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你毁三观,涨姿势的大型深度科普:《万古如长夜》

楼主:此一时焉 字数:416485字 评论数:44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生命简史》纲要及补充说明

第五章 意识的起源

假如生物学家把人类DNA密码子基因全部破译,并复制出来,他们也只能用这个DNA复制出人体所有的蛋白质和细胞,可是你打算把这些细胞如何准确的摆放成为一个人呢?他们就不能使用DNA密码子来摆放了。





意识,不是单个细胞的意识,不是DNA的意识,人体的某一个器官也不具有意识,意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个功能也不是神经细胞的单个细胞的功能,是一个整体的功能。没有这个整体,哪里来的意识。

意识很显然是神经系统整体的生理活动所产生的一个新现象,新功能。这个功能不能用基因去解释,不能用DNA去解释,而只能用神经元的联合的生活来解释。说到底,神经元细胞连接起来的一个大型计算机硬件。这样一个整体的功能,是不能用遗传学去解释的。不是DNA数据库中的东西。DNA只能决定神经系统的整体的结构和细胞的种类,不能产生神经系统的意识,这个意识是宏观的东西。



图为大脑,神经元类似于芯片

为了解释意识这个东西,不能使用基因,也不能单单使用打印机,还要使用电脑软件那一套东西。



图为神经元排列

第六章 生命的星际传播

前面彗星一章写了。略

第七章 人类的最终进化问题

前面也已经写了,略






此一时焉2017-08-23 22:27:2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70s慢慢走 2017-08-28 04:57:12
楼主不来了吗?
-----------------------------


如果把水分子看作是小米粒儿那么大,蛋白质分子大约都有一个乒乓球大小。如图。



图为小米粒儿


图为乒乓球。化学键的长度大约是0.1纳米。一个水分子长度怎么也不会超过0.2纳米。而一个蛋白质分子通常具有20万的分子量。水的分子量大约就是20。所以蛋白质与水的体积重量要相差1万倍。

咱们在高中化学中学习的化学反应,大约都是水分子这样的分子,比如氢和氧化合生成水:

2H+O=H2O

这样小的分子进行化合分解,酸碱中和,以及溶解和沉淀,可是大如乒乓球这么大体积的东西也叫做分子,也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描述这个分子的化学性质,显然就是我们的化学家有点愚蠢了。

其实把乒乓球这么大的一个东西还叫做分子都有些牵强了,这给我们的化学家以非常恶劣的误导,他们竟然还用化学的分子的概念和印象来理解蛋白质分子。

这里,如果水和无机物可以叫做分子的话,蛋白质确实不是跟他们一个级别的东西,要是一个乒乓球跟一个小米粒儿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好像太阳跟地球撞击了一下,这根本不会对太阳有任何影响,蛋白质不会因为一个小米粒儿的氧化而有什么变化不是吗。

所以化学家们还是闭着眼睛想象小米粒儿跟乒乓球是进行着化学反应的。这里的荒唐与幼稚

——可是我在这里写下来之前,你想到过吗?



图为大衣柜。

如果说蛋白质已经不可以用分子这个概念来理解,那么DNA就更加不能了。依据上面的比例来比较,假如水分子是一个小米粒儿大小,那么DNA大约就是上面的这个衣柜大小。它拥有上千万个碱基对,分子量在400亿以上,相当于20万个氨基酸。

我不给你做出这个比例,你还以为蛋白质和DNA是同一个级别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分子生物学工作者们都是这么凭着印象在说话,他们居然依然还把DNA叫做分子。你说这个分子能够跟水那样发生什么氧化还原反应或者酸碱中和反应吗?



图为大型体育馆。如果依据现在的比例,一个细胞大约就是这个体育馆的大小。

蛋白质这里才只有一个乒乓球大小。

看看这个细胞,这么大,它里面的DNA不过是46个衣柜,满体育馆都是乒乓球,小米粒儿就不用说了,满处都是。

而一个RNA,大约是两三个乒乓球大小,跟DNA也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

蛋白质化学,不能用水分子那样的化学来研究,DNA分子生物学就更加不能使用分子两个字。


此一时焉2017-08-28 20:51:5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化学键=0.1纳米

水的分子量=20

氨基酸的分子量=100 大约6个小米粒

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量大约为200 大约为10个小米粒儿

一个蛋白质的分子量大约为20万,由2000个氨基酸组成

一个DNA大约 有1千万个碱基对,分子量约有400亿,相当于20万个蛋白质。

细胞的直径10微米,(在这里按比例大约有50米),相当于大型体育馆
此一时焉2017-08-28 21:01:3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如果按着上述的比例,一个人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半径1000公里的球体,也就是月球的30分之一大小。
此一时焉2017-08-28 21:04:0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图为细胞,里面有细胞核,线粒体等。如果这个细胞有体育馆大,那么这个细胞核有多大?大约一栋楼大是有的。46个大衣柜集中在这栋楼里。细胞里有一个大水泡,相当于体育馆里的那个大水池,想象有多大,能够容纳消化多少蛋白质。这个大水池是专门用来分解消化外来的有机大分子的,也用来分解细胞内产生的垃圾的,分解的产物都是氨基酸,然后回收利用。你看看这里应当能容纳多少乒乓球和小米粒儿。

一个细胞中大约有1000个线粒体,线粒体很小,就按这个比例看,大约也就半个小卧室那么大。

那么细胞的墙壁有多厚呢,据说细胞膜为8纳米厚度,按着咱们这个比例说就是1分米。那么大一个体育馆,墙壁只有1分米好像也说不通,怎么也得有半米厚度才行。


细胞膜。细胞里面的各种膜,细胞核的膜,都是这个东西。其实这个东西的形成很简单。
此一时焉2017-08-28 21:50:4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70s慢慢走 2017-08-30 01:49:48
我决定不催楼主了。
楼主已经付出很多,让我明白了很多。
如果楼主有空再说点什么,我就知足了。
再次感谢楼主。
-----------------------------

其实按着进度,写完细胞打印机之后要写的是《道德经揭秘》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学领域的绝学,所以我当初这个帖子的名字没有取做《太阳简史》,因为大家对自然科学的热衷不减,所以还没敢开始。关于生命当然还是要写,但是写成太阳简史那样比较好看,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
此一时焉2017-08-30 05:37:4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700年,那个年代还十分原始,人们认为大地是无穷无尽的,平坦的伸向远方,天上也是无穷无尽的高远,总之那个时候还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也还没有发现新大陆,中国人不知道有欧洲,西方人也不知道有支那。科学技术是一丁点也没有的,老子穿的衣服,应当都不是布料做的,丝绸是根本谈不上的。那个时候的学者们,认为清而上升者为天,浊而下降者为地,天和地一个是清,一个是浊,一个是有,一个是无。老子时代的文字也还很不发达,流传下来的文字大家都看不懂。其实,

天,就是无。其实是一个字。

地者,土也。是为有。

可是没有人来这样解读,其实古代的文字就是文字学家也还弄不明白。

既然地是如此的遥远,那么在无限的远方必定有很神奇的东西,老子们倒是学学布鲁诺去远处看看呢,他们不,他们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所以这个学派,不是去研究自然科学,他们反观内在世界,自己个儿回头看自己个儿,这样来了解世界。不过这里确实是旷世绝学。如果说中国古代曾经流传下来有价值的绝学的话,《道德经》是一个,《孙子兵法》是一个。其他确实也没有了。

至于其他学科方面,中国到辛亥革命前夕大家还都在读私塾,算数语文还都没有,物理化学就更加不用说,大清王朝真正的是腐败透顶,搞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咱们初中高中学到的物理化学定理,都是西方的,发明人就没有中国人一个,那么多数学公式,化学公式,物理学定理,整个一座自然科学的大厦,没有中国人发明的一个小小的公式。

一说到中国,国人们就自豪的说,造纸术,火药,赵州桥,地震仪,活字印刷,,,,四大发明。

除了这四大发明,中国人还真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手机电脑,导弹原子弹,都是外国的。

在辛亥革命前夕,你当中国缺少国学大师吗?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读老子孔子,人人都是大师,那个时候唯独缺乏算数语文。但是尽管如此,《道德经》一书,《孙子兵法》一书,还是没有人搞明白,解读的文字很多,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解读,一个解读完了另一个继续解读,总之就没有人解读正确,总有人接着解读。没有正解。



《道德经》虽然说是绝学,可是非常容易理解,老子自己就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第七十篇。

总之,凡是让你觉得看不懂的,就肯定是不对的。凡是让你觉得神秘的,就肯定不是老子自己的意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嗤之以鼻。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这里是说,老子的道德经看起来是一个很荒唐的东西,通常人看来是很可笑并不容易相信的东西。

那么道德经里面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此一时焉2017-08-30 21:09:49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老子要告诉各位,道这个东西是什么。他说,道就是恍恍惚惚。所以你们看,没有人能够看得懂道德经的奥妙,因为老子在跟你们说什么你们都不知道。老子在这里是说,要达到恍恍惚惚的这个状态,这个状态就是道。那么大家如何来做到恍恍惚惚这个境界呢,还是让我们复习一下上面我们说的东西,第一,道是看起来很荒唐的东西,以至于大家都会嗤之以鼻。第二,道是很简单的东西,很容易懂,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是大家都不相信,都不能实行,只有上士闻道,才能够勤而行之。我跟大家说恍惚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是绝学。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

看看这个恍惚的意思。恍恍惚惚,是一个情状,可是又根本没有情状,是一个物,可是又根本不是一个物,上不明朗,下不暗昧,很混乱说不清,就是一个字:浊。没有物。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着,摸也摸不着,总之也不是听觉,也不是视觉,也不是触觉,三个都混合在一起,不能分辨清楚,混乱在一起,混合而一。

这里就是恍惚的具体的含义。可以用浑浊这个词汇来代替。

就是要让你的大脑,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可以浑浊来表达,也可以叫做恍惚,这个状态,就是道。

所以,老子形容古代的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也就是古代的善为士者这样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第十五章)





注意上述的几个说法:犹豫、涣散、敦厚、浑浊、清澈。其中主要的是浑浊这个词汇,描写的是古代的圣人达到的境界:浑浊——这个含义跟恍惚是一个意思。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以不同的词汇,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有很多。比如清澈,浑浊,敦厚,恍惚,绳绳不可名等等。要非常非常注意老子所描绘的这个状态,这样才能够了解道德经。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人一旦达到了浑浊恍惚的状态,那么他自然就会如上述的描写一样,不要智慧,不要聪明,保持淳朴,不学习,无忧虑。这是跟恍惚浑浊的状态相对应的。






进道若退

明道若昧(《道德经》四十一章 )

这个“昧”字,写也是浑浊和恍惚。说你达到了“道”的境界了,就会昧。就如“退”

什么叫做退呢?用下文来解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你的智慧和智力的退化,叫做退。

我说了这么多,你能够明白老子在讲述什么了吗?

此一时焉2017-08-31 22:06:2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浑浊,这两个字,就是老子要告诉世人的绝学。这个浑浊,可以用恍惚来代替,杳兮冥兮,也是这个意思。

上文中还有一句至关重要的话:

孰能浊以久静而徐清?

在这里说的是,浊和清,是一个东西。


例如本图是一张画。如果我把这张画胡乱的涂画一番,成为一片污浊,或者我把这张画清洗成干净的一张白纸,前者叫做浊,后者叫做清,浊和清都是什么也没有,都不是画,我们的头脑就好像是一张画,是有知识,如果达到浊和清,就达到了无知识,或者叫做清空头脑,格式化电脑,都是这个意思。



清很容易理解,一片空明,空无,都可以叫做清。孰能浊以久静而徐清?湛兮其若海,都是清。但是浊也是清,大家就比较愕然,因为都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相比于图画而言。



佛家,把知识分为很多很多层次,也是要求把这些知识都消除掉。在情感方面,则要求六根清净,无情无欲,都是要头脑达到空明的程度,佛家的绝学叫做悟空,参悟空明的意思。

但是悟空是十分困难的,古往今来其实根本没有人真正的悟空过,比如传说中的达摩面壁,九年,六祖禅师数树叶,都是传说而已,确实也没有人真正的成佛,后来佛教又有了一个参禅的派别,不敢直接悟空,而是参禅,硬参,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佛和道追求的是同一个东西,可以都叫做空。在老子这里,使用浊,恍惚,清,来描述这个状态。




此一时焉2017-09-01 20:29:06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庄子曰: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这是庄子《大宗师》里面的段落,讲述的也是空无,人生就是空无,这个意思。注意其中有这样的话: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这里是在说,麻醉,浑浊,什么也感受不到。

与佛,与道德经都是一个境界。
此一时焉2017-09-01 20:45:17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在汉末三国时期,玄学是最为流行的,三国演义里的那些名人都是玄学高手。比如司马懿,诸葛亮等人。但是他们其实没有留下修真的绝学,后人寻找了很多年都找不到,也说明了这一点。

老子的《道德经》,据说创作于公元前700年左右,到了秦朝,大约是公元零年,汉末三国时期,大约是公元300年左右。

三国之后,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时代有一个纨绔子弟,家中有钱,遍访名山大川,耗尽家财,学到了几十种修仙方法,可以这样说,你能够知道的,他都早已经知道,但是他毕竟也没有能够写出我上面的方法来,他也没有成佛,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道教南宗的创始人紫阳真人。





三国战乱,经过两晋南北朝,统一于隋唐。此时道教已经创教。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登基做了皇帝,开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登基之后,一方面对他的兄弟心存歉疚,另一方面,也与其他帝王一样,希望修习一种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举国寻找往圣绝学,他的军师徐懋功和魏征就是道家出身,此时距离紫阳真人创派也没有几年。但对于道家学派的修仙绝学却是说不上来,对于紫阳真人的真假也是含含糊糊。只是听说老子西出函谷关之时,曾经留下的那部绝学《道德经》,但是其实紫阳真人并没有把道德经列入他道家的经典,他也不认为自己是通过道德经修仙得道的。所以此时人们还没有认为道德经是最高绝学,往圣绝学。





可是这部道德五千言李世民应当看过,只能说很可能世面上的不是真本,据说老子的亲传弟子函谷关总兵尹氏后人就生活在长安。家中藏有祖传真本。不知道是哪一个将军贪功心切,抄杀了尹氏满门,夺得了这一部道德经,献给太宗。

结局可想而知,与市面上传抄的道德经没有什么区别,但这终究是真本,太宗于是遍请各地高人,前来参研,希望能够以举国之力破解往圣绝学,而结局是,没有找到。

这才有三藏西天取经。

大臣们告诉太宗,其实还有一门绝学,佛学,可以试试。于是太宗又遍请各地高僧,开讲佛学,依然无果。

在他请到的高僧之中,有一个人叫做陈玄状的,奏报太宗说,其实中土流传的佛学不一定对,因为佛学发源于印度,从印度文字翻译成汉文,可能会有错误,佛学原本就深奥,印度本地人都不一定懂,如果翻译本人不懂得话,基本没有办法正确的翻译过来,所以陈玄状认为,中土流传的佛学错误居多,可能没有把绝学继承过来,必须要到印度去求取真本。于是,太宗就钦封陈玄状为御弟,作为钦差,前往印度取经,佛号三藏,带领几个保镖护驾和翻译,一路西行。。。。。。





三藏在西行途中花费了两年多,在天竺大雷音寺学习翻译了十多年,当他回归中土之时,已经经过了三四个本科专业时间的研究,无非就是要学到修真的佛门秘术,从历史上看,三藏没有取回真正的东西来,不是说三藏无能,而是说,就是印度也没有这门绝学。他如何能够学到呢。

在《西游记》中,则戏剧的说,三藏在第九十九个灾难时,把一部分真经遗失在河里了。

而三藏之后,据说有很多大师,和尚,成仙成佛的,那都是瞎说而已了。其实释迦牟尼根本没有留下过文字著述,佛学的经典都是别人写的,那些别人又没有成佛,他们怎么能够写出真东西来呢?

其后不久,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求取真经,因为他听说日本人从西天学到了真功夫,佛教禅宗从此传入中国,这也说明,鉴真和尚之前的佛学都是骗人的,否则他去日本干什么。不过这个禅宗也没有给出参禅的真实的法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禅宗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佛,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参禅修仙得道。。。。。

因此什么《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之类的东西,除了宣扬佛教的信仰之外,根本没有什么真东西可言,既没有能够对人和社会做出正确的理论,也没有给人指出修仙成佛以便体道证道的办法。

北魏时期张伯端到蜀国诸葛亮故地拜访故人,于紫阳洞得高人真传,修仙得道,留下一部修道法门,曰《悟真篇》。在悟真篇中,这位紫阳真人说自己已达一乘,与佛平齐。

注意了,他自己管自己叫做道家,他在留下的著作里说自己与佛平齐,所以佛和道是一个东西。

这就是历史上道教南宗的创始人紫阳真人,而徐懋功和魏征都是他的后世弟子而已。在《悟真篇》中,紫阳真人把古人修仙的法门几乎全部的罗列了出来,他自己也是一一验证,他认为都不对。也就是说,你们所知道的那些法门都是不对的,可以到他的悟真篇中去验看。可是呢,紫阳真人又没有说出一个正确的法门来,到底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真传,他说他不能写出来,只能留待有缘人,。。。。。


直到多年以前,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发现了一部帛书《道德经》。为什么帛书如此被看重呢?





因为,在古代,老子那个时期,写东西都是写在竹签上,一个章节就是几个竹签编制在一起。九九八十一章,就是八十一卷竹签,这些竹签没有顺序,统统放在一个大筐里,后来的人也就看不出来顺序了,这就是《道德经》各个章节没有顺序,很混乱的原因。

但是帛书则是八十一章都写在一张布上,是有顺序的,因此帛书比流传的版本要可靠一些。可笑的是,《悟真篇》的作者紫阳真人把他的那些诗词也弄的乱七八糟胡乱不堪,说是学习《道德经》的做法,各个章节混乱起来,其实人家《道德经》不是故意混乱的,而是没有办法,可笑这个紫阳真人连这一点都不懂还说自己与佛平齐。

如果你已经看懂了《道德经》了,那么帛书对你也就不重要了,如果你如此看重帛书《道德经》版本,只能说明,你还不懂得《道德经》,还觉得有一个真本隐藏着秘密,据说当时台湾的黄老学派传人也来到北京参研这个版本,这让我们了解到,在大陆和台湾,也没有一个人看懂了道德经,,,,,,

古往今来。。。。。

所以你们听到那些传言,说当代或者近代什么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学者成了什么圣人了,还什么国学大师之类,都是胡扯。


在佛门中,你们不知道要达到悟空的境界有多难。达摩面壁,以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学习参禅,都是要得到悟空的法门,可是要想通过坐在那里硬参的办法达到悟空根本不可能,所以他们既不能成佛,他们的方法也不能流传。

佛门有一句话这样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就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说的就是空无的境界。佛学中所说的无相,无执,无我,无色,以及六根清净,说的都是这个境界。但是通过佛门传下来的这些方法根本达不到。

在佛学中,什么数树叶,念经,什么净土宗,禅宗,还什么在闹市中修行,都是一塌糊涂。还什么想定非想定,非非想定之类。说白了,佛教弟子们就是在寻找那个可行的悟空的法门,一直找不到而已。

总之,在佛门中流传着很多很多技术和做法,这在道家也是一样,紫阳真人没有明白悟空的真正的法门,可是他却是实践过那些没用的法门,他的成就就是,告诉了后人哪些办法是没有用的。这是他的《悟真篇》的唯一的价值所在。他的《悟真篇》说:

。。。。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

炼五芽之气,

服七耀之光,

注想按摩,

纳清吐浊,

念经持咒,

噀水叱符,

叩齿集神,

休妻绝粒,

存神闭息,

运眉间之思,

补脑还精,

习房中之术,

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

注意,这里紫阳真人所给出的修仙方法是不对的。

此一时焉2017-09-01 21:53:3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在我们面前,摆放着一张素描画,如果你一直画下去,把整个画面都填满,就成了一片浑浊,混沌,如果你用橡皮把这张画擦干净,就成了一片空明,清澈。这后面的清澈空明,是佛家悟空所追求的。但是他们面壁也罢参禅也罢,却无法达到悟空的境界,因此这里提出了从浊到清的这个路数,方法。不是用橡皮去擦拭,而是直接就用笔去涂抹。

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浊和清都是一样的,都是无画。而且,当我们达到了浊之后,静下来,长久长久之后,我们就得到了清,大脑空空荡荡那个空明,在这里我们做到了佛家没有做到的事情。

浊,就是填满,是有,是地,清就是清澈无物,是天,是无。

天地之间,就好像有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要把一切都混而为一,一切都被混合其中,不能幸免。

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解其纷(老子·第五篇)





把一切都混合均匀,把尖锐的纷争的光亮的以及分散的,都混合成为均匀的混合物。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这个混而为一的力量,就好像是一张拉满的弓箭,动而欲出。
此一时焉2017-09-02 16:23:52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22章)

因为它们就好像那张拉满的弓箭一样,要混而为一,化为乌有。

是以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5章)

是故圣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道德经28章)



此一时焉2017-09-02 16:52:1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听之而不闻。恍兮惚兮,视之而不见。杳兮冥兮,搏之而不得。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吾不知谁之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旷兮其若谷;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此一时焉2017-09-02 19:35:3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天下万物,都在一片浑浊之中,那浑浊,就好像是一个剑拔弩张的力量,吞噬一切,化为乌有。

浊而下降者,土也,是为有。

清而上升者,是为无,为天。

孰能浊以久静而徐清?

天下万物,生于浊,生于有,生于土也。有生于无。

但是浊与清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有与无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浑浊啊浑浊,混合在一起,三者不可至诘,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解其纷。那就是一片空明。

两者同出于玄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叫做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一时焉2017-09-02 19:56:2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我不知道我已经涉略了《道德经》多少个章节,凭着记忆,很多就是了。我上面讲述的,描述的,是老子头脑中那个最最基本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老子也是以最浅显明白的方式讲述给我们听,只是我们听不懂而已。因为,只有形成了这个基本的概念之后,你才能够去了解道德经其他的章节,道德经其他章节的内容,都是这个基本概念的推论而已,在各个领域里的应用和推论。而其精髓,其出发点,其本源,就是上面讲述的这个基本的概念。

这个概念,叫做"浊"

由浊而清。

原本这个浊,先于有,先于无,先于天地。先于你我,是固有的东西,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是有和无混合而成,而是生成有和无的先天的东西。

浊和清是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是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浊,浊生于清。浊名万物之母,清名天地之始。

然而我们要达到这个概念,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我们自己的头脑达到这个清与浊,这个过程,就是修道,需要很长的时间,传说中那种。这个过程,老子也描述过,比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云云。在这个过程中,老子还告诫你味无味,事无事,为无为等等。

然而要形成这个概念,能够超越佛家的八戒八十戒持,而有效的达到悟空的境界,还需要一个绝招,就是这个玄。

在目前我们这个阶段,玄就是浊,浑浊,浑浊你可以看作是形容词,也可以看做是动词,也可以看做是名词。都是。

浊之又浊。众妙之门——这样理解就好。

要明白玄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你们自己可以去查阅古文字学的成果,自己去猜测就可以了,在我这里不是不讲,而是容易引起你的误会。

在这里,你只要知道,玄与浊是同一个含义就可以了。比如道德经中有“玄德”、“玄同”之类的词汇,你把它更换成为浊这个词就行了。





此一时焉2017-09-02 20:41:18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庄子曰: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意思是说,先有真人,然后才会有真知——进一步说,如果你没有达到真人的境界,你就不能理解真理。

你可能很奇怪,庄子用另外的语言这样来描述:

夏虫不可语冰也

夏天的虫子根本活不过冬天,从来看不见冰,它不会理解冰这种东西的。

我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达不到我上面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达不到那样的立场与境界,那么老子的其他章节你就根本不可能看明白,谁给你讲都讲不明白,而如果你达到了这个概念,那么老子道德经的其他章节对你来说就跟小儿科一般,自己都能够写出来,不过就是几个推论而已。

说白了,就是理解世界的那个基本的立场和出发点,在你修炼之后才能够获得。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此一时焉2017-09-02 21:03:31 发布在 国际观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

意思是,人体是形,承载着灵魂(我),我是灵魂,不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叫做形。我的身体让我一生操劳,所以生不如死。

庄子的这句话,说的是真人,得道成仙的人,看破生死,出世等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下面再列举几个例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悠然而来,悠然而往而已矣,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谓真人。

——《庄子》

庄子的上述论述,基本就是《庄子》这部书的核心思想,说的是出世,看破红尘,这样的人生态度,这个思想,与佛相同。

佛也是主张,六根清净,七情六欲,八戒九戒,涅槃超度,其实庄子说到底,就是一佛而已。两者是同一个境界。




而佛和庄子的境界,与道德经中的德经部分是同一个境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三者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悟空。因为悟空的原因,真人达到了无知,无欲。

庄子没有提到过悟空,他仅仅提到过静心。但是历史上没有记载说静心是修道的一个法门,确实不是。而佛门也没有记载谁真的达到了悟空的境界了,因为佛门没有悟空的可行的方法。

而《道德经》中的德经部分,就是悟空的境界。



道德经的德经核心思想,就是无欲。无知。无为。这都是悟空造成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第十二章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三十八章 )

不列举了,德经大致就是这些东西,无欲,无知。与庄子看破生死是一个意思,也是与佛同一个境界。

这里注解一个词汇:为

无欲,让我们感到是一个肉欲,所以给一个补充,理性的欲望,应当使用的词汇不多,,一个是兴趣这个词,一个就是为了这个词。还有目标目的这几个词汇。道德经里,经常有“无为”这个词汇,说的就是无欲的意思,不是不作为的意思。





比如上德无为无以为——解读为:上徳什么也不为了。无为。









此一时焉2017-09-06 20:12:03 发布在 国际观察
《道德经》的道经部分与德经部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只不过,德经是道经的副产品。修道的人为了得道,不得不悟空,悟空就达到了德经所表达的那种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不过,德经的境界,已经是旷世绝学,它是人类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巅峰。制高点。咱们现代西方的心理学没有超越德经中所表述的心理学方法的。对于人,人生,生死的理解,德经也是最高的。

道高一尺,德高一仗。修一尺道,就要付出一仗德的代价。道所表达的不是无欲。



此一时焉2017-09-06 20:56:15 发布在 国际观察



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挫 其 锐,解 其 纷,和 其 光,同 其 尘。渊 兮 似 万 物 之 宗。湛 兮 其 若 存,吾 不 知 谁 之 子,象 帝 之 先。〖道德经之第四第五章〗

〖道德经之第一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有是很大的概念,叫做万物之母。无也是很大的概念了,叫做天地之始。可是老子把他看到的东西不叫做有,也不叫做无,而是叫做一个更加高级的概念——道。

道是什么呢?老子在上文中为我们描述了他所看到的那个恍恍惚惚的无状之状,那个物体,渊 兮 似 万 物 之 宗。湛 兮 其 若 存,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所以这里大家应当知道,这个神秘的“有物”,叫做道的东西,是有和无的混合物。

不是物理的混合,也不是化学的混合,而是意识之中的混合,就是通过浊进行了一番混合而已——这个混合就是道。

后来老子把这个道也叫做玄。

那么这个玄,是天地间最大最高级的概念,比有大,比无大,所以后人也有把它叫做太一,太极的。说,太一生水。

叫做太极比较贴切,比叫做道更加形象,并且在太极的理论中,把混合在里面的有和无叫做阴阳。这个更加贴切。






此一时焉2017-09-06 21:59:56 发布在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