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汉唐皇陵与博物馆出土文物的古往今来

楼主:18611695124 字数:526259字 评论数:20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在这处碑林博物馆的第一个院落中,以“大照壁”和棂星门为南北界限。中间除了矗立着一座太和元气坊之外,就是位于小广场中心的“泮池”了。

中国自西就对知识的传承有着高度的要求,从政府的角度来明确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国家为主体的形式建立学校,树立知识传播与传承的场所。今天,我们经常会在小说、电视之中看到封建社会之时学习的场所--“国子监”、“太学”等等,在周朝之时即有。

在古代礼制中,由天子在国都之中所建立的国家最高学府被称之为:辟雍,在各个诸侯国中,由各位诸侯在其首府城市建立的地区性最高学府则称为为:泮宫。例如,北京的国子监之内即建有清朝乾隆时期的辟雍。

它的作用是为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发展到后期,便成为一种封建教育机构的名称、形制或代称。

因此,辟雍与泮宫成为了太学与府学的代称。而西安,在唐朝之后都未曾有国都定位于此,而西安又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商业、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其府学的地位也比较突出,因而,在其府学之中设立代表泮宫的“泮池”也是适合的。

辟雍典型的样式:四面环水,中间坐落“明堂”,四门外由便道通向对岸。而泮宫的“泮”字则是三点水与半组成。汉字讲究象形,“泮”也就是“辟雍”的半个水池。因此,对应“辟雍”来讲,泮宫的东南和西南方向会有水池,形如半壁,故也称此池塘为“泮池”。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碑林的这座“泮池”始建于宋代。古代新生入学,要通过泮桥进入孔庙拜谒孔子,所以在过去,“入学”又称“入泮”。



186116951242020-10-25 18:01:0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碑林的泮池与泮水桥





186116951242020-10-25 18:01:3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棂星门位于泮池前,门的上端各有一对坐姿麒麟。

也是进入碑林博物馆检票门。东进、西出。

棂星,是中国古代划分天像的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祭天,也暗喻孔子犹如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棂星。

在《朱子语类·九十三》中,朱熹评介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因此,无论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如何为封建帝王所建树,还是他所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棂星门放置在孔庙之前、拼提升至与祭天同等重要的地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186116951242020-10-25 18:20:3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此处的棂星门在元代时为两扇门,清代改为三扇门。

每个门的门额刻有文字:

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

东门额刻“德配天地”

西门刻“道冠古今”。

在古代,进出这三道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工作人员出入的。




186116951242020-10-25 18:20:5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在位于中门,即“文庙”门的对外两侧各有一个小型匍匐状的狮子雕塑。恭顺而老实。一点儿不似我们常见中张牙舞爪之状,身态格外的低啊,看来在孔夫子门前,不仅龙得蟠着,狮子,你也得卧着!




186116951242020-10-25 18:22:3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柠檬树上的柚子 2020-10-26 09:55:17
从上个贴子追过来的,楼主写得精彩
-----------------------------
感谢感谢
186116951242020-10-26 13:50:3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昨天贴出来的常盘大定与关野贞在西安拍摄的碑林照片之后,我试着又在网上去寻找了一下原始的资料,终于让我找到了这本《XX(屏蔽字)文化史迹》。

在这本文史类照片集中,其中有一部分就专门记录了西安碑林的拍摄内容。现在我将我下载的这个PDF文件中转出的JPG图贴上来,这样能够让更多 的朋友看到最为原始的样貌。






186116951242020-10-26 13:56:44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进入棂星之后,则是碑林的第二个小广场。

这里在一进门之时有一对华表。这一对华表为明朝所建,华表分柱头、柱身、柱基三个部分。柱头上设有承露盘,上边蹲着的动物叫獬牴(xiezhai),性忠直,起着仪卫和端详的作用。华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传说古代帝王为能听到百姓的意见,曾在宫外悬挂“谏鼓”,大道上设立“谤木”,允许臣民书写自己的意见,这些“谤木”就是华表,早期的华表是木制的,后来演变发展成为石质的。

而在棂星门之后约50米则是孔庙的第三道门叫戟门。古时,这道大门又称仪门、至圣门。这座门建于明代,屋顶为十字歇山顶,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两边对称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在过去,门的两侧陈列兵器,武官须将兵器放下才能进入孔庙祭拜孔子。

戟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显著特征。

不过,现今,这个戟门已经作为导游的休息室所用。现在碑林的各位讲解的导游都会坐于其中,等待着游客的到来。






186116951242020-10-26 14:09:12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走过戟门就是第三进院落。

两边有两条长房。这两条长房也被称为庑房,现在作为临时展厅。在孔庙还在的年代,二庑原内置孔子七十二弟子画像以供祭祀。

在这第三进院落中,最为显著的则是两侧各有1列3行的碑亭,

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御笔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
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例,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紧贴戟门两边的两个小亭子中陈列的两件国宝级文物,一是大夏石马,一是唐代景云钟。

前者是十六国时代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的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汉代时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

后者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音质纯美,钟声清晰宏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186116951242020-10-26 14:23:1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大夏石马”全称应为“大夏真兴六年石马”。它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十六国时期的石质雕刻艺术品。如果我们算算年代的话,十六国大夏的起始年为公元407年,灭亡则是在24年后的公元431年。则真兴六年则是公元424年。

因此,也可以说,到今天2020年,它已经屹立而起近1600年。



186116951242020-10-26 14:24:2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提起大夏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会想到“统万城”,想起那个因建城而施行的残酷法则。

但历史给我们的总是在一页纸上匆匆数笔。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只会因那几行字而产生的联想。大夏到底是谁?它在哪里?我们何以见它?这些在过往的千年之中,只在字里行间之中看到它的存在。

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大夏24年的历史中,于我们所了解的数千年历史中只是一霎那间的过往。同时,它的的建立者还是一位我们认为是异味族的匈奴人,那么,它的存在更让那些大汉主义者认为是一种耻辱,因此它不仅仅让我们人为的遗忘,有时还会刻意的去消灭它的存在。因此,这件石马的出现,不仅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刻有大夏纪年铭文的石雕艺术品,同时它的存在也让我们在历史的字里行间之中,寻找到了那么一丝与这24年历史相连接的藕线......



186116951242020-10-26 14:44:3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石马由整块略显黄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高2米,长2.25米,宽0.65米。全身无马具。腹下透雕,两前腿及两后腿之间为保持稳固而留有腿屏。在前腿屏正面而刻有隶书铭文。阴线界格,9行,行5字,共计42字。其中部分文字已经残缺不清。能够看清的文字则为:

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朔X三日X/X,XX将军/XXX造兹/XXX石/X/XX彰副吕/阿树

赫连勃勃在公元425年去世之后,由其子赫连昌继位。他的另一位儿子赫连贵镇守长安。在公元424年,也就是赫连勃勃去世的前一件雕刻了这样一件立马。

根据石马上雕刻的内容来看:前半部分为树立该石马的时间,后半部分是雕刻石马的出资者和树立的负责人。雕刻石马的出资显然就是X将军。

而当时镇守长安的是赫连勃勃的太子赫连贵,他不仅仅是赫连勃勃的长子,而且在公元414年就被赫连勃勃立为太子。在公元419年占领长安之后,赫连贵以大将军的身份镇守长安6年之久。

但历史不会含情脉脉,皇帝与太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即使为父子,但在权利于利益面前,那一丝丝的血缘则可以忽略不计。公元424年十二月,也就是石马竖立的7个月之后,赫连勃勃欲废太子赫连贵为秦王,改立第四子为太子,因而引超众子之间为抢夺太子位而互相残杀。赫连贵先是率众北伐他的四弟获胜,但黄雀在后。在其回师途中,却在今天的延川一带被镇守潼关的三弟、赫连昌袭杀......



186116951242020-10-26 15:04:31 发布在 娱乐八卦
这件石马出土于西安市北郊的未央区汉城乡查家寨村。在1954年入藏碑林博物馆的前身、当时的西北历史博物馆。

当时对这件石性质的研究没有细论。因其入藏之前伫立于汉长安城长乐宫附近,因此曾被人称为“汉城石马”。又因其铭文出现“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曾一度被认为是大夏国主赫连勃勃长子、太子赫连贵的陵前石刻。但经过多年考证,赫连贵的墓位于今天陕西省延川县境内杜甫川白浮图寺南侧,也就是当年他被袭杀的地方,并不在西安。因此这件石马说是赫连贵的墓前石刻则让人难以信服。

同时,其周边并无其它古墓,而且石马体形硕大,重心吨计,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动不便,它的出土地点很可能就是当年摆放的地点。至于当年,其周边是何建筑?为何将此石马放置在这里?这些疑问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中不可获得的答案......



186116951242020-10-26 15:29:57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王子云先生对大夏石马的艺术价值评价颇高“马的造型质朴、古拙,与西汉霍去病墓的几件石马,特别是《马踏匈奴》所表现的遒劲刚建的风格颇为相近。由于马腹下是一个空隙,雕刻者为了保持四腿的坚固,所以前后腿雕成两个屏壁,这种巧妙的安排,在当时说来,是很进步的。”

自大夏石马定名以来,被认为是至今唯一有文字刻载、能够确证的大夏石雕艺术品,其珍贵程度怎么讲都不过分......



186116951242020-10-26 15:30:3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第一次来到西安的人,不管是喜不喜欢古文物的人都会去回民街吃一下西安小吃。当天色渐暗之后,就会来到近邻回民街的西安钟楼来拍个夜景。我也不例外

西安钟楼,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是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钟楼始建于明代(公元1384年)。

但初建之时,地址却不是今天这个位置,而是在今天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这也造成了西安的钟楼与鼓楼不在一个中轴线上,北京的钟鼓楼是前后排列,西安的钟鼓楼却是左右排列。

西安钟楼的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外重檐3层,内为上下两层,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



186116951242020-10-26 20:15:00 发布在 娱乐八卦
现在,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这口铁钟却是一个复制品,虽然外表上看着挺像,但规格和重量却都比原始的小得多。

而西安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则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

西安钟楼上仿制的景云铁钟:



186116951242020-10-26 20:15:56 发布在 娱乐八卦
在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的对面就是这尊已有千年的“景云钟”





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以为吉兆,遂下令铸钟以志。

大钟起初是被悬挂在刚落成不久的唐景龙观(唐长安城崇仁坊西南隅,今西安下马陵一带)的钟楼上的,因此,称这口钟为"景云钟",亦称"景龙观钟"。

景龙观

《新唐书》中记载:“长宁公主……东都第成,不及居,韦氏败,斥慎交绛州别驾,主偕往,乃请以东都第为景云祠。”《资治通鉴》中则记载为:“景龙观在长安城中崇仁坊。申公高士廉宅西北左金吾卫。神龙元年,并为长宁公主宅,韦庶人败后,遂立为观,仍以中宗年号为名。”

其中“仍以中宗年号为名”,则应该叫作“景龙观”。虽然两文献在叫法上有所出入,但它的建筑原本是长宁公主的宅院应是事实。而景云钟的铸造,则是“改宅为观”的第二年,它铸好后便被放置在景龙观的钟楼内。
186116951242020-10-26 20:25:13 发布在 娱乐八卦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从铭文内容可知,该铭文还为唐春宗李日御制。

明代赵岖在《石墨镌华》中记载:“景龙观者,中宗所作,景云二年,睿宗为之铸钟制铭也。字正书而稍兼篆隶,奇伟可观。”

清代杨宾《大瓢偶笔》中也记载:“唐容宗书, 见诸纪载者,有《武士覆碑》《杨氏碑》…… 《景龙观钟铭》。以余品之,当以《铭》为第一, 盖其古奥浑厚, 绝非他碑可及也。”

由此可见,该钟铭文为唐睿宗李旦御书,并受到了明清之际文人墨客的青睐,同时也印证了“睿宗……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的说法。铭文中提到“悬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表明了这悬挂在景龙观钟楼上的铜钟,是为人们祈福和报时之用。

它形体庞大,重达6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铜钟之冠。



186116951242020-10-26 20:43:08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唐长安钟楼旧址上建了一座钟楼,以保存这口富有神话色彩的"景云钟",作为报时用。据说每天撞击报时的时候,全城都能听到清亮悦耳的犹如凤凰鸣叫的钟声。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7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迁往今天西安钟楼的位置。据负责迁移钟楼任务的陕西巡抚龚懋贤所撰《钟楼碑》记载,当钟楼移建工程完结之时,把景龙观的大钟搬来悬挂起来,却怎么也敲它不响,只好又把它送回原处。而有钟楼却不能无钟,因此只得重铸一口铁钟悬于钟楼上。

这也是今天我们在钟楼之中看到的那尊仿制铁钟的来源。



186116951242020-10-26 20:43:29 发布在 娱乐八卦
清道光二十八年《重修迎祥观钟楼碑记》中则有着这样的记载:“迎祥观铜钟,重三百余钧。唐景云辛亥年铸,上有序铭, 睿宗皇帝所制……洪武间,移置于楼。楼三层,高十丈许。钟悬于上层中央。清顺治八年重修,有碑记,而字迹剥落,略可识认者,才十之一二。其时尚以司晨暮,声彻城内外甚远。今常以屈戍守楼之门,盖不扣不鸣者久矣,比诸仙灵之像而供奉……”从中可知该钟到清顺治时期,早晚仍然敲响以用作报时之用,但到了道光年间,则作为神灵供奉了起来。

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亮宝楼(原西安市南院门西安市委大院旧址东隔壁的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式传统四合小院中。这里曾经是珍藏慈禧珍宝的地方,后向老百姓开放,人们遂称之为亮宝楼)展出,后长期存放于此,供人们参观。

抗战爆发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恐国宝被掠夺,因此将景云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避难。(另一说法则是讲,直接埋于亮宝楼所在的四合院角落)。



186116951242020-10-26 20:43:47 发布在 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