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照——从绿林好汉到著名画师 雷家林

楼主:13511162319 字数:1904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萧照——从绿林好汉到著名画师
雷家林



南宋有位特殊的画师,他是在山林落草时遇见两宋大画师李唐,然后认李唐为师放弃山林,跟随李唐南渡,成长成为南宋著名的画师,有关他的故事,在元代庄肃的《画继补遗》中有记载。以我了解的,一个王朝社会动荡时,总会有一些人为了生存,会走上落草为寇的路,也有的是被强拉上的,比如张大千,也有一段抢到土匪窝里做师爷,抄写员的经历,另外有蔡锷军人向齐白石学画被拒绝的故事。显然这种画师的经历,或者有军人想改行做画师的情形,应当在古代是正常不过的事,我这里只能说萧先生运气好,遇到李唐,若不遇到李唐,他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结局。看看宋江,看看方腊,就知道此路不通。

萧照留下的三幅重要作品,分别是《中兴瑞应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秋山红树图》藏辽宁省博物馆;《山腰楼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中兴瑞应图》是历史场景之长卷作品,气势阔远,画风严谨,属于不同场景的连绵之作。用界画的技法画屋宇,非常逼真坚实,可以当建筑设计图看,这种风格,在李思训的作品中就有先导,他的《江帆楼阁图》的屋宇就是这种严谨的风格。显然这幅作品是为皇家中兴而绘的作品,带有政治情势的需要,毕竟萧照是御用画师。

萧照能够体现其李唐风格的还是他的两幅山水作品《秋山红树图》、《山腰楼观图》,此两幅作品才能体会到李唐斧劈皴的技法,只是在构图与总的境界上,《秋山红树图》呈现的是北派的雄伟的风情,而《山腰楼观图》则是南宋小构图的风情,截断一段的场景。我们可以以萧照的经历,觉得他画的,就故国的记忆,太行山的雄浑境界。真实的山水也是因为一段绿林好汉在真实山林里的记忆。行万里路是画师的必需,而萧照则以一种军人的身份来做它,未落草前,他是个有知识的青年(颇知书),这样,读五车,行万里,具备一个画师的条件,加上名师,自然能够成功。太行山属于北国之山,山势险峻雄伟,如此江山如此人,把这种北国雄风写进其山水画中,也需要有真实经历的画师才可以,就像王履画《华山图》的那个感觉。

我们看到的《秋山红树图》,近前是雪白的瀑流,水流有声,从左边的小路沿溪而上,有巨石雄立两旁,狮蹲虎立。经过巨石群,我们看到一个木桥,上有行人欲过小桥。其路径伸延前方,呈S形,桥之右有松大夫群,这个场景,你可以想到的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的下方的一群松大夫群,有师必有其生,信然。在松林的右前方溪边有楼阁与人物,楼阁周边是青木红树,松林的右上有一亭羽然,其周遭亦是红树青林环绕,其实观全图之场景,有林处,皆红树与青林相参,亭之左上方,有主山为皇,墨色浓郁,峥嵘巑岏,位置虽不处中,却不失主山之王者之气,然后我们看到一瀑布落下,也是若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主山有从山环绕护卫,山形雄峻如刀削,渐远渐淡,远山沉入烟岚之中,迷蒙而有姿态。此绢本作品着色不浓郁,红树青山的感觉还是有点淡,如浅绛的感觉,或者有点迷朦,也许是作品放久了的关系。



《山腰楼观图》的场景可以说是缩水了的,其境界不再若北派之阔远,而是向偶一角的感觉,我们看到的左边三分之二的空间被沉重巑岏的山石占据,用李唐之技法而获得山石的质感,近前山石半浸水中半出水上(水落石出),前有一双木郁郁青青,山石左下则是瀑流飞溅,有丹霞石山路拾级向上,隐隐在狮蹲虎立的山石与郁郁苍苍的林木间,楼阁隐在山石与林木中几不可现。攀登斯山崖,那个就是苏子“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的感觉。右边是江流与远山还有平坡,淡远迷离,其中中景的平坡可以平衡画面过分向左倾倒的感觉,江中有一小舟停泊,留有童子一人,主人当是两人,已在山半是平坡上,指点江山---这个境界,也算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颇知书的萧照的作品是有文字性与诗境的,绝对不是大老粗的作派,虽然他做过绿林英雄,并没有因此消除他的文雅之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南派意境,与北国雄风的山势气象,在萧照的作品中获得完美的统一。


附庄肃的《画继补遗》有关萧照的文字:

指导老师:

李唐,字晞古,河南人。宋徽宗朝曾补入画院,高宗时在康邸,唐尝获趋事。建炎南渡,中原扰攘,唐遂渡江如杭。夤缘得幸高宗,仍入画院。善作山水人物,最工画牛。予家旧有唐画《胡笳十八拍》,高宗亲书《刘商辞》,每拍留空绢,俾唐图画。亦尝见高宗称题唐画《晋文公复国图》横卷,有以见高宗雅爱唐画也。

学生:

萧照,世传建业人,颇知书,亦善画。靖康中,中原兵火,流入太行山为盗。一日,群贼掠到李唐,检其行囊,不过粉奁画笔而已,遂知其姓氏。照雅闻唐名,即辞群贼,随唐南渡,得以亲炙。唐感其生全之恩,尽以所能授之。后亦补入画院。照比唐笔法潇洒超逸。予家旧有照画扇头,高宗题十四字云:“白云断处斜阳转,几面遥山献翠屏。”

135111623192022-12-15 15:36:14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