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归来,谈谈入世和出世

楼主:傻到以前用真名 字数:1876字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晚上跟朋友吃饭,她说到有人让我写关于出世的事情。我诧异她对我文字的关注,这酒喝得值当。
春秋战国以后,诸子百家传统文化关于国人如何面对世情国情的态度,基本形成了三种观点和思潮,入世、出世和避世。代表人物及思想分别是儒家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和我不确定什么家的庄子(也有说佛教),不过在我看来,也就两种,入世和出世,避世其实也是出世的一种,你不想出世,干嘛要避世。类似现在的“躺平”,如何判断是出世和避世,反正不是积极入世就行了。
说到出世,同样是创始人,道家和道教是两码事。历史人物老子李聃创立了道家学说,其代表作是《道德经》,但说的全是入世的事。本来《道德经》一书就是写给天子、诸侯和士大夫看的,教导你修身养性的同时如何来好好治理属地乃至整个天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说的是个人品德之要义,也可以看做是领导和管理的秘诀。我对此太有感触不过。随便举两个例子,我妹之前给过我不少帮助,其实我都铭记于心,但有一天她非要赌气说出来,意思是给予太多而有失公平或迟迟不见回报。我有个上司每次跟他一起吃饭,无一例外都要与别人说到一句话,他当时没有副职,就把我当副职来用。他们的意思我当然懂,或暗示懂得感恩回馈,或明里夸我能干,实则自诩慧眼识人,读过《道德经》之后不会有那样的举动。我在单位也带过几个年轻人,能力悟性有高有低,从来不说要刻意栽培你,得懂得知恩图报之类,我就先看人,若是可造之材,我就明里暗里多点拨指导,多余话不用说,后面自有回响。
话说老子李聃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之后不知所踪,世人皆以为成仙,是真是假众说纷纭。升天当了太上老君,道教成为国内三大教派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以前有段时间还有过认可,现在并不十分推崇。当然并不是怀疑得德成仙的概率及可能性,对渡劫飞天那样的圣事,我至今半信半疑。但这毕竟是极个别少数,要不然九天仙界也得精兵简政。
所谓与世无争,追求内心世界的纯净和身体机理的自然,应该是出世的核心理念。目的我觉得没问题,重点在形式。是不是非得学钟南山的隐士们,找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整天打坐参禅,吸取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然后才能如何如何。我不敢贸贸然说都是假把式,但现在的事实确实说明了一些问题。我所理解的“出世”,绝不只是身体的“出”,还是在于精神和灵魂的“出”。像陶渊明那样的,我虽不才,也看不上,不怕他是名垂千史的著名诗人,只是赶上了前无古人的趟。相反,恰恰是欲“出”而不得,看似“出”,实则未“出”,或者说,身已“出”,心未“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要达到了悠然的境界,也用不上“悠然”那两个字,是不是此地无银和自欺欺人,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必须承认,古代文人入世是一个风险和收益还有点匹配的事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势片甲不留。反正得以善终的确实不多,于是寄情于山水成了文人雅士的热衷。欧阳修的仕途算相对比较顺畅,尚且留下了名篇《醉翁亭记》,其他不用说。那也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法制跟民主都还不知道在何方为何物。他们入世,全凭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一腔热血和满怀期待,但又往往过于积极主动,动不动就是以死相谏,不注意方式方法,这种飞蛾扑火一般的“入世”不可取。
诸葛亮是聪明人,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看着是“出世”,实则一心为“入世”做准备,所以三顾茅庐未必是真。但“出世”还只是一方面,或者说只是开端,还要善于“审世”。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我已看了大半,越看越觉得诸葛亮看着聪明绝顶,实则到了极致就是愚笨。良禽不会择木,或者良禽不想变成鹰隼,真还不如老老实实呆着窝里。因为当时那个“世”,你要么坚守不出,既然出了就好好闯荡一番。这方面他应该学先前的范蠡,出世和入世都彪炳千秋,绝不一条胡同走到底。当然,他的出世,也是另一种入世。
因此关于不那么绝对的出世,我以为是一个伪命题,人只要活着,就是“入世”,到处都是“世”,理论上根本没法出。好比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的一句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嘴里嚷嚷“出世”的人,做不到出世。看着“入世”的人,反而还有可能呈现“出世”的举动。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出世”。众人皆醉,我面上跟着醉,但心里清楚得很,这是出世。
所以就算达到出世境界的人,外面根本让你看不出来,你还天真以为人家在游戏人间,其实人家游戏的是你,你不知道而已。做到入世跟出世来去自如的人有特征体现,稍加留意也不难发现,入众的时候少言寡语善倾听,懒得夸夸其谈,独处的时候安静笃定,自有主意,平常一些细微动静也不足以打破,在已经出世的人眼里,在世的很多人和事不值得去理会和计较。
傻到以前用真名2022-01-16 08:31:32 发布在 红袖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