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楼主:张关林2016 字数:2851字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张说《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文:有大成就的人也有缺点,但其作用不会因为有缺点而不彰显。内心充实、境界很高的人,外表看起来也许平凡谦和,但其作用不会因为平凡而减弱。本性正直的人,也经常是很随和的。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善于讲清道理的人,往往保持沉默。安静胜过急躁,冷静胜过热切。清静无为,是对待世事最正确的态度。)

(张说)本章的立论是:作判断要从全面、整体、本质的角度出发,偏执局部必然误判。而要做到全面看问题,前提是有“清静”无为、不带先见的心态。清静,是指主观意念“清静”。“躁”和“热”,是指有强烈的主观意念。有的注家怀疑“静胜躁……为天下正”这几句话是错简,理由是意义与前文不相关。我觉得意义是联系的。前文指出事物有多面性,不能被表面或局部迷惑,意思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考量,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怎样才能做到全面看问题呢?主观上必须清静无为,不可有先见。前后的意思是相关的。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是指事物具有多面性和矛盾性,言外之意是,整体思维才能正确判断。大成,有大成就者,他们也有缺点,但缺点不妨碍大成的作用。大盈指内在充实的人,他们遇到问题也常有不懂的时候,但不妨碍他们的作用和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抓住缺点就作出否定判断是不对的。其实,完人无“大成”,足赤非真金。兵乓球教练刘国梁在回答如何对待优秀运动员的性格缺点时说,不能否定缺点,要合理疏导个性的表达。刘国梁说,如果把他们的缺点通通纠正过来,他们的特点也就没有了,就不优秀了,因为缺点和特点是一个东西,用在其他场合可能是缺点,用在赛场上就是难得的特点。这是极富哲理的看法。电视剧《功勋》里屠呦呦有个缺点,走路遇到熟人睬也不睬,很容易得罪人,但这正是她的特点,始终想着自己的研究。

于是问题来了:捧一个人或毁一个人,都很容易。放大缺点,无视优点,谓之“毁”;只看特点、忽略缺点,谓之“捧”。毁与捧的内容都是事实的,所以,囿于局部,多半会误判,只有全面看问题,才能作出正确的性质判断。

比如对于杨振宁,由于他娶了个年龄差距很大的小妻子,有人骂他“老牛吃嫩草”;有人把他跟他的学友邓稼先比较,指责他不爱国。然而,他的物理学贡献超过大名鼎鼎的霍金。那么,究竟该如何对他定性?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才是杨振宁的本质特征,因为他对社会、对人类、对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秦始皇,是中华一统的开创者,并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统一,但他焚书坑儒,又竭泽而使民力,致使“天下苦秦久矣”,陈胜振臂一呼,居然天下蜂起。他究竟是中华一统的奠基者,还是暴君呢?当然是大一统的奠基者,因为他对民族的贡献是第一位的。还有一个宋徽宗,是非常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但又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亡国之君。他应该戴什么帽子?昏君?优秀艺术家?“昏君”的帽子最合适。对人的判定,主要看他对什么有利,对什么有害,利害的全面相权,才能产生正确的定论,这就是整体思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进一步指出,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纯粹主义、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木曰曲直”,意思是,直与曲,都是木的生长方式,缺一不成木。中医用“木”的曲直比喻肝气,是说舒展奔放和郁闷纠结两种相反的表现,都属肝的功能。“曲直”用在人的性格上,是指正直的人也有随和妥协(曲)的一面。

“大巧”,即大智慧,大智慧往往忽视小利,不走捷径,老老实实遵从事物的规律。但在小聪明看来,却有点笨。比如酿酒,老老实实等足年份,是大智慧,但赚不到钱,因为其他人缩短酿酒期,用化学剂来模仿年份足的酒味。大辩,即善于把道理说清楚的人,但大辨是讲听双方造成的,一方把道理说清楚,另一方听进去,产生“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感,谓之“大辨”。倘若听者不想听,辨者就不说,这时候看起来就木讷了。统而言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正反因素统一于一体,表象与实质、局部与整体往往不同,所以看问题不能执其一端,必须全面。

举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实施的政策让工人的福利远大于农民。大学者梁漱溟看不惯,公开指责说,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是在人为制造工农对立。他又说,不要忘记,共产党之所以能立国,是因为农民的支持,现在如此亏待农民,岂非“忘本”了?——“忘本”,是梁漱溟对50年代初的共产党作出的性质判断。毛泽东反驳道,“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的确,大小仁政应该兼顾,但无法兼顾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时正处抗美援朝时期,国家财力匮乏,但打败美国是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只能委屈人数远多于工人的农民。毛泽东又说:“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当然,梁漱溟不是有意挑拨工农关系,他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问题是,他只看到局部:农民待遇不如工人,没看到整体:抗美援朝是全国工作的重点,极其费钱,但财力有限。因此,他的用意虽好,由于偏执一端,就得出了不符合事实的判断。可见,如要有正确的认知,必须全面看问题才行。金庸大侠在政治问题上也是偏执一端的。陈毅曾经说,“就是当了裤子,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金大侠立刻想到民生问题,认为这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他说,政府的首要责任是让百姓吃饱穿暖,“民以食为天”嘛。时过境迁,现在都知道,中国当时竭尽全力搞核弹实在是英明之举。其实金庸的观点跟现在公知的看法是一样的,只是动机可能不同。公知是立场使然,金庸是认识问题。因此,对金庸的定评,应该首先是空前绝后的武侠小说大家,政治幼稚只是他文学生涯的一段小插曲。可见,全面看问题是多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全面看问题呢?必须以“清静”心态面对问题。“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静、寒、清静”,比喻不带主观意见的心态。主观意见强烈,表现一定是又“躁”又“热”的,这时我们会劝他“冷静一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人偏执了,只看一点,不考虑其他因素。劝他冷静,就是叫他想想其他因素。可见,“躁热”意味着片面,清静才能全面。

有的注家说,本章是对有大成就者的人格描述,是指出“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的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蓄内敛”(陈鼓应)。这是个人的修身养性问题,不是哲学大问题。我认为本章的主题是:事物总是正反相依、表里不一的,要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必须全面考量,而要做到全面考量,必须“清静”,主观不带偏见。人的行为之所以出错,是因为误判,而误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偏执地看问题。比如,目前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双方对现实都有自己的判断,都根据判断制订了应对措施。谁的判断正确,最终必然胜出。吃瓜者不妨咪点老酒,拭目以待。
张关林20162021-11-06 07:10:45 发布在 天涯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