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第十一象:朱雀应世

楼主:ty_三默 字数:3149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依推背卦序,《推背图》第十一象是泽火革卦,干支甲戌,其配图、谶语、颂词如下:


谶语:
汉水竭,雀高飞。
飞来飞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颂词:
百个雀儿水上飞,
九十九个过山西。
惟有一个踏破足,
高栖独自理毛衣。

清人金圣叹曰:“此象主周主郭威夺汉自立。郭威少贱,世称之郭雀儿。”才子金圣叹此论不仅是望文生义,还有点望象生义之嫌。是其不明白《推背图》推演龙争虎斗的基本规则所致。此象所预言之事,离周主郭威“夺汉自立”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光。

依推背凡例,《推背图》首先要根据革卦的卦名本义绘制第十一象的配图。革是一个象形字,金文的字形象是剥下来的兽皮,中间部分的圆形物(革的中间的中字)是剥下的兽皮,余下的部分则分别是兽头、兽身和兽尾,故汉语中从革的字多与皮革有关。从古汉语的运用实例看,革即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革作名词时,本义是去了毛的兽皮。例如《易-遯》中说:“执之用黄牛之革(黄牛的皮)。”革作动词时,本义是改,更改;引申为变、变革。例如《书·尧典》中说:“鸟兽希革”(鸟兽换毛时外形就改了);《汉书-任敖传》中说:“故因秦时,本十月为岁首,不革(不变更)”;《汉书-严助传》中说:“愿革(改变)心易行”;《吕氏春秋-执一》中说:“天地阴阳不革(改变)而成”;《国语》中也说:“厉治革(变更)典”。延续到现代,现代汉语中革心、革面、革正等词语也都用革的动词之义。《推背图》革卦之本义,用的是革的动词之义。第十一象的配图描绘了一段城墙,一段流水,四只小鸟在城墙下的水面之上飞来飞去,还有一只小鸟站在城墙上观望。小鸟飞行的时候其姿态永远处在变更、更改之中,而且是连续不断地变化、更改着前面的状态。配图用小鸟的飞行来表达革卦的改变和更改之义,绝妙之极。革卦的卦名之义和配图所要表达的意思高度吻合。革卦之变卦为山水蒙,互卦为天风姤,故第十一象共有兑、离、乾、巽、艮、坎六个卦象;其中兑为泽、为月、为水、为雨、;离为火、为日,为飞、为鸟、为飞鸟;乾为日、为衣、为高、为百、为山陵;巽为风、为飞、为五,为高;艮为山、为尾、为小、为城、为火、为鸟;坎为水、为西、为六、为一、为月、为灾、为破。革卦之象为《推背图》绘制配图提供了具象的依据。

依推背凡例,在依据革卦的卦名之本义绘制出配图之后,预言要综合配图和革卦所包含的信息推演谶语。第十一象的谶语是:“汉水竭,雀高飞。飞来飞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汉水竭”中的“曷”是动词,本义是守卫的士兵要对流亡逃难的人进行盘问,后来加了个口成为“喝”,表示喝问何人,从何方而来,加了个立成为“竭”,表示喝令站起来,是指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倒的劳役者站起来继续干活。引申义为用力到达极限。意思是说汉地因为水造成的灾害已经达到了极限;“雀高飞”,是指水势大到连小鸟们都无处栖息了,只能向高处飞了。从配图上看,水势浩大的快要超过城墙,受惊吓的小鸟们,飞来飞去,没有一个可以停下来栖息的地方。“飞来飞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意思是山太高了鸟儿们飞不上去,停留在城墙上又嫌低,不安全。此象的谶语用鸟雀躲避水灾的形象描绘出了国家因为水灾而陷入了大乱的状况。雀凡指小鸟,是比喻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群。因为水患,小鸟们都没有了安全栖息的地方,何况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根据卦名本义、配图、谶语而来的颂词是对谶语所预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解释、补充和说明。第十一象的颂词是:“百个雀儿水上飞,九十九个过山西。 惟有一个踏破足,高栖独自理毛衣。”“百”、“九十九”在这里是成数而不是确数,是数量众多的意思。“山西”是山的西面,常识告诉我们,太阳到了山的西边都要落下去了,小鸟们飞到山的西边自然也就落了下去。“惟有一个踏破足,高栖独自理毛衣。”配图上画着一只小鸟站在了城墙上。“踏”是动词,形声字。从足,本义是足着地。《玉篇》中说:“踏,足著地也”;《齐民要术·种葵》中说:“足踏使坚平”。“破”也是形声字,从石,皮声;本义是:“石头开裂,破碎,碎裂”。《说文》说:“破,石碎也”。唐朝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有诗曰:“石破天惊逗秋雨。”“足”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是象形字,其古字形像人的腿和脚,本义指人的下肢,包括脚和小腿,后转指人的脚。又引申为动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茎,或支撑器物的脚,物体的基部等。在这里是指国家的基础,低层结构。“踏破足”的意思是有人用脚踩碎了来自国家底层的反抗基础。众多的雀们的反抗被一只雀彻底粉碎了。这只雀用脚踩平了社会底层流民们组织的反抗浪潮,而且还登上了权力的巅峰(高栖独自理毛衣)。从一个来自社会低层的小小鸟变成了一个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一一(朱)雀。暗示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朱姓之人将在这一次的龙争虎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这个人也是一个身处社会低层的老百姓,当他在面对巨大的灾害被迫流离失所,四处求生的时候,却被历史的惯性推上了风口浪尖,并最终获得了全社会最高的地位(雀高飞)。

在这一次的龙争虎斗中,水灾扮演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角色。
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河南淮北地区连着下了二十多天的暴雨,致黄河之水暴涨,堤坝多处决口,许多地方水灾泛滥,民众苦不堪言。因为水灾出现了遍地的灾民,天下大乱,于是在各地的流民中间纷纷出现了反元势力,他们或割据一方,或称帝、称王。但最后却都被(朱雀)踏平,实现了大一统。

在众多的反元势力中,先后有四人建国称帝,一人称王。他们分别是卖布出身的平民徐寿辉,他参加红巾军后被部众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出身渔家,打鱼为生的渔家子陈友谅,他参加天完红巾军后立国称帝,国号“大汉”;乡绅明玉珍,因为家乡爆发了战争,为了躲避战乱,他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后来参加了徐寿辉的天完红巾军,徐死后,被部众拥立为帝,国号“大夏”;盐贩子张仕诚乘机率盐丁起兵,仅仅一年多就称帝自立,国号“大周”。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也被拥立者称为小明王。这些人第十一象的配图中有所反映,城墙下面的水面上飞来飞去的雀儿指的就是这几个人。此时还有众多的地方割据势力,如首举反元之旗的佃农、私盐贩子方国珍,他先是归顺元朝,后又归附明朝,最后被朱元璋击败,被迫投降,进入大明朝廷为官。出家人和尚彭莹玉在民变中成了南派红巾军的开山始祖,他一生致力于反抗蒙元的残暴统治。割据一方的还有李思齐和何真,李思齐最初与察罕帖木儿(又名李察罕)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后拥兵陕西长安,最终投降大明。何真,割据南方却不称帝,后来也投降了大明。他们都是颂词中飞过了山之西面的雀儿。

站在城墙上(高处)梳理毛衣并化身为“朱雀”的也是一个出家人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军之后改名为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明朝的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过牛。1344年(元顺帝至正四年),也曾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拥立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元时地方名称),改其名为应天府。1368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在他的统治下结束了蒙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之后又平定了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的割据武装,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第十一象的推背预言准确地指出了天下大乱的缘由和参与龙争虎斗之角色的社会身份,一只小小的雀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了鸟中之王者(朱雀),暗示了朱姓王朝的产生。这一象真正非伊所思的地方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竟然是从社会的最低层中产生出来的,真是不可思议。
ty_三默2022-06-18 13:54:43 发布在 未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