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选择

楼主:弓马之士 字数:8471字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公元前二零四年,楚汉战争正在中国大地上演。
这场战争的胜败关系着中国历史的走向、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汉军胜了,才有后面强盛的、伟大的大汉王朝。
也关系着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几乎所有人的命运,成王成寇在此一战。
胜利的人能主宰这片土地上的一切,能得到想要的几乎一切。能享受荣华富贵,衣食无忧,金银财宝、美女、土地应有尽有,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你以前很喜欢的那个高贵的漂亮的而又看你不上的姑娘,如果你有了坏心眼,在那个年代也能设法上她;以前欺负你的邻居、欺压你的恶霸,如果你想报复,在那个年代你可以把他家一把火烧了、把他全家老幼杀个清光......。
但是,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
如果你所在的军事集团打输了,你会随之输掉所有的一切。你很大可能会在战场上被杀,你的财产很可能会被人抢光,你的家很可能会让人一把火烧了,你的家人很可能会流离失所,你的父母很可能会有一个悲惨的晚年、在绝望中死去,你的老婆、妹子很可能会让不怀好意的人奸淫,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在饥饿中死去......。
双方的士兵都明白到这点,所以就算是往日无仇、今天无怨的人,都杀红了眼,都拼命的互砍,都要将对方置之死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场战争就像绞肉机一样,把参与的人不停的往地府里送,战事十分惨烈,战场上鬼哭狼嚎,阴风阵阵。
如睢水之战,楚军把汉和诸侯联军二十几万人,赶进泗水河和濉河中活生生的淹死,原来流动着的河水都让这些士兵的尸体堵住,导致流不动。
这二十几万人,有的是别人的儿子,其父母白头送黑头人,余生再没快乐时光;有的是别人的丈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妻子一生守寡;有的是别人的父亲,儿女成为孤儿,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睢水之战虽然这么惨烈,虽然死了这么多人,但这也仅仅是楚汉战争中的一个战役而已,要知道,这场战争在中原大地上已经打了三年,并且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双方累计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你来我往,在荥阳、成皋和武关等地方拼个你死我活。楚军仗着兵精将勇,汉军占着地利,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呈胶着状态,双方都斗得筋疲力尽,大家都剩最后一口气,凭着坚定的意志在苦苦支撑,华夏大地的人民还要继续承受这种战争带来的痛苦。
楚军的难:
项羽军事集团自彭城起兵以来,常常以少胜多,如巨鹿之战和上面说的睢水之战,都是以区区的几万人打赢了敌人的几十万人,可谓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所向无敌,威震天下,但现在却被汉军挡在荥阳、成皋和武关一带,寸步不能进,于今已经三年了。
1、打仗,有时候就是打后勤。
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后勤方面是项羽永远的痛。
十几万人吃喝拉撒,样样都是钱,而项羽的组织筹集军费和粮食的能力弱、老百姓又不支持、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如萧何)帮忙,三年了,快要断粮了,再这样下去敌人还没有败自己就先奔溃。
其实换了谁都是没办法,当时大半个中国都是刘汉或其盟友的势力范围,而项羽仅仅占有长江流域的下游,而长江流域到了唐朝才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地缘实力来说,当时的整个长江流域都不一定干得过区区的一个关中,更别说仅以长江下游对抗当时的几乎整个中国。
加上汉军又狡猾,他们不是跟你正面交锋,是占着极为有利的地形而守,专门在你意想不到地方和要害的事情上使坏,让你抓狂不以,却又有力无处使。
如刘汉阵容的彭越、刘贾、卢绾,专门在项羽的后方干烧辎重、截粮道的事,破坏力极大,严重影响楚军本已十分脆弱的后勤保障。
派人去攻打他,又次次都失败而回,自己亲自去,前线的汉军又出巢打楚军,没有自己在的楚军又干不过汉军,前期辛辛苦苦取得的军事成果,又被汉军轻易夺去。
就算你想以重大的损失来换一点时间去收拾彭越等人,可自己一过去彭越就躲起来,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找得着他,你回前线去,他又出来使坏,真是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最后两头俱失。
2、楚军能熬到这一步也非常了不起,他们靠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视死如归的精髓和强悍武力,可这个优势也在不断的削弱。
项羽有四员虎将,英布、蒲将军、钟离昧、龙且,其中以英布最为厉害。
可这个英布已经被刘汉集团策反了,他将会跟刘邦合作来对付自己这个前老板,他越是厉害,对自己的打击将会越大。
在不久前,龙且也败死在韩信手下。
自己派龙且去协助齐国对付韩信时,是带了号称二十万的军队去的(没那么多人,可数量也很多),此战的结果是大败,虽不能说匹马不反,但实际效果也差不多。
现在四员虎将已去其二,损失的士兵也过半,军事实力大减。
更重要的事士气问题也在不断的削弱。
有二个原因使得楚军保持着高涨的士气,一是所向无敌,经常以少胜多;二是打胜仗后能抢劫创收。
拼全力进取而不能前进一步、严重的损兵折将、后勤乏力、敌对的刘汉集团政治攻势利害,导致楚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在以前,士兵们跟着项羽所向无敌,去到哪里都是打胜仗,战胜后就能抢劫对方的败军和当地的老百姓,天天吃香喝辣,所以很拥护项羽,现在却与汉军对峙三年了,辛辛苦苦又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不但没有抢劫,能吃饭都快成问题了。
刘汉是守势,项楚是攻势,因为守御一方能借助有利地形和防御工事,所需花的力气较小;而进攻一方却要克服这些人力外的阻碍,所需的力气要大得多,所谓客倍而主人半是也。
以项羽当初强悍的军事实力都不能全面突破刘汉集团的防线,现在更加不可能,所以很多人看项羽的眼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微妙变化。
3、项羽与刘邦比有一个很多的劣势,时间在刘邦这边。楚军因为经常屠城和抢劫,天下老百姓都反对他,其综合实力就像消耗品,仗越打实力消耗越多,呈下降方向走,而刘邦在政治上会来事,老百姓支持,你打掉他一块肉,他很快就能补充。
再这样熬下去项羽很快就会全军崩溃。
汉军方面:
其实刘邦也不好过。
1、在几个月前,刘邦带领了各路诸侯的联军,共计五十六万人,攻入了楚国首都彭城(今徐州),当时大家都志得意满,自以为天下已定,天天喝酒玩女人。
可正在攻打齐国的项羽,带了三万人精兵悄悄的回来,就把联军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据记载,被楚军挤进泗水河和濉河中淹死的联军就有二十几万人。
这就是上面说过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睢水之战。
经此一役,汉军阵容里的很多人,已经被打出了恐楚症,听到项羽到来,很多人未打就已经怕了。
此战也使刘邦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成光杆司令了。好在他头脑灵活、诡计多端,靠着使政治手段,趁韩信还在睡觉,偷偷潜进韩信的军营,取夺了韩信的兵权,再收编回来的败兵,才再一次凑齐了一支能抵抗项羽的人马。
2、刘邦的大本营关中虽有着天下第一的老吏萧何镇着,虽说萧何多次大规模的组织人力物支援前线,虽说关中甚至天下的老百姓都很支持刘邦,但是萧何能力再怎么强、老百姓再怎么倾力相助,人力物力毕竟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记载,萧何已经“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
关中的青壮年早已征发去前线了,连老弱残兵也要上了,可见形势有多危急,关中也差不多挤尽最后的一滴血了,再这样下去,就算不崩溃也很可能会发生动乱。
关中一旦不稳,会严重影响到前方,分分钟就此导致全线崩溃。
3、就在不久前,刘邦才在楚军围中死里逃生,如果运气不好,分分钟就被活抓或者战死。事情是这样的,刘邦被楚军围在荥阳,城快要被攻破的时候,刘邦用陈平的计谋,派遣二千多名女人晚上出东城门,随后汉军手下的将军纪信坐着刘邦的车,装成是刘邦出去投降的架势。
这个操作让苦苦支撑着的楚军以为刘邦真的要投降,放松了绷紧了三年的神经,都高呼万岁,完全放松了警惕,刘邦趁机从西门逃走了。
这一计也实在是兵行险着,因为一旦被人识破,安排下伏兵,没有了城墙掩护的刘邦必死无疑,但不行险用此计,城池迟早都要被攻破。
刘邦真是走了狗屎运,遇到头脑简单的项羽,死里逃生。
4、刘邦的老爸和老婆都让项羽抓了,项羽在城下煮了一祸开水,说要把刘邦他爸煮熟来吃,幸好项伯说情才没把刘备老爸扔进祸里;刘邦一次兵败坐马车逃亡,接连几次把儿子也推下车去,就为了逃快点。
刘邦和他的军事集团已经苦苦的熬了三年了,也快顶不住了。
综上所述,刘邦和项羽两个军事集团在此已经僵持三年了,两方都智、力俱尽,也都险象环生,谁也败不起,一败就意味着战略上的失败,就会输光所有。
可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要使战争的天平偏向己方,只能寻找外力的帮助,纵观当时中国大地能影响楚汉战争的势力有英布、彭越、魏、赵、齐。彭越是汉军阵容,英布本来是项羽的猛将,但最近也反水投汉了,魏、赵、齐也让韩信打了下来。就立场而言,彭越一直都是跟刘邦的,英布刚刚反水,形势和利益决定了他们不得不支持汉军阵容,目前只有韩信这股汉军事集团的游离力量能决定楚汉战争的胜负。
韩信的分量
此时的韩信已“非复吴下阿蒙!”,他不再是当初那个为了一餐饭而受尽白眼、受辱于人胯下,投楚楚不信、投汉汉不用的小人物了。
他是那个领兵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败楚将龙且,威震天下的大将军;是那个连百万军、攻必取的千古名将;是那个掌控着齐鲁大地的齐王。
这时的韩信是中国大地上,除刘项两极外的第三极人物,他拥有能改变楚汉战争结果、改变历史走向的能力。
他此时名义上是刘邦的手下,但却不怎么服管了,利用刘邦面临的严峻形势,自封为齐王,刘邦对此非常愤怒,却无可奈何。
既然刘邦能策反英布,项羽也想效仿,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策反韩信,就算不能说服韩信来帮自己,也想这股汉军阵容的有游离倾向的势力两不相帮。
武涉对韩信说:“天下人被秦王朝害惨,合力把秦灭了,分完赃后就各自回去享受生活,休养生息,但是刘邦贪心不足,侵略别人的地盘,想要整个天下;现在你虽然跟刘邦有交情,但是他却是不讲情义的人,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干掉他,都因为跟他讲情义而放过了他,他却反过来对付项羽,无情无义如此,以后也肯定不会跟你讲情义;现在的形势是刘项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你作为天下三个最有分量的人之一,帮谁就谁胜,你也跟项羽有交情,倒不如趁现在的大好形势,跟项羽联合起来灭了无情无义的刘邦,再两人分天下而王。”
韩信一时没有思想准备,拒绝了武涉。
敌方的说客可走了,自家的谋士蒯彻响亮登场。
蒯彻是一个很牛逼的说客,他一言一语很可能会影响倒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之前也有过多次在军国大事上,让上层人物按自己的说法去做的成功先例,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汉书卷四十五。
接下来蒯彻对韩信说的那番话在历史上很有名,后世无数人研究韩信时都会分析这段对话。
古人很信看相,蒯彻从这方面作为切入点,对韩信说:我会看相,看你的面相顶多封侯,又有性命之忧;看你的背相,富贵极了。
韩信问为什么。
蒯彻说不能有其他人在场。
韩信很机灵,猜到了蒯彻想要叫自己脱离刘邦阵容,于是叫左右的人出去,想要听听这位著名的狗头军师的高见。
蒯彻先透彻的分析了目前天下的形势,最后得出结论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都耗到筋疲力尽了,现在能决定谁胜谁负的第三方力量是你韩信。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韩信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方案:不要消灭刘项任何一家,劝和他们,让他们各回各的家,让他们相互制衡,他们就不敢轻易打你的主意,不敢轻易与你为敌,这样你就三分天下有其一,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又安如泰山。
韩信还是用拒绝武涉的客套话回答蒯彻,说:刘邦对我很好,有知遇之恩,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
蒯彻见他不老实,就说:“张耳和陈馀原来是生死之交,关系好到同穿一条底裤,后来因为争夺利益,张耳把陈馀杀了。原因是人的欲望多,人心又难测;越国大夫文种,协助句践复国、称霸,很忠心,最后因为功劳太高被句践杀死。原因是功高震主,威胁到君主的安全。
你跟刘邦的关系,比不上张耳跟陈馀的关系,但你跟刘邦之间的利益,比张耳跟陈馀之间的利益大得多;你对刘邦的忠心,比不上文种对句践的忠心,你所立的功劳比文种大得多、你的用兵之能又比文种强得多,所以对君主的威胁当然也比文种大得多。”
最后蒯彻得到的结论是韩信无论投楚还是投汉,刘项都不会信任他,都惧怕他,投那边都是死路一条。
精彩,实在是太精彩了,蒯彻把天下的形势和人性的险恶,分析得十分透彻,韩信日后的命运也全让这位顶级预言家说中了。
听到这么切合实际的精彩分析,韩信再也不好意思说什么汉王对我好、不忍心背叛之类的客套话了,他诚恳的对蒯彻说此事关系重大,需要点时间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蒯彻见韩信还没有动作,就又找上门,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对韩信说:兄弟,时机来了,要当机立断啊,不然就要倒霉了。
韩信很犹豫,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还是没有听从预言家蒯彻的意见,踏上了‘狡兔死,良狗亨’的死亡之路。
韩信的选择
从日后的历史结果倒回去看,蒯彻就像是个汉初历史的导演,韩信的命运分毫不差的让他说中了。
韩信在政治方面虽然没有刘邦利害,但是听到蒯彻的分析后,估计也会知道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日后自己被‘狡兔死,良狗亨’的几率很大。
再从他日后被刘邦抓了软禁在长安城,无权无势无兵又被死死的盯着的情况下,还想方设法造反;临死时又后悔当初没有听蒯彻的(两不双帮的建议)来看,他也确实认真的考虑过蒯彻建议。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韩信为什么不选择蒯彻说的对他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而选择帮助刘邦消灭项羽这个带有很大风险的选项。
按韩信自己的说法是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认为自己立的功劳很多,刘邦不会夺他的齐国。
韩信的这个说法在当时和后世也确实有很多人信,但却至少有两个人不信,一个是蒯彻,另一个是韩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此时的中国大地正从封建社会向大一统的帝国社会过度,谁也阻不住这个趁势;从政治军事角度分析,一个军事集团夺取天下后,下一步必然是巩固统治,巩固统治的一个必然措施就是消除外部威胁。当时的外部威胁有北方外族和国内的诸侯异己势力,而韩信就是最大的诸侯己势力。
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从上面这两个角度看,无论楚汉那一方胜出,下一步都会把矛头对准韩信,都会跟韩信进行零和博弈。
蒯彻作为楚汉时期最牛B的纵横家之一,早就对这些游戏规则了然于胸,所以在韩信决定助汉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了韩信的最后归宿。为了避免做倾巢之下的卵,他装作疯疯癫癫而出逃了。
韩信的这个说法是一个谎言,是一个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谎言,他自己当然不信。
韩信发达衣锦还乡后,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全部报答了,甚至是羞辱过他的人,他也以德报怨,确实是一个感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但是从另一件事看,他也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
项羽的一个猛领叫钟离眛,楚汉战争时打得汉军很惨,刘邦很恨他,欲除之而后快,他跟韩信有交情,在项羽败亡后偷偷投靠了韩信。可这事被刘邦的耳目知道了,刘邦要求韩信交人,韩信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出卖了钟离眛。
看,一个在春风得意时会感恩图报,在受到威胁时却背信弃义之人,怎么可能在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上、在生死存亡的选择上、在最需要理智的政治上意气用事?
所以决定韩信选择助汉灭楚的并不是什么“汉王遇我厚,不忍倍汉”,而是精心计算过风险与利益后的选择。
首先要明确,精明的韩信是不会选择站队楚军的,蒯彻提供的选择上也没有个选项,因为项羽此时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却站在全天下人的对立面,是所谓的的“独夫”(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不作分析),所以项羽就算能战胜刘邦,最终也会有其他英雄好汉起来消灭他,与他为伍只会自取灭亡。
剩下的两个选项是中立和助汉。
如果选择中立,也就是听从蒯彻建议,短时间内确实是利益最大化,但也等于跟刘邦为敌。就算目前形势强于人,刘邦忙于跟楚军作生死搏斗,一时腾不出手,有让韩信中立的机会,可一旦汉军消灭了楚军,下一个要对付的目标就是此刻中立的韩信。
因为韩信不想或者不敢于刘邦为敌,所以没得其他好的选择,只能助汉。
好吧,我们抛开韩信说什么汉王对我好之类的屁话,来寻找他不敢于刘邦为敌。
原因一:
刘邦实在太恐怖了。韩信一想到要跟刘邦为敌,脚都麻,因为刘邦这个人实在是太恐怖了,像是会看透人的内心一样,自己在他面前就像一个透明人。
纵观历史的记载,韩信对刘邦有这种感觉也很正常。
事件一、刘邦让韩信分兵经营北路,韩信下魏破代之际,正春风得意,刘邦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不失时机的了使者过来把精兵带走,因为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韩信也不好说什么。
事件二、刘邦兵败彭城,五十六万联军被破,后有楚兵追杀,除了一个司机跟随左右外,再无一兵一将,可以说差不多把家当都输光了,赫然成了光杆司令。可刘邦是一个有办法的人,他与时间赛跑,赶走彭城兵败的消息传到韩信耳朵时,把自己装成一般的使者,奔驰去韩信军营,在大家都在睡觉的一个清晨,拿了韩信的调兵用的印符进行调兵遣将,把这个队伍收在自己的手中,用作跟楚军再赌的本钱。
韩信起床听到这事后大吃一惊,要知道,作为一名领兵大将,被人取了调兵用的印符,跟取了他的脑袋差不多。
事件三、核下消灭了楚军后,刘邦又打了韩信一个意想不到,他找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再一次到韩信军营,把韩信的军权夺去。
事件四、大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消除异性诸侯王过程中,随便玩了个“伪游云梦”的花招,就把军事实力和军事能力最强大的韩信手到擒来。(这个事就不细说了,有兴趣可以百度)
上面这四件跟取韩信人头的难度差不多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还是在韩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生,韩信感觉在刘邦面前就像一个透明人一样,为此,韩信对刘邦怀有深深的恐惧。
日后两人聊天时韩信评价两人,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刘邦最多带十万人。
刘邦问他为什么这样也会让自己擒住,韩信回答刘邦不善将兵,善于将将,也就是说刘邦会搞政治。
原因二:
基本盘问题。
每一个打天下的人都要有自己的核心基本盘,如李唐的关陇集团、朱元璋的淮西集团等等。
刘邦的基本盘是淮泗集团,后吸收了关中、川蜀和汉中的势力,再与关东势力联盟,组成了庞大的汉军。
项羽的基本盘是楚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时的楚地健儿出了名的强悍,在强悍的项羽率领下,所向无敌。
而韩信在发迹前是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小人物,没有项羽的贵族身份;平时独来独往,也没有像刘邦一样呼朋唤友、组建自己的势力、。
他目前名义上还是刘邦的手下,其阵容名义上也是汉军的派出机构,他手下的很多将领和士兵都是刘邦的人。
从上述说的刘邦能多次驰入韩信的军营,夺取军权来看,韩信军里的很多重要岗位、甚至是关键岗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刘邦的人,如灌婴、傅宽等韩信军中的高级将领就对刘邦忠心耿耿。
如果韩信真的听从蒯彻的建议,不站队刘邦,从上面说的刘邦多次夺韩信军权和擒韩信的事件看,刘邦要取韩信的人头,还真的不是很难。
在这一点上,韩信是很清楚的。
还有一点,刘邦老奸巨猾,在分兵给韩信独当一面时,就已经算好了如果韩信开括了土地、建立了军功后,会有可能不老实,所以一开始就派了另一个叫张耳的重量级人物跟他一起干,以起制衡的作用。
韩信、张耳打下了赵国后,刘邦顺势封张耳为赵王,镇守赵地。赵国的主要地盘是河北省南部地区,以邯郸为国都,而韩信目前盘踞着的齐国是主要为山东省,与赵国交界。如果韩信不服管,不站队刘邦,赵国的军队也会从现在的友军变为敌军,大牛人张耳从同袍变成一个劲敌。
原因三:
韩信的才能和野心。
韩信自己也说过,刘邦善于将将,自己善于将兵,也就是说刘邦是领袖型人物,韩信是偏科的人、是军事方面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韩信的优势,也很可能唯一的优势是军事能力强,单凭这一点去参与逐鹿中原、争夺天下,是不行的。
虽然在天下大乱时,军事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但并不是个人的军事能力强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孙子兵法说用兵前要考察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天、地、将、法”他或许有办法搞得掂,但是排第一的道,他就比不上刘邦,距离还是差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何谓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也就是民心。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得民者得天下。
项羽具有强大的军事能力,出道到败死八年时间,打过七十多战,只在核下败过一次,就身死乌江、命丧竖子之手;反之,刘邦跟项羽对敌,基本上都是输,最后靠着众人的合力,在核下胜了一战,就以胜利之姿得到了天下。
之所以出现战争胜利的次数跟战果严重不成正比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心所向。
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比项羽强,但是项羽的基本盘有楚军、根据地有江东,而韩信的队伍却被刘邦渗透得千疮百孔、根据地齐国还是刚刚才从别人手里抢过了,齐人现在还退守一偶,随时准备反扑,局势非常不稳定,所以韩信如果与刘邦为敌,他做得不一定比项羽好,连几乎百战百胜的项羽都要失败了,韩信失败的几率更高。
还有一点是韩信的志向。
韩信自己知自己事,他明白到自己不是做天下领袖的料,也没有这个兴趣,他只想在这乱世中,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卖与一位开明之主,最后裂土分封、衣锦还乡,享受荣华富贵。
综合上面三个原因,韩信觉得与刘邦为敌,自己毫无胜算,所以就选择了站队刘邦。
为什么韩信选择站队刘邦,最后却被杀呢?
弓马之士2022-11-20 17:18:56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