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安德海出京,大船上悬挂一面旗,旗上画有一动物引来杀身之祸

楼主:清風明月逍遙客 字数:1909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2日咸丰帝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后,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 (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全部被付之一炬。特别是圆明园的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一年后,体弱多病、心力憔悴的咸丰帝,31岁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

咸丰帝遗命6岁的皇子载淳继位,并派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辅弼幼主,年号“祺祥”。皇后钮祜禄氏尊徽号“慈安”,晋为慈安太后;懿贵妃那拉氏尊徽号“慈禧”,晋为慈禧太后。

在处理朝政中,载垣、肃顺等人与慈安、慈禧产生了严重矛盾。为了打倒顾命八大臣,慈安、慈禧密谋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宫廷政变,掌握了大权,史称“祺祥政变”。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更是慈禧掌权晚清四十七年的开始。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政变中,有一个太监功不可没,此人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安德海。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22岁的叶赫那拉氏因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同治帝)而由懿嫔升为懿妃,后又晋升为懿贵妃。当时懿贵妃住在西六宫的储秀宫,有14名太监为其服务,领头的是两名八品侍监,其中一个就是安德海。

在承德避暑山庄,慈禧为了与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䜣联络,使出苦肉计。明着让安德海与慈安的宫女双喜发生口角,慈禧命慎刑司掌刑,并将其送回京城等候处置。暗地里安德海将慈安、慈禧给恭亲王的密旨带回京城。18岁的安德海因送信有功,被封为长春宫的总管,授六品顶戴,人称安大总管或安二爷。此后,安德海的所作所为堪比明末的魏忠贤。

同治八年,两宫太后开始为14岁的载淳筹办大婚。许多东西须到江南去置办,安德海在慈禧的默许下,以采购询价为名下江南,一则游山玩水搜刮钱财,二来将自己多年来贪污的金银珠宝倒卖出手,从中渔利。不曾想,安德海刚出京城走到山东这个地界,就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获。

丁宝桢认为,安德海乘船南下时,在船头竖了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大旗上还各有一小旗,旗上画着一个太阳,太阳中间一只三条腿的乌鸦。

“日中有三足乌”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幸有三足乌为之使”,注解是“三足乌青鸟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安德海挂这面旗的意思就是暗示人们我是“为之使”的钦差,而“西王母”就是慈禧西太后也,“为西王母取食”就是奉懿旨来办事的。

殊不知,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是异常严格的,坚决防止太监干预朝政,如有犯者,多会被处以极刑。《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仅为六品蓝翎太监的安德海,仗着慈禧的撑腰,竟然致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大摇大摆,前呼后拥,明目张胆的出京。安德海原想借此旗这“日中有三足乌”狐假虎威,招摇撞骗。

尽管安德海有错,但丁宝桢敢杀一个在慈禧身边红的发紫的权监,恐怕也不会仅仅是因为一面旗、一个规定。

正所谓“人红容易飘”,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比如同治帝载淳就恨安德海。

载淳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安德海就密告慈禧;载淳淘气贪玩不听话,安德海就打着慈禧旗号教训;载淳出现过错,安德海就添油加醋告诉慈禧。幼小的载淳曾问身边人:“我当了皇上,能说杀谁就杀谁吗?”贴身太监问要杀谁,载淳在其手上写了“小安子”。

比如朝中大臣也恨安德海。

安德海常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说大臣们的坏话。他故意挑拨慈禧与奕䜣的关系,编撰奕䜣的虚构故事,叔嫂离心,奕䜣被罢黜议政王,赶出军机处,这都与安德海的离间有很大关系。他干的坏事朝中王公大巨们都清楚,虽恨得咬牙切齿的但慑于慈禧,一时间谁也奈何他不得。

丁宝桢抓好安德海后,立刻拟密折报告同治帝载淳。载淳立即到长春宫绥寿殿去找慈安商量。慈安早知载淳有剪除安德海之意,同时也认为安确是一大祸害。慈安便以慈禧最近身体欠佳为由,建议让皇帝看奏折,学习政事。慈禧蒙在鼓里也就同意,就传懿旨:内奏处的黄匣子先送给皇帝、让皇帝每天下了书房到自己的翊坤宫看奏折。

机会难得,载淳决定抄安德海的家,斩安德海的头,而且怕生出变故,要求旨意必须一天内送达不得延误。

不过,慈禧还是很快得知安德海被抄家的消息,当面责备载淳。然而载淳早有准备,讲出了“日中三足乌”的事情。弄清楚来龙去脉后,慈禧既是惋惜心疼,也是被气得头晕目眩,事已至此,也只好咎由自取。

丁宝桢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清風明月逍遙客2023-03-20 08:22: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