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群英传(长篇连载,每天更新)

楼主:冀州少侠 字数:10647字 评论数: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写在前面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但是很多人又觉得枯燥的史籍实在乏味,厚重的线装书无非是哪年哪月哪天哪个人干了什么事儿,有什么可明智的?哪来的鉴今呢?其实,不说也知道,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肯定是包罗了上下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这个时间的长河里,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交织上映,奇计良谋、风云人物粉墨登场。褪去浮华、遨游其间,完全可以忘却世间烟云,将自己置身在梦幻的世界里,享受属于人生的那抹思索。
只不过,这一切需要用心去触摸。因为只有心灵契合才能心心相印,只有心心相印才能体会到鲜活的、立体的生命,才能身临其境,发自肺腑的感受到,历史就是一个个现实的生动写照,现实就是一个个历史的情景再现。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世间故事悲欢离合,但是树高万丈叶落归根,水流千里终归大海,因因果果万般皆是缘。不知感悟后的片刻思索中,是否也会疑惑莫非冥冥中自有注定?还是历史与现实皆需智慧?
我也不知道。不过,不管怎样,智慧是可以在趣味中感受的,而且,历史与现实的智慧也许就应该这样打开。


一、高帝刘邦
第一章 神秘往事(总第1章)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关于帝王将相出身的记载,大多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君权神授的正确性,之所以登基称帝是顺天承运的结果,意在表明天生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贵不可言。
江湖平民出身的“社会我邦哥”自然不会例外,肯定是三令五申,用尽各种方法,让史官们将他的奇人异事记录在册,以提高个人威望,宣扬天命所归。
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47年的时候,还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们勾心斗角连年混战的日子,合纵与连横交织上映,远交与近攻同时出现。赢氏家族念念不忘灭掉东方六国,而东方六国的肉食者们既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不想得罪日益强大的秦国,可谓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
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可没有这么多想法。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地方打工,也不能开办工厂生产商品,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儿弄点吃的,如果遇个天灾人祸什么的,连吃饭都会成大问题。这种情况下,没有谁会主动去关心那么多的家国大事。
刘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普通农民家庭,顶多是一个稍富裕点的农民家庭。但“社会我邦哥”是不会允许这样宣传记载的,关于出身他肯定要做点什么。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晴空万里烈日炎炎,连花都不愿直面太阳的一天,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刘媪(刘邦母亲)还是扛起锄头到田间地头劳作去了。本来就很闷热的天气,加上干了很长时间的农活,刘媪逐渐感觉有些累了,就准备休息一会儿再干。
可能是太累的缘故,躺下休息的刘媪不知不觉睡着了。就在这时,本来还好好的天气,忽然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霎时将白昼裹挟的宛如黑夜一般,搅得人们既惊恐又好奇,这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古语有云:“天降异象,必有大事发生”。电闪雷鸣之下,劳作大半天的刘媪居然做起了“青春”美梦。只觉一双粗壮温柔的大手在自己身上轻轻游走,伴随着轻柔舒缓的触摸,刘媪逐渐感到呼吸越来越急促,身体不由自主的僵硬紧绷起来,期待着更进一步,更深一点……
等到刘邦父亲——刘太公到地里接媳妇时,远远的发现有一条状似蛟龙的生物伏在自己媳妇身上,正在上下其手,做着一些私密事儿。
刘太公当时没多想也没看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回去后刘媪就有了身孕,随后生下了刘邦。
本来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已是“承龙”出生的天生贵体,该好好说点实在事儿了,但估计是刘邦还嫌不够高贵,也或许真有贵人之相,总之关于先天基因,刘邦还想再动些心思。
当时沛县县令有一位郡单父地区(今山东单县)的朋友,人称吕公。这个人很善于相面,能通过面相分析一个人的前途运势,也就是俗称的民间相学家。
在参加县令组织的一次聚会活动时,这个民间相学家第一次见到了刘邦。
按常理来说,陌生人初次见面,无非是“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我叫某某,以后常联系。或者经中间人介绍,这位是谁谁谁,哪里人在哪工作;那位是谁谁谁,哪里人在哪工作”。寒暄客套一番之 后,再说点家常话就完活了。
但吕公与刘邦的初次见面,又被安排成了异于常人的表演。
见到刘邦后吕公大惊,但见高挺鼻梁、龙形眉宇、美髯镶嵌,气宇轩昂之下,好一个帅小伙啊!吕公心中暗暗认定眼前这个帅哥绝非凡人。瞅准机会对刘邦说:“我相的人很多,但还没有一个人有你这么高贵的相貌”。
更离谱的是,席间这个民间相学家就要把闺女嫁给刘邦做妾。吕公这个闺女叫吕雉,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吕后,嫁给刘邦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其实,回头再看看这段故事,原来这个吕公是刘邦的老丈人啊!老丈人夸女婿的这番话,究竟是老王卖瓜还是真有其事暂且不论,单说席间第一次见面就主动把闺女嫁给刘邦,而且是做妾,这个真实度究竟有多高呢?
莫非刘邦真是潘安再世,世美容颜?
哦,不对。潘安、世美都比刘邦出生的晚。
莫非刘邦面相真的贵不可言?
或许是吧,但面相是会随心境改变的,吕公真有那么大把握相准一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主动把闺女嫁给他,而且是做妾?
真假是管不了了,因为故事才刚刚开始。
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协警兼村级干部)后,一次奉命带领民夫赶往骊山,途中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依秦律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方是要斩首的,面对这种情况众人都很沮丧愁闷,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社会我邦哥”发挥本性作用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老子不干了,哥几个咱们一起逃吧,一起去吃香的喝辣的。刘邦对大家说到。
众人先是一愣,转念一合计,不逃肯定是死,现在有人带着逃命,而且还能吃香的喝辣的,有这等好事还等什么?跟着刘邦逃吧。就这样刘邦带着一帮民夫们开始了逃亡生涯。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刘邦带着民夫逃亡时,偏偏又遇到了凶猛的蟒蛇挡住去路。民夫们本来就是老实人胆子很小,看到蟒蛇都很害怕,犹豫不前不敢继续赶路,心想这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真是老天爷要弄死我们啊。有的人干脆打起了退堂鼓,向刘邦建议:“季哥(刘邦原名刘季,后来改名刘邦)呀,咱们还是从别的路走吧,路中间有条大蟒蛇,太他们吓人了”。
此时的刘邦刚刚喝了点酒,俗话说酒壮怂人胆,更何况刘邦还不是怂人。听完民夫的话,刘邦带着几分醉意说:“男子汉大丈夫正当赶路,区区一条蛇有什么可怕的!”
说完,拔出腰中佩剑,直接将拦路蟒蛇斩为两半。斩完还不忘对左右人说:“不就一条蛇吗?这不搞定了么?多简单个事儿啊!”
搞定一条蛇很简单,但后边赶上来的人说的事儿就不简单了。这些“后来人”说,刚才路过蛇死之处,看到有个老婆婆哭的很伤心,说是她的儿子白帝子变化为大蛇躺在路中间休息,被刚刚路过的赤帝子给杀了,说完老婆婆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以今人的角度分析,斩杀蟒蛇这事儿可能是真的,但什么老婆婆哭泣变化之类的事情,明显是人造的内容了。估计是刘邦授意后的作品,或者干脆是刘邦坐稳大汉江山后,连同文人墨客们使用的春秋手法吧。目的无非还是树立自身威望,控制无知群众。
但是“白帝子、赤帝子”之说倒不全是空穴来风。一说是借助了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赤为红为火德,克制了白帝(秦襄公、秦献公曾祭祀白帝)的金德;另一种说法是顺应了五帝五方学说,西方的秦国为白帝为金,南方的楚国为赤帝为火,也是火克制了金。两种说法都暗指刘邦诛灭暴秦。
不过,这些内容更佐证了事后诸葛亮。刘邦带领民夫逃亡期间赶路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琢磨这些复杂的内容?
不管是真真假假还是假假真真,听到这些话后的刘邦还是很高兴的,心想:知道我是赤帝子之后,你们更得服我了吧。事实也确实如刘邦所愿,跟随他的人日益害怕他,刘邦的自信心也与日俱增。
关于出身,刘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做文章?除了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和提高威望目的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冀州少侠2021-10-07 19:56:3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二章 氓流习性(总第2章)

上回说到,刘邦为了自己的出身,可谓在宣传记载方面大费周章,既要高贵的相貌,又要发生点异于常人的事情。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做这些?除了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和提高威望的目的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弥补先天形象的不足。
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谦谦君子应该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至少也应该是勤劳勇敢,脚踏实地的。但这位“社会我邦哥”除了长得帅,其他的似乎一点也不沾边。
别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是去田间地头干一会儿农活儿,这位邦哥都会叫苦不迭偷奸耍滑。相反,结交一帮狐朋狗友吃喝嫖赌,偷鸡摸狗,这个倒是很在行。
刘邦年少时,乡亲邻里没少被这个熊孩子祸害,村里的很多人都曾向刘太公告状刘邦偷了她家养的猪鸡猫狗。
不光邻里乡亲嫌这个熊孩子麻烦,长久的好吃懒做,也让哥哥嫂嫂们无法忍受了。
大热天的我们妇道人家还在累死累活的干活儿,他一个大小伙子可倒好,一天到晚屁事儿不干,就会游手好闲吃白饭,这日子是没法过了,嫂嫂们最先向刘太公发了难。
对于这些,刘太公只能一边安抚亲朋好友,一边教训刘邦这个不让人省心的混小子。不要做什么社会邦哥了,干点正事儿吧,在刘太公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刘邦倒是暂时收敛了一些锋芒。
但经过几次的吵闹,刘家的日子是没法过了,大家伙吵着要分家。刘太公虽然还是想一大家子在一起,但看到这个架势,恐怕也不能再阻拦什么了,索性就将微薄的家产分成三份,老大老二分出去单过,自己带着小儿子刘邦一起生活。
如果说一大家子一起过的时候,在花销上还有所收敛,分家之后的刘邦可就彻底成了社会我邦哥了,整日大方阔绰的宴请樊哙、夏侯婴、周勃、卢等一帮哥们推杯换盏胡吃海喝。
这倒是爽了肠胃,满足了交际欲望,哥几个在邦哥这有吃有喝的,自然也是乐开了怀。但是却可怜了刘太公的那点积蓄,没多长时间就被刘邦给霍霍完了。
低头想想自己的那点家当,抬头看看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刘太公也是欲哭无泪无可奈何啊。死马权当活马医吧,刘太公找了个机会和自己的这个儿子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谈话。
大意是说,现在家里也没什么钱了,你也老大不小了,我不能陪你过一辈子,即使不为别的,为了你自己的生活也得找点正经营生挣点钱啊。
刘邦一想也是这么回事,自己还想请那帮哥们吃饭呢,还想继续过舒服日子呢,没有来钱的道道怎么行呢。
浪子回头金不换。刘邦真的开始琢磨起了提升人气,扩大财源的道道了。
但是怎么才能弄到钱呢?怎么才能提高威望呢?像老爹那样一辈子辛辛苦苦种地吗?肯定不行,老爹辛苦了一辈子也没见挣几个钱。当个手艺人,弄个青铜匠铺什么的?自己没那个本事,再说也吃不了那个苦。那怎么办?刘邦决定找自己的哥们商量对策。
酒过三巡,这帮哥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为季哥(刘邦小名刘季)支起了招。季哥,你太仗义,不适合做买卖,再说做了买卖兄弟们的脸往哪放啊(秦汉时期重农抑商,做买卖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刘兄,你不能种地,你受不了那份罪,再说一年到头也刨不出几个钱;兄弟,你做官吧,你比我们都聪明,有贵相,肯定能做大官。以后你发达了,兄弟们也能跟着沾光啊。
听了最后一个哥们的话,刘邦恍然大悟,深思许久之后,刘邦觉得做官既能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好感,也能带来稳定收入,简直是太完美了。
想明白之后,刘邦拍案而起,就这么干了,就去做官。就这样,经过哥几个的商量,刘邦决定先去投靠魏国的信陵君,先当个门客再说。但是还没到地方就听说信陵君去世了,不过信陵君的一个手下张耳也在招纳门客,于是刘邦又转投了张耳门下。
但好景不长,秦国大军很快就攻灭了魏国,张耳被列为了通缉要犯。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回到老家。
虽说刘邦的一番折腾,没有混到一官半职,也没有得到什么钱财,却因为闯荡江湖的经历为自己加分不少,回乡后被推举为了泗水亭长。
虽然仅是一个协警兼村干部,但刘邦却向着自己的当官理想卖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且刘邦为人仗义豪爽,善于交际言辞,很讨人欢心,很快和县衙里的一帮公务员打成了一片,其中就包括萧何、曹参等人。
刘邦的这些经历和他的贵人之相、贵人之事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刘邦的这种性格很可能出现两个极端反应,自己结交的那部分人喜欢他,愿意和他亲近,但是不了解他的人,可能会讨厌他甚至看不上他。
因为当时的老百姓骨子里还遗传了上古时期的基因,会潜移默化的鄙视这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大家团队协作打猎务农求得生存空间,偏偏你什么也不干,吊儿郎当好吃懒做,这不对大家不公平吗?
所以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可能多的团结同志,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人们思想尚未开化的年代,刘邦必须借助某些神秘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这才有了前面说的那些贵人之相与贵人之事。
通过吹牛,大忽悠等方式,为自己积累了初期资本的刘邦,会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怎么开始?前方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别着急,咱们下回接着聊。
冀州少侠2021-10-08 20:10:1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谢谢!欢迎常来
冀州少侠2021-10-09 07:30:5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章 沛地起兵(总第3章)

上回聊到靠着“吹牛+忽悠”的本事,刘邦为自己积攒了初步的人脉和威望,那么刘邦又会怎样运用这些人脉和威望呢?
实话实话,刘邦虽然有远大志向,但最开始是时候,刘邦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些人脉和威望,更多的只是性格使然,天生喜欢胡吃海喝结交朋友,单纯就是为了快乐,并没有其他的深层想法。至于贵人之相与贵人之事恐怕是功成名就之后,人为增加的内容了。
不过,志在四方的刘邦是不会安于平庸的。
还是在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一次去咸阳出差,偶然机会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车马阵仗非常豪华气派,刘邦就不无感慨的说到:“大丈夫当如此啊!”(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很快机会就来了。
秦末汉初,风雨飘摇的秦王朝继续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朝中赵高指鹿为马只手遮天,地方豪强群雄涿鹿攻伐不断,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残酷的压榨下,老百姓挖野菜啃树根,卖儿鬻女沿街乞讨,用尽各种招数,都不一定能保证粗茶淡饭的一日三餐,以至于出现了饿殍遍野哀鸿满地的景象,真是惨不忍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面对动荡纷争的时局,豪门大户、世家望族,也包括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或蠢蠢欲动或揭竿而起,为反抗暴秦恢复故国,为一己私利争霸一方,当然也有些人为的是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即倒。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天的一天,天空中冷冷的冰雨在胡乱的飞,地面上泥泞的道路乱七八糟分不清个数,踩上去再想抬起来都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如此境况下,辛苦赶路的陈涉等人肯定是耽误了戍边日期,前面已经聊过,按秦律耽误日期是要被问斩的。
有句话叫“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用在牛人身上应该同样适用,只不过应该改成“牛人的想法总是惊人的相似”。既然已濒临绝境没了退路,陈涉也展现出了和邦哥类似的氓流本性。
与邦哥不同的是,陈涉的一不做二不休不是逃亡,而是干脆领着众人在蕲县起兵了。
陈涉这一起兵不要紧,因天下苦秦久矣,各地老百姓终于等到有人带头了,纷纷揭竿而起杀掉当地官吏响应陈涉,一时间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正所谓人从众,看到各地响应陈涉者众多,沛县县令也想趁热乎赶时髦响应陈涉,带领沛县军民起义反秦。但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劝谏:“县令大人您是秦朝官员,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不会有人相信你,更不会有人听你的,不如召回逃亡在外的人,用来威胁控制群众,这样群众不敢不从”。
主吏掾和狱掾都是秦时官名,为县令属吏。主吏掾管人事任免,狱掾相当于狱警,主管监狱和缉捕等工作。萧、曹二人都相当于是混进了体制内的地方公务员。
听完萧、曹的分析,县令觉得也是这么个理儿,就同意让樊哙召回刘邦等人听候调遣。
但是等到樊哙和刘邦带着队伍来到沛县城下时,县令却害怕起来,担心刘邦和他带来的几百人队伍不好控制于己不利,所以临时改变了主意,下令守城士兵坚守城门,不准刘邦等人进城。
不仅不让刘邦进城,县令还明里暗里的要杀掉萧何、曹参等人。既然你要杀人家,可就怪不得人家对你不客气了。
不过再怎么不客气也得再等等,因为此时的萧、曹一无兵,二无将,没法和县令抗衡。所以,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
听说县令要杀掉自己,萧、曹二人非常害怕,私下商量之后,趁人不备赶紧翻墙逃走投奔刘邦去了。
接纳了萧、曹的刘邦,自然从二人口中得知了城内情况。此时,刘邦的大忽悠本事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刘邦命人向城内喊话传递信息:现在各路诸侯都已起兵反抗暴秦,朝廷已失去支持,失败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父老乡亲还要为秦朝县令守城的话,恐怕会被各路诸侯杀光的,如果大家一起把县令杀了,拥戴一位新首领响应诸侯的起兵,就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城中百姓觉听完刘邦的说法,也小声嘀咕起来,不知不觉中纷纷点头,意思是觉得刘邦说的是有些道理的,再想想这么多年官府对自己的压榨剥削,一怒之下群起而攻之,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了城。
入城稍事安顿后,众人就开始商量起兵之事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起初,大家倾向拥立萧何、曹参当大哥,带着大家一起干。
但萧、曹都是文官,胆子本来就小,心眼又多,心里盘算着秦朝严刑峻法这么严酷,万一事儿要不成,以后会被秦诛杀全家的,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推给刘邦去当这个头,自己也好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两全之策。(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基于上述考虑,萧、曹提议刘邦当大哥,带领大家一起反抗暴秦。沛县的父老乡亲也常听说刘季(刘邦小名)有怪事,是个贵人,而且找人占卜,其他人都不如刘邦当首领吉利。
如此再三,经过多次拥立劝谏与推辞谦让后,刘邦被推举为义军首领。在沛县大堂祭拜皇帝、蚩尤,举行起兵大典,自号沛公。经多方招兵买马,聚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
自此,刘邦的起步队伍也就是家底算是拉起来了。
话说,堂堂县令怎么没斗过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曹参心怀鬼胎推举的这个义军首领,会怎样带领大家发展壮大呢?
咱们下回再聊。
冀州少侠2021-10-09 20:46:06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三章 沛地起兵(总第3章)

上回聊到靠着“吹牛+忽悠”的本事,刘邦为自己积攒了初步的人脉和威望,那么刘邦又会怎样运用这些人脉和威望呢?
实话实话,刘邦虽然有远大志向,但最开始是时候,刘邦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些人脉和威望,更多的只是性格使然,天生喜欢胡吃海喝结交朋友,单纯就是为了快乐,并没有其他的深层想法。至于贵人之相与贵人之事恐怕是功成名就之后,人为增加的内容了。
不过,志在四方的刘邦是不会安于平庸的。
还是在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一次去咸阳出差,偶然机会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车马阵仗非常豪华气派,刘邦就不无感慨的说到:“大丈夫当如此啊!”(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很快机会就来了。
秦末汉初,风雨飘摇的秦王朝继续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朝中赵高指鹿为马只手遮天,地方豪强群雄涿鹿攻伐不断,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残酷的压榨下,老百姓挖野菜啃树根,卖儿鬻女沿街乞讨,用尽各种招数,都不一定能保证粗茶淡饭的一日三餐,以至于出现了饿殍遍野哀鸿满地的景象,真是惨不忍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面对动荡纷争的时局,豪门大户、世家望族,也包括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或蠢蠢欲动或揭竿而起,为反抗暴秦恢复故国,为一己私利争霸一方,当然也有些人为的是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即倒。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天的一天,天空中冷冷的冰雨在胡乱的飞,地面上泥泞的道路乱七八糟分不清个数,踩上去再想抬起来都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如此境况下,辛苦赶路的陈涉等人肯定是耽误了戍边日期,前面已经聊过,按秦律耽误日期是要被问斩的。
有句话叫“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用在牛人身上应该同样适用,只不过应该改成“牛人的想法总是惊人的相似”。既然已濒临绝境没了退路,陈涉也展现出了和邦哥类似的氓流本性。
与邦哥不同的是,陈涉的一不做二不休不是逃亡,而是干脆领着众人在蕲县起兵了。
陈涉这一起兵不要紧,因天下苦秦久矣,各地老百姓终于等到有人带头了,纷纷揭竿而起杀掉当地官吏响应陈涉,一时间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正所谓人从众,看到各地响应陈涉者众多,沛县县令也想趁热乎赶时髦响应陈涉,带领沛县军民起义反秦。但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劝谏:“县令大人您是秦朝官员,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不会有人相信你,更不会有人听你的,不如召回逃亡在外的人,用来威胁控制群众,这样群众不敢不从”。
主吏掾和狱掾都是秦时官名,为县令属吏。主吏掾管人事任免,狱掾相当于狱警,主管监狱和缉捕等工作。萧、曹二人都相当于是混进了体制内的地方公务员。
听完萧、曹的分析,县令觉得也是这么个理儿,就同意让樊哙召回刘邦等人听候调遣。
但是等到樊哙和刘邦带着队伍来到沛县城下时,县令却害怕起来,担心刘邦和他带来的几百人队伍不好控制于己不利,所以临时改变了主意,下令守城士兵坚守城门,不准刘邦等人进城。
不仅不让刘邦进城,县令还明里暗里的要杀掉萧何、曹参等人。既然你要杀人家,可就怪不得人家对你不客气了。
不过再怎么不客气也得再等等,因为此时的萧、曹一无兵,二无将,没法和县令抗衡。所以,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
听说县令要杀掉自己,萧、曹二人非常害怕,私下商量之后,趁人不备赶紧翻墙逃走投奔刘邦去了。
接纳了萧、曹的刘邦,自然从二人口中得知了城内情况。此时,刘邦的大忽悠本事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刘邦命人向城内喊话传递信息:现在各路诸侯都已起兵反抗暴秦,朝廷已失去支持,失败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父老乡亲还要为秦朝县令守城的话,恐怕会被各路诸侯杀光的,如果大家一起把县令杀了,拥戴一位新首领响应诸侯的起兵,就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城中百姓觉听完刘邦的说法,也小声嘀咕起来,不知不觉中纷纷点头,意思是觉得刘邦说的是有些道理的,再想想这么多年官府对自己的压榨剥削,一怒之下群起而攻之,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了城。
入城稍事安顿后,众人就开始商量起兵之事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起初,大家倾向拥立萧何、曹参当大哥,带着大家一起干。
但萧、曹都是文官,胆子本来就小,心眼又多,心里盘算着秦朝严刑峻法这么严酷,万一事儿要不成,以后会被秦诛杀全家的,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推给刘邦去当这个头,自己也好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两全之策。(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基于上述考虑,萧、曹提议刘邦当大哥,带领大家一起反抗暴秦。沛县的父老乡亲也常听说刘季(刘邦小名)有怪事,是个贵人,而且找人占卜,其他人都不如刘邦当首领吉利。
如此再三,经过多次拥立劝谏与推辞谦让后,刘邦被推举为义军首领。在沛县大堂祭拜皇帝、蚩尤,举行起兵大典,自号沛公。经多方招兵买马,聚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
自此,刘邦的起步队伍也就是家底算是拉起来了。
话说,堂堂县令怎么没斗过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曹参心怀鬼胎推举的这个义军首领,会怎样带领大家发展壮大呢?
咱们下回再聊。
冀州少侠2021-10-09 20:46:23 发布在 煮酒论史
@西风教主 2021-10-09 20:36:55
楼主怎么还不更新
-----------------------------
已经更新,欢迎教主常来
冀州少侠2021-10-09 20:50:08 发布在 煮酒论史
第四章 团结一心(总第4章)

上回说到,刘邦战胜县令,被公推为沛公。由此引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堂堂县令没竞争过一个小亭长?刘邦又是怎么带领队伍发展壮大的呢?
别着急,咱们一个一个聊。
关于刘邦与县令胜负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整体形势方面。秦朝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搞得民不聊生,逐渐失去了支持,导致很多群众对秦朝心存怨恨,遇到一点怂恿就爆发了出来。
县令主观上的问题主要是未能洞察人性,或者说没有利用好人类本性趋利避害的特点,以致步步走错满盘皆输。
具体表现一是缺少战略谋划,未能争取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身为秦朝地方官,想要带领沛地百姓起兵反秦,必然要经过一番战略筹划,争取包括萧、曹等关键人物的支持,作出一两件反对秦王朝的举动,进而向当地百姓表明自己反抗暴秦的决心,说服老百姓跟随自己涿鹿天下。
但沛县县令缺少对时局的战略筹划,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向沛地百姓阐明利害关系,更没有实行争取民心的具体措施,进而失去了沛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是城府不深,泄露机密,没有很好团结人员。事情未定就表露杀掉萧何、曹参的意图,结果只能是自己将自己的左膀右臂推向敌人,更何况萧、曹早与刘邦交好,没有暗中刺杀县令,已属县令走运了。如此行事,既天真又糊涂,当然也就不利于做成事儿。
三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定起兵反秦也好,召回刘邦也罢,谋划大事理应提前做好万全准备,不能没有谋划就随便听信他人说辞。但县令轻信萧、曹,召回刘邦后又反悔害怕,以致举棋不定贻误时机,如此这般焉能不败?
反观刘邦,能够利用排下进上、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向当地百姓讲明厉害关系,简单说明征战的大体方法,最关键是获得了重要人物萧何、曹参等人的支持,在萧、曹以及樊哙的帮助下,争取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说了这么多人类本性的话题,何为人类本性?
其实人类本性有很多,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展示肌肉、炫耀美好,喜欢奉承之语、厌恶逆耳言论,甚至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只是不同的人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说的简单点,就是听到言论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别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什么。
比如,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绝大多数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会本能的从保全自身生存的角度考虑问题,决定行动方向。这就是人类本性之一,也是最直接的出发点。
所以,刘邦与县令的斗法,县令明显棋输一招,没有从性命攸关的角度向沛县群众讲明厉害关系,也没有做出保护沛县百姓生命安全的具体行动,以致被刘邦赢得了大多数百姓的支持。而刘邦这一点做的就很好,至少比县令高明,进而赢得了与县令PK的胜利。
总结起来就是刘邦有意无意潜移默化的团结了大多数,争取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而县令失去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而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那么,刘邦赢了与县令的PK之后,又是如何带领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的呢?
要知道这支队伍不过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既有种地的农民,也有打青铜的青铜匠,还有教书的先生,地方的公务员,可能还有很多江湖逃犯、壮士游侠等。稍有不慎,败个几场仗可能就散伙个球的了。
更何况这支队伍还面临强敌环伺的外部环境。秦朝军队还有很强的战斗力,陈涉、吴广等人数众多,外加很多土匪、流寇等武装,这只队伍面临的形势可谓错综复杂千头万绪。
不得不说,这时候社会我邦哥的交友本事又派上了用场。
在征战的过程中,刘邦逐渐结识了一位义军首领,或者说通过称兄道弟,装X忽悠等方式逐渐攀上了一棵大树。这下好么,有了大大大哥罩着还怕谁啊,走到哪都可以说一句,我大哥或者我哥们是谁谁谁,我们说好了一起混的,谁敢不服?
或者打着大哥也好哥们也罢的旗号,遇到富裕家庭权贵阶层就提点要求,我大哥(们)是谁谁谁,我们是一块混的,给弄两盒烟。刘邦当然不可能去弄烟,但是弄点物资补给,粮食用品什么的,还是很有可能的。
话说邦哥攀上的这颗大树是谁?他带领的这支队伍又是怎么征战的呢?
咱们下回再聊。
冀州少侠2021-10-10 21:06:20 发布在 煮酒论史
@Joker19881101 2021-10-10 20:31:48
马克
-----------------------------
欢迎常来
冀州少侠2021-10-11 09:35:34 发布在 煮酒论史
互相串门
冀州少侠2021-10-11 11:10:36 发布在 煮酒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