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中卷)——开学第二课:老子归来正大道

楼主:道德经智慧教育 字数:14034字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中卷



开学第二课



——老子归来正大道

















前言



一、是谁篡改了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言,如果以标点符号“逗号”为单位来计算句子,从帛书本到通行本,一千零一十三个句子被篡改了四百八十七个,而且被篡改的多是核心句子。

按常理推论,五千言在后人誊抄与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误抄与个别地方的被篡改是完全正常的现象,但被篡改如此严重,绝对不是正常现象。

是谁篡改了老子五千言?

我们来分析一下。

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学者主要学习的是河上公版本与王弼版本。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得知,今天的通行本老子、河上公本老子、王弼本老子,三者之间只存在极个别字词的细微差别,可以说语言几乎一致。也就是说,从西汉河上公版本到今天我们各大高校学生学习的通行本老子,期间经历了两千多年,后人并没有对老子五千言进行篡改。

由此可知,从帛书甲本到河上公版本,期间有人故意篡改了老子五千言。

帛书老子甲本不避讳刘邦的“邦”字,抄写年代应当在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立汉之前。

乙本避讳刘邦的“邦”字,不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抄写时代大致在公元前206年至前180年之间。

河上公是西汉刘恒在位时期的大隐士,刘恒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

帛书甲、乙本的主人,马王堆三号墓墓主,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汉文帝时期的公元前168年。

由此推论,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57年之间,有人故意篡改了老子五千言。同时可以得知,在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老子五千言已经是多个版本并存,帛书本老子五千言有可能在官方手中传播,被人篡改后的伪老子五千言,如河上公版本很有可能在民间传播。

是谁篡改了老子五千言?有没有可能是官方人员故意篡改了老子五千言,故意使其在民间传播,以此来愚弄民众呢?

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大。

因为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立汉到河上公著书注解老子五千言,期间仅仅短短的数十年时间,从帛书老子甲本到河上公版本,五千言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且数百处被篡改的字词几乎都是核心字词。而从河上公注解老子五千言到今天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河上公版本却没有被后人篡改。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论,是有人故意篡改了老子五千言。



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那么历代很多文人学者从伪老子五千言中读出了“玄学”与“愚民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读世传的各种版本的老子五千言,读出老子文化为“玄学”,读出老子具有“不争”、“柔弱”、“愚民”、“守旧”、“消极避世”、“反对智慧”、“反对创新”等思想的学者才是真正读懂了“伪道德经”的学者。因为“伪道德经”客观事实上就是一部这样满纸荒唐言的作品。而那些自圆其说竭力夸赞老子“文化科学”与“明民爱民”的学者,其实不少人都是“咬着舌头”说话,而内心深处却又十分纠结的老子的盲目崇拜者,根本称不上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



二、现代学者与老子五千言



(一)无视通行本老子与帛书老子甲本的巨大差异,继续奉通行本老子为圭臬,或认为二者差异很细微。



(二)用孔子儒家人伦道德思想注解老子自然道德思想,将二者混为一谈。一些学者讲老子五千言与其讲孔子的《论语》几乎是一个味道。



(三)老子五千言不分章节,八十一章的划分是后人所为。受其影响,一些学者不能整体把握老子五千言的语义与寓意,一章一章割裂开来理解老子言论,导致自己多处曲解老子言论的本意。



(四)老子五千言是先秦古文之绝唱,老子古文字与古文学功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代学者常常用阅读理解现代白话文章的思维习惯去阅读理解老子言论,导致自己多处曲解老子言论的本意。



(五)老子五千言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一部心理学、教育学与脑思维科学经典。一些学者缺乏形而上的哲学思维习惯,缺乏这些学科的基本常识,结果导致自己多处曲解老子言论的本意。



(六)老子文化是实证文化,是古圣先贤与老子本人悟道、明道与传道的实践经验总结。现代学者缺乏一定的禅修功底与悟道和明道的真实感受,导致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认知与有限的文化知识去理解老子五千言,这样一些学者不可避免地导致自己多处曲解老子言论的本意。



(七)人类固有的思维习惯与强大的思维惯性,固有的所谓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都极大地促使人类画地为牢,并极大地障碍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对未知现象的科学认知。这样也自然地导致了很多现代学者多处曲解老子五千言。



(八)老子五千言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智慧是悟得的,不是学得的。悟道与明道,需要长期有一个无知、无欲与无为的心态。现代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不为名来,就为利往,很难做到无知无欲与清静无为。静则生慧,一个没有长期慧悟体验经验的学者,是不可能读懂老子五千言的。



(九)老子智慧、天下第一。老子五千言蕴含的智慧大如天,深如海。学习老子文化,阅读老子五千言,悟得老子大智慧,践行恒道与恒名,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企及的;需要每一位学者阅读一辈子,领悟一辈子,践行一辈子。现代学者能如此学习老子文化的人寥寥无几,因而能读懂老子五千言的人然自是寥若晨星,悟得老子大智慧的文人学者必然是凤毛麟角。



……



一个注解“伪道德经”的学者,无论他学识多么渊博,无论他多么用心良苦,事实上,五千言中的“伪语言”,他无论如何注解都是“伪注解”;受“伪语言”与“伪注解”的影响,导致五千言中的部分“真语言”也被这样的学者曲解了。

一些文人学者,费尽心血、绞尽脑汁,研究老子五千言数十年,写下了千言万语的注解,吸引了无数崇拜他的粉丝,可谓是辛苦得很,精神可嘉得很,名气大得很。但事实上,对于老子五千言,他注解正确的地方皆是世人都能读懂的一些大白话,其中世人读不懂的地方他几乎全部注解错误,因而也就误导了无数崇拜他的粉丝们。

这也是我们请教无数名师与大师后,仍读不懂老子五千言的根本原因。

因此,现代学者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清醒地认识到后人对老子五千言的严重篡改,放弃对“伪道德经”的自圆其说,潜心感悟与践行老子的“道德真经”。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把“伪道德经”丢进历史的垃圾桶,把“道德真经”请进校园,请进课本,请进广大师生的心田。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说:“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一个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即将到来。



第一章





【帛书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篡改】



1.“道,可道也,”——“道,可道,”

删减了表示肯定的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后面的语句“名可名”,是同样的篡改。

2.“非恒道也;”——“非常道;”

“恒”改为了“常”,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

恒:指永恒无断绝。

常: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中间有暂停。与“恒”字意思接近,但有区别。

删减了表示肯定的语气词“也”。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后面的语句“非常名”,是同样的篡改。

3.“名万物之始也;”——“名天地之始;”

万物之始:指万物的胚胎、萌芽。

天地之始:指“道”。

“万物”改为了“天地”,与后一句的“万物”不一致,与后面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在语义上也不一致。

删减了表示肯定的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4.“名万物之母也。”——“名万物之母。”

删减了表示肯定的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5.“故恒无欲也,”——“故常无欲,”

“恒”改为了“常”。

删减了表示肯定的语气词“也”。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后面的语句“常有欲”,也是同样的篡改。

6.“以观其眇;”——“以观其妙;”

眇:本义指瞎了一只眼睛。这里是指万物诞生前未苏醒睁眼的胚胎。

妙:本义指美好、美妙。引申为奇妙、神妙、高明等义。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7.“以观其所噭。”——“以观其徼。”

删减了助词“所”,“所”与后面的动词“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

噭:指新生儿啼哭。

徼:指边界。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9.“同谓之玄”: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此句。

10.“玄之有玄,”——“玄之又玄,”

有玄:指有门厅、有入口。

又玄:更加玄妙。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11.“众眇之门。”——“众妙之门。”

众眇:大家闭眼内观。

众妙:指众多奥妙。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常见曲解】



曲解一



将第一个“道”字曲解为老子所讲的“恒道”,将第二个“道”字曲解为“言说”之意。有学者开篇就告诉大家,“能够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这意思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

这种开篇就故弄玄虚的注解是导致世人误解老子文化为“玄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的注解,事实上注解者是一头雾水,往往造成读者也是一头雾水。既然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老子还写这五千言干嘛?!说这话的学者还言说什么?!老子的道德文化还如何传承?!



事实上,在老子眼里,道是简单朴素的,易知易行的。

老子五千言,语言简洁,语气肯定。可以说是一个字不“玄”,一句话不“虚”。区区五千言,仅表示肯定语气的“也”字就出现了一百七十二次,何来不可言说?!

“道不可言说,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这是后人注解老子五千言主观臆造的第一个谬论与伪命题,也是后人对老子五千言的第一曲解处,渲染道玄妙与虚无不可捉摸的起始处。



曲解二



将“非恒名”曲解为,“万物的名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变化之中。同一个人或事物往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名字”。

这样的注解,将第一个指向形而下的“名”与指向形而上的“恒名”等同了起来,说明了注解者缺乏最基本的形而上的哲学常识。

老子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哲人,老子五千言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缺乏一定的哲学常识,注解老子五千言,应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曲解三



“万物之始”是指万物的胚胎、萌芽。

“天地之始”与“天下之始”指“道”。

“万物之始”被改为了“天地之始”,结果导致有学者错误地认为,老子言说的“无”是指“天地未诞生之前的混沌状态”。

本章节的“无”与“有”,老子说得清楚明白。但因本章节被严重篡改,结果导致历代学者注解各异、争论不休。



曲解四



“以观其眇”被改为了“以观其妙”,结果导致有学者认为老子言说的“道”是奇妙的、虚无的、不可捉摸的。

在老子五千言中,“妙”字从没有出现过。“眇”字出现四次,皆被后人改为了“妙”字。结果导致历代注解者人云亦云,导致老子通俗易懂的道就这样“妙”了起来。

因此,“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是后人主观臆造的又一个谬论与哲学伪命题。



曲解五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被改为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老子的本意是“无”与“有”同时诞生、呈现,两个不同的名称,称呼的是同一个事物。篡改后,历代学者注解各异。有学者注解为“无”与“有”同时出自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玄”。有学者注解为“无欲”与“有欲”同时出自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玄”。有学者注解为“无”与“有”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二者都很奇妙……



曲解六



“玄之有玄”被改为了“玄之又玄”,结果导致有学者认为,老子言说的“道”是“玄妙之中还有玄妙”。

在老子五千言中,“玄”字出现了十一次,皆是用的其本义,没有一处是“奇妙”之意。

将“有”字改为“又”字,将两个“玄”字皆曲解为“奇妙”之意,结果导致老子讲得通俗易懂的“道”更加奇妙了。

“众眇之门”被改为了“众妙之门”,结果导致有学者认为,老子说的“门”是指“众多奥妙的门”。

这里的“众”字是指众人。

老子在这第一章就告诉我们,他这五千言是写给大众的,写给全人类的。每个人天生本性具足,都可以悟道、明道。而有学者反复强调老子五千言是写给统治者的,甚至将五千言中的“聲人”与“圣人”皆指向了统治者。



【常见注解】



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名,是形成天地的起源;有名,是创造万物的母体。所以常无欲望,去观照道的美妙;常有欲望,去观照道的边界。

起源与母体,这二者来自同一处而名称不同,都很玄妙。玄妙之中还有玄妙,那是一切奥妙之门。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二章



【帛书本】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随,恒也。

是以,聲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通行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篡改】



1.“天下皆知美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美:指美的标准。

美之:指美好的事物。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2.“恶已;”——“斯恶已;”

斯:指示代词,指上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篡改后,语义没有变化。

3.“皆知善,”——“皆知善之为善,”

因为有了上一句“天下皆知美为美”,所以这后一句老子用简略句“皆知善”。

善:指善的标准。

善之:指善良的事物。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4.“訾不善矣。”——“斯不善已。”

訾:表示嘴边的话,明显的事情,显而易见。

斯:指示代词,指上一句“皆知善之为善,”。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5.故: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此字。

6.“有无之相生也,”——“有无相生,”

这里的“之”字,位置在句子的主语与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与后面的“恒也”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这里的“之”字不能去掉。

后面的四个句子亦是如此被篡改,都去掉了助词“之”与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7.“长短之相形也,”——“长短相较,”

相形:指相互显露、显现。

相较:指相互比较。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8.“高下之相盈也,”——“高下相倾,”

盈:指盈满、增益。

倾:本义是指器物翻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好不保留、倾斜、倒塌等义。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变化不大。

9.“意声之相和也,”——“音声相和,”

意:指人心中所想。

音:指嘴巴发出的音。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10.“先後之相随,”——“前后相随,”

删减了助词“之”。

“先後”是指事物时间上的次序关系。

“前后”是指事物位置上的次序关系。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变化不大。

11.“恒也”:通行本删减了此句。

12.“聲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处无为之事,”

聲人:指传道者。

圣人:指明道者。

居:本义指居住的地方。引申为蹲着、处在、居住、安置、担任、休息等义。

处:本意是安享饮食。引申为居住、办理、处罚等义。与“居”意思接近。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曲解】



曲解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虽然对帛书本老子原句也有所篡改,但基本语义没有改变。

常见的曲解是,“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美是美的时候,说明社会上大家厌恶的丑陋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善是善的时候,说明眼下社会上不善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

这样的注解,混淆了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义以及两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失去了第一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首尾对应关系。



曲解二



有学者用学习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理解“有无相生”,将这里的“无”曲解为了“没有”、“不存在”;错误地认为,“万物来自虚无,最终又归于了虚无”。



曲解三



将“聲人”改为了“圣人”。

帛书老子甲本道篇中“聲人”一词出现八处,“圣人”一词出现一处。德篇没有出现“聲人”一词,“圣人”一词出现十二处。帛书乙本中没有出现“聲人”一词。

认真领悟老子言语,可清楚地发现这两个词语所指对象是有区别的。

“聲人”是指传道者,即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聲人”一词后面跟随的句子往往是描述传道者如何为人师表以及如何教育人悟道的言语。而“圣人”指修为达到了身心与道合一、做到了明心见性的明道之人,后面所跟随言语往往是描述圣人明道后自身表现的。

“聲人”一词做主语的句子,后面的谓语大多为意思类似动词“治”与“教”的词语,结果导致一些学者将老子五千言中的“聲人”与“圣人”曲解为了“明道的君王”或“明道的统治者”。

帛书本老子出土已经近半个世纪,至今仍有学者还在反复宣讲“聲人”与“圣人”为明道的统治者,这实在是不应该再错下去的事情。



曲解四



有学者将“居无为之事”,曲解为“不作为”、“不为自己谋利益”、“不做出人头地之事”。

将“行不言之教”,曲解为“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身教”。



曲解五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有学者将上面第三章的第一自然段划分到了本章,将老子对“万物”德性与德行的论述,曲解为了对“聲人”或“圣人”的赞美。



【常见注解】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道德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的标准的时候,不善的道德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

所以有道的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做事情,实行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人民,注重的是身体力行。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三章



【帛书本】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聲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行本】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篡改】



1.“万物作而弗始也,”——“万物作焉而不辞,”

原句的本义是,“万物顺其自然生长,不用谋划”。

篡改后的句子意思是,“万物自然作为而不推辞,不为自己找借口”。

“弗”改为“不”,是避讳汉昭帝刘弗陵的“弗”字。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2.生而不有: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此句。

3.“为而弗志也,”——“为而不恃,”

弗志:约束自己不执着。

不恃:不凭借,不依仗,不要求有所回报。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4.“成功而弗居也。”——“功成而不居。”

“功成”与“成功”意思接近。

弗:因受约束而不。

不:表示彻底的否定。

删减了语气词“也”。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后面的句子,“夫唯不居”与“是以不去”,都是将“弗”字篡改为了“不”字。

5.“不上贤,”——“不尚贤,”

上:这里指提高富人的社会地位。

尚:是积累加高之意。引申为尊崇、风尚、仍然、爱好、久远等义。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6.“使民不乱。”——“使民心不乱。”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7.“聲人之治也,”——“圣人之治,”

“聲人”改为了“圣人”。

删减了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8.“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常使民无知无欲,”

“恒”改为了“常”,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

删减了语气词“也”。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9.“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添加的代词“者”,与代词“夫”重复。

“弗为”指约束自己不为,而不是“不敢为”。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10.为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此句。

11.“则无不治矣。”——“则无不治。”

删减了语气词“矣”。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曲解】



曲解一



“不上贤”被改为了“不尚贤”,结果导致有学者错误地认为,“老子不希望社会崇尚贤能与贤能之人”。



曲解二



“弱其志”,意思是“心中无任何挂碍,不执着于任何事情”。有学者曲解为了“老子有愚民思想,希望民众没有理想、志气与志向,这样便于统治者管理”。



曲解三



“常使民无知无欲”,意思是指,“使民众一直没有不合于道的主观认识,没有不合于道的非分欲望”。有学者曲解为了“老子有愚民思想,希望民众愚昧无知,这样便于统治者管理”。



【常见注解】



让万物自然运行而不去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不标榜贤才异能人士,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人民就不会论为盗贼;不显示可贪的事物,使民众的心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圣人治理国家,要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的意志,强健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有智的人不敢妄为。只要遵循无为的治理方法,那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四章



【帛书本】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潚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通行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篡改】



1.“有弗盈也。”——“或不盈。”

有:指道的作用一直存在,发挥作用而不枯竭。

或:是或许之意。

弗:因受约束而不。

不:表示彻底的否定。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2.“潚呵,”——“渊兮,”

潚:指水深而清澈,这里寓意道深厚而清澈。

渊:本义是指回旋的水。引申为深潭、深水、深厚等义。

呵:本意是指人发出喘气声。引申为呼气、呼叫、表示惊讶等义。在老子五千言中,“呵”是表示肯定的、惊讶的语气助词。

兮:文言助词,从八从丂,丂有“亏”之意,蕴含发声人“气亏”之意。“兮”作为语气助词,语气不肯定。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3.“始万物之宗。”——“似万物之宗。”

始:在这里是孕育、生育之意。

似:本义相像。引申为好像、似乎等义。

篡改后,用词不当,语义有变化。

4.“湛呵,”——“湛兮,”

“兮”与“呵”,语气不同。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变化不大。

5.“吾不知其谁之子也,”——“吾不知其谁之子,”

删减了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曲解】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后人改为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这里的“冲”字意思是指道之阴阳同向翻转运动,有学者将“道冲”曲解为“道是空虚的”,再次渲染了道的虚无性。



【常见注解】



道体是虚空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是那么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含敛光耀,混同尘世。幽隐深远啊!似有而又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五章



【帛书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聲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舆,虚而不淈,蹱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通行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篡改】



1.“聲人不仁,”——“圣人不仁,”

聲人:指传道者。

圣人:指明道者。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2.“以百省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

百省:反复反省自己。

百姓:在先秦时期,指百官和贵族。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3.“其犹橐龠舆,”——“其犹橐龠乎?”

舆:指风箱中空的地方。

乎:语气词,用来加强语气。

篡改后,肯定句变为了问句,语义变化不大。

4.“虚而不淈,”——“虚而不屈,”

淈:搅动、扰乱。

屈:基本含义是使弯曲,与“伸”相对。引申为屈服、理亏、委屈、压抑等义。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5.“蹱而愈出。”——“动而愈出。”

蹱:本义指小儿行走来回摇摆的样子。这里指来回拉动风箱。

动:本义是行动。引申为运动、感动、经常等义。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变化不大。

6.“多闻数穷,”——“多言数穷,”

闻:本义为听到、听见。引申为学习、传达、传闻等义。

言:本义是说话。引申为言论、见解、意见等义。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7.“不若守于中。”——“不如守中。”

若:本义是选择。引申为如此、这样、如果、好像等义。

如:本义是遵从、依照。引申为假如、按照、如同等义。

删减了介词“于”。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曲解】



“聲人”被改为了“圣人”。

“百省”,是指传道者天天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每天的言行哪些合于道,哪些不合于道。对于违背道的言行,自我反省、自我纠错。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中间空的地方,如果人类用不合于道的言行去搅动它,天地就不得安宁。因此,老子指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学尽一切知识,用尽一切计谋,都不如清静无为,坚守阴阳平衡和谐之道。



“百省”被改为了“百姓”。

“百姓”,在先秦时期,指百官和贵族。有学者曲解为了现代汉语中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

“圣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不仁慈” ,这是后人主观臆造的十分荒唐的谬论与伪命题。



在五千言中,老子虽然表达了“讲仁慈不如坚守道的世界观”,但同时对于人的仁慈之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老子在第三十八章指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在第六十九章中指出:“我恒有三葆,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普通老百姓不可能都成为明道者,难免会犯错误,就需要明道者与传道者进行教育。如果明道的圣人都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不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自作自受,这样的圣人岂不是都修炼成了铁石心肠之人。



【常见注解】



天地没有私心偏爱,把万物看做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也没有私心偏爱,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是不会穷竭,一鼓动就源源不绝、生生不息。政令繁多而加速败亡,还不如守住中间的原则。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六章



【帛书本】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通行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篡改】



1.“浴神不死,”——“谷神不死,”

浴:在这里是指孕育生命的地方。

谷:本义是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

篡改后,用词不当,语义有变化。

2.“是谓天地之根。”——“是谓天地根。”

删减了助词“之”,语义变化不大。

3.“绵绵呵若存,”——“绵绵若存,”

删减了语气词“呵”,语义变化不大。

4.“用之不堇。”——“用之不勤。”

“堇”在这里是“少”之意。

“勤”有穷尽、竭之意。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曲解】



曲解一



“浴神”被改为了“谷神”,导致有学者将“浴神”曲解为山谷之神或百谷之神高粱。



曲解二



“用之不堇”,句子的主语是“浴神”,有学者曲解为了“人”。老子的本意是“道时时刻刻发挥着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篡改后,有学者曲解为“人们遵循道做事就不会费力费神了”。



【常见注解】



深谷一样的神灵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的生殖能力。神奇的母性生殖力有个出口,可以称为天地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地永远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永不倦怠。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七章



【帛书本】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通行本】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篡改】



1.“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这里的“之”字,在主语与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该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和下面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所以,这里的“之”字是不能删除的。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2.“以其不自生也,”——“以其不自生,”

删减了语气词“也”。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3.“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聲人”改为了“圣人”。

芮:指把自身利益看得像刚出生的小草一样轻微。

后: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的利益后面。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4.“不以其无私舆?”——非以其无私邪?”

非:本义表示相违背。引申为错误、反对、责难、讨厌、讥刺等义。与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意思接近。

舆:这里寓意胸怀。

耶: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曲解】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虽然对帛书本老子原句有所篡改,但基本语义没有改变。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很深。

一个人如能像天地一样,不为自己而生,才能做到无私。无私的人在为人处世中才能清静无为、大脑思维与道合一,拥有大智慧;拥有大智慧才能事业有成,才会遵道而行,做一个无私奉献之人;而且一生平安,健康快乐。这就是老子在第十六章讲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

我们在理解老子的“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思想观点的时候,要体会到这些深刻的哲理。不能肤浅地强调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不能一味地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心灵鸡汤”式的注解与说教,不仅造成听众“吃不上鸡肉”,恐怕最后的结果是“鸡汤也喝不上”。



老子文化,积极得很,智慧得很。是真正的“内圣外王”文化,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没有“内圣”,“外王”就无从谈起。“内圣”的目的,是为了“外王”。不是为了“外王”的“内圣”,要么是自私的“内圣”,要么是虚假的“内圣”,要么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内圣”。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毫无智慧的人,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天天讲无私、讲奉献、讲舍得,那是纯粹的无稽之谈;一个从头到脚“冰凉”的人,天天喊要敞开怀抱温暖他人、赋能他人、拯救他人,这家伙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爱说实话,授课从不故弄玄虚,更不给弟子和学员灌“鸡汤”喝。他常常告诉学员,“我的父亲他就经常告诉我,富贵如龙呀,游尽五湖四海。一个人有钱有地位了,像条龙一样,非常自由。贫穷如虎,惊散九族六亲。一个人穷了,像个老虎一样,你的亲朋好友看到你来了都害怕。所以他常常说,‘孩子呀,小心、节省,一钱憋死英雄汉。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一饭难啊’。这些都是我从小受的教育,深知道这个道理。”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拜师就拜南怀瑾这样的“给我们肉吃的大师”。那些给我们灌输“心灵鸡汤”的大师,不仅不给我们肉吃,结果他顺手把我们碗里的那一点点肉也拿走了。



【常见注解】



天地的寿命最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永生。

所以有道的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人民爱戴;不在意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自利吗?反而能成就他的利益。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第八章



【帛书本】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

夫唯不静,故无尢。



【通行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篡改】



1.“上善治水,”——“上善若水,”

治水:指治理河水。

若水:是似水、如水之意。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2.“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有静:安静地存在。

不争:不争夺。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3.“处众之所恶,”——“处众人之所恶,”

众:指众人。

篡改后,语义没有变化。

4.“故几于道矣。”——“故几于道。”

删减了语气词“矣”。

篡改后,语义变化不大。

5.“心善潚,”——“心善渊,”

潚:本义指水深而清澈。这里寓意上善之人心灵像水一样深而清澈。

渊:指回旋的水、深水。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6.“予善天,”——“予善仁,”

天:指天时。

仁:是同情、怜悯之意。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7.“正善治,”——“政善治”

正:指事物的阴阳平衡状态。

政:指政事、政务。

篡改后,语义有变化。

8.“蹱善时。”——“动善时。”

蹱:本义是指小儿行走来回摇摆的样子。这里寓意事情处在阴阳变化之中。

动:本义是行动。引申为移动、震动、感动等义。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变化不大。

9.“夫唯不静,”——“夫唯不争,”

不静:指上善之人善于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像治水一样,因势利导,善于疏通,不争:不争夺。

篡改后,语义改变,曲解了老子本意。

10.“故无尢。”——“故无尤。”

尢:本义是指一个脚跛的人走路左右摇摆的样子。这里寓意阴阳失衡。

尤:本义是最优异、最突出。引申为责备、怪罪、更加、过失、怨恨等义。

篡改后,用词不恰当,语义有变化。



【曲解】



曲解一



“上善治水”被改为了“上善若水”,形成了一个流传数千年的哲学上的伪命题——水是善良的。

“有静”被改为了“不争”,形成了一个流传数千年的哲学上的伪命题——水具有不争的优秀品德。



曲解二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尢。”

这一系列句子的主语是“上善”,有学者张冠李戴,将主语认定为了“水”。



曲解三



“夫唯不静”被改为了“夫唯不争”,再次强调了水的不争品德。



【常见注解】



最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水擅长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水的品性最接近于道了。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深沉,待人善于真诚帮助,说话善于诚实守信,为政善于精简高效,处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好时机。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互争夺,所以没有什么毛病。



【百省自祭】



一、谈谈哪些句子被篡改后,语义发生了变化。

二、谈谈文人学者对本章内容常见的曲解有哪些。

三、结合本章内容,以百省为刍狗,认真进行自祭,明天自然更美好。



道德经智慧教育2021-06-19 13:40:48 发布在 未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