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与子同袍》——曹沫劫盟

楼主:老杨故事荟 字数:1573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这集咱们说一个侠客曹沫的故事。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桓公在柯地(山东阳谷)高筑盟坛,静待鲁侯前来会盟。

鲁庄公将要登程赴会,大夫曹沫主动请令,要陪同一起前往。齐鲁两国毗邻,是天生的冤家,常年兵戎相见,曹沫是齐军的手下败将。

鲁庄公微笑着问:“卿曾经三次被齐国打败,难道不怕齐国耻笑吗?”

曹沫坚定地说:“正因为有三败之耻,所以臣才请求前往,一雪前耻。”

就这样,鲁庄公带上曹沫,前往柯地。

齐桓公、鲁庄公会盟于柯,重叙甥舅之谊,两国君侯依礼节登坛歃血。

盟坛上,管仲陪着齐侯,曹沫陪着鲁侯。仪式正在进行,谁也没料到,曹沫突然翻脸,从怀中拔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事发突然,猝不及防,坛下齐国将校来不及救护。曹沫用匕首抵住齐桓公脖项,在场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

齐桓公吓坏了,胆怯地问:“你打算干什么?要多少钱,你说,车子、美女都行!”

曹沫严正地说:“齐强鲁弱,欺负人太过分了,齐国边境线都快画到我们国都城下了。你自己不想想为什么吗?”

齐桓公万没想到出现变故,没办法,拉钩上吊对天发誓,答应归还侵占的土地。曹沫这才撒手扔掉匕首,重新归班,站在鲁侯身边,是面不改色。

歃血会盟已毕,两国国君各回各家。

事后,齐桓公反悔了,不打算遵守承诺。

管仲劝谏,说:“如果为了贪图小利,让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之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援助。让我看,不如大度点,把土地归还他们。”(《史记》: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曹沫以身试险,深入虎穴,挽狂澜于万一,名震诸侯。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把曹沫列为天下刺客第一人,“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当天下诸侯得知,“柯之盟”齐桓公大义守信,归还鲁国土地,无不敬佩。曹卫两国,主动派遣使者谢罪,希望加入由齐国主持的同盟。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齐国向宋国兴师问罪。宋桓公迫于压力,签定了城下之盟,齐桓公又一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伐宋以后,管仲启奏说:“自平王东迁,莫强于郑国。郑国南有嵩山,北有黄河,东有济水,西有洛水,扼虎牢关之险,稳操天下之权。如今郑国和楚国结为一党,狐假虎威。主公欲想称霸天下,必先抵御楚国;欲想抵御楚国,必先控制郑国。”

齐桓公说:“我也知道郑国是天下中枢,早想收服他,可惜没有好办法啊!”

管仲再次献上妙计:十七年前,郑国内乱,祭足驱逐了公子突,公子突逃亡到蔡国。在蔡国的支持下,公子突占据栎城(河南阳翟)为据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国复辟。如今,祭足已死,郑国无人可用,不如派遣兵马,护送公子突回国。料想功成之后,公子突必然会感恩于齐,永远臣服。

就这样,郑厉公在齐国的支持下,杀回郑国。郑厉公杀死四弟子仪,成功复辟。从此,郑国投效齐桓公,惟命是从。郑家四位公子的夺嫡之争,到此才算告一段落。

齐桓公七年(前679年),桓公相约宋、卫、郑三国诸侯,会盟于鄄城。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桓公大合宋、鲁、陈、卫、郑、许等国诸侯,会盟于幽地(河南兰考)。

……

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年),齐、宋、鲁、陈、郑等国,再次会盟于幽地。天子周惠王派遣特使,正式授予齐桓公“方伯(ba)”的称号。

“方伯”,即一方的诸侯领袖。有了天子授命,相等于是国际认可,齐桓公可以像他的先祖姜太公一样,代天子征伐不忠。

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是虚数,并非实指。到底组织了多少次会盟,说法不一,有说十六次的,有说二十六次的,还有说三十九次的。

——“曹沫劫盟”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鲁国占了上风,其实不然。柯之盟,让天下人都对齐桓公倍加敬服,称道他大义守信。

小说《东周列国志》说:昔人论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此所以服诸侯霸天下也。——鲁国可以对不起齐国,齐桓公没有对不起鲁国;曹沫可以仇恨齐国,齐桓公没有怨恨鲁国。如此才让诸侯信服,称霸天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老杨故事荟2023-03-12 19:21: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