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正本推考

楼主:铁竹听风 字数:2465字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永乐大典》正本仍然存世!当初,大典正本没有随葬嘉靖皇帝、不在京城存放、没有送往南京存放、而是“藏之名山”了。没有损毁于万历年间,没有损毁于明末清初,没有损毁于南京战火。大典正本正在某山安卧,逢时而出世也!
铁竹听风2020-12-17 22:14: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大典正本存贮方案,嘉靖帝要垂询大臣后钦定,并交由极信任的大臣实施。
嘉靖帝向谁垂询?交由谁实施?史无记载,但可推测。最后钦定的存贮方案,极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肯定不放在皇宫大内,也没有在京城存贮。副本就在京城,皇宫肯定不是“他所”。正副本同在一地,是不能“以备不虞”的,内宫火灾多发,正是多虞之地。
没有送还南京。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卷三“书籍”:“今内府所有书籍,外人不得而知,第闻隆庆初以永乐大典原本送还南内,逸其一云”。“第闻”:只是听说,传闻。万历间周在南京供职,没有见到大典实物,所以“逸其一云”,是无从查证的一种说法。但这段记载,信息量大,很有参考价值:周撰《旧京词林志》,距离隆庆初年三十年左右,他听说大典原本送还南内,那就说明有人发现大典正本出京向南运送的举动,推测是送往南京;周在南京未见大典,“外人不得知”,所以有此记录。同样在《旧京词林志》中,记录了弘治及以前皇帝派人去南京查访永乐大典遗稿,运回北京的事件,弘治帝以后,南京已经不是保存皇家典籍的理想之地,原有的典籍,都要蒐寻送至北京,大典重录,正本就更不会“送还南内”了,肯定要找更理想的地方贮存。倘若大典正本在南京存放,明清换代、太平天国、倭人入侵、蒋氏退逃,历经种种战事,大典早已损毁,损毁过程中,至少会有残帙片叶流落,绝不会一举灭失。至今没有大典正本损毁的任何记载,世间也没有发现正本残存,这正说明大典正本当初没有放在南京、大典正本没有在南京损毁。
到底贮之何所?没有见到记载。肯定有记载,记载只能是包括皇帝在内的极少数人知道!知道的人多了,“贮之他所”的安全性就没有保障了。《永乐大典》正本贮所,乃是极秘之处,不会在公文中明显记载。但贮所的选定、整修、大典放置、放置后的初期看护等等,会动用人力物力,肯定会在公务来往中留下蛛丝蚂迹。根据现有的有关史料,我们倒是可以推测蒐寻一番:
大典没有陪葬、不在京城、没有放在南京,又没有损毁,以此推测,大典正本“藏诸名山”极有可能!
铁竹听风2020-12-19 22:53:1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若是“藏诸名山”,能藏永乐大典之名山,根据整个明朝和嘉靖帝当时情况,倒也可作如下推测:
不会是佛教名山。因为嘉靖帝不信佛,信道,贮所必定是皇帝垂询所信大臣(一二之人),大臣拟议,皇帝钦定;皇帝不会将大典置于近佛之地。在大典抄录之时,嘉靖皇帝可能早就拟好正本贮所,俟大典抄录完成,即可秘密存放。贮所可能早就准备好了,仓促之间也不宜更换,即使嘉靖驾崩,隆庆皇帝只会遵照先皇旨意放置大典。
不能离京城太偏远,要方便随时取放,应在皇权稳固之地,不会放到边陲。
必定是水淹不及、火烧不到之处,同时力求避开常年潮湿,极有可能是江北之山。
应离驿道不远,会优先考虑驿道,尽可能排除水运。
应是常人不涉足之地,相对偏僻、清静,不需日常看护。
贮所应离兵营不远,便于紧急时派兵看护、取放。
照上述选地之原则,贮所:北不及长城,东不到山海关,西不过陕甘,南可能不过长江(江南多雨潮湿)。
铁竹听风2020-12-19 22:55:4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按照距京由近及远排列,其备选名山有以下之处:恒山、泰山、老君山、武当山、太白山。其它山脉,从人文历史方面看,不如上述五山。
恒山基本不可能。因为离鞑靼太近了,土木堡之变余悸犹存,嘉靖帝不会选择这个地方,可以直接排除。
泰山。处于南京、北京一线中点,皇权稳固之地的核心位置,最为理想之地。应为第一选址。有史记载以来,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其中,明朝皇帝祭祀56次。“五岳独尊”,名山中的名山,亦是选其藏典的独有条件。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3千米处。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西周时期,因“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相对于明朝统治核心地区,比较偏远,不及武当,可列第三备选地。
武当山。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特别是世宗,嘉靖帝,醉心方术,日事斋醮,自封为“飞玄真君”、“万寿帝君”,他认为自己能以藩王子入继大统,是他父亲兴献王虔诚奉祀武当真武神的结果,并认为“庚戌之变”,蒙古俺答军没有攻下京城,也是由于北帝真武的保佑。因此,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拨内帑重修武当山宫观,并多次斋送像器。世宗以后诸帝依然重视武当道教,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武当山仍有驻守太监。因此,大典在此存放,很有可能。相对于明初统治核心地区,比较偏远,考虑交通因素,可谓第二备选之地。当然,参照隆庆皇帝即位后对嘉靖帝亲近道士的处置,倘若嘉靖帝真选武当山作为大典贮所,隆庆皇帝倒是真有变更的可能。
太白山。风景优美,是旅游胜地和道家活动场所。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登临挥毫,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关中胜迹图志》载:道书云太白山为道家第十一洞天。但是,作为贮书之所,道家的洞天之地,想必要排除在外。因为,道家洞天,云游修道者很多,若是将大典存放此地,说不定刚放好,就有人在此结庐,很快会被无意寻获,藏不住。所以,此处应当排除。
比较适合的,三处:泰山、武当山、老君山。
铁竹听风2020-12-23 08:48:2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永乐大典》正本何在,众说纷纭:有说随嘉靖皇帝埋入陵的,有说送还南京后毁于战火的,有说是毁于万历年间宫中大火的,有说是毁于明末战乱了,有说是毁于清末战乱了。各种说法,只是猜想推测,没有确证。上述说法中各种损毁的猜想,最容易被推翻:无论毁于何时何地,肯定不会一举灭失,肯定会留下残册片帙,现在,没有任何正本残存实物出现,更有力说明:正本没有损毁,正安放于某个不为众人所知的地方!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着了一把大火,给嘉靖皇帝提了醒,他打算重录《永乐大典》:“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十二,下诏重录永乐大典。嘉靖皇帝要求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进行誊写。
耗时5年,隆庆元年四月,副本重录终于完成。从那时起,正本即下落不明,仿佛人间蒸发,找不到任何损毁的记录,也没有有关去向的确切记录。
铁竹听风2020-12-24 11:34: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永乐大典正本何在?以今推古,可以有以下推想:
1、大典重录后正副本的处置,嘉靖帝早有打算。大典正副本,最后是按照嘉靖帝的方案存贮的。
嘉靖帝的打算,就是贮存正本,使用副本。实际上,抄录完成后,副本放置在皇史宬供皇家和官员查阅,正本消失不见,就证明正本“贮之他所”了。
无论怎样存贮正本,嘉靖皇帝肯定不会让大典随葬。因为“贮之他所”,是为了“以备不虞”,这是嘉靖帝重录大典的初衷;若真如有人猜测的,正本随葬嘉靖皇帝,倘若以后明王朝尚处鼎盛,副本间有缺失,需要用大典正本补抄,后世的皇帝,断不能因为查看正本去掘先皇坟墓。不能开坟,正本若真随葬,等同于亡失,根本不能“以备不虞”。所以,随葬是极不可能的,“贮之他所”之所,肯定不是皇陵,嘉靖帝肯定想到这些,也肯定已经做好了“贮之他所”的准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陵墓当成贮存大典的“他所”。嘉靖驾崩后,大典重录完成,隆庆初即位,最大可能隆庆帝会按照先帝拟定的大典正本存贮方案实施,极不可能匆忙动议将大典给先帝随葬。
铁竹听风2020-12-24 11:34: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