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兴亡一瞬间,李自成的皇帝梦为何只做了四十一天

楼主:清風明月逍遙客 字数:1934字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明朝,自朱元璋1368年称帝开始,历经276年,终于在1644年这一年走到了尽头。

病入膏肓的明朝,内有东林党争斗消耗内力,外有清军侵扰,国力衰退,而西部、北部的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民生凋敝,民变频发,直至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随后多路出击向明朝发起攻击。势如破竹的大顺军,一举攻克北京,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殉国。

大顺政权自其进驻北京后,迅速赢得广泛支持。尽管有一批抗拒不降的文官,但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效忠明朝的众多官僚士绅还是选择了投靠大顺,这种现象成为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大顺政权忽然间无可挽回地颓然失败了。

投靠大顺的众多官僚士绅,多是饱读诗书,怀有经世之志,企盼致君尧舜,以实现平生宏伟之理想。他们积极观察形势深思衡量,决定弃取,他们认为明朝已无可挽回的失败,大顺政权必将君临天下,统一寰宇而主宰国家。所以,当大顺军攻入北京,他们才毫不迟疑立即做出归顺的决断。当时在国子监学习的癸未科36名庶吉士集体归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些庶吉士预感到大顺主宰的清明盛世即将来临,都希望趁此时机振衰起敝,拯世救民,所以遂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辅佐大顺政权,做大顺新朝的干练之臣,一展经世济民的抱负,希望迎来中国历史上的又一盛世,留下辉煌业绩,做开国元勋而彪炳史册。

大顺政权攻入北京之后,未能把握好时机,只是陶醉在胜利喜悦之中,在非凡的武功胜利之同时,没有跟上远见精心的文治建树。其统治层并没有一个考虑深远的争取人心、争取士庶、稳定社会的周密计划与有效措施,没有一个如何让众多前来投奔于己者发挥有效作用,亦未能吸纳一切拥护自己的力量。其用力重点所在,竟是独出心裁地实行追赃拷掠。

李自成在北京设立了由刘宗敏、李过主持的“比饷镇抚司”,专门负责镇压地主和追赃助饷的工作。工作的初衷是对不稼不穑,不耕不织,为富不仁的明朝勋臣、贵戚、官宦、豪绅、巨贾进行革命,剥夺他们的财富。李自成规定了镇压和定赃的总原则,原则上按其罪恶轻重分杀、关、放三等处理。明朝官吏按官阶的高低定捐输数额,从十万两到千两白银不等。嘉定伯周奎、襄城伯李国桢、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定国公徐允桢、定远侯邓文明、永庆侯徐锡胤、武定侯郭培民、太康伯张国纪、新建伯王先通以及大学士陈演、魏藻德等人先后被处以死刑。最后就连当时的富商大贾也遭到清算。

在追赃的最初阶段,为民申张正义,确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协助和支持,同时也解决了大顺军的军饷来源。但是李自成等人在策略上犯了一些错误,采取的行动越来越过激,追赃拷掠的对象不断扩大,通过追赃肥了自己的腰包,发了社会极大的恐慌,瓦解了刚刚稳定的社会,迅速失去人心,更把人数众多的官僚士绅推给敌人。

而此时的大顺也派出将领在黄河以北中原地区河北、河南、山东诸州县,安置官员,建立地方政权,形成了大顺即将一统天下的大势与格局。不过,由于起义军人数有限,很多地区都是李自成“传檄而定”的,很少派遣重兵驻守,而大顺政权派遣的地方官吏人数少,力量薄弱,“流寇主义”的错误,也贻误了有利时机,也导致大顺政权的迅速失败。

更为愚蠢的是一连串政策失误,本应成为加强自己的重要力量,一念之间竟成为危害自己的敌对势力,为清兵入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大顺军进抵居庸关明军守将唐通投降后,李自成不失时机地派遣人员以及金银绢帛、侯爵封号招降吴三桂,说明他对吴三桂是非常重视的。实际上吴三桂也已经同意接受招降,并发布告示拟率军赴京师投奔新主。如此事顺利实现,必将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大顺前途将一片光明。

当吴三桂率队行至卢龙县,京师传来坏消息,父亲吴襄在北京被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怒发冲冠,袭破山海关。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六万军队前往山海关平叛。未料吴三桂已向清求援,继而投降,清兵乃顺势入关助战,清军的突然出现,李自成措手不及,大败,从此农民军自盛转衰未能重振。

由于李自成层缺乏周密的全盘规划,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一面派人去招降吴三桂,答应给父子封侯,一面却直接侵犯其在京的家属,造成吴三桂突然叛变。同时,李自成在军事上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对关外的清军缺乏清醒的估计,没有作出有效的预防性军事部署,匆忙东征,以致遭到惨重的失败。

逃回北京后,李自成既没有稳定人心,也没有积极防御,而是抛下已经归顺的官僚士绅,急速退出北京,进而丧失一切。

本来已经很明朗的形势,一夕之间全变了,倾覆明朝的大顺政权一夕之间土崩瓦解。面对突遭事变,官僚士绅再次震惊错愕之后又马上改变立场,做出新的政治选择,不少人又投靠了清朝。

从三月十九日进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登极称帝,到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李自成的皇帝梦只做了四十一天。
清風明月逍遙客2023-02-17 08:57: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