不堪,他们献媚般的自小,让我们不得不自大起来。”时,深有同感。如果说,我这10年,还算干出了点东西的话,并不是因为我做的有多么好,而是因为我的大部分竞争对手都是这样的一个并不强大的群体。
时至今日,很多券商的经纪业务,仍然由这样的一个群体管理着大大小小的营业部,甚至总部。根据2011年1月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的数据,中国目前共有106家法人券商(即证券公司),4387家证券营业部(深交所2010年11月份数据)。相当数量的证券经纪商,只能依靠低费率、高返点来经营经纪业务,他们招聘的人员仍然是那些拥有客户资源的人,这里,“招聘的人员”包括在营业部工作的所有人,也包括营业部总经理。
换句话说,他们给营业部的定位仍然是大大小小的业务员,对业务员的核心KPI就是手续费贡献。
为什么?
我们习惯于用市盈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那么如果把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营业部看成一个企业,应该给多少倍的估值?
时至今日,证券公司可以新设营业部,从某些证券公司招聘营业部总经理的条件来看,他们预期营业部的市盈率是1。即当年开业,当年盈利。
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成熟商业社会里,市盈率为1的企业都是极其罕见的,在某些特殊的年份,比如2007年,当年开业的营业部确实可以当年盈利,但如果把这样的偶然当成必然,其管理层、所有者或者是对于2011年行情极为乐观,或者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或者是急于套现,不管如何,以这样的思路经营证券经纪业务,以这样的方式来定位证券营业部,其短期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证券公司仍然为数不少,他们将难以逃脱被整合的命运,这是历史的必然,可悲的是他们的员工又将经历改朝换代的阵痛。
回头来看,我进入证券经纪行业,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我奔着财富而来,却完全没有做好迎接财富的准备,而在当时,企业也是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去培养员工做好这些准备的,当时,连证券从业资格都没有。
准确的说,当时的证券经纪业务,仍然是一个相当封闭的行业,外部商业社会的精英进不来,里面行业竞争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竞争,分工没有细分,管理极为粗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这种粗放的组织形态都能够获得暴利时,企业是没有动力做任何改革的,改革必然带来各种成本。2001到2005的大熊市改变了这种现状,一大批管理最差的券商倒下了,也许这些券商很大,如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尽管这些券商营业部没有关闭,但行业的资源得到了重整,竞争得以进化到了更高的阶段。
这个阶段,还是出现商业模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服务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这才是现代化的商业竞争。所以,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是幸运的,只要你有能力,你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哪怕你背后没有关系和资源支撑你。但同时,你也应该做好准备,因为你的竞争更激烈了,你不仅面临一批在行业里浸淫了数十年,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和资源的对手,还要面临其他行业的精英,如制造业、快速消费品等领域的人才,他们也看到了金融销售领域巨大的商业机会。
这是一个行业走向腾飞的起点,企业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再完全依靠行政管制、个人人脉等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确实最有效率,而是转向人类智慧的竞争。
2007年以来,几乎所有的证券公司,都在经纪业务大肆招兵买马,每天都有无数的公司发布客户经理和经纪人的招聘广告,而且起点很低,给人一个感觉是,几乎人人都能从事这个工作,只要你通过从业资格考试。
历史不断教育我们,一个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总是很难有人把他做好,从投资的观点来看,进入壁垒极低的时候,意味着这个领域的商业竞争已经非常充分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还很原始,竞争不充分,所以这个时候最佳的策略就是先冲进去再说,冲进去了,就有了选择权。尽管我的这个选择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幸运的是我选择公司没有在大熊市里破产,而且继续发展,同时,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很大的发展,我对行业和企业的选择成功,基本上是碰运气碰上的。
但当历史走到了今天,埋头往里冲就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了,现在大学生已经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可以依赖的数
craul2011-02-10 18:47:00 发布在 金融业
但当历史走到了今天,埋头往里冲就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了,现在大学生已经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可以依赖的数据(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行业统计数据),去评价行业和企业,同时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自己到底应该选择什么以及这个选择意味着你所需要的哪些方面的技能。
craul2011-02-10 18:48:00 发布在 金融业
好像这里都喜欢直接交流每月发多少钱,每年发多少钱,呵呵,第四章里就有数字说话,等两天就看到了。
craul2011-02-10 21:09:00 发布在 金融业
三、忙碌而孤独的销售员
我进入营业部的头几个月,基本就是在复印、清点开户资料等等打杂活动中度过,然后终于可以去开户了,生活又变成了开户——复印——清资料。
很忙碌,跟所有新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对所见到的一切都很惊奇,充满了对发财梦想的渴望。每天天还没亮就坐两个小时的车去上班,晚上天已经黑了再坐两个小时的车回家,所幸的是,两头都是终点站,可以“坐”,不用“挤”。
这时,我再次清醒的发现我在大学里学的东西都是狗屎,完全用不上,必须要挤出所有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应付从业资格考试。实在没有时间怎么办,我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在晚上、周末一句一句读下来,录成磁带,然后再上下班的4个小时里不断的听。
更大的困难在于,开户和资产的任务一个月紧跟着一个月,随着亲朋好友和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陆续被开完,我又要想新的办法了。
事实是,没有办法可想。
我问柜台上的一个老大,你怎么熬到现在的,他惨笑一声,说,没办法,能熬多久熬多久,反正跟他进来的一批哥们,现在也就剩他了。实在逼到没办法,他们曾经彪悍的冲到附近的证券营业部发宣传单,结果被对方保安打的鼻青脸肿,有个哥们还没扣押了,关到深夜,才被领导给领回来。
同时,我终于发现,几个月以来,我不仅不能发财,还给所有帮助我的人带来了更大的亏损,我为我自己愚蠢的发财梦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时的证券营业部就是这样的现状,一群从业6~10年的老人,他们学历不高,长相中上,长期占据着诸如大户室管理员、场内股评员、柜台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等等岗位,不仅可以接触到主动上门的大客户,还可以通过长期积累的老客户争取转介绍,因此他们普遍能够完成新增客户和资产任务;另一批是年轻的中专或者大专毕业,长相甜美的小姑娘,她们智商中上、情商上上,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获得客户好感,完成任务;还有一些是本身就有客户资源或者关系的人物,可能是在这里能够取得更好的佣金对价或者提成比例。
然后就是我这样少数几个应届大学毕业生了,我们客户资源不多,长相平庸,情商不高,尤其是我,社交能力极差,所以我用我并不太笨的脑子想了几个月,算是明白了,我在这里很难混出头。我尝试过一切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上街发宣传单、一栋一栋写字楼的陌生拜访,奈何大盘不给力,我又口舌笨拙,效果几近于无。
可是我又能去哪儿呢?半年过去了,我除了收获亏损和破灭的发财梦想之外,就是收获疲劳的身心,和一些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柜台操作技能,以及濒临被淘汰的边缘。
员工之间基本上不也没有交流,每天都要公布任务完成榜,每天都要告诉你,必须开户才能生存,却不告诉你该怎么去开户,除了降低手续费之外,我也不知道我们这家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客户如果问起股票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员工一般占据着业绩榜的前列,前三名几乎是不变的,既然别人能完成,你完不成,那只是因为你自己没有用(这近似于成功学里“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如果你不成功,那就是你不努力”的混蛋逻辑),每个同事之间都充满了竞争的敌意,我们也不知道站在旁边的人,下个月还能不能继续站在这里。
试用期结束了,我虽然转正,工资从800变成了1200,可我给家庭、亲戚的财富带来的缩水,就算我不吃不喝工作10几年,都还不上,我从一个身价800的废物,变成了一个身价巨额负债的废物。
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我自己去请教一些传说中大户室的高人,包括通过请客吃饭得到高人指点的一些股票,我仿佛在仰望在云中的高人,梦想他指点的股票能够帮助我展业,可遗憾的大盘依然不给力,继续、持续以及不断的下跌,残酷的现实证明,高人神马的也不过是浮云。
大半年过去了,虽然我考过了从业资格,但我清醒的认识到,我在这里的日子不多了。曾经被打的鼻青脸肿的前辈已经走人了,我开始认真而积极的准备后路,这些后路包括考研、考公务员、应聘其他单位。
此时的心情,已经很难用沮丧、难过、绝望之类的形容词来表达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那就是麻木。
考研失败、考公务员面试被有关系的人顶掉、应聘其他单位失败,女朋友分手,亲朋好友的股票继续亏钱,我已经很努力很努力的去做每件事,但结果就是一次一次的失败,挫折感堆积成了宿命感,我严重而认真的怀疑自己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于是开始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歇斯底里的倾向,几乎每天晚上都失眠,安眠药的剂量逐渐加大,白天脑袋剧痛,我剪掉了几乎所有的头发,因为轻微的头发颤动,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疼痛感。在冬天极为寒冷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跑到江边,拼命呼吸冰冷的空气,或者把手伸到水里,好像这样就能把心冰冻起来,把整个人冰冻起来,冰冻起来,就不会有痛苦感。如果我忍住没有跳了江,那并不是因为勇敢,仍然是因为胆怯。
坦率的说,我已经完全坚持不住了,我准备不干了,因为继续干下去,我真实的觉得生命所带给自己的健康与活力逐渐流逝,同时,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
这个过程,今天回忆起来,我仍然是心有余悸的,除了我个人性格缺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痛苦挣扎的过程中,我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大半年的时间里,除了一两次关于业绩的谈话之外,我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展业手段、专业知识的培训,也没有人关注过我的心理变化或做过心理辅导,这在当时,是行业现状。所以,当时的证券营业部,是不适合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需要的是经过几年摔打的低学历业务员,或者是本身资源丰富的关系户,需要的是那种来之能战,一上岗就马上能带来客户的人。
诚然,每一个证券经纪业务的卓越人才,都是从营销战场上走出来的,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但这个过程,却不像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比如美林证券,每年也从大学招聘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但在前1~3年,是给予每月约1~3000美金的固定工资,同时,给予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营销工具,帮助其展业和积累客户,其后,如果其名下客户资产达到标准,则固定工资取消,收入完全依赖客户贡献利润的分成。

craul2011-02-11 17:16:00 发布在 金融业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一个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个证券经纪人才,是需要专业知识培训、销售技能训练、后台管理支持、展业渠道支撑的,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的打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但每个成功的人,都得到了一整套完善的培训,以及培训期的生活保障。
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鄙视那些用画大饼的方法,把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当成开户农民工使用的证券公司和证券营业部,看着那些年轻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拿着养不活自己的微薄底薪,未经培训,没有后台支持,就赤手空拳的闯进社会,我仿佛看到当年忙碌而孤独的自己,他们怎么能够成功?他们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当然,每一个固定数量的人群里,都有特别彪悍的个体,你就是把他丢到沙漠里,他也能活下来,保险行业把这个叫做“大数法则”,一个说起来轻松的“大数法则”,就能让无数有热血,有理想的青年人毫无价值的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吗?
这个过程,是证券行业为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不是短视的,也不是功利性的,只有伟大的企业,比如美林证券,才有可能率先付出代价,建立起一只能够在未来数十年间战无不胜的人才梯队。这样团队的过程虽然是高成本、长周期的,但一旦建成,就将无坚不摧。
这里,再说一下关于成功的比例,有的人说2-8,有的人说1-9,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悲哀的结论,就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总是少数,大部分人,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通过正当的合理合法的渠道成功,而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有后台,有原罪的。
没错,在社会的转型期,取得商业成功,同时受人尊敬的人,比例不大,但并非没有,而且,如果我们国家要成为一个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国家,成为国际上受人尊敬的大国,这个比例只会越来越高,这是所有努力向上的人所拥有的历史性机会。
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坚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并付诸行动,那些只懂得发牢骚,把自己不成功完全归因于社会的人,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中都不可能成功,把你放到美国、放到欧洲,你也还是个失败的货,你的这种消极的想法就注定了你一辈子都会给别人的成功当背景。
这话说的挺刻薄,为什么人类成功的比例永远超不过20%,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战胜不了自己的贪婪、恐惧、自私自利等等劣根性,做到的人永远是少数。这些话说的可能太“励志”了,我并不是说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可我也确实看到,在外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有人就是没法成功,或许因为不够努力,或许是因为智商,或许因为情商,或许因为其他原因。所以,对于80%的大多数,我们的政府应当给予适度的保障,保障他们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稳定。
就在我即将被甩出这个行业的时候,命运眷顾了我,这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成语“否极泰来”,在我这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我发现了明显的规律:好的运气和坏的运气,一定是以各占50%的规律分布在你的生命里的。当你不断地倒霉,不断地失败,眼前一片漆黑,觉得自己还不如死了舒服的时候,你命运的转折就在眼前了,同样的话,马云也说过“今天很黑暗,明天更黑暗,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明天晚上”。
按照我的发展轨迹,基本是混不下去了,同时,我也找不到更好的去处,当时的情景至今回忆起来都全是血泪,就是你怎么努力都没希望。就在这时候,在中国证券经纪行业里,发生了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几乎所有想做一点事情的证券公司都开始大张旗鼓的开始搞银证通了。
我一直以为银证通业务是中国证券经纪业的转折,并非银证通本身技术多么多么先进,而是银证通开启了证券经纪现代化的大门,让证券经纪营销,开始重视“团队”、“渠道”这些营销的基本元素,经纪营销不再是搞关系、吃吃喝喝喝的低端竞争,经纪业务开始从商业模式上取得升级。2007年的大牛市,放大了这种升级的效率,让整个证券经纪发生了行业变革,证券公司开始审视经纪业务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并大量的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培训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
转机出现了,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转机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因为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尽管我完全不知道银证通应该怎么个搞法,但大家都不知道,起码有了公平开展竞争的舞台。
机会公平,这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前提,也只是到现在才被我们认同。人都是有禀赋差异的,在拥有公平竞争机会的前提下,由禀赋差异最终导致竞争结果差异是可以被接受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每一次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是值得珍惜和全力以赴的。可惜的是,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托人找关系找工作,找到了之后,就失去了人生努力的动力,不明白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关系是可以依赖一生的,你获得的只是机会,而不是结果,结果,需要自己去努力!

craul2011-02-11 17:18:00 发布在 金融业
顺便补充一句,采用画大饼,不断给心灵打鸡血,并完全不给基本生活保障的方法,以人海的方式忽悠大学生成为赤手空拳的“开户农民工”,将给一代对证券行业抱有美好希望的,有热血,有梦想的年轻人造成巨大的,无法恢复的心灵创伤。这个创伤的后遗症,就是他们将永远不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美好的东西存在,不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公平竞争获得成功,彻底倒向阴谋论,彻底的麻木。
年轻人都是有热血,敢于行动,勇于犯错的,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悠,容易头脑简单的,滥用年轻人的热血,是所有社会里最无耻的行径。
craul2011-02-11 17:54:00 发布在 金融业
四、我该进哪一家证券公司好?
当年的我,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与银行的合作之中,由于获得了存款,银行也欢迎我们的到来,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很少,去银行的券商虽然数量多,但办法并不是很多,10家至少有6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剩下的4家里,你比别人更拼命的努力,不仅能看到希望,而且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变魔术般的开发了进来,在2004年左右5朵金花行情时,市场有了一点财富效应,很多客户多的连自己都不认识,团队急速扩张,我也拉起了一票人马,当起了团队长,人生的其他方面也都顺利了起来,成功好像一夜之间到来了。
无情的历史证明了,一夜之间到来的成功,通常会在另一个夜里突然离去。
行情突然下跌,而且是那种漫长的下跌。从04年4月份到05年5月底,大盘又开始了仿佛看起来永无止境的下跌,每次的反弹都会引发更深的下跌,每一天似乎都在创新低,天天都听到某某证券公司倒闭、某某营业部关张的消息,有从业十多年的行业老人都纷纷离开。
最为关键的是,刚刚尝试进行现代化进程的证券经纪领域,又向后退去,直接表现就是,公司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少。
这里,我想通过我的亲身体验,跟所有在这个行业里的同仁们交流一下所谓证券公司的玩法。在很多网站上,我们都看到很多经纪人、客户经理血泪控诉证券公司的帖子,主要的控诉集中在证券公司对经纪人的薪酬、提成制度变化太快,不仅提成比例经常调整,而且会给提成比例限定很多附加条款,这些条款包括:新增开户、客户流失等等,甚至以此为由将不少经纪人扫地出门。
于是,大家纷纷痛骂证券公司是黑心的血汗工厂,骂某某证券营业部的总经理不是人,骂某某证券的高官坏透了顶,不仅侵占开户农民工辛辛苦苦开发客户的手续费提成,而且为了达到无偿占有客户资源的罪恶目的,巧立名目将开户农民工一脚踢出公司大门。
大家都痛感自身利益受损,利益受损的另一种表述是利益分配不公平,不管是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还是最终的分配结果,经纪人群体都几乎是被动接受,是食物链的最底层。
但大家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吗?难道证券公司的高管就真全都是一群丧尽天良,黑了心的包工头吗?就算他们是坏人,他们真有做坏事的能力吗?
如果你要恨一个人,或者恨一件事情,因为“恨”本身是情绪化的,所以你要抛开这种情绪,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才只是你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第一步。发泄情绪帮助不了自己,当然,有可能给别人帮助,我们称这种“帮助”叫“利用”。
所以,一定要思考,当我们有痛苦感的时候,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发泄情绪,骂天骂地骂老板甚至骂无辜的人骂自己,做出后悔万分梦想时光倒流等等,这种选择很容易,岂止容易,简直就是生理反应,所以大部分的人连想都不想,就直接这么干了,干完之后,除了浪费时间伤人伤己之外,没有别的收获了;另一种方法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痛苦感源自哪里,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尽管这个结论不一定对),然后想一下,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痛苦感减轻,或者让事情向有益于我的方向发展。
说起来容易,但在当时,受限于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我们往往做不到第二步,或者做着做着,又变成情绪化的东西,比如我自己,也是想着想着,又往阴谋论上去了,忘记了逻辑的严密,这里再强调一下,阴谋论确实是个很卖座的东西,很满足受伤心灵的情感需要,但根本是个没有任何作用的东西,你想象出一大堆坏人都在害你,想象世界被坏人掌控,我这个正直的好人就没法活了,然后呢?然后没了,日子还在继续,你还不得不咬牙切齿的在阴谋论的阴影下过日子,那不是更痛苦吗。
有的人自己受到伤害,然后要通过伤害其他无辜的人,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去平复自己,比如杀伤幼儿园的儿童,我认为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作为一个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将不视其为同类。
别跟我说是社会造成了他们的悲剧,社会造成了每一个人的苦难,但每个人还是要积极的去面对,乐观的生活,同时,通过思考去更深度的理解这个世界。
另有一种观点是,思考了又没办法解决,将导致更大的痛苦,比如鲁迅先生关于铁屋子闷死人的比喻。我想说的是,第一,可能是你的思考高度不够,你看到了只是一角;第二,每个人都做好自身的事情,社会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三,从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来看,他也并不因为思考的痛苦和现实的黑暗而停止努力。
还是回到我们这个行业,总有新入行的小朋友问,怎么选择证券公司?
如果我们假定证券公司的主要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平,那我们就从利益的源头开始说起。
那么,我们看看利益分配的最上层是什么。
一层一层往上走吧,源头就是证券公司分配体制,而分配体制的源头,是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这才是关键利益纠结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看世界上最牛的证券公司,华尔街的大证券公司,比如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这些,印象中,除了摩根斯坦利的有一个持股10%的股东之外,股权都极其分散,而且像高盛这样的,一半以上的股票都在管理层和员工手上,当然,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好像卖了一些给巴菲特。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些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竞争力的国际性证券公司,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控股股东的,而且企业掌握在员工手中,此处的员工是包括高管的,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外证券公司把员工当开户农民工使用,也没有听说过这些证券公司有劳资矛盾,为什么没有,赚的钱最大限度的分掉了,有矛盾才怪的,为什么中金公司之前留得住人才,因为大摩在里面,员工分掉了企业大部分的利润,为什么现在这些牛人走了,因为大摩退出了,中金开始搞零售了,也再往“血汗工厂”方向靠拢了。
这才是华尔街投行高比例激励员工的根源所在,当然,企业长期所有人缺失,也造成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过渡追逐,甚至有了“黄金降落伞”这样违背基本社会道德和商业道德的东西,但本质上,这些证券公司是属于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的,因为证券公司之所以能盈利,不是他的楼房多么好,不是他的电脑设备多么先进,而是他有一批智商超高、情商超高的员工,这些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资产,他们用极少数智慧的大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以亿为单位的利润,请注意,是利润。
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的证券公司基本不是这样的。

craul2011-02-12 14:13:00 发布在 金融业
我国的证券公司和证券营业部还处于牌照垄断的初级阶段,证券公司的股东基本都是国资,或者是国资背景的大型国企等等和证券八竿子打不着的机构,员工持股被禁止,偷偷搞的是违法,一定要被处理(比如显赫一时的君安证券、员工持股的广发证券)。
这些股东基本上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任期内,企业能拿到多少利润,他们分的越多,员工自然就分的越少(管理层、经纪人都是员工),于是管理层基本是空降,分配制度的制定也基本上是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开展的。
有错吗?没错,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股东并非按照你创造的价值去给予你回报,而是根据社会、行业平均水平去给员工测算薪酬。因为这些股东也并非自然人,而是虚置的法人,与其说他们考虑企业长远发展和回报的,不若说他们会寻求一种可理解的社会公平,比如这么去想:你看你们的人均收入已经很高了,那就降一降吧,你看明年可能我们公司的利润不好,那就裁人吧。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主要掌握在股东手里,搞出任何一套倾向性的考核和分配办法非常简单。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去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官方网站看看几大券商的财务报表吧。
单位:人民币元 营业收入(剔除投资收益) 支付手续费、佣金以及员工合计 支付佣金、工资/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

华泰联合 2007 3,346,980,194.21 960777073.1 28.71% 1,844,288,804.50 55.10%
2008 1,775,833,715.12 1020978512 57.49% 569,066,298.21 32.05%
2009 2906708385 1356852627 46.68% 1,552,549,627.72 53.41%
中金年报中无员工薪酬和手续费佣金支出,以业务管理费代替
中金 2008 1366412780 400700528 29.32% 806,223,672 59.00%
2009 3357918602 1978802960 58.93% 1,343,138,568 40.00%
银河 2007 13018752000 1562300000 12.00% 8983774000 69.01%
2008 6036344000 2209258000 36.60% 2821065596 46.73%
2009 9498337107 2194173694 23.10% 6086273562 64.08%

这张表格在逻辑和方法都是粗糙的,就是收入费用比的变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但我们可以大约看出除了中金之外的中国证券公司,利润总额要占到营业收入的50%以上,而这些利润,是基本与员工无关的(员工无法持股,高管股权激励范围极小),2008年之所以出现反常,是因为2007年的大牛市造成了工资的刚性上涨,不过这种“反常”,在2009年就马上被“纠正”了。
我以为,这正是一切的根源所在。证券公司的员工,除了极少数高管之外,在利益分配面前没有话语权,我们是劳动力,而不是企业的所有人。原因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仍然是牌照垄断,既然你获得了垄断收益,那么,作为股东,就自然不认为证券公司的员工和利润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尽管这些利润是他们创造的,但股东会认为,这些利润主要来自于牌照垄断,我换一批人,也一样创造利润。
这也是中国电信、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也没有员工持股的原因,因为这些存在牌照垄断的企业都被认为是一类货色。
是的,证券行业,尤其是经纪业,已经处于买方市场,但竞争还不够,因为牌照仍然有垄断。
那么,我们这个行业员工薪酬占收入的比例,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低呢?
其实,我们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这么个现状,从整体上看,证券行业员工在收入分配上,在各个行业中,依然处于上游水平。
在正常的逻辑看,高科技,尤其是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员工薪酬占收入比重应该是很高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最好的高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
2004 2009
收入 员工薪酬 占比 收入 员工薪酬 占比 员工数 人均收入
腾讯控股 1.14E+09 151124000 13.22% 12,439,960,000 2.137E+09 17.18% 7,515 284337.99
大家要注意,这个薪酬,是包括了股权激励的,按照绝对数额来看,已经很高了,但占比并不高。
同时,我们再来看一看,工行、招行的情况,为了对比的更清楚,我选择了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维达国际,这已经是我国制造业之中的翘楚了。
2008 2009
收入 员工薪酬 占比 收入 员工薪酬 占比 员工数 人均收入
工商银行 3.10195E+11 53252000000 17.21% 3.09411E+11 60490000000 19.55% 386,723 156416.87
招商银行 55,308,000,000 11,163,000,000 21.70% 51,446,000,000 12,686,000,000 24.66% 40,340 314476.95
维达国际 2,424,044,090 157,276,402 5.67% 2,776,116,529 207,777,854 7.48% 5,351 38829.724
(维达国际已港币计算,未折算汇率)
而按照联合证券2009年年报披露的员工人数为3519人,考虑到其实施的经纪人制度,按照经纪人与员工数量相同计算,人均年收入为19.28万,按照银河证券网站披露的员工人数,2009年年末约为7000人,则2009年人均年收入达到31.35万元,也按照等额经纪人计算,也有15万多,这个收入起码达到了工行披露的水平。虽然达不到招行,但考虑到招行采用了劳务派遣制,员工的平均薪酬最多达到20万。而作为制造业最优秀代表的维达国际(生产维达纸巾),人均收入仅为38829元,还是港币。
所以证券公司的整体收入情况在社会上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证券公司可以发生很多高收入案例的原因。不过平均数是容易产生误解的,比如一个年收入为0的人,和一个年收入为为100万的人,两个人年平均收入都是50万,这就涉及到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任何一个证券行业的人,都应该非常清楚,当行业没有实现员工持股的时候,当股权激励仅仅只能覆盖高管的时候,员工的利益的确是处于一个话语权较小的境地,但这个境地比社会上其他行业来说,还算是高的,唯一的区别是,我们这个行业里,员工不允许有股权,所以无法分享企业的长期成长。
最后,我们再回到“哪个证券公司好”的问题了,很多新朋友宁愿相信陌生人不负责任的回帖,也不愿意自己去查一下各大证券公司的财务报表寻找答案(除了已经上市的证券公司,其他证券公司的财务报表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上君可查询),看看他们花在员工头上的钱,占整个收入的比重,这个数据是目前可以查询的最真实的数据。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
第一,我们查到的是花在员工身上的总支出,我们看到了总量,却没有看到结构,1000个人每人1万,共1000万,1个人拿500万,剩下999人,每人5000,合计也是1000万,总量一样,平均数也一样,效果却大不一样;
第二,同样的总量,这个钱如何花法,效果也是不一样,是全部给员工买成福利品发了?还是全部给高管发了重奖?有没有考虑给员工进行避税或者增加企业年金?有没有持续性的培训和提升计划?这实际上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问题了,不同的人力资源安排会培养不同的人,会吸引不同禀赋的人。
第三,员工的入职年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但一直隐藏的指标,至今行业里至今没有披露,就是员工淘汰率,入职一年以上员工比例。尽管销售团队存在一定的淘汰比例,即还是有部分员工不能达到销售指标而离职,但明显的道理是,这个比例如果越高,就越有利于资方,在现行的劳动法里,“末位淘汰”这种曾经非常有效的刺激方法,已经被归为无效。
第四,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的,就是评测员工的满意度。这其实也是和第三相关的,你可以想象,
craul2011-02-12 14:14:00 发布在 金融业
第四,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的,就是评测员工的满意度。这其实也是和第三相关的,你可以想象,一个淘汰率很高,人人自危的企业里,基本不可能有员工满意度可言。
还记得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风投评价企业的三个标准,1、定价权;2、老客户占比;3、员工满意度(流失率),觉得说的很对。
证券公司作为主要靠服务赢得客户的商业组织,应该把员工满意度放在第一位,任何脱离员工满意度谈客户满意度的服务企业,都是在扯淡。
这是一个行业性问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需要怎么选择证券公司,如果某个证券公司能够把4个问题里任何三个问题说清楚,我认为,这就已经是目前中国很不错的证券公司了。
遗憾的,基本找不到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说基本找不到呢,因为还是有的,或者说有可能有,但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才行。

craul2011-02-12 14:16:00 发布在 金融业
这几天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站内消息,说要帮我顶贴之类的。
这里再啰嗦几句。在一个充斥着标题党、水贴、广告的公共版块,我这篇东西是很另类的。
以上发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和修改的,耗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凝聚了智慧和汗水的劳动成果。如果有心,每一个想在证券经纪行业待下去的人,仔细看完每一个字,都会有收获。注意,是收获,不是阅读的快感。要找快感去标题党、水贴里找,要拉业务的自己发广告贴。
我发这篇东西没有商业目的,只是看到很多人浪费自己的青春觉得有点不舒服,想把行业的道理说的清楚一点,这是我的理解,我告诉大家思考问题的方法,至于哪家公司好,怎么才能成长,那是你们自己思考自己努力的结果。
人的收获来自自己的付出,当你向别人要求的时候,想想自己凭什么要求先。我不会回答一些愚蠢的问题,回应一些愚蠢的要求,同时,我不是做公益的,我也要加班干活,没有精力每天来更新。
我认为我所说的是有价值的,如果有人这么觉得我很高兴,如果大多人不这么觉得,让帖子沉掉,我觉得也没什么,所以我不感谢任何人帮我顶贴,更不会请什么顶贴公司,不要再发广告给我了。
明天是情人节,情人节不是只给情人过的节日,爱你的人,为你付出的人,更值得你珍惜,祝大家好运。

craul2011-02-13 22:30:00 发布在 金融业
五、我适合这里吗?
员工选择企业,企业也在选择员工,证券经纪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员工,或者说,怎样的员工才有较大概率在这个行业里获得成功?
在不断的失败痛苦的2004年,我几乎每天都在问自己,我到底适不适合证券行业,反思的结果是我应该是不适合的,但我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没有选择的选择支撑我走过熊市,收获牛市,一直混到现在。
到了现在,2011年,人生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只能说明行业给了我不错的收入,适合不适合这个问题仍然有必要再来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如果不适合,那么又有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不适合,那你适合什么?
第二、如果你不适合,那什么样的人适合。
第一,你适合什么?我想每个人,当他成年之后,当他需要承担起家庭赋予他的责任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们要选择一个行业,选择一个职业,首先得到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家人的收入,然后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那么什么样的行业适合自己呢?
上一章里讲过收入费用比,收入、利润与员工所得的比,这个当然是一个指标,但只是一个比率指标,同时还要衡量绝对值,否则比率变成数字游戏。
实际上,这里又可以仔细追究一下,我们是不是要把自己定位在“员工”上。目前的证券经纪行业里,是有所谓员工制和经纪人制的,怎么去理解。
威廉姆森 (Oliver Williamson) 因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尤其是企业边界理论的贡献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组织各种资源的交易费用。对证券经纪而言,如果证券公司无法为个人提供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帮助,那么个人单干,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那么,我们看一下证券公司在证券经纪领域,到底能为、应该为员工提供什么?
首先是牌照垄断。目前我们的证券经纪业务,个人是不可能开展的,个人无法在交易所获得席位,证监会也不会赋予你代理自己或其他人进行交易的资质,登记公司不对个人结算(当然,登记公司完全可以不存在,如香港),为什么会这样? 也是我国过多行政干预和管制的一个缩影,在群众愚昧的条件下,政府为了保护愚昧的群众,设置了大量行政审批,通过增加交易成本的方式减少参与者,减少市场竞争,让群众在低水平上形成均衡,即没有更好的服务,也没有更坏的服务。牌照垄断如果取消,中国证券经纪领域的参与者,会减少2/3以上。
其次是支持。公司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批量采购用以服务客户交易和资产配置的技术、产品以及各类服务。这一条,我国的证券公司基本没有形成有效地差异化,交易系统、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几乎都是外购的。但起码的评价标准是,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最方便的得到资讯和进行交易、员工可以通过内部IT工具方便的办公、查询以及服务客户。
最后是培训和保障。很多公司把培训庸俗化,把保障低端化。培训之前是选择,如果一个人对这个行业既无热情、自身又无天赋、任何培训都是浪费时间。选择之后,就是培训过程,这里的培训,不是集中起来上几天课,而是持续的对工作环节、工作技能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帮助,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一年,而这个过程,公司需要提供其与当地金融同业水平相当的保障收入。
如果企业做好了这三条,主要是后两条,我们才认为这个企业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企业只做好了第一条,那么潜台词是企业只提供牌照和交易通道,服务由经纪人来定价,如以前的富友证券;如果企业做好了所有三条,员工或经纪人就会产生很强的路径依赖,服务和员工的薪酬就主要由企业定价权,股东收益就会变大,但应该大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目前行业里尚无标准。
事实上,证券经纪业务本质上是在平衡客户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此处广义员工是包括经纪人的)。
搞清楚了这个前提,我们来看看一个平凡的人,到底适合做什么。
我一直困惑的是,由于性格缺陷,我不善于与人接触,潜台词是,我不善于让别人喜欢我的同时,又从中获得愉悦。那么,从理论上说,最适合的工作就是不接触人,比如考古啊动植物研究啊之类完全可以脱离人类群体活动并可以个人独自开展的工种,或者成为流水线上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
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活法,而且是最普遍的一种活法,这是人停留在心灵舒适区的状态,大多数人都在这种状态中度过一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人类社会,目前就是处于一种高度竞争的状态,竞争随处可见,国家与国家,个人与个人,金字塔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贫富分化激励人们不停的奋斗,如果你不努力向前,就会在这个社会沉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商品社会会对你的天赋定价,个人随时处于溢价或折价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平凡的一面,大部分人甘于平凡,甘于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左右,习惯为五斗米折腰,为柴米油盐伤神,发发牢骚就成为发泄人生郁闷的主要手段;但还是有一些人,不甘于平凡,不能容忍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左右,不能忍受人生漂浮在不确定之中,一定要努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我属于后者。
推动我人生每一次进步的力量,都是因为我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那些才智平庸的人的手里,如果生命好像一场必经的烟花表演,我宁愿燃烧在自己手里,也不愿意浪费在那些庸人手里,这个过程,是与结果无关的。
证券行业就是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所在,你每一天都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迎接挑战,你能够得到很多,但你必须付出很多,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没有这个狠心,就真的不适合,那么,就去找一个自己能够轻松胜任的,养家糊口的工作吧。
然后,就是要谈到,这个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适合证券经纪行业。
首先是情商,这是一个必须跟人打交道的行业,行业最顶端的人,大部分是情商很高的人,如果你性格内向,那么你就必须把自己变得外向,把自己位置放低,让人们愿意帮助你。情商的高低决定你能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下去,生存是前提。
其次是智商,这是一个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行业,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你在这个行业里最终的高度,这里的智商实际上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这个局限包括专业技能和生存技巧。
最后是逆境商,包括抗压能力和面对艰难选择时把握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你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多久,很多智商情商都很优秀的人在这个行业里早夭,匆匆如流星,都是在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解读上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这里更多的是你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识,对道德伦理的敬畏,对普世价值的尊重,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简单的说,如果一个脑子灵活又能吃苦的人,在这个行业里赚钱发财,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要走的更高,更远,就需要大智慧了。
最后说一点现实的话,在证券经纪里生存发展的人,如果你经过半年,最多一年的积累,每月的客户产生的收入低于20000元,那就真的是不适合,赶紧换行,这个行业根本就不是指望固定工资的行业,我一直在说的是适度保障,而不是高保障。

craul2011-02-15 22:01:00 发布在 金融业
%2004年的我,基本上是很不适合的,回过头来看,在各个方面,都不适合,唯一具备的,是学习的精神和甘愿吃苦的态度。由于我不会省力的讨好别人,或者不会把悦人悦己这件事情处理的很自然,很有艺术性(这确实是情商不高的典型表现),只能多吃点苦,多付出一点,比如努力去尽量多做一点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份内的事情。
这是毕业3年后的我,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的共同境遇。
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从一个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高等教育体系里出来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具备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力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取适应这个社会。
有很多企业,倾向于选择那些在学校里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如何与老师打交道,如何组织其他同学,简单说,就是他们有一定的与人相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上、企业里有效地沟通与学习。
遗憾的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有效沟通、与人相处一直是我的弱点,可是我仍然要生存下去,要生存下去,我就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2004年的大牛市终结了我刚刚有所起色的事业,20几个人的团队瞬间消散,2005年年初,我们团队开会的时候,包括我自己,也只剩下3个人,3个人开会是一个大眼瞪小眼的过程,也是一个惨淡无语的结果。
想办法,没有办法,神仙也亏钱,卖国债,用国债套现的证券公司破产,90%以上的证券营业部亏钱,行业里广泛推广的是800平米,8个人的营业部,据说这样可以让成本最小化。连固定岗位的员工都在缩减,像我们这样专职搞营销的人员,更加是可有可无,让我来注解一下可有可无,就是在不给任何展业投入的前提下,仍然要求展业的结果。用句俗话来说,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消失了,包括我们自己,银行里原本有几家券商的,现在只剩我们几个苟延残喘的,有的券商刚拖来设备桌椅,几个月后就宣布破产,这些设备成了无主的财产。
这里,要再解释一下关于艰苦环境对人的帮助。目前证券经纪行业里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学会了把大学生当做开户农民工使用的招数。其实这一招并不是证券经纪行业发明的,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保险行业、传销领域,都广泛使用过人海战术,通过不断招聘,不断淘汰的方法,用销售员大街小巷逐户推销的方式开拓市场,但这么做是有前提的。
前提是:1、没有劳动法,没有最低工资,劳动力成本极低;2、你是最开始这么做的少数几家之一,画大饼的方法还没到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同时,你已经树立了少数成功典范。
所以,时至今日,证券经纪行业,再用人海战术,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已经到了事倍功半的阶段了。有的人要说,这个失败的过程,也能教给人很多东西,我想反问一句,如果一个客户经理,在北深上广,简单培训了一两周,就被甩到社会上当做开户农民工使用了半年,每天在外面风餐露宿,半年后,因为业绩不达标被开掉了,你认为他学到了什么?他除了学到了这个社会很险恶之外,就是觉得这个行业充满了浮躁和不安全感,不管是对营销的理解,还是对证券专业的理解,都收获甚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丛林了,参与竞争者,哪怕是失败者,也应该受到尊重,并在这个失败的过程中,也是基本的福利保障,并对这个行业有明确的认识,即使他无法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身份生存下去,也要能够提升自己对金融、证券的理解,帮助人生中的财富管理。
可惜的是,当时的我,或者说,当时的我们,并没有得到这样的保障和支持,营销更多的是我们个人的努力,我的专业能力和营销能力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10年过去,回头看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这个行业逐渐成长,逐渐现代化的过程,在早期,我们什么都没有,这当然是一件很痛苦的过程,因为你必须自己摸索,自己成长,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幸运的过程,因为所有人都是这个状态,你的任何一点有意义的探索和一点点成功,都会成为这个行业里被人瞩目的案例。
永远不要抱怨自己的时代,拨开一切苦难的尘土,下面都是巨大的机遇,苦难有多重,机遇就有多大。
其实,不管企业管理者怎么经验丰富,不管求职者怎么自知之明,在双方谈拢的时候,永远是不理性的,企业总以为可供选择的人越多越好,求职者总以为到手的OFFER越多越好,双方都是在博弈。因为企业明白他不可能在短短几次面试,就找到需要的人才,而求职者,也不可能通过企业自己的宣传和自己对自身的评估,就找到合适的企业。
博弈的结果:宣传最好、包装最精美、底薪最高的企业,往往能够挑选到最好的员工;长得最漂亮、谈吐最合适、要求最低的员工,往往能够进入最高底薪和福利的企业。
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讲很多大道理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有画大饼之嫌,其实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你到底能给多少钱,哪些福利和培训、以及升职机会,尽管他们嘴上不说。因为在这个时候,你既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也不能清醒的认识世界,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短期的。
到了今天,我才能够平静下来,谈一谈,我对年轻人,在证券经纪领域发展的理解和建议。目前这个行业在专业领域和销售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历史性的。
很多还没毕业的学生提出关于未来选择的问题,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回答:
比如,基本上来说,211大学本科或者硕士博士毕业生,是绝对不屑于从客户经理起步的,即使勉强选择,也是忍受不了几个月的。一方面自己能力一般(能力好学历又好的,往往一毕业就有更好的选择)没有销售能力,不能适应巨大的销售压力,俗称的完不成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销售团队(不仅是证券经纪销售团队,也包括几乎所有的销售团队)都是由低学历员工组成,一本院校的学生,通常不屑于与低学历同事共处,会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第三,基本工资与一些制造业甚至其他行业比,都是没有优势的,在和同学对比过程中,很有挫败感。
这个问题我想这么回答,首先我们要承认,应试能力强,毕业院校好的学生,素质当然更好,在同样的心态,同样的外界条件,同样的资源配比下,他们比院校不好的学生,排除极端个体差异,按照平均水平比较,要强一些。这里又要展开一下,什么叫素质,什么叫能力,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内外两部分,外:身高、长相、口才、亲和力、谈吐,内:思想、意志品质、道德标准。企业选人,第一看外在,内在没办法判断,只能通过时间检验。
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已经彻底失败,所以这个差异更多体现在情商差异,而不是智商差异上,所以,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一般的毕业生,仅仅靠发放文凭学校的成色,已经不足以形成差异了。事实上,这个成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可惜的是,首先心态就不同,差学校的孩子心态更平和,姿态更低,更努力,付出更多,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心态一开始就不平衡的人,非常容易偏执,受到挫折后情绪化严重,等于一开始就输了一招;更为不利的是,在选人过程中,毕业院校的好坏,本身就已经给人加分或者减分了,也就是说,那些好学校毕业的学生,你们得到这个就业机会的时候,已经隐含了你的素质价值,所以,等于是好学校里的一般学生,在和差学校的优秀学生竞争,这个竞争的结果并不那么乐观;最后,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修正自身错误能力的高低,这种素质,必须要时间去磨砺,需要岁月去验证,是一场长跑,素质高的人可
craul2011-02-15 22:03:00 发布在 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