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与子同袍》——曹刿论战

楼主:老杨故事荟 字数:1646字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这集咱们说著名军事理论家曹刿论战的故事。

为报乾时战败之仇,鲁国扩军备战,加强军事力量。

当齐桓公得到消息,欲派大军伐鲁。管夷吾主张韬光养晦,先发展国力为重,避免树敌太多。

齐桓公逞强好盛,打算干一架,树立自己的威望。于是,齐桓公拜鲍叔牙为将,兵临鲁国,直逼长勺(山东莱芜东北)。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正月,长勺之战爆发。这时候,著名军事理论家曹刿闪亮登场。

曹刿主动求见鲁侯。同乡都说:“如何作战,是当权者负责的事,你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话说白了就是,别看权贵们天天吹牛能耐,到了用的时候,一点正事没有。(《左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拜见鲁庄公,问:“主公凭什么来作战?”

鲁庄公说:“衣服、粮食,寡人从来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说:“小恩小惠不会遍及百姓,百姓不会服从。”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寡人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会向上苍实言相告。”

曹刿说:“些小的信用,不会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不会保佑。”

鲁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做不到一一明察,但是,寡人一定会合情合理地去裁决。”

曹刿说:“这才是恪尽职守,如此,可以放心地作战了。我自请跟随主公一同作战,请求恩准。”

因为齐军曾经在乾时战胜过鲁军,骄傲轻敌,认为鲁军不堪一击。双方列阵,齐军金鼓大作,率先发动进攻。

鲁庄公看到齐军出击,想马上应战。曹刿说:“齐军锐气正盛,目前胜利没有的把握,不如以静制动。”

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命令三军严阵以待,用弓箭射住阵角。齐军遭到弓箭射击,无法前进,只能后退。

齐军稍事休整,第二次擂鼓,发动进攻。鲁军仍然如法炮制,用弓箭伺候。齐军第二次进攻又失败了。

到了齐军第三次进攻,已经接近中午时分,兵士懈怠,进攻的势头大不如前了。就在这时候,曹刿提醒鲁侯,抓紧战机,马上进入反攻。

鲁庄公亲自擂鼓助威,三军群情振奋,闻声而动,一战定输赢。

鲁军大胜,齐军溃败。

鲁庄公刚要下令追击,曹刿又阻止,他手扶车轼(战车前面的横木),闪目观瞧,看到齐军丢盔弃甲,战车四散奔逃。在确认齐军没有诈败,是真正败北的时候,曹刿才建议放心追杀。

长勺之战,鲁军追杀三十里,缴获甲械无数,一雪前耻。

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战役取胜的原委。

曹刿答:“用兵打仗,凭借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衰退了;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消失了。齐军三通鼓都敲完了,士气完全丧失,而我军士气正盛。此时反攻,自然会轻易取胜。”(《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由此而来。

鲁庄公又问:“齐军既然出现败绩,为何不马上发动追击呢?”

曹刿答:“齐人一向狡诈,我唯恐他们设下埋伏。当我仔细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战旗倾倒,必败无疑,所以,可以大胆地追击了。”

春秋历史上,鲁国有两位曹姓人物,一个叫曹刿,一个叫曹沫(mo),曹刿是军事理论家,曹沫是刺客。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我们说故事,取小说《东周列国志》的说法,按两个人来讲。

长勺之战后,齐桓公并未罢休,他还没有认识到,是“综合国力”主导着战争。齐桓公把战败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没有盟友支持。当年六月,齐国和宋国联合,在郎城相会。两家合兵一处,再次讨伐鲁国。

齐国仍然拜鲍叔牙为将;宋国拜南宫长万为将。南宫长万,又名南宫万,力大无穷,有万夫不挡之勇,是春秋年间第一个能打的名将。

有了长勺之战的作战经验,这次,鲁国从容应对,机智地使用谋略取胜。鲁侯决定,吃柿子捡软的捏,先打弱敌,各个击破。

鲁军以逸待劳,趁着宋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率先发动进攻。南宫长万自恃匹夫之勇,孤军深入,结果掉进圈套,被鲁军团团包围。

好虎架不住一群狼,鲁军越聚越多,把南宫长万困在中央。鲁庄公亲自出阵,使用劲弩金仆姑,射伤了长万。长万负伤,站立不稳,从战车上栽倒在地。鲁军一拥而上,拽耳朵的拽耳朵,掐脖子的掐脖子,像逮小猪子似的,生擒活拿。

鲁军迅雷不及掩耳,打败了宋军。剩下齐军孤掌难鸣,只能被迫撤走。


老杨故事荟2023-03-08 11:59: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