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的逻辑——二战时希特勒的决策历程

楼主:淼水有鲸 字数:799770字 评论数:150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三十五 谁的错误?(1)

战争爆发了!无论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德国的元首希特勒都极力想避免这场战争的爆发,但是战争还是在英德之间爆发了,为什么最后局势在两名欧洲最有权力的国家首脑的竭力努力下却失控了。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毫无疑问的是,尽管当时的希特勒和张伯伦是欧洲最有权力的两个人,但是在这场棋局上还有他们很多无法驾驭的因素。希特勒后来认为是国际犹太人发动了世界大战。似乎无独有偶的是,张伯伦在私下谈话里说“是美国人和犹太人逼迫他对德国宣战。”提供这个说法的是任美国驻英大使——老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出了一位总统肯尼迪,并且把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宝座坐了半个世纪的肯尼迪家族的创始人,以他的“江湖地位”应该不会扯谎。

以希特勒的反犹太政策,纳粹政权就是犹太人的敌人,从这一点上来说犹太人开动各种新闻媒体和金元政治来反对德国是没有任何意外的。

而美国政府一直秘密反对德国也是不出任何人的所料,尽管受制于国内的“孤立主义”,但是美国破坏英德关系的秘密活动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在1938年张伯伦打算参加慕尼黑和会的时候,罗斯福就给大使老肯尼迪发电报命令他“赶快用烙铁烙这位首相的屁股。”从阶级利益上来说,罗斯福需要保卫“自由世界”,用希特勒在1941年末对美国宣战时的讲演里这样说,罗斯福反对德国的原因是“他出生在那种注定要让他那种出身的人大富大贵的制度。”为了保护这种制度,他必须反对纳粹。从国家利益上来说,美国统治阶级迫切的想要接管英国人的全球帝国的野心久已,让大英帝国在同德国的斗争中耗尽自己力量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

我们无法知道到底当年在英国下议院支持战争决定的议员有多少是为了捍卫自己所在阶级的利益,有多少收了犹太人的钱,又多少拿了美国外交部的秘密经费。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的是,在1939年3月以前,大部分保守党议员是支持绥靖政策的,只要这些议员继续支持张伯伦政府,那么张伯伦的内阁就可以继续推进自己的外交政策。事情真正的发生改变的不是在德波但泽争议,这个争议从1938年冬天就开始了,当时英国并不支持波兰,也根本不会为它提供军事担保。

事情的转折点是发生在3月15日德国占领了捷克残余部分。这次军事行动往往在历史宣传家的作品中被非常简练的带过,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戏剧性可以描写的,希特勒没有做任何舆论和外交准备工作,直接了当占领了。但是这恰恰是最最不寻常的事情,在进军莱茵河非军事区,德奥合并,割让苏台德,德国都充分的进行了舆论和外交攻势,以降低爆发战争的风险。但是在占领捷克,德国没有做任何初军事行动以外的事情。

为什么希特勒这么有自信?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西壁——齐格菲防线,比利时已经脱离了英法同盟,所以德国的西线是安全的。东欧的小协约国体系已经解体,英法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在这里阻止他。而且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已经等同于英法退出中东欧,把这里变成了德国的后院,我在自家好后院里搞事情,需要你们插手吗?

但是如果元首了解一些更多的国际关系的话,他可能就不会这么想。摩洛哥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被法国控制了,但是在1906年,他仍然需要其他列强承认他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同样波黑在1870年就属于奥匈帝国统治了,而1908年被并入帝国领土的时候,仍然引起了国际纷争。在近代的列强国际关系中,你所能控制的的,和别人正式承认为你所控制是完全两码事——就像我们都知道耶路撒冷这些年一直被以色列当做首都,但是这和正式承认这件事情是两码事——这并不是一种外交上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一种列强间处理国际关系的规则,张伯伦在慕尼黑要他签订《英德联合宣言》就是提醒他要遵守这种规则。

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做了一件他认为毫无风险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是二战爆发前,德国距离和英国的战争最近的一次。当消息传来的时候,英国政坛上下一片哗然,包括原来支持“绥靖”政策的保守党议员们都支持履行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义务,因为德国的行为直接践踏了《慕尼黑协定》和《英德联合宣言》上面不可动摇的白纸黑字,如果英国不履行协定,那么国家的荣誉将受到难以想象的损失。

但是从技术上讲,英国履行义务是相当愚蠢和不可能的,因为消息传来的的时候,捷克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英国也没有能力在中欧地区投放军事力量,而且反对德国对英国没有现实的利益可言。这是英国政府不愿意履行军事义务的原因,但不是英国最后没有履行义务的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张伯伦的顾问们想出了一个拒绝履行义务的合理借口——因为斯洛伐克的独立,捷克内部发生了改变,所以原有的缔约人已经消失,《慕尼黑协定》上的英国义务已经无效。

虽然没有履行军事义务,但是事后,英国政府照会德国,通知他们不要以为经过捷克事件之后,英国和德国的关系就没有改变,英国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继续支持德国了。同样,德国外交部也写给希特勒一份报告,说在英国张伯伦的外交政策正在垮台,主战派正在控制政局,但是这些都没有受到希特勒的重视。
淼水有鲸2017-12-23 11:05:5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十六 谁的错误?(2)猫猫和狗狗的故事

猫猫和狗狗很难和谐相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猫狗语言系统完全相反——当一只猫咪冲你竖起尾巴,说明它在示好,而对于狗来说,摇摇尾巴才是示好,竖起尾巴说明它对你敌意满满;当猫咪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说明它很享受时下的感觉,惬意地在邀宠,但是如果狗在这样做,但是如果你发现你家狗鼻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可就要当心了,这说明它怒了。当一只狗伸出前爪,做出搔抓的动作,意思是说“我们一起玩吧”,而猫猫做出同样的动作的意思是“滚开,不然我抓你了。”

希特勒不懂英语,同样张伯伦不懂德语,但是这并不妨碍双方的语言交流,因为有称职的翻译在做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是否懂得对方的“行为语言”,就不得而知了。张伯伦和他的同僚们出身于大英帝国最顶尖的一小撮子家族之中,而希特勒则出身于社会底层,他们在走上政治舞台之前,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当希特勒在自己的总理府宴请国防军高级将领时,与会的贵族军官形容他的吃相完全是一个巴伐利亚农民。1937年当英国特使哈利法克斯勋爵访问柏林的时候,他说看到希特勒的第一反应是,他差点脱下大衣然后交给他,因为他看起来太像酒店的侍者。不过这批纳粹领导人给他的总体印象不错,戈林看起来就像一个天真的大孩子,他最喜欢小个子戈培尔。

那个时候的英国领导人们看待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也许就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的18世纪贵族少年在乡村见到农民们的感觉一样,“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当这并不妨碍他接近他们,并且受到他们的喜爱,他相信他已经了解了农民,带着一种略带悲天悯人,又自鸣得意的情绪,就如在1938年英国领导人以为他们了解了纳粹这帮草根人物。尤其是经历了一战,英国贵族和平民士兵分享了同一个战壕之后,英国传统精英社会总体上对不同阶级间的交流是乐观的,他们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和下层出身的人打交道的方法。

当是如果那个18世纪的贵族少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时,看到农民们冲进庄园,焚毁账册,杀死贵族,强奸他们的妻女的时候,那么他就可能不会这么乐观。他也许就会明白,他并不了解,也许永远也无法了解——这是两个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张伯伦的世界里,一群根基深厚的精英家族统治着世界。这些精英们家族们既为了分的利益而互相斗争,也为了共同统治和取长补短而互相合作。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这个世界的写照。在这个世界里,法律法令都是不起作用的,那是给下等人准备的东西。统治精英们的社会运作高度依赖于自我管理,西方上层社会依赖于荣誉这种东西运作,一个人失去荣誉者就意味着在精英社会里寸步难行——这一点我觉得比中国要优越,在刑不上大夫的商周社会里,精英阶级依赖于礼法和祖宗禁忌来运作,所以中国普遍性的荣誉感缺失有其漫长的历史根源。

而在这个荣誉的社会里,没有比践踏盟约和协议更让人丧失荣誉的事情了。这种盟约和协议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一个家族如果践踏了一份盟约或者协议那么就会被整个贵族阶层唾弃,如果受到损失的家族要使用武力报复的话,那么这份协议的所有保证人,都要提供武力支持,不然也会丧失荣誉。后来随着欧洲的崛起,这种协约体系被用来组织整个国际社会的运作。盟约和协议都是神圣的,即便随着时局的变化不在能带来利益,但是如果找不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的来拒绝履约的话,那么就必须履行义务。

但是希特勒的世界里,则完全不一样。这个世界依赖于法庭、军队、警察等一些列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外来力量来约束,一旦这种这种外力消失,那么他们就会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希特勒的世界里,如果技术上不可行,有没有什么利益,那么一件事就不会有人去做。同样德国普通民众的想法也是一样,当1939年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占领了捷克之后,德国人并不感到这有多严重的后果,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还高声赞美道:“元首啊!我伟大的元首,你还要给德国带来多少奇迹。”

希特勒不理解张伯伦的世界,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遵守一份毫无利益的协议,他也许认为这是温室里长大的公子哥们脑袋都长秀逗了。而聪明的他和斯大林签订协议的第一天就在考虑什么时候撕毁这协议可以带来最大利益,而斯大林也是同样的想法。他和墨索里尼签订的《钢铁协议》更是历史上的笑柄,这个表明“钢铁”的协议居然如此的脆弱,双方都没有认真履行的意图。

1938年当张伯伦要求希特勒签署《英德联合宣言》时,他错误的以为希特勒明白这个宣言的含义,但是实际上,希特勒并不明白它有什么意义。

淼水有鲸2017-12-23 21:31: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十七 统治基因(1)

在1938年秋天的慕尼黑会议间歇期,希特勒半开玩笑的对张伯伦说,我有一个好点子可以帮助你们英国人来解决印度问题。在张伯伦满心好奇下,希特勒告诉了他这个好点子,“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英国人被杀,那么你就杀死附近十个人,如果十个英国人被杀,那你就杀死一百个人,最后就没人敢继续支持反抗者,还会主动交出藏匿的反抗者。”把张伯伦惊得目瞪口呆。

实际上元首不知道的是,这样措施诺曼征服者在12世纪就曾经在英国实行过,英国人18世纪在爱尔兰,19世纪在印度,20世纪在非洲都小范围的实行过,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后来德国在东线,在南斯拉夫,诺曼底登陆后在西线,他们自己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样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当施加更多的暴力的同时,抵抗组织也可以施加更多的暴力,一个人如果把一个游击队成员出卖给征服者之后,那么在这天夜里,他的全家都会被以叛徒的名义全部杀死。所以施加暴力不会消除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当最后小民们发现原来安定而安稳的小日子再也一去不返的时候,就会变得“民不畏死”,然后你就会发现遍地都是反抗。

作为统治的一方秩序和法律永远是他最有利的武器,混乱则是试图推翻统治一方的工具,统治无疑需要使用暴力,但是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暴力有可能带来混乱,当你试图用更多的暴力来扑灭反抗的时候,那么你就把武器交给了你的敌人。张伯伦并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你从这个阶级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知道,永远是无穷无尽的打猎、骑马、听歌剧、舞会、聚餐、社交,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来系统的学习,偶尔有一些高深见解,也是从顾问哪里借用,或者从沙龙里听到现学现用的。但是有一点非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阶级天生就知道如何统治,就知道在统治的过程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西方精英家族习惯于把年轻子弟派到非洲或拉美去从事慈善、传教的工作,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种提高名声,增加阅历的手段。但是很多研究证明了这些工作对精英阶级成员日后在阶级内部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在非洲和拉美,提供了一个廉价的训练平台,这些年轻的精英子弟,学会了如何对比他地位低下的人发号施令,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下组建新的组织,学会了和来自另一个家族的精英子弟如何相处和分配权力——通过这些廉价的训练平台的训练,精英子弟掌握了日后在更大平台上,如何从事统治,并维护阶级团结关键技巧。

在张伯伦的世界里,他们对成员的培养,是培养他们如何去统治,如何去维持阶级的整体利益。这种培养不是依赖于理论教育,而是依赖于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各种统治的技巧和原则,什么需要做,什么不许能做,都是包装成荣誉、道德、人道主义、传统习惯等内容。就像在商周社会里,统治技巧被包装成礼法和祖宗禁忌一样,这种事情是应该做的,祖宗会赐福给你,那种事情不能做,不符合礼法,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各种统治技巧和原则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然后以潜移默化的手段,教育后来者。
所以张伯伦知道,不能使用“死一个杀十个来报复”这种手段,他觉得不符合他们这个阶级的价值观,但是实际上是他们老祖宗已经经过实践,认识到这种方法行不通。而希特勒则不明白,因为他没有受到同样的教育,把他看作一种迂腐和怯懦。

在张伯伦的世界里,如果违反统治的原则,那么你就会被认为在亵渎自己家族留下荣誉,然后你就会被其他精英们孤立起来。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破坏协议,因为这是精英阶级互相维持总体团结的关键性方法。一个盟约如果随着时间推移不能获得利益,那么在合理解约之前,应该努力遵守。因为统治意味着依靠自己有利的社会地位去攫取利益,如果统治阶级如果仅仅因为内部的分赃不均就大打出手的话,那么他们就没法统治比他们地位更地下的阶级,所以必须给予严厉的制裁。

同样的技术和技巧被用来解决欧洲列强在国际上的纷争(本质上来说,列强最开始的雏形也是从一个个超级精英家族的领地形成的,比如哈布斯堡家族、斯图亚特家族,霍亨索伦家族),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要维持欧洲人对亚非拉民族的统治。

而希特勒恰恰不熟悉,也不认可这种国际关系模式。慕尼黑和会之后的《英德联合宣言》,代表了德国重新被接纳为列强的一员,张伯伦相信他会按照传统的国际规则来办事。他认为给野蛮人在罗马的元老院留一个位置,准备一个长袍子,然后他就会脱下野蛮人的裤子,按照文明世界的准则来办事。但是在吞并了捷克残余部分之后,英国的传统精英阶级被震惊了,他们看到的依然是在他们门口敲门的野蛮人,所以凯撒只好思考是否要在凯旋式上把他穿上枷锁游街。



淼水有鲸2017-12-25 16:22:2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qojh:威灵顿勋爵的名言:打败拿破仑是在伊顿公学操场上决定的!

这句话引用的好。百年大英帝国确实有其对统治阶级培养的不凡之处。伊顿能把豪门公子培养成贝尔·格里尔斯那样优秀,真是能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伊顿只是英国统治阶级培养的其中一站。你从贝尔的成长经历就能看出来,首先是家庭的教育,然后是伊顿公学,接着是军队教育。英国统治阶级有这样的人才,无怪乎当年能征服印度、中东和非洲的。从贝尔身上,就能看出维多利亚时期在亚非拉活跃着的英国贵族军官们的风貌,“最有头脑的狮子”这句话绝非虚言。可惜现在大英帝国已经不在了,他只能搞搞达人秀。

前几年中国有很多新贵们都花大价钱把子弟送到英国读伊顿和哈罗,但是现在这股热潮已经退热了,普遍的结论是这里和中国人完全不合拍。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民族文化差异,而统治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新贵们看到的都是表象,伊顿是培养绅士的地方,公子哥进去走一圈出来之后,出来都很优秀,很有范。但是他们看不到,其中的内涵。比如很少有中国的新贵们让自己孩子去军队锻炼,除非他是“将门虎子”,知道进了军队不用吃苦,就有肥缺可做。

中国新贵认为他们要么祖宗有德,要么是运气够好,他们认为人生是享乐主义的。而这和英美的统治阶级文化截然不同,比如西点军校几乎都是从精英子弟中招募,里面不分你是什么人,一律都极其严厉。麦克阿瑟当年刚进西点时还因为不守规矩,被学长体罚去蹲在刀片上,结果因为没站稳把屁股扎伤了。这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确保武力被掌握在统治阶级自己手里。

英美统治精英们明白,统治绝非易事,要把优势地位一代代传下去,必须要有付出。就像屠格涅夫《父与子》中对英国贵族和俄国贵族的那一段讨论一样,英国贵族既索取利益,又懂得必须承担责任,而俄国贵族只要索取利益。

像俄国贵族那样的,只索取利益的享乐主义者,注定统治不了多久。

英美精英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新经济的冲击,一大批IT新贵们比旧精英更富有,但是不懂得统治的道理,一味支持自由享乐的新人类打乱了旧有的统治文化,这是让英美社会现在陷入危机的最关键问题。



淼水有鲸2017-12-26 21:09: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qojh:威灵顿勋爵的名言:打败拿破仑是在伊顿公学操场上决定的!

这句话引用的好。百年大英帝国确实有其对统治阶级培养的不凡之处。伊顿能把豪门公子培养成贝尔·格里尔斯那样优秀,真是能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伊顿只是英国统治阶级培养的其中一站。你从贝尔的成长经历就能看出来,首先是家庭的教育,然后是伊顿公学,接着是军队教育。英国统治阶级有这样的人才,无怪乎当年能征服印度、中东和非洲的。从贝尔身上,就能看出维多利亚时期在亚非拉活跃着的英国贵族军官们的风貌,“最有头脑的狮子”这句话绝非虚言。可惜现在大英帝国已经不在了,他只能搞搞达人秀。

前几年我朝有很多新贵们都花大价钱把子弟送到英国读伊顿和哈罗,但是现在这股热潮已经退热了,普遍的结论是这里和中国人完全不合拍。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民族文化差异,而统治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新贵们看到的都是表象,伊顿是培养绅士的地方,公子哥进去走一圈出来之后,出来都很优秀,很有范。但是他们看不到,其中的内涵。比如很少有中国的新贵们让自己孩子去军队锻炼,除非他是“将门虎子”,知道进了军队不用吃苦,就有肥缺可做。

新贵认为他们要么祖宗有德,要么是运气够好,他们认为人生是享乐主义的。而这和英美的统治阶级文化截然不同,比如西点军校几乎都是从精英子弟中招募,里面不分你是什么人,一律都极其严厉。麦克阿瑟当年刚进西点时还因为不守规矩,被学长体罚去蹲在刀片上,结果因为没站稳把屁股扎伤了。这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确保武力被掌握在统治阶级自己手里。

英美统治精英们明白,统治绝非易事,要把优势地位一代代传下去,必须要有付出。就像屠格涅夫《父与子》中对英国贵族和俄国贵族的那一段讨论一样,英国贵族既索取利益,又懂得必须承担责任,而俄国贵族只要索取利益。

像俄国贵族那样的,只索取利益的享乐主义者,注定统治不了多久。

英美精英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新经济的冲击,一大批IT新贵们比旧精英更富有,但是不懂得统治的道理,一味支持自由享乐的新人类打乱了旧有的统治文化,这是让英美社会现在陷入危机的最关键问题。



淼水有鲸2017-12-26 21:09:4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zhaoyu10271 2017-12-25 17:40:46
楼主站在希特勒立场上分析,其实就是在说,强盗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私胆小的,他只要讲老老实实交钱可以不杀,别人就会交钱给他。他偶尔杀一个也不要紧,只要不是个个都杀,人还是会老老实实交钱出来。但没想到,像波兰这样的人不怕死,像英国这样的人最后决定管闲事。结果,大家都要跟强盗玩命。强盗茫然不解了,我只是吓吓你们,并没跟你们玩命的思想准备。这样吧,这次我少强一点,并在一段时间里暂时不抢,你们别跟我玩命行......
-----------------------------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道义,只有利益。1919年时,中国作为战胜国,协约国却命令吧德国的在华利益全部转给日本,这有道义吗?1945年,中国又作为战胜国,美国人却强迫我们放弃战争赔偿的权力,这有道义吗?所谓公理、道义、正义、人道主义、国际精神,都是历史宣传学家们用来糊弄人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看的话,各国官方的,半官方的到处都是。我这里只讲历史的得失和经验。
淼水有鲸2017-12-26 21:25: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十八 统治基因(2)

1938年春天,当希特勒决定吞并奥地利的时候,他询问外交部长牛赖特子爵和外交部的其他专家们,这些专家异口同声的说英法会采取军事行动。但是当希特勒询问驻英国大使里宾特洛甫时,里宾特洛甫却告诉他,英国人什么也不会做。后来证明,里宾特洛甫的判断是正确,尽管我们仍然不知道,他到底是通过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不过也有一点,至此,他在希特勒眼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当这一年秋天,牛赖特再次出言反对希特勒对苏台德的冒险举动时,他被扫地出门,换上了里宾特洛甫。

里宾特洛甫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普鲁士贵族家庭,后来这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娶了一位酒业大亨的女儿,从此他的一生都改变了。由于推销酒业生意里宾特洛甫经常各国间往来,这位有形有款有钱有头衔的先生备受各地上流社会的喜爱。在希特勒的眼里,里宾特洛甫在各国都有很多人脉,熟知各地的风土人情,自从当政依赖,就被当做自己的外交顾问。

不过无论在在纳粹党内部,还在外部对他评价都很低。戈林公开称里宾特洛甫为"肮脏的小香槟酒贩子"。戈培尔则不无刻薄地说:"他的名字是用金钱买来的,钱财是通过婚姻获得的,官职是靠诈骗弄到的。"帝国银行家亚尔马·沙赫特把他描写成一个愚蠢而又无能的人,齐亚诺说他空虚,轻浮,喋喋不休,墨索里尼则说只要看他的头部就知道他只有一个很小的脑子。

当1939年3月份,德国吞并捷克残余部分时,这个决定作出的如此突然和草率,整个过程不超过一个星期,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对希特勒做出警告。但是作为帝国的外交部长,元首的最高外交事务顾问,他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他本来应该做出警告——如果他是一个成熟的外交家的本来应该做出这警告。

《慕尼黑协议》和《英德联合宣言》已经被英国人看作重建欧洲关系的支点,破坏这个协议意味着代表英国传统精英社会的保守党人承受了巨大的羞辱,如果没有保守党的支持,张伯伦的政府就会垮台。

如果希特勒询问外交部任何一个英国事务专家也都会得到类似的答复。但是希特勒那是认为这些人的意见都是不值一提的。他出言讽刺这些外交部官员,说“这些人拿的工资是德国最高的,但是给出的建议一直是错误的,从1935年恢复义务兵制,1936年进军莱茵河非军事区,到1937年西班牙内战,再到奥地利和苏台德,他们每次都说英法会采取军事行动,但是每次都证明我赌赢了。”希特勒认为这些人要么是一群无能的懦夫,要么就是在反对国家社会主义,也许他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希特勒有两句口头禅:“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我在1925年就都已经知道了。”“凭我的直觉……”。但是这并不是事实,希特勒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他1933年开始在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学会了很多新的东西,包括经济、金融、军事等等。一个庞大组织的领导人靠直觉来判断问题,并没有错,这恰恰是一个领导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因为对于一个庞大的组织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集团,决定它的前途的不是在最顶层的,而在最底层的治理。需要一个领导人是因为总的有一个人来做出决定,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的决定很重要,而是必须要有这个人来做这件事。

而且每个决定都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在事宜的时间里,做出不太离谱的决定,比你和一大堆顾问在一起讨论,然后做出已经过时的决定更有价值。所以最为大组织的领导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逼来的时候,必须善于靠直觉办事。但是这种直觉并不是靠投骰子瞎猜,而是要依靠大量的知识储备来进行,他必须储备足够的知识来应对未来也许会发生,也许不会发生的各种事件,他不必是专家,但是必须对每个方面都有所了解。

希特勒无疑具有这样的素质,他精力旺盛,记忆力超群,狂热的热爱读书,经常彻夜泡在总理府那庞大的书房和私人图书馆里,而且没有任何业余爱好来分心。但是即便这样一个人也不能确保他每一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征求专家的意见有必要的。在1939年时,战争爆发前的最后几个月里,他自己私下里也承认,他已经搞不懂英国人了。

当时的驻英国大使赫塞曾经这样评价希特勒所错误,“元首不理解的是,在德国,只要他说向右转,齐步走,然后所有德国人都会跟从他。但是在英国不是这样。”希特勒错误的把英德关系看作,他和张伯伦领导的两国政府的博弈,他像张伯伦展示的前景是英国的波兰政策一片灰暗,所以理性的话应该寻求和德国的联合更有利。但是在英国,自从保守党反水之后,张伯伦政府已经跛脚鸭。如果他寻求专家的意见,那么他就会了解在英国保守党正在支持什么,自由党正在想干什么,工党又会怎样。

为什么希特勒拒绝寻求外交专家的意见,这可能涉及到元首内心的阶级偏见,他始终对当初比他出身更好的人怀有一种嫉妒心理。像希特勒和绝大部分纳粹党人出身的那个阶级里,普遍带有一种反专家、反学术、反知识的思潮,因为专家、学者总是出身在比他们更高的阶级里,而且从来不为他们说话。他们一旦发达了,内心的潜意识里就有一种贬低对方的冲动。所以纳粹教育口号是“少两磅知识,多几磅卡路里性格。”所以希特勒认为他治理国家是靠直觉,所以认为他作为一个老兵比前线将领更懂得打仗,所以他会犯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

后来密谋推翻希特勒的国防军贵族高级将领也这么评价希特勒,他们认为希特勒由于出身的原因,这个波西米亚下士始终对他们这些出身高贵的前将领们怀有敌意。现实也是如此,希特勒总是偏爱隆美尔和莫德尔这样出身平民阶级的将领,并且还认为莫德尔的粗野的举止是一种值得褒奖的品质(就像他举止像巴伐利亚农民一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政治生活中,贵族的致命缺点是虚荣,而平民的致命缺点是嫉妒。而一个成熟的统治阶级,总是通过一种训练来克服自己的虚荣,从而更加强大。但是从希特勒身上,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一旦成为政权的掌控者之后,他反而强化了自己的嫉妒,并把它当做一种可以炫耀的“美德”。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学会不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是遗憾的是,元首的内心深处,他始终是哪个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人。


淼水有鲸2017-12-27 12:25:5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十九 闪电战(上)

德国对波兰的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主要军事行动在开战的头三周就已经结束,而开战的第十七天,波军主力被德国合围在维斯瓦河以西的时候,战争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号称东欧第一军事强国的波兰,百万大军三周丧尽,震惊了整个军事界(萨达姆在海湾战争之前也经常自称是中东第一军事强国,鸡窝里立着一只大鹅,就自以为可以傲视群鹰了,有时候“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果然有道理)。德军的新式战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在后来的欧美通俗军事史,谈闪电战必称古德里安发明了这套战术,而古德里安又是从英国的富勒哪里借用了这个概念,后来还如获至宝的吸收了法国戴高乐的经验,英国在20年代就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实验部队,其中闪电战“Blitzkrieg”这个词本身就来自于英语。

这是典型的自我贴金的说法,实际上现在连专业语言学家都搞不清楚那个时代的英语中是否闪电战这个词,德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系,他们的拼写方式本来就非常相同。而且这种说法一直在努力混淆一个概念,那就是古德里安在德国被称作“德国装甲兵之父”,而不是“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对闪电战的贡献主要是战术应用层面的,他为德国组建了装甲兵,并探索了它的战术应用方法。而闪电战是战役和战略层面,它更多的植根于普鲁士-德国军事学派传统的运动战和歼灭战的传统。如果1939年德国按照富勒设想的那种用大批坦克强攻敌人阵地,那么它一开始就已经战败了,要知道,当时德国的三号和四号坦克都很少,大部分都是薄皮的一号和二号坦克,这些都是给德国装甲兵训练用的,按照希特勒的时间表,1940年才是完成战争准备的时间。

关于后来德国在二战军事理念的想法,最早应该是来源于一战最后一年里鲁登道夫的设想。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鲁登道夫,为了打破西线的阵地战僵局,设计出了“渗透攻击”的概念(如果向前追溯的话,在老毛奇时代,普鲁士军队就有类似的开火渗透战术)。他抽调精锐部队,组建了一支近50万人的突击部队,这支部队的装备要尽可能轻量化,不携带重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机枪都经过新的减重设计,使他们在战场上可以迅速移动。

突击部队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发起突击,从敌人防线的薄弱部位突破,然后迅速向纵深前进,利用不断的移动来减少侧翼暴露时遭到攻击的风险。当遇到无法迅速攻克的敌人据点时,应该绕过去,把它交给后面携带重炮的普通部队攻击。通过这种不断的向敌人纵深的威胁,使对方没法重新组织起防御战线。

1918年3月21日开始的春季攻势,证明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尽管德军各种物质缺乏,食品和弹药都不足,即便是突击部队也有人营养不良,但是它是西线阵地战开始以来,最有成效的进攻方法。德军突破了盟军阵地65公里,一度威胁到巴黎的安全,后来法军不顾美国政府的反对,把刚下火车的几个美国师投入战斗,才最后堵住了防线上的缺口。同时也暴露了它的不足,作为步兵部队,无论战术怎么精妙,他们也是高度易损的,速度也是缓慢的,不足以达到鲁登道夫彻底摧毁敌人的设想。

可以说,在1918年鲁登道夫已经想到了打开阵地战这道大门的方法,但是还没配置出合适的开锁钥匙。只要找到这把钥匙,那么一个新的军事纪元就开始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人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联想到一战后期的明星武器——坦克。
淼水有鲸2017-12-29 16:07:0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十 闪电战(下)

一战之后,德国就开始秘密做复仇准备,魏玛共和期间,德国总参谋部就制定了先消灭波兰,然后在回转西线,击败英法,迫使他们和谈的总体战争构想。两线作战,并且资源不足的德国从事漫长的阵地战,根本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德国必须配置出打开阵地战大门的钥匙——一支装甲化和摩托化的部队,还有用于给这支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俯冲轰炸机部队。

所以闪电战的构想一开始并不是从古德里安这样的基层军官中形成,而是一开始就在德国总参谋部中扎下根,尽管还有很多守旧将领,但是兴登堡和西克特始终不遗余力的支持装甲兵的发展。因为凡尔赛条约已经解散了德国的坦克部队,所以谁才是未来的德国装甲兵的竞争在古德里安领导的一支摩托化运输部队,和德国残留的骑兵部队之间展开竞争,也许是缺少古德里安这样的人才,也许是骑兵们历史的包袱太重,最后骑兵们被古德里安的运输团挤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从闪电战的使用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普鲁士-德国军事学派最擅长的东西,运动战、局部优势、突袭、侧翼迂回、歼灭战。装甲兵战术只是把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它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毛奇甚至是腓特烈大王时代。然而不能不说的是,希特勒个人对闪电战做出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对心理战和空降兵战术的贡献,超过了当时的任何人。

当1934年戈林带着建立伞兵部队的方案找到希特勒时,他就立即联想到这种新兵种在未来德军战术中的地位,通过空降兵部队抢占桥梁、战略要地等,可以极大的帮助装甲兵向纵深发展,并引起对方后方交通线的混乱和士气恐慌。此外,斯图卡上发出恐怖嘶鸣,用以惊吓敌人的汽笛;把特种部队空投到敌人后方,更改和破坏交通路口路标,将对方的部队增援部队(或者正在逃窜)引入歧途;装扮成敌人的电台,用波兰语广播各种战败消息用以打击敌人军民士气;空投被称为“希特勒洋娃娃”的假伞兵,以掩护空降部队,并制造敌人恐慌(进攻荷兰时,荷兰军队竟然报告德军已经空投了好几万伞兵),这些都是出自元首的鬼点子。

最后应该说的,这些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图上作业和对无线电指挥的应用,当时除了德军外,没人能达到这种水平。苏联人早就掌握了闪电战的思想精髓,因为当年德国的各种战术实验都是在苏联境内进行的,古德里安还参与过1926年在第聂伯河举行的代号“西方”的演习的脚本制定(演练苏军如何入侵波兰),魏玛共和国的八年蜜月,德国总参谋部手把手的培训出了苏联的总参谋部,尽管后来斯大林为了这些同志的健康茁壮成长,决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其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把他们都派到集中营参加“义务劳动”了。不过斯大林还是知道,新战术依赖于坦克,一直大力发展坦克技术,所以苏联坦克技术是领先的,一旦召回被发配的军官们就能发挥作用。

但是苏联所谓的“大纵深战术”明显的粗糙,他们没办法向德军那样通过机动在薄弱点上发起突袭,也没办法让俯冲轰炸机、坦克、火炮和步兵按照精确的时间表出现在战场适当的位置。苏军习惯于集中大批火炮进行猛烈的炮击,然后把T34坦克和拿着波波沙步兵混编在一起,发起反复的波浪式冲锋,直到打开缺口,然后在缺口投入预备队的摩托化部队向纵深发展。这种打法很难实现的突然性,战术配合也极度粗糙,所以必然死伤惨重。

波兰战役可以说是德国闪电战的成长期,在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装甲兵和摩托化步兵们仍然被限制在步兵的一定距离以内,他们经常被叫停,以等待后续的步兵跟进。到了西线战役时,德国闪电战才真正开始进入成熟期。但是在德国人的新战术刚刚开始展示自己耀眼夺目的辉煌时,一个制衡德军战术的阴影就已经出现了。

从9月18日到28日,德军面对只有一群残兵败将守卫的华沙城,始终不敢发起大规模进攻。他们断绝了水源和粮食,然后用空军夷平了半个城市,才逼迫守军投降。面对拥有最现代化的战术的德军,居然是最古老的打法“巷战”,才是他最大的威胁。

淼水有鲸2017-12-30 11:18:4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qojh 2017-12-30 10:52:18
另外1955年匈牙利技术专家勘探大庆的技术依据就是日本1944年的资料明确说该地区有油但是地下800米以上油层无开采价值,800米以下暂无技术条件勘探。
-----------------------------
关于这段历史,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当时很缺石油,但是实际上当时石油一直是供过于求的。一战后沙特家族请英国人去开采他们的海湾石油,但是英国人却认为,只会让他们在伊拉克和伊朗的油田亏本,说沙特石油最对大英帝国最有利利用方式是,让他永远埋在地下。

尤其到29年经济危机之后,油价暴跌,当时的石油七姐妹还联手限产以维持石油公司不亏本。只有发生战争和禁运的时候,油田才会成为一些无海权国家的宝贝。

当时的勘探学家都预测利比亚沙漠里肯定有石油,但意大利不去开发就是在当时的油价下,肯定会亏本。因为在沙漠里,物资供给困难,而且到处是贝都因人,他们很多都是受到法国支持来给意大利捣乱的。利比亚的埋藏深度肯定要比大庆浅的多。

当时能够愿意接受高油价的大概只有元首的德国,如果是1941年开战,说必定德国会和意大利联手开发利比亚原油。

淼水有鲸2017-12-30 19:30: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十一 猜心(上)

当9月1日,德军越过德波边境线的的时候,斯大林就在紧张的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他完全明白他和希特勒在玩一场非常让人心跳加速的危险游戏。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德国一直渴望和英国达成妥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希特勒来说,既是一份“极限运动”中的保险,又是向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但是德国开出的保险金很让人心动,而且希特勒完全明白斯大林的苏联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氓保险公司,他们会把每一个客户都榨的连内裤都剩不下。

但是反过来说,与德国的条约也是斯大林同英国人打交道的筹码,伦敦和莫斯科之间外交和情报部门联系始终是紧密的,就从来没有终止过,俄国人对英国的谈判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英国可以接受让俄国在东欧“自由行动”,那么斯大林也完全愿意在希特勒的背后捅他一刀。

在这场游戏中,斯大林是在待价而沽,但是不是没有风险,如果一旦英国和德国达成妥协——斯大林一直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大——那么苏联用不了多久就会遭到德国的进攻,而且很可能要两线作战——在远东,在诺门罕受挫的日军正在调兵遣将,近30万日军正在向满蒙边境集结。但是有一份条约总比没有好,至少德国还要收拾波兰的残局,还要找个借口来破坏协议。

斯大林的忧虑并非是没有道理,希特勒实际上在9月下旬就通知英国,如果他们愿意接受波兰的现实,那么德国将很快会进攻苏联,为西方消灭布尔什维克。不过斯大林对于苏联的实力还是很有自信,他拥有300多个师和1.8万辆坦克,比英法德的陆军总规模都要大。对日本的胜利更强化了这种想法,苏联的武器装备,尤其坦克都非常先进,也就是说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足以和西方抗衡。

但是如果英德达不成妥协,那么希特勒就会落入一个可悲陷阱里,德国需要避免两线作战,而且粮食和矿产和石油都需要俄国供给,斯大林会用一种巧妙的,带有威胁性暗示的方法来,来遵守两国的《互不侵犯条约》,而希特勒只能接受俄国的一次又一次的勒索。

这是场游戏是场危险的赌博,就像是俄罗斯轮盘,谁也不知道枪膛内的子弹,到底会击中谁。

9月2日,开战48小时候,英法仍然没有宣战,这时候传来了墨索里尼要充当调停人的消息,斯大林心沉了下来,他对他的心腹们说,苏联要做打仗的准备了。然而第二天中午,却传来好消息,英国对德宣战了。当天晚上,法国也对德国宣战。9日,日本大使向俄国要求进行停战谈判——斯大林好运似乎来了。

然而德军的进展神速,却让俄国人吃了一惊。斯大林连忙要外交事务委员会,赶快找个借口废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外交部门立即开动脑筋。到了17日,德军合围波军主力,胆怯的波兰政府军政要人一面逃离首都,一面下令要华沙军民抗战到底。苏联外交官们灵机一动,他们找到了违反条约的借口——因为波兰政府已经放弃了首都,所以波兰政府已经崩溃,切无任何生命迹象,这就是说波兰政府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无效。为了保卫波兰境内的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所以苏联决定出兵维持秩序。

在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之后,斯大林开始了对德国的第一轮讹诈。
淼水有鲸2017-12-30 20:08: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十一 猜心(中)


9月27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飞抵苏联首都。在克里姆林宫的宴会大厅里,灯火辉煌,宴会是典型的斯大林风格,不拘礼法,但是却异常豪华——一人多高的蛋糕,来自苏联各地的美味佳肴,还国内国外的各种美酒。斯大林在这种场合总是酒杯不离手,给宾客劝酒,但是自己却喝得很少。脸上总是挂着斯大林特有的微笑,乍看上去非常亲切,但是看久了就感到心生畏惧,因为他的眼光和嘴角毫不掩饰的透着刻骨的冷静和残忍——这也是斯大林希望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里宾特洛甫知道,斯大林要开价了,而且是一口价不允许还价。斯大林告诉他,苏联很快就要进攻波罗的海三国。按照协议,立陶宛属于德国的势力范围,所以他希望和第三帝国达成一个新的协议,他将退出一部分占领的波兰领土,以换取德国允许苏联吞并立陶宛。

这是对俄国非常有利,而对德国没什么益处的协议。失去立陶宛的缓冲,德国的东普鲁士就直接暴露在俄国的铁蹄前方,对德国至关重要的波罗的海航线也被苏联海军的鱼雷艇威胁。而退出一部土地后,那么俄国收回的部分就基本上相当于当年一战后波兰趁乱从沙俄抢夺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土地,这样就可以把占领波兰的全部屎盆子都扣在德国头上。

但是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会签,因为他迫切的需要俄国的和平,还有苏联为他提供粮食、石油和各种矿产资源来维持德国国民生活和工业的运作。而且斯大林相信,希特勒内心的想法肯定包含这样的内容,为了尽早结束和英法的争端,他必须暂时忍受屈辱,但是他早晚会找上俄国把失去的都夺回来,所以现在多给他一点也不要紧。

斯大林在谈判时建议里宾特洛甫不必把文本带回柏林请示,直接打电话给希特勒,元首会授权给他签字的。果然不出斯大林所料,一阵电话之后,希特勒就同意了签字。希特勒还让里宾特洛甫带话给斯大林,他希望和苏联“建立稳固和紧密的关系”。对此斯大林的回答既言不达意,但又高深莫测的,他说“希特勒很精明能干。”

9月29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代表苏德双方在在新的条约上签了字。签字后里宾特洛甫开始唱起高调,对斯大林说苏德两国永不再打仗。但是斯大林给他的是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末了斯大林回答道:“理应如此。”由于斯大林语调冷静,措词特别,里宾特洛甫连忙向翻译要求证实,但是斯大林的第二句话也同样使用了一种非肯定又非否定的回答方式。

当里宾特洛甫问道,苏联人是否愿意超出友好协定的范围,在未来与西方的战斗中与德国缔结同盟条约,斯大林的答复再次高深莫测:“我永不允许德国变弱。”

回到柏林后,里宾特洛甫把这几句话重复给希特勒听。

“元首希望和苏联建立稳固和紧密的关系”。
“希特勒很精明能干。”
“苏德两国永不再打仗。”
“理应如此。”
“苏联人是否愿意超出友好协定的范围,在未来与西方的战斗中与德国缔结同盟条约。”
“我永远不允许德国变弱。”

希特勒反复琢磨了这几句话,最后他对里宾特洛甫也玩起了高深莫测,他对这位外交部长说,他们和苏联人之间的哲学鸿沟太大,无法填平,两国日后必起争端。
淼水有鲸2017-12-31 10:58:1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新年快乐
淼水有鲸2017-12-31 18:14:37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四十二 猜心(下)

猜测一个独裁者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猜测一个代议制国家未来的政策走向则要容易的多,因为每个党派,每个议员都要公开表达自己的态度,只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研究一下这些党派的势力起伏状况,无论希特勒和斯大林都可以得到一份详尽的报告。但是很奇怪的是,两个独裁者对英国政策的猜测出了错误,而对另个一独裁者的猜测宛如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准确。

在进攻波兰之前,希特勒始终认为英国不会履行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的《英波盟约》。而斯大林在签订《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的进两年时间里,一直认为他们可以也和英国达成一份协议。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英国绅士们不会跑到社会主义这面墙下来挖纳粹主义的墙角,因为这完全违反他们那个世界的处世规则。一旦苏德之前达成了一份协议,那么除非这份协议破裂,英国人不会要求和苏联签订一份“阴阳合同”。无独有偶的是,而希特勒在1940年下半年时,也认为英俄之间正在秘密搞鬼。

在威廉二世的时候,德国就在检讨俾斯麦于奥匈签署的《德奥盟约》,还有与俄国签署的《再保险条约》是否相互冲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两份协议互相矛盾,损害了德国的荣誉,因为一旦俄奥开战,那么德国就没办法同时履行两份协议。在一战之前,英德谈判的每一份协议达成之前,英国都会详细的研究《英法协议》,看是否会出现英国无法履约的情况。严格恪守协议是旧精英阶级进行自我组织的核心原则,所以不会签订阴阳合同,也不会要求别人签订阴阳合同。

对这样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不能理解的,他们行动都是不讲究任何原则,以利益为一切的出发点。既然有利可图,为什么英国人不做,这些公子哥们脑袋都长秀逗了吗?

如果从个人角度观察,希特勒和斯大林是完全不同两种人。斯大林是典型的暴君形象,同时也是容易理解的一种,他喜爱权力,也喜爱弄权,热爱各种感官享受,喜欢豪华的别墅,美酒佳肴和漂亮女人,为了霸占别人的老婆会威胁他的丈夫要把他投入集中营。总之,斯大林是非常标准化的“男人”,一个“正常”男人喜欢的事情,他都喜欢。

而希特勒则属于人群中的少数派,一种高度理想主义者。他不喜欢享乐,一生也只有一个爱娃一个情妇,生活单调。作为独裁者,他也很少像其他独裁者那样把权力视为禁脔,他慷慨让他的同僚们一起分享他的权力,无论是沙赫特、戈林、施佩尔,还是希莱姆和戈培尔,他都让他们大胆的放权去做事,但是设计伟大蓝图的人必须是希特勒自己,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是这个蓝图的建设者。他有设计蓝图的嗜好,除了第三帝国的伟大计划,还有很多建筑物,武器系统和甲壳虫的汽车,大部分设计都极有想象力,一些也许很杰出,但是另一些则明显不切合实际,当有人反对这些构想时,总是让他暴怒。

斯大林则缺少这种远大目标,在布尔什维克内部,他一会支持左派,一会支持右派,最终决定他的方针政策的核心是要确保自己的权位的稳固。只要有可能,他对于任何威胁到他权力的或者曾经威胁到他权力的人都给予残酷无情的报复。而希特勒则非常宽容,他一直知道在国防军内部的高级将领中正从事反对他的活动,对此他轻蔑的称他们为“小爬虫”,直到“狼巢”的会议室被炸开花之前,他都从来没有对这些人采取报复,这种宽容出现在一个可以把几百万犹太人送入死亡集中营人身上是很罕见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希特勒认为在第三帝国的伟大蓝图中,个体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是不重要的,只要不妨碍他实现这个蓝图,那么一切都可以容忍。而斯大林则是典型的“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排除这些不同点之外,他们也有很多相同点。都是草根出身,都非常喜欢读书,可以看空整个图书馆,而且都记忆力超群——当然喜欢读书,记忆力好这几乎是所有成功独裁者的必备条件,包括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列宁、太祖和卡斯特罗都是如此,这是适应独裁者这个岗位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独裁者这个职位需要很高的天分,有很高天分的人善于揣测人心并不稀奇。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不善于揣测英国的人的行为?我觉得更多的应该从他们的出身的阶级来看待问题——在一个社会的最顶层的人重视传统和他们那个阶级特有的道德,因为他们相信这些老祖宗传给他们的东西,都是有利于稳固他们的阶级统治的。一个社会中间偏上的阶层里,重视知识和方法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让自己走向成功的关键。而在希特勒和斯大林出身的那个阶层,人们更加重视经验,经管在希特勒哪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了受过大学教育的平民阶层,但是无论学习过多少知识,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世界观是不变的——他们不愿意相信他们没看见过的东西。

斯大林从来没看见过代议制政府,而希特勒虽然远远的见到过,但是在1929年进入政治舞台中央的时候,魏玛政权已经奄奄一息,他对这种政府的印象也是模糊的。而且在1935、1936、1938的一系列事件中,外交部专家的研究结果总是错误,而事实证明,希特勒的经验和直觉更管用,那么他无疑就会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

淼水有鲸2017-12-31 20:59: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这是最近找到的一个完整版的《希特勒回来了》。根据一个德国历史学教授的小说改编的喜剧,这个教授对国家社会主义有很深研究,这是描写希特勒穿越到现代社会。非常好的电影,据说在德国当时上映时非常火爆。
http://video.tudou.com/v/XMTc4NjAzMDMxNg==.html
淼水有鲸2018-01-03 20:15: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外篇 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这一篇是为了回复ilovebuddha关于对当今迷惘的青年一代又什么建议,对于这样的一个要求,我个人可能会感到一点诚惶诚恐,鉴于个人知识和阅历的有限,并不敢说有太多可以指点别人的东西,但是正值新年伊始,似乎也是写一篇类似东西,对此我连续构思了几天,看看能够谈些什么,或者事宜谈些什么。

这篇为什么要做《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理解是,如果你不理解这个社会的是怎么运作的,你即便不会因此找到更好和更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也起码有一些帮助,就像你有一张地图不能圆你周游世界的美梦,但是起码可以有所帮助。值得让我个人感到有些窃喜的是,这个世界上可以轻易的买到各式各样的地图,但是对于我将要写的这篇文章却很少可以看到同类的东西,这一篇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可能要提醒所有在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我在这里谈论事物的方式可能非常直接和残酷,因为目前的现实就是这样令人不安,如果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的话,我建议用一本《圣经》或者《心灵鸡汤》来代替它。

这篇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我要通过对四个人物的走向成功的道理来解释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其中包括洛克菲勒、卡内基、哥伦布、还有我们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当然有人可能读过所谓的成功学之类的不入流东西,不过如果你看过我写的这篇东西,你就明白这些都是一些失败者用于欺骗比他更可怜人的无知谎言而已。


闲言少叙,我们现在就开始。




一 有“爹”者 事竟成

1 白手起家的神话

1855年,高中毕业的洛克菲勒决定放弃升入大学的机会,立即投身社会,以抓住正在发展的商业机遇。他在当地一个大的粮食贸易商行当了会计办事员,周薪4美元。当时美国正受到爱尔兰移民潮的冲击,工资水平直线下跌,周薪能拿到2美元就是高薪了,一个初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凭什么一入行就能拿到4美元?答案是因为人家有学历,在当时遍地文盲的社会里,高中就算含金量很高的学历了。为什么他上得起高中,别人上不起高中,答案是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老爹。

洛克菲勒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很成功的商人,他说他的父亲是个奸商,经常欺骗别人,并且和很多不三不四的女人搞在一起,后者可能是父子关系不佳的更主要原因。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利用父亲的资源,父亲出钱送她上学,这所学校里的同学都非富即贵。1858年,洛克菲勒开设了自己的粮食贸易商行,开始创业时拥有1800美元资本,其中绝大部分是他爹借给他的,因此他自称是“白手起家”,当然小超人李泽楷也是这么“白手起家”的。

我们假定一个人非常能干,每周赚2美元。又非常节俭,每周省下一半的钱,也就是一美元。那么一年可以存50美元,十年是500美元,那么三十年是1500美元。也就是说,洛克菲勒创业时拥有的资本已经超过了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能赚下的钱。所以洛克菲勒不是白手起家,而是“有爹”起家。

我们回顾洛克菲勒的成功创业时,就发现有几个最主要的因素。第一个,他有在另一家粮食贸易公司从事核心工作的经验,通晓这一行的门道。那么为什么他能赢得这样的核心工作职位呢?因为他有学历。为什么他有学历,而别人没有?因为他有个有钱的老爹,可以送他上学,而别人没有。

第二,他有足够的资本。1800美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1862年,洛克菲勒建造克利夫兰最大炼油厂时只用了4000美元。当然也不是特别惊人的数目,在当时的美国东海岸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已经有百万富翁了。但是1800美元是绝大部分家庭都拿不出来钱,这就意味着一件事情,他避开了绝大数人的竞争。他正处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就像一个运动会设置有很多的奖项,但是有资格来比赛的运动员却很少,那么他如果不是很笨,就很容易取得一些奖项。如果他身体素质更好一点,那么就很容易成为巨富了。

我经常听说这样的事情,某人自认为有经营天赋,或者天真的认为外面遍地都是钱,然后抵押了房产去创业。然后一年之后,他就必须和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理部门打交道了。是的——也许,外面是有很多钱,但是不是你可以抓住的。如果你能筹集到的资本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搞到的,那么你的经营之路将充满竞争,进入门槛越低的生意,竞争就越激烈,就越容易赔钱。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只有6位数的资金,那么就不要做白日梦。如果你有7位数,经济态势好的情况下那么还有点机会,不过说回来,大部分人基本是在北山广深忍受996工作制,那么想赚足7位数也需要几十年,所以7位数创业者必须有个还不错的老爹。如果你爹给你准备了8位数,那么你未来的道路基本上是平坦的。如果你爹王健林,一出手就塞给你几个“小目标”,那你基本上可以闭着眼睛数钱了。

如果你读到这里,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你的生活一片灰暗,眼前看不到任何成功的机会。这并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不够努力,而是你眼前的道路太拥挤,除非他是超人,才能在这条路上杀出一套血路。而有爹的人和你并不是在同一条道路上奔跑,在他们的道路上,路面是宽阔平坦的,人数也要少得多,他们可以跑得很快,并不意味他比你更优秀,仅仅是他处于和你完全不同的跑道上。

淼水有鲸2018-01-04 16:27:0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 为什么你炒股赚不到钱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事业,它的门槛非常低,没有学历限制,也没有资本下限。而且不需要你投入很多精力,只要没事看看电脑,或者看看手机,然后就会赚到钱——这种事业就叫做炒股。如果这种事业可以发家致富,那么这个世界早就没有穷人了。就像我在上一节所说的那样,一种事业如果门槛越低,就越容易亏钱,所以炒股亏钱,并不是什么意外,相反如果赚钱了才是很稀奇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国家散户炒股都很少赚钱。

有人在股票上可以赚到钱吗?一种人是运气特别好,基本上和买彩票赚钱没什么区别。另一种是在高通货膨胀期用来给资产保值,但是股票只是其中最劣等的一种保值工具,房产比他稳固,黄金、珠宝、古玩、字画甚至紫砂壶都比股票保值能力强,2009年底的时候,我对别人说现在把存款变成黄金,未来几年可以升值20%到25%,后来证明我这个说法实在太保守。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专业人员。他们使用的炒股软件每月月租费在2000美元以上,需要用带有六个屏幕的电脑才能运行,和你用的大智慧、同花顺之类的玩意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这个行业是从开盘到收盘要双眼一刻不停的紧盯着屏幕炒作,和你午休时间用手机看盘的方式也不一样,你如果看到华尔街金童们个个像惨绿少年一样,就知道这个行当有多累了。而且最赚钱的交易员绝对不是散户,都是效力于大机构,他们可以得到很多你不知道的消息。他们炒的钱都是富人的钱,赚的只是辛苦钱。

普通人从股市上赚不到钱,这种股市这种东东一出现时就是这样。真正稳妥有可以赚到钱的事业的股份,早在客厅和沙龙里就被绅士们购买完了。等能够轮到在市场上兜售的股票都是高风险,或者根本不赚钱的概念股。从一开始,股市就扮演两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一种是为一些明显是无中生有的概念股融资,比如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以便让最开始购买股票的绅士们成功高位套现。一种是为发展经济进行一些高风险的融资。

在19世纪初时,大批英国人把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钱,用来购买铁路股票。但是花费了很多钱之后,铁路建好了,但是产生的利润太少,根本和描述中巨大的受益不成比例,于是股票下跌,公司负债,最后被破产清算,股票变成了废纸。在破产之后,富人们组成财团,用低价收购了铁路,随着经济的发展,铁路变成了摇钱树——穷人用自己的钱为富人栽种了一棵摇钱树。

在历史上,股市一直在扮演这样的角色,他通过美好的谎言把穷人的积蓄骗出来从事高风险投资,等到泡沫破裂之后,由富人组成财团来割羊毛。

这个社会上的财富运作明显呈现一种典型的食物链模式。一个人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取决于他拥有的资本数量、他拥有的权利和地位、他拥有的人脉——总体来说,他们的阶级地位。而普通人就是任人捕食的小动物,最好的方式是躲在洞里,而不是跑出来招摇过市。

淼水有鲸2018-01-04 20:05: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3 抢篮板

你玩过篮球吗?假设你只有160cm高,而和你一起抢篮板球的人有220cm高,那么你觉得谁能抢到篮板。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在参加一个有固定规则的游戏,叫做抢篮板。上面落下的篮板球就是机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这些篮板球落下有时候多一些,有时候少一些。而抢篮板的人身高的不同就相当于他们出身的的家庭不同,有的人出生在更有钱,更有权力或者更有人脉的家庭。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在任何条件下,高个子都比矮个子更能抢到篮板球。

在经济条件好的前提下,由于落下的球更多,高个子会抢到更多球,但是矮个子也有机会抢到一些。

参加这个游戏的人,如果身高差距越大,那么矮个子抢到球的机会就越少。

下面我还要给这个游戏加上另一个规则——每抢到一个篮板球的人身高会增加1cm。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剩下的结论:

在任何情况下,这个游戏的参与者的身高差距都会不断拉大,而且落下的球越多,那么身高差距就拉大的越快。

对矮个子最不利的情况是,落下的篮板球数量开始减少的时候,因为他们本来就竞争不过高个子,而过去一段球很多的时间里,这个身高差距变得更大了,当球开始减少时,他们就几乎完全抢不到球。


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社会的经济果实总是更多的落到富有家庭出身的孩子手中;经济发展对所有人有利,但是不会缩小贫富差距,只会扩大贫富差距;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穷人的机会越来愈少;最让穷孩子绝望的时候是经济从一个高速增长期转入衰退期的时候。

现在有些社会“成功人士”在宣传这样的理念,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一个人从低层向上爬都是不容易的,只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那么你的后代总归会有出人头地的时候。这个理念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洛克菲勒可以成功,是因为他拥有学历和1800美元的原始资本。你没有学历,也一辈子挣不到1800美元。但是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可以有钱让你的儿子上更好的学校,让你的孙子拥有1800美元的起步资本,然后他就有机会成为亿万富翁。

但是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洛克菲勒在南北战争之前用1800美元就可以角逐天下,是因为当时的贫富差距还不是很大,如果是南北战争之后,这个资本起步就机会渺茫,到了镀金时代,没有几万美元作为起步,根本就寸步难行——当时的美元还和贵金属挂钩,所以不要拿现在的纸币通货膨胀来考虑,1800美元在1858年和1888年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环境变了。

在一个篮筐底下,如果参加游戏的人身高都差不多,那么如果你运气够好,拼抢凶狠一点,趁着裁判员缺位犯点规,那么你就很有成功的机会。就像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改革开放初期,白手起家成功的实例,但是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类似的。环境使然,就像发射飞船一样,你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用推力足够大的火箭把飞行器送入到特定的轨道,如果错过这个时间,那么你基本搞到了足够大的火箭,那么也不能成功,就只能等待下一个发射周期。

等待是一种对人智力、意志力最艰苦的考验,你不仅要承受贫穷、苦难和寂寞,而且还有在艰苦的环境下让自己的身心做好一切准备。毫无疑问的是,以下几种人不仅在现在,在未来也是毫无机会的废物:

整天沉迷网络游戏的人。

对着网上的傻逼视频,发出傻逼一样“吃吃”笑的人。

一刻也离不开手机和朋友圈,似乎它就是你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的人。

在网上看完YY小说还意犹未尽的和Y友们讨论情节的,似乎这就是他们全部的人生乐趣。

以上几种,请对号入座,能改的改,不能改的我也无需和废人浪费时间。


淼水有鲸2018-01-06 10:15:1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4 游戏规则

我们再次回到抢篮板的游戏中,毫无疑问,这个游戏对高个子有利。在尤其一开始时,有一部分人个子比较高,另一部分人个子比较矮,如果小个子们说,这个游戏不公平,要求改变游戏规则。那么大个子们就会说,这个游戏规则非常公平,如果你们反对的话,我们就揍扁你们。

但是随着游戏的进行,一部分人越长越高,整个参赛者的身高结构呈现一种尖锐的金字塔结构,极少的一部分人可能已经长到了3米高,一抬手就可以摸到篮板最上面,那么即便身高2.5米的也会心怀不满,更何况是一大堆1.6米的小个子。

当游戏进行到这个时候,那么就没法在进行下去。除了个子最高的一小部分人之外,其他人都会要求重新制定规则。但是制定怎样的规则,不同身高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看法。2.5米高的希望能制定对自己身高更有利的规则,1.8米高的希望能更适合自己参加,而且1.6米高的说任何对高个子有利的规则一律不公平。

这种争吵越是持续不断,僵持的时间越长,那么使用暴力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时候经常会有人提议“让我们把个子最高的那几个腿打断,然后扔到场地外面吧!”这种提议总是让绝大多数人赞同——在重新制定规则的时候,往往个子最高的一小部分人,处境最危险。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一样,第一批被打断腿扔出去的是法国的宫廷权贵们;第二批是大贵族和金融家的立宪派;然后第三批代表工商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也被扔了出去。

正是意识到这种危险,所以就会有了所谓“富豪民粹主义”,社会上最富有的一小批人跑去和民粹运动结盟。希特勒的纳粹党的崛起离不开工业财阀们的资助,现在美国的特朗普也绝非自己一个人,他的背后也有为数不少的超级富豪在若隐若现。

这种“富豪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奥尔良公爵。作为波旁王朝最显赫的家族,他却当时一些列煽动家的资助人和保护人,没有他的资助和保护,后来雅各宾派很可能就没办法那么快的崛起。他拥有的罗亚尔宫巴黎警察不能入内,所以变成了各种煽动家们的庇护所——这里甚至后来被称为法国的革命的发源地。

他参加过攻占巴士底狱,第一个脱离自己的阶级参加第三等级会议,共和国时期第一个放弃贵族头衔,有了“平等者路易”的称号。他是哪个时代为自己家族赢得法国王冠的两个家族之一——波拿巴家族和奥尔良家族。当1830年,当法国波旁王朝的查理十世被废之后,巴黎人把他的儿子拥上王位,开启了法国的七月王朝。一直到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都存在一个势力很强大的奥尔良派,要求奥尔良家族继续充当法国国王。

我们的教科书往往简单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来解释阶级问题,现代社会就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对立,奴隶社会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实际上那个时代真正的奴隶很少,拥有奴隶的人更少。我个人是使用“六阶级法”来处理问题,以后有机会我会介绍我的六阶级法,不同的阶级之间可以互相结盟来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法大体可以解决近现代社会的阶级斗争的大部分问题。

关于游戏规则的重组是一个大问题,历史上有几次典型的经历,比如法国大革命、俄国二月革命、还有二次大战本身也是一次。中国古代每隔若干年就会出现大洗牌,但是它是在一个地形非常广大的农业社会中发生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没有太大借鉴意义。另一个可以借鉴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古希腊城邦故事,它是很小的范围内,信息通达的商业社会中发生的。对于这个历史,古希腊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录了这场战争。

这也是我对大家推荐的第一本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既是一本历史书,又是一本政治学的启蒙书,通过历史描述诠释了国家、民族、阶级等人类社会政治中最永恒的内容。
淼水有鲸2018-01-06 16:21:32 发布在 煮酒论史
5 纳粹主义为什么轻易就取得胜利

如果你认真的研究过元首的政治生涯,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纳粹这样一个草根运动,如果一开始所有精英阶级都团结起来,那么即便它不会被一开始就消灭,但是很那壮大到后来的不可抵挡的规模。在纳粹崛起的过程中,他先是各个击败了精英阶级中下层的左翼自由主义,然后又击败了精英阶级中间的右翼自由主义,而精英阶级最顶层的财阀精英们则他们抛出了橄榄枝,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分化和各个击破的过程。

究竟什么造成精英阶级的分裂?

这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时候,随着社会贫富差距达到惊人的水平。原本的精英阶级内部也开始出现严重的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种狂热的享乐主义。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富有的,但是社会上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让自己更富有,那么他就会提倡一种节俭禁欲的生活方式,把金钱节省下来作为资本,把精力节省下来用于开创事业,历史上所谓的英美清教主义就是源于这种历史阶段,在19世纪前期的时候,类似的理念再度胜行。

但是如果已经很难变得更富有了,而且还不能保证自己到底还能富有多久,那么就自然而然的滋生了一种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是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当代自由主义实际上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镀金时代形成的。自由主义首先提倡的一点就是自由享乐主义。

19世纪总体的风气是保守的,很多国家法律上甚至还有私生活不检点罪。所以如果你打算在自己家里准备一堆酒,招来一群群男男女女开个淫乱派对什么的,这样的民风下就很麻烦。所以现代自由主义需要修改社会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只要是不妨碍别人的事情,那么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合乎道德标准和宇宙真理的。人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财富,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炫富就怎么炫富,这都属于他的自由。


其次,现代自由主义提倡人类只需要对自由、理性、普世、人性这些东西尽义务。当他们把自己的义务定性为一系列又假又大又空的事物上时,他们就成功的解脱了对国家、社会、家庭、宗教的义务,从此国民可以不对他的国家尽义务,所以他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可以逃跑;丈夫也不需要对妻子儿女尽义务,他可以赚到钱就出去乱搞;其余的各种义务一律取消,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乐就怎么乐。

精英阶级内部分化的,第二个反应就是中下层精英的左倾。他们把自己打扮成平民的代言人,通过对抗途径胁迫比他更富有的精英对他妥协,由此他们把自己变身为政治家、议员、社会活动家等,拥有权力之后,他们既可以把手中权力变现为财富,也可以通过这种社会地位的提高,通过婚姻获取财富。这种现象在现代西方代议制国家都非常常见,“选而又优则婚”,比如现在美国共和党领袖麦克恩就娶了百威啤酒的女继承人,妻子的家族拥有近一百亿的财富。

纳粹领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些精英阶级中下层的左翼自由主义者,他们的相信必须把自己同一阶级的兄弟姐妹们从这些上层社会来的伪君子的蛊惑中解脱出来,组织一个更能代表中下层平民利益的政党,然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计划。这样的策略让其他精英为他们开了绿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赞助了他们的行动。但是潜意识里是否别的东西?这一点我非常怀疑。

希特勒出身与一个下级公务员家庭,他父亲和姐夫都是公务员,老希特勒希望儿子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公务员,因为工作稳定,还有退休金。但是希特勒不喜欢,他的父亲一生,已经演示了这条道路——对于他那样没有爹荫蔽的人,在官僚队伍里至多能升一到两级,他父亲退休前管理着一个有三个人的小海关税务所,大概算是我们的“副科级”吧,退休之后,还兼营养蜜蜂来补贴家用。

对于这样平平的一生他不喜欢,他管他的姐夫叫“一个年轻的老头。”他要成为一名画家,或者建筑师,总之是一个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想,因为当时走正统路线,想要向社会上层攀爬,像这样出身的人一点机会的都没有,只有作为艺术家才是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一旦成名,就可以让自己进入上层社会,就像现在的人挖空心思要进军“娱乐圈”一样。同样戈培尔希望成为一个剧作家,但是他发现这条路也走不通,他缺少在文化界和出版界的人脉。而希姆莱似乎不想做艺术家,他认为养鸡这项事业属于朝阳产业,他有机会成为一个“禽肉大王”,结果不久他就破了产。

从这些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当年这些纳粹领袖们都是一群有强烈的向上爬渴望的人,当理想破灭之后,他们就不约而同的怀着怨恨,聚集在政治家这条道路上——从事政治本身也是一条可以向上爬的捷径。

当时的德国政治现实对他们这群新崛起的政治势力非常有利,因为精英阶级是高度分裂的。在精英阶层的最顶层存在一个犹太金融家阶层,他们赞成国际化。还存在一个克虏伯和法本那样的工业财阀阶层,他们反对国际化,支持保护主义和对外扩张,还反对犹太金融家,因为他是他们的债主。还存在一个由精英中上层组成的右翼自由主义精英,他们主张国际化,因为这可以让他们赚钱的机会变多,反对工业家们组成的垄断组织,主张自由竞争。然后就是一个左倾的自由主义精英。此外还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容克贵族精英,他们虽然在经济上日益没落,但是却控制军队,并占据政府官员的半壁江山,他们反对一切的自由主义,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这些精英的相互倾轧,给了纳粹崛起以极佳的机会。等到纳粹壮大到势不可挡时,他们再想反对已经力不从心。
淼水有鲸2018-01-07 21:08: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