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全民享有,是解决人口危机,经济内需的唯一钥匙!(终极版)

楼主:潜川农夫 字数:5295字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2023年,中国人口迎来了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就像等待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并未引起大的反响,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结婚人数骤减等新闻早已让我们麻木了。

人口的衰落,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的衰落,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没有例外。人生产人的能力,本质就是人创造力的最大体现。当人们不愿意生育下一代,无论是标榜什么“自我实现、价值观”等时尚理由,其本质都是缺乏创造力了。于是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乃至整个社会暮气沉沉。

很多人说美国3亿人,如何发达,印度14亿人却贫穷落后,得出的结论人口少一点好。殊不知,美国成就世界霸权过程,人口从3000万增长到3亿,正因为有3亿之众,美国才能在西方内部竞争者胜出,才能稳稳的驾驭欧洲及西方世界,进而霸权世界。表面上看是只有3亿人,背后是十亿级的西方人口为基础的。而中国如果只剩下3亿人口,也就真的只有这么多人了。在西方数十亿人口之下,将永无出头之日,今天美国打贸易战、科技战我们还能抗争,如果只有3亿人将毫无反抗之力。欧洲的三强的英德法,也是欧洲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也许你会说欧洲诸多小国也很富裕,这是因为在欧洲内部环境下,而中国如果不强了,是根本没有富的机会。同样印度如果只有3亿人,哪有今天的世界地位,3亿人口的印度只能和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小国一样,没有存在感,哪还敢有大国梦。

中国目前虽然还有众多人口,但是人口负增长的一旦开始,何时能刹住呢?人口跌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底反弹吗?这是一厢情愿的。从14亿到7亿到3亿到1亿都有可能,和中国面积差不多的大国,不到1亿人口的不少。 随着人口数量下跌,中国社会的生存环境并不会更好,不同于古代封闭的环境,人少地就多了,今天是全球化竞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和人才减少,市场规模变小,产业链外移,国际竞争力下降,假如中国人口到7亿到3亿,我们日子不会变好,财富不会增加,反而经济衰退,收入减少,越多的人不生育,不生育的文化越大行其道,趋势形成,越难以扭转。要解决出生率问题,是越早越好,已刻不容缓,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了。有预测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只有4.9亿,希望这不会成为现实。

有美国媒体预测,中国的实力已发展到了顶点,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实力将逐渐衰退。不管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美国的恶意是毫不掩饰的,美国一直在不择手段围堵打压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持续恶化,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但是人口在下降,消费力不足,房子卖不动,家电、汽车下乡也下不动了,乡村振兴在推进,但大多数乡村是在持续衰落中的,加上疫情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经济的寒意。

如何解决人口和经济内需问题,特别是人口问题,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人是一切的根本,人口出生率不能止跌或实现增长,刺激内需,发展新基建,建设产业新城都是刷经济数据而已,没有足够的人口在底层支撑,一切都是泡沫,因为生产的是人,消费的也是人,这是简单且朴素的道理,但学了经济学复杂高深的道理,却往往忽略最基本常识。

经济是以人的欲望为推动力,过去大家有奋斗的强烈愿望,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要用上冰箱彩电,要住上楼房,要开上汽车,中国经济因此飞速发展几十年。但今天年轻人不意愿生育,消费欲望低迷,没有奋斗的动力,只有躺平的欲望,低欲望社会正在慢慢形成,经济也就必然走向衰落。

人口,经济困境的根源是人,是人没有了改善生活的欲望,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于是解决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燃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所在!

今天的中国人不是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被重重的压抑了,造成这个压抑的这就是房地产,近几十年,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极大丰富,衣食住行,唯有住居条件是变差了,房价昂贵是其次,最主要是居住体验太差,密集高楼的一间间鸽子笼或者说蜂巢,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家,狭小局促,不接地气。这样的住宅是反人性的。

中国人的传统住房,都是一个独立的房子,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有天井,有钱人是深宅大院,穷人也有篱笆墙,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有一块脚踏实地的“领土”,有一片四角的天空,在院子里搜罗小虫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 春天能听蛙叫,夏天能看繁星。长大后,房前屋后都满是儿时的记忆,这样的人是有根的。

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住在一间间高楼的格子笼里,奋斗的年轻人住还可以,7.80岁的老人住在这样高楼上,显得的孤独和残忍,孩子住在高楼里,活动空间狭小,与自然隔离,不接地气、压抑局促。中国人想住的更好的强烈的愿望被压抑了,渐渐的大家也觉得理所当然,中国人口太多,城市土地有限,只能住这样。但其实并不是,我们是有这个条件的,没有条件也是可以创造条件的,响应中国人对住的更好的强烈欲望,是今天解决人口和经济问题的钥匙,唯一的钥匙。

而且是有时间窗口的,如果再等20年,中国的社会真成了低欲望社会,对房子的渴望也消失,住哪无所谓,只要能放一张床,能躺下刷手机即可时候,经济也就无药可救了。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为人服务了,人都没有欲望了,无异于釜底抽薪。

响应中国人对住的更好的真实、强烈、有效的需求,是解决人口和经济问题的钥匙,且时不我待,机不可失。那如何才能实现呢?我的思路大致如下:

“宅基地”全民普及,以家庭为单位,达到一定人口数量的家庭,法律赋予享受宅基地的权利,如5口之家,或者有2个未成年子女的4口之家。 法律赋予了权利,不代表就有了一块实际的宅基地,接下来就是释放出宅基地,从乡村到城市逐步进行,初期宅基地只能满足三孩及以上家庭,后逐渐覆盖所有二孩家庭,有序渐进的过程。

满足条件且愿意落户乡村的可直接划一块宅基地自建房即可,而大城市模式可以这样:在城市50-100公里范围内,新建住宅区,每个住宅区可5万套住宅房屋,容纳人口20万左右,大约县城规模,居住区内家庭住宅都是独立带院子的房子,规划布局美观合理,学校、医院等配套措施一应俱全,在居住区的中心,有轻轨或高铁车站,直达大城市的中心,实现半个小时之内的通勤。

居住区的房子,只有享受宅基地的家庭可以购买,且每个家庭成员的名下只能有一套房子,价格便宜,宅基地是自己的享受的权利,房价就是房屋造价。如果换房,原宅基地需要交回。
这样的政策施行,将引起一波全民换房潮,对经济带动是难以想象的,除了带动建筑业,装修行业,家电行业,还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了自家的屋顶,怎么也的装太阳能发电,可带动光伏产业,有车库,充电桩,一个家庭得有2-3台电动汽车吧,而且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新的设备会出现,都需要有空间的支持,目前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鸽子笼般的居住空间,已经制约了消费需求,如停车位的稀缺,就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增长,过20年,汽车极可能会像手机一样,人手一部,但是停车位无法支持。全民换房,这将是持续30年的巨大内需,可带动经济实现内循环。对于政府可增加财政收入,虽然没有了卖土地的钱,但税收的钱大大增加。另外就是房产税可以名正言顺的收了,未来的房子,将分为宅基地的家庭住宅房和商品房,住宅房免税,而所有商品房均需交税。

同时可引导一个家庭至少生两个孩子,生一个孩子的家庭只能住城市里的商品房鸽子笼,价格高,生活环境差,教育条件差,还要交房产税。而生两个孩子,就可以住上独门独院的别墅,价格便宜,环境舒适,生活便捷,交通便利,爷爷奶奶一大家子在一起可以其乐融融,这是城市的鸽子笼所不能比拟的,这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

影响人口出生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钱,韩国、日本等低出生率亚洲国家,能想到的激励方法都用了,但无效,说明病因找错了。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有限空间,房子不断往高空中发展,城市人口的密度过大,人自然排斥人,排斥生育,这是大自然的调节规律。

不从底层去动房地产逻辑,要提高生育率,是做不到的,日本和韩国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虽然极低的生育率,甚至引起亡国灭种的担忧。但是他们是动不了房地产,因为资本是不允许的。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全民换房”可大大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提高生活品质,城市里的商品住房将不再是刚需了,年轻人刚结婚可以租房子,当生了二个孩子后,可以用便宜的价格够买正真属于家庭的房子。 房子将不再是背在年轻人身上枷锁了,不再是要掏空几代人积蓄,不再是获得丈母娘同意的必备条件了。这将大大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育意愿。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担忧,这么搞,楼市会顷刻崩盘,经济是承受不起的。我觉得对楼市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很大,理由如下:

1.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是覆盖三孩以上家庭,数量是很少的,最终全面覆盖二孩家庭。估计的10-20年的时间。

2.房价高企的地方,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因为城市体量,以及布局问题,未必有实施的条件。可以将一线大城市排除在外,大城市的房价将不受影响。

3.初期实施,除了满足人口条件,也会有户籍地的限制,对于外来人口多的一些城市,影响也是有限的。

4.而对于一些中小城市,房价本身不太贵,且房价的跌落已经在心里预期之内了。

以上,您也许赞同我的想法,觉得好是好,但并不现实,中国人多地少,人人都要住别墅,那要占用多少耕地。这种担忧是对的,但其实中国土地是完全足够的,就算不够,也能,这个问题,需要另开一个帖子讨论。
总之解决人口、经济困境,“全民换房”是当下唯一的钥匙,中国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全民享有宅基地,应该实行,也能实行,让中国人从城市的鸽子笼搬下来,住进传统独门独院的住宅,提高幸福感,促进生育率,并带动全民换房的巨大内需,一块小小的宅基地,代价极小,收益极大,利国利民!



补充篇:

高楼蜂巢式的住房,除了扼杀了生育率,抑制消费,而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但因这个问题比较主观,可能有争议,故没放在正文里面。但是主观的感受,有时更能穿透复杂,直达本质!

院子的缺失对人心理影响,院子普遍存在反应了人的精神需求,家是一个次第的过程,卧室是完全私密的空间,客厅是半私密的,院子是半开放的,外面是完全开放的。从私密-半私密-半开放-完全开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精神是放松,而现在人住的高楼,从室外进了家门,从开放立刻转为封闭,而出门同样是状态突变,从封闭到开放,没有过渡,我们在进门、出门之间总是不断的抗拒之中。
人口居住过于密集,人与人之间就是戒备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大城市隔壁或对门住了多年,也互补认识,就是因为人口密集,所见到处是人,人自然就对人有排斥,有戒备,可能面带微笑,可能见面寒暄,但是无法深入交流的,就像心的某一个开关是关闭的,于是对于结婚,对于生育也自然是一样的排斥。而当人密度小,人周围更多气息来自天地自然,我们心是敞开的,对人也是接纳的,是平和的。
大城市的高密度,对人一种强刺激,在大城市呆过的人,再回到小地方,会有落寞的不适应,但是这样的强刺激,是消耗人的精神的,始终在这样的刺激下,就像产生耐药性一样,人最终将走向低欲望社会,失去向上的动力。
我们看80年代、90年代的电影、电视剧。人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芒,今天却再难以寻找了,因为今天时刻处在一个到处都是人的强刺激的环境中,人的精神时刻都是消耗,哪还有光芒。最近例子就是香港,居住最拥挤的城市,也是一片文化沙漠,而曾经香港电影辉煌,明星灿烂,当几百万人拥挤狭小的居住空间里,慢慢的也剩下躁动不安,哪还有精神沉淀。
孩子们生长在独立的带院子的房子里,有一块脚踏实地的“领土”,有一片能放松的四角的天空,在院子里搜罗小虫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 春天能听蛙叫,夏天能看繁星,能和天地独白,能和四季对话,有这样的童年是幸运的,长大以后,孩子们眼里才有光芒,心中才有星辰大海。
经常有人感慨,为何过去的孩子打也打的,骂也骂的,而现在却不敢打骂了,动不动就出现心理问题。专家学者也有各种解释。直到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怀旧视频,我才恍然大悟,一个小男孩赤脚在飞奔,还在扭头回看,后面是拿在棍子追的母亲,引起了一众70、80后的童年记忆。我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词:逃出升天。跑出屋子,外面是广阔的天地自然,什么情绪在这天地间很快能化解,要是再碰到几个小伙伴,那更是很快治愈了。而现在的孩子能往哪里跑?只能从客厅跑到餐厅,情绪难以消解,心理自然易出问题。
娘炮文化,是当下社会一个独特现象,这也和住高楼不接地气有关,人和动物一样都有领土意识,当我们脚踏在广博的大地之上,是能激发男人的征服和保护欲望。 而同样土地的厚重能让女人们温婉安宁,而如今我们都住在半空中高楼的一个个狭小格子间中,不接地气, 让男人生长没有方向,女人也没有了根基。 “接地气”这个词的出现,并被广泛的使用,本身就说明一种感受的存在。我们今天是普遍不接地气。
总之从人的精神需求上说,我们必须从高楼上搬下来,回归到传统的带院子的住宅。如果整个社会,都住在一座座高楼的格子间里,拥挤的像蜂巢一般,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也将不断在消耗,国家和民族也将逐渐失去创造力。

潜川农夫2023-03-14 19:22:15 发布在 天涯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