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几首诗

楼主:唐门七少爷 字数:3839字 评论数: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争取十首,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唐门七少爷2021-12-04 17:15:46 发布在 红袖天涯
橘子
作者:以薇

是在两张树叶的寂静之间
橘子看见了自己缺少小骨头的身体

在秋天。风,经常是颤抖着经过
空气的羽毛上,注满了鱼鳞般的烟火气

多么沉重。(我曾见过一个疯子
怜悯地瞥着另一个疯子)
橘子打算进入一生唯一的一次飞行
金黄地飞行。据说一轮真正的小太阳
曾被射杀在相同的高地

风的集市,贩卖些什么呢?
对于一枚理想主义的橘子
缺少的是快感、神秘或者焰火吗?
一生,便是为了返回原点,它的母穴?

当它两手空空经过,甚至未能有些许取暖

底下,又是谁,刚好打开了那扇窗
刚好伸出小手,刚好碰到了橘子的坠落
啪!差了一点点——

在一堆枯黄的寂静间
声音那么响,橘子分明听清了
那是自己体内,骨头的应答声


唐七:
状物诗难写,难就难在如何去立意,如何拓出一个可抒发的空间。
给物具名,实际上就是给物一个具体可感的外形,比如“橘子”。物,它本身是不会言语的,如果作者不能赋予它一些耐人寻味或某些精神启悟的东西,那么它就是死的。如何在物身上切出一个入口,进入隐喻,让物鲜活起来?如何才能做到物我两忘?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怎么表现的。
这首诗并没有写橘子的形体及对它的食用,也没有写与橘子接触及带来的感受,而是在庸常和奇崛之间跳跃,直接强加给橘子“骨头”。“骨头”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这首诗最后落实的地方,在结尾“橘子分明听清了 那是自己体内,骨头的应答声”。不得不说,“骨头”的强加,使诗具有了气息的神秘。而“骨头”作为这首诗延伸出来的现实与虚拟交织的部分,才是作者日常敏锐的观察,基于对生命的体悟,想要表达的东西。
优秀的作者往往具有一种能力,即在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来破解自然界生存密码。在这首诗中,“橘子”与“小太阳”是两个既不相干又有一定相似性的物体,两者存在于各自并不重合的空间,但两者之间构成了视觉上的相互提醒,进而通过“射杀”,在命运上构成了相互呼应。
理想主义并不单单是作者内心潜在的向往,也是绝大多数读者内心潜在的向往,这是作者与读者内心相通的桥梁。理想与现实必然会产生反差,因此“一枚理想主义的橘子”之后的一系列不确定,并不是作者技术性的产物,而是理想与现实反差的真实写照。所以,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恰恰是这一系列的不确定。
整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层次、情绪密度及多个空间,使读者对“橘子”的认识,由感性逐步提升至理性。整首诗通过物我暗合,来完成诗意填充的过程,并深刻地触及生命的主题。

唐门七少爷2021-12-04 17:18:11 发布在 红袖天涯
谢谢 @地下丝绒 贴诗交流探讨。
我部分认同丝绒关于“鱼鳞的烟火气”的观点,认同新颖,但不认同无用。我认为作用有两个,一是过度,使后面的内容不至于突兀,二是至少对这首诗现代性及独特性的加强是有益的。你贴的那首在现代诗的现代性及独特性上恰恰有所欠缺。再就是诗是语言的艺术,那首所呈现出来的线性思维,难以达到给读者带来感官挑动的效果。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寄出来的东西不那么清晰。
唐门七少爷2021-12-04 19:43:40 发布在 红袖天涯
化石
作者:灯木

蝌蚪已经爬满我的身体。幼小的时间
也已经爬满我童年的那一方池塘
在一次默契的背影光芒中
我游向黄昏,游向人生的第一次孤独
此刻,我相信
没有比苦难更折磨人的爱了
也没有比成熟如化石般的青蛙标本
更能打动我的泪水了
是的,因为跳跃,我执行过自己灵魂的死刑


唐七:
一首好诗的诞生过程,无非就是在于不断地去发现,用自己特色的语言,融进自我的灵魂,最终形成想象的或者隐喻的航灯,照亮黑暗的、陌生的或者无人泅渡的海域。
就这首诗而言,短小精悍,作者对思维的放任,对形式的约束,对情感的张驰,对词语的放纵,对句子的倒装式设计,使诗的结构紧凑而错落有致,产生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对读者的神经及感官形成短促而有力的冲击。
诗中潜藏的隐性力量,在完成了自我召唤的使命的同时,也实现了作者诗写意义上的精神救赎。
从“童年的那一方池塘”的回忆叙述,到“第一次孤独”的精神回望,到“没有比苦难更折磨人的爱了”的人生况味,随着层次的递进,再到“因为跳跃,我执行过自己灵魂的死刑”的没有未来感的悲怆,在看似没有未来的未来选择中,却有着深层次的超越。也让读者切实体会到了来自肉体的感受,来自生命尊严的感受。
不难看出,这首诗的诗美学在于“呈现”与“现场”,加上想象上的出其不意,语言上的陌生化处理,造成阅读上的惊心动魄。想象上的出其不意与语言上的陌生花处理,在诗中结合得恰到好处,并带来奇新效应。
这首诗的题旨深沉。隐喻的巧妙运用,画面感的营造,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而开放式结尾的设置,将整首诗推向高峰,并将作者捕捉到的东西呈现给读者,必然会因读者个体的差异而不尽相同,让各种想象有了可能,这也是开放式结尾的优势所在。


唐门七少爷2021-12-05 08:24:15 发布在 红袖天涯

终生误
作者: 李元胜

从纸上拉起一片湖水
或者,在一首诗里放下你的倒影
一部剧,一张虚空中的网
拽着不同时代的失意人
让我们跃出苦涩的湖水吧
经历又一次重逢、相爱和失之交臂
我在这厢徘徊,心头强按下水中月
你在那厢惊醒,镜中开满繁花
生活,折叠我们只有一次
而它的错过反复消磨着我们

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仙境
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寒庙
而一部剧是一个时代的后院
一个名字是一群人的突然缄默
这无限折叠的人生,无数朝代里的活着
我多么恐惧着,身边突然的加速度——
一曲唱罢满头新雪,而你,仍旧宠着我的喋喋不休
“再讲一次吧,从满头新雪开始往回讲
我迷上这倒叙的爱,爱着你倒叙的一生”


唐七:
这首诗啰啰嗦嗦,大概不符合丝绒先森的审美,再说,丝绒先森是拒绝抒情的。想来也可能不在有期女士的欣赏范围,对有期女士来说,诗欣赏不欣赏的,其实是说着玩的,对写诗的人欣赏不欣赏的,那才是正经事。

关于拒绝抒情,楼主有话要说:所有的诗都是抒情的,没有例外。
诗的本质就是抒发情感。当下有许多现代诗的诗写者,在不同程度地抛弃或削弱主观上的直白或线性抒情,而代之以内省式、隐秘式或复调式的抒情。实现节制抒情的手段也很多,既可以大幅缩减主观抒情的篇幅和比重,也可以让抒情主体隐身或转移,从而达到或强调抒情的客观化。
拒绝抒情只是抒情的一种节制方式。拒绝抒情是对抒情手段上的处理,是极度内敛的抒情。节制抒情是当下现代诗的一股潮流,尤其在西方。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读这首诗吧。
李元胜的作品好像都少有烟火气息,这首诗的意蕴迫使我们忘掉了诗歌技巧,虽然技巧像绝世高手无招式那样一直都存在。
看上去有些偏散的叙述显得杂乱和漫不经心,杂乱和漫不经心仅仅是表面,内在的脉络走向是非常清晰的,然后走向一个非常感性的位置上,突然做了了结。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景、它们反复交错交织,就像这首诗要表达的人生一样,荒诞化的、喜剧化的、失意的、得意的,都在反复撩发读者的情绪,同时也在反复消磨读者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效果,就是读者的情绪随文字的运动走向而起伏不定,这没有相当功底是办不到的。
不同层面上体现出来的情味,都能给读者以精神触动。诗歌的走向每向繁复处拓进的同时,所呈现出来的人生感悟也在不断地加深,最后抛出一个感性的深层次的叩问而结束。
一首诗的主旨不一定非要遵循某种显见的抒情逻辑和必然性,以抵达某个确定的预设终点。它可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甚至会发生某种转折;它可能不是被说明的,而是被呈现的。李元胜的这首《终生误》所展现出来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唐门七少爷2021-12-05 13:11:06 发布在 红袖天涯

如果说诗是一扇门,读者通过这扇门可以看到作者所呈现境致的话,诗评就是在告诉读者,经过这扇门时该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经过才能看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
诗评是搭建在诗的文本之上的再创作。诗评和诗一样,不能提供结论,如果提供了结论,就成了浅层次的解读,甚至是词句的翻译,而沦为对作者的揣度。
揣度是完完全全的主观,我们不是作者肚里的蛔虫。写诗的人难免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有时候诗写成了,但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在说些啥。
诗的诞生过程和女人怀孕生孩子非常相像。生孩子的时候女人会有强烈的感知,不仅是疼痛;而怀孕,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什么时候结合,怎样去结合,何时进的子宫,何时坐宫分裂,这些女人是没有感知的。
唉!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瞒也瞒不住。

唐门七少爷2021-12-05 13:14:36 发布在 红袖天涯

刀锋
作者:吴素贞

用刀劈自己的头。这是一个
男人爱
一个女人的方式。他躺在病床上
眼直勾勾盯住天花板

怨愤的女人别过脸。空气中渐渐
洇出对峙的殷红色

——我也不敢吭声。盯着药
到病除的距离。一滴。两滴……
必须要
经过一段狭长的路
必须要接受尖针
楔入身体的刺痛和冰凉

我继续在邻床想着冰凉以后的温暖
痊愈——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需要走多远
才能共同孕育三个子女
而一对夫妻需要相向多远
才会把爱,磨成一柄刀锋



唐七:
有些东西是无解的,比如天赋,比如这首诗的语感。
这首诗避开了宏大的叙述,选择以极简的口吻,用本色语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写法上,颇有些先锋的意味。整首诗通俗易懂,通篇没有多余的枝节和赘述,只是在呈现给读者多个现场画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感受和领会,通篇没有表现出作者意识上的指向,而表现出对情感的内敛,是一篇节制抒情的上乘之作。
这首诗以一个令人费解的自残事件“用刀劈自己的头”为起点,逐步展开。作者并没有刻意去修饰,而是还语言以本色,还诗里以病房的现场,大量篇幅用于现场细节的描写。后半部分,通过作者的想给出了事件的基本条件,但诗中仍没有给出事件令人费解的缘由或真相,诗至此,缘由或真相已经形成在读者的心里。
诗的结尾把整首诗托举得很高,也可以看成前面的叙述为结尾作铺垫,暗暗积蓄力量,在结尾处充分爆发。力量型的文字读下来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既无可奈何,又心头隐隐作痛。
对生活的苦吟,对生活的无奈,通篇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形成了这首诗的高度。


唐门七少爷2021-12-05 18:15:26 发布在 红袖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