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往事之十二 《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

楼主:都护行营太白西 字数:3983字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彼得一世已在位多年。但彼时摄政索菲亚长公主专权,年少的彼得一世被完全剥夺了权力。《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不久,彼得一世发动政变夺回政权。此后一百多年间,历代沙皇积极参与欧洲大陆事务,倾尽国力投入到旨在打通西北和西南方向出海口的大北方战争与俄土战争。沙俄对西方事务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让满清与沙俄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基本保持和平共处的睦邻关系。

18世纪后期,经德国贵族出身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其孙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祖孙50余年“开明专制”的励精图治,沙俄政通人和,文化昌明,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彻底跻身欧洲一流强国之列。在西北方向,在“大北方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还从瑞典王国手中强行兼并芬兰大公国;正西方向,三次参与对波兰王国的瓜分,与普鲁士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奥地利帝国在中欧直接接壤;在西南方向,对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国屡战屡胜,在黑海西岸兼并比萨拉比亚,在黑海东岸扩张至高加索以南。尤其是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取得胜利,更是让沙俄的声望达到巅峰。

18世纪末叶开始,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方兴未艾,英、普、法、美迅速实现工业化并完成对社会的近代化改造,沙俄却日渐沦为以反动和落后为主要标志的“欧洲宪兵”。1853年,第九次俄土战争爆发,因战争以克里米亚半岛为主战场,后世称为克里米亚战争。面对用新兴军事技术和大规模新型兵器武装起来的英法联军,沙俄猝不及防,屡战屡败。坊间传言,不可一世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无法面对失败,干脆服毒自杀。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方面出于挽回颜面的心态,另一方面忌惮英法业已取得的军事优势,沙俄重新将目光投向东方,加紧对中亚和满清侵略的步伐。

沙俄在19世纪40年代曾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研究”入侵、蚕食黑龙江流域的新方案。从1849年开始,沙俄重启对黑龙江流域沉寂了100多年的小规模侵扰,或派小股俄军闯入我国村寨寻衅滋事,或派兵舰侵入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耀武扬威,或派哥萨克殖民者在我国境内偷建定居点。此时黑龙江流域居民仍以野人女真部民为主,在彼时已采用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名。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人民民风彪悍,与当地驻防八旗团结一致,对沙俄的窜扰坚决抵制,沙俄每当遇到抵抗,通常并不纠缠,占不到便宜就一走了之。但黑龙江流域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极低,驻防八旗和当地民众难免顾此失彼,不可避免地让沙俄建立起一批侵略据点和定居点。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满清面对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在两条战线上都节节败退。沙俄见满清深陷泥沼,焦头烂额,决心浑水摸鱼,借机对满清实施外交讹诈以一举完成侵夺黑龙江流域的图谋。1858年1月5日,沙俄政府就“黑龙江流域事务”秘密召开会议,会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提出继续向黑龙江流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胁迫满清就边界修约。会后沙俄政府通知清政府,任命穆拉维约夫全权负责谈判边界问题。

见清政府不予理睬,沙俄政府令穆拉维约夫时刻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局势,一旦满清局势不利,即可启动“修约”事宜。1858年5月,英法联军2600人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当月26日进抵天津城外。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看准时机,于5月初仅率军500多人,突然强行窜访瑷珲,要求与黑龙江将军“谈判”。5月23日,黑龙江将军奕山和副都统吉拉明阿抵达瑷珲。穆拉维约夫宣称应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两国边界,要求与奕山代表两国签订新的边界条约。见奕山不肯就范,穆拉维约夫就指使俄军从27日开始用少量枪炮轰击瑷珲制造紧张气氛。奕山身为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玄孙,实属猪狗不如。区区500俄军仅仅开了几炮,奕山就被吓破胆,于5月28日擅自与穆拉维约夫签《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沙俄;同时承认乌苏里江以东直至太平洋海岸40余万平方公里由双方共管。

6月13日和18日,满清与俄美两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增开台南、海口、汕头三口通商;俄美两国传教士可在中国自由传教;满清准许俄美在北京设公使馆。此时奕山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一事两国政府均尚未知悉。6月14日,咸丰帝获知《瑷珲条约》一事;他拒绝承认《瑷珲条约》的效力,但对奕山并未加申饬。正在天津洽商《天津条约》的沙俄代表普佳京则在6月19日才知悉《瑷珲条约》一事;此后,沙俄对满清外交的重点,完全围绕胁迫、诱使满清批准《瑷珲条约》。普佳京见咸丰帝畏惧英法联军兵威,就趁机以“军火援助”为诱饵,诱迫咸丰帝批准《瑷珲条约》,还表示如《瑷珲条约》可获批准,沙俄愿意出兵协助满清驱逐英法联军。咸丰帝对此态度暧昧,不置可否。

6月27日,以俄美《天津条约》为蓝本,清政府与兵临城下的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在俄美条约基础上,增开南京、汉口、九江、镇江、烟台、营口、淡水、高雄、基隆九口通商;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及进行商务往来;赔偿英国军费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缴清赔款后,英法联军撤出广州。各方议定,该草约经各国政府批准后,定于一年后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7月10日,英法联军撤离天津。

在英法(包括俄美)看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业已结束,已进入善后阶段。年轻的咸丰帝却另有打算,并不打算履行条约。按照咸丰帝的思路,绝对不允许外国在北京设立使馆,也不得在北京和外国使节换约;不能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自由旅游、通商,也不能允许南京、汉口、九江、镇江这几座长江沿岸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耐人寻味的是,对《瑷珲条约》事宜,咸丰帝的态度却大有松动迹象。咸丰帝深知一旦对英法违约,英法联军势必卷土重来;为做最坏打算,咸丰帝令蒙古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礼部尚书瑞麟、直隶总督恒福率军进驻塘沽、大沽、天津、通州,又从东北抽调大量驻防八旗入关,以做进一步的战争准备;与此同时,咸丰帝自作聪明,试图通过在《瑷珲条约》事宜做一定程度的让步、妥协,换取沙俄支持。

英法的诉求的核心,在于通商和外交官正式驻跸北京,而沙俄的诉求则为领土割让(以彼时沙俄的经济和文化输出能力,通商和传教事宜对沙俄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在咸丰帝心中,宁可牺牲部分领土,也要全力避免通商和在北京直接面对外国外交官。对咸丰帝来说,用闭关锁国来延续“天朝上国”的迷梦,才更符合“祖宗基业”、“江山永固”的定义;为达此目的,割地赔款,不过疥癣之患。


咸丰帝照会英方,要求推翻《天津条约》草案;作为交换,满清承诺向英方免除全部进口关税。对咸丰帝的出尔反尔,英方代表额尔金伯爵大为惊诧。考虑之后,他同意可不在北京设立公使馆,但坚持“英国公使有进北京商量要事之权利”。12月2日,英国政府任命额尔金伯爵之弟弗雷德里克•布鲁斯为驻华公使。

《中俄天津条约》于1858年8月26日送达圣彼得堡,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委任外交副大臣丕叶罗福斯基为全权特使赴北京换约。12月17日,丕叶罗福斯基抵达北京;满清向沙俄亮出己方底线:可同意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定为两国共管,以换取沙俄赠送之军火。

满清的真实心态就此轻而易举被沙俄识破:推翻《天津条约》,为此不惜于英法联军再决雌雄;为在即将到来的续战中获得沙俄的支持,《瑷珲条约》事宜一切皆可谈。就此,沙俄以“向满清输送军火”为名,决定将大批军火送往西伯利亚由穆拉维约夫暂时保管,以根据局势发展,再决定是赠送给满清,还是用来增强远东俄军实力,必要时直接以武力压服满清。

1859年4月22日,丕叶罗福斯基在北京与清政府就《中俄天津条约》正式换约。此时满清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时承诺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一年之期已日渐临近。丕叶罗福斯基眼见咸丰帝根本不准备履行《天津条约》草案之约定,就赖在北京漫天要价,不仅坚持立即让《瑷珲条约》生效,还节外生枝,提出新疆、外蒙划界问题。

穆拉维约夫在1859年4月4日收到军火,包括1万支步枪和50门火炮。随后,穆拉维约夫开始在中俄边境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并出动部队加大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非法渗透的力度,每当与驻防八旗和满清官员相遇,就极尽骚扰之能事。

满清与英法联军的战事最终再度爆发,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口再次失陷;9月18日,僧格林沁、胜保率京师一带能动员起来的几乎全部兵力与英法联军决战失利;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贪生怕死,毫无担当,携家眷逃亡热河后每日醉生梦死,只留六弟恭亲王奕在北京和各方议和。当月,满清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1860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依约开始撤出广州;11月9日,英法联军由北京撤往天津。此时,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季耶夫浑水摸鱼,拿出沙俄版本的《北京条约》草案胁迫满清就范。这位“优秀”的“外交家”大耍流氓手段,他一面声称,英法肯和满清议和,完全出于沙俄的调停,一面威胁,如满清拒绝与沙俄签约,沙俄就让英法联军再杀回北京。与此同时,伊格纳季耶夫还要求满清务必将中俄《北京条约》草案对英法保密。

对伊格纳季耶夫的鬼话连篇,满清这帮满腹经纶的满朝文武信以为真。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满清向沙俄割让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领土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并约定对伊犁以北、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领土划界和通商问题,两国另简钦差大臣友好协商。4年后,《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满清在西北再向沙俄割让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北京条约》签订后,黑龙江将军辖地的驻防八旗,尤其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各族人民多次掀起数千人规模的暴动,直到穆拉维约夫从尼布楚、伊尔库茨克调来1万多沙俄正规军尤其是数万哥萨克移民,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中俄人口比例,抗俄斗争才日渐平息。

都护行营太白西2021-05-06 09:51:53 发布在 煮酒论史