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楼主:chunzai 字数:770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刘知己在《史通·疑古》中云:“夫《五经》立言,千载犹仰,而求其前后,理甚相乖。何者?称周之盛也,则云三分有二,商纣为独夫;语殷之败也,又云纣有臣亿万人,其亡流血漂杵。斯则是非无准,向背不同者焉。”此言不确,前后理乖是后人对史实或经文作了削足适屡篡改之故也。“相乖”也成了后来“正史“的榜样和通病,官家纪录,当然得符合当时官方主旋律正能量标准的,是不能说实话的,就是鲁迅先生所谓“史架子”。刘知己《疑古》数责夫子论人不知世是不知情。孔子是鲁国大夫,吃皇粮,是个掌管意识形态的文官,有社会地位的人,精英。他不但有年薪,还办私学向年青人灌输传统儒家思想意识,培养正统思想的人才服务于社会。教材必然是周朝官方主旋律,所以他的学生可以在周朝天下的任何一个诸侯国做官。为了适合学生学习,孔子必须从大量历史文献中选取内容成“经”作教材,所谓“刊《书》、删《论诗》、作《春秋》”(刘知己《疑古》)成《六经》,然后照本宣科。这当然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了。孔子作为一个体制内挂牌“教师”,岂敢宣扬与正能量不一致的思想?而历史真相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他手里有一套周史和档案“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虽然平时说官话,但他私下未必真信,他的学生子贡也懂得这一套,曾公开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与正能量《书》意相左。纣因为不愿自献政权,被当作反面势力写进历史而永不得翻身,遗臭万年,这完全符合当时周朝的主旋律。至战国时期,王纲彻底解纽,各自为政,百花齐放,思想也“自由化”,视周天子为鸟,儒家保守思想自然过时,昔日的“正能量”成为过时的黄花,成众矢之的。汉朝又根据当时新政的需要,再次作原则性大修改以适合大一统国情。
chunzai2022-04-24 16:27:55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