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

楼主:松鸣a 字数:1213字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一楼
松鸣a2022-04-14 09:45:32 发布在 红袖天涯



书籍有自己的命运,读者往往因为个人的经验和趣味不同,对一本书的观感也不一样。

阅读俄国形式主义者维•什克洛夫斯基的那本鼎鼎大名的《散文理论》,就让我对其观点颇不以为然,觉得他论述的所谓语言的“陌生化”对文学价值的作用夸大了,太绝对化了,验之于中外文学史也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一观点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语言的艺术本质。有些文学理论家把语言的暧昧、歧义和陌生化作为文学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虽然这一观点针对某些现代诗的语言颇为精准,但对小说和散文的语言就并不是一个很恰当解释,在下还是更喜欢阅读明白晓畅的文字,尤其是散文阅读,像佩索阿的《惶然录》的那种太感性太暧昧的文字就不是我所感冒的。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芮塔•菲尔斯基在《文学之用》这本书中说道:“我同时也不赞同最近的一些视情感高于理性、感官性高于概念性、本质意义高于外在意义并要求重回审美体验的做法。……我不赞同形式上复义、反讽和打破惯常的图式总是艺术价值最高体现,也不同意这是我们阅读文学文本的唯一意愿。”她的观点颇让我心有戚戚焉。




如果我们追溯散文创作的源头,可以发现它在中外都是主要经由历史写作和思想性写作发展而来,前者如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和我国的《左传》、《史记》等,后者如古希腊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话录》和我国的《论语》、《庄子》等。所以散文的叙事性和思想性既是散文创作的常态,也是散文这种文体的优势和魅力所在。蒙森和丘吉尔之所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写的历史著作,而柏格森和罗素之所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写的哲学以及思想性著作。

不过,近来散文界有一种弱化散文的叙事功能和思想功能的趋向,美国散文大师菲利普•罗帕特在他最近出版的《散文写作十五讲》里写道:“在近年来,影响严肃写作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小说和诗歌的技巧被用于非虚构:‘展现’但不‘讲述’的要求,对具体可感知细节的强调,对于抽象思考的拒绝,甚至采用不可靠的叙事者。”

而对这一趋向,作者明确地持反对的态度。作者认为“散文是以怀疑、自我怀疑、两面性、矛盾和悖论而见长。”他辩护道:“我认为文学类非虚构肯定是一个允许‘讲述’的场所。在个人散文和回忆录中,我们必须依靠第一人称者的主观声音来指导我们,如果这个声音从未解释、总结、阐释或提供更大的社会学和历史背景,我们的麻烦可就大了。”“所以让我们不要蔑视非虚构试图理解世界并用清醒而理性的话语来书写世界的经典要求。”“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更难的想象是在实际经验中看出某种模式,并赋予其秩序,赋予看似随机的东西叙事意义和象征性共鸣,理解才是厚重的想象。”

关于抒情性散文,作者写道:“让我对抒情散文心怀不满的则是抒情文章不愿让思想深入去达到某种目的。多年来,我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在包括回忆录散文在内的经典个人散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反思的质量。是作家的思想,或者可以说意识,吸引我,而不是表面上的情节。”

松鸣a2022-04-14 09:47:14 发布在 红袖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