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楼主:北海扶摇 字数:11075字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奉献

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爱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不停的问
我不停的找
不停的想
白鸽奉献给蓝天
星光奉献给长夜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小孩
雨季奉献给大地
岁月奉献给季节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爹娘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不停的问
我不停的找
不停的想



1.众生相:夫妻,亲戚,父母

2022年是Z大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正好赶上五一,好多同学都特意回来了。我留校任教,成了这次大聚会的联络官,五一前夜,我们回到读书时常去的那家小饭馆,酒足饭饱,有人提议在校园里漫步,怀旧一番。走过教学楼,走过文科楼,走过大礼堂,走过操场,走过小超市,最后走到了研究生宿舍。大家纷纷回忆起曾经的岁月,越说越有趣,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发现我在楼前一直是沉默的,忽然间都静下来了。因为我们都想到了同一个人。
赵鸿一是我的发小,我的闺蜜,我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校友,我的校友,我最好的朋友。大概很多人也有这样的多重标签的同学或朋友,但很少人会像我和鸿一这样,我们是邻居,隔壁的邻居。
我家邻居是赵有志赵师傅一家。在我们小时候,哦,对了,我们都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们这条街其实是典型的南方小镇,主要就是两三条街,店铺和住家是都是楼下楼上的。赵师傅之所以是赵师傅,是因为那时候都称呼师傅。
其实跟我要好的是他们家女儿,赵鸿一,我们同岁,只差一个月。她有个弟弟,赵鹏远,比她小两岁,我也有个弟弟,比我小三岁。所以大家都在一起玩。其实那时整条街都是在一起玩的。端着饭碗从街头到街尾,一边吃一边玩。黄昏时,家里的妈妈或姐姐就会对着街上大喊我们这些小孩子回来,尽管喊的时候是看不到我们在哪,反正我们听到就会回去。不过,说起来,她们喊的内容,现在我说出来,实在好笑。恐怕我们的姐姐们,自己都会不好意思承认当时会在街上大喊:小明,快回来洗屁股了!是的,你没听错。那时没有所谓热水器,除了夏天是一桶凉水冲下来,其他季节都是烧一锅水一家人用,洗脸洗脚和洗屁股。至于为什么她们喊的是洗屁股,而不是洗脸或洗脚,我就说不上来了。
赵师傅家开的是一个小铺子。经营这家铺子的是鸿一的妈妈李辛兰。这样大小的铺子在镇上每条街上都会有好多家。有的连着,有的隔开几家。那时候,并不像现在这么车水马龙,家家都开着门,随时可以来来去去,聊上几句。小孩子更是可以如入无人之境。大人在自己家做饭,说话,根本不会去注意旁边多了一两个邻居家的小孩。不过,大人似乎都有这样的通病,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就算当时不懂,现在想起来也明白了。就是这样,我现在才能回想起来,那时他们说的话。特别是那些每天每日,年复一年的话。
只要我一想到赵师傅,脑子里立刻跳出一句话:要是我上了大学!不知道会怎样!其实这句话后面还往往跟着一连串的推理:我肯定比那些人强!这句话,恐怕就算不是天天,也是隔不了一两天就会说起来,然后跟着一大篇自己的伟大成就的东西。这么说大概感觉不强烈吧,那么你想想,一个人的一生中,漫长的几十年里,总是重复着同样一句话,心里该是怎样的执念。我到今天,从头回想起,才意识到这是一句多么可怕的话!固然话本身毫无可怕之处,可是你想想天长地久地被重复着,会是怎样的效果!特别是对那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来说。这不是洗脑是什么?
我小时候就很清楚为什么赵师傅这样说。赵师傅,是大家对赵鸿一的爸爸的称呼。那个年代,都流行这么叫。虽然同志是一个普遍概念,按理说是通用称呼,但其实具体使用是划分群体的。工厂的工人就是师傅,干部才是同志。一般大家不会把农民称为同志,也不会称为师傅。只要你不是干部,也不是农民。没有人会管干部叫师傅,但是也不会管农民叫师傅。兰花的爸爸介于两者之间。他不是农民,因为他是吃商品粮的,这是他的身份加分项。这也是为什么赵鸿一妈妈会嫁给他的原因。因为赵鸿一的妈妈是吃农村粮的。五十年代出生的很多人,都下放到农村了。那时赵师傅只有十几岁,到了村里,人家把他当强劳动力使唤,因为村里的犁田的牛不够,就把套牛的绳子套在他身上,让他犁田,作为牛的替代品。说替代品应该不准确,应该是替代人。这种忆苦思甜,赵师傅是乐此不疲。当然,这个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连我想到都觉得有种悲痛。更不用说赵鸿一了。想到自己的爸爸曾经被人像牲口一样拴着绳子使唤,怎能不心疼?后来,赵鸿一看到“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像字可以去掉。因为这不是像牲口,而就是牲口。这是赵师傅苦难屈辱的回忆,是他可以向世界希望更多东西的条件。这也是鸿一会心疼父亲的原因,也是父亲觉得可以要儿女吃苦牺牲的底气。
在农村苦熬几年之后,赵师傅等来了招工的政策。他其实只有小学文凭,能招上工就不错了。也没有什么背景关系,于是招去了一个乡下的工厂。没有读完小学。据说当时交不起学费,虽然没有几块钱,但是家里愣是拿不出来。估计当时学校老师听了并没有热情洋溢地说学费不交没关系,先来上学吧。总之赵师傅从此离开了学校。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恨。这种遗恨转变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憎恶和藐视。“不过是当老师的!“”后来的工作问题解决得艰难,总是归结到学历太低,这就成了他要求女儿和儿子出人头地的依据:我就是没条件读书。我要是读了书,我要是上了大学,怎么会像你们这样没出息!不知道多发达!
赵师傅的发达,其实就是当官。其实他观念里有着很矛盾的结合。作为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他有着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的由衷热爱,对国民党的切齿痛恨。所以到后来看电视剧,都是只看地下党的,而且非常紧张地下党会被国民党抓住。不论是我们小时候,只有小小黑白电视,还是现在大屏幕液晶电视,只要你走进去他们家,一定是在看地下党的故事。即使言情剧等等铺天盖地无数选择。同时,他又有着非常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当官才算出人头地。
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很难确定。后来成为执念,恐怕和他招工有关。他招工并不如意。下放在农村吃苦很多年,当然都想着回到城里。可是他被招工招上的工厂还是在乡下,这对找对象也是不利的。说起来,他在农村能吃苦,到了工厂当然也能。而且既然进了工厂,有了正式工作,那么前景是有的,只要自己拼命干就好了。于是他果然拼命干,干了好几年,可以考试提干了。他是下了决心要考上,而且认为自己应该可以考上,因为放眼望去,厂里的人似乎水平都不如他。自从悲壮地退学后,他还是会时不时地借点书来看。理科的看不懂,文科的书还是看了一点。比那些从不读书看报的人强多了。然而,他并没有考上。
赵师傅之所以坚信自己能考上,还有一个原因。他在乡下下放时极度苦闷,前途渺茫,听说有人会算命,说是准的很,他去算了一回。算命的说他命里是带了官印来的,还说他二十岁之前会有一次火灾,只要这次过关了,他就平步青云了。当时只不过是玩笑一场,换作别人也就姑妄听之。真的没想到,十八岁那年,他作为知青,住在村里的会计家,他躺在蚊帐里看书,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起风了,总之蚊帐被旁边桌上的蜡烛烧着了,床铺上垫了稻草,于是整个烧着了。年轻贪睡,还是隔壁的会计阿伯惊醒了,赶过来把他拉出来,然后大家都醒了,一起提水过来扑灭了火。当时年轻的赵师傅当然是惊魂不定,但是清醒之后,忽然高兴起来,因为他想起了大仙的话,并对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既然他逃过了此难,那么他的官印肯定也是有的了。唐僧通过了要求的九九八十一难不也修成正果了嘛。于是他对未来不再迷茫,非常乐观非常坚定。同时对会计阿伯感激涕零,不仅当时说了发自肺腑的感恩的话,心里还暗暗下决心将来自己发达了一定要报答阿伯。
可是推理也只是推理。预言只是预言。只要没有变成现实,它在现实里就不存在。赵师傅依然只是工人。除了领导会亲切地叫他小赵,他一直是赵师傅。他希望尽快地成为赵同志,坐在办公室里。
预言一直没有成为现实。这中间又发生了不得不发生的事情:人生大事。结婚。
赵师傅既然有着远大前景,当然不愿意将就自己的婚事。他也是看了苏联爱情小说的。据说还和一位同村的上海下放女知青有种朦胧关系。当然如果你问下文,那自然是没有。因为他是长子,下面还有弟弟,所以结婚是爷爷奶奶希望的。而且着急。据说那个年代,过了二十五岁就算结婚晚了。爷爷上班的单位有人说自己有个乡下亲戚,要不要做个介绍?那边是农村粮,这边是商品粮,似乎不般配,但是赵家穷,而且赵师傅的单位还在乡下。女方自己是农村粮,但她有很多亲戚都在城里。一番衡量,大脑迅速地过一遍,于是爷爷的那位同事就托人带信去乡下,然后未来的鸿一的妈妈就来了。见面的地点就在那位亲戚家。据赵有志的回忆,爷爷也托人带信叫他回来,当然他是不愿意的。不过,孝字当头,他还是去了。以前人家说见一面,或者见几面就定了,好像很仓促,但是赵有志和李辛兰的见面可以说是浮光掠影,没有片言只语。因为李家亲戚有个小客厅兼饭厅,李辛兰当然不会坐在客厅里等他们来。而是坐在里面的卧室的靠窗边的椅子。赵师傅和李辛兰都是远远地看到了这么个人,但是其实长什么样是完全没有看清楚的。说话就更谈不上了。反正条件双方都清楚,其实去之前似乎就大局已定了。赵有志和李家的亲戚客套寒暄了一会儿,据说只有几分钟就走了。留下了爷爷和李家的人在那深入探讨,李辛兰的姐姐,早就嫁到城里了的,当然也在。
后来他们在结婚前见过一次。既然婚事定了下来,赵有志客气地托李家亲戚问李辛兰要不要去他工作的单位看看。于是李辛兰去了一次,还带着亲戚家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这样似乎不那么尴尬。然后就结婚了。从相亲到结婚也不过两个来月的时间。中间关于当时的聘礼,虽然只是做了几件新衣服新被子,以及酒席,虽然只是乡村酒宴,在他们后来的婚姻中成了随时拿出来相互指责或嘲笑对方的某种事实依据。

我不知道别人家的早晨是怎么开始的。我小时候,早上往往是以隔壁的争吵开始的。隔壁,当然就是赵鸿一家。那时镇上的都是老旧的房子,一条街是相连的,隔音是相当糟糕的。如果你以为我们家一听到隔壁夫妻吵架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听清楚人家在吵什么,有什么隐秘或八卦,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就根本就没有人去听。因为,赵有志夫妇吵架的内容实在是太无聊了。你不禁会想,他们好像就是为吵架而吵架。比如,李辛兰把一个用过的包装袋扔掉了,因为比较脏,但是赵师傅却在拎起垃圾桶去倒垃圾时看到了,立刻捡出来,质问李辛兰。赵有志举着那个垃圾袋,直指着自己老婆的脸,说明明还可以继续利用的。两人对骂。他们对骂倒无所谓脏话,也不是要理论出谁是谁非,而是要争出谁赢谁输。我小时候无数次亲临现场看着他们怎么吵,简直是生死大仇,那种声音,简直能把人吓倒。小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奇怪他们有那么多力气去吵架。现在才明白,他们争吵的不是一个塑料袋,而是年深日久的积怨,一触即燃。我从没见过夫妻两人如此相互厌恶的。吵完架他们各自转身走开时,我会看到鸿一爸爸那种极端厌恶的眼神,鸿一妈妈极端鄙视的眼神。这样的眼神在我脑海至今无比清晰。
奇怪的是,每天面对这样的纷争场面,鸿一无动于衷的样子。无论她父母吵成什么样,她都不加入。只是偶尔叹口气。那时候我就发现,她脾气好极了。有时候很奇怪,怎么她的父母这样暴烈,锱铢必较,她却是如此大而化之。说起来也奇怪,她总是温和无争的。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和人起过冲突。交友的亲密程度也是高高的。我从幼儿园就和她同学,小学也同班,初中也同班。
后来我才知道没有什么比几乎每天清晨开始的争吵更让鸿一烦心的了。对鸿一来说,他们在几十年里的几万次争吵,没有一次是必须发生的。很多年以后,鸿一自己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和别人吵过架。任何可能的矛盾或冲突都是平心静气的方式解决的。她往往并不需要所谓压下自己的怒火不让自己爆发之类的,因为她根本就没有火,因为冷眼旁观父母的无休止的争吵,她觉得这些事情根本都是无所谓的。鸿一的父母就像是两个人为了完成社会要求的角色扮演的义务:结为夫妻,生下孩子,所以成立了叫做婚姻的合作社,在此之外他们是无法相容的,也觉得没有必要去容忍对方。
鸿一的妈妈李辛兰当年结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嫁到城里。因为她的姐姐都嫁到城里了。亲戚都在城里,自己当然应该力争上游。可惜她没有赶上招工,所以李辛兰嫁到城里,唯一让人看不上的就是她是农村粮。在六七十年代生活过的人对商品粮太有概念了。如果你在城里而是农村粮,那感觉可能像是六十年代的美国,不小心坐上白人公共汽车的黑人。没有商品粮,没有粮票,等于连吃的都要依靠婆家。她自然不平,因为她长得很好,根本不像所谓的乡下人。而且她家很多亲戚在城里,有的在很好的机关或者国营企业工作。她的二姐,就是陪她来相亲的那位,嫁了个长途汽车司机,赚钱比谁都多,还可以经常从外面带东西回来,这些可以说是彼时彼地有钱也买不来的。哪怕是一袋糖果都是令人眼红的。小时候鸿一觉得爷爷奶奶家是温情脉脉的。但是后来才能体会到那种被鄙视。
其实,老实人的势利比厉害人的势利更伤人心。那时候要吃肉得要肉票,家里一大家当然很少吃肉。终于等到吃肉的那一天,李辛兰吃了第一筷,在挟第二筷的时候,爷爷忽然说,“这可是荤菜。”意义不言而喻。从那之后,在他们家吃饭,李辛兰自己几乎没再下过筷子去夹肉吃。后来家里叔叔要结婚了,双方议婚见面,姑姑做主叫李辛兰不要出来见面。“让有志去就可以了。”姑姑很理所当然地说。我在鸿一家玩的时候都不知道听到后来李辛兰回忆起来多少次说,大嫂都不让去,闻所未闻。姑姑的这种对乡下人的瞧不起随着年岁增加越来越无法控制,因为到后来她的一个女婿家里就是农村的,除了当时婚礼有关的事情不得不见面,她坚定地不和亲家来往。亲家觉得做了亲家至少要上门拜访一次,让女婿问丈母娘哪天有空,姑姑推脱了好几次之后,最后无可推脱,就含含糊糊地应了。到了那一天,姑姑拉着姑丈竟然偷偷跑了。渐渐女儿女婿也不大和他们来往了,这对夫妻也不在乎。在赵家从没有发生过那种后来电视剧里会看到的戏剧冲突,大吵大闹的场面,但是,这种陈述句语气更不留余地,深恨难消。

和婆家人一起住的时候几乎不发生夫妻争吵,只是冷战。但是赵有志调回城里之后,姑姑觉得他们应该自立门户,一副大包大揽的王熙凤派头,安排他们搬出去过。赵有志一直希望可以维持母慈子孝,亲亲睦族的家庭场景,他曾经对外宣言过永远要和父母和弟弟们住在一起。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姐姐会要他们搬出去。赵大志从单位要来的房子其实离爷爷奶奶家也就走路十来分钟。搬过去第二天,奶奶用一个买菜的篮子拎了一些碗筷过来,姑姑过了几天送了些粮票过来。
赵有志继续等着考干,转干,提干,反正不论是哪种形式成为干部,他都等待着,努力着,争取着。也许是时运不济,也许有人从中作梗,也许有人大搞关系,种种皆有可能,一切不得而知,反正,他命里的那颗官印始终没有掉下来。因为他念叨得太多了,所以鸿一从懂事起就暗暗希望这颗官印怎么不像贾宝玉的那块玉那样与生俱来呢。这样就不用这么痛苦的等待,经受执念,失望的折磨了。后来,鸿一读了路遥的小说《人生》的时候,对我说,她一直想一个问题,高加林成为临时记者,又被打回原形,再次回到农村,后来他是不是也有执念,也让自己的小孩死活非要成为机关里上班的人,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按理说,高加林似乎更有理由这样做,毕竟,他在县城里还出过大风头。这种从云端跌落泥地的挫折难堪,更容易激起弥补遗憾的强烈愿望。当然,后来,鸿一发现,赵有志的遗憾更具有正当性是必要性,因为,他坚定地相信,他的命运本该是当官的。如果没有实现,是现实世界哪里出了问题,但肯定不是自己的问题。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下岗等等不得不接受的变化的发生,他终于对自己放弃了希望,但同时执念却更深,怨恨也更深了。这些都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了后代的义务。如果自己天然地是当官的,那么自己的后代有什么理由不去当官呢?不要说什么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给了你们这么好的条件,还读了大学,怎么会这么不争气?如果别人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要争气成了他的家训。终身的失落成了一种悲愤,转移到后代身上就变成了后代的义务。“不然生儿育女有什么用?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吗?”
赵有志很喜欢看新闻,从新闻联播到省台,市台,连县城后来也有了自己的电视台,也是每天必看。怀着极大的热情,好在不同级别的新闻时间安排是特意错开的。他为什么如此热衷看新闻呢?既不是国际风云变幻,也不是国内国计民生。他看是因为新闻里总是会播放各级领导干部开会,视察等等的场面。他最喜欢看的是本市本县本镇的。因为外国元首或国家领导他自己也知道离自己太遥远。他喜欢一边看一边说,这个什么什么局长,以前在哪里是个小主任,现在居然就当上局长了。这个谁谁谁是某某某领导的下属,结果就提拔得很快。如果看到这种场面里出现了女领导,他更是要发表看法了。一个女的!就成了副局长了!那种不甘心和极度渴望毫不掩饰。而且,他非常聪明地认为女人从政有着天然的优势,有很多有利条件。升官肯定比男人快。赵有志还里里外外地暗示,女的更容易在官场里上位,只要野心足够大,至于为什么女的会更容易,当然是我长大以后才明白过来。我简直不敢相信。到后来,如果鸿一在旁边的时候,特别是她上了大学之后,他要越发强调这一点。他会意味深长地对鸿一说,你看人家还不是个女的!这个某某某,就是谁谁谁家的小姨子,也没有上大学,就是读了个函授,人家都提得那么快!你还读了那么好的大学!有什么用!这还是本人当官的女性。如果是嫁的老公当官,而自己没有读过大学的女的,他更是觉得值得学习了。那是最值得效仿,最光宗耀祖的!你看谁谁谁,就是在百货公司站柜台的,她嫁了某某某,一开始是乡长,提得很快,都调到哪个哪个县当县长了!连他丈人退了休的都又提高了待遇!他要办什么只要说一声就有人替他办好了。他那个丈人有什么本事,还不是全靠养了个好女儿!唉…… 或者以哼……结尾。无穷无尽的不平,怨恨。悲愤的的语气词和文字内容一样丰富,一样让鸿一堵住心口,无言以对。鸿一能说什么呢?
赵有志对外贸呀,跨国公司的什么的其实并不羡慕。有个邻居家的儿子在投行,确确实实地发达了。不仅自己在北京买了别墅,还给父母在家乡买了别墅。大家都应邀去他们家玩过。过年时他开回来的奔驰要好几百万,据同样在北京工作的赵有志前工厂同事的儿子说,他家车库里还有跑车,都是几百万起步的。赵有志虽然也很想有钱,并且享受钱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他说起这种有钱依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不过就是在什么公司里,要知道以前商人的地位比农民还低…… 但是如果某某某局长坐着配的专车,他就会说,这就是本事!有专车,连油钱都不要自己出!眼睛和语气的热切和渴望是十米外都可以看见的。
赵有志有一个小学同学后来读完高中被推荐上了大学,再后来去了外省的组织部工作。他很瞧不起他,不就是上了大学嘛!可是同时他又多方打听人家的情况,比如,这位小学同学回乡来,家里门庭若市,大家都排着队要拜访他。他的爸爸妈妈都神气起来了!这样的话,他总是要说给鸿一听。
在奋斗和哀怨中,他调回了城里的一个工厂,不用呆在乡下了。这好歹算是进步吧。因为他调回城里是发生在结婚后,李辛兰一直都认为是自己给他带来了好运气。

说说鸿一家的亲戚。在我那么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真正的观察和总结能力的时候,我就迷迷糊糊地觉得哪里有什么东西藏在他们这些你来我往的后面。
那时候,如果没有鸿一父母的描述,在自己家里的嘀嘀咕咕,吵架时的相互揭露对方亲戚,悲惨控诉,我小小年纪倒是看不出来他们家的亲戚和别人家有什么不同。从鸿一有记忆时,逢年过节,他们和叔叔姑姑家一样,去奶奶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大家聊天,喝酒等等。她记忆里几乎没有见过他们争吵或任何戏剧性场面。姑姑有三个孩子,姑父很瘦小,但是据说姑父经常脱下鞋打姑母。叔叔后来当然也结婚了。一个劲地巴结婶婶家。因为婶婶不仅是城里人,而且还在一个国营工厂上班。这倒正和全家瞧不起李辛兰家成了鲜明对比。
鸿一外婆家在乡下,但是他们很多亲戚在城里。更不用说姨妈是嫁在城里的一个货车司机。走南闯北,油水多多,别人说起他们家都是眼睛发热的。但是,年少的鸿一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位二姨对他们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很多年后才醒悟明白过来的。首先,当初赵有志和李辛兰谈婚论嫁,当然不是结婚的两个人自己谈,是各自的婆家人和娘家人谈,理论上似乎应该是婆婆和丈母娘谈,但双方都派出各自的得力干将。所以其实是姑姑和二姨谈的。那张红色的礼单,保存至今,其实上面写的东西今天看来不值一提,无非是给女方家的长辈做多少件冬衣,给新人准备几套被面之类的。可当时是经过了一番你来我往讨价还价的。彼此的不满当然在各自回去之后诉说的过程里翻倍,所以,赵有志对鸿一的二姨,李辛兰对鸿一的姑姑,厌恨是真心实意的,超过了对婆婆和丈母娘。
以姑妈为代表的婆家对李辛兰的这种直接排除,简单粗暴,让嫁到城里来的李辛兰誓死要出人头地。她其实几乎不和外人比,她只和这家里的人比。后来的各种小事都成了厌恨的理由。
姑妈嫌弃李辛兰不是商品粮,姨妈瞧不起赵有志的是他家穷。已经七八十年代了,他还穿着以前厂里发的工作服,打满了补丁。有一次李辛兰让他顺路送点东西去二姨的单位,但是他穿得太破烂了,二姨干脆假装不认识他。这件事他深以为恨。我在鸿一家听她爸妈吵架时讲到这件事就不止几十次了。
有时也真奇怪,有的人的存在就是那么强烈。我说的就是鸿一的二姨,李辛兰的姐姐。说实在的,即使我现在想起,鸿一的姨妈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比我自己家的亲戚还鲜明。首先,她的物理存在就不容忽视。她高大肥胖,烫着头发,说话尤其响亮。因为当时她老公跑运输,很有钱,总是有洋里洋气的东西带回来,她说话底气很足。她和我妈妈以前还同过一个单位,两人相处不错,每次她老公跑长途回来,还会带些吃的玩的给我们家意思意思。那时的小孩子对这些还是很看重的。因为在我们的小镇上,别说没什么钱,就算有钱也见不着可乐之类的卖呢。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从鸿一姨妈手里接过一个易拉罐的苹果味汽水,还不知道怎么开呢。大人给打开了,我喝一口,真的太美妙了。也就一两罐,大人都舍不得喝,留着给孩子喝。因为听说赵鸿一姨父的车队跑运输会跑到广东,令人大开眼界的东西就多了。看见这样的东西,不要说小孩子,连大人都是眼睛放光的。这些东西不仅和享受联系在一起,还和地位联系在一起。
我真正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鸿一家的至高尊严,颐指气使。其实我爸妈虽然是普通职工,我的伯父,就是我爸爸的亲哥哥,在邻近的一个镇当镇长,当然这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我以为这总比一个跑运输的老婆要有点地位吧,如果一定要庸俗的对比的话。因为鸿一的姨妈之所以如此强势的出现在别人家里,不就是仗着自己比别人多点钱多点资源吗。可是,说实话,我伯父从来没有这样出现过在我家里,或是我的任何记忆里。我的伯母也没有。
我和鸿一那时候总是仰望着赵鸿一姨妈听她说话。我们是因为年龄小,个子矮,大人是因为什么呢?
奇怪的是,这位姨妈在赵家的时候如此地位崇高,她一走,赵有志李辛兰夫妇总要对她批评一番。大概还是觉得她不够大方。其实,他们两人的这种对话,太经常了,我老是听到。
我倒是能理解赵有志对她的郁闷。你想啊,好处总是想要有些的吧,可是她也太趾高气扬了。
后来,我亲眼看到二姨在家大骂鸿一的时候,我是真的惊呆了。更奇怪的是,赵鸿一的爸妈就这样在隔壁房间坐着,听着,任由鸿一被骂。我看着她泪水止不住地流下了,整个人都在颤抖。当时我想到的两个字就是“势利”。赵鸿一,不论是作为家里的孩子,还是学校的学生,我都想不出有什么可以让人这样辱骂的理由。那时鸿一都十五岁了,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场景,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惊异的是鸿一的爸爸妈妈就在隔壁默默地听着。
后来,我见到鸿一姨父家的哥哥的小孩,是个男孩子,比我们高两级,是个小混混,听说还欺负女生,欺负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后来那几个小混混因为刚好卷入一个街上流氓帮的斗殴,被抓了,学校把他们都开除了。不过,我倒是见到,鸿一姨妈对他可亲热巴结了。那种用来卖的笑容就那样在脸上制造出来。连小小年纪的我都能看出来。可是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笑容用来买什么呢?后来我听我妈说,小混混的爸爸是外贸局的一个什么科长,跟鸿一姨父跑运输的货有什么关系吧。
很多次,姨妈走后,鸿一妈妈就会对她说,你可要争口气,不然我死不瞑目。
我看着觉得实在不明白,怎么他们家亲戚之间弄得像你死我活似的,我看阶级斗争也不过如此,虽然当面那么客气。
说到客气,他们家还真是一定要一头压一头。也就是说,赵有志家亲戚来吃饭,李辛兰会故意把买菜的标准压一压。赵有志虽然吵架暴躁,但是实际掌控力似乎不如李辛兰。她到最后都会把吵架的力气省下来,直接付诸实施。她在招待娘家人的时候,准备菜的那个丰盛,烹制的精心,你只要往餐桌上一看就能看出来。连我这个小孩都能看出来。要是过年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我这小小孩子,都会纳闷,他们背地里这么埋怨着,干嘛还这么积极做这表面功夫呢。
阶级斗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赵有志和李辛兰相互背地里鼓动孩子不要去对方的兄弟姐妹家。或者要去的话,特别是逢年过节,会要求鸿一姐弟先去自己家的亲戚家,然后才去对方家的亲戚家。所以每到什么八月十五正月初一,我还赖在床上,就能听到隔壁的争吵开始了。年复一年地上演,这样的台词我都能背出来了。
说到过年,还有要不要给小孩子压岁钱的问题。有一年,赵有志觉得干脆两边都不给红包算了,免得又是钱多钱少谁高谁低的问题。为了过年的团结稳定,李辛兰表面答应了,但是到了大年初一那天早上还是觉得自己家这边的亲戚还是要给的。一定要给,等银行开门去取了新钞票也好。就算不是新钞票,你也不能一定要拿这么多零零散散的钱,而且,鸿一看到,为了刚好凑到五十,那个红包,从二十元到十元,到一元,五角,两角,一角都有,就差没有分票,没有硬币了。李辛兰还把破旧的还有快要烂掉的一张五毛的也放进去了。鸿一说,这么就这么烂的钱,你怎么好给小孩做压岁钱。你干脆给他一张一百的好了。妈妈自然是说舍不得给一百的。一时间也找不到红包或红纸,她觉得没办法,就这样也行。然后,很谨慎地加上一句,你不要告诉你爸爸。她要赶早去,就说去买点菜,这样爸爸不会疑心。结果真是夫妻同心,她刚刚假装随意地说要去买点芹菜,萝卜,过两天下雨卖的菜更少了。赵有志很阴郁地说,你可不要去给你们家送红包。他觉得送了红包就是低了一头。不会,她不看他回答。
其实我也看到他们家开心的时候,比如说买了一个大猪蹄,大家进进出出忙一整天,猪蹄炖得香气飘满所有空间的时候,大家都开怀而笑。炖好了猪蹄,我也一样跟着吃呢。鸿一说,要是天天这样开心就好了。

赵有志家虽然情形如此,可是呢,他倒不重男轻女。其实,恰恰相反,他甚至可以说是重女轻男。倒不是说他额外疼爱女儿鸿一,而是他很重视女性在工作上的特有能耐,认为女儿天然地应该比儿子为家里带来更多东西。有时我在他们家听着他说的时候,觉得他有着满清时期对女儿的待遇和要求。什么意思呢?就是女性应该起着政治性的作用,通过结婚联姻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并给娘家和父母带来面子和荣耀。听到这里,你千万别立刻就说他歧视女性,他清楚得很女性可以也应该独立工作,并且大力地鼓励鸿一要去工作。我比较容易看到的是,他经常看着电视里的新闻,出现的领导是女的,就会对鸿一说,哇,这个女的,搞到了旅游局长!这就是本事啊!他还自认为精通官场一套,说,提拔领导干部的时候,女的特别有优势,因为要考虑女性干部比例不能低。这时,我就会看到他盯着电视的眼睛里那种热切。不知道葛朗台看到金子是不是这样。

北海扶摇2023-02-23 13:03:33 发布在 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