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参加的农民起义,朱元璋却始终不承认自己夺取的是元朝天下

楼主:清風明月逍遙客 字数:1593字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公元1271年忽必烈于建立元朝,仅仅几十年里,在皇位继承紊乱、汉化迟滞、官员腐败、权臣干政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在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五月,爆发了全国性的元末农民战争。

1352年,25岁的濠州人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一个游食四方的和尚变成了一名起义军战士。

不过,朱元璋参加革命也并不是自愿的。当郭子兴的起义军攻下濠州后,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的态度还是很动摇犹豫的,在占卜求神也无结果的情况下,恰在此时,有人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情况下,他才决定参加起义军。后来,朱元璋回忆这段经过时说:“至正十二年,天下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这个“掠”字,倒是道出了他被迫参加起义军的真实心情。

起义后的朱元璋,在众多农民中表现突出,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担任郭的亲兵卫队长,成为郭的得力助手。在郭子兴的培养下,朱元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在郭病故后,成为了郭部的实际领导者。所以,郭子兴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朱元璋仍对其念念不忘,并下旨为郭建庙立碑,岁时奉祀。

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部渡江南下。自此而后,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完成统一江南,为开国奠定了基础。

渡江以前,朱元璋部归附韩林儿、刘福通为首的宋政权。渡江以后,他也一直打着宋政权的旗号。宋政权领导的起义军提出复宋的口号。非常明显。就是要推翻元朝的统治。

但是,朱元璋渡江作战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开展反元斗争,而是为了取得一定的地盘,他利用元军与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厮杀之际,在元朝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如浙西、东的部分地区和江东大部扩展势力。但是朱元璋对安庆城却是按兵不动,因为安庆地处长江北岸,形势险要,元朝守将余阙以凶悍顽固闻名,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而如果攻下安庆,将会大大推动南方的反元斗争。然而,朱元璋把主要力量都用于与张士诚、陈友谅争夺地盘上。

对于那些顽抗到底的元朝将领和官僚,朱元璋总是赞赏备至,誉之为“忠臣”、“义士”。对于那些被俘而不愿投降的元朝官员,朱元璋认为:“为人臣者,各为其主”,或则礼遣出境,或则纵走不追。这与其他农民起义军通常所采取的不降即杀的方针,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1359年元军利用宋政权主力北伐兵力分散的机会,攻陷其都城汴梁(开封),宋政权受到很大挫折。朱元璋不但不派军队支援,反而私下派人去元军统帅察罕帖木儿处“通好”,向元朝表示愿意投降。元朝政府派遣使节向朱元璋“招安”,赠送其“龙衣、御酒、八宝顶帽”、任命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只是由于察罕帖木儿在山东遇刺,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继为统帅,军心动乱,无暇南顾。而朱元璋也是权衡利弊后,才没有接受招安。

五百年后,清朝末年在浙江临海出土1364年的《方国璋神道碑铭》,碑文作者是元朝翰林学士张翥,书写者是元朝的中书参知政事危素。碑文中所述正是元朝确实对朱元璋进行过“招安”,而“招安”又是朱元璋主动要求的。

朱元璋对于反元斗争可以说是一贯消极的,对元朝的态度也是很暧昧的。

其一,他认为元朝的统治是合理的。元朝的统治是奉天承运,是上天安排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复宋,就是否认元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朱元璋强调元朝统治的合理性,也就是否定了农民起义。

其二,他参加起义军不是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而是形势所逼。他一再申明自己“取天下于群雄,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说我不是从元朝而是从群雄手中夺得天下的。所以,明朝编写的《元史》始终贯穿朱元璋的这一意旨,强调“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明从而取之。”

纵观历史,元朝政府最后是被朱元璋的军队所消灭的,但这并不是农民起义战争的胜利,而是大明皇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胜利,换句话说是封建统一战争的胜利。


清風明月逍遙客2023-03-15 09:04: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