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祖荣书史物共证《红楼梦》108:顺治“没收”董白入宫 真事隐匿《红

楼主:ty_144854436 字数:13386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顺治“没收”董白入宫
真事隐匿《红楼梦》中

钱祖荣 钱为启

一部皇皇巨著《红楼梦》,由于作者将历史上的真事,隐于贾雨(假语)村言的小说中,自问世后引来无数红迷探秘不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回赠白居易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中,有一句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的脍炙人口之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借来表达在国人解读《红楼梦》中,如皋红学于“万木春”中一枝独秀,其发展之势显露出无限生机的喜人景象。
我俩因受到深厚的如皋历史文化的滋润濡养,受到如皋红学浓烈的研究氛围的耳濡目染,受到钱氏家族悠远文化的浸润熏陶,同时魂牵梦萦于家乡犹存的相关景物,竟然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意欲揭开《红楼梦》中真事隐的意念和举动。经过迁思回虑后产生一种拙见,《红楼梦》中闺阁昭传之女主角的原型,就是名震一时的秦淮名伎、如皋冒辟疆之姬人董小宛。欲知详情,且见下文。
一、顺治“没收”董白入宫,诸多史料言之凿凿
《老子》中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祸福并存,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就是在这方面表现特出的一个可歌可泣的典型历史人物。本段选录相关历史资料,予以佐证其被“没收”进入清宫的情况。
1.《清史紀事本末》记载,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清史紀事本末》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清史研究专家黄鸿寿。初版于1915年,上海书店于1986年根据进步书局石印本影印。此书共计四十余万言,于有清一代自满州初起,至宣统退位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选择重要的事件,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从而能使人们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掌握影响最大的主要历史事件,明了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提要中认为“研究史事者不可不手此编”。全书共八十卷,编写取材主要依据《东华录》并汇参其他各书。书中第32页载:“(顺治十七年)秋八月,贵妃董鄂氏薨。后原姓董氏,名小宛。为明季遗民冒辟疆之姬人,顺治二年没收入宫。至是卒,追封皇后,谥端敬。”(注:此内容由福州群友“小河东”首先发现,且仍然致力于挖掘相关资料,其精神令人感动、佩服。)此处的没收之意,是朝廷强制、无条件地把董小宛收至清宫,之后为顺治皇帝拥有。

2.《董白臨入清宮致冒辟疆書》自述进宫,是历史事实 。
《董白臨入清宮致冒辟疆書 》刊载在多本书籍之中,如1937年4月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曹兆兰选释的《中国古代女子情书选 》,在第105~116页登载了原文和解释;由当代作家、导演、节目制作人关正文主编之动人的中国书信《见字如面》,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也全文登载。主要内容如下:

“董白再拜致書公子左右:
記得秦淮畫舫,初侍歌筵。乍見目成,旋又別去……积虑存思,仍难自释。幸有虞山老尚书与公子深交,慨然为之排难解纷,为之偿债、脱籍,轻车遣从致以如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比者(近来)天翻地覆,国破家亡,王师在途,杀人盈野……贱妾蒲柳残姿,岂惜葑菲下体!自从举家避难,相携潜匿荒村,妾以步履艰难,遂至中途相失……
忽有游骑过前,目不转睛,视妾遽相问曰:‘汝董小宛耶?’颔之,即下骑,以骑载妾而驱至一军次,报曰:‘迎得董小宛至矣’。妾此时心中忐忑,不知所以。满拟膏其斧钺,即亦不惧,讵意(岂料)不加强暴,载之后车,犹以为与公子有交,亦欣然就道。无何(没有多久)抵金陵,旋有媪婢数人相与迎迓入行馆。渐知有异,觅死不获……为公子计,为国家计,皆不得轻于一死以塞责,转恐贻公子之戚。此白之一段深衷,谨披沥于公子之前。
……不料千古未来之奇祸,于妾一身当之。公子以妾为已死,妾期公子于来生。嗟呼!文姬归汉,知已无期;昭君和番,从兹不返矣。临书哽咽,无泪可挥。伏惟珍爱,无以妾为念。”
上文核心内容,一是回忆与冒辟疆的相识到成为姬人的过程;二是感恩虞山老尚书钱谦益“为之偿债、脱籍,轻车遣从致以如皋”的功德;三是说明在清兵进军中原,冒氏举家避难,相携潜匿荒村之际,董小宛步履艰难,中途走失,“巧遇”骑兵载抵金陵;四是关键部分,即申明“为公子计,为国家计”,她身负重任,不可“轻于一死以塞责”,要像蔡文姬、王昭君那样,为大汉民族、为被颠覆的明朝,不惧“千古未来之奇祸”而作一番抗争。读此内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3. “海外孤本”《皇清秘史》记述董白进宫概况。
《皇清秘史》的作者,是粤东渔父和惜华楼主。粤东渔父在1928年12月31日序于都门之寓庐,撰甫至半,疾作而逝。之后,惜华楼主续作,其序在1933年识于宣南客窗。整本书稿在海外沉寂了漫长的岁月,时隔60多年后的1994年3月,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使“海外孤本”终于不孤。
书中第147页写了“蛾眉锁恨董小宛入宫”的内容:“顺治帝……下诏废了皇后,另立乎尔沁镇国公绰尔济的格格为皇后。这位新皇后,虽是顺治帝自己做主的,但事前却未见过,谁知娶进宫来,又蠢又笨,心中又加了一层烦恼……皇帝闷在宫廷里,益觉乏味。在这个时候,江南总督洪承畴来京请训,皇太后和他久别重逢,自然彼此安慰。他又顺便带着一位绝色美人进京来献给皇帝。皇帝一见,满怀喜悦。这位美人,名叫董小宛,原是如皋才子冒巢民的宠姬。洪承畴初到江南,打算找一位江南美女,自己享用。谁知那时一班有名的,如寇白门、马湘兰、李香君、顾横波等一个个都已有了主人,心里十分奥丧。后来打听得有一个董小宛,真是金粉魁首,仕女班头,又被冒巢民量珠聘去。在邗沟西城‘绿杨村’里,建一座水绘园。双宿双楼,享尽人间艳福。洪承畴因此积思成恨,废寝忘餐。他有一个心腹佟二爷,猜着他的心事,便自告奋勇,把董小宛取来……佟二爷借着捉拿强盗的名目,带了本衙门全班马快,连夜赶到‘绿杨村’,声称冒家窝贼强盗,抢掠良家妇女。吓得那冒公子溜出后门逃走,他便直入内房,见了董小宛,便不问情由,上前拉着便走,还故意张扬说道:“这女人便是冒民强抢来的良家妇女,如今送还她家去……那佟二爷便洋洋得意地把董小宛和她的丫头(吴)扣扣,一并带回总督衙门。”
在清廷获取董小宛的情节上,此段叙事内容与前文之说略有区别,但不影响“董小宛入宫说”的确立。

4、满文档案记录江南同期入宫汉女为103人。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载:顺治二年(1645)十一月十五日,“和硕德豫亲王(从江南战场)获‘才貌超群汉女’一百零三,将此呈送皇上十,呈皇叔父摄政王三,呈辅政叔父王三……”
在进入清宫的103名“才貌超群汉女”中,有10位特别优秀者(没有强调年龄),成了皇上爱新觉罗•福临的私有女人。
事实上,冒氏一家在逃难中,遗弃了董小宛。冒辟疆在《冒辟疆全集》第120页,写甲申、乙酉年间逃难记忆时道:“逾年弃小草(时人赋诗昵称董小宛为“小草”),与君(行君、臣之礼的君)共寝食”。甲申逾年,就是到了乙酉年,即顺治二年,冒家丢弃了董小宛,与君共寝食去了。《影梅庵忆语》也载“别姬五阅月,残腊(接近农历年底),余弃小草回”。
二、贵妃董鄂氏去世事 运用了瞒天过海计
《清史紀事本末》所载的“贵妃董鄂氏薨,后原姓董氏,名小宛”的事件,其实还是当事人采用了“瞒天过海”之计,骗过了历代不知内情的探研者。
例证一,在董小宛书画拍卖市场上,惊现一幅“丙午秋九月小宛董白写于水绘园”的佳品。拥有者出价之高,令人咋舌。董小宛在世的“丙午”年,应该是1666年。换言之,在顺治十七年秋八月,贵妃董小宛根本没有去世,而是潜回如皋了,并且在丙午秋九月于水绘园内作了《鹦鹉图》。也许有人怀疑其作品非本人真迹,其实是多虑了。造假者没有必要把落款写为“丙午”年,因为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已经把董小宛写成于辛卯年(1651)“长逝”了。

例证二,汤若望的回忆披露出董小宛进出清宫真情。
在德国人魏特所著的《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〇年(有研究者认为汤若望所述事情具有真实性,而对于时间的回忆有误差)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两座装饰得辉煌的宫殿……俱都被焚烧。”
汤若望的回忆将真事隐了,在《汤若望传》中,汤若望对于被封为贵妃的军人之未亡人是谁的叙述,是闪烁其词的。多种资料记载,汤若望由于有功于顺治母子,在宫廷中极其受到器重。连后来康熙成为皇帝,孝庄都采纳了汤若望的建议。因此,他不会不知道满籍军人之夫人即顺治封其为贵妃者是何人。只是因为顺治夺人所爱,失去了名正言顺之体统。汤若望不可直言不讳,只能将真事隐了。
对于皇子无辜去世之事,也存在蹊跷。汤若望的回忆说“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此段话语中有两个转折词“但是”和“竟而”,意思是说皇子去世有猫腻。清朝早期就规定,清宫的嫔妃都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在皇子满月之后,就要离开自己的生母,交给嫔以上的后宫主位(包括嫔这个级别在内)抚养,不是特定节日,平时母子也是甚少见面。其原因,一是利于培养崇尚勇武的精神。皇子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分开,避免被溺爱,从而保持满族坚忍果敢的骑士风格。二是防止外戚专权。皇子由他人抚养,淡化其母子感情,使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的思想牢固扎根于皇子脑中,从而有效避免皇子继承皇位后重用生母亲族、滋生外戚专权现象。但是,此制度也衍生弊端。在复杂的后宫争斗中,皇子有时也成了牺牲品。突然暴亡的事件、真真假假的猫狸换太子案时有发生,局外人士难辨真伪。
至于汤若望所说“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30名,悉行赐死……两座装饰得辉煌的宫殿……俱都被焚烧”之类内容,是“破案”之抓手。由于宫廷环境险恶,各派之间的较量波谲云诡,极其不利于顺治皇帝之热恋人——已经生下皇子的贵妃董小宛继续在后宫生存,顺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用“杀人灭口”和“毁尸灭迹”的手法,掩护这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董贵妃,暗度陈仓、远走高飞。

例证三,清廷派人喢取冒家婢女之血,验证是否是青莲。
董小宛薨于宫中之后,朝廷中的满清贵族,怀疑董贵妃死情有诈,遣派杀手来如侦查。《如皋同治县志续志(二)》卷十六载:“輓蔡孝女诗:‘原文按,蔡女萝名含,冒辟疆姬人,以孝闻。其父孟昭遘毒疮,女萝割股疗之,得生,后80寿终。女萝哀痛致疾卒。又,水绘园嘗有盗,夜入室操刃刺婢仆数人。女萝急灭灯,以身左右,辟疆得脱。’时人李宗孔书云:‘好将金粟憶前身,自小珠同掌上珍,去作曹娥江上伴,应留黄娟与词人。藁砧风雅重当时,人似青莲欲杀之,验取石榴裙上血, 於今真作断肠诗。’”
李宗孔是与冒辟疆同郡老乡,是董小宛逃回如皋的知情人(《冒辟疆全集》第1424页载有其诗)。从李宗孔上述所书内容分析,“盗贼”企图“似青莲欲杀之”,并刺取冒家婢仆“石榴裙上血”,验证其是否是董小宛的真身。从而说明,满清朝廷已经怀疑董小宛潜出皇宫了。

例证四,冒辟疆邀众友同悼董小宛假戏真做。
董小宛进宫为妃,情况纷繁复杂。难怪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言辞闪烁,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有意回避了要害问题。
在董小宛“长逝”65天后,冒辟疆发现社会上疯传小宛已经入宫,为了尽量把真事隐匿起来,他邀请很多同人共同“悼念”董小宛,自己也作了《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嗟乎!小宛自壬午归副室,余与子形影交俪者九年。今辛卯献岁二日长逝永别者已踰六十又五日……凄此六十五日中,如中千日酒,如行万里云雾,如五官百骸散失,又荒荒然如瘕蛊之难吐与调饥之莫得。慕呌擗摽,怛若创痏,不知从古今世上人果有同阅此境景者。嗟彼宋玉,亦有安仁。屡欲详述子生平,学为诔或歌诗以弔之。……上荫五粒,下生连枝(同胞兄弟)。桃花为泥,黄绢为辞。虽艰血胤(同一血统的子孙后代),永寿丰碑。”(《冒辟疆全集》第615页、619页)
就是这《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的内容,让有心人悟出了董小宛假死真相。一是如皋没有此等风俗,当一个人死了65天后,才想起来要祭祀悼念一番。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马上“做七”49天。 二是董小宛如果没有生育过孩子,文章中何以出现这样文字:“生连枝(同胞兄弟)……虽艰血胤(同一血统),永寿丰碑。”三是即使董小宛生了孩子,还没有对外宣布,也不至于就已经“永寿丰碑”了?
明眼人一目了然,冒辟疆在此处也采取“真事隐”的写作技法。
如果在此处作全文解读,篇幅冗长。仅将最后24个字:“上荫五粒,下生连枝。桃花为泥,黄绢为辞。虽艰血胤,永寿丰碑。”略解于次。即:小宛的离去,向上联系荫及五代,向下延续留下同胞兄弟。虽然事情发生好比花已落地变成泥土的现实,却产生了一个离奇故事,并可吟成一首绝妙辞赋。关键所在是,董小宛虽然历经艰辛,却留下同一血统的同胞兄弟,在历史上将竖立永久的丰碑。
《哀辞》透露了董小宛生下同一血统的同胞兄弟,将会为社稷立下丰功伟绩。此处内容寓意深远,或会改变整个清朝历史记载。
以上四段内容,再现了董小宛的一次胎生、两次死里逃生的 “三生”形成过程。在《石头记》中,作者详细叙述了甄英莲即董青莲命运多舛的三生经历!
三、《红楼梦》为董白立传 汉满一家社稷永固
《红楼梦》第一回伊始,就直截了当地公布了一项申明:“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作者经历过一番不能直截名言的梦幻,当然不是本人大脑中的梦魇,而是当时人们普遍领教过的不堪回首的天塌地陷之惊天国变,正如书中所述;“当日地陷东南……”
而那个把民间红学研究称作“红学民科”的苗怀明先生,不去揭示《红楼梦》的真事隐,却说:“这些人往往把小说与历史混淆起来,醉心于发掘《红楼梦》中隐藏的大事”。在此,我们依然按照原作者“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的思路,把贯穿《红楼梦》始终而又被读者忽略的甄英莲之原型人物请出来,让世人了解、传颂“为国家计”而不惧“千古未来之奇祸”之董小宛的光辉灿烂伟业。
1、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丢失,引出苏州和如皋。
《红楼梦》作者在第一回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 便逃往他乡去了……”
文章还写道:“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無非抢粮夺食,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此段内容表明甄士隐生活的年代,不是处在“康乾盛世”,而是在“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的末世——明末清初。遭难后,甄士隐夫妇带着两个丫鬟,由姑苏(即苏州)阊门投奔至本贯大如州岳丈家。说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地,在金陵省的苏州和大如州(无可争辩的如皋)。
对于末世的解读,顺治和康熙都阐述为崇祯朝末期。而脂砚斋在《红楼梦》第一回写到“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此处甲戌侧批曰:“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此批语再次给读者明确了《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明朝崇祯失政时期。
“羲皇”,原指伏羲氏。好古者认为伏羲之前的人,与世无争,悠闲自得,一些隐逸高士,比如陶渊明便以“羲皇上人”自称。有人也用来代称他人,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明崇祯朝的权臣周延儒,他在背后就将朱由檢称为“羲皇上人”。此条脂批的主要意思是,假如明白了谁被称为“羲皇上人”,自然就明白此书的著作年代了。而在历史上,朱由檢就是《红楼梦》产生年代的末世皇帝。
2、英莲被拐长大,被薛蟠买到后取名香菱。
《红楼梦》第四回写英莲被拐后,长到十二三岁,被拐子同时卖给冯渊和薛蟠。薛蟠势在必得英莲,把冯渊打死。冯渊的家丁把薛蟠告到贾雨村所在的衙门。书中写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冯渊)。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那卖主,夺取这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
原来当年贾雨村接收甄士隐赠送的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赴京考试后,中了进士,被皇帝封为大如州太爷。作者在第一回末就写道:“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第二回又写居住在大如州封肃说道:“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英莲),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
当贾雨村在审案询问门子有关案情的根由细底时,门子笑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宦之子,名唤冯渊。……可巧遇见着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接男子,也再不娶第二个了。……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了薛家。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再逃往他省。谁知道又不曾走脱。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傍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门子道:“……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第二日他偏又卖与薛家了。若卖与第二个人还好,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呆霸王’……”
英莲来到薛家后,取名为香菱,见于第七回。贾雨村的门子介绍英莲时说:“这也是前生冤孽”,拐子把英莲同时卖给了冯渊和薛蟠两家。这冯渊和薛蟠互为冤孽,引出冯姓和薛姓。薛姓,有作者草莽之夫冤孽深重,天命无“己出之子”之意,“孽”字去“子”则为“薛”。同时导出薛蟠即使有子,也是他人之“种”,因为作者在此处安排冯姓,有“双马同槽”同睡一个女人之寓意。
3、香菱与宝玉心有灵犀,态度暧昧。
《心理学》的普通常识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用了心,就会有事没事地揣摩对方的想法,就可能会不用明说,他就能知道意中人在想什么,要干什么。如果双方都是这么想,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确实会有所感应。不少事实也证明,这个世界上也确实存在心灵感应现象。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作者就以生动形象之笔法,细描精写了“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精彩内容。作者写香菱和小螺、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在大观园中顽了一回,采了些花草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两个滚在草地下。众人拍手笑说:“了不得了!那是一洼子水,可惜污了他的新裙子了。”……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忽见众人跑了,只剩了香菱一个,低头弄裙。因问:“怎么散了?”香菱便说:“我有一枝夫妻蕙,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因此闹起来,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宝玉笑道:“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口内说,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香菱道:“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香菱想了一想有理,便点头笑道:“就是这样罢了,别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蹧蹋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香菱听了这话,却碰在心坎儿上,反倒喜欢起来……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你瞧瞧,你这手弄的泥乌苔滑的,还不快洗去。”宝玉笑着,方起身走了去洗手。香菱也自走开。二人已走远了数步,香菱复转身回来叫住宝玉。……香菱方向宝玉道:“裙子的事,可别和你哥哥(薛蟠)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呢。”
在第七十九回中,贾宝玉当迎春许配给孙绍祖,搬出了大观园后,贾宝玉感叹园中又少了一个好姑娘,便经常到紫菱洲那边徘徊。他心中悲伤,写了一首诗,头四句是:“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宝玉刚吟完诗,香菱就在他面前出现了,香菱高兴地和他说起了薛蟠将要迎娶夏金桂的事来。贾宝玉隐隐地预感到这个夏金桂不是善茬,暗自为香菱的命运担心。
之后,贾宝玉听闻香菱被夏金桂陷害,惨遭薛蟠毒打,更是焦虑万分,竟然到天齐庙中找王道士要治疗夏金桂嫉妒的药方,心中思念香菱之情,跃然于行。其盼望夫妻蕙与并蒂菱的好事成真之心愿,显而易见。
4、香菱与秋菱的名字变换,源于夏金桂的嫉妒。
当长得既美艳又神似秦可卿的香菱,被卖入薛家之初还算过上了一段好日子。可是,自从夏金桂嫁到薛家后,香菱的生活就有些跌宕起伏了。在第八十回,作者写金桂听了香菱回说是薛宝钗取的名字后,“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哼了两声,拍着手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也香,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者,忙指着香菱的脸儿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直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赔罪说……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香菱改成秋菱。
第八十五回写道:“这宝钗方劝薛姨妈,那里金桂趁空儿抓住香菱”,此处又把秋菱改成香菱。
5、英莲的名字复原,并引出全书核心事件。
第一百零三回,作者写夏金桂在汤碗里放砒霜想毒死香菱,但由于丫鬟宝蟾移动了汤碗,阴差阳错地让夏金桂药死了自己,香菱得以死里逃生,继而恢复了英莲原名。
第一百二十回写甄士隐对贾雨村道:“老先生有所不知,小女英莲幼遭尘劫,老先生初任之时曾经判断。今归薛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此时正是尘缘脱尽之时,只好接引接引。”
“产难完劫”的意思是,甄英莲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浩劫后,完美结局。而这种劫难太关键了,庚辰本《石头记》第二十二回有畸笏叟于丁亥夏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按照作者的谐音法,薛林谐音血淋,血淋的意思是说那时发生的鲜血淋漓的历史事件,是为了争夺国家政权,用玉玺作象征。“成王败寇”是甄玉、宝玉之引申论,也是真假宝玉之生动形象的精辟表述,而且是“执笔人本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写成《红楼梦》中的闺阁昭传告诉世人,明清朝代鼎革时期发生过一件绝密大事——英莲生了宝玉的“遗腹子”(另一个丈夫的儿子),“以承宗祧”,当了新皇帝,替汉人“窃回”宝玉!
第十九回作者借宝玉之口,所讲的那个小耗子变成“香玉”窃玉的故事,就是暗示林黛玉的原型人物董小宛,运用“分身法”,神不知鬼不觉地完美成了“暗度陈仓”,汉人重新执掌乾坤的伟大事业。
第五回写饮酒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此处的“或”,可以解读为一只曲子,只咏叹一人,感怀一事。融会全书精髓,更应该把上句解读为,十二支曲子,只咏叹一人,感怀一事。因为“或”在古文中作动词时通“惑”,为迷惑之意。也就是说十二支曲在表象上是为金陵十二钗各谱一曲,实际上是为女主角的分身谱曲。
在《红楼梦》全书中,作者用分身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黛玉、宝钗、元春、可卿、李纨、袭人、晴雯、巧姐等名称不同的小说人物,把发生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事件,捏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董小宛入宫,完成“西施沼吴”大业的惊天动地故事。
6. 在金陵十二钗原型“秦淮八艳”中,乳名英莲者是董小宛。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余怀(1616~1696),在他撰写的笔记小说《板桥杂记》中,记载了当年秦淮河畔歌伎、妓女中的艳丽人物。现抄写如下:(1)郑妥娘如英,小名妥娘。(2)尹春,字子春。(3)李十娘,名湘,字雪衣。(4)葛娘,字蕊芳。(5)李大娘,一名小大,字宛君。(6)顾媚,字眉生,又名眉莊。(7)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8)卞赛,一曰赛赛,自称玉京。(9)范珏,字双玉。(10)顿文(琴心),字少文。(11)马娇,字婉容。(12)顾喜,一名小喜。(13)董年,秦淮绝色,与小宛姐妹行。(14)李香(香君)。(15)王月,字薇波。(16)王节。(17)寇湄,字白门。(18)张魁,字修我。(19)李贞麗。
运用逻辑判断中的排除法,在这19人的名字中速解,与《红楼梦》中甄士隐之女乳名英莲,能联系上的只有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幼小的青莲,乳名英莲,恰如其分。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在“姑苏”两字的旁边,脂砚斋侧批“是金陵”三字。这里明显提醒读者注意,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应该是在谐音成首当其冲的金陵“娼门”林立的贡院前秦淮河畔。这里的“娼门”中隐藏了一个甄士隐(即真事隐)的女儿乳名英莲,她自小被拐卖,成为歌伎后,走了一条苦难深重的悲惨人生路。
7、薛蟠被隐射为顺治皇帝。
《红楼梦》第四回写道:“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
依作者把甄士隐化为真事隐之例,“皇商”则应谐音“皇上”。第四十七回的回目中,称薛蟠为“呆霸王”。第七十九回的回目中,写薛蟠的表字“文龙”,即表示薛蟠本名的意义就是“蟠龙”,寓意为人中龙凤,是皇帝权威的象征。
书中写薛蝌是薛蟠的堂弟,蟠和蝌字都有虫字偏旁。联系“孽”字去“子”则为“薛”的含义全面分析,说明作者十分讨厌北番青(谐音清)蛙之子蝌蚪类小爬虫。
第四回写“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景之意。”作者用“游览上国风景”中的“上国”之词,字面上似乎透露的是藩属国蟠龙类人物朝拜宗主国之意,其深层次的寓意是说这个“呆霸王”之行,犹如“虎兕出于柙”,他觊觎着大明江山!
在第二十八回中写林黛玉有病,用王大夫开的药方,吃的“天王补心丹”,其中“定要头上带过的”珍珠,凤姐道:“上月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库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在此处作者用“天王”一词是有寓意的,人世间的“天王”就是皇帝,“天王”后就是皇后。由这段内容看出,作者把薛蟠和林黛玉隐喻成皇帝和皇后,他们生的病和吃点药都一样。凤姐用“一块三尺上用大红库纱”包珍珠。这“上用”一词,是写皇帝生活的专用词。上述内容说明:一是作者确实把薛蟠隐喻为皇帝,其意图指向明末清初的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二是把林黛玉隐喻为皇后。
第二十五回,作者专门对薛蟠看见林黛玉后的姿态,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书中写道:“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燥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第六十七回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其中内容有薛蟠笑着道:“那一箱是给妹妹带的。”还有“且说宝钗到了自己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的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分一分配合妥当……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这边姐妹诸人都收了东西,赏赐来使,说‘见面再谢’。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由此反映出林黛玉由衷感谢薛蟠善解人意。在薛蟠与林黛玉之间,郎有意妹有情,只是一般读者不能洞察而已。
8.《红楼梦》中大多诗句隐含作者思念董小宛之情。
只要读者真正明白《红楼梦》的真事隐,那么贯穿全书所载诗词中的“怀金悼玉”之情,就会透彻明亮地展现在眼前。今仅撷取滔滔爱河中的几朵浪花,与大家共同欣赏。
(一)借探春《咏白海棠》眷念董白。
在第三十七回,作者借探春之口在诗社作诗《咏白海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这首诗的关键在首联的第一句,即“斜阳寒草带重门”。斜阳,意即在日字上面加一斜撇(丿),成为“白”。寒草带重门,表意是秋草连接着重重的院门。其寓意是“草”字加“重”字,组合成草头“董”字。全句寓意指向深切思念董白。
(二)借香菱学写咏月诗眷念董白。
在第四十八、四十九回中,香菱共作了三首咏月诗。经过前面两首诗的探索之后,香菱终于摸到了做诗的门径,第三首诗出,顿放异彩,成为一首真正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诗的内容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诗中核心秘密在“一片砧敲千里白”之句。“千里白”与“千里草”相关。砧是草木之质,草与“千里白”组合成“董白”一词。再与“缘何不使永团圆”对接,就明白全诗的主旨,就是冒辟疆期盼与董白团圆。
(三)借用第五十回中的“葭動”眷念董白
该回写众女子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时,有段含义极深的内容,蕴含在李绮的句中,即“年稔府粱饶,葭動灰飞管。”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葭動”。葭字的意思,是初生的水中之草——芦苇。葭動,就是草動,而作者对其赋予了极深的含义。如果把“草”字头与“動”字的左边组合成一个新字,就是董字。况且,動和董字也是谐音字。
另外有一个蒹字,意思是没长穗的芦苇。与葭字的含义相近,都是水中草芦苇的代词。而意义相似的蒹和葭字,又与古诗《蒹葭》密切联系。《蒹葭》古诗的作者为先秦·无名氏。《红楼梦》的作者用大观园女子之口,借芦苇之物,诉说怀念离别者的深衷。古诗中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段短句,开头都是“宛”字。与上文的“董”字,组合成“董宛”一词。
由于“葭”字的意思,是初生的芦苇。“蒹”字的意思,是没长穗的芦苇。都是没有成熟的“小”芦苇。所以窥测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用“葭動”来表达思念进入清宫的董小宛。
《冒辟疆全集》第1439页,在载冒襄《和同束先生七夕匿峰庐排律十五韵》中,就有“菡萏(古称“水芙蓉”)天将曙,蒹葭水一方。”之句,意为“水芙蓉”青莲即董小宛,将迎来曙光。
(四)借黛玉拈榛瓤射覆眷念董白。
第六十二回写有一句诗:“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书中写众人在大观园红香圃内为贾宝玉、宝琴、平儿等4个人摆了生日寿宴酒,期间以“射覆”娱乐。宴席上行酒令轮到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瓤时,道出“酒底”:“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榛”与“砧”音同而义异,作者写这句设问式“酒底”语,有意提醒读者要特别留心“砧”字。意在强调,由可以食用的榛子,联系到隔院砧木捣衣服发出咚咚的声音,咚与“董”为谐音,是作者的意图所在。“万户捣衣声”,源自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的《子夜吴歌》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酒底”的含意是,作者眷念着有情之人——“砧木捣衣声之‘咚’(谐音董)”,并借用了李白的字“白”和号“青莲”,企盼早日扫平“胡虏”后,夫妻团圆。也寓意着董白的去向——已经落入胡虏手中,即进入满清宫廷。
由此看出,当时冒辟疆反清廷思念爱姬董白(董青莲)的情结深藏在“酒底”之中。
ty_1448544362023-03-24 18:34:30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