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祖荣书史物共证红楼梦之104:22枚钢印同证“曹雪芹”不姓曹

楼主:老卡枪 字数:21750字 评论数: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22枚钢印同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
钱祖荣(16208个字符)
多年来,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一哄而上,大讲特讲曹雪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人,是《石头记》即《红楼梦》的作者。事实上,这个观点是荒谬绝伦,不堪一击的。
写作人都明白,思维要符合思维的规律。《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就明确写了“作者自云(第三人称),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作者根据写作需要,把甄士隐谐音成真事隐。而这个梦幻之变的时间,作者借写贾雨村、王熙凤的出生,交代了是朝代变更的“末世”。
在新朝取代旧朝之后,政治风云骤变,作者只能把“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谐音成“千红一哭”“万艳同杯”,这样的手法贯穿了全书。
在新朝时代,作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把真事隐去,怎么“曹雪芹”就是真名实姓之人呢?人们应该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而不能鹦鹉学舌似的人云亦云。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只是作者的文艺名。犹如鲁迅不姓鲁、矛盾不姓矛,是同理。
如果时代背景和作者搞错了,对《红楼梦》主旨的解读也就五花八门不精确。用不上道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就是误导年轻的一代,后患无穷。以往的一些红学家一味曲解《红楼梦》,危害了社会风气,让读者只认为《红楼梦》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宝典,而忽略了《红楼梦》有强盛中华教科书的巨大作用。用歪理邪说教育学生,就是误导了我们的后代,动摇我们的国祚。
下面条分缕析,阐明“曹雪芹”不姓曹理由。
目录
一、“曹雪芹”不是曹天祐,更不是曹寅之孙。
二、《红楼梦》不避“玄”字讳,表明其诞生于康熙登帝位之前。
三、《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如今”“南安府”处在明末清初。
四、清廷在东南海疆的战争史,揭示《红楼梦》杀青于明末时期。
五、作者借题吃螃蟹和吃鹿肉泄愤顺治及八旗兵(“胡虏”)。
六、作者是大舜正裔,具有根深蒂固的汉人思想。
七、《红楼梦》于雍正甲寅年(1734)前已流行。
八、书中所写“神京”年代“曹雪芹”尚未出生。
九、《红楼梦》主创者的年龄在80与90岁之间。
十、康熙六次南巡,臣僚接驾四次的事很常见。
十一、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亦指鸠占鹊巢。
十二、金庸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没证据。
十三、原作者胡老明公被“曹雪芹”刻意删除。
十四、元春的原型人物某女性是《红楼梦》主要作者。
十五、《红楼梦》的创作年代正是“羲皇上人”主朝之际。
十六、明《书史纪原》现“雪芹校字”款及“楝亭曹氏藏书”印。
十七、清初两帝的“末世’论权威排除“曹雪芹”是作者。
十八、“曹雪芹”是遗腹子,怎会出现父兄同有教育之恩?
十九、曹颙妻马氏之子“曹雪芹”,不会羞辱马道婆。
二十、亦明亦清的人物服饰,证明“曹雪芹”没出生。
二十一、“曹雪芹”不是如皋人,怎会深谙大如州方言?
二十二、《红楼梦》中有多个“曹雪芹”,作者非一人。
老卡枪2022-08-19 13:05: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22枚钢印同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
钱祖荣
多年来,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一哄而上,大讲特讲曹雪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人,是《石头记》即《红楼梦》的作者。事实上,这个观点是荒谬绝伦,不堪一击的。
写作人都明白,思维要符合思维的规律。《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就明确写了“作者自云(第三人称),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作者根据写作需要,把甄士隐谐音成真事隐。而这个梦幻之变的时间,作者借写贾雨村、王熙凤的出生,交代了是朝代变更的“末世”。
在新朝取代旧朝之后,政治风云骤变,作者只能把“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谐音成“千红一哭”“万艳同杯”,这样的手法贯穿了全书。
在新朝时代,作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把真事隐去,怎么“曹雪芹”就是真名实姓之人呢?人们应该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而不能鹦鹉学舌似的人云亦云。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只是作者的文艺名。犹如鲁迅不姓鲁、矛盾不姓矛,是同理。
如果时代背景和作者搞错了,对《红楼梦》主旨的解读也就五花八门不精确。用不上道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就是误导年轻的一代,后患无穷。以往的一些红学家一味曲解《红楼梦》,危害了社会风气,让读者只认为《红楼梦》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宝典,而忽略了《红楼梦》有强盛中华教科书的巨大作用。用歪理邪说教育学生,就是误导了我们的后代,动摇我们的国祚。
下面条分缕析,阐明“曹雪芹”不姓曹的理由。
一、“曹雪芹”不是曹天祐,更不是曹寅之孙。
在关于“曹雪芹”的并不多见的相关资料中,有一条是北京西山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所提供的一条诗注。敦诚的《四松堂集》卷一中,有一首诗《寄怀曹雪芹》霑,诗曰: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在“扬州旧梦久已觉”诗句之下有双行夹批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胡适先生通过敦诚的诗集断定在北京西山隐居的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然而,这条夹批本来只是在原件上再贴上去的笺注,添加的内容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造织造之任”(见附图),重新刻印成书后,贴笺的内容摇身一变,堂而皇之成为正式内容。看来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有造假嫌疑。

第一,多年来人们翻遍曹家的宗谱和档案资料,也不见曹雪芹的名字,只出现曹天祐。
第二,曹雪芹的先祖不一定就是他的祖父。
第三,江宁织造曹寅就算是曹雪芹的祖父,即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而曹寅逝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雪芹不管存年“四十”,还是“年未五旬而卒”,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随祖父赴织造之任。他出生时,“祖父”曹寅早已去世。曹寅死后,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又于康熙五十四年死于进京途中。因曹寅再无嫡子,康熙帝便让曹寅的侄儿曹頫过继到曹寅家,并继任江宁织造。曹颙死时,尚无儿女,其妻马氏妊孕七个月余,后来生男生女不见记载。
第四,不管说曹天祐是曹寅的儿子、嗣子还是孙子或嗣孙子,说者谁都没拿出可靠的事实证明曹雪芹(霑)与曹天祐是何关系。
既然曹雪芹(霑)是曹寅的孙子的说法矛盾百出,曹雪芹(霑)著作《红楼梦》的说法也就是谬种流传。
老卡枪2022-08-19 14:01: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老卡枪2022-08-19 14:03:1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二、《红楼梦》不避“玄”字讳,表明该书诞生于康熙登帝位之前。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以示尊重,曰避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古代法典还规定,不避先皇和当今皇帝的名讳,则是犯了对君王的“大不敬”之罪,如《旧唐书.刑法志》则将“大不敬”列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第六条。犯此罪者,要被斩首或绞杀。
因此,历代文人著书立说,在其内容中不敢不避讳。至于在后世中才出现应该避讳的内容,由于常人没有先见之明,也就强求不了。然而,却由此辨析出事情发生的朝代。
现以康熙玄烨的“玄”字为例,剖析《红楼梦》中的避讳问题。
三百多年来,在《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流通过程中,出现了避“玄”字讳和不避“玄”字讳同时存在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能说明在《红楼梦》原始稿及缮本中,作者一直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而在康熙登帝位之后,不同时期的不同增删者又不可能对存世的所有版本进行彻底修改,则使《红楼梦》的内容出现了上述状况。
在《红楼梦》中,各回不避“玄”字讳的情况如下:
1、在第1回中两处写有“玄机”,一处写有“玄幻”(见甲戌、梦稿本)之词。
2、在第2回中写有“参玄之力”(见甲戌、梦稿本)一词。
3、在第9回中写有“正派玄孙”(见庚辰本)一词。
4、在第41回写有“玄墓蟠香寺”(见庚辰本),寺名里有一个“玄”字。
5、在第63回(通行本)中第880页写有“玄真观”“玄教”,第881页又写有“玄真观”,详情见庚辰本。在这三处出现的词语中,都含有 “玄”字。
6、在第73回写有 “玄术”一词。
7、在第78回作者写诔文悼念晴雯时有“玄圃”一词。
在康熙朝是否强调避玄烨的“玄”字讳呢?回答是肯定的。就在康熙登帝位后,为避讳玄烨的“玄”字,有关方面立马将北京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把南京的“玄武门”易名“神策门”,把“玄武湖”更名“后湖”。《千字文》第一句的内容本是“天地‘玄’黄”,改写成“天地‘元’黄”。
有人认为《红楼梦》不避讳的说法,是荒谬的。书中避讳之例,比比皆是。在第2回中,林黛玉把母亲贾敏之“敏”字,念成“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作为避讳。
在第26回中,薛蟠用贾政之名骗宝玉出来后,赔礼道:“忘了忌讳”。
在第27回中,丫鬟红玉为了避讳贾宝玉的“玉”字,只好叫“红儿”。
在第79回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因她(夏)家多桂花,小名唤做金桂,在家中不许下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者,她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
在第83回中,写一个老婆子在林黛玉的窗外骂外孙女儿,黛玉以为是指桑骂槐,哭晕。探春见状,劝道:“这种东西说话再没有一点道理的,他们懂得什么避讳。”
由以上情况分析,作者对于避讳制度,既烂熟于胸又运用娴熟。
按逻辑和情理分析,《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怀有丢失故国之悲、逝去亲人之痛的明朝遗民,写作时预见不到以后朝代中应该作的避讳,稿本已经外传,无法收回更改:或可在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父母等长辈中产生。推理中,《红楼梦》的作者抑或还可以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自己(实际上不存在)。
因而,如果有人硬是把《红楼梦》作者的出生,讲成是康熙皇帝登基之后的事,就必然会把这种理论推入死胡同。
至于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有多处出现“玄”字现象,则加权说明《红楼梦》的原始稿本及缮本的问世时间,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登基之前。现摘录几处以飨读者:
1、在第2回中,甲戌本眉批有“极‘玄’”一词。
2、在第7回中,甲戌、戚序、蒙府、梦稿本夹批均有“何‘玄’幻”一词。
3、在第17回中,己卯、庚辰、戚序、蒙府诸本夹批均有:“太虚‘玄’境”一词。
4、在第74回中,庚辰本夹批:“‘玄’妙”。
如果说曹寅之后裔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在对待避家讳问题上,《红楼梦》并没有避过“寅”字讳呀。
1、在第10回中,有“‘寅’卯间必然盗汗”一句。
2、在第14回中,有“凤姐知道今日的客不少,‘寅’正便起梳洗”一句。
3、在第26回中,作者写贾宝玉和薛蟠、冯紫英、蒋玉菡等喝花酒时,出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薛蟠向贾宝玉、冯紫英、蒋玉菡吹嘘说看到一幅很好的春宫图,这本来是一种淫色作品。最后一验证,竟然是唐寅画的,这就让读者匪夷所思了!作者“曹雪芹”以薛蟠之口,不仅不避曹寅的“寅”字讳,还肆无忌惮地用谐音“糖银(唐淫)”“果银(狗淫)”之词,把曹寅戏弄一番!
请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是《红楼梦》的作者,会如此这般地阴损您的爷爷吗?话说到此,如果有的红学大家还坚持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就太说不过去了。这好比让曹雪芹今天上戏台说相声,不仅不避祖父的“寅”字讳,还调侃他的爷爷曹寅非常无聊,以画春宫图消遣。这事会发生吗?特别是在严格讲究避讳制度的古代,更不可能出现此事!不知道那些红学大家自己到底怎样思考问题的?这会让后人怀疑他们的人品和学识!
真理只要再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都会成为谬误。可见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限度内,才成为真理。否则,就会成为谬误。
正确答案应该是,因为曹寅家是投降清朝人的汉奸家庭,所以遭到明朝汉人遗民作者的唾骂。
4、在第69回中,有“择定明日‘寅’时入殓大吉”的文字。
曹寅还有一个号为“雪樵”,而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雪”字和“樵”字。由此说明,不是作者一时笔误,也不是抄手故意而为,只能表示那个“曹雪芹”祖上的名字里没有“寅”这个字。换言之,曹寅的后裔中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再说,曹寅之弟曹宣,在康熙玄烨当皇帝后,为避讳玄烨的“玄”音之讳,把‘宣’改为‘荃’的家事,曹家的后人曹雪芹怎么能不知道呢?
老卡枪2022-08-19 14:04:1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三、《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如今”“南安府”处在明末清初。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第11、14、25、58、71、72、93等多回中,数次提到史上有名的“如今”“南安府”。
当年南安府的主人,是在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比皇帝还要富有的南安王郑芝龙,明朝崇祯三年
(1630)二月,郑芝龙在晋江建成“第宅纵横数里”(黄宗羲语)的豪华南安府。清朝顺治十年(1653)五月,郑芝龙被清廷封为同安侯后,当地老百姓仍习惯称郑芝龙的府第为南安王府。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十月初三日,清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顺治十二年(1665年),清廷因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始终不投降,派清兵洗劫烧毁南安王府的宅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遭受侮辱惨死于清兵之手。至此时止,南安府即不存在了,这是明末清初的史实。
四、清廷在东南海疆的战争史,揭示《红楼梦》杀青于明末时期。
在《红楼梦》第114回文中,作者写甄应嘉时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贾政道:“弟那年在江西粮道任时,将小女(探春)许配与统制少君,结缡已经三载。因海口案内未清,继已海寇聚奸,所以音信不通。弟深念小女,俟老亲翁安抚事竣后,拜恳便中一视。”这段话用上了“海疆”“海口“海寇”、“越寇猖獗”和“三载”等词。
在第117回写贾蔷等人喝酒扯谈新闻时有:“听说海疆的贼寇拿住了好些”的内容。
在第118回写贾母去世,贾政扶灵柩回金陵,“一路南行,因遇着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在道实在心焦……”“过了数日,贾政的船才行得十数里”。由上述内容看出,话语中暗指中国东南方向的“海寇”郑成功、“越寇”张煌言两支大军抗清复明斗争失败,郑成功率军退守台湾,清军得胜班师回朝北归的战事。
从《中国军事史》一书可以查到,在清朝延续三年左右,与“海寇”、“越寇”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是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二年(1663),郑成功与清军展开了金门、厦门争夺战,以郑成功退守台湾结束。也就是说,自清顺治元年(1644)开始的抗清复明斗争,历经十九年,至康熙二年(1663)结束,明末清初的南明时代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这是“末世”作者的“亲见亲闻”。
五、作者借题吃螃蟹和吃鹿肉泄愤顺治及八旗兵(“胡虏”)。
(一)吃螃蟹:
在《红楼梦》第38回中,作者写姐妹们共聚海棠诗社,席间吃螃蟹时剩兴作了螃蟹咏的诗,以诗“寓大意”,她们因诗义充满反清情绪而十分愉悦。宝玉的诗是:“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的诗是:“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宝钗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是:“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黑黄两色调和后为青色,有隐喻满清之意)。”
书中说,“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众人还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认真一看,诗中出现了抨击“饕餮王孙”“嫩玉”“公子”(小顺治)指挥“满”“清”“持螯”“擂姜”“兴欲狂”的“ 铁甲长戈”“ 横行”中原、打烂人头、肢解人体、恣意杀戮汉人百姓的悲惨场景。
至于“多肉更怜卿八足”之句,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吃螃蟹的场面,尽情抒发了吃蟹人赞赏螃蟹多肉美味和痛惜螃蟹之八足被肢解的两种心情。按作者“寓大意”之提示,在这里的“卿八足”之解是,作者将“卿”代指谐音“清”,即满清。将“八足”代指“八旗”,即满清八旗兵。作者借此隐语,既是抒发胸中垒块,又欲惊醒世人。
(二)吃鹿肉;
《红楼梦》第49回的回目后半句为“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是描写贾府里一群涂脂抹粉的香娃,面对鹿肉而大快朵颐的吃相。那种鹿肉香气扑鼻窍的诱惑,蕴含作者笔底烟云飘千秋的深意。
“腥膻”亦作“腥羴”,基本词意是腥而膻的味道。另有一层意思是指对入侵外敌的蔑称。《太平广记》有唐 郑处诲著《刘瑑碑》文曰:“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明 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文曰:“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扫荡腥膻,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欧阳予倩作《梁红玉》第三场语曰:“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书中写道:“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贾母便说;“……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黛玉笑道:“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一群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情景,持续着力描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唯妙唯肖。用了“有新鲜鹿肉”“饭也不顾吃”“巴不得”“吃生肉”“烧着吃”“吃一只生鹿”“吃不够 ”“深为罕事 ”等词和短句,兴奋和解恨之状跃然纸上。还有,由(众人)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之句看来,说明他们生吃新鲜鹿肉,在当时已经触犯了某种官方禁忌。
在上述内容中,黛玉笑着说哭事,一群花子使芦雪广(庵)遭劫,他们吃的新鲜鹿肉应该是供品。吃神灵面前的供品,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受战争的伤害,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叫花子,是不能理会这一套的。所以作者以黛玉之名,痛心疾首地由笔底渗出“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的带血文字。评批者也心领神会地含泪道出“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的呐喊!
书中还写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段文字是在讽刺影射有人“锦心绣口”地企图抹杀掉那段罪恶的历史。让后人不觉得,那时候发生过什么大事。摆在今人面前的事实是,“锦心绣口”的清朝编史者,已经抹去了惨绝人寰的入侵中原的杀戮史。而当今,还有人眉飞色舞地扯淡《红楼梦》是青年男女的恋爱宝典,彻底迷惑了读者的眼睛和思考。
“鹿”谐音是“虏”,鹿肉就是隐射胡虏肉。并用借吃鹿肉以表达对入侵清兵的憎恨。鹿肉属于腥膻一类,割腥啖膻也就是吃胡虏肉之意,且不是一般的吃,不但要分割了它,而且还要生吃了它!作者义愤填膺的情感,萦绕于描写吃鹿肉的字里行间。由香娃们热衷于割腥啖膻生动表述,作者的立场和意图也清晰可见。
联系《红楼梦》第5回描写妙玉的戏谶内容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妙玉是出家人,“视绮罗俗厌”是自然的,但为什么作者很明确的说妙玉“啖肉食腥膻”?按出家人规矩是根本不吃肉的!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反复表明自己的创作主旨。
从上述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两层寓意:
1、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即在"嫩玉"小顺治当皇帝的时期,当时清军大举进兵中原,也即 明朝“末世”的年代,而不在雍正、乾隆年代。
2、《红楼梦》的作者对“螃蟹”和“鹿肉”表现出无比仇恨,以吞食“嫩玉”小顺治、肢解“卿(清)八足”(八旗兵)和割腥啖膻吃鹿肉为痛快致极之事。从而表明,《红楼梦》的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老卡枪2022-08-19 14:05:0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六、作者是大舜正裔,具有根深蒂固的汉人思想。
在《红楼梦》第63回中,作者写宝玉以半开玩笑的方式给芳官改名的事,生动形象地鞭挞了来自北方的中华之患。宝玉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就改作“雄奴”。宝玉又说:“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接着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由此可见,“耶律雄奴”即为谐音“野驴匈奴”,就是作者怀着刻骨似的仇恨痛骂北方匈奴人是同野驴一样未经驯养和教化的野蛮动物。在这里,作者立足大舜正裔的角色,特别痛恨那些长期成为中华之患的外族入侵者。在《红楼梦》第49回中,林黛玉还戏讽史湘云“故意装出个小骚鞑子样儿来”。鞑子又称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不雅称呼。
人们很难想象,当大清国进入稳定的统治时期后,“曹雪芹”还会肆无忌惮地写出上述内容。
七、《红楼梦》于雍正甲寅年(1734)之前即已流行。
清代人所著《梅花梦》(又名《何必西厢》)一书,其“序二”写于雍正甲寅年(1734)仲夏,作序者为桐峯外史。书中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与《金瓶梅》相提并论。
文中还说:“余需次山左,偶访友不值。见案上有《何必西厢》弹词刻本,窃怪标名之妄……今读此书,不知何方(原文为物字)文人作此狡狯,余无可赞词……辨之济南书肆,觅他部不可得。想已刊而未遍行。缘就友人藏本,繕正付梓。益以凡例二十条,并识数语冠简端,用志向往云。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
由于文中有“已刊而未遍行”之语,充分说明《何必西厢》在雍正甲寅年,即在1734年之前的数年(概算5年)已经刊行面世,加上写作时间(也概算5年),两项仅计10年,还有增删者耗时10年,共计20年。这就意味着作者应该在1734年前20年,即在1714年之前,就必须开始写作,而这时的“曹雪芹”尚未出世呢。有人说《何必西厢》的作者在时间上作了伪证,可是他拿不出过硬的资料,只是信口胡言而已。
有些红学研究者看到敦敏(1729—1796年)的《赠芹圃》诗中,有“秦淮风月忆繁华”之句,就把这个芹圃说成是曾经跟随祖父曹寅,在金陵享受过“秦淮风月忆繁华”生活的人。其实,他们真的不懂这段历史。在余怀(1616—1696年)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短篇笔记《板桥杂记》中,就详细描述了明末清初秦淮的苍荒凄凉景象。“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间亦过之,蒿蔾满眼,楼管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辟疆老矣,一觉扬州岂其梦耶”(当时的文人雅士皆用“扬州旧梦”借指冒辟疆的一段不寻常人生经历)。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南巡时(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御制一篇《过金陵论》说“金陵,禹贡扬州之域……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曹家任江宁织造前期,金陵的风貌已经不是秦淮风月繁华了。如此一来,《红楼梦》的作者就不可能是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之后出生的人了。
老卡枪2022-08-19 14:05: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老卡枪2022-08-19 14:07:1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老卡枪2022-08-19 14:07:35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八、书中所写“神京”年代“曹雪芹”尚未出生。
《红楼梦》中对首都的称呼,是辨别作者出生朝代的试金石。明朝出生的遗民作者,只会称呼明朝的首都为“神京”,绝不会把清朝皇帝的办公地称为“神京”,因为清朝皇帝占据明朝的首都后,为了避免重滔明朝灭亡复撤,将北京改称为“京师”。
“神京”一词在《红楼梦》在第1、3等回中出现多次。
唐张大安《奉和别越王》云:“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
五代和凝《小重山》词曰:“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鶯语滑,蝶飞狂”。
“神京”一词在明朝士大夫的诗文中屡屡出现。在明季一代文学宗师钱谦益的诗中有:“禾黍岁时供上谷,烽烟日夜接‘神京’”(【秋兴八首】)、“ 千里风烟开紫塞,万年根本是‘神京’”(【上谷歌八首上楚中丞】)、“虏骑临城气益横,共言乘势犯‘神京’”(【蔚州歌四首】)。
与大明王朝生死攸关的美女陈圆圆,在临终责怪吴三桂的遗言中有“当国破家亡之际,只坐视以贻误事机,迨事势不可为,始借力外人,以伸一时之忿,此大王之深误也。当敌军既进,‘神京’亦亡,国号迁移……”
由此观之,自满清人定鼎北京之后,“神京”已亡。“神京”的称谓已经由“京师”代替。
清人的都城,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直至清朝灭亡,先后建有三处。一是故址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村的“兴京”赫图阿拉。二是“盛京”,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占沈阳。四月,由兴京迁都辽阳,是为东京。十年又自辽阳迁都沈阳。三是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称北京为“京师”。
称呼北京为“京师”,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是康熙皇帝之御旨。康熙皇帝在第5次南巡时,曾经下旨:“江西巡抚李基和,甚为粗鄙,带往‘京师’学习。”
《红楼梦》的内容,是作者记述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和“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之事迹原委”(第一回),而在“神京”的称呼存续期间,“曹雪芹”尚未来到人世。
九、《红楼梦》主创者的年龄在80岁与90岁之间。
脂评《石头记》第一回,在“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一行内容的顶部,有一段脂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三劫者”,即指作者。作者的心声是,“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就是说作者想活到90岁。按常理讲,这时的作者的年龄也已经在80岁左右。
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活了多久呢?互联网载他的资料说,约生于1715年,约死于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只活了48年,这离《红楼梦》设定的主创者年龄相差30多年。
十、康熙六次南巡,臣僚接驾四次的事很常见,曹家不特殊。
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说:“康熙皇帝南巡六次……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同时,他还说:“此处说的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
《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中写元妃省亲时,借赵嬷嬷与王熙凤的对话道出“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等语。
胡适先生把“太祖皇帝仿舜巡”“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和“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强行对接,导出两点推论。一是《红楼梦》中的“太祖皇帝仿舜巡”就是“康熙皇帝南巡六次”;二是由“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推导出“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进而把《红楼梦》作者的文学名曹雪芹,变成曹寅之孙曹雪芹。
本文暂不谈此推理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只讲两点与历史事实相冲突的问题。
一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庙号叫圣祖。玄烨的曾祖父爱新觉罗.努尔哈才是清朝的太祖。康熙绝不可能僭越曾祖父的庙号仿舜巡。如果有人还坚持“太祖皇帝仿舜巡”就是指“康熙皇帝南巡”,那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不可理喻”一词了。
二是暂不考究“太祖皇帝仿舜巡”与“康熙皇帝南巡”的时间差,以及曹家是否接驾四次,仅就“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而言,此论在历史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
笔者从《康熙起居注》和《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中,仔细查找、统计了在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途中各个停歇点的接驾人员数据,即使将人们比较熟悉的于成龙、喻成龙、李光地、汤斌等人除外,还有江苏巡抚宋荦接驾了6次、漕运总督桑额接驾了6次、河道总督王新命接驾了7次、江南江西总督阿山接驾了7次、河道总督张鹏鷊接驾了8次……就连松江提督侯张云翼和接替金世荣南通狼山总兵官职务的刘含高也分别接驾了5次和4次。
再就是致仕大学士张英和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毓圻,都有6次接驾南巡中的康熙皇帝的确切记载。
由此看出,举世瞩目的“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胡适先生关于“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立论前提,也就自行崩塌。
老卡枪2022-08-19 14:08:4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一、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亦指鸠占鹊巢。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中国东南方的南安府,而这个南安府的存在时期就处在明朝的末世。贾家与南安府处于同期,这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非普通官宦人家。具体表现为:
一是《红楼梦》第65回写贾家接收江南甄家进贡的“上用”物品。
二是《红楼梦》第63回写贾敬的逝世,使用了皇帝的专用语“宾天”。
三是秦可卿居室布置和朝廷的“四王”“八公”参加葬礼的规格属于皇帝嫔妃类型。
四是大观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欲取名“秦人旧宅”,即明朝故宫之意。
五是在戏彩蝶一节把薛宝钗写成杨(贵)妃即皇帝的宠妃;在埋香冢一节把泣残红的林黛玉写为(赵)飞燕即显赫后宫的皇后。
六是宝玉是口中衔玉而生即代表国家的人物。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千年前已写就“国”字。而且宝玉出场的穿戴,就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等帝王类的服饰。
七是贾府为皇家大院。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巧写贾府一字儿排开为五门洞开,黛玉进的是荣国府的西角门,而且第一排房子与第二排房子间有一箭之地的远距离。
贾府前后九道门,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时,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
八是宝玉即皇帝。《红楼梦》第十六回,写秦钟见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不肯就范,说要与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儿叫宝玉的好朋友说一句话。那判官听了,先就唬的慌张起来,小鬼们说阴间不怕阳间,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
此段内容,作者从侧面告诉读者,宝玉不是一般人,是管天下事的天下官。换言之,宝玉是皇帝。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贾家,不是平常官宦人家,而是隐喻明朝朱家。贾家的衰微,寓意明朝的衰亡。贾王史薛是家亡血史的谐音,贾王薛史四大家的兴衰史,是朱明王朝和千万个大小家庭的血泪史。曹寅、曹雪芹家及其他任何一家,都不能代表贾家。
但是,《红楼梦》作者惯用“一喉两歌”写法,始终坚持明朝遗民气节,在书中仍然把清朝鸠占鹊巢定都燕京后的京师,也称为贾府,寓意假朝伪府。
十二、金庸说红楼梦完全没有证据证明是曹雪芹写的!
2009年1月9日《时代周报》刊载金庸先生的经典语言:“我认为《红楼梦》不见得是曹雪芹写的,完全没有证据证明是曹雪芹写的,现在有人研究曹雪芹生平,一写几十万字,我觉得这个路线可能是错的。如果最后证明这个小说完全不是曹雪芹写的,那你的研究完全是空的。需要肯定作者是谁,如果连作者都不知道,去研究曹雪芹完全没有用的。”
十三、原作者胡老明公被曹雪芹删除。
胡适早年在《藏晖室札记》中写道:《石头记》著者不知何人,然决非曹雪芹也。第六十九回评有云"作者无名氏,但云胡老明公而已"。今遍阅今本,乃不见此四字,可见曹雪芹之前,必另有原本作者自署"胡老明公",后为雪芹删去。
老卡枪2022-08-19 14:09: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四、元春的原型人物某女性是《红楼梦》的主要作者。
《红楼梦》第十八回有一段情节:元春见大观园中有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風流。“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誌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句下小双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
上述内容中,明确表明了元春是由癞僧、跛道二人从大荒山中,青埂峰下,携来到此的“顽石”,如今省亲,因恐入了别书的俗套,不作《灯月赋》、《省亲颂》。且把正经的内容是告诉世人:“自此时以下文字,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意思是,不管读者信与不信,这以下千奇百怪之文,皆元春即石头之语。换言之,《红楼梦》中自此向后的内容都是元春的原型人物某女性所写,此女性就是《红楼梦》的主要作者,她运用了画家的烟云笔法。
庚辰本在此段内容上部有眉批:“如此繁华盛极花团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语截住,是何笔力!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试阅历来诸小说中有如此章法乎?”
上批语中有关键语“忽用石兄自语截住”。这里的“石兄自语”就是元春自语。意即“顽石”就是石兄,“顽石”就是元春。元春是贾宝玉的“护身符”,是另一种形态的通灵宝玉,是附着在贾宝玉躯体中的灵魂。一旦贾宝玉的“护身符”即通灵宝玉离开他的身体,贾宝玉就成了迷失本性的獃子。
十五、《红楼梦》的创作年代正是“羲皇上人”主朝之际。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此处仅从侧批中溯源羲皇上人真正是谁,以便确定《红楼梦》成书的准确朝代年纪。
历史上的羲皇上人,意思是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出自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诗中陶渊明在诗中曾自谓“羲皇上人”,表现了他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虽然历史上自称“羲皇上人”者较多,但被朝野熟知的仅为一人,即明朝末帝崇祯羲皇上人。
明代周延儒是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时的内阁首辅。有一次,大臣温体仁向皇上举报周延儒在私下称皇上是“羲皇上人”,实属大不敬!崇祯反复追问周延儒到底是怎么回事?周百口莫辩,只得告病回乡。后来,后金犯明及农民军造反形势吃紧。崇祯再次启用周延儒。不久周又假传捷报,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皇帝,揭发真相,崇祯帝又想起那句“羲皇上人”的“外号”,一气之下,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周终年51岁。两个月后,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羲皇上人”的“外号”与明朝灭亡的末世紧密联系,所以被《红楼梦》的批阅者用的恰到好处。
十六、明《书史纪原》现“雪芹校字”款及“楝亭曹氏藏书”印。
明·夏兆昌编纂、蒋源所刻的上、下两册《书史纪原》,是天启四年(1624年)的石印本。上册卷首依次为作者友人胡震亨叙、作者自叙、董其昌手书叙、原文。卷首及下册首页均钤有“楝亭曹氏藏书”印章。上册作者叙下押有丁氏藏书章“日照丁氏绂臣京华所得”。上、下册末页左下方均有一方闲章“长相思”。书之有雪芹以蝇头小楷所作的校字,共九处计20字,落款“雪芹校字”。
一本书委托校字者的校字程序,当然是在该书面世被爱好者收藏之前,这是毋容置疑的道理。既然《书史纪原》卷首及下册首页均钤有“楝亭曹氏藏书”印章,至少说明雪芹与楝亭(曹寅)共同存世过,并不是曹寅去世后才出生的那个曹寅孙“雪芹”。

十七、清初两帝的“末世’论权威排除“曹雪芹”是作者。
有些红学研究者看到敦敏(1729—1796年)的《赠芹圃》诗中,有“秦淮风月忆繁华”之句,就把这个芹圃说成是曾经跟随祖父曹寅,在金陵享受过“秦淮风月忆繁华”生活的人。由此观之,他们确实不懂这段历史。
清朝第一代皇帝顺治御批崇祯末世碑文,证明了崇祯是末世的皇帝。《顺治实录》载,在“崇祯帝碑”上刻有多处“末世”字迹。如“崇祯帝之所以失天下者,厥咎有在非末世亡国之君可同年而语也”……“凡末世亡国之君覆车之辙,崇祯帝并无一蹈焉,乃身殉宗社……”。文中有“非末世……”和“凡末世……”等语,是说崇祯这个末世亡国之君与其他末世亡国之君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即亡国的原因不同,但是崇祯仍然是末世亡国之君的本意准确无误。
清朝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其《过金陵论》中所书内容,也证明他看到了金陵繁华不再的末世景象。自清兵进军中原开始,一直到康熙第一次南巡时(1684年),金陵的末世景象是什么样呢?康熙曰:“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環,今则荒沟废岸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如此看来,在 1684年的金陵城已经绝无繁华景象了,而在30多年后的1715年或1724年出生的“曹雪芹”,根本就没有看到明朝时期金陵城的繁华景象,更不可能写出“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秦淮风月忆繁华”的事情了,《红楼梦》的作者也就与“主流红学”认为的“曹雪芹”无缘了!
老卡枪2022-08-19 14:11:2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老卡枪2022-08-19 14:12:3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十八、“曹雪芹”是遗腹子,怎会出现父兄同有教育之恩?
按红学家的说法,“曹雪芹”是遗腹子。他们的依据是,康熙五十四(1715年)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在他的《代母陈情折》上写道:“……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此处的马氏,便是曹颙的遗孀。此处马氏怀的这个孩子,没有资料说明后来是死是活,更不知是男是女,但大多红学家认为便是“曹雪芹”。
在《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庚辰本、甲辰本、两种戚蓼生本、程甲本、程乙本、俄藏本、舒元炜本、梦稿本、蒙古王府本等,几乎所有版本中的第一回,都出现作者写了自愧“背父兄教育之恩”之语,只有甲戌本、己卯本《石头记》写的是自愧“背父母教育之恩”。
这里出现一个让读者匪夷所思的问题,既然“曹雪芹”是遗腹子,怎么可能出现父兄对其有教育之恩呢?即使有继父,也未发现有资料载其有兄长之说。
十九、曹颙妻马氏之子“曹雪芹”,不可能写出恶人马道婆。
马道婆是贾宝玉的寄名干娘,她私毫不顾及人伦道德,奸诈狡猾,纵恶行凶到毫无底线、丧尽天良的地步,为了谋财害命,吃了原告又吃被告。像这样的恶人,作者竟然给她冠以马姓,即曹颙妻马氏之子曹雪芹的妈妈之马姓。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说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颙妻马氏之子。
二十、亦明亦清的人物服饰,证明鼎革时期“曹雪芹”没出生。
虽然在所有《红楼梦》的版本中,插图人物的衣着、打扮,几乎看不到清朝时期的影子。但在文字表述中却出现了亦明亦清的人物服饰、装扮,证明当时处于明清鼎革时期,亦说明当时“曹雪芹”尚未出生。《红楼梦》第三回写宝玉见林黛玉时,先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此为明朝服饰、装扮。见了他娘再来后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此服饰、装扮,已接近清朝。第六十三回写宝玉“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纂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 ”这正是剃发后的形象。还有例证,不再赘述。
二十一、“曹雪芹”不是如皋人,怎会深谙大如州方言?
《红楼梦》第1回中说,甄士隐因住宅隔壁“葫芦”庙发生火灾毁了家园(寓清兵—“胡虏”入侵中原烧毁了家园),携妻儿老小由姑苏阊门投奔本贯大如州岳丈封肃处安身。第2回中说贾雨村中进士后也到封肃所在地大如州当上太爷。《红楼梦》中两位首先出场的重要小说人物都来到了大如州,这与姑苏同贯的大如州究竟身在何处?
“大如州”的含意为涨到这里来的大范围的露出水面的地方,与“如皋”两字本身含义为涨到水边的高地是一致的,就象如皋巿境内的長江边有一处“又来沙”的命名一样合情合理。明末清初时期,如皋北至李堡(合李堡、栟茶),南到长江,东至黄海,西到洛马河,东西宽110公里、南北长90公里,地舆确实不小。
从黄海与长江共同孕育江海平原的机理看,源自青藏高原每年裹夹着约4亿5千万吨泥沙千里奔腾东逝的江水,与有着潮汐规律的滚滚海浪高度协作,加之不可忽视的淮水作用,自古扬州向东北至海边一线,江河沙土成齿形向东淤沉铺展,由于长江水比淮河水的推沙力强,致使沙脊冈地一般呈东南西北走向。1973年发现的海安古青墩遗址,就在这条长和宽各数十公里的沙洲(大如洲)上。经碳14测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1969年在如皋中心城区南8公里的地下3.5米深处,也发现了身长2米,距今约4500年的麋鹿骨架。据此可以说大如洲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姑苏所在的江苏范围内找不到第2处,就在中国大陆上难以找到第2处。
由于古代高与皋两字通假,涨到这里来的地方就很自然地称之为如皋了。而且,古代洲字同州字,大如洲就是大如州。这大如州(县)与书中提到的金陵、应天府、扬州、长安等地名都有实地存在。在那“齐民跬步,即蹈非事”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写大如州本意是指如皋,用此障眼法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在大如州范围所使用的方言,即如皋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如泰片区如泰方言,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把如皋、泰兴、海安、如东归为如皋片。如皋方言在《红楼梦》中俯拾皆是,如堪堪(勉强)、早起(早上)、小照(画像)、恶(利害,有能力)、猴(作动词形容窜、快跑)、嚼蛆(瞎说)、硬正(人有正气,物件结实)、色相(顺从,听话)等等,有的方言竟是如皋地区小范围内的专用语。如第二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中的“促狭鬼”一词就属此类,如皋有的地方说“促煞鬼”,两者都是对用歪点子戏弄他人者的语言表达。
“曹雪芹”不是如皋人,也无资料记载有个曹雪芹寓居过如皋,他怎么会深谙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如皋方言?
二十二、《红楼梦》中有多个“曹雪芹”,作者并非一人。
《红楼梦》中先后出现了有6个“曹雪芹”和1个“并阅者”;
1、第一回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2、第一回正文:“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3、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回末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4、靖藏本第二十二回有批:“不数年,芹溪(“曹雪芹”)、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5、第七十四回(庚辰本)末批:”:缺中秋诗,俟雪芹。”
6、第一百二十回末正文(程乙本):“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贾雨村),便肯替他传述?”此处出现的是历史学家且是传述《红楼梦》的“曹雪芹”是先生,应该是男性。
7、在《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中,出现了“并阅者”一词。
书中写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姓名),抄者不知(姓名),并阅者也不知(姓名)……
“并阅”作动词时的含义是遮蔽、掩盖的意思;“引申为概括”之义。
那么“并阅者”,一是指遮蔽、掩盖事实真相者,二是指概括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版本相关内容的《红楼梦》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也是作者,但不是原作者,是遮蔽、掩盖事实真相(真事隐)的编撰者。
在整个红学界,仅认为《红楼梦》作者是一个人的说法,是片面之词,是没有读懂《红楼梦》原文的一种表现!


老卡枪2022-08-19 14:13: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恭请阅者赐教!
老卡枪2022-08-19 15:28:3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能尔斋图书印
老卡枪2022-08-20 17:15:2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如皋方言“没脚蟹”是什么意思
“ 没脚蟹(méi jiǎo xiè),有如下几层意思:(1).没有脚的螃蟹,比喻无活动能力者。(2).比喻不见踪迹,行踪不定的人。(3).比喻没有帮手、无依无靠、孤独无助的人。”
如皋方言“没脚蟹”意思是比喻不见踪迹,行踪不定的人。
老卡枪2022-08-20 18:36:4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写凤姐照脸一口吐沫啐道:“······这会子被人家告我们,我又是个没脚蟹。“
老卡枪2022-08-20 18:48:4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红楼梦》巧揭林黛玉的原型人物董小宛是歌姬的秘密
林黛玉畏惧别人旁敲侧击地说她是戏子,《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薛宝钗十五岁生日到了,贾母拿出20两银子给宝钗过庆贺,除了吃宴席,还安排看戏。扮小旦的那个小孩,扮相与林黛玉有点像。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这么一来,众人都笑起来了。可偏偏爱护黛玉心切的宝玉,“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意思是说出来不好,这“画蛇添足”的表演,使林黛玉立马生了贾宝玉的气。原来,文中有意揭示了林黛玉的原型人物董小宛是歌姬的秘密。
老卡枪2022-08-21 19:22:49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老卡枪2022-08-22 11:35:31 发布在 煮酒论史
《影梅庵忆语》第一节的含义

原文:爱生于昵,昵则无所不饰。缘饰著爱,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矧内屋深屏,贮光阒彩,止凭雕心镂质之文人描摹想像,麻姑幻谱,神女浪传。近好事家复假篆声诗,侈谈奇合,遂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有之,此亦闺秀之奇冤,而啖名之恶习已。

译文:爱生于亲昵,因为亲昵便有所掩饰或修饰,源于夸饰而写可爱之人。天下少有真的可爱者,况且内宅屏光彩映流光溢彩,凭着文人的描摹想象,仙女的故事就幻化而出。更有好事者借诗律妄谈神奇离合,使西施、夷光、文君、洪度人人阁中皆有(此为美女兼才女四人,只是夷光就是西施,冒辟疆写成两人,是不懂,还是今人解错?)这是闺秀中的奇冤,贪求虚名者的恶习。

由第一节,即可看出,《影梅庵忆语》有隐饰、夸饰之内容,实际情况如作者之“言为心声”,再强调一次书中语“天下鲜有真可爱者矣。”

而董小宛是难得的真可爱者。
老卡枪2022-08-22 18:48: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